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论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
不同的人在接受、欣赏同一件作品时,产生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尤其对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人物,内涵的理解更是不尽相同,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读者接受、欣赏文学作品并进行再创造的形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主要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不同读者对同一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不同。文学作品与其他具有具体形象的艺术作品不同,即使有作者的详细描写,读者在接受的时候也是十分抽象的。所以,根据自身的经验、阅历,读者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进行再创作,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审美的艺术形象,因为每个人的性别、年龄、阅历不同,因此建立的艺术形象也就不同。换句话说,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理解,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审美能力的大小则是因人而异的,这也就决定了审美角度同样因人而异。
其次,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与作者的初衷存在差异。一部文学作品在被阅读后会产生异变,这就导致了差异的产生。例如李商隐《无题》中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意是作者表达对爱情的执着与坚韧,而今却多被世人用于赞颂教师等职业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杰出精神。也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带有一部分作家的个人情感,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无论从故事描写或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作者都有明显的“褒刘贬曹”倾向,可是在读者的角度却不一定也是这样的立场,读者在阅读时,往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有人认为曹操乃一代枭雄,刘备优柔寡断也未尝不可。汉代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便是对此最好的总结了。
总之,站在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既是主观的审美方式不同。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往往决定了他对“美”的理解程度。如果文学作品一旦失去了读者的再创造,其内涵的美学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因此,能为读者提供广泛联想空间的文学作品,才能算是好的作品。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论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
不同的人在接受、欣赏同一件作品时,产生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尤其对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人物,内涵的理解更是不尽相同,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读者接受、欣赏文学作品并进行再创造的形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主要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不同读者对同一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不同。文学作品与其他具有具体形象的艺术作品不同,即使有作者的详细描写,读者在接受的时候也是十分抽象的。所以,根据自身的经验、阅历,读者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进行再创作,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审美的艺术形象,因为每个人的性别、年龄、阅历不同,因此建立的艺术形象也就不同。换句话说,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理解,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审美能力的大小则是因人而异的,这也就决定了审美角度同样因人而异。
其次,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与作者的初衷存在差异。一部文学作品在被阅读后会产生异变,这就导致了差异的产生。例如李商隐《无题》中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意是作者表达对爱情的执着与坚韧,而今却多被世人用于赞颂教师等职业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杰出精神。也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带有一部分作家的个人情感,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无论从故事描写或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作者都有明显的“褒刘贬曹”倾向,可是在读者的角度却不一定也是这样的立场,读者在阅读时,往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有人认为曹操乃一代枭雄,刘备优柔寡断也未尝不可。汉代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便是对此最好的总结了。
总之,站在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既是主观的审美方式不同。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往往决定了他对“美”的理解程度。如果文学作品一旦失去了读者的再创造,其内涵的美学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因此,能为读者提供广泛联想空间的文学作品,才能算是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