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试题--语文(辽宁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辽宁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

“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辽宁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

“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北京卷考试内容改革的深化
  • 作者:陈志国 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11期 2007年北京市开始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0年迎来了课改后的首次高考.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按照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 ...查看


  • 2010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卷海南地区高考作文题
  • 2010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卷 海南地区高考作文题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的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 ...查看


  • 推荐: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 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第五章(节选) 一.试题概况分析 从测试材料的角度而言,人物传记类文章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有8套试卷从<二十四史>中选择了测试材料,这在 ...查看


  • 北京中考语文答案
  • 北京中考语文答案 相关栏目推荐 北京中考答案 北京中考数学试题 北京2014中考真题 北京中考语文真题 北京中考改革 北京中考模拟试题 北京中考报名网 北京中考生物真题 北京中考满分作文100字 北京中考试卷 北京中考满分作文200字 北京 ...查看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2016年高考,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五地外,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 全国卷的省份达到26个.2016年高考全国卷共有3套,分别是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 2017年高考,各省份的试卷使用情况会发生 ...查看


  • 高考语文病句六种类型分项讲解---结构混乱
  • 1.例题引路 [2008年高考重庆卷]A.当冰雪皑皑之际,唯独梅花昂然绽放于枝头,对生命充满希望和自信,教人精神为之一振. [解析]A项"教人精神一振/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杂糅的结构混乱: [2008年高 ...查看


  • 07年中考半命题作文
  • 中考题型分类汇编21:半命题作文 2007年北京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 六.作文(60分) 23.题目:动力来自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 ...查看


  • 厦门市2011年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工作方案
  •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好2011年全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工作,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查看


  • 2012年高考试卷分析
  • 难度之中,难度适中 --2012年高考试卷分析 要点透视: (一)2012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 (二)比较2011年及2012年高考试题,寻找命题及考查方式的同与异. (三)对备战2013年高考的一点建议 具体分析 一.2012高考试题整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