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改错

小学病句修改的类型与例子

要求:了解病句的九种类型,熟悉各种类型病句的修改方法。

原则:句子的原意要保留、修改要恰当。

修改步骤: 1 、读懂句子的意思;

2 、找准病处,对症下药;

3 、改后读读是否通顺,是否改变原意。

一、成份残缺 这类病句主要有 2 种类型。

1 、句子缺少了主要成份。

[例 1 :正在仔细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例 2 :我们从小讲卫生的好习惯。]

[例 3 :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欢乐。]

2 、句子中多了一些词语造成成份残缺。

[例:经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二、用词不当 这类病句主要有 2 种类型。

1 、用错了近义词。

[例:红军长征时期的生活非常艰巨。]

2 、用错了关联词。

[例:虽然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三、搭配不当 这类病句主要有 3 种类型。

1 、句中主要成份不搭配。

[例: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2 、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不搭配。

[例:农民伯伯在山坡上种了许多欣欣向荣的果树。]

3 、一个词语和两个词语搭配,其中一个搭配,另一个不搭配。

[例:星期天,我在家里写了一篇文章和一幅图画。]

四、词序颠倒 这类病句主要有 3 种类型。

1 、主动者和被动者颠倒。

[例:集邮对我特别感兴趣。]

2 、先后发生的几件事颠倒。

[例:气象小组的同学记录并收听了天气预报。]

3 、修饰限制的词语用错了对象。

[例:在回家的路上,他唱起心情舒畅的歌。]

五、重复累赘 这类病句主要有 3 种类型。

1 、句子中用了相同意思的几个词语。

[例:那个房间非常宽敞得很。]

2 、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中的字意思重复。

[例:松树屹立在陡峭的险峰上。]

3 、句子中用了没有必要用的词语。

[例:那个三条边的三角形画好了。]

六、指代不明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

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 2 种类型。

1 、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

[例: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

2 、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

七、前后矛盾 这类病句主要有 2 种类型。

1 、句子的主要意思前后矛盾。

[例:这个养猪场养的猪不少于 500 头左右。]

2 、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相矛盾。

[例:今年春天的这场秋雨下得真不是时候。]

八、归类不当 这类病句主要有 3 种类型。

1 、不是同一类的词语放在一起当作同一类的;

[例:《中国少年报》和《科学画报》这两种报纸我都爱看。]

2 、范围大小不同的词放在一起。

[例: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和稻子成熟了。]

3 、分类标准不一样的词放在一起。

[例:参加这次劳动的有工人、农民和青年等。]

九、不符事理 这类病句指的是句子的意思不符合生活实际。

[例 1 :他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

[例 2 :这明月高悬、繁星满天的夜空真美。] 病句有几种主要类型

【举例】

在同学们说话、回答问题或是造句、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病句。

例1 听了校长的报告,深受鼓舞。

例2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传统。

例3 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例4 老师留的4道数学题我都会做,其中一道题还需要去问老师。

例5 中午,王飞和佟林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要讨论什么问题。 例6 他不但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正在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例7 广大人民群众表现无比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例8 春天的花坛里,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碧绿的荷花,金黄的菊花„„

【解答】

同学们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常出现的病句是比较多的。我们把这些病句择其主要的归一归类型,按“举例”中提到的,大致归为以下几种:

1.例1没有指明“谁”听了校长的报告,深受鼓舞,句中没有主语,属“成分残缺”。

2.例2中,“响应”一词一般和“号召”、“倡议”等搭配,而不能与“传统”搭配,属“搭配不当”。

3.例3中的“兴高采烈”与“高兴”意思重复,属“重复啰唆”。

4.例4中既然说“其中一道题还需要去问老师”,那就表明“我”还有不会做的,这与“都会做”相矛盾,属“语意矛盾”。

5.例5中“他问他”究竟指的是王飞问佟林呢,还要佟林问王飞呢,不明确,属“指代不明”。

6.例6中“不但„„但是„„”这对关联词不相配合,出现病句,属“关联不当”。

7.例7中“无比”是修饰“热情”的,“无比”与“走”毫无关系。由于词语排列次序不对,造成句子出现毛病,属“词序混乱”。

8.例8中本是说春天的花坛,却把夏天的荷花(颜色也不对),秋天的菊花写进花坛,不符合实际情况。这种毛病属“事理不符”。

除了上面的几种主要类型外,还有词性混淆、滥用虚词、结构混乱、修辞不准等类型

常见的病句类型及修改

1. 成分残缺。指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例如:他要帮忙,被阻止了,催他赶快睡下。此句没有说清“谁”“催他赶快睡下”?缺少主语。应该在“催”之前加上主语。缺少必要的主语、谓语、宾语都会造成句子成分残缺。

2. 相关的成分搭配不当。指句子中的词语在配合上不恰当。例如:爱迪生十二岁当报童,十六岁发明电话自动拨号机,他在一生中发明了一千多种科研成果。句中谓语“发明”和宾语“科研成果”搭配不当,应该把“发明”改为“取

得”。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一般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等几种情况。

3. 语序排列不合理。词语的使用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就会出现毛病。例如:同学们在打扫教室之前,把墙上的尘土先用掸子掸掉。 “先用掸子”应该挪到“把”字之前,这样句子就通顺了。

4. 句子杂糅。例如:我们是生长在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是多么幸福啊!这本应该写成两个分句:“我们是生长在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两句杂糅成一句就出了毛病。5. 句子前后不一致。这也属于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下晚自习以后,整个教学楼一片漆黑,只有两个教室还亮着灯。这句话前后矛盾,应该在“一片漆黑”之前加上“大部分教室”,这样,句子就符合逻辑了。

修改病句的要求和方法。

修改病句要从文章内容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首先查出句子的毛病所在,再进行修改。修改时既要改正句子的错误,又要充分体现句子的原意,而且还要尽量保留原句的基本结构和词语。

有的病句我们不能一眼就发现毛病,那就要逐层进行检查。首先拨开句子的枝叶,找出主干,检查主干,再检查枝叶同主干的关系,最后检查枝叶本身,看看句子结构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语序是否合理,句式是否杂糅,前后是否一致。 病句类型

(一)实词使用不当

1、单音词和双音词选用不当。有的地方该用双音词,就不应该用单音词;有的地方该用单音词,就不必硬把单音词加以双音化。例如:

这儿的河流,流程都不太长,但水量很丰,流势很急。(“丰” 应改为“丰富”或“大”为好。)

大坝拦挡住河水,一个人工湖形成了。(“拦挡”应改为“挡”)

2.选错近义词:有些词的意义相近而又有些细微的差别。很容易用错,选词时仔细斟酌。例如:

雨滴和汗水混大一起,他们的衣服湿透了。(“雨滴”改为“雨水”) 3、代词用错。例如:

我们明明知道先进单位的缺点,却不认真地帮助它,反面毫无原则地掩盖它,这是不负责作的表现,(句中第一个“它”指“先进单位”,而第二个“它”却指“先进单位的缺点”,第一个“它”应改为“这些缺点”)

(二)虚词使用不当

最容易用错的虚词介词连词。

1、用错介词(最容易用错的介词是“对”、“把”)例如:

谷神星这个名词,可能对我们不太熟悉。(句中的“对”弄错了对象,应当是“我们对谷神星这个名词可能不太熟悉”。)

每个介词有自己的范围,“向”表示方向,“对”表示对象,“在"表示时间地点情况等。

2、用错连词。例如:你知道我也十分爱好吹笛子,而且吹得很槽。

(句中“而且”表示递进关系,但是前两句没有递进内容,应把后句改为“而且知道我吹得很糟。”)

3、助词使用小当。助词使用不当,主要是结构助词使用不当,例如:

他们是我们乡第一个上名牌的大学的学生。(名中的“的”过多,“名牌”后的“的”可以删去)

(三)成分残缺

句子成分可以省略、省略总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把省去的词语补出来。 但是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则句子结构不完整。

1、缺主语。例如:

通过学习,使找提高了认识。

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小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2、缺谓语。例如:

我们识别足非的能力。

中国人民止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 强国。

3、缺宾语。例如:

大会提出”情况变了怎么办”

北京市百货大楼从市场需要出发,不断矿人商品。

4、缺定语,这种语病较为少风,但也还是没有,例如:

让大学生自谋职业,让大学生们自己去开拓生活,实在是个好办法。

(句中的“开拓”不能直接支配“生活”,中间应加个定语,如“新的”、“自己的”之类,不仅“开拓„„生活”是如此,类比一下,”开拓„„世界”开拓„„境界”、“开拓„„局面”、“开拓„„天地”、“开拓„„领域”等无不如此。)

(四)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例如:

中学则代的那些问学的愉快笑容和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我的身体、业务水平比一年前提高了许多。

2、动宾搭配不当。例如:

清明前后,xx部队派了800多人次,参加郊区植树劳动。我们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改进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

3、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

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4、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

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个问题。

5、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

司马文华的立场站得很牢固,感情也表现得很丰满。

6、主宾搭配不当。例如:

只靠关卡压,而不做思想工作,不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工作态度。

7、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例如: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8、一个成分内部的相关成分搭配不当。例如:

同时,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珍宝。

(五)结构混乱

1、语序不当

a、成分次序不当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的正确次序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 a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

b、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c、动词或动词短词

d、形容词或形容短语

e、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例如: 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年多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练。

多项关语次序不当,复杂状语排列大致为:

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b、表时间或处所的

c、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

d.表情态或程序的。另外, 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

正常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B.分句次序不当。例如: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在勇的革命烈士,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正确次序: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复句中分句之间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 因果等关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分句。

C.词序不当。例如:

王亲切地走到我跟前。向我说“要当心! ”(“亲切地”应移到“说”前。) 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改为“内容和形式”)

2、前后脱节。例如:

《水浒传》,景阳岗上武松打虎的事是大家都知道的。 (句中“《水浒传》”同后面脱节,应把逗号改为“中”)

3、格式杂糅。一句话说到半截,又变成另一种说法, 造成两种说法的杂糅。例如:

我校同学1991年的人情消费比1988年的平均花费相比,增加了近一倍。(句中“比......相比”是两种格式,一种是“同.....相比”,一种是“比......增加”,可选用一种格式。)

(六)重复多余

1、重复。重复大都是粗心大意造成的。例如:

a.他能评上三好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学习,热心为集体服务而评上的。 b.玲玲用不干净、没有消毒的纸擦伤口,结果伤口发炎了。

(a的主语里有“评上”,谓语里也有前后重复,后边的“而评上的”可删掉。b的定语“不干净”和“没有”消毒在语意上重复,这里只用一个就行了。) 2、成分多余。例如:

他举起右手,用手从头上摘下帽子,用手拿在手里, 吹了吹帽子上的尘土。 听了小宋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李芳。

(七)词类误用

各类词都有各自的语法功能、规范用法。 不按照词类的语法功能和语文习惯乱用词类,叫词类误用。 词类误用有下面几种:

1、名词误用。例如:

每次查房、会诊之后, 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条理,清晰,告诉她怎样诊断疑难疾病, 怎样自理特殊病人。

我们永远记忆周总理谆谆教诲。

2、动词误用。例如:

那是一个多么感动的情景啊!

思维这个词,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 (“使用”改为“用法”或“使用方法”。)

3、形容词误用。例如:

只有迅速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我们才能相称大好形势的要求。

他的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增加了我们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改“沉重”为“沉重感”。)

(八)不合逻辑

1、更替概念。例如:

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 大家的希望不一致。

(句子前边用了“看法”后边换成了“希望”包含在“看法”当中,那就应当把“看来”改为“不过”。)

2、前后矛盾。例如:

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嘀嘀嗒嗒地响着。

3、判断不成立。判断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断定, 如果断定不了,判断就不成立,这个判断就不起作用。例如:

a.青年从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b.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植物的主要产区。

(a的“青年人”不是“时期”,二者不能组成一个判断。“青年人”可改为“青年”,最好改为“青年时期”b的“红壤”是一种土壤,不是“产区”、“红壤”要改为“红壤区”。)4、多次否定引起混乱。例如:

难道能否定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吗?

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

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鼓舞着画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文艺工作者”为大概念不能与小概念“画家”并列。)

他的书籍里装满了书。有文艺书、历史书、政治书、画片、杂志等。(“文艺书”为大概念,不能与下面小概念并列。)

6、包含正反两方面意义的词语配搭不当。

“好坏”、“高低”、“是否”、 “多少”这一类词兼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这类词语只能和含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其它词语搭配,如果只顾一方面,而忽视了加一方面,就会造成判断不当的错误。例如:

能否做好教学工作, 决定于老师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前面“能否”为两个方面, 后面“有”只一个方面,不配搭。)

对科技人员强调专,是不是可以忽视他们的红呢?还要不要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是不是”“要不要”包含着两个方面, “是肯定的”只是一个方面,前后不配搭。)

7、条件关系用错,条件结果关系颠倒。

在复合判断中,有充分条件判断、必要条件判断、充要必要条件判断、相容的和不相容的判断。在使用这些判断中,要恰当运用,否则就会产生错误。例如: 只要刻苦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 “刻苦努力学习”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条件关系用错。)

陈小宇同学今天没来上课,一定是病了。 (没来上课的原因较多,不一定是病了判断条件不充足。)

只有提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 实行责任制。

(条件和结果颠倒)

8、强加因果关系

一件事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前因后果。 如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那就是强加的。例如:

我厂今年重视了产品数量,所以产品质量下降了。 (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并不一定是“重视了产品质量”,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前一阶段外语学习中,由于我重视了读、写练习,因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九)复句常见的语病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如:

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实有人物的行动,使事情过于夸大,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应把“平常”改为“就”。)

缺关联词语。例如:

他虽然是个工人,平常喜欢音乐,作曲很在行。 (应把“平常”前加“但是”) 错用、滥用关联词语。例如:

这本书初版已重印了好几次,因此最近又经过修订再版。(应把“因此”删去。) 关联词语位置不对,例如:

尽管天气如此变化多端,天池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 却清彻如镜。(应把“却”放在“天池”后。)

(十)歧义句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 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的:

1、多义词引起歧义。一个句子里有某个词是多义的, 这个句子可能成为多义句。例如:

这本书是黄色的。(“黄色”可指颜色,也可指色情而言。)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2、多音词引起歧义。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 那么在书面表达时就可能有歧义。(口头表达不一定出现歧义。) 例如:

这个人好说话。(“好”可读“hao4”,指爱好,喜欢;也可读“hao3”是“易于、便于”的意思,但书面反映不出来,故存在歧义。)

这人头发长得怪。(“长”可读“chang2”,指长度大;也可读“zhang3”是“生长”的意思。书面也有歧义。)

3、同音词引起歧义。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 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

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书面表达上没歧义)例如:

这是致癌物质。这是治癌物质。(“致、治”都“zhi4”听起来有不同理解,口头表达有歧义。)

产品全部合格。产品全不合格。(“部、不”都读“bu4”,听起来意思正好相反。)4、结构划分不同形成歧义。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结构上划分不同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89全国高考题:“我要炒肉丝”。(“炒肉丝”, 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炒肉丝”也可理解为是一菜名,是一个名词。)

咬死了猎人的狗。 (此短语可理解为动宾结构“咬死了猎人的狗”,也可理解为偏正结构“(咬死了猎人)的狗。”)

5、语义不明引起歧义。说话中某些词或短语语义不明确,也会引起歧义。例如: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加点短语可指章太炎所著的书,也可指章太炎所收藏的书。)

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可指医生,也可指病人。)

6、指代不明出现歧义。例如:

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 十分高兴。(“有说有

小学病句修改的类型与例子

要求:了解病句的九种类型,熟悉各种类型病句的修改方法。

原则:句子的原意要保留、修改要恰当。

修改步骤: 1 、读懂句子的意思;

2 、找准病处,对症下药;

3 、改后读读是否通顺,是否改变原意。

一、成份残缺 这类病句主要有 2 种类型。

1 、句子缺少了主要成份。

[例 1 :正在仔细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例 2 :我们从小讲卫生的好习惯。]

[例 3 :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欢乐。]

2 、句子中多了一些词语造成成份残缺。

[例:经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二、用词不当 这类病句主要有 2 种类型。

1 、用错了近义词。

[例:红军长征时期的生活非常艰巨。]

2 、用错了关联词。

[例:虽然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三、搭配不当 这类病句主要有 3 种类型。

1 、句中主要成份不搭配。

[例: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2 、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不搭配。

[例:农民伯伯在山坡上种了许多欣欣向荣的果树。]

3 、一个词语和两个词语搭配,其中一个搭配,另一个不搭配。

[例:星期天,我在家里写了一篇文章和一幅图画。]

四、词序颠倒 这类病句主要有 3 种类型。

1 、主动者和被动者颠倒。

[例:集邮对我特别感兴趣。]

2 、先后发生的几件事颠倒。

[例:气象小组的同学记录并收听了天气预报。]

3 、修饰限制的词语用错了对象。

[例:在回家的路上,他唱起心情舒畅的歌。]

五、重复累赘 这类病句主要有 3 种类型。

1 、句子中用了相同意思的几个词语。

[例:那个房间非常宽敞得很。]

2 、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中的字意思重复。

[例:松树屹立在陡峭的险峰上。]

3 、句子中用了没有必要用的词语。

[例:那个三条边的三角形画好了。]

六、指代不明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

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 2 种类型。

1 、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

[例: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

2 、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

七、前后矛盾 这类病句主要有 2 种类型。

1 、句子的主要意思前后矛盾。

[例:这个养猪场养的猪不少于 500 头左右。]

2 、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相矛盾。

[例:今年春天的这场秋雨下得真不是时候。]

八、归类不当 这类病句主要有 3 种类型。

1 、不是同一类的词语放在一起当作同一类的;

[例:《中国少年报》和《科学画报》这两种报纸我都爱看。]

2 、范围大小不同的词放在一起。

[例: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和稻子成熟了。]

3 、分类标准不一样的词放在一起。

[例:参加这次劳动的有工人、农民和青年等。]

九、不符事理 这类病句指的是句子的意思不符合生活实际。

[例 1 :他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

[例 2 :这明月高悬、繁星满天的夜空真美。] 病句有几种主要类型

【举例】

在同学们说话、回答问题或是造句、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病句。

例1 听了校长的报告,深受鼓舞。

例2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传统。

例3 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例4 老师留的4道数学题我都会做,其中一道题还需要去问老师。

例5 中午,王飞和佟林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要讨论什么问题。 例6 他不但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正在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例7 广大人民群众表现无比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例8 春天的花坛里,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碧绿的荷花,金黄的菊花„„

【解答】

同学们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常出现的病句是比较多的。我们把这些病句择其主要的归一归类型,按“举例”中提到的,大致归为以下几种:

1.例1没有指明“谁”听了校长的报告,深受鼓舞,句中没有主语,属“成分残缺”。

2.例2中,“响应”一词一般和“号召”、“倡议”等搭配,而不能与“传统”搭配,属“搭配不当”。

3.例3中的“兴高采烈”与“高兴”意思重复,属“重复啰唆”。

4.例4中既然说“其中一道题还需要去问老师”,那就表明“我”还有不会做的,这与“都会做”相矛盾,属“语意矛盾”。

5.例5中“他问他”究竟指的是王飞问佟林呢,还要佟林问王飞呢,不明确,属“指代不明”。

6.例6中“不但„„但是„„”这对关联词不相配合,出现病句,属“关联不当”。

7.例7中“无比”是修饰“热情”的,“无比”与“走”毫无关系。由于词语排列次序不对,造成句子出现毛病,属“词序混乱”。

8.例8中本是说春天的花坛,却把夏天的荷花(颜色也不对),秋天的菊花写进花坛,不符合实际情况。这种毛病属“事理不符”。

除了上面的几种主要类型外,还有词性混淆、滥用虚词、结构混乱、修辞不准等类型

常见的病句类型及修改

1. 成分残缺。指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例如:他要帮忙,被阻止了,催他赶快睡下。此句没有说清“谁”“催他赶快睡下”?缺少主语。应该在“催”之前加上主语。缺少必要的主语、谓语、宾语都会造成句子成分残缺。

2. 相关的成分搭配不当。指句子中的词语在配合上不恰当。例如:爱迪生十二岁当报童,十六岁发明电话自动拨号机,他在一生中发明了一千多种科研成果。句中谓语“发明”和宾语“科研成果”搭配不当,应该把“发明”改为“取

得”。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一般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等几种情况。

3. 语序排列不合理。词语的使用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就会出现毛病。例如:同学们在打扫教室之前,把墙上的尘土先用掸子掸掉。 “先用掸子”应该挪到“把”字之前,这样句子就通顺了。

4. 句子杂糅。例如:我们是生长在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是多么幸福啊!这本应该写成两个分句:“我们是生长在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两句杂糅成一句就出了毛病。5. 句子前后不一致。这也属于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下晚自习以后,整个教学楼一片漆黑,只有两个教室还亮着灯。这句话前后矛盾,应该在“一片漆黑”之前加上“大部分教室”,这样,句子就符合逻辑了。

修改病句的要求和方法。

修改病句要从文章内容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首先查出句子的毛病所在,再进行修改。修改时既要改正句子的错误,又要充分体现句子的原意,而且还要尽量保留原句的基本结构和词语。

有的病句我们不能一眼就发现毛病,那就要逐层进行检查。首先拨开句子的枝叶,找出主干,检查主干,再检查枝叶同主干的关系,最后检查枝叶本身,看看句子结构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语序是否合理,句式是否杂糅,前后是否一致。 病句类型

(一)实词使用不当

1、单音词和双音词选用不当。有的地方该用双音词,就不应该用单音词;有的地方该用单音词,就不必硬把单音词加以双音化。例如:

这儿的河流,流程都不太长,但水量很丰,流势很急。(“丰” 应改为“丰富”或“大”为好。)

大坝拦挡住河水,一个人工湖形成了。(“拦挡”应改为“挡”)

2.选错近义词:有些词的意义相近而又有些细微的差别。很容易用错,选词时仔细斟酌。例如:

雨滴和汗水混大一起,他们的衣服湿透了。(“雨滴”改为“雨水”) 3、代词用错。例如:

我们明明知道先进单位的缺点,却不认真地帮助它,反面毫无原则地掩盖它,这是不负责作的表现,(句中第一个“它”指“先进单位”,而第二个“它”却指“先进单位的缺点”,第一个“它”应改为“这些缺点”)

(二)虚词使用不当

最容易用错的虚词介词连词。

1、用错介词(最容易用错的介词是“对”、“把”)例如:

谷神星这个名词,可能对我们不太熟悉。(句中的“对”弄错了对象,应当是“我们对谷神星这个名词可能不太熟悉”。)

每个介词有自己的范围,“向”表示方向,“对”表示对象,“在"表示时间地点情况等。

2、用错连词。例如:你知道我也十分爱好吹笛子,而且吹得很槽。

(句中“而且”表示递进关系,但是前两句没有递进内容,应把后句改为“而且知道我吹得很糟。”)

3、助词使用小当。助词使用不当,主要是结构助词使用不当,例如:

他们是我们乡第一个上名牌的大学的学生。(名中的“的”过多,“名牌”后的“的”可以删去)

(三)成分残缺

句子成分可以省略、省略总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把省去的词语补出来。 但是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则句子结构不完整。

1、缺主语。例如:

通过学习,使找提高了认识。

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小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2、缺谓语。例如:

我们识别足非的能力。

中国人民止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 强国。

3、缺宾语。例如:

大会提出”情况变了怎么办”

北京市百货大楼从市场需要出发,不断矿人商品。

4、缺定语,这种语病较为少风,但也还是没有,例如:

让大学生自谋职业,让大学生们自己去开拓生活,实在是个好办法。

(句中的“开拓”不能直接支配“生活”,中间应加个定语,如“新的”、“自己的”之类,不仅“开拓„„生活”是如此,类比一下,”开拓„„世界”开拓„„境界”、“开拓„„局面”、“开拓„„天地”、“开拓„„领域”等无不如此。)

(四)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例如:

中学则代的那些问学的愉快笑容和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我的身体、业务水平比一年前提高了许多。

2、动宾搭配不当。例如:

清明前后,xx部队派了800多人次,参加郊区植树劳动。我们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改进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

3、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

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4、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

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个问题。

5、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

司马文华的立场站得很牢固,感情也表现得很丰满。

6、主宾搭配不当。例如:

只靠关卡压,而不做思想工作,不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工作态度。

7、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例如: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8、一个成分内部的相关成分搭配不当。例如:

同时,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珍宝。

(五)结构混乱

1、语序不当

a、成分次序不当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的正确次序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 a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

b、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c、动词或动词短词

d、形容词或形容短语

e、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例如: 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年多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练。

多项关语次序不当,复杂状语排列大致为:

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b、表时间或处所的

c、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

d.表情态或程序的。另外, 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

正常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B.分句次序不当。例如: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在勇的革命烈士,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正确次序: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复句中分句之间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 因果等关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分句。

C.词序不当。例如:

王亲切地走到我跟前。向我说“要当心! ”(“亲切地”应移到“说”前。) 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改为“内容和形式”)

2、前后脱节。例如:

《水浒传》,景阳岗上武松打虎的事是大家都知道的。 (句中“《水浒传》”同后面脱节,应把逗号改为“中”)

3、格式杂糅。一句话说到半截,又变成另一种说法, 造成两种说法的杂糅。例如:

我校同学1991年的人情消费比1988年的平均花费相比,增加了近一倍。(句中“比......相比”是两种格式,一种是“同.....相比”,一种是“比......增加”,可选用一种格式。)

(六)重复多余

1、重复。重复大都是粗心大意造成的。例如:

a.他能评上三好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学习,热心为集体服务而评上的。 b.玲玲用不干净、没有消毒的纸擦伤口,结果伤口发炎了。

(a的主语里有“评上”,谓语里也有前后重复,后边的“而评上的”可删掉。b的定语“不干净”和“没有”消毒在语意上重复,这里只用一个就行了。) 2、成分多余。例如:

他举起右手,用手从头上摘下帽子,用手拿在手里, 吹了吹帽子上的尘土。 听了小宋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李芳。

(七)词类误用

各类词都有各自的语法功能、规范用法。 不按照词类的语法功能和语文习惯乱用词类,叫词类误用。 词类误用有下面几种:

1、名词误用。例如:

每次查房、会诊之后, 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条理,清晰,告诉她怎样诊断疑难疾病, 怎样自理特殊病人。

我们永远记忆周总理谆谆教诲。

2、动词误用。例如:

那是一个多么感动的情景啊!

思维这个词,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 (“使用”改为“用法”或“使用方法”。)

3、形容词误用。例如:

只有迅速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我们才能相称大好形势的要求。

他的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增加了我们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改“沉重”为“沉重感”。)

(八)不合逻辑

1、更替概念。例如:

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 大家的希望不一致。

(句子前边用了“看法”后边换成了“希望”包含在“看法”当中,那就应当把“看来”改为“不过”。)

2、前后矛盾。例如:

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嘀嘀嗒嗒地响着。

3、判断不成立。判断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断定, 如果断定不了,判断就不成立,这个判断就不起作用。例如:

a.青年从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b.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植物的主要产区。

(a的“青年人”不是“时期”,二者不能组成一个判断。“青年人”可改为“青年”,最好改为“青年时期”b的“红壤”是一种土壤,不是“产区”、“红壤”要改为“红壤区”。)4、多次否定引起混乱。例如:

难道能否定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吗?

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

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鼓舞着画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文艺工作者”为大概念不能与小概念“画家”并列。)

他的书籍里装满了书。有文艺书、历史书、政治书、画片、杂志等。(“文艺书”为大概念,不能与下面小概念并列。)

6、包含正反两方面意义的词语配搭不当。

“好坏”、“高低”、“是否”、 “多少”这一类词兼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这类词语只能和含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其它词语搭配,如果只顾一方面,而忽视了加一方面,就会造成判断不当的错误。例如:

能否做好教学工作, 决定于老师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前面“能否”为两个方面, 后面“有”只一个方面,不配搭。)

对科技人员强调专,是不是可以忽视他们的红呢?还要不要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是不是”“要不要”包含着两个方面, “是肯定的”只是一个方面,前后不配搭。)

7、条件关系用错,条件结果关系颠倒。

在复合判断中,有充分条件判断、必要条件判断、充要必要条件判断、相容的和不相容的判断。在使用这些判断中,要恰当运用,否则就会产生错误。例如: 只要刻苦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 “刻苦努力学习”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条件关系用错。)

陈小宇同学今天没来上课,一定是病了。 (没来上课的原因较多,不一定是病了判断条件不充足。)

只有提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 实行责任制。

(条件和结果颠倒)

8、强加因果关系

一件事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前因后果。 如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那就是强加的。例如:

我厂今年重视了产品数量,所以产品质量下降了。 (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并不一定是“重视了产品质量”,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前一阶段外语学习中,由于我重视了读、写练习,因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九)复句常见的语病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如:

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实有人物的行动,使事情过于夸大,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应把“平常”改为“就”。)

缺关联词语。例如:

他虽然是个工人,平常喜欢音乐,作曲很在行。 (应把“平常”前加“但是”) 错用、滥用关联词语。例如:

这本书初版已重印了好几次,因此最近又经过修订再版。(应把“因此”删去。) 关联词语位置不对,例如:

尽管天气如此变化多端,天池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 却清彻如镜。(应把“却”放在“天池”后。)

(十)歧义句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 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的:

1、多义词引起歧义。一个句子里有某个词是多义的, 这个句子可能成为多义句。例如:

这本书是黄色的。(“黄色”可指颜色,也可指色情而言。)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2、多音词引起歧义。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 那么在书面表达时就可能有歧义。(口头表达不一定出现歧义。) 例如:

这个人好说话。(“好”可读“hao4”,指爱好,喜欢;也可读“hao3”是“易于、便于”的意思,但书面反映不出来,故存在歧义。)

这人头发长得怪。(“长”可读“chang2”,指长度大;也可读“zhang3”是“生长”的意思。书面也有歧义。)

3、同音词引起歧义。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 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

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书面表达上没歧义)例如:

这是致癌物质。这是治癌物质。(“致、治”都“zhi4”听起来有不同理解,口头表达有歧义。)

产品全部合格。产品全不合格。(“部、不”都读“bu4”,听起来意思正好相反。)4、结构划分不同形成歧义。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结构上划分不同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89全国高考题:“我要炒肉丝”。(“炒肉丝”, 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炒肉丝”也可理解为是一菜名,是一个名词。)

咬死了猎人的狗。 (此短语可理解为动宾结构“咬死了猎人的狗”,也可理解为偏正结构“(咬死了猎人)的狗。”)

5、语义不明引起歧义。说话中某些词或短语语义不明确,也会引起歧义。例如: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加点短语可指章太炎所著的书,也可指章太炎所收藏的书。)

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可指医生,也可指病人。)

6、指代不明出现歧义。例如:

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 十分高兴。(“有说有


相关文章

  • 综合改错1
  • 去年署假,我有机会加入了夏令营活动.夏令营的活动内容真是五彩缤纷,有画画.跳舞.唱歌.朗读.写生.坐军事游戏等--夏令营活动既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而且开阔了我的眼界.我真喜爱夏令营活动啊. 2.(两处错别字,三处病句,一处标点符号) 初夏, ...查看


  • 三年级语文改错别字竞赛试卷
  • 2016年上期XXX 小学三年级语文改错别字竞赛试卷 (满分100分,时量20分钟)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20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喜气扬扬 B.因有尽有 C ...查看


  • 小学五年级英语练习题
  • 小学英语上册家庭作业(三) 一.翻译.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踢足球 看电视 二.连线题.  今天是星期一.  What day is today?  非常喜欢星期五.  Today is Monday. ...查看


  • 小学语文最易错200个成语改错题(附答案)测测孩子能得多少分!
  • 001.关怀倍至002.随声附和 003.巧妆打扮004.记忆尤新 005.挺而走险006.融汇贯通 007.并行不背008.略见一般 009.宽洪大量010.无耻滥言 011.世外桃园012.伶牙利齿 013.汗流夹背014.轰堂大笑 0 ...查看


  • 小学生校内评比细则
  • 评星榜细则 作业-- 本期评星榜将原来的8个板块调整为5个板块--作业.纪律.习惯.学习.服务 主要是数学作业,以一周为一个评定周期,将学生一周内完成的作业评分相加得到一个总分,再减去本周作业次数×10,得到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为0,则该生获 ...查看


  • 市直事业单位另类公共基础知识公文改错题精选
  • 公文改错 余振冉制作 错误和对策 一.标题.标题应由"发文机关+关于+事由+文种"构成,对内发文可省略发文机关.就上文标题而言,似乎也符合这一要求,但这只是最起码的格式要求,细究起来,这个标题仍存在着不少错误. 1.多用 ...查看


  • "大熊猫是咱们的国宝"纠错 小学生作业难倒大学生
  • 2012年01月23日 09:29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朱华 颜开云 字号:T|T 2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改病句:大熊猫是咱们的国宝."在长沙某小学读六年级的振坨最近被寒假作业中的这道语文题给难住了.振坨 ...查看


  • 教研工作计划2015.03
  • 大竹园小学2014至2015学年度下学期 教 研 工 作 计 划 杨金聪 年3月2015 大竹园小学2014至2015学年下学期 教研工作计划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龙海乡中心学校的教研工作计划,现将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查看


  • 新学期一年级年级组工作计划
  • 2009--2010第一学期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温小菊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一年级组的工作将在上级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着"塑造心灵,启迪智慧"总题思路,更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