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全解试题

初中文言文全解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

1、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即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句意:所认识..

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2、 古今异义词

① 一豆羹(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现常为“豆子”类名称。句意:.

一碗汤。)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今常用做判断词。句意:这种不也是可以停止了.

吗?)

3、一词多义

而①呼二而与之(而:修饰连词。)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转折连词。) ..

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 ..

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为:是,动词。读“w éi ”。) .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第一个是介词,读“w èi ”,为了;第二个是动词,..

读“w éi ”,做、接受的意思。)

③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动词,读“w éi ”,做。) .

得①二者不可得兼。(得:能够,动词。) .

②得之则生(得:得到,获得,动词。) ..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感恩,动词。) .

4、古汉语句式

① 判断句

例一: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句意:鱼,是我喜爱的。)

例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句意: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② 倒装句

例一: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句意: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例二: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于”是“比”的意思。句意: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习题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

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苟: (2)辟: (3)丧: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3、简答

(1)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答: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请用原文回答) 答:

习题二: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

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

斯人, 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

法。

第二部分

1、古今异义词

五日三省吾身(三:多次,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今做数词。.

句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2、词类活用

①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做状语,译为“每天”。句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

己。)

②传不习乎(传:动词做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

复习过呢?)

3、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表判断语气。句意: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习题

翻译文言文句子,有错误的是( )

A 、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 、升死,其印为予群众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弟侄辈得到,到现在还保存着。

C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只见)另一只狼正躲在放有草堆的洞里,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D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第三部分

1、通假字

①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见:通“现”,显现。句意:病人如果过度地.

冥思默想,大白天也会看到有鬼出现,夜里睡觉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叫声。) ②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案:通“按”。.

句意:一个人睡在空房子里面,如果感到害怕的话,那就会梦见有那么一个人按捺住他的身体哭泣呢。)

古今异义词

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由:原因,名词。于:在,动词。今义:因为。句意:..

引进这种幻觉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疾病上。)

②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觉:睡醒。今义:睡觉。句意:醒的时候看到了鬼的.

形状,睡的时候听到了鬼的声音。)

③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玩:研习。今义:玩耍。句意:伯乐学.

习鉴别劣马良马的本领,由于他长期仔细观察辨析,因此,所看到的东西,没有

不是马的。)

3、一词多义

夫①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夫:指示代词,用.

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表远指,相当于“彼”、“那”。句意:伯乐、庖丁所

看到的既然不是马和牛,那么也就可以知道那个病人所看到的不是鬼了。)

②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夫:发语词。用在一个论点或叙.

述的开端,表示要发议论,起提挈作用。句意:人们专心致志、冥思默想的结果,有的通过眼睛表现出来,有的通过嘴巴表现出来,有的通过耳朵表现出来。)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例: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也:表判断。句意:世界上所有关.

于鬼的现象,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产生出来的。)

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加上解释。

A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 ) ..

B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 ) .

C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

D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 ) .

二、下列对本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节选自《论衡·订鬼篇》,“订”意为“论”、“订正”。订鬼,意思是订

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B 、本文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人死为鬼的迷信说法,提出了反对迷信的

主张。

C 、本篇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事例证明了“畏惧则存想,存

想则目虚见”的道理,这是在用类比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无鬼。

D 、为了宣传自己的正确看法,作者观点鲜明地开篇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凡

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所致也。”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

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背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一诸官。医人曰:“我

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①媒:介绍,夸耀。②屣: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 .

(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信: .

(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 .

2、翻译下列句子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答: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第四部分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的人不懂它.

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句意:是真的没有马吗?) .

2、一词多义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策:鞭策,驱使,动词。句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

里马的方法。)②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名词。句意: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 .

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顿,量词。句意:一餐有时吃掉一石粟。)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句意:饲养它不让它吃饱以充分.

发挥它的才能。)

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能:能够,助动词。句意: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②虽有千里之能(能:能力,本领,名词。句意: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 .

3、词类活用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尽:吃尽。形容词做动词。句意:一餐有时吃掉一石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千里:行千里。数量词做动词。句意: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

的食量>喂养它。)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鞭策,驱使。名词做动词。句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尽:使„„尽;竭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句意: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

发挥它的才能。)

4、古汉语句式

倒装句

例一: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句意:千里马。) ..

例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于”相当于“在”。句意:只好屈辱......

在做贱役的人的手里。)

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见 ②策之不以其道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其真无马邪 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B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C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 、①祇辱于奴隶之手 ②吾欲之南海 ..

3、请写出至少两个带“马”字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⑤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到:“ ”(用上文中的句子回答)。

5、文中以伯乐相马的典故立意,以千里马执策人慨叹 进行对照评说,讽刺当权者埋没人才。(用原文或自己

的话回答均可)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

初中文言文全解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

1、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即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句意:所认识..

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2、 古今异义词

① 一豆羹(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现常为“豆子”类名称。句意:.

一碗汤。)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今常用做判断词。句意:这种不也是可以停止了.

吗?)

3、一词多义

而①呼二而与之(而:修饰连词。)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转折连词。) ..

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 ..

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为:是,动词。读“w éi ”。) .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第一个是介词,读“w èi ”,为了;第二个是动词,..

读“w éi ”,做、接受的意思。)

③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动词,读“w éi ”,做。) .

得①二者不可得兼。(得:能够,动词。) .

②得之则生(得:得到,获得,动词。) ..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感恩,动词。) .

4、古汉语句式

① 判断句

例一: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句意:鱼,是我喜爱的。)

例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句意: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② 倒装句

例一: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句意: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例二: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于”是“比”的意思。句意: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习题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

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苟: (2)辟: (3)丧: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3、简答

(1)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答: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请用原文回答) 答:

习题二: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

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

斯人, 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

法。

第二部分

1、古今异义词

五日三省吾身(三:多次,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今做数词。.

句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2、词类活用

①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做状语,译为“每天”。句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

己。)

②传不习乎(传:动词做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

复习过呢?)

3、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表判断语气。句意: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习题

翻译文言文句子,有错误的是( )

A 、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 、升死,其印为予群众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弟侄辈得到,到现在还保存着。

C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只见)另一只狼正躲在放有草堆的洞里,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D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第三部分

1、通假字

①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见:通“现”,显现。句意:病人如果过度地.

冥思默想,大白天也会看到有鬼出现,夜里睡觉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叫声。) ②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案:通“按”。.

句意:一个人睡在空房子里面,如果感到害怕的话,那就会梦见有那么一个人按捺住他的身体哭泣呢。)

古今异义词

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由:原因,名词。于:在,动词。今义:因为。句意:..

引进这种幻觉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疾病上。)

②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觉:睡醒。今义:睡觉。句意:醒的时候看到了鬼的.

形状,睡的时候听到了鬼的声音。)

③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玩:研习。今义:玩耍。句意:伯乐学.

习鉴别劣马良马的本领,由于他长期仔细观察辨析,因此,所看到的东西,没有

不是马的。)

3、一词多义

夫①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夫:指示代词,用.

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表远指,相当于“彼”、“那”。句意:伯乐、庖丁所

看到的既然不是马和牛,那么也就可以知道那个病人所看到的不是鬼了。)

②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夫:发语词。用在一个论点或叙.

述的开端,表示要发议论,起提挈作用。句意:人们专心致志、冥思默想的结果,有的通过眼睛表现出来,有的通过嘴巴表现出来,有的通过耳朵表现出来。)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例: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也:表判断。句意:世界上所有关.

于鬼的现象,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产生出来的。)

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加上解释。

A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 ) ..

B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 ) .

C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

D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 ) .

二、下列对本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节选自《论衡·订鬼篇》,“订”意为“论”、“订正”。订鬼,意思是订

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B 、本文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人死为鬼的迷信说法,提出了反对迷信的

主张。

C 、本篇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事例证明了“畏惧则存想,存

想则目虚见”的道理,这是在用类比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无鬼。

D 、为了宣传自己的正确看法,作者观点鲜明地开篇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凡

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所致也。”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

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背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一诸官。医人曰:“我

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①媒:介绍,夸耀。②屣: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 .

(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信: .

(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 .

2、翻译下列句子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答: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第四部分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的人不懂它.

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句意:是真的没有马吗?) .

2、一词多义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策:鞭策,驱使,动词。句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

里马的方法。)②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名词。句意: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 .

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顿,量词。句意:一餐有时吃掉一石粟。)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句意:饲养它不让它吃饱以充分.

发挥它的才能。)

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能:能够,助动词。句意: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②虽有千里之能(能:能力,本领,名词。句意: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 .

3、词类活用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尽:吃尽。形容词做动词。句意:一餐有时吃掉一石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千里:行千里。数量词做动词。句意: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

的食量>喂养它。)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鞭策,驱使。名词做动词。句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尽:使„„尽;竭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句意: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

发挥它的才能。)

4、古汉语句式

倒装句

例一: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句意:千里马。) ..

例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于”相当于“在”。句意:只好屈辱......

在做贱役的人的手里。)

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见 ②策之不以其道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其真无马邪 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B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C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 、①祇辱于奴隶之手 ②吾欲之南海 ..

3、请写出至少两个带“马”字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⑤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到:“ ”(用上文中的句子回答)。

5、文中以伯乐相马的典故立意,以千里马执策人慨叹 进行对照评说,讽刺当权者埋没人才。(用原文或自己

的话回答均可)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


相关文章

  • 推荐: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 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第五章(节选) 一.试题概况分析 从测试材料的角度而言,人物传记类文章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有8套试卷从<二十四史>中选择了测试材料,这在 ...查看


  • 高考语文冲刺:研读试卷看题型梳理试题找不足
  • 部分考生认为"语文靠平时积累,是慢功夫",语言素养当然不是一日之功,但如果单从应试的角度看,研究答题规律,弥补知识漏洞很有必要,最后一个月的冲刺复习对语文高考成绩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考生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1.研读高考试 ...查看


  • 关注中考试题,反思语文教学
  •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是为高校选送优秀初中毕业生,同时中考又是中学教学的导航者和引路人,因此深入研究高考.精心备战高考,是促进中学教学.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中考题突出能力考查,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思路相对稳定,并且有不懈追求.现 ...查看


  • 2015年语文中考试题分析 课改风向
  • 传统文化贯穿全卷,改革继续延续 --2015年语文中考试题分析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试卷 1.基础部分 2015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的试题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基础的重视,在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上都有新的探索. 从考查内容上看,体现了对 ...查看


  • 高一语文期中分析总结
  • 高一语文期中分析总结 高一语文组 马志才 考查目的:检测语文必修1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这一学段要求掌握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考查重点:主要突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的生成能力的考查,适当的向课外作必要的延伸,来拓展学 ...查看


  • 2012年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 2012年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一)基本情况 临沂市2012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学科的命题,严格按照市教育局关于中考测试的指导思想,遵循<2012年临沂市初中学业考试语文科考试说明>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查看


  • 2011年郴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 2011年郴州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今天我们的中考阅卷工作已经圆满结束.综合现场阅卷老师的意见,对2011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及学生答题情况做如下分析: 通过对语文试卷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整套试卷充分体现了<全日制义 ...查看


  • 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2012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 2011年安徽省 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 2012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二.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 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 ,君子好逑.(<诗 经??关雎>) ② ...查看


  • [荆轲刺秦王]练习试题-答案
  • <荆轲刺秦王>练习试题-答案 <荆轲刺秦王>练习试题-答案 [试题答案] 1. 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 2. 析:A. 涕: B. 币: C. 穷困: D. ...查看


  • 泰安市二〇一二年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
  • 泰安市二0一一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 一.考试依据及内容范围 (一) 充分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二)本届学生所学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