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字词解释 编辑本段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同“悦”,高兴,愉悦。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怨恨。

(9)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1)好(hào):喜爱,爱好。

(12)尝:曾经。

(13)寝:睡。

补充词解释

而:顺接作用,然后。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文章翻译 编辑本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啊。”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同行,在里面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果博东方,果博东方开户,果博东方三合一

ev0KbBJWNEyM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字词解释 编辑本段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同“悦”,高兴,愉悦。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怨恨。

(9)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1)好(hào):喜爱,爱好。

(12)尝:曾经。

(13)寝:睡。

补充词解释

而:顺接作用,然后。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文章翻译 编辑本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啊。”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同行,在里面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果博东方,果博东方开户,果博东方三合一

ev0KbBJWNEyM


相关文章

  • 专题知识:[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 ...查看


  • [宋太祖善待赵普]的翻译
  • 我要提问 点击登录 <宋太祖善待赵普>的翻译 来自 匿名用户 的提问 最佳答案 由提问者推荐 课文主要写了宋初名相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荐举人才.借以表现赵普能以天下为己任这一中心. (二)课文分析: 话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 ...查看


  •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 <论语>原文与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以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 ...查看


  • 2论语为政
  •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②北辰:北极星. ③所:处所,位置. ④共:同"拱 ...查看


  • [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注译评
  • 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 <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注译评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7•6) [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 ...查看


  • 论语为政篇第二
  •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孔子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 ...查看


  •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三十三)
  • [原文] 9·26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 ...查看


  •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三十一)
  • [原文] 9·10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注释] (1)齐衰:音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 ...查看


  • [论语]节选
  • 论 语(节选) 上学期 学而第一 1.[原文] yu ây ùn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 ...查看


  • 校本教案论语_学而篇第一
  • 校本教案 论语 学而篇第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