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讲 词义发展的方式
词义的发展方式,有的人通常说有“引申”和“假借”两种方式,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假借是用字问题,假借使一个字所记录的词义增多,这不是词义问题。
词义发展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引申
(二)相因生义
(三)虚化
(四)语法影响
(五)修辞影响
(六)简缩
(七)社会原因
下面一一介绍。
(一)引申
一、 什么是引申
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引申义与原来的意义之间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两个意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个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
如,“信”有这样几个义位:
①言语真实 [言语]+[真实]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 [对人的态度]+[真实]
③相信 [认为]+[某种情况]+[真实]
④的确 [某种动作或状态]+[真实]
⑤凭证 [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⑥信使 [携带凭证传递信息]+[人]
⑦音讯 [信使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 [传递消息的]+[文字]
从引申的方式来看,有连锁式和辐射式两种(略而不详谈)
关于词义的发展,通常还提到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这是就引申所产生的结果而言的。
二、 词义引申的结果——扩大、缩小、转移
一个义位引申出另一个义位,就新旧义位比较而言,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请思考:
脸:面颊→面孔
趾:脚掌→脚趾
汤:热水→菜汤
我们首先明确扩大、缩小和转移的标准。我们用义素分析法
描写。
1、 扩大
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减少了限定性义素,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这就是扩大。
“唱”,古代指领唱,现代指一切歌唱,它的义素变化是: 唱:[带头]+[唱]→[唱]
在语义场中地位的变化是:
古 今
歌 唱
⁄ \ ⁄ \
唱 和 领唱 跟唱
从唱所代表的概念来说,由种概念变成了属概念。
扩大的例子还有:
古代 现代
嘴 鸟的口 口
响 回声 声响
洗 洗脚 洗
涉 徒步渡河 渡河
雄 鸟的雄性 鸟兽的雄性
由以上条件看“脸”的变化是否属于词义扩大呢?
面颊和面孔不是语义场中的上下位关系,也不是逻辑上的种
属关系,而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它扩大的是不是词义,而是这个词的“所指”。这种情形是“转移”中的一类,在“转移”中详细说明。此类例子还有:眼(眼珠)→眼睛 身(肚子)→全身
体(四肢)→全身
舆(车厢)→车子
2、 缩小
从义素看,原来的义位增加了限定性义素,从语义场的上下位关系看,由上义位变成下义位,从概念来看,从属概念变成了种概念。
谷(穀)粮食作物→粮食作物中的一种。
缩小的例子还有:
宫:房屋→帝王的房屋
诏:告诉→上级告诉下级
吃:饮、食→食
肥:人畜肥→畜肥
恶:品行、容貌不好→品行不好
根据以上标准:
趾:脚掌→脚趾 不属于词义的缩小,而是词的“所指”由全体变为部分。
3、 转移
一个义位某一限定义素保留,其他义素,特别是中心义素变化而引起词义变化,使这个义位由一个语义场转移到了另一个语义场。
兵:武器→战士
[作战用的]+[器械] 与“甲”“革”“乘”处于同一个语义场。
[作战的]+[人] 与“农”“工”“商”“学”处于同一个语义场。
看“汤”词义的变化
[热的]+[水] 水
[有味道]+[以水制成]+[食物] 饭菜酒
转移的例子:
嘴:鸟嘴 形状象嘴的东西(茶壶嘴)
唱:带头唱 带头做(后来写作倡)
树:种植 树木
同一个义位可以引申出两个义位,其结果可以不同,一个是扩大或缩小,一个是转移。
词义扩大或缩小后,一般是旧义消失,因为其新旧词义的中心义素相同,语义场相同,所以经常出现在相同的组合关系中,如果新旧词义并存就容易影响交际的明晰性。而词义的转移则不同,一种情况是新义产生后旧义消失,另一种情况是新义产生后旧义并存。因为其中心义素和语义场都不同了,在语言的运用中,必然会出现在不同的组合关系里,这种组合关系就可以确定其意义。这是符合语言交际功能的要求的。
我们说“脸”等词义的变化不属于扩大,而是转移中的一类,是因为其所处语义场发生了变化。
古代 现代
面、腹、胸、背 脸、胸、腹、背 ↓ ↓
额、颜、脸、 额头、眉目之间、颊、下巴
4、易位
词义的变化还有一种结果,如“涕” 目液→鼻液
中心义素不变,但限定义素变化了,语义场也没有变化。
涕 泗
泪 涕
再如:走
古 本 走 趋 行 步
今 跑 走
红 粉红→大红
古 红 赤 绛
今 粉红 大红 深红
这种变化不同意以上扩大、缩小和转移,我们称为易位。 除了引申,词义变化的途径还有以下几种,其共同点是从旧义到新义不是由义素的变化形成的。
二、相因生义
指甲词有AB两个易位,乙词原来只有一个义位乙A,但因为
乙A和甲A是反义关系,于是乙也逐渐产生出一个和甲B反义的乙B义位。
“呼”在先秦意义是“叫,对某某说”;“称,称为”。 到六朝,出现了一种新的意义“以为”。
到其户内,白银为壁,水精为地,王呼水流,疑不得进。《树提伽经》
这个新意义与先秦时期的两个意义没有相同的义素,不是引申来的。其产生过程如下:
受近义词“谓”影响产生的。
“谓”的义位有:
①对某某说 《左传哀公十一年》:陳僖子谓其弟舒:尔死,我必得志。
②称为、称 《诗经》:“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③认为、以为 《孟子梁惠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世说新语》: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不复疑。
“呼”的两个义位与“谓”相同,
《左传哀公十一年》:吴子呼叔孙曰:而何事也。 《齐民要术》:北方呼豉为札。
例2的“呼豉为札”,可以换成“谓豉为札”。
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这样一种类推心理:既然“呼豉为札”,可以换成“谓豉为札”,那么,“谓卒狂醉”也可类推换成“呼卒狂醉”,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呼”字获得了“以为”的意义。
反义词之间也有相因生义的现象。
古代称僧人为“黑衣”,称俗徒为“白衣”。“僧俗”也称“黑白”。
玄畅、法献时号黑衣二杰。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
僧人称“黑衣”是有理据的,因为僧人穿黑衣。但俗徒与白衣则没有必然的联系,官员穿青衣、权贵穿紫色衣衫。“白”之所以获得“俗”的词义,是受反义词“黑”的影响。因为在表示颜色上,“白”表示和“黑”相反的词义,类推至也表示“黑”其他义位的相反的意义,如“僧”的相反的意义“俗”。
这种类推其实是一种错误类推,完全是一种社会约定,没有理据,因此有的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久存活下来,而有的
没有得到社会认可则死亡或被认为是一种不规范的说法。
看 瞧 快 慢
看东西 瞧东西 这把刀很快。那把刀很慢。x 看领导 瞧领导
试试看 试试瞧x
三 虚化
虚化指实词的词汇意义逐渐消失,最后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
相,原本是动词。《说文》:相,省察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目接物为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如“相见”“相爱”,虚化为副词。
还有前面讲过的助词“得”“了”“着”“过”等。
传统训诂学也有把这种虚化称为引申的,这是着眼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和前面所列的引申性质有不同,它不是两个义位的词汇意义之间的联系,着眼于此,将其分开,称为虚化。
四 语法影响
包括两方面:
1、 有些词因为经常处于某个句法位置上,因而取得了新的
意义。
“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系词就属于此类。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所同也。
2、 某些词经常用于使动,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词义。
“闻”,原本为“听到”义,由于常用于使动
(使……听到),就形成“报告”的意义。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五蠹》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君。(吕氏春秋 察传)
“纳”(内)是“收入”的意思,由于常用于使动,就获得了缴纳的意义。《史记》:“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五 修辞影响
主要是“借代”的影响。
语言中的借代,有的没有形成固定词义,而有的则形成固定词义,使一个词产生新的义位。
木 行将就木
帆 沉舟侧畔千帆过
还有割裂式的借代:
以“而立”代三十。
以“友于”代“兄弟”。
《论语为政》孝乎唯考,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燕尔”代“新婚”。
《诗经》: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尔,本为喜悦。
还有用典故形成的借代:
传说月中有“蟾蜍”,以“蟾”代月。
以“曹操”代梅子。
以“王羲之”代“鹅”。
六、简缩
原来由一个复合词或词组表达的意义,后来用其中的一个语素来表达,时间久了,人们忘了这是一种简缩,而把这个语素看成是词,把这个意义直接当做这个词的意义。
这个词原有的意义和新产生的意义看不出直接的联系,必须通过简缩前得复合词或词组,才能看到。
“生”,原初的意义是“生长、出生”,到现代汉语中,又有“学习的人”的意义,这两个意义看不到直接的联系。“学生”的意义的产生过程如下:
第一步,秦汉时,“生”是“先生”的简缩,“先生”的词义是先出生,后又指学士年长者。第二步,“生”又指儒生,
这样无论年龄都可以叫“生”,沿袭到现在。
“堂”本义为“殿堂”,“堂兄弟”的“堂”是简缩而来。 六朝时称“同祖”(兄弟)为同堂,唐代省去了“同”。
七、社会原因
“寺”原来是“官署”,《后汉书》:官显职闲,府寺宽敞。 汉代的中央机构多以“寺”为名,“大理寺”,后来变为佛教场所的名称,因为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初自西域以白马驮佛经来,舍于鸿胪寺(汉代主管礼宾的中央机构)。后建造了佛教专用场所即名为白马寺。
第二十一讲 词义发展的方式
词义的发展方式,有的人通常说有“引申”和“假借”两种方式,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假借是用字问题,假借使一个字所记录的词义增多,这不是词义问题。
词义发展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引申
(二)相因生义
(三)虚化
(四)语法影响
(五)修辞影响
(六)简缩
(七)社会原因
下面一一介绍。
(一)引申
一、 什么是引申
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引申义与原来的意义之间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两个意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个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
如,“信”有这样几个义位:
①言语真实 [言语]+[真实]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 [对人的态度]+[真实]
③相信 [认为]+[某种情况]+[真实]
④的确 [某种动作或状态]+[真实]
⑤凭证 [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⑥信使 [携带凭证传递信息]+[人]
⑦音讯 [信使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 [传递消息的]+[文字]
从引申的方式来看,有连锁式和辐射式两种(略而不详谈)
关于词义的发展,通常还提到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这是就引申所产生的结果而言的。
二、 词义引申的结果——扩大、缩小、转移
一个义位引申出另一个义位,就新旧义位比较而言,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请思考:
脸:面颊→面孔
趾:脚掌→脚趾
汤:热水→菜汤
我们首先明确扩大、缩小和转移的标准。我们用义素分析法
描写。
1、 扩大
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减少了限定性义素,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这就是扩大。
“唱”,古代指领唱,现代指一切歌唱,它的义素变化是: 唱:[带头]+[唱]→[唱]
在语义场中地位的变化是:
古 今
歌 唱
⁄ \ ⁄ \
唱 和 领唱 跟唱
从唱所代表的概念来说,由种概念变成了属概念。
扩大的例子还有:
古代 现代
嘴 鸟的口 口
响 回声 声响
洗 洗脚 洗
涉 徒步渡河 渡河
雄 鸟的雄性 鸟兽的雄性
由以上条件看“脸”的变化是否属于词义扩大呢?
面颊和面孔不是语义场中的上下位关系,也不是逻辑上的种
属关系,而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它扩大的是不是词义,而是这个词的“所指”。这种情形是“转移”中的一类,在“转移”中详细说明。此类例子还有:眼(眼珠)→眼睛 身(肚子)→全身
体(四肢)→全身
舆(车厢)→车子
2、 缩小
从义素看,原来的义位增加了限定性义素,从语义场的上下位关系看,由上义位变成下义位,从概念来看,从属概念变成了种概念。
谷(穀)粮食作物→粮食作物中的一种。
缩小的例子还有:
宫:房屋→帝王的房屋
诏:告诉→上级告诉下级
吃:饮、食→食
肥:人畜肥→畜肥
恶:品行、容貌不好→品行不好
根据以上标准:
趾:脚掌→脚趾 不属于词义的缩小,而是词的“所指”由全体变为部分。
3、 转移
一个义位某一限定义素保留,其他义素,特别是中心义素变化而引起词义变化,使这个义位由一个语义场转移到了另一个语义场。
兵:武器→战士
[作战用的]+[器械] 与“甲”“革”“乘”处于同一个语义场。
[作战的]+[人] 与“农”“工”“商”“学”处于同一个语义场。
看“汤”词义的变化
[热的]+[水] 水
[有味道]+[以水制成]+[食物] 饭菜酒
转移的例子:
嘴:鸟嘴 形状象嘴的东西(茶壶嘴)
唱:带头唱 带头做(后来写作倡)
树:种植 树木
同一个义位可以引申出两个义位,其结果可以不同,一个是扩大或缩小,一个是转移。
词义扩大或缩小后,一般是旧义消失,因为其新旧词义的中心义素相同,语义场相同,所以经常出现在相同的组合关系中,如果新旧词义并存就容易影响交际的明晰性。而词义的转移则不同,一种情况是新义产生后旧义消失,另一种情况是新义产生后旧义并存。因为其中心义素和语义场都不同了,在语言的运用中,必然会出现在不同的组合关系里,这种组合关系就可以确定其意义。这是符合语言交际功能的要求的。
我们说“脸”等词义的变化不属于扩大,而是转移中的一类,是因为其所处语义场发生了变化。
古代 现代
面、腹、胸、背 脸、胸、腹、背 ↓ ↓
额、颜、脸、 额头、眉目之间、颊、下巴
4、易位
词义的变化还有一种结果,如“涕” 目液→鼻液
中心义素不变,但限定义素变化了,语义场也没有变化。
涕 泗
泪 涕
再如:走
古 本 走 趋 行 步
今 跑 走
红 粉红→大红
古 红 赤 绛
今 粉红 大红 深红
这种变化不同意以上扩大、缩小和转移,我们称为易位。 除了引申,词义变化的途径还有以下几种,其共同点是从旧义到新义不是由义素的变化形成的。
二、相因生义
指甲词有AB两个易位,乙词原来只有一个义位乙A,但因为
乙A和甲A是反义关系,于是乙也逐渐产生出一个和甲B反义的乙B义位。
“呼”在先秦意义是“叫,对某某说”;“称,称为”。 到六朝,出现了一种新的意义“以为”。
到其户内,白银为壁,水精为地,王呼水流,疑不得进。《树提伽经》
这个新意义与先秦时期的两个意义没有相同的义素,不是引申来的。其产生过程如下:
受近义词“谓”影响产生的。
“谓”的义位有:
①对某某说 《左传哀公十一年》:陳僖子谓其弟舒:尔死,我必得志。
②称为、称 《诗经》:“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③认为、以为 《孟子梁惠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世说新语》: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不复疑。
“呼”的两个义位与“谓”相同,
《左传哀公十一年》:吴子呼叔孙曰:而何事也。 《齐民要术》:北方呼豉为札。
例2的“呼豉为札”,可以换成“谓豉为札”。
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这样一种类推心理:既然“呼豉为札”,可以换成“谓豉为札”,那么,“谓卒狂醉”也可类推换成“呼卒狂醉”,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呼”字获得了“以为”的意义。
反义词之间也有相因生义的现象。
古代称僧人为“黑衣”,称俗徒为“白衣”。“僧俗”也称“黑白”。
玄畅、法献时号黑衣二杰。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
僧人称“黑衣”是有理据的,因为僧人穿黑衣。但俗徒与白衣则没有必然的联系,官员穿青衣、权贵穿紫色衣衫。“白”之所以获得“俗”的词义,是受反义词“黑”的影响。因为在表示颜色上,“白”表示和“黑”相反的词义,类推至也表示“黑”其他义位的相反的意义,如“僧”的相反的意义“俗”。
这种类推其实是一种错误类推,完全是一种社会约定,没有理据,因此有的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久存活下来,而有的
没有得到社会认可则死亡或被认为是一种不规范的说法。
看 瞧 快 慢
看东西 瞧东西 这把刀很快。那把刀很慢。x 看领导 瞧领导
试试看 试试瞧x
三 虚化
虚化指实词的词汇意义逐渐消失,最后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
相,原本是动词。《说文》:相,省察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目接物为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如“相见”“相爱”,虚化为副词。
还有前面讲过的助词“得”“了”“着”“过”等。
传统训诂学也有把这种虚化称为引申的,这是着眼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和前面所列的引申性质有不同,它不是两个义位的词汇意义之间的联系,着眼于此,将其分开,称为虚化。
四 语法影响
包括两方面:
1、 有些词因为经常处于某个句法位置上,因而取得了新的
意义。
“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系词就属于此类。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所同也。
2、 某些词经常用于使动,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词义。
“闻”,原本为“听到”义,由于常用于使动
(使……听到),就形成“报告”的意义。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五蠹》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君。(吕氏春秋 察传)
“纳”(内)是“收入”的意思,由于常用于使动,就获得了缴纳的意义。《史记》:“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五 修辞影响
主要是“借代”的影响。
语言中的借代,有的没有形成固定词义,而有的则形成固定词义,使一个词产生新的义位。
木 行将就木
帆 沉舟侧畔千帆过
还有割裂式的借代:
以“而立”代三十。
以“友于”代“兄弟”。
《论语为政》孝乎唯考,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燕尔”代“新婚”。
《诗经》: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尔,本为喜悦。
还有用典故形成的借代:
传说月中有“蟾蜍”,以“蟾”代月。
以“曹操”代梅子。
以“王羲之”代“鹅”。
六、简缩
原来由一个复合词或词组表达的意义,后来用其中的一个语素来表达,时间久了,人们忘了这是一种简缩,而把这个语素看成是词,把这个意义直接当做这个词的意义。
这个词原有的意义和新产生的意义看不出直接的联系,必须通过简缩前得复合词或词组,才能看到。
“生”,原初的意义是“生长、出生”,到现代汉语中,又有“学习的人”的意义,这两个意义看不到直接的联系。“学生”的意义的产生过程如下:
第一步,秦汉时,“生”是“先生”的简缩,“先生”的词义是先出生,后又指学士年长者。第二步,“生”又指儒生,
这样无论年龄都可以叫“生”,沿袭到现在。
“堂”本义为“殿堂”,“堂兄弟”的“堂”是简缩而来。 六朝时称“同祖”(兄弟)为同堂,唐代省去了“同”。
七、社会原因
“寺”原来是“官署”,《后汉书》:官显职闲,府寺宽敞。 汉代的中央机构多以“寺”为名,“大理寺”,后来变为佛教场所的名称,因为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初自西域以白马驮佛经来,舍于鸿胪寺(汉代主管礼宾的中央机构)。后建造了佛教专用场所即名为白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