初中文言文全解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
1、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即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句意:所认识..
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2、 古今异义词
① 一豆羹(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现常为“豆子”类名称。句意:.
一碗汤。)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今常用做判断词。句意:这种不也是可以停止了.
吗?)
3、一词多义
而①呼二而与之(而:修饰连词。)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转折连词。) ..
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 ..
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为:是,动词。读“w éi ”。) .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第一个是介词,读“w èi ”,为了;第二个是动词,..
读“w éi ”,做、接受的意思。)
③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动词,读“w éi ”,做。) .
得①二者不可得兼。(得:能够,动词。) .
②得之则生(得:得到,获得,动词。) ..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感恩,动词。) .
4、古汉语句式
① 判断句
例一: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句意:鱼,是我喜爱的。)
例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句意: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② 倒装句
例一: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句意: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例二: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于”是“比”的意思。句意: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习题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
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苟: (2)辟: (3)丧: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3、简答
(1)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答: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请用原文回答) 答:
习题二: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
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
斯人, 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
法。
第二部分
1、古今异义词
五日三省吾身(三:多次,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今做数词。.
句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2、词类活用
①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做状语,译为“每天”。句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
己。)
②传不习乎(传:动词做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
复习过呢?)
3、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表判断语气。句意: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习题
翻译文言文句子,有错误的是( )
A 、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 、升死,其印为予群众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弟侄辈得到,到现在还保存着。
C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只见)另一只狼正躲在放有草堆的洞里,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D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第三部分
1、通假字
①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见:通“现”,显现。句意:病人如果过度地.
冥思默想,大白天也会看到有鬼出现,夜里睡觉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叫声。) ②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案:通“按”。.
句意:一个人睡在空房子里面,如果感到害怕的话,那就会梦见有那么一个人按捺住他的身体哭泣呢。)
古今异义词
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由:原因,名词。于:在,动词。今义:因为。句意:..
引进这种幻觉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疾病上。)
②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觉:睡醒。今义:睡觉。句意:醒的时候看到了鬼的.
形状,睡的时候听到了鬼的声音。)
③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玩:研习。今义:玩耍。句意:伯乐学.
习鉴别劣马良马的本领,由于他长期仔细观察辨析,因此,所看到的东西,没有
不是马的。)
3、一词多义
夫①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夫:指示代词,用.
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表远指,相当于“彼”、“那”。句意:伯乐、庖丁所
看到的既然不是马和牛,那么也就可以知道那个病人所看到的不是鬼了。)
②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夫:发语词。用在一个论点或叙.
述的开端,表示要发议论,起提挈作用。句意:人们专心致志、冥思默想的结果,有的通过眼睛表现出来,有的通过嘴巴表现出来,有的通过耳朵表现出来。)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例: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也:表判断。句意:世界上所有关.
于鬼的现象,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产生出来的。)
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加上解释。
A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 ) ..
B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 ) .
C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
D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 ) .
二、下列对本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节选自《论衡·订鬼篇》,“订”意为“论”、“订正”。订鬼,意思是订
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B 、本文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人死为鬼的迷信说法,提出了反对迷信的
主张。
C 、本篇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事例证明了“畏惧则存想,存
想则目虚见”的道理,这是在用类比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无鬼。
D 、为了宣传自己的正确看法,作者观点鲜明地开篇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凡
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所致也。”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
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背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一诸官。医人曰:“我
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①媒:介绍,夸耀。②屣: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 .
(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信: .
(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 .
2、翻译下列句子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答: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第四部分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的人不懂它.
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句意:是真的没有马吗?) .
2、一词多义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策:鞭策,驱使,动词。句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
里马的方法。)②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名词。句意: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 .
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顿,量词。句意:一餐有时吃掉一石粟。)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句意:饲养它不让它吃饱以充分.
发挥它的才能。)
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能:能够,助动词。句意: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②虽有千里之能(能:能力,本领,名词。句意: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 .
3、词类活用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尽:吃尽。形容词做动词。句意:一餐有时吃掉一石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千里:行千里。数量词做动词。句意: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
的食量>喂养它。)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鞭策,驱使。名词做动词。句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尽:使„„尽;竭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句意: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
发挥它的才能。)
4、古汉语句式
倒装句
例一: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句意:千里马。) ..
例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于”相当于“在”。句意:只好屈辱......
在做贱役的人的手里。)
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见 ②策之不以其道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其真无马邪 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B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C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 、①祇辱于奴隶之手 ②吾欲之南海 ..
3、请写出至少两个带“马”字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⑤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到:“ ”(用上文中的句子回答)。
5、文中以伯乐相马的典故立意,以千里马执策人慨叹 进行对照评说,讽刺当权者埋没人才。(用原文或自己
的话回答均可)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
初中文言文全解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
1、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即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句意:所认识..
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2、 古今异义词
① 一豆羹(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现常为“豆子”类名称。句意:.
一碗汤。)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今常用做判断词。句意:这种不也是可以停止了.
吗?)
3、一词多义
而①呼二而与之(而:修饰连词。)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转折连词。) ..
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 ..
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为:是,动词。读“w éi ”。) .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第一个是介词,读“w èi ”,为了;第二个是动词,..
读“w éi ”,做、接受的意思。)
③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动词,读“w éi ”,做。) .
得①二者不可得兼。(得:能够,动词。) .
②得之则生(得:得到,获得,动词。) ..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感恩,动词。) .
4、古汉语句式
① 判断句
例一: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句意:鱼,是我喜爱的。)
例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句意: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② 倒装句
例一: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句意: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例二: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于”是“比”的意思。句意: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习题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
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苟: (2)辟: (3)丧: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3、简答
(1)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答: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请用原文回答) 答:
习题二: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
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
斯人, 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
法。
第二部分
1、古今异义词
五日三省吾身(三:多次,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今做数词。.
句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2、词类活用
①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做状语,译为“每天”。句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
己。)
②传不习乎(传:动词做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
复习过呢?)
3、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表判断语气。句意: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习题
翻译文言文句子,有错误的是( )
A 、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 、升死,其印为予群众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弟侄辈得到,到现在还保存着。
C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只见)另一只狼正躲在放有草堆的洞里,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D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第三部分
1、通假字
①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见:通“现”,显现。句意:病人如果过度地.
冥思默想,大白天也会看到有鬼出现,夜里睡觉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叫声。) ②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案:通“按”。.
句意:一个人睡在空房子里面,如果感到害怕的话,那就会梦见有那么一个人按捺住他的身体哭泣呢。)
古今异义词
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由:原因,名词。于:在,动词。今义:因为。句意:..
引进这种幻觉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疾病上。)
②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觉:睡醒。今义:睡觉。句意:醒的时候看到了鬼的.
形状,睡的时候听到了鬼的声音。)
③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玩:研习。今义:玩耍。句意:伯乐学.
习鉴别劣马良马的本领,由于他长期仔细观察辨析,因此,所看到的东西,没有
不是马的。)
3、一词多义
夫①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夫:指示代词,用.
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表远指,相当于“彼”、“那”。句意:伯乐、庖丁所
看到的既然不是马和牛,那么也就可以知道那个病人所看到的不是鬼了。)
②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夫:发语词。用在一个论点或叙.
述的开端,表示要发议论,起提挈作用。句意:人们专心致志、冥思默想的结果,有的通过眼睛表现出来,有的通过嘴巴表现出来,有的通过耳朵表现出来。)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例: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也:表判断。句意:世界上所有关.
于鬼的现象,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产生出来的。)
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加上解释。
A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 ) ..
B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 ) .
C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
D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 ) .
二、下列对本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节选自《论衡·订鬼篇》,“订”意为“论”、“订正”。订鬼,意思是订
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B 、本文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人死为鬼的迷信说法,提出了反对迷信的
主张。
C 、本篇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事例证明了“畏惧则存想,存
想则目虚见”的道理,这是在用类比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无鬼。
D 、为了宣传自己的正确看法,作者观点鲜明地开篇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凡
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所致也。”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
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背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一诸官。医人曰:“我
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①媒:介绍,夸耀。②屣: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 .
(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信: .
(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 .
2、翻译下列句子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答: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第四部分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的人不懂它.
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句意:是真的没有马吗?) .
2、一词多义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策:鞭策,驱使,动词。句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
里马的方法。)②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名词。句意: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 .
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顿,量词。句意:一餐有时吃掉一石粟。)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句意:饲养它不让它吃饱以充分.
发挥它的才能。)
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能:能够,助动词。句意: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②虽有千里之能(能:能力,本领,名词。句意: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 .
3、词类活用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尽:吃尽。形容词做动词。句意:一餐有时吃掉一石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千里:行千里。数量词做动词。句意: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
的食量>喂养它。)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鞭策,驱使。名词做动词。句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尽:使„„尽;竭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句意: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
发挥它的才能。)
4、古汉语句式
倒装句
例一: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句意:千里马。) ..
例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于”相当于“在”。句意:只好屈辱......
在做贱役的人的手里。)
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见 ②策之不以其道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其真无马邪 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B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C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 、①祇辱于奴隶之手 ②吾欲之南海 ..
3、请写出至少两个带“马”字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⑤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到:“ ”(用上文中的句子回答)。
5、文中以伯乐相马的典故立意,以千里马执策人慨叹 进行对照评说,讽刺当权者埋没人才。(用原文或自己
的话回答均可)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