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散文欣赏]

一直以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充实的。

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不是不信,而是不懂。因为各种宗教自身都有一整套严密的教义教规,所以,我对宗教一直充满着敬畏之心。

我很少谈论宗教,也不敢乱揣测宗教的一些思想,因为我怕渎了宗教的神圣。

但这并不妨碍我去细细体会和感悟一些宗教思想。

比如,佛门中所说的,一个人悟道的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

虽说人们看不破的东西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归结一下,无非就是“名利”二字。人们所热衷追求的一切,都和名利有关,比如金钱,地位,职权,荣誉等等;现实生活中许多丑恶的现象,也大多是由争名夺利而引发出来的,比如羡慕、嫉妒,贪污,受贿,甚至是犯罪现象等等。羡慕,指的是看见他人拥有某些好处,自己也想拥用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轻者,引起自己的内心的燥动,不安分;重者,就有可能导致对他人的心怀怨恨,也即嫉妒。羡慕和嫉妒影响的是自己的心理,害的只是自己,还不会造成太多的社会问题,如果再发展下去,就有可能使人采取一些不光彩的、甚至是卑劣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甚至是杀人抢劫等等犯罪现象。所以,追求名利,难免导致害人害已的结局。

因此,佛门中告诉大家必须“看破”。

虽然有些人在自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也会常常标榜自己已经“看破”,但绝大多数的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一旦有机会,就必然会东山再起,重新去争名夺利。所以,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地“看破”,只不过是给自己所处的无奈境地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过一些“看破”之后不再去争名夺利的人,但他们往往是“看破”红尘之后便消极遁世,它其实是一种对失去的东西放不下、而又无力再去追求的消极表现,这并不是修行和悟道的真正境界。并不是佛门中所讲的悟道的境界。

想要做到“看破”是需要学习的。通过学习佛理,才能懂得佛教中所说的“看破”,是告诉大家,人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有它自身的规律,该来就来,该去就去。不管是名也好,利也罢,说到底都是些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名利思想太重,它必将成为一个人前行的羁拌,只有“看破”才有可能轻装前进。

当然,通过学习做到“看破”,那也仅仅是一个人悟道的第一个阶段。

真正的悟道,必须在“看破”之后做到“放下”。

佛门中的“看破”,是要让人们“看破”之后做到从内心真正将其“放下”。

所以,只有“放下”,才能真正进入到悟道的境界。

一个人能够“看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要在“看破”之后再做到“放下”则是更难,想要达到“放下”的境界需要长久的修炼。

要想修成正果,有没有慧根很重要。佛教中有“佛陀只渡有缘之人”的说法,这有缘之人就是有慧根的人。虽然慧根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素质,但后天的修行也不失为一种补救的做法。当人们修行到真正能够“放下”的时候,就能获得“自在”。如果自在了,说明一个人真正地悟道了。所以,一个人只要一心向善,不断地用心领悟,就有可能走向悟道的第三个阶段“自在”,这才是佛门中最高的境界。

所以,芸芸众生要想做到“自在”,必须“看破”、“放下”。

一直以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充实的。

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不是不信,而是不懂。因为各种宗教自身都有一整套严密的教义教规,所以,我对宗教一直充满着敬畏之心。

我很少谈论宗教,也不敢乱揣测宗教的一些思想,因为我怕渎了宗教的神圣。

但这并不妨碍我去细细体会和感悟一些宗教思想。

比如,佛门中所说的,一个人悟道的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

虽说人们看不破的东西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归结一下,无非就是“名利”二字。人们所热衷追求的一切,都和名利有关,比如金钱,地位,职权,荣誉等等;现实生活中许多丑恶的现象,也大多是由争名夺利而引发出来的,比如羡慕、嫉妒,贪污,受贿,甚至是犯罪现象等等。羡慕,指的是看见他人拥有某些好处,自己也想拥用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轻者,引起自己的内心的燥动,不安分;重者,就有可能导致对他人的心怀怨恨,也即嫉妒。羡慕和嫉妒影响的是自己的心理,害的只是自己,还不会造成太多的社会问题,如果再发展下去,就有可能使人采取一些不光彩的、甚至是卑劣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甚至是杀人抢劫等等犯罪现象。所以,追求名利,难免导致害人害已的结局。

因此,佛门中告诉大家必须“看破”。

虽然有些人在自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也会常常标榜自己已经“看破”,但绝大多数的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一旦有机会,就必然会东山再起,重新去争名夺利。所以,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地“看破”,只不过是给自己所处的无奈境地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过一些“看破”之后不再去争名夺利的人,但他们往往是“看破”红尘之后便消极遁世,它其实是一种对失去的东西放不下、而又无力再去追求的消极表现,这并不是修行和悟道的真正境界。并不是佛门中所讲的悟道的境界。

想要做到“看破”是需要学习的。通过学习佛理,才能懂得佛教中所说的“看破”,是告诉大家,人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有它自身的规律,该来就来,该去就去。不管是名也好,利也罢,说到底都是些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名利思想太重,它必将成为一个人前行的羁拌,只有“看破”才有可能轻装前进。

当然,通过学习做到“看破”,那也仅仅是一个人悟道的第一个阶段。

真正的悟道,必须在“看破”之后做到“放下”。

佛门中的“看破”,是要让人们“看破”之后做到从内心真正将其“放下”。

所以,只有“放下”,才能真正进入到悟道的境界。

一个人能够“看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要在“看破”之后再做到“放下”则是更难,想要达到“放下”的境界需要长久的修炼。

要想修成正果,有没有慧根很重要。佛教中有“佛陀只渡有缘之人”的说法,这有缘之人就是有慧根的人。虽然慧根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素质,但后天的修行也不失为一种补救的做法。当人们修行到真正能够“放下”的时候,就能获得“自在”。如果自在了,说明一个人真正地悟道了。所以,一个人只要一心向善,不断地用心领悟,就有可能走向悟道的第三个阶段“自在”,这才是佛门中最高的境界。

所以,芸芸众生要想做到“自在”,必须“看破”、“放下”。


相关文章

  •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 漫揾英雄泪,相离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题记 去医院看望同事的亲,这所医院与市民政局是挂钩医院,本市福利院的孤寡老都在这里享受优抚待遇.往回走的时候 ...查看


  • 笑看风雨,淡然人生[散文欣赏]
  • 光阴易逝,韶华不再.已经的岁月有多少青春神韵.飞扬豪情,又有多少馨梦柔肠.温婉密爱,还有多少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当繁华褪去,才发觉,浮生尘世聚散匆匆.爱恨悠悠.财色空空,所有一切只不过是一壶浊酒.半屏青山,俯首之间,已是一去千里,永成过往. ...查看


  • 三十岁的女人
  • 三十岁的女人 三十岁的女人清雅悠然,郁郁芬芳,落落大方. 三十岁的女人,不会因为爱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她会固执的坚守自己的信念. 三十岁的女人学会了'轻视'异性,当然这样的轻视不是蔑视,而是不去依赖,当你开始不在依赖一个异性的时候,恭 ...查看


  • 伤感的句子:看破红尘的伤感句子
  • 1. 努力的寻找一个借口,说服这颗凌乱的心. 2. 我只是你的过客,却在你的世界流连忘返. 3. 何必那么浮华,平淡其实很好. 4. 年轮一圈圈密集,能回忆的故事却少之又少. 5. 连挥挥手这个简单的动作,都是我们无法言说的疼. 6. 车水 ...查看


  • 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散文欣赏]
  • 越多事情你越想得到它,反而往往会远离你,正所谓凡事不要太过强求.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 ...查看


  • 儒释道兼修经典--菜根谭全文及讲解
  • 爱重成仇,薄极成喜 安乐寻常,事无绝对 暗室磨练,临深履薄 拔去名根,融去客气 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把握本质,卷舒自在 保己成业,防末来非 辨别是非,认识大体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病未足羞,无病吾忧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查看


  • [经典名言荟萃]311??智慧在于隐藏,才华在于沉默:人生在于经历,生活在于领悟
  • 1.   有些事情,也并不是你看破就可以的了.如果缺少那份容纳海阔天空的胸怀,世事洞察的聪慧,反而成了压榨生命的苦酒,看得越清也越痛苦.只有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你的人生才会活的更加潇洒自如. 2.   不要太刻意去寻找,最好的东西 ...查看


  • 道家悟道心得:明心见性之坦然问心
  • 道家悟道心得:明心见性之坦然问心 2016-03-22 11:27阅读:447 问心,是明心见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明心见性,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简单来说,是恢复一种孩童至真的状态. 当我们恢复到孩童至真状 ...查看


  • 外国散文两篇
  • 蔡昌秦 <外国散文两篇>教案设计 434400湖北省石首市高中补习学校蔡昌秦 一. 教学重点: 借助景物抒写对人.事.物的深切感悟. 二. 教学方法: 以"赏读--悟道--应用"三环法指导学生品读<世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