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提纲(总复习资料)

初中毕业生物科考试内容

第一单元(七年级上册)

形形色色的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影响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单元(七年级上册)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生物体有器官和系统组成 第三单元(七年级上册)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四单元(七年级下册)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血液(只考其中的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循环(只考其中的血管及体循环、肺循环)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激素调节 人体免疫

第五单元(八年级上册)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六单元(八年级上册)

人的生殖和发育 遗传和变异现象 性状遗传的物质急促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性别和性别决定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 第七单元(八年级下册)

生物的进化(只考查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细菌、真菌和病毒 第八单元(八年级下册)

生态系统概述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

第一讲:形形色色的生物

一、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已发现的生物大约有200多万种,其中70%以上是动物(绝大多数是昆虫);约22%是植物和真菌;约5%是单细胞生物。 2、遗传多样性:也称基因多样性

比如金鱼有很多品种;世界上菊花已有2万多个品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

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又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后

者被称为“地球之肾”)

②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是和生物生存的一“薄层”,其范围在海平面以上10000m和海平

面以下11000m之间,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

1、 应激性:指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它能使生物“趋利避害”。 2、 (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型增大,体重增加)。 3、 繁殖:如植物产生种子、蜻蜓点水、母鸡生蛋。

4、 新陈代谢:如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排尿、排汗。

第二讲: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影响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

2 3、生态因素有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例如: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 南桔北枳(温度) 南橘北苹(温度) 春兰秋菊,不同季节花的开放(阳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水) 北极熊皮下脂肪厚(温度) ②生物因素:同种生物的关系: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不同种生物的关系:a、捕食 b、竞争 c、互惠互利 d、寄生 5、 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

譬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① 保护色:指颜色与环境色彩一致,不容易被发现;

② 警戒色:指身体有毒,颜色与环境不同,让敌害发现。如胡蜂、夹竹桃; ③ 拟态:指形态与环境相似,如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

④ 其它适应方式:如冬眠适应寒冷环境、仙人掌的叶变成刺适于干旱环境。 二、生物影响环境:①改变环境 ②破坏环境

如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增加空气湿度

第三讲、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一、生物学家的科学活动:

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科学活动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分类发、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 2、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设计实验方案 ④实施实验并记录 ⑤分析实验现象 ⑥得出结论 ⑦表达交流 3、对照试验:

①只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所研究的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

都相同的实验。

②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

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试验。 ③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

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误差。(如鼠妇的数目不能太少、种子萌发时,种子的数量不能太少。) ④实验要设计对照组 【练习】

1、 实验法的第一步是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第一步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

案的依据是假设。

2、 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只允许实验变量不同,其它相同。 3、 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是实验

4、 响尾蛇根据毒液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

第一讲:显微镜的使用及玻片标本的制作

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物镜、目镜:放大物象

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焦距 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转换器:调换物镜 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反光镜:是光线射入镜筒

通光孔:光线通过的孔道,位于载物台中央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 二、显微镜使用步骤:

1、取镜安放: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放在偏左方、距实验台边缘约5cm,从镜箱

里取出目镜和物镜,分别安装在镜筒和转换器上。

2、对光:选最大光圈和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直到整

个视野呈雪白色为止。(即可看到一个白亮的圆形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

4、观察:①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缓慢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知道物镜

距离玻片标本2-3mm为止;

②再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是镜筒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像; ③再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5、收放: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是擦拭干净。转动

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伸向前方(即两个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降至最低处。 三、注意事项: 1、判断污点:

①旋转目镜、若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目镜;若动则在目镜上。

②再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不动则是在物镜上,若动则在玻片标本上。 2、视野白亮但无物像原因:

①物像没有正对通光孔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的速度过快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目镜

4、物镜有螺纹,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从低倍物镜转为高

倍物镜,视野变暗 5、高倍镜下物像特点:

细胞体积大,细胞数目少,视野亮度变暗,视野清晰度变模糊

6、 显微镜里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要注意三

个方向:物像所在方向、物像移动方向、玻片移动方向) 7、 显微镜用纱布擦拭,目镜和物镜用擦镜纸擦拭。

8、 光线明暗应调节遮光器选择不同的光圈和调节反光镜选择平面镜或凹面镜。

光线调暗应选择小光圈和平面镜 光线调亮应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要使模糊物像变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

第二讲:玻片标本的制作及观察

一、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 擦:用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② 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③ 撕:用镊子撕去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 ④ 展:用解剖针将表皮展平(防止细胞重叠)

⑤ 盖: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使其一边接触液体、然后缓慢地盖下去(防止产生气泡) ⑥ 染:先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碘液,再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对侧引流 二、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擦:用纱布把载玻片的盖玻片擦干净

②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滴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③刮:先用清水漱口(清除口腔中的食物碎屑),用消毒牙签粗的一端在口腔侧壁上轻

轻刮几下。

④涂:将牙签上附着的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⑤盖: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使其一边接触液体、然后缓慢地盖下去(防止气泡产生)

⑥染:先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碘液,再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对侧引流(先滴后吸) 三、制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1、生物绘图:①图应画在中央偏左上方

②不同结构的明暗差异,用铅笔点上疏密不同的细点表示 2、在显微镜下植物细胞的不易看见的是细胞膜

细胞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

3、玻片标本分为切片(薄片用刀切出)、涂片(用液体材料制成)和装片

第三讲、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植物细胞的各种形态靠细胞壁的支持作用) 细胞膜:作用是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库;也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质:可以流动、加速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液泡:其内液体叫做细胞液、溶解有许多物质。

如:有花青素,呈红色(相关植物:霜叶红于二月花、洋葱)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是能量转换器、有叶绿素等色素使细胞呈不同颜色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能量转换器

1、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加 细胞生长的结果是细胞体积增加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2、细胞分化: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形态、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细胞的过程。 3、组织:细胞分化后,一些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

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人体器官一般有四种组织构成,但以一种或两种组织为主,表面一般为上皮组

织)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

统。

4、许多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5、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① 植物体由器官构成;人体、动物体由系统构成; ②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③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④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或人体

6、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

7、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特点是细胞较小、细胞核大、细胞壁薄、细胞质粘稠、具有很强

的分裂增生能力。如:植物的根尖和芽中都有分生组织。

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功能,如:各器官的表皮一般都是保护组织。

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大。有的能储存营养物质,有的能制造营养。如:叶肉、果

肉都属于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导管能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输有机物。 8、植物体的器官

绿色开花的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其中根、茎、叶是营养

器官,花、果实和种子是生殖器官。根的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主要完成支持和

运输功能,叶主要完成制造有机物的功能,花、果和种主要完成繁殖后代的功能。 输导组织贯穿于植物体内部,把六大器官连在一起,使植物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植物体没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9、人和动物体的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第三单元

第一讲: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海尔蒙特:柳苗的生长

普利斯利特:老鼠和蜡烛燃烧 萨克斯:叶片部分遮光处理 二、光合作用相关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①暗处理:将盆栽天竺葵放到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消耗 ②选叶遮光:形成对照

③光照处理:让植物充分接受光照

④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知道变成黄白色 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隔水的目的是防止酒精燃烧 ⑤清水冲洗 ⑥滴加碘液 ⑦清水冲洗 ⑧观察

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色,未遮光部分呈深蓝色

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2、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①将银边天竺葵、斑叶植物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置于大烧杯中水浴加热 ②清水冲洗,滴加碘液;再冲洗后观察 现象:绿色部分变蓝,白色部分不变色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3、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4、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一装置叶片遇碘不变色,二装置叶片遇碘变蓝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二氧化碳 三、总结:

1、文字表达式: 光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 3、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

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4、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①物质转变: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 ②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5、 光合作用的意义: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食物来源、能量来源、氧气来源(维持了大气

中的碳—氧平衡) 6、 光合作用的应用

① 合理密植 ②立体高效种植(目的都是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7、 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①充加二氧化碳 ②充分光照 ③保温 8、 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其它绿色部分也可以 【实验】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韭菜在露天条件下生长,呈绿色;遮光条件下生长,呈黄白色。这是为什么?有同学提出一个假设: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为了验证这个假设,请你完成如下实验设计: 第一步:将200株刚出土的韭菜幼苗分成相同的两份,标为A、B两组

第二步:将A组放置在有光条件下培养,B组放置在黑暗条件下培养,其余生长条件相同

且适宜。

第三步:预计实验结果将是A组的韭菜呈绿色,B组的韭菜呈黄白色。 某同学在第一步中总共只用2株韭菜幼苗,这样可能造成偶然误差 四、实验:制作叶片的临时切片 1、取一植物叶片,放在载玻片上

2、用手捏紧并排得两个刀片,迅速切割叶片 3、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

4、用毛笔选取最薄的一片,制作成临时切片 五、叶子的结构

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张开、失水时气孔关闭

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和保卫细胞 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① 表皮细胞、角质层无色透明有利于透光;

② 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含叶绿体较多(有利于多吸收光) ③ 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有利于气体在叶内自由移动)

④ 叶脉能有效的运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导管为光合作用运来水,筛管为光合作用

运走有机物)

⑤ 表皮上有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

第二讲:呼吸作用

1、 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

呼吸作用。

2、 意义: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

3、 植物的所有器官都有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强,干燥的种子呼吸作用微弱

5、 应用

储存食物粮食,要一直呼吸作用,可采用:①冲加二氧化碳 ②冲加氮气(稀释氧气浓度)③低温(抑制呼吸)④晒干 ⑤真空包装 6、农作物的生长

A:松土、排涝的目的是增加氧气,促进呼吸作用

B:昼夜温差大(降低晚上温度,抑制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第三讲: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

作用。

2、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A:绿色植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为所有的生物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 B: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碳—氧平衡)

C: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通过跟吸收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讲: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其作用是消化和吸收

二、食物的消化

1、食物中营养成分在消化管中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2、消化过程:

A:淀粉消化: 淀粉酶 麦芽糖酶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口腔、小肠 小肠

B:蛋白质消化: 蛋白酶、肽酶

蛋白质————————→氨基酸 胃、小肠

C:脂肪消化: 胆汁 脂肪酶

脂肪————→脂肪微粒————→脂肪酸、甘油 小肠 小肠

3、不需要消化、可直接被吸收的是水、无机盐、维生素 练习:

A:在口腔内可初步消化少量淀粉,在胃内可初步消化蛋白质,在小肠内可消化糖类、蛋

白质和脂肪

B:麦芽糖被分解的场所是小肠,起作用的消化液是肠液和胰液 C: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1、概念: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吸收 2、吸收过程:胃: 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营养物质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既有吸收作用又有消化作用的是胃、小肠

四、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与小肠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如下:

1、小肠长约5-6m

2、小肠内表皮有很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上有微绒毛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4、小肠内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 五、相关实验:

第二讲: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运输依赖于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主要是指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A、血液分层现象和血液凝固现象 B、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涂片 1、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质。(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变成固体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构成了血块) 2、 血浆由水(91%-92%)、蛋白质(约7%)、葡萄糖、无机盐(约0.9%)和新陈代谢废物。

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3、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的功能是运输、

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①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使血液呈红色,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

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② 动脉血的特点是含氧多,血液鲜红;静脉血的特点是含氧少,血液暗红

③ 贫血:指血液里红细胞数量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过少,贫血患者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

富的事物

④ 炎症:身体某部分收到病菌感染时,局部出现红肿、发热的现象叫发炎。此时白细胞数

目明显增多,白细胞可以做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壁去吞噬病菌。(白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⑤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三、血管的类型

② 毛细血管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A管壁薄 B官腔小 C血流速度极慢 D数量多、分布广

四、心脏

1、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作用是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2、四个腔:左右心房(与静脉相通)

左右心室(与动脉相通)

3、 瓣膜:房室瓣(防止血液由心室倒流回心房)、动脉瓣(防止血液由动脉倒流回心脏)

五、血液循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

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接。

血液循环作用是:为人体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气,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1、 体循环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① 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细胞发生物质交换将运输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

给细胞利用,同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② 在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氧与血红蛋白分离,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 肺循环途径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①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

化碳进入肺泡。

②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氧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变成动脉血。

第三讲: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二、大脑皮层

1、 是大脑表面的灰质结构,有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和突起的回,能

扩大表面积,增加了神经元数量(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厚度2-3mm)

2、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上有专门管理某些活动的功能区。

重要神经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管理对侧身体的运动)

躯体感觉中枢(管理对侧身体的感觉,是形成感觉的部位)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的部位)

视觉中枢(形成视觉的部位)

语言中枢(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与语言和文字有关)

三、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A:神经元:1、胞体(细胞代谢中心)

2、突起(传到冲动):树突(一般短而多)

轴突(一般一条)

B:分布:1、胞体:在周围神经系统内集中形成神经节;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集中形成灰质

2、突起:在周围神经系统内集中形成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急中形成白质

C: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到冲动。(同一神经元中,冲动传导的方向是:树突→胞体

→轴突)

【练习】

1、 神经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

组成

2、 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人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小脑被

酒精麻痹而引起的

3、 某人右侧躯体半身不遂,这是由于坐厕大脑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引起的

4、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一个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

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

5、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到冲动

6、 可传导的生物电变化,叫神经冲动

7、 在一个神经元中,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一般是:树突→胞体→轴突

三、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条件反射。

1、 反射: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2、 反射弧:

① 概念:完成反射过程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② 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

③ 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方向: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膝跳反射是“两神经元反射”,没有中间神经元

缩手反射中:感受器是受刺激部位的皮肤,效应器是手臂上相应的肌肉,神经中枢

位于脊髓中,(线索手,后感到痛)

3、 感觉的形成: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元传导到神经中枢,一方面 可以引起比较简单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还会在脊髓和脑干里继续上传

到大脑皮层,在此产生相应的感觉

4、 根据形成过程,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① 非条件反射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② 条件反射是出生后个体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③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这也是人类条件反射

5、 条件反射的建立:

① 请对实验过程的示意图正确排序:ABCD

② 建立该条件反射的关键是:铃声与喂食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是把无关

刺激变成条件刺激

③ 如果一段时间内总是只响铃不给食物,图D中的反射就会消退

④ 动物表演完后喂食的生理意义是用食物强化、巩固已形成的条件反射

⑤ 图A中,狗一边进食,一边出现流唾液、口动等活动,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图D中,只响铃也能引起狗出现唾液、口动等活动,这属于条件反射

这种反射活动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练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

第四讲:内分泌系统和激素调节

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也受激素调节

一、腺体类型:

1、 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有导管排出。如唾液腺、汗腺、肠腺、肝脏

2、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有血液循环运到全身各处。

如垂体、甲状腺、胰岛、性腺等

二、各内分泌腺的功能

1、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还可分泌各种促激素,调节其它腺体的活动,如促甲状腺激素

能促进甲状腺的活动,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器官的活动)

2、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3、 胰岛:分泌胰岛素

4、 性腺: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三、各激素的功能及异常疾病:

激素在血液中会含量及其微少,但调节作用却非常显著。主要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生

长发育和生殖等活动。

1、 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的是胰腺。

2、 既是内分泌腺,又是生殖器官的是睾丸和卵巢

3、 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是甲状腺

4、 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是垂体

第五讲:人体免疫

一、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

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外来侵害物质,以及人体本人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护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二、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 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如: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第二道防线: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杀菌物质(如唾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2、 特异性免疫:出生后获得,只对某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由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

来完成。是机体接触外来侵害午后才产生的。

三、抗体、抗原的比较

1、 抗原:指引起人体长生抗体的物质(一般是外来的,不是自身的)

如:细菌、病毒、疫苗、异体血液、移植的器官、某些药物都可看作抗原

2、 抗体:在抗原的刺激下,身体免疫系统(即淋巴系统)产生的能抵抗抗原的一类蛋白

质叫做抗体。

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②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而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③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不同,有的可终生存在;

④一种抗体只对某一种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病原体不起作用。

四、免疫的作用

功能:①抵抗抗原,防止疾病发生(防御功能)

②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细胞(自我稳定功能)

③见识、识别、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免疫监视功能)

异常:过敏反应(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

排斥反应(器官移植)

形成肿瘤(免疫监视功能过低)

五、计划免疫:是依据国家队消灭传染病的要求,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目

的是提高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属于特异性免疫)

如:注射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

【练习】

1、 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一种抗体能消灭多种抗原

2、 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是儿童接种疫苗

3、 将轻症的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能预防天花。这里的逗浆和这种方法分

别属于抗原和特异性免疫

4、 将已愈非典病人的血清注入非典病人体内,可以有治疗作用。已愈病人的血清相当于

抗体

5、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是抗原

6、 预防接种以预防传染病菌,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7、 人体发炎时,能穿过毛细血管杀菌的细胞是白细胞,这种免疫叫非特异性免疫

第六讲:人的生殖

一、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

男:主要性器官: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附睾:储存、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前列腺:分泌黏液

阴囊:保护

阴茎:内有尿道、排除尿液、精液

女:主要性器官: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

阴道:精子进入、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二、生殖过程

1、 排卵:一般来说,每个月,卵巢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进入到输卵管

2、 受精:在输卵管,卵细胞和精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3、 胚胎发育过程:(胚胎发育只从受精卵到婴儿出生的阶段)

① 受精卵在输卵管里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形成多细胞胚胎(也叫胚泡)。同时不断向

子宫移动

② 多细胞胚胎植入子宫内膜上(这个过程也叫怀孕)

③ 胚胎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到第二个月末时,发育

成胎儿(外貌已初具人形)

④ 280天后,成熟的胎儿从母亲阴道产出(这个过程也叫分娩)

三、营养物质的获得

1、 受精卵分裂和胚胎发育初期由卵黄提供营养

2、 形成胎盘后,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并将二氧化碳和其它

废物排入母体血液,有母体排出

【练习】右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据图回答:

1、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输卵管

2、 受精卵不断的进行分裂,形成胚泡并且埋入子宫内膜内

3、 胎儿成熟后从阴道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分娩

四、出生后的发育(包括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

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是指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的发育阶段。

五、青春期发育(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

1、 开始年龄:女性10岁左右,男性12岁左右

2、 青春期发育特点

① 身高和体重突增(显著特征)

身高突增,主要是下肢骨增长

体重突增,则是骨骼、肌肉和内脏等迅速生长发育的结果

② 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

脑的质量和脑细胞数量不再增长,但调节功能不断增强

③ 性发育和性成熟(突出特征)

1、 睾丸、卵巢增大,分别出现遗精、月经现象

2、 出现第二性征: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变粗

②女性:骨盆宽大、乳腺发达、声调变高

3、 萌动性意识

六、节育与避孕

1、 计划生育①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基本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③我们可以通过节育和避孕的方法达到控制生育的目的

2、避孕的方法:安全期避孕法、药物避孕、工具避孕、外科手术避孕(即结扎)

第五单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讲:遗传和变异现象

1、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在遗传学上统称为性状

2、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总称为相对性状

如:人的血型有A、B、O、和AB型,牡丹花有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

3、 遗传:子女与父母之间性状的相似性叫做遗传(父母传给子女的是基因)

4、 变异:子女与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之间性状的差异叫变异。

变异分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引起)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仅有环境条件引起)

第二讲: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细胞核中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一挑染色体上一般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例如:人体一个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46个DNA分子、约30000个不同的基因)

1、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 DNA:双螺旋结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 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基因通过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

4、 每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

① 体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

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成对的基因也一样

②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基因也成单存在

二、基因是生物题结构和功能的蓝图

如果把生物机体比做一个建筑物,基因就好像盖房子的蓝图,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就是蛋白质。基因就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第三讲: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1、 等位基因: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的基因,如:A和a、B和b

显性基因:大写A、B 控制显性性状

隐性基因:小写a、b 控制隐性性状

A和b ,A和A不是等位基因

2、 生物的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aa等

3、 若基因组成为Aa,则表现为A控制的性状,a控制的性状不表现

4、 在生物的传种接待过程中,配子(生殖细胞)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通过生殖细胞(及

精子和卵细胞),父母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给下一代

【练习】

1、 若基因组成为Aa,则此人会产生2种生殖细胞,其生殖细胞为A、a

若基因组成为AA,则此人会产生1种生殖细胞

2、 双眼皮为显性性状(受A控制),则双眼皮的基因型为AA、Aa

单眼皮的基因型为aa

第四讲:性别和性别决定

1、人的性别不同,主要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常染色体:人体细胞的23对染色体中,与性别无关的22对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1对染色体 男:XY 女:XX

男性体细胞染色体可表示为:44+XY或22对+XY

女性体细胞染色体可表示为:44+XX或22对+XX

卵细胞类型:一种,即22+X

精子类型:两种,即22+X或22+Y

3、 生男、生女决定于精子类型,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第五讲:遗传病和人类健康

1、 遗传病:有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叫遗传病,

如:血友病、白化病、色盲、先天性心脏病等

2、 近亲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3、 禁止近亲结婚:近亲含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可能都把相同的隐形致

病基因传给了子女,增大了隐性遗传病发病的几率

4、 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婚前体检、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

第六单元:生命的演化

第一讲:生物的进化

1、 在人为条件下(根据人们的兴趣、爱好)对生物进行的选择叫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方法之一。能加快物种形成速度)

2、 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现象叫自然选择(物种形成速度非常慢)

3、 达尔文自然学说

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4、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5、 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通过遗传逐代积累,直到形成新物种。

基础:遗传、变异 动力:生存竞争

变异是不定向的(既有有利变异,也有不利变异)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第二讲: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圈的主要成分)

① 作为生产者,为所有生物生存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

② 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③ 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分类: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杂食动物 食腐动物

2、 作用:动物是生物圈的消费者

动物是食物链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能维持生态平衡)

动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①对植物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②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从而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3、 食腐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蜗牛、白蚁、粪金龟子、蟹、蚌及螺

三、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圈的重要成分)

① 腐生微生物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循环(把动植物遗体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② 寄生微生物是消费者

③ 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④ 根瘤菌、黏球菌具有固氮作用。

第三讲:微生物

1、定义:细菌、真菌和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称为微生物

2、 分布:种类繁多,分布之泛,土壤中居多①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②生长、繁殖速度快

3、 种类大多数是单细胞(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蓝藻)

少数多细胞(霉菌、蘑菇),一些无细胞结构(如:病毒、类病毒、脘病毒)

4、 微生物的生活

① 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分解者(蘑菇、乳酸菌、酵母菌、霉菌)

寄生:消费者(病毒、引起脚廯、灰指甲)

自养:生产者(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

② 繁殖特点:繁殖速度极快

一、细菌

1、 细菌身体微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细菌的形态有三种,即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细菌是没有成型的细胞喝的单细胞生物;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部分构成,有DNA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植物细胞的叶绿体。有的细菌有鞭毛(运动作用),有的细菌有荚膜(保护作用),还有的细菌还会形成一个芽孢(是休眠体,可多过恶劣的环境)

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细菌的营养方式为自养、腐生或寄生

营养方式:①自养----------硫细菌、硝化细菌

②异养:腐生:甲烷菌、枯草杆菌、乳酸菌

寄生: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

2、 除少数细菌可以是任何动物生病以外,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有利:酸奶、泡菜(乳酸菌) 制醋(醋酸杆菌) 沼气(甲烷菌)

固氮,为植物的提供含氮的营养物质--------根瘤菌

在自然界中腐生细菌促进动植物遗体的分解,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不利:传染疾病(痢疾,肺炎等),使食物腐败

二、病毒:

1、 病毒比细菌小,必须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

病毒无细胞结构,仅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即核酸)组成的内核构成

2、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生活

3、 病毒种类: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体里,也叫噬菌体)

4、 生殖方式:在记住细胞内通过自我复制而繁殖

5、 于人类关系

不利:传染疾病(流感、口蹄疫、SARS、肝炎、狂犬病、疯牛病、烟草花叶病等) 有利:利用病毒制成疫苗、利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性疾病,利用动物病毒防止植物害虫(绿脓杆菌)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对人类遗传病进行基因治疗

三、真菌:包括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的霉菌、蘑菇,营养方式为异养,生殖方式一般

为孢子生殖。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无叶绿体

1、 酵母菌:

A:营养方式:腐生:葡萄糖→水+二氧化碳(有氧条件)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无氧条件,也叫酒精发酵)

可利用酵母菌来酿酒、焙制面包和糕点,制作馒头。

B: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能迅速繁殖,环境恶劣是进行孢子生殖

2、 霉菌(包括青霉菌、曲霉)和蘑菇

它们的细胞呈分叉的细丝状,称为菌丝。所以霉菌和蘑菇都是由菌丝组成的;营养方式为腐生或寄生,生殖方式一般为孢子生殖

【练习】:酿酒用酵母菌,只做面包和馒头用酵母菌,生产青霉素的事情霉菌,能致癌的是

黄曲霉,引起脚廯的是某一种真菌

第八单元:生态系统

第一讲:生态系统概述

1、 定义: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 组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组成)

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阳光、空气、水等(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硫细菌等)

消费者(动物,人和寄生微生物)

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金,食腐动物如:蚯蚓、粪金龟子)

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动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被称为消费者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第二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①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最终来源)

②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一次流动的

③ 能量船体的效率为10%-20%,也就是说,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

逐级减少。这样,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愈少,有机物愈小,储存的能量也愈少。

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往返循环就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三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叫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

1、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外来干扰

因素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失去稳定性(或者说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如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围湖造田)

2、 生态系统越复杂,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但破坏后越难

恢复。

3、 人类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初中毕业生物科考试内容

第一单元(七年级上册)

形形色色的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影响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单元(七年级上册)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生物体有器官和系统组成 第三单元(七年级上册)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四单元(七年级下册)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血液(只考其中的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循环(只考其中的血管及体循环、肺循环)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激素调节 人体免疫

第五单元(八年级上册)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六单元(八年级上册)

人的生殖和发育 遗传和变异现象 性状遗传的物质急促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性别和性别决定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 第七单元(八年级下册)

生物的进化(只考查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细菌、真菌和病毒 第八单元(八年级下册)

生态系统概述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

第一讲:形形色色的生物

一、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已发现的生物大约有200多万种,其中70%以上是动物(绝大多数是昆虫);约22%是植物和真菌;约5%是单细胞生物。 2、遗传多样性:也称基因多样性

比如金鱼有很多品种;世界上菊花已有2万多个品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

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又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后

者被称为“地球之肾”)

②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是和生物生存的一“薄层”,其范围在海平面以上10000m和海平

面以下11000m之间,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

1、 应激性:指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它能使生物“趋利避害”。 2、 (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型增大,体重增加)。 3、 繁殖:如植物产生种子、蜻蜓点水、母鸡生蛋。

4、 新陈代谢:如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排尿、排汗。

第二讲: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影响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

2 3、生态因素有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例如: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 南桔北枳(温度) 南橘北苹(温度) 春兰秋菊,不同季节花的开放(阳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水) 北极熊皮下脂肪厚(温度) ②生物因素:同种生物的关系: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不同种生物的关系:a、捕食 b、竞争 c、互惠互利 d、寄生 5、 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

譬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① 保护色:指颜色与环境色彩一致,不容易被发现;

② 警戒色:指身体有毒,颜色与环境不同,让敌害发现。如胡蜂、夹竹桃; ③ 拟态:指形态与环境相似,如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

④ 其它适应方式:如冬眠适应寒冷环境、仙人掌的叶变成刺适于干旱环境。 二、生物影响环境:①改变环境 ②破坏环境

如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增加空气湿度

第三讲、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一、生物学家的科学活动:

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科学活动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分类发、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 2、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设计实验方案 ④实施实验并记录 ⑤分析实验现象 ⑥得出结论 ⑦表达交流 3、对照试验:

①只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所研究的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

都相同的实验。

②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

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试验。 ③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

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误差。(如鼠妇的数目不能太少、种子萌发时,种子的数量不能太少。) ④实验要设计对照组 【练习】

1、 实验法的第一步是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第一步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

案的依据是假设。

2、 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只允许实验变量不同,其它相同。 3、 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是实验

4、 响尾蛇根据毒液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

第一讲:显微镜的使用及玻片标本的制作

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物镜、目镜:放大物象

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焦距 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转换器:调换物镜 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反光镜:是光线射入镜筒

通光孔:光线通过的孔道,位于载物台中央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 二、显微镜使用步骤:

1、取镜安放: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放在偏左方、距实验台边缘约5cm,从镜箱

里取出目镜和物镜,分别安装在镜筒和转换器上。

2、对光:选最大光圈和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直到整

个视野呈雪白色为止。(即可看到一个白亮的圆形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

4、观察:①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缓慢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知道物镜

距离玻片标本2-3mm为止;

②再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是镜筒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像; ③再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5、收放: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是擦拭干净。转动

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伸向前方(即两个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降至最低处。 三、注意事项: 1、判断污点:

①旋转目镜、若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目镜;若动则在目镜上。

②再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不动则是在物镜上,若动则在玻片标本上。 2、视野白亮但无物像原因:

①物像没有正对通光孔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的速度过快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目镜

4、物镜有螺纹,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从低倍物镜转为高

倍物镜,视野变暗 5、高倍镜下物像特点:

细胞体积大,细胞数目少,视野亮度变暗,视野清晰度变模糊

6、 显微镜里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要注意三

个方向:物像所在方向、物像移动方向、玻片移动方向) 7、 显微镜用纱布擦拭,目镜和物镜用擦镜纸擦拭。

8、 光线明暗应调节遮光器选择不同的光圈和调节反光镜选择平面镜或凹面镜。

光线调暗应选择小光圈和平面镜 光线调亮应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要使模糊物像变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

第二讲:玻片标本的制作及观察

一、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 擦:用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② 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③ 撕:用镊子撕去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 ④ 展:用解剖针将表皮展平(防止细胞重叠)

⑤ 盖: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使其一边接触液体、然后缓慢地盖下去(防止产生气泡) ⑥ 染:先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碘液,再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对侧引流 二、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擦:用纱布把载玻片的盖玻片擦干净

②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滴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③刮:先用清水漱口(清除口腔中的食物碎屑),用消毒牙签粗的一端在口腔侧壁上轻

轻刮几下。

④涂:将牙签上附着的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⑤盖: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使其一边接触液体、然后缓慢地盖下去(防止气泡产生)

⑥染:先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碘液,再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对侧引流(先滴后吸) 三、制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1、生物绘图:①图应画在中央偏左上方

②不同结构的明暗差异,用铅笔点上疏密不同的细点表示 2、在显微镜下植物细胞的不易看见的是细胞膜

细胞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

3、玻片标本分为切片(薄片用刀切出)、涂片(用液体材料制成)和装片

第三讲、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植物细胞的各种形态靠细胞壁的支持作用) 细胞膜:作用是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库;也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质:可以流动、加速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液泡:其内液体叫做细胞液、溶解有许多物质。

如:有花青素,呈红色(相关植物:霜叶红于二月花、洋葱)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是能量转换器、有叶绿素等色素使细胞呈不同颜色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能量转换器

1、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加 细胞生长的结果是细胞体积增加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2、细胞分化: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形态、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细胞的过程。 3、组织:细胞分化后,一些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

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人体器官一般有四种组织构成,但以一种或两种组织为主,表面一般为上皮组

织)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

统。

4、许多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5、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① 植物体由器官构成;人体、动物体由系统构成; ②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③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④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或人体

6、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

7、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特点是细胞较小、细胞核大、细胞壁薄、细胞质粘稠、具有很强

的分裂增生能力。如:植物的根尖和芽中都有分生组织。

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功能,如:各器官的表皮一般都是保护组织。

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大。有的能储存营养物质,有的能制造营养。如:叶肉、果

肉都属于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导管能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输有机物。 8、植物体的器官

绿色开花的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其中根、茎、叶是营养

器官,花、果实和种子是生殖器官。根的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主要完成支持和

运输功能,叶主要完成制造有机物的功能,花、果和种主要完成繁殖后代的功能。 输导组织贯穿于植物体内部,把六大器官连在一起,使植物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植物体没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9、人和动物体的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第三单元

第一讲: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海尔蒙特:柳苗的生长

普利斯利特:老鼠和蜡烛燃烧 萨克斯:叶片部分遮光处理 二、光合作用相关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①暗处理:将盆栽天竺葵放到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消耗 ②选叶遮光:形成对照

③光照处理:让植物充分接受光照

④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知道变成黄白色 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隔水的目的是防止酒精燃烧 ⑤清水冲洗 ⑥滴加碘液 ⑦清水冲洗 ⑧观察

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色,未遮光部分呈深蓝色

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2、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①将银边天竺葵、斑叶植物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置于大烧杯中水浴加热 ②清水冲洗,滴加碘液;再冲洗后观察 现象:绿色部分变蓝,白色部分不变色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3、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4、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一装置叶片遇碘不变色,二装置叶片遇碘变蓝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二氧化碳 三、总结:

1、文字表达式: 光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 3、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

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4、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①物质转变: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 ②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5、 光合作用的意义: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食物来源、能量来源、氧气来源(维持了大气

中的碳—氧平衡) 6、 光合作用的应用

① 合理密植 ②立体高效种植(目的都是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7、 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①充加二氧化碳 ②充分光照 ③保温 8、 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其它绿色部分也可以 【实验】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韭菜在露天条件下生长,呈绿色;遮光条件下生长,呈黄白色。这是为什么?有同学提出一个假设: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为了验证这个假设,请你完成如下实验设计: 第一步:将200株刚出土的韭菜幼苗分成相同的两份,标为A、B两组

第二步:将A组放置在有光条件下培养,B组放置在黑暗条件下培养,其余生长条件相同

且适宜。

第三步:预计实验结果将是A组的韭菜呈绿色,B组的韭菜呈黄白色。 某同学在第一步中总共只用2株韭菜幼苗,这样可能造成偶然误差 四、实验:制作叶片的临时切片 1、取一植物叶片,放在载玻片上

2、用手捏紧并排得两个刀片,迅速切割叶片 3、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

4、用毛笔选取最薄的一片,制作成临时切片 五、叶子的结构

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张开、失水时气孔关闭

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和保卫细胞 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① 表皮细胞、角质层无色透明有利于透光;

② 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含叶绿体较多(有利于多吸收光) ③ 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有利于气体在叶内自由移动)

④ 叶脉能有效的运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导管为光合作用运来水,筛管为光合作用

运走有机物)

⑤ 表皮上有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

第二讲:呼吸作用

1、 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

呼吸作用。

2、 意义: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

3、 植物的所有器官都有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强,干燥的种子呼吸作用微弱

5、 应用

储存食物粮食,要一直呼吸作用,可采用:①冲加二氧化碳 ②冲加氮气(稀释氧气浓度)③低温(抑制呼吸)④晒干 ⑤真空包装 6、农作物的生长

A:松土、排涝的目的是增加氧气,促进呼吸作用

B:昼夜温差大(降低晚上温度,抑制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第三讲: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

作用。

2、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A:绿色植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为所有的生物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 B: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碳—氧平衡)

C: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通过跟吸收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讲: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其作用是消化和吸收

二、食物的消化

1、食物中营养成分在消化管中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2、消化过程:

A:淀粉消化: 淀粉酶 麦芽糖酶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口腔、小肠 小肠

B:蛋白质消化: 蛋白酶、肽酶

蛋白质————————→氨基酸 胃、小肠

C:脂肪消化: 胆汁 脂肪酶

脂肪————→脂肪微粒————→脂肪酸、甘油 小肠 小肠

3、不需要消化、可直接被吸收的是水、无机盐、维生素 练习:

A:在口腔内可初步消化少量淀粉,在胃内可初步消化蛋白质,在小肠内可消化糖类、蛋

白质和脂肪

B:麦芽糖被分解的场所是小肠,起作用的消化液是肠液和胰液 C: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1、概念: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吸收 2、吸收过程:胃: 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营养物质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既有吸收作用又有消化作用的是胃、小肠

四、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与小肠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如下:

1、小肠长约5-6m

2、小肠内表皮有很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上有微绒毛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4、小肠内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 五、相关实验:

第二讲: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运输依赖于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主要是指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A、血液分层现象和血液凝固现象 B、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涂片 1、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质。(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变成固体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构成了血块) 2、 血浆由水(91%-92%)、蛋白质(约7%)、葡萄糖、无机盐(约0.9%)和新陈代谢废物。

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3、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的功能是运输、

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①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使血液呈红色,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

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② 动脉血的特点是含氧多,血液鲜红;静脉血的特点是含氧少,血液暗红

③ 贫血:指血液里红细胞数量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过少,贫血患者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

富的事物

④ 炎症:身体某部分收到病菌感染时,局部出现红肿、发热的现象叫发炎。此时白细胞数

目明显增多,白细胞可以做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壁去吞噬病菌。(白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⑤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三、血管的类型

② 毛细血管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A管壁薄 B官腔小 C血流速度极慢 D数量多、分布广

四、心脏

1、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作用是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2、四个腔:左右心房(与静脉相通)

左右心室(与动脉相通)

3、 瓣膜:房室瓣(防止血液由心室倒流回心房)、动脉瓣(防止血液由动脉倒流回心脏)

五、血液循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

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接。

血液循环作用是:为人体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气,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1、 体循环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① 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细胞发生物质交换将运输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

给细胞利用,同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② 在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氧与血红蛋白分离,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 肺循环途径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①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

化碳进入肺泡。

②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氧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变成动脉血。

第三讲: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二、大脑皮层

1、 是大脑表面的灰质结构,有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和突起的回,能

扩大表面积,增加了神经元数量(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厚度2-3mm)

2、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上有专门管理某些活动的功能区。

重要神经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管理对侧身体的运动)

躯体感觉中枢(管理对侧身体的感觉,是形成感觉的部位)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的部位)

视觉中枢(形成视觉的部位)

语言中枢(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与语言和文字有关)

三、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A:神经元:1、胞体(细胞代谢中心)

2、突起(传到冲动):树突(一般短而多)

轴突(一般一条)

B:分布:1、胞体:在周围神经系统内集中形成神经节;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集中形成灰质

2、突起:在周围神经系统内集中形成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急中形成白质

C: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到冲动。(同一神经元中,冲动传导的方向是:树突→胞体

→轴突)

【练习】

1、 神经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

组成

2、 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人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小脑被

酒精麻痹而引起的

3、 某人右侧躯体半身不遂,这是由于坐厕大脑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引起的

4、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一个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

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

5、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到冲动

6、 可传导的生物电变化,叫神经冲动

7、 在一个神经元中,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一般是:树突→胞体→轴突

三、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条件反射。

1、 反射: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2、 反射弧:

① 概念:完成反射过程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② 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

③ 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方向: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膝跳反射是“两神经元反射”,没有中间神经元

缩手反射中:感受器是受刺激部位的皮肤,效应器是手臂上相应的肌肉,神经中枢

位于脊髓中,(线索手,后感到痛)

3、 感觉的形成: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元传导到神经中枢,一方面 可以引起比较简单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还会在脊髓和脑干里继续上传

到大脑皮层,在此产生相应的感觉

4、 根据形成过程,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① 非条件反射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② 条件反射是出生后个体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③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这也是人类条件反射

5、 条件反射的建立:

① 请对实验过程的示意图正确排序:ABCD

② 建立该条件反射的关键是:铃声与喂食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是把无关

刺激变成条件刺激

③ 如果一段时间内总是只响铃不给食物,图D中的反射就会消退

④ 动物表演完后喂食的生理意义是用食物强化、巩固已形成的条件反射

⑤ 图A中,狗一边进食,一边出现流唾液、口动等活动,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图D中,只响铃也能引起狗出现唾液、口动等活动,这属于条件反射

这种反射活动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练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

第四讲:内分泌系统和激素调节

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也受激素调节

一、腺体类型:

1、 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有导管排出。如唾液腺、汗腺、肠腺、肝脏

2、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有血液循环运到全身各处。

如垂体、甲状腺、胰岛、性腺等

二、各内分泌腺的功能

1、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还可分泌各种促激素,调节其它腺体的活动,如促甲状腺激素

能促进甲状腺的活动,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器官的活动)

2、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3、 胰岛:分泌胰岛素

4、 性腺: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三、各激素的功能及异常疾病:

激素在血液中会含量及其微少,但调节作用却非常显著。主要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生

长发育和生殖等活动。

1、 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的是胰腺。

2、 既是内分泌腺,又是生殖器官的是睾丸和卵巢

3、 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是甲状腺

4、 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是垂体

第五讲:人体免疫

一、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

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外来侵害物质,以及人体本人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护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二、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 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如: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第二道防线: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杀菌物质(如唾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2、 特异性免疫:出生后获得,只对某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由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

来完成。是机体接触外来侵害午后才产生的。

三、抗体、抗原的比较

1、 抗原:指引起人体长生抗体的物质(一般是外来的,不是自身的)

如:细菌、病毒、疫苗、异体血液、移植的器官、某些药物都可看作抗原

2、 抗体:在抗原的刺激下,身体免疫系统(即淋巴系统)产生的能抵抗抗原的一类蛋白

质叫做抗体。

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②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而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③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不同,有的可终生存在;

④一种抗体只对某一种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病原体不起作用。

四、免疫的作用

功能:①抵抗抗原,防止疾病发生(防御功能)

②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细胞(自我稳定功能)

③见识、识别、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免疫监视功能)

异常:过敏反应(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

排斥反应(器官移植)

形成肿瘤(免疫监视功能过低)

五、计划免疫:是依据国家队消灭传染病的要求,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目

的是提高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属于特异性免疫)

如:注射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

【练习】

1、 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一种抗体能消灭多种抗原

2、 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是儿童接种疫苗

3、 将轻症的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能预防天花。这里的逗浆和这种方法分

别属于抗原和特异性免疫

4、 将已愈非典病人的血清注入非典病人体内,可以有治疗作用。已愈病人的血清相当于

抗体

5、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是抗原

6、 预防接种以预防传染病菌,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7、 人体发炎时,能穿过毛细血管杀菌的细胞是白细胞,这种免疫叫非特异性免疫

第六讲:人的生殖

一、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

男:主要性器官: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附睾:储存、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前列腺:分泌黏液

阴囊:保护

阴茎:内有尿道、排除尿液、精液

女:主要性器官: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

阴道:精子进入、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二、生殖过程

1、 排卵:一般来说,每个月,卵巢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进入到输卵管

2、 受精:在输卵管,卵细胞和精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3、 胚胎发育过程:(胚胎发育只从受精卵到婴儿出生的阶段)

① 受精卵在输卵管里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形成多细胞胚胎(也叫胚泡)。同时不断向

子宫移动

② 多细胞胚胎植入子宫内膜上(这个过程也叫怀孕)

③ 胚胎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到第二个月末时,发育

成胎儿(外貌已初具人形)

④ 280天后,成熟的胎儿从母亲阴道产出(这个过程也叫分娩)

三、营养物质的获得

1、 受精卵分裂和胚胎发育初期由卵黄提供营养

2、 形成胎盘后,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并将二氧化碳和其它

废物排入母体血液,有母体排出

【练习】右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据图回答:

1、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输卵管

2、 受精卵不断的进行分裂,形成胚泡并且埋入子宫内膜内

3、 胎儿成熟后从阴道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分娩

四、出生后的发育(包括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

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是指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的发育阶段。

五、青春期发育(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

1、 开始年龄:女性10岁左右,男性12岁左右

2、 青春期发育特点

① 身高和体重突增(显著特征)

身高突增,主要是下肢骨增长

体重突增,则是骨骼、肌肉和内脏等迅速生长发育的结果

② 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

脑的质量和脑细胞数量不再增长,但调节功能不断增强

③ 性发育和性成熟(突出特征)

1、 睾丸、卵巢增大,分别出现遗精、月经现象

2、 出现第二性征: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变粗

②女性:骨盆宽大、乳腺发达、声调变高

3、 萌动性意识

六、节育与避孕

1、 计划生育①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基本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③我们可以通过节育和避孕的方法达到控制生育的目的

2、避孕的方法:安全期避孕法、药物避孕、工具避孕、外科手术避孕(即结扎)

第五单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讲:遗传和变异现象

1、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在遗传学上统称为性状

2、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总称为相对性状

如:人的血型有A、B、O、和AB型,牡丹花有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

3、 遗传:子女与父母之间性状的相似性叫做遗传(父母传给子女的是基因)

4、 变异:子女与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之间性状的差异叫变异。

变异分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引起)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仅有环境条件引起)

第二讲: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细胞核中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一挑染色体上一般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例如:人体一个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46个DNA分子、约30000个不同的基因)

1、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 DNA:双螺旋结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 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基因通过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

4、 每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

① 体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

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成对的基因也一样

②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基因也成单存在

二、基因是生物题结构和功能的蓝图

如果把生物机体比做一个建筑物,基因就好像盖房子的蓝图,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就是蛋白质。基因就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第三讲: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1、 等位基因: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的基因,如:A和a、B和b

显性基因:大写A、B 控制显性性状

隐性基因:小写a、b 控制隐性性状

A和b ,A和A不是等位基因

2、 生物的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aa等

3、 若基因组成为Aa,则表现为A控制的性状,a控制的性状不表现

4、 在生物的传种接待过程中,配子(生殖细胞)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通过生殖细胞(及

精子和卵细胞),父母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给下一代

【练习】

1、 若基因组成为Aa,则此人会产生2种生殖细胞,其生殖细胞为A、a

若基因组成为AA,则此人会产生1种生殖细胞

2、 双眼皮为显性性状(受A控制),则双眼皮的基因型为AA、Aa

单眼皮的基因型为aa

第四讲:性别和性别决定

1、人的性别不同,主要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常染色体:人体细胞的23对染色体中,与性别无关的22对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1对染色体 男:XY 女:XX

男性体细胞染色体可表示为:44+XY或22对+XY

女性体细胞染色体可表示为:44+XX或22对+XX

卵细胞类型:一种,即22+X

精子类型:两种,即22+X或22+Y

3、 生男、生女决定于精子类型,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第五讲:遗传病和人类健康

1、 遗传病:有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叫遗传病,

如:血友病、白化病、色盲、先天性心脏病等

2、 近亲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3、 禁止近亲结婚:近亲含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可能都把相同的隐形致

病基因传给了子女,增大了隐性遗传病发病的几率

4、 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婚前体检、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

第六单元:生命的演化

第一讲:生物的进化

1、 在人为条件下(根据人们的兴趣、爱好)对生物进行的选择叫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方法之一。能加快物种形成速度)

2、 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现象叫自然选择(物种形成速度非常慢)

3、 达尔文自然学说

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4、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5、 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通过遗传逐代积累,直到形成新物种。

基础:遗传、变异 动力:生存竞争

变异是不定向的(既有有利变异,也有不利变异)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第二讲: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圈的主要成分)

① 作为生产者,为所有生物生存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

② 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③ 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分类: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杂食动物 食腐动物

2、 作用:动物是生物圈的消费者

动物是食物链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能维持生态平衡)

动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①对植物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②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从而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3、 食腐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蜗牛、白蚁、粪金龟子、蟹、蚌及螺

三、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圈的重要成分)

① 腐生微生物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循环(把动植物遗体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② 寄生微生物是消费者

③ 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④ 根瘤菌、黏球菌具有固氮作用。

第三讲:微生物

1、定义:细菌、真菌和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称为微生物

2、 分布:种类繁多,分布之泛,土壤中居多①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②生长、繁殖速度快

3、 种类大多数是单细胞(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蓝藻)

少数多细胞(霉菌、蘑菇),一些无细胞结构(如:病毒、类病毒、脘病毒)

4、 微生物的生活

① 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分解者(蘑菇、乳酸菌、酵母菌、霉菌)

寄生:消费者(病毒、引起脚廯、灰指甲)

自养:生产者(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

② 繁殖特点:繁殖速度极快

一、细菌

1、 细菌身体微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细菌的形态有三种,即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细菌是没有成型的细胞喝的单细胞生物;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部分构成,有DNA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植物细胞的叶绿体。有的细菌有鞭毛(运动作用),有的细菌有荚膜(保护作用),还有的细菌还会形成一个芽孢(是休眠体,可多过恶劣的环境)

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细菌的营养方式为自养、腐生或寄生

营养方式:①自养----------硫细菌、硝化细菌

②异养:腐生:甲烷菌、枯草杆菌、乳酸菌

寄生: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

2、 除少数细菌可以是任何动物生病以外,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有利:酸奶、泡菜(乳酸菌) 制醋(醋酸杆菌) 沼气(甲烷菌)

固氮,为植物的提供含氮的营养物质--------根瘤菌

在自然界中腐生细菌促进动植物遗体的分解,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不利:传染疾病(痢疾,肺炎等),使食物腐败

二、病毒:

1、 病毒比细菌小,必须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

病毒无细胞结构,仅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即核酸)组成的内核构成

2、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生活

3、 病毒种类: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体里,也叫噬菌体)

4、 生殖方式:在记住细胞内通过自我复制而繁殖

5、 于人类关系

不利:传染疾病(流感、口蹄疫、SARS、肝炎、狂犬病、疯牛病、烟草花叶病等) 有利:利用病毒制成疫苗、利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性疾病,利用动物病毒防止植物害虫(绿脓杆菌)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对人类遗传病进行基因治疗

三、真菌:包括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的霉菌、蘑菇,营养方式为异养,生殖方式一般

为孢子生殖。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无叶绿体

1、 酵母菌:

A:营养方式:腐生:葡萄糖→水+二氧化碳(有氧条件)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无氧条件,也叫酒精发酵)

可利用酵母菌来酿酒、焙制面包和糕点,制作馒头。

B: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能迅速繁殖,环境恶劣是进行孢子生殖

2、 霉菌(包括青霉菌、曲霉)和蘑菇

它们的细胞呈分叉的细丝状,称为菌丝。所以霉菌和蘑菇都是由菌丝组成的;营养方式为腐生或寄生,生殖方式一般为孢子生殖

【练习】:酿酒用酵母菌,只做面包和馒头用酵母菌,生产青霉素的事情霉菌,能致癌的是

黄曲霉,引起脚廯的是某一种真菌

第八单元:生态系统

第一讲:生态系统概述

1、 定义: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 组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组成)

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阳光、空气、水等(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硫细菌等)

消费者(动物,人和寄生微生物)

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金,食腐动物如:蚯蚓、粪金龟子)

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动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被称为消费者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第二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①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最终来源)

②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一次流动的

③ 能量船体的效率为10%-20%,也就是说,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

逐级减少。这样,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愈少,有机物愈小,储存的能量也愈少。

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往返循环就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三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叫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

1、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外来干扰

因素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失去稳定性(或者说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如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围湖造田)

2、 生态系统越复杂,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但破坏后越难

恢复。

3、 人类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初中生物总复习计划
  • 生物小中考总复习计划 复习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生物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中考要求>为指导,以课本为基础,抓住主线,紧扣中心,强化训练,培养能力.但学生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制定出科学.有序 ...查看


  • 广东中考生物总复习提纲
  • 中考生物总复习提纲 人教版 生 物 总 复 习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 生存空间等.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 ...查看


  • 复习课"揣"的重要性
  • 摘 要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揣"大纲."揣"教材."揣"练习."揣"能力,用心设计,精心策划,努力使&quo ...查看


  • 北师大版初三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 1. 北师大版初三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 1.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 ...查看


  • 中考生物总复习提纲人教版
  • 生 物 总 复 习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 生存空间等.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生物因 ...查看


  • 2011_生物中考复习提纲
  • 2012生 物 中 考 总 复 习 提 纲(必背)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4.影响生物 ...查看


  • 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 八年级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3月31日(周一) 八下9.1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完成<自主测评>67-68页. 4月1日(周二) 八下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完成<自主测评>70-71页. 4月2日(周三 ...查看


  • 初二2班期中反思201555
  • 期中反思 张星驰 很快期中考试都快过去一个星期了.但现在也是悔不过当初那次考试没有复习. 数学这次下滑的是最厉害的,从及格直接下滑到了及格的一半.足足下了二十多分,这二十分可以让我上升好几名呢! 在下半学期中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在期末 ...查看


  • 八上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考目标要求: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2.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课文内容提要: 一.鸦片战争 1.时间:2.侵略者: 3.根 ...查看


  • 中考最后一周应怎样学习
  • 中考前一周应怎样做最后的冲刺? 离中考还有最后一周,考生应当如何复习?记者昨天采访了本市几所名校的老师,他们提出:在最后阶段,考生的精力应主要用来抓知识重点,强化记忆.除了把复习重心收缩到教材上外,还应当合理有效地安排复习计划,应考时还需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