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报告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新闻记者》2009-06

2009年3月,我们开展了以“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松江大学城内六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进入各个生活区寝室访问、被调查者现场填写。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3%。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如下:性别构成:女生160人,占55.4%,男生129人,占44.6%。专业构成:文科生253人,占84.1%,其中新闻专业10人,占3.5%;理科生36人,占12.5%。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媒介消费行为

把大学生对各媒介的平均消费频率指数(0~5分)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网络、报纸、电视、广播;而对平均每天消费时间排序,则依次为:网络、电视、报纸、广播。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的消费程度最深,平均每天上网达

2.4小时,对广播的消费程度最浅,平均每天收听不足50分钟(见下表)。

在媒介消费动机方面,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了“了解信息”作为其最主要的消费动机和心理需求;35%左右的人选择了“休闲娱乐”;而选择“学习知识”、“打发时间”、“与人交流”的人都在8%以下(见下图)。

在选择“最喜爱的媒介类型”时,休闲娱乐型媒介(包括影音娱乐、时尚、体育、网络游戏)达到60.8%的比例,而以新闻和财经为代表的信息型媒介则只占31%。另有6.6%的人选择文教(见下图)。也就是说,大学生虽然以了解信息为最主要的消费动机,但在实际消费中,却明显倾向于休闲娱乐。以往研究也表明了这一倾向。这说明,大学生可能在消费中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而偏离其预期消费目标。

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的另一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推断。在问到“通常你上网时是否有明确目的计划”时,41.7%的人表示“有目的,但常常会中途去看别的内容”,33.8%的人“有明确目的,但完成后会去看别的内容”,还有19%的人没有目的,只是边在网上漫游边找感兴趣的内容,仅有5.2%的人“有非常明确目的,完成后就下线了”。

我们还在问卷中列举了当时比较重要的5大新闻事件和6位新闻人物,发现大学生对5大新闻事件的知晓度普遍较高。不过对新闻人物的知晓度则有较大差别,明显领先的是娱乐明星房祖名和搜狐总裁张朝阳,另有约一半人知道乌克兰新任总统尤先科,而对央视评选的“2008年度十大经济人物”李金华、向温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的熊德明,以及“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志愿支教的大学生徐本禹的知晓度则大幅下降。

二、对媒介的理解领会

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受众的协商而完成的。也就是说,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征来确定、诠释媒介讯息的涵义,并对媒介施以影响。调查发现,对“在媒体面前,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影响者和参与者”这个问题,52%的同学认为受众在传媒中的角色“很被动或较被动”,各有24%的人认为受众的角色是中立的或主动的(见下图)。

媒介素养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会对自己生活方式、态度、价值观等产生广泛的影响。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大众传媒对自己的知识结构(57.2%)和观点思维(62.1%)有一定的影响,并有36.9%的人承认其对自己与他人的交流方面也有影响。但大多数人不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影响;仅有13%的人肯定了大众传媒几乎影响到以上各个方面,同样数量的人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没什么影响(见下图)。

可以说,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大众传媒对自己的较为直接的影响,但对其较为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充分。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较明确的认 识,83.4%的大学生能够指出广告是报刊利润的主要来源。

当问到对媒介广告的态度时,大学生持中立和肯定态度的占了绝大多数。约一半人觉得无所谓;表示还可以、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的共占34.8%;而感到很反感、坚决不看和不喜欢、尽量不看广告的人合计占14.8%(见下图)。

大众传媒的文化是鱼龙混杂的,传媒在传播严肃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浅显平庸的通俗文化,甚至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最初,以李维斯为首的英国学者们正是出于对大众传媒文化的强烈批评,才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查发现,

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媒介文化是正面的或以正面为主的;43.5%的人持中立态度;只有6.4%的人对其评价是负面的(见下图)。

媒介表征和建构,也就是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媒介素养中的核心问题。在回答“有人认为媒介报道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反映现实。你赞同吗?”这个问题时,66%的被调查者表示基本同意或比较同意;10%表示完全同意;16%的人对此表示了怀疑,仅8%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媒介表征和建构缺乏清醒的认识,容易把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混为一谈,在媒介理解上仍存在重要缺陷。

从本质来说,任何媒体都是特定阶级和利益群体表达并传播其意识形态的工具。我国媒体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各个群体的声音?调查以0~5分为范围,评价依次如下:党政界(4.02),商界(2.7),知识分子 (2.56),普通百姓(1.97),工人(1.87),弱势群体(1.58),农民(1.57)。其中,对党和政府的评分非常高,说明大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媒体作为党和政府重要宣传工具的属性。其余6项得分均低于3分,可以说,大学生认为我国媒体在表达其他阶层声音上是“不及格”的。

大学生能否理性地理解我国媒介的定位和立场?我们试图用程度量表加以衡量。把矛盾两极之间分为-2~2五个级别,以考察其态度。调查数据如下:

在以上五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中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倾向占据优势,对于新闻媒体要坚持党的领导、抵制商业主义污染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三、参与媒介传播能力

能否主动选择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并有效加以利用,体现了一个人能动的媒介消费能力,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大学生就业这个和自身关系密切的事情上,大学生如何获取相关信息呢?调查显示:85%左右的人会留意媒体相关报道,但只有26%的人会主动查询媒体相关信息;40%左右的人会留意学校相关信息;24%的人选择了询问师长;还有近20%的人表示对这方面信息暂时不感兴趣,或者不清楚该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也就是说,仅1/4的人会采取主动查询或主动询问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可见,大学生的主动信息消费能力还有待提高。 调查表明,27%的人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49.6%的人曾经有过网络留言;22.5%的人参加过短 信竞猜;14.5%打过热线电话;12.1%的人点过歌;10.2%投过稿。可见,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比较低,但网络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参与。

调查显示,55.4%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媒介内容制作;21.2%的人曾制作个人网页;17.9%曾编辑制作数码图片;7.5%的人曾制作BLOG;6.5%有在媒体实习的经历;6.2%的人曾制作DV。总体看来,大学生在媒介内容制作上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传统媒体的制作经历尤其单薄。

四、简短的结论

根据该项调查研究,上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基本特点如下:

在媒介接触消费上,大学生对各类媒介的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媒介接触较频繁。其中对网络的消费接触较为突出。此外,大学生把了解信息作为其媒介消费的最主要动机,但对娱乐类型的媒介内容最为喜爱。上网时也常常出现盲目被动消费的情况。

在媒介认知理解上,对大众传媒的范畴有较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但对传媒历史的了解不多,还有58%的人对相关法规不够了解。大学生对传媒的商业属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此外,大部分大学生能意识到传媒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不过相对忽视传媒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在媒介的评估判断上,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对媒体自由独立而少些政府调控,支持走传媒市场化路线,并且主张媒介去意识形态化的认识倾向值得引起重视,并在今后加以正确的引导。

在媒介应用制作上,大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也很低。不过,网络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受众参与门槛,扩大了大学生媒体参与的空间。

综上所述,上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存在不少缺陷,有待提高。而大学生是我国国民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在上海这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尤其如此。有理由推断,我国居民整体的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提高我国受众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必要的任务。■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新闻记者》2009-06

2009年3月,我们开展了以“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松江大学城内六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进入各个生活区寝室访问、被调查者现场填写。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3%。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如下:性别构成:女生160人,占55.4%,男生129人,占44.6%。专业构成:文科生253人,占84.1%,其中新闻专业10人,占3.5%;理科生36人,占12.5%。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媒介消费行为

把大学生对各媒介的平均消费频率指数(0~5分)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网络、报纸、电视、广播;而对平均每天消费时间排序,则依次为:网络、电视、报纸、广播。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的消费程度最深,平均每天上网达

2.4小时,对广播的消费程度最浅,平均每天收听不足50分钟(见下表)。

在媒介消费动机方面,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了“了解信息”作为其最主要的消费动机和心理需求;35%左右的人选择了“休闲娱乐”;而选择“学习知识”、“打发时间”、“与人交流”的人都在8%以下(见下图)。

在选择“最喜爱的媒介类型”时,休闲娱乐型媒介(包括影音娱乐、时尚、体育、网络游戏)达到60.8%的比例,而以新闻和财经为代表的信息型媒介则只占31%。另有6.6%的人选择文教(见下图)。也就是说,大学生虽然以了解信息为最主要的消费动机,但在实际消费中,却明显倾向于休闲娱乐。以往研究也表明了这一倾向。这说明,大学生可能在消费中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而偏离其预期消费目标。

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的另一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推断。在问到“通常你上网时是否有明确目的计划”时,41.7%的人表示“有目的,但常常会中途去看别的内容”,33.8%的人“有明确目的,但完成后会去看别的内容”,还有19%的人没有目的,只是边在网上漫游边找感兴趣的内容,仅有5.2%的人“有非常明确目的,完成后就下线了”。

我们还在问卷中列举了当时比较重要的5大新闻事件和6位新闻人物,发现大学生对5大新闻事件的知晓度普遍较高。不过对新闻人物的知晓度则有较大差别,明显领先的是娱乐明星房祖名和搜狐总裁张朝阳,另有约一半人知道乌克兰新任总统尤先科,而对央视评选的“2008年度十大经济人物”李金华、向温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的熊德明,以及“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志愿支教的大学生徐本禹的知晓度则大幅下降。

二、对媒介的理解领会

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受众的协商而完成的。也就是说,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征来确定、诠释媒介讯息的涵义,并对媒介施以影响。调查发现,对“在媒体面前,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影响者和参与者”这个问题,52%的同学认为受众在传媒中的角色“很被动或较被动”,各有24%的人认为受众的角色是中立的或主动的(见下图)。

媒介素养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会对自己生活方式、态度、价值观等产生广泛的影响。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大众传媒对自己的知识结构(57.2%)和观点思维(62.1%)有一定的影响,并有36.9%的人承认其对自己与他人的交流方面也有影响。但大多数人不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影响;仅有13%的人肯定了大众传媒几乎影响到以上各个方面,同样数量的人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没什么影响(见下图)。

可以说,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大众传媒对自己的较为直接的影响,但对其较为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充分。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较明确的认 识,83.4%的大学生能够指出广告是报刊利润的主要来源。

当问到对媒介广告的态度时,大学生持中立和肯定态度的占了绝大多数。约一半人觉得无所谓;表示还可以、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的共占34.8%;而感到很反感、坚决不看和不喜欢、尽量不看广告的人合计占14.8%(见下图)。

大众传媒的文化是鱼龙混杂的,传媒在传播严肃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浅显平庸的通俗文化,甚至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最初,以李维斯为首的英国学者们正是出于对大众传媒文化的强烈批评,才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查发现,

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媒介文化是正面的或以正面为主的;43.5%的人持中立态度;只有6.4%的人对其评价是负面的(见下图)。

媒介表征和建构,也就是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媒介素养中的核心问题。在回答“有人认为媒介报道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反映现实。你赞同吗?”这个问题时,66%的被调查者表示基本同意或比较同意;10%表示完全同意;16%的人对此表示了怀疑,仅8%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媒介表征和建构缺乏清醒的认识,容易把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混为一谈,在媒介理解上仍存在重要缺陷。

从本质来说,任何媒体都是特定阶级和利益群体表达并传播其意识形态的工具。我国媒体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各个群体的声音?调查以0~5分为范围,评价依次如下:党政界(4.02),商界(2.7),知识分子 (2.56),普通百姓(1.97),工人(1.87),弱势群体(1.58),农民(1.57)。其中,对党和政府的评分非常高,说明大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媒体作为党和政府重要宣传工具的属性。其余6项得分均低于3分,可以说,大学生认为我国媒体在表达其他阶层声音上是“不及格”的。

大学生能否理性地理解我国媒介的定位和立场?我们试图用程度量表加以衡量。把矛盾两极之间分为-2~2五个级别,以考察其态度。调查数据如下:

在以上五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中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倾向占据优势,对于新闻媒体要坚持党的领导、抵制商业主义污染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三、参与媒介传播能力

能否主动选择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并有效加以利用,体现了一个人能动的媒介消费能力,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大学生就业这个和自身关系密切的事情上,大学生如何获取相关信息呢?调查显示:85%左右的人会留意媒体相关报道,但只有26%的人会主动查询媒体相关信息;40%左右的人会留意学校相关信息;24%的人选择了询问师长;还有近20%的人表示对这方面信息暂时不感兴趣,或者不清楚该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也就是说,仅1/4的人会采取主动查询或主动询问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可见,大学生的主动信息消费能力还有待提高。 调查表明,27%的人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49.6%的人曾经有过网络留言;22.5%的人参加过短 信竞猜;14.5%打过热线电话;12.1%的人点过歌;10.2%投过稿。可见,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比较低,但网络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参与。

调查显示,55.4%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媒介内容制作;21.2%的人曾制作个人网页;17.9%曾编辑制作数码图片;7.5%的人曾制作BLOG;6.5%有在媒体实习的经历;6.2%的人曾制作DV。总体看来,大学生在媒介内容制作上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传统媒体的制作经历尤其单薄。

四、简短的结论

根据该项调查研究,上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基本特点如下:

在媒介接触消费上,大学生对各类媒介的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媒介接触较频繁。其中对网络的消费接触较为突出。此外,大学生把了解信息作为其媒介消费的最主要动机,但对娱乐类型的媒介内容最为喜爱。上网时也常常出现盲目被动消费的情况。

在媒介认知理解上,对大众传媒的范畴有较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但对传媒历史的了解不多,还有58%的人对相关法规不够了解。大学生对传媒的商业属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此外,大部分大学生能意识到传媒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不过相对忽视传媒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在媒介的评估判断上,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对媒体自由独立而少些政府调控,支持走传媒市场化路线,并且主张媒介去意识形态化的认识倾向值得引起重视,并在今后加以正确的引导。

在媒介应用制作上,大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也很低。不过,网络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受众参与门槛,扩大了大学生媒体参与的空间。

综上所述,上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存在不少缺陷,有待提高。而大学生是我国国民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在上海这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尤其如此。有理由推断,我国居民整体的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提高我国受众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必要的任务。■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文章

  • 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浅议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 学 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X X X 学 号: XXXXXXX 指导教师: X X X 教授 二〇一四 年 四 月 表一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 ...查看


  • 新媒体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 --2011年中国传播学论坛会议综述 ■孙 健 [本文提要]2011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与会者就"新媒体与中国新闻传媒业 ...查看


  • 大学生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综合教育研究
  • 摘 要: 基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共同存在的问题,建议以引导大学生建立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自主意识为主,优化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综合布局大学生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使两项教育工作相互呼应.相互促进. 关键词: 媒介素养 信 ...查看


  • 视觉传播时代的阅读困境与媒介素养1
  • 视觉传播时代的阅读困境与媒介素养1.txt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影视媒体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刻影响,人类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文化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型期,图像在不断挤占.征 ...查看


  • 大众传播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理论建构:从传受基本矛盾的分析入手
  • 摘 要:早在1994年,陈力丹就在一篇<我国需要"媒介扫盲" >的文章中指出,"理想的大众传播需要理想的传播接受者充分开发.利用它,来完善自身,造福社会,但目前两者之间尚存在较大的矛盾." ...查看


  • 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 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周志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2 更新时间:2010-5-17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发端于英国,以1933年英国两位学者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为标志,作者在书中 ...查看


  • 谈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 2009年12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ec. 2009 第42卷第6期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Vol. 42 No. 6 谈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于 滨 ...查看


  •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 摘 要:积极向上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新生力量的象征的90后,正处于信息爆炸.新兴媒介广泛运用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地区 ...查看


  • 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_问题及对策
  • 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问题及对策 何村 黄鑫 景天成 张晓平 在大众媒介全面普及的今天,我国城市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依然较少,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知识相对匮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为小学生传送信息.知识.思想.观点和广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