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清明:上帝的归上帝,祖宗的归祖宗?

中国人的清明:

上帝的归上帝,祖宗的归祖宗?

利玛窦是近世最著名的西方来华传教士之一,16世纪末,受耶稣会派遣,他从意大利来到中国,满怀信心准备开展他的传教事业。来华初期,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利玛窦的活动遭到一些波折,但他不畏艰难,广泛结交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僚贵族,并最终见到中国皇帝,且被获准留居北京,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但利玛窦来华的首要目的是传教。要对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进行新的宗教输入,自然必得对中国人的宗教和信仰结构作一番研究。历史上,一些宗教曾与源自儒家的祭祖文化发生过激烈冲突,这对有着西方天主教士身份的利玛窦来说尤为严重,天主教徒是不允许存在二元信仰的,在中国传教问题的焦点就是,“祭祖”是否涉嫌“崇拜偶像”,以及这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还是宗教性行为。

利玛窦在经过细致观察和研究儒家文化传统习俗后,认为中国人的祭祖行为属于一种感恩孝道的行为,不是宗教性的,因此,不必将其定性为偶像崇拜及迷信。

而且,若是强制性的要求信教者放弃崇祖敬宗也不可行。因此,利玛窦对中国传统习俗保持宽容态度,容许中国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利氏认为,这些只属于尊敬祖先的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

利玛窦为便于将天主教传至中国,还将拉丁文“Deus”翻译成中国古籍中《尚书》和《诗经》的“上帝”,中国语境中的西方基督教“上帝”一词即来源于此。

但利玛窦的努力并没有为其传教事业带来多大成功,在华数年,利玛窦吸引的教民数量极其有限。这种状况不难理解。对自成一套体系的中化文明来说,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系统,无论生老病死、荣辱喜悲,根本不需要外来神仙解救,外来宗教想在中国落地无比艰难。这是由人类信仰的本质决定的。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信仰出发点是信仰会对人有利,期盼给人带来价值与益处。这个过程伴随蒙昧与迷信,由于人对人类之外的某些事物难以解释,难以预知,以及对未知风险乃至死亡的恐惧,便认为在自己认知和掌握的范围之外,存在某个或某些超脱于自己认知范围的事物,并将之作信仰对象,期盼其能够为自身、家族、团体趋利避害。

上述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有人戏言,对中国人来说,凡对自己有用的,都可以称得上是信仰。和西方宗教社会不同,中国人的信仰对象十分复杂且不固定,判定是否可以作为信仰对象的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这种信仰是否对自身有利。中国人的信仰对象又有幻想信仰与现实信仰两种表达形式。有人说中国是鬼神崇拜,有道之人在修行或死后会化为神佛,普通人或邪恶之人死后会成为鬼怪。除了人形幻想之外,还有的会选择其他动植物(神兽、仙草)作为信仰对象。现实中,只要能够满足自身利益需求,活人也能成为信仰对象,比如宗教首领、政党团体乃至个人崇拜。当然,抽象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能成为信仰。无论何种形态,目的就是一个:有用和有利。

信仰的结果无非两种,一是自己的愿望实现了,会认为是自己信仰对象的功劳,会强化自己的信仰意识,甚至传播开来,形成集体信仰。一方面,这能够增强人的思想信念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如果不对欲求实现的原因作理性分析,而盲目归功于信仰对象,距离迷信也就一步之遥;二是愿望没有实现,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轻则对信仰对象破口大骂,重则放弃信仰对象,转投他处。不管愿望有没有实现,这种信仰终究是利益交换心态。

中国不是宗教国家,儒家、佛教、道教,甚至伊斯兰、基督教等都有自己的市场,中国人对这些教派的信仰不固定,今天可能是太上老君、如来佛祖,明天就可能是真主上帝,后天就可能几者都信或都不信了,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才来抱佛脚。但是,唯一永恒不变的信仰对象就是祖宗。“祖宗保佑”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喜事降临是祖宗保佑的结果,遇到麻烦希望在祖宗庇护下化险为夷。即使愿望没有达成,也不会被认为是祖宗责任对祖宗有任何不敬,而可能会说是“老天无眼”。中国人对祖先的信仰,始终是无条件、无保留、彻彻底底的。

所以,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演变,中国人虽饱经旧偶像的覆灭、新偶像的树立,甚至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反对祭祖以及后来“破四旧”及批孔运动的殃及,祖宗崇拜一次次受到批判,甚至一度被废除,但任凭任何政治和人为的运动“毁神”与“造神”,中国人对祖先的信仰却一成不变、根深蒂固。所以,中国的清明节文化虽历经风雨波折,但终在1935年被国民政府定位国定假日。2007年,中国政府也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祖先崇拜深入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也无可厚非,某种程度上也避免诸多宗教盲目性,但要注意的是,一要避免狭隘,因为祖先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唯一性且神圣无比,现实中,人们发生冲突往往会辱及对方祖宗,甚至出语污秽,似乎忘了中国人同为炎黄子孙,侮辱他人祖先何尝不是侮辱自己?二要避免迷信,破除陋习。中国人习惯将崇拜付诸形式,重视祭祀品的供奉和繁琐的祭祀程序,非有焚纸上香、鱼肉满席、鞭炮齐鸣不足以表示敬意,将精神性活动复杂成物质性行为,甚至搞得本末倒置,这就已经远离祭祀和天道的本意了。

酷哥注:全世界还有很多国家也有“祭祖”,但像中国这样的“祖宗崇拜”却极为罕见。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面对祖宗崇拜时,为何总显得如此孱弱?祖先崇拜到底属于信仰还是迷信?世界最著名的比较伦理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在一本书里通过对世界各地宗教的详细比较和评说,给出了最让人信服的说法。诚挚推荐:

先知书店珍藏版名著

马克斯·韦伯 作品

《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

关于国人的宗教信仰

迄今最权威的大师点评

中国人的清明:

上帝的归上帝,祖宗的归祖宗?

利玛窦是近世最著名的西方来华传教士之一,16世纪末,受耶稣会派遣,他从意大利来到中国,满怀信心准备开展他的传教事业。来华初期,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利玛窦的活动遭到一些波折,但他不畏艰难,广泛结交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僚贵族,并最终见到中国皇帝,且被获准留居北京,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但利玛窦来华的首要目的是传教。要对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进行新的宗教输入,自然必得对中国人的宗教和信仰结构作一番研究。历史上,一些宗教曾与源自儒家的祭祖文化发生过激烈冲突,这对有着西方天主教士身份的利玛窦来说尤为严重,天主教徒是不允许存在二元信仰的,在中国传教问题的焦点就是,“祭祖”是否涉嫌“崇拜偶像”,以及这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还是宗教性行为。

利玛窦在经过细致观察和研究儒家文化传统习俗后,认为中国人的祭祖行为属于一种感恩孝道的行为,不是宗教性的,因此,不必将其定性为偶像崇拜及迷信。

而且,若是强制性的要求信教者放弃崇祖敬宗也不可行。因此,利玛窦对中国传统习俗保持宽容态度,容许中国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利氏认为,这些只属于尊敬祖先的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

利玛窦为便于将天主教传至中国,还将拉丁文“Deus”翻译成中国古籍中《尚书》和《诗经》的“上帝”,中国语境中的西方基督教“上帝”一词即来源于此。

但利玛窦的努力并没有为其传教事业带来多大成功,在华数年,利玛窦吸引的教民数量极其有限。这种状况不难理解。对自成一套体系的中化文明来说,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系统,无论生老病死、荣辱喜悲,根本不需要外来神仙解救,外来宗教想在中国落地无比艰难。这是由人类信仰的本质决定的。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信仰出发点是信仰会对人有利,期盼给人带来价值与益处。这个过程伴随蒙昧与迷信,由于人对人类之外的某些事物难以解释,难以预知,以及对未知风险乃至死亡的恐惧,便认为在自己认知和掌握的范围之外,存在某个或某些超脱于自己认知范围的事物,并将之作信仰对象,期盼其能够为自身、家族、团体趋利避害。

上述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有人戏言,对中国人来说,凡对自己有用的,都可以称得上是信仰。和西方宗教社会不同,中国人的信仰对象十分复杂且不固定,判定是否可以作为信仰对象的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这种信仰是否对自身有利。中国人的信仰对象又有幻想信仰与现实信仰两种表达形式。有人说中国是鬼神崇拜,有道之人在修行或死后会化为神佛,普通人或邪恶之人死后会成为鬼怪。除了人形幻想之外,还有的会选择其他动植物(神兽、仙草)作为信仰对象。现实中,只要能够满足自身利益需求,活人也能成为信仰对象,比如宗教首领、政党团体乃至个人崇拜。当然,抽象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能成为信仰。无论何种形态,目的就是一个:有用和有利。

信仰的结果无非两种,一是自己的愿望实现了,会认为是自己信仰对象的功劳,会强化自己的信仰意识,甚至传播开来,形成集体信仰。一方面,这能够增强人的思想信念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如果不对欲求实现的原因作理性分析,而盲目归功于信仰对象,距离迷信也就一步之遥;二是愿望没有实现,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轻则对信仰对象破口大骂,重则放弃信仰对象,转投他处。不管愿望有没有实现,这种信仰终究是利益交换心态。

中国不是宗教国家,儒家、佛教、道教,甚至伊斯兰、基督教等都有自己的市场,中国人对这些教派的信仰不固定,今天可能是太上老君、如来佛祖,明天就可能是真主上帝,后天就可能几者都信或都不信了,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才来抱佛脚。但是,唯一永恒不变的信仰对象就是祖宗。“祖宗保佑”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喜事降临是祖宗保佑的结果,遇到麻烦希望在祖宗庇护下化险为夷。即使愿望没有达成,也不会被认为是祖宗责任对祖宗有任何不敬,而可能会说是“老天无眼”。中国人对祖先的信仰,始终是无条件、无保留、彻彻底底的。

所以,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演变,中国人虽饱经旧偶像的覆灭、新偶像的树立,甚至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反对祭祖以及后来“破四旧”及批孔运动的殃及,祖宗崇拜一次次受到批判,甚至一度被废除,但任凭任何政治和人为的运动“毁神”与“造神”,中国人对祖先的信仰却一成不变、根深蒂固。所以,中国的清明节文化虽历经风雨波折,但终在1935年被国民政府定位国定假日。2007年,中国政府也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祖先崇拜深入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也无可厚非,某种程度上也避免诸多宗教盲目性,但要注意的是,一要避免狭隘,因为祖先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唯一性且神圣无比,现实中,人们发生冲突往往会辱及对方祖宗,甚至出语污秽,似乎忘了中国人同为炎黄子孙,侮辱他人祖先何尝不是侮辱自己?二要避免迷信,破除陋习。中国人习惯将崇拜付诸形式,重视祭祀品的供奉和繁琐的祭祀程序,非有焚纸上香、鱼肉满席、鞭炮齐鸣不足以表示敬意,将精神性活动复杂成物质性行为,甚至搞得本末倒置,这就已经远离祭祀和天道的本意了。

酷哥注:全世界还有很多国家也有“祭祖”,但像中国这样的“祖宗崇拜”却极为罕见。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面对祖宗崇拜时,为何总显得如此孱弱?祖先崇拜到底属于信仰还是迷信?世界最著名的比较伦理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在一本书里通过对世界各地宗教的详细比较和评说,给出了最让人信服的说法。诚挚推荐:

先知书店珍藏版名著

马克斯·韦伯 作品

《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

关于国人的宗教信仰

迄今最权威的大师点评


相关文章

  • 清明节祝福语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祝福语>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长,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亲友.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小诗,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 ...查看


  • 最新清明节祝福语精选
  • 本文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清明节祝福语精选>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长,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亲友.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小诗,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 ...查看


  • 汉族的民俗宗教读书报告
  • <汉族的民俗宗教>读书报告 姓名:黄笛 学号:[1**********]2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汉族的民俗宗教>是日本的渡边欣雄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写成并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行的一本关于汉族的宗教的专业书籍. ...查看


  • 清明节随想
  • 清明节随想 也许是出身贫寒,也许是心怀嫉妒,也许是成长环境,谁知道呢,反正我这人有一个天生的本事:不习惯和有钱人打交道.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很喜欢钱,对富商大贾也是心怀艳羡.但远远的看着还行,走到眼面前和他们近距离接触总让我心中很不舒服. ...查看


  • 清明节黑板报: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
  •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爱国之心是无人能比的. 我们怎能忘了屈原,在怀王客死于秦之时来到江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举世皆醉,而我独醒."渔夫劝他说:"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怀瑾握 ...查看


  • 清明就是中国感恩节
  • 清明就是中国感恩节 转载 2015-04-03 18:12:56 一,清明原本是节气,不是节日 央视记者:可以谈谈清明节吗? 易中天:好的.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是跟着月亮走的.一种是初一或十五,也就是月 ...查看


  • 北侗清明上坟习俗
  • 北侗清明上坟习俗 天柱石洞是个地道的侗族区,每年清明节上坟都是很热闹,一年所有节日除了重阳节和春节之外那就是清明节了.还不到清明,小孩们就嚷着还有多少天才到挂清日:各户当家的在忙着春耕的同时也在忙打造纸钱,赶制香烛,雕刻石碑等:在外工作人员 ...查看


  • 清明时节祭祖宗
  • 清明时节祭祖宗,森林防火记心田 ---大楼中学第五周国旗下的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 今天是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的第20个安全教育日,在此,我想讲讲森林防火,希望同学们树立森林防火安全意识,掌握森林防火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 ...查看


  • 清明节黑板报:清明节--祈求的变迁
  •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我家来说是比较隆重的. 那天,我爷爷要买很多很多的菜回来,奶奶吃过早饭就要念经,说是给祖宗用的"钱",爸爸妈妈也很早回家来. 到了晚上,全家人忙前忙后,在堂屋里摆上八仙桌,桌上放着祭品,还在蜡烛台上点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