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委托外审的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委托外审,指的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将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之间就委托审计事项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内部审计机构对最后形成的审计结果负责。
一、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委托外审的必要性
随着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开展了包括基建审计、修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科研经费审计以及各类专项审计在内的大量审计业务。
与日益增多的审计任务相比,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据2012年一份高校内部审计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审计部门全职工作人员平均为7人,需承担包括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全部审计任务。以高校普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例,内审部门经常面临一年要完成几十个审计项目的情况,其中还常常包括附属学校、产业、后勤等经济业务复杂的单位。依靠有限的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在保证时效的情况下完成如此多的审计任务。在人员编制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将部分审计项目委托外审,有助于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二、委托外审的风险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将审计项目委托外审后,由于不能直接控制审计质量,会带来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审计风险。
首先,由于对外部审计组织的资质、信誉和专业水平了解不充分,有可能造成审计工作无法完全达到预期目的;其次,受托审计单位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受托审计单位的责任仅在于双方协议规定的范围内,通常没有积极帮助高校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动力;另外,外部审计人员不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的实际情况,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如果主审人员缺乏相关审计经验的话,也会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困难;在审计中涉及到本校一些敏感及保密信息时,外部审计组织和人员也使得泄密的风险增大。
三、委托外审的质量控制措施
委托外审的质量控制应贯穿审计项目的始终,从审计计划的确定、外审单位的选择,到业务合同的签订,审计计划、实施、报告过程中的跟踪、交流、监督以及审计资料存档、质量评价,每个环节都事关重要。
1、合理确定委托外审的审计项目
鉴于前文所述委托外审的各项风险,我们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就应从风险和效益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委托外审的项目。一些涉及学校敏感信息、保密信息较多的审计项目,为了更好地保证学校信息安全,就不宜委托外审。而对于那些业务相对简单的审计项目,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更加熟悉学校的情况,相对外审,能以更少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审计项目,从效益的角度来看,也应由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完成。
2、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委托审计单位
选择受托审计单位,一般应采取招标方式,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综合考虑受托审计单位的资质、信誉、价格等因素。审计组尤其是主审人员的资质和审计经验非常重要,往往直接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应在招标时明确对其要求,由投标单位提供审计组成员名单及其参与相关审计工作的材料,无故不得随意调整审计组成员。
除上述因素外,选择受托审计单位时,还应对其独立性、客观性进行评价,避免一些社会审计组织同时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内、外部审计的现象发生。
3、认真签订业务合作书
确定受托审计单位后,内部审计机构应与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审计项目的审计目
标、审计范围、相关责任、工作时限、保密条款、质量控制、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内容。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内审要求,审计方案等重要文档应由内审机构进行确认,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内审机构进行沟通。
4、审计过程中的跟踪交流非常重要
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审计项目的沟通协调和质量监督工作,以协助受托审计单位顺利开展工作,同时保证审计工作的进行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要求受托审计单位提供审计底稿,并留存其原件或复印件,以方便日后查阅。
5、三方互评可以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式
审计项目完成后,内部审计机构应遵循第23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并结合审计项目特点,认真开展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工作。
审计项目的委托方(一般是高校内审机构)、审计项目的执行者即受托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单位,三者的工作对于提高委托外审的质量均非常重要,在审计项目结束之后,由三方进行互评,可以有效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三方互评的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审计项目具体确定,但一般应包括委托方是否提供了便于审计开展的必备条件,对于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是否积极沟通解决,受托审计单位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如何,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配合度等。
由上述可见,高校内部审计委托外审,在现阶段是有其必要性的,也存在诸多风险,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就能及时有效地降低委托外审的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效益。
高校内部审计委托外审的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委托外审,指的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将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之间就委托审计事项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内部审计机构对最后形成的审计结果负责。
一、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委托外审的必要性
随着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开展了包括基建审计、修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科研经费审计以及各类专项审计在内的大量审计业务。
与日益增多的审计任务相比,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据2012年一份高校内部审计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审计部门全职工作人员平均为7人,需承担包括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全部审计任务。以高校普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例,内审部门经常面临一年要完成几十个审计项目的情况,其中还常常包括附属学校、产业、后勤等经济业务复杂的单位。依靠有限的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在保证时效的情况下完成如此多的审计任务。在人员编制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将部分审计项目委托外审,有助于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二、委托外审的风险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将审计项目委托外审后,由于不能直接控制审计质量,会带来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审计风险。
首先,由于对外部审计组织的资质、信誉和专业水平了解不充分,有可能造成审计工作无法完全达到预期目的;其次,受托审计单位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受托审计单位的责任仅在于双方协议规定的范围内,通常没有积极帮助高校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动力;另外,外部审计人员不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的实际情况,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如果主审人员缺乏相关审计经验的话,也会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困难;在审计中涉及到本校一些敏感及保密信息时,外部审计组织和人员也使得泄密的风险增大。
三、委托外审的质量控制措施
委托外审的质量控制应贯穿审计项目的始终,从审计计划的确定、外审单位的选择,到业务合同的签订,审计计划、实施、报告过程中的跟踪、交流、监督以及审计资料存档、质量评价,每个环节都事关重要。
1、合理确定委托外审的审计项目
鉴于前文所述委托外审的各项风险,我们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就应从风险和效益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委托外审的项目。一些涉及学校敏感信息、保密信息较多的审计项目,为了更好地保证学校信息安全,就不宜委托外审。而对于那些业务相对简单的审计项目,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更加熟悉学校的情况,相对外审,能以更少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审计项目,从效益的角度来看,也应由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完成。
2、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委托审计单位
选择受托审计单位,一般应采取招标方式,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综合考虑受托审计单位的资质、信誉、价格等因素。审计组尤其是主审人员的资质和审计经验非常重要,往往直接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应在招标时明确对其要求,由投标单位提供审计组成员名单及其参与相关审计工作的材料,无故不得随意调整审计组成员。
除上述因素外,选择受托审计单位时,还应对其独立性、客观性进行评价,避免一些社会审计组织同时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内、外部审计的现象发生。
3、认真签订业务合作书
确定受托审计单位后,内部审计机构应与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审计项目的审计目
标、审计范围、相关责任、工作时限、保密条款、质量控制、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内容。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内审要求,审计方案等重要文档应由内审机构进行确认,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内审机构进行沟通。
4、审计过程中的跟踪交流非常重要
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审计项目的沟通协调和质量监督工作,以协助受托审计单位顺利开展工作,同时保证审计工作的进行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要求受托审计单位提供审计底稿,并留存其原件或复印件,以方便日后查阅。
5、三方互评可以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式
审计项目完成后,内部审计机构应遵循第23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并结合审计项目特点,认真开展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工作。
审计项目的委托方(一般是高校内审机构)、审计项目的执行者即受托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单位,三者的工作对于提高委托外审的质量均非常重要,在审计项目结束之后,由三方进行互评,可以有效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三方互评的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审计项目具体确定,但一般应包括委托方是否提供了便于审计开展的必备条件,对于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是否积极沟通解决,受托审计单位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如何,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配合度等。
由上述可见,高校内部审计委托外审,在现阶段是有其必要性的,也存在诸多风险,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就能及时有效地降低委托外审的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