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三)
一、阅读文章,按要求答题。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阿健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嚷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点着头。 一个炎炎夏日,正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及打开那个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已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变质发臭。心里禁不住埋怨: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大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正流行一种说法,说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送给儿女吃,就能保儿女的平安。母亲在信中还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熟鸡蛋„„
读信的那一刻,我的心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了5个鸡蛋。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鸡蛋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一口气都吃了。”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灿烂。
毕业后,我写信告诉母亲我交女朋友了。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来了一条红围巾。当我拿给女友时,她不屑地说:“多土啊,你看现在谁还围它?”女友说得没错。城里的女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围这种围巾的。
后来,我跟女友的关系越来越淡,最后只得分手。那日,我问她:“那条红围巾呢?”“那破玩意儿我早扔了,你要,我可以再给你买一条。”我当然没有要一条。只是心里充满悲哀,为母亲那条无辜的红围巾。
后来当我和妻恋爱时,我送她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跟母亲那条一模一样的红围巾,并告诉她是母亲买的。妻很珍惜。 后来,母亲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说:“一条红围巾,一下子就帮儿子拴住了一个好媳妇„„”看着母亲那一脸的喜悦,我当然不能告诉母亲,这个媳妇不是用她那条红围巾给“拴住”的„„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知道母亲是爱我的,而我能给予母亲的最大安慰就是——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的人生幸福。所以这三件事的真相我决定永远不告诉母亲。
1.简要概括三件“往事”的大意。
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2.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句了是:
3. 为什么文章开头就交代“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请具体说明。
4. 请从三件“往事”中任选一件,具体说明母亲爱儿子的“特别”形式。
5. 文中所叙写的三件“往事”能不能调换顺序?请具体说明。
6. 最后一段“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一句中的“这”指什么?
7. 文章最后一段说,母亲成就了儿子的人生幸福。从全文看,这“幸福”指的是
、 、 三个方面的幸福。
8. 结合本文,联系实际,以“理解母亲”为话题,写一段感想。字数不少于100字。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文)
⑴有个孩子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⑵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⑶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说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⑷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⑸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刘燕敏《母亲给出的答案》,有删节)
(乙文)
⑴吃过晚饭,母亲忙着似乎永远也忙不完的家务,刚上五年级的女儿大声嚷道:“妈妈,问你个问题,你的心愿是什么?”
⑵母亲先是一愣,接着回答:“心愿很多,跟你说没用。”“您就说说看,这对我很重要。”女儿执拗地要求。
⑶“我嘛——一是希望身体健康,青春长驻;二是希望工作顺心,事业有成;三是希望家庭和睦,美满幸福;四是„„”母亲有滋有味地历数着,沉浸在对美好的未来种种设想之中。
⑷“哎呀,妈妈,您说的这些又大又空,能不能说点实际的?比如您想要„„”
⑸母亲渐渐意识到什么了,有些火地打断女儿的话:“我就知道你跟我玩心眼儿,一定是老师留了关于心愿的作文题目,你写不出来就想到我这里挖材料对不对?实话告诉你吧,我的心愿多着呢!我想要别墅,我想要小轿车,我想要高档时装,看,我的皮包坏了,还想要一只鳄鱼皮手袋,这些你都能满足我吗?跟你说顶什么用?心愿说完了,你去写作业吧。”
⑹女儿一直用惊诧的目光看着母亲,她没说一句话,静静地走回自己的房间。 ⑺屋子空旷旷的,安静得只听见墙上的钟摆声。母亲觉得有些话还意犹未尽,又站起身推开女儿的房门。女儿正在写作业,串串泪珠滚落,不停地用手背擦着,母亲火气又上来了,比刚才的声音还要高出几个分贝,吼道:“你还觉得挺委屈是不是?你想偷懒是不是?你故意气我是不是?” ⑻“妈妈,我不是„„”
⑼“你敢顶嘴!告诉你,9点钟之前写不完这篇作文有你好瞧的!”母亲很权威地命令着,一扭身“嘭”地把门关上。 ⑽第二天晚上吃完饭,女儿照例进屋写作业,母亲照例重复着每日必做的家务。蓦然间,她发现茶几上多出一束鲜花,鲜花旁放了一个包装袋,包装袋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
妈妈: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用平时攒的零花钱和这两年的压岁钱给您买了一只鳄鱼皮包。让您高兴,是我最大的心愿。 想给您一份惊喜却不小心惹您生气的孩子
⑾母亲的心颤抖了,呆呆地坐在沙发上说不出一句话。
(肖鸿《心愿》,有删节)
1、甲文中的母亲面对儿子的提问,当时没有把“答案”说出口是因为
2、乙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不得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请补足乙文第⑧段中女儿在妈妈发火后,欲替自己辩解却没有说出的话:“妈妈,我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甲文第⑤段,谈谈母亲给出的答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毕甲乙两个文段,假如你是其中一个母亲的孩子,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心里话。(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日记忆
①狠狠地刮过几场扬着沙然而并不刺骨的风,落过几场雨,空气渐渐变得湿润,心里便开始有企盼了。等到河边的柳树上冒出第一粒淡黄的叶芽,春天就真的来了。
②柳树不是一下子就换上新装的。先是米粒大的小小的苞,嫩绿的颜色还裹在紫色的芽托里,远远望过去,整棵树似蒙着一层极淡极淡的鹅黄色轻纱。然而只要那么两三天的工夫,小小的叶芽就钻出来了,那鹅黄轻纱里的绿颜色就一天多似一天,终于蔚然成荫。新绿,是所有的绿颜色里我最喜欢的一种,看见新绿,就知道严冬已经过去了,以后,只有温暖的东风了。宋人词云:“绿杨烟外晓寒轻”,杨柳如烟,轻寒漠漠,正是江南初春最妩媚的写意画。
„„
③饭桌上的马兰出现的次数稀疏下来的时候,清明就来了。清明节让人又喜欢又讨厌:喜欢,是因为那天,可以名正言顺的半天不上课;讨厌,是回来以后,语文老师一定会布置写《扫烈士墓》的作文。年年如此。于是只得写出“今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我们高举着红旗„„”这样的陈词滥调来。不过,写作文这样的烦恼,还是微不足道的。读初一还是初二那年,老师要我在清明扫墓时致悼词,于是把要说的话写了满满一张纸,一路上都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庄严肃穆。结果在老师宣布“下面由某某同学致悼词”后,我抬脚往烈士墓前那一小块水泥高地上走的时候,一不小心踢在台阶上,踉跄了好几步,差点摔了个啃泥嘴。几千人的眼睛全盯着我,我又气又急,等站定后又突然觉得非常好笑,但只能竭力忍着,一本正经念完了词。后来有同学说,我的脸,就象一块大红布。说起来,这倒是我一个难以忘怀的清明节。
④清明过后,油菜花就次第开了。而所有乡村的孩子,对于春天最欢欣的记忆,大约就是那一片片如火如荼盛开着的黄澄澄的油菜花了。那种热烈明亮的颜色,即使在阴天,也像是有艳丽的大太阳在照着。还有那甜丝丝的浓郁的香气,让人看着闻着,不知不觉就从心眼里高兴起来。明黄的油菜花,粉红的紫云英的花,加上无处不在的铺天盖地的绿,是江南春天雷打不动的基本色调。
⑤油菜花开了,就可以抓蜜蜂了。总能在村上找到不住人的土坯房,墙上满是一个个手指粗的小洞,有经验的同伴说,那就是蜜蜂的窝。长时间守着仔细看,真的有蜜蜂在里面进进出出。一般是找一只小的玻璃瓶,再从笤帚上折一段细竹须,然后把细竹须伸进洞里去,轻轻转动。这时拿瓶口对着小洞,十有八九就会有一只蜜蜂慌慌张张的飞出来,一头钻进瓶里。慌忙把盖子盖上,蜜蜂就抓到了。蜜蜂抓来不是玩的,是想养着的。当然也不能玩,又不能捉在手心里,要是被蛰上一口,不是好受的,总是很小心的揭开瓶盖,丢一两朵菜花进去,然后手忙脚乱地拧紧瓶盖,期待蜜蜂在里面能吃个饱,再酿出蜜来。可是第二天早上再看,蜜蜂多半死了。于是懵懂的顽童心头,也平添了许多怅然。
⑥油菜花谢了,麦子黄了,春天就要过去,夏天要来了。
⑦隔着这样悠长的岁月回头望,忽然莫名地感激自己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否则,这记忆的画板上,不免要少掉好多绚丽鲜活的色彩了。
1.作者从记忆中采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关春天的最优美的“花絮”,向我们展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之所以十分动人,是因为它在内容的表述中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所以脉络清晰,是因为它在行文的安排上以____________ ___为序。
3.文章第二段用一整段来描写柳树发芽,其目的一是描述了_____________的过程,二是把作者对春天的_____________之情传达了出来。段尾归结为“正是江南初春最妩媚的写意画”,请你联系文中的表述,感悟“画”的内容,为这幅“写意画”题一句词,题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认为第五段中提到的“蜜蜂多半死了”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用比较法探....
究,即瓶内瓶外蜜蜂的比较、瓶内之间蜜蜂的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的画线句是作者的体验,你对这种体验有何感受?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
答:
6.品读第七段,围绕你的童年生活,写一句感悟最真切的话。
7.你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值得回味的往事?为什么最值得回味?
答:往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70岁的父亲与90岁的爷爷
我的父亲七十多岁了,我的爷爷,父亲的父亲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了。父亲的许多朋友和同事都很羡慕的对父亲说:“你可真有福气,70多岁了还有一个老爸爸,还能叫上一声„爸爸‟!”父亲都会很幸福,很快乐,笑呵呵地回答:“是啊,是啊,这是人生中一大快事哉!”
九十多岁的爷爷身体非常健康,平常即使我们一家人都感冒,他老人家却连一个喷嚏也不打。爷爷的耳朵特别大,慈眉善目,配上些雪白的头发和胡须,挺着硬朗的腰板坐在那儿,活脱脱一个老寿星。
七十多岁的父亲在九十多岁的爷爷眼里,依然是个孩子。吃饭时,大家把最好的菜放在爷爷面前,他却总是推到父亲那儿,用筷子夹着菜,不停地放到父亲的碗里,不住声地唠叨:“吃吧,快吃吧。”父亲把菜推回去,他又很不高兴的推过来,每每这时,父亲只好依着爷爷,大口大口吃着,很夸张地吧唧着嘴,很香甜地咀嚼着,看到父亲的这种吃相,坐在旁边的爷爷才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九十多岁的老爷爷对七十多岁的老父亲有着孩子般的依赖。爷爷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就会喊父亲的名字,如果父亲不在,他就会坐立不安。整天都要在你耳边嘀咕:“长兴上哪去了啦?他怎么还不回来呀?”爷爷的耳朵不太灵光了,每与他说话,都要拼尽丹田之气,像打雷一样,震天动地。我们就得轮番上阵向爷爷解释父亲的去向,老爷爷总是一脸的焦急,再加上点茫然,还是问我们:“怎么着?长兴上哪儿去了?”如果再不见到父亲,爷爷会发火,会撵着家里人到外面去找父亲。胡子也哆嗦,手也颤抖,像个粘人的孩子,跟在你的屁股上追着问:“你爹呢?你也不知道他上哪儿去了?还不快去找找!”父亲有事不回来,爷爷会不吃饭,坐在那儿等着他。一直到父亲回家,爷爷虎着的脸上才会有喜色。他会埋怨父亲:“你上哪儿去了?怎么才回来?我等着你吃饭哩!”
人在孩童时代,最依恋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温暖的胸膛就是我们童年时最好的避风港。同样,父母老了,就象小孩子一样,需要依靠在儿女们的胸口,需要儿女们年轻挺拔的身姿能够为像秋天枯草一样衰老的他们支撑起一片天地。
遇上晴朗的好天气,父亲会带着爷爷到外边逛一逛,走一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领着他的耋耆的老父亲,两个老..
头互相依偎着,互相挽扶着,蹒跚着向前,走在大街上,总会惹来很高的回头率。
1、文章反复强调“九十多岁的爷爷”和“七十多岁的父亲”,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有时候“九十多岁的爷爷”把“七十多岁的父亲”当作孩子,但有时候则又“有着孩子般的依赖”?
3、倒数第二段的语言,我们似曾相识,想一想,学过的哪篇课文中有类似的话?将其大意写下来。
4、加点的“耄耋”是一个表示年龄段的词,指八九十岁的年纪,那么,你知道“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各指的是哪个年龄段?
5、文章末段中爷爷和父亲走在街上时“总会惹来很高的回头率”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与上文哪一段的内容相照应?
初三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三)
一、阅读文章,按要求答题。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阿健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嚷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点着头。 一个炎炎夏日,正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及打开那个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已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变质发臭。心里禁不住埋怨: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大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正流行一种说法,说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送给儿女吃,就能保儿女的平安。母亲在信中还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熟鸡蛋„„
读信的那一刻,我的心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了5个鸡蛋。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鸡蛋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一口气都吃了。”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灿烂。
毕业后,我写信告诉母亲我交女朋友了。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来了一条红围巾。当我拿给女友时,她不屑地说:“多土啊,你看现在谁还围它?”女友说得没错。城里的女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围这种围巾的。
后来,我跟女友的关系越来越淡,最后只得分手。那日,我问她:“那条红围巾呢?”“那破玩意儿我早扔了,你要,我可以再给你买一条。”我当然没有要一条。只是心里充满悲哀,为母亲那条无辜的红围巾。
后来当我和妻恋爱时,我送她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跟母亲那条一模一样的红围巾,并告诉她是母亲买的。妻很珍惜。 后来,母亲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说:“一条红围巾,一下子就帮儿子拴住了一个好媳妇„„”看着母亲那一脸的喜悦,我当然不能告诉母亲,这个媳妇不是用她那条红围巾给“拴住”的„„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知道母亲是爱我的,而我能给予母亲的最大安慰就是——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的人生幸福。所以这三件事的真相我决定永远不告诉母亲。
1.简要概括三件“往事”的大意。
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2.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句了是:
3. 为什么文章开头就交代“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请具体说明。
4. 请从三件“往事”中任选一件,具体说明母亲爱儿子的“特别”形式。
5. 文中所叙写的三件“往事”能不能调换顺序?请具体说明。
6. 最后一段“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一句中的“这”指什么?
7. 文章最后一段说,母亲成就了儿子的人生幸福。从全文看,这“幸福”指的是
、 、 三个方面的幸福。
8. 结合本文,联系实际,以“理解母亲”为话题,写一段感想。字数不少于100字。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文)
⑴有个孩子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⑵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⑶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说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⑷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⑸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刘燕敏《母亲给出的答案》,有删节)
(乙文)
⑴吃过晚饭,母亲忙着似乎永远也忙不完的家务,刚上五年级的女儿大声嚷道:“妈妈,问你个问题,你的心愿是什么?”
⑵母亲先是一愣,接着回答:“心愿很多,跟你说没用。”“您就说说看,这对我很重要。”女儿执拗地要求。
⑶“我嘛——一是希望身体健康,青春长驻;二是希望工作顺心,事业有成;三是希望家庭和睦,美满幸福;四是„„”母亲有滋有味地历数着,沉浸在对美好的未来种种设想之中。
⑷“哎呀,妈妈,您说的这些又大又空,能不能说点实际的?比如您想要„„”
⑸母亲渐渐意识到什么了,有些火地打断女儿的话:“我就知道你跟我玩心眼儿,一定是老师留了关于心愿的作文题目,你写不出来就想到我这里挖材料对不对?实话告诉你吧,我的心愿多着呢!我想要别墅,我想要小轿车,我想要高档时装,看,我的皮包坏了,还想要一只鳄鱼皮手袋,这些你都能满足我吗?跟你说顶什么用?心愿说完了,你去写作业吧。”
⑹女儿一直用惊诧的目光看着母亲,她没说一句话,静静地走回自己的房间。 ⑺屋子空旷旷的,安静得只听见墙上的钟摆声。母亲觉得有些话还意犹未尽,又站起身推开女儿的房门。女儿正在写作业,串串泪珠滚落,不停地用手背擦着,母亲火气又上来了,比刚才的声音还要高出几个分贝,吼道:“你还觉得挺委屈是不是?你想偷懒是不是?你故意气我是不是?” ⑻“妈妈,我不是„„”
⑼“你敢顶嘴!告诉你,9点钟之前写不完这篇作文有你好瞧的!”母亲很权威地命令着,一扭身“嘭”地把门关上。 ⑽第二天晚上吃完饭,女儿照例进屋写作业,母亲照例重复着每日必做的家务。蓦然间,她发现茶几上多出一束鲜花,鲜花旁放了一个包装袋,包装袋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
妈妈: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用平时攒的零花钱和这两年的压岁钱给您买了一只鳄鱼皮包。让您高兴,是我最大的心愿。 想给您一份惊喜却不小心惹您生气的孩子
⑾母亲的心颤抖了,呆呆地坐在沙发上说不出一句话。
(肖鸿《心愿》,有删节)
1、甲文中的母亲面对儿子的提问,当时没有把“答案”说出口是因为
2、乙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不得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请补足乙文第⑧段中女儿在妈妈发火后,欲替自己辩解却没有说出的话:“妈妈,我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甲文第⑤段,谈谈母亲给出的答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毕甲乙两个文段,假如你是其中一个母亲的孩子,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心里话。(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日记忆
①狠狠地刮过几场扬着沙然而并不刺骨的风,落过几场雨,空气渐渐变得湿润,心里便开始有企盼了。等到河边的柳树上冒出第一粒淡黄的叶芽,春天就真的来了。
②柳树不是一下子就换上新装的。先是米粒大的小小的苞,嫩绿的颜色还裹在紫色的芽托里,远远望过去,整棵树似蒙着一层极淡极淡的鹅黄色轻纱。然而只要那么两三天的工夫,小小的叶芽就钻出来了,那鹅黄轻纱里的绿颜色就一天多似一天,终于蔚然成荫。新绿,是所有的绿颜色里我最喜欢的一种,看见新绿,就知道严冬已经过去了,以后,只有温暖的东风了。宋人词云:“绿杨烟外晓寒轻”,杨柳如烟,轻寒漠漠,正是江南初春最妩媚的写意画。
„„
③饭桌上的马兰出现的次数稀疏下来的时候,清明就来了。清明节让人又喜欢又讨厌:喜欢,是因为那天,可以名正言顺的半天不上课;讨厌,是回来以后,语文老师一定会布置写《扫烈士墓》的作文。年年如此。于是只得写出“今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我们高举着红旗„„”这样的陈词滥调来。不过,写作文这样的烦恼,还是微不足道的。读初一还是初二那年,老师要我在清明扫墓时致悼词,于是把要说的话写了满满一张纸,一路上都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庄严肃穆。结果在老师宣布“下面由某某同学致悼词”后,我抬脚往烈士墓前那一小块水泥高地上走的时候,一不小心踢在台阶上,踉跄了好几步,差点摔了个啃泥嘴。几千人的眼睛全盯着我,我又气又急,等站定后又突然觉得非常好笑,但只能竭力忍着,一本正经念完了词。后来有同学说,我的脸,就象一块大红布。说起来,这倒是我一个难以忘怀的清明节。
④清明过后,油菜花就次第开了。而所有乡村的孩子,对于春天最欢欣的记忆,大约就是那一片片如火如荼盛开着的黄澄澄的油菜花了。那种热烈明亮的颜色,即使在阴天,也像是有艳丽的大太阳在照着。还有那甜丝丝的浓郁的香气,让人看着闻着,不知不觉就从心眼里高兴起来。明黄的油菜花,粉红的紫云英的花,加上无处不在的铺天盖地的绿,是江南春天雷打不动的基本色调。
⑤油菜花开了,就可以抓蜜蜂了。总能在村上找到不住人的土坯房,墙上满是一个个手指粗的小洞,有经验的同伴说,那就是蜜蜂的窝。长时间守着仔细看,真的有蜜蜂在里面进进出出。一般是找一只小的玻璃瓶,再从笤帚上折一段细竹须,然后把细竹须伸进洞里去,轻轻转动。这时拿瓶口对着小洞,十有八九就会有一只蜜蜂慌慌张张的飞出来,一头钻进瓶里。慌忙把盖子盖上,蜜蜂就抓到了。蜜蜂抓来不是玩的,是想养着的。当然也不能玩,又不能捉在手心里,要是被蛰上一口,不是好受的,总是很小心的揭开瓶盖,丢一两朵菜花进去,然后手忙脚乱地拧紧瓶盖,期待蜜蜂在里面能吃个饱,再酿出蜜来。可是第二天早上再看,蜜蜂多半死了。于是懵懂的顽童心头,也平添了许多怅然。
⑥油菜花谢了,麦子黄了,春天就要过去,夏天要来了。
⑦隔着这样悠长的岁月回头望,忽然莫名地感激自己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否则,这记忆的画板上,不免要少掉好多绚丽鲜活的色彩了。
1.作者从记忆中采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关春天的最优美的“花絮”,向我们展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之所以十分动人,是因为它在内容的表述中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所以脉络清晰,是因为它在行文的安排上以____________ ___为序。
3.文章第二段用一整段来描写柳树发芽,其目的一是描述了_____________的过程,二是把作者对春天的_____________之情传达了出来。段尾归结为“正是江南初春最妩媚的写意画”,请你联系文中的表述,感悟“画”的内容,为这幅“写意画”题一句词,题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认为第五段中提到的“蜜蜂多半死了”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用比较法探....
究,即瓶内瓶外蜜蜂的比较、瓶内之间蜜蜂的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的画线句是作者的体验,你对这种体验有何感受?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
答:
6.品读第七段,围绕你的童年生活,写一句感悟最真切的话。
7.你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值得回味的往事?为什么最值得回味?
答:往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70岁的父亲与90岁的爷爷
我的父亲七十多岁了,我的爷爷,父亲的父亲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了。父亲的许多朋友和同事都很羡慕的对父亲说:“你可真有福气,70多岁了还有一个老爸爸,还能叫上一声„爸爸‟!”父亲都会很幸福,很快乐,笑呵呵地回答:“是啊,是啊,这是人生中一大快事哉!”
九十多岁的爷爷身体非常健康,平常即使我们一家人都感冒,他老人家却连一个喷嚏也不打。爷爷的耳朵特别大,慈眉善目,配上些雪白的头发和胡须,挺着硬朗的腰板坐在那儿,活脱脱一个老寿星。
七十多岁的父亲在九十多岁的爷爷眼里,依然是个孩子。吃饭时,大家把最好的菜放在爷爷面前,他却总是推到父亲那儿,用筷子夹着菜,不停地放到父亲的碗里,不住声地唠叨:“吃吧,快吃吧。”父亲把菜推回去,他又很不高兴的推过来,每每这时,父亲只好依着爷爷,大口大口吃着,很夸张地吧唧着嘴,很香甜地咀嚼着,看到父亲的这种吃相,坐在旁边的爷爷才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九十多岁的老爷爷对七十多岁的老父亲有着孩子般的依赖。爷爷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就会喊父亲的名字,如果父亲不在,他就会坐立不安。整天都要在你耳边嘀咕:“长兴上哪去了啦?他怎么还不回来呀?”爷爷的耳朵不太灵光了,每与他说话,都要拼尽丹田之气,像打雷一样,震天动地。我们就得轮番上阵向爷爷解释父亲的去向,老爷爷总是一脸的焦急,再加上点茫然,还是问我们:“怎么着?长兴上哪儿去了?”如果再不见到父亲,爷爷会发火,会撵着家里人到外面去找父亲。胡子也哆嗦,手也颤抖,像个粘人的孩子,跟在你的屁股上追着问:“你爹呢?你也不知道他上哪儿去了?还不快去找找!”父亲有事不回来,爷爷会不吃饭,坐在那儿等着他。一直到父亲回家,爷爷虎着的脸上才会有喜色。他会埋怨父亲:“你上哪儿去了?怎么才回来?我等着你吃饭哩!”
人在孩童时代,最依恋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温暖的胸膛就是我们童年时最好的避风港。同样,父母老了,就象小孩子一样,需要依靠在儿女们的胸口,需要儿女们年轻挺拔的身姿能够为像秋天枯草一样衰老的他们支撑起一片天地。
遇上晴朗的好天气,父亲会带着爷爷到外边逛一逛,走一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领着他的耋耆的老父亲,两个老..
头互相依偎着,互相挽扶着,蹒跚着向前,走在大街上,总会惹来很高的回头率。
1、文章反复强调“九十多岁的爷爷”和“七十多岁的父亲”,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有时候“九十多岁的爷爷”把“七十多岁的父亲”当作孩子,但有时候则又“有着孩子般的依赖”?
3、倒数第二段的语言,我们似曾相识,想一想,学过的哪篇课文中有类似的话?将其大意写下来。
4、加点的“耄耋”是一个表示年龄段的词,指八九十岁的年纪,那么,你知道“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各指的是哪个年龄段?
5、文章末段中爷爷和父亲走在街上时“总会惹来很高的回头率”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与上文哪一段的内容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