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
(试 行)
1、总则
1.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规范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2.3《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1.2.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2.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1.2.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的通知》
1.2.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1.2.10《城市防洪标准》
1.3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
1.4原则
1.4.1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的避灾需求,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
1.4.2 统筹布局,分类细化
防灾避险绿地需要和其他避险场所一起统筹部署、均衡布局并就近安排,使市民及时就近疏散。对规划确定的分区、分级、建设标准等作出规定。
1.4.3 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按照平灾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将防灾避险绿地建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依照土地的使用性质,满足人们游憩、娱乐和健身等功能,灾时发挥避灾场所的作用。
2.规划引导
2.1规划思路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专项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根据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满足城市的防灾、减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功能需要,规划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
2.2防灾避险绿地分类及要求
2.2.1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数周至数月)的避灾生活场所、救灾指挥中心和救援、恢复建设等的活动基地。防灾公园应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布局,须具备完善的避灾、救援设施和物资储备。
2.2.2临时避险绿地
临时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短时期(数天至数周)的避灾生活和救援等活动的绿地。临时避险绿地应靠近居住区或人口稠密的商业区、办公区,具备应急避灾设施、提供临时救灾物资。
2.2.3紧急避险绿地
紧急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居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3~5分钟内)到达的避险绿地。满足短暂时间的避灾需求。
2.2.4隔离缓冲绿带
隔离缓冲绿带是指位于生活区、商业区与油库、加油站、变电站、工矿、有害物资仓储等区域及不良地质地貌区域之间,具有阻挡、隔离、缓冲灾害扩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功能的绿化空间。
2.2.5绿色疏散通道
绿色疏散通道,是指灾害发生时具有疏散和救援功能的通道。通道利用城市道路将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和紧急避险绿地有机连接,构建网络,连接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形成疏散体系。通道两侧应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2.3指标体系
依据城市的灾害类型与防灾重点,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对绿地进行防灾避险功能布局,并满足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技术指标要求。
(表一) 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技术指标
2.4规划成果与内容要求
2.4.1中、小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应以专章形式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对防灾避险绿地的指标、布局、结构、分类和近期建设等作出规划,
2.4.2 特大城市、大城市须作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专项规划。
2.4.3 特大城市、大城市防灾避险专项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成果须包括:
● 文本
①总则
包括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等
②规划目标
③规划指标
④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⑤防灾避险绿地分类规划
简述各类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
⑥植物材料规划
⑦主要设施规划
⑧近期建设规划
● 说明书
①概况及现状分析(评估报告)
Ⅰ.城市概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Ⅱ.相关规划分析(包括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分析)
Ⅲ.防灾避险绿地现状分析(分析威胁城市安全的主要灾害类型、分布情况和特点,调查现状城市绿地及防灾避险绿地的类型、布局和规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
②规划总则
Ⅰ.规划编制的意义
Ⅱ.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Ⅲ.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③规划目标
Ⅰ.规划目标
Ⅱ.规划指标
④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结构布局
Ⅰ.规划结构
Ⅱ.规划布局
⑤防灾避险绿地分类规划
Ⅰ.防灾公园
Ⅱ.临时避险绿地
Ⅲ.紧急避险绿地
Ⅳ. 绿色疏散通道
Ⅴ.隔离缓冲绿带
分述各类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防灾避险设施。
⑥ 绿地植物规划
Ⅰ.植物选择的原则
Ⅱ.植物选择建议
⑦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规划分期建设可分为近期和远期。在安排各期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时,应依城市的规模、类型和灾害发生的特点以及城市绿地自身发展规律而定。近期规划应提出规划目标与重点,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估算。
● 图则
①.区位关系图
②.灾害分析图
③.城市规划区和建成区现状分析图
④.防灾避险绿地结构图
⑤.防灾避险绿地总体布局图
⑥.近期建设规划图
3.设计引导
3.1 防灾公园
3.1.1 选址
防灾公园应交通便利,地形相对平坦,周边空旷,无泥石流、洪涝等次生灾害影响,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国家现行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无易燃易爆及有害化学物品的影响,无建筑物倒塌等的影响,确保避险人员安全。
3.1.2布局与分区
场地要求:场地面积根据城市规模,不应低于表一第2项指标的要求,须与两条及以上救援疏散通道相连。绿地应为开敞式,应考虑避险需求,有效避险面积不宜小于绿地总面积的60%。人均有效避险面积1~2㎡,周边应设置防火安全带,宽度应宽于 25m,且园内应划分区块,区块之间应设防火安全带。如果中心避险绿地周围有木制建筑物群且风速较大,应当加宽防火安全带。
出入口设置:不少于两个双向快速交通出入口,并应设置应急备用出入口。出入口布置相应的设施,至少有一个进出口设置无障碍通道。
防灾功能分区:防灾公园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功能区,救灾指挥区、物资存储与装卸区、避灾与灾后重建生活营地、临时医疗区、对外交通区(停车场与直升机临时停机坪)。
3.1.3 设施
〃基础设施
①供水
水源:须与城市供水管网相连并设有独立的供水设施如地下水井、或封闭式蓄水池。保证饮用水3升/人•天。
②排水:
应设置独立的排污系统,污水应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医疗卫生污水、应急厕所污水应进行收集外运集中处理。
③供电:
应采用双电源供电,配备有便携式发电机组,并储备有备用燃料。
④通信:
须设置固定电话,并应设置移动通信设施,使无线信号覆盖避险避险绿地。宜配备卫星无线通讯设施(一般通讯中断后的紧急通讯系统)。设置广播系统,配备监控系统。
〃救灾机构及占地要求
①救灾指挥中心:
功能:统筹指挥整个救灾行动,指挥救援和安置,对救援人员进行调度。配置监控广播系统,固定电话和无线通讯设备。保证救灾指挥中心与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畅通。
建筑面积宜大于200 平方米,抗震等级须在《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室外空地(搭建帐篷)不小于500 平方米。
布局原则:靠近服务性出入口,便于交通组织和信息传递等。
②应急服务中心:
功能:主要为本避险绿地服务,组织受灾群众有序安置,物资收集与分配。 占地面积不应小于100平方米,抗震等级须在《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
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布局原则:靠近服务性出入口,便于组织和协调。
③医疗救护中心:平时为开敞空间、在灾时能搭建医疗帐篷迅速转为医疗救护中心。
功能:收治、救助伤员,及时转运伤病员。
占地:按20~50个床位设置,占地面积应不小于1600平方米
布局原则:靠近输送救援出入口,便于伤员和药品的运输。
④集散场地:应设置一处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集散场地,作为人员集散,临时停车,物资运输,宜与直升机临时停机坪设置在一起。
〃物资储备
应设置食品、药品、饮用水、帐篷、消防、交通、工具、器材等物资库,并设置通信设施。物资仓库应靠近输送救援出入口,便于物资输送。
〃配置设施及建设标准
①内部道路:尽量实现环路,便于人员疏散。
②自备水源(水井或封闭式蓄水池等):应有明确的标识。
③应急直升机停机坪:面积为40×50平方米, 以草坪及低矮灌木为主,周边不得有高大乔木。宜设于集散场地内。
④在绿地周边、入口处和各功能分区处须设置明显指示标志,并且入口处须悬挂应急避险场所平面图及周边地区居民疏散通道图。
⑤公厕:
固定公厕:按每1000人设置一处。
临时公厕:平时预留空间和管道接口,灾时通过简单搭建即可使用。按防灾避险
容量,每500人设置一处。
⑥消火栓:须设置消火栓,且间距不应超过120米。
⑦公用固定电话:应备有不少于3部固定电话。
3.2临时避险绿地
3.2.1 选址
临时避险绿地应交通便利,地形相对平坦,周边空旷,无泥石流、洪涝等次生灾害影响,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国家现行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无易燃易爆及有害化学物品的影响,无建筑物倒塌等的影响,确保避险人员安全。
3.2.2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场地要求:场地面积根据城市规模,按表一要求设置。须与两条以上避险疏散通道连接;场地内应设置环形通道,通道的宽度不小于7米。绿地应为开敞式,有效避险面积不应小于绿地总面积的60%。绿地周边须设置防火隔离带,不应小于15米。
出入口设置:应不少于两个双向交通出入口,应与集散场地相连。至少有一个进出口设置无障碍通道。
防灾功能分区:临时避险绿地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功能区:管理与指挥区、物资存储与装卸区、临时避险空间(含临时医疗点)、对外交通区(救援用车停车场)。
3.2.3 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
①供水
水源:须与城市供水管网相连,或设置地下水井、封闭式蓄水池。
供水指标:保证饮用水不低于3升/人•天。
②排水
各临时避险绿地应与城市污水管网相接。 移动式厕所应有独立的排污系统,或污水收集外运集中处理。
③供电
应采用双电源供电。有条件可以配备有便携式发电机组,并储备有燃料。 ④通信
临时避险绿地应接入城市通讯线路。宜设置移动通信设施,避险使无线信号覆盖避险绿地,并设置广播系统。
〃建设机构及占地要求
①应急供水站:主要用作饮用水发放,占地30-50平方米左右;
②应急服务中心:主要为临时避险绿地服务,组织受灾群众有序安置,物资收集与分配,与外界取得联系等功能;占地应不小于50平方米,抗震等级须在《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③医疗救护与防疫点:对受伤灾民进行简单处理包扎,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护,组织将伤员转治医疗服务中心,并负责避险绿地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瘟疫的传播;占地应不小于100平方米。医疗服务中心利用就近医院解决。
④集散场地应不小于200平方米,作为临时停车,人员集散;
〃物资储备库
宜设置应急救援设施储备库。
〃配置设施及建设标准
①公厕:宜以固定公厕为主,临时公厕作补充。固定公厕一座/1000人,临时公厕一座/500人,临时公厕的粪便可即时打包转运处理。
②饮水点:应设于上风口和棚宿区的下方位位置,宜按100人设置一个水龙头,200人设置一处饮水点。饮水点之间距离不宜大于500米。
③消火栓:每个临时避险绿地都须设置消火栓,且间距不应超过120米。 ④在绿地周边、入口处和各功能分区处须设置明显指示标志,并且入口处悬挂应急避险场所平面图及周边地区居民疏散通道图。
3.3紧急避险绿地
3.3.1选址
紧急避险绿地应交通便利,无泥石流、洪涝等次生灾害影响,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国家现行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无易燃易爆及有害化学物品的影响,无建筑物倒塌等的影响,确保避险人员安全。
3.3.2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场地要求:场地面积根据城市规模,按表一要求设置。应与一条以上避险疏散通道连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双向交通出入口,并设置无障碍通道。场地内应设置环形通道,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5米。绿地应为开敞式建设,不得修建任何形式的围墙。绿地内建设应考虑避险需求,建构筑物和水体的设置不应过多,应有效避险面积不小于绿地总面积的60%。绿地周边若存在潜在火灾源,应设置防火隔离带,宽度应宽于 10米。
防灾功能分区:临时避险绿地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功能区:管理区、紧急避险空间。
3.3.3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供水、排水、供电及通讯管线均应与城市市政管线相接,应使无线信号覆盖避险
场地,可设置广播系统。
〃集散场地占地要求
集散场地不宜小于200平方米,作为临时停车、人员集散;
〃物资储备
临时避险绿地不单独配备仓库。
〃配置设施及建设标准
①消火栓:紧急避险绿地要求都须设置消火栓,且间距不宜超过120米。 ②在绿地周边、入口处和各功能分区处须设置明显指示标志,并且入口处悬挂的应急避险平面图及周边地区居民疏散通道示意图。
3.4防灾避险绿地的植物种植设计
3.4.1. 减轻火灾危害
减轻火灾危害的植物主要配置在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和具有发生火灾的可能地区的外缘,应形成围合的林带。防火林带应具备较高的遮蔽率、较高的含水率和较低的含油率的植物。种植方式应乔灌草结合三层结合,林带的厚度应不少于三排(交互种植)乔木。此外,还应该确保其通透性,能便于避灾人员必要时的紧急疏散。
3.4.2支援避险生活
由于树木可以起到支撑帐篷的支柱、断电盘和照明器具的安装固定处,及代替电线杆、告示板的固定支柱等作用,所以在防灾公园和临时避险绿地内部应结合避险露营等防灾避险生活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植物配置。特别是防灾公园内的帐篷营地区,应以树林草地为主要配置形式。
3.4.3利于救灾行动
草坪在灾害时期应该能够承受紧急车辆、物资搬运车辆等技术要求。防灾公园内应当至少有一个开阔平坦的草坪。草坪地被植物应耐踩压、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3.4.4植物材料选择建议(表二)
4.实施措施及建议
4.1 加强法规建设
完善城市防灾体系规划建设的法规、实施办法,保证城市避灾场所用地总量与合理布局。深化城市防灾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各类避灾用地与场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增加防灾绿地规划。将城市防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规划及避灾场所规划纳入城市强制性规划内容。
4.2 强化平灾结合
依据城市规模、结构、自然条件和城市防灾的重点,研究各类城市灾害的绿地系统布局与防灾绿地指标体系。研究平灾结合的绿地建设。防灾公园平时可作为防灾教育场所,灾时可稳定、有序、高效地开展防灾避险和抢险救灾活动。
4.3 建立监管机制
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城镇防灾避险场所的检查、验收、演习、监管制度,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避灾场所与避灾绿地的建设实施情况以及救灾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加强城市各级部门和市民的防灾意识。
5.附则
5.1 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5.1.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或“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5.1.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5.1.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5.2 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对本导则作解释。
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
(试 行)
1、总则
1.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规范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2.3《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1.2.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2.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1.2.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的通知》
1.2.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1.2.10《城市防洪标准》
1.3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
1.4原则
1.4.1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的避灾需求,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
1.4.2 统筹布局,分类细化
防灾避险绿地需要和其他避险场所一起统筹部署、均衡布局并就近安排,使市民及时就近疏散。对规划确定的分区、分级、建设标准等作出规定。
1.4.3 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按照平灾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将防灾避险绿地建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依照土地的使用性质,满足人们游憩、娱乐和健身等功能,灾时发挥避灾场所的作用。
2.规划引导
2.1规划思路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专项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根据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满足城市的防灾、减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功能需要,规划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
2.2防灾避险绿地分类及要求
2.2.1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数周至数月)的避灾生活场所、救灾指挥中心和救援、恢复建设等的活动基地。防灾公园应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布局,须具备完善的避灾、救援设施和物资储备。
2.2.2临时避险绿地
临时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短时期(数天至数周)的避灾生活和救援等活动的绿地。临时避险绿地应靠近居住区或人口稠密的商业区、办公区,具备应急避灾设施、提供临时救灾物资。
2.2.3紧急避险绿地
紧急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居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3~5分钟内)到达的避险绿地。满足短暂时间的避灾需求。
2.2.4隔离缓冲绿带
隔离缓冲绿带是指位于生活区、商业区与油库、加油站、变电站、工矿、有害物资仓储等区域及不良地质地貌区域之间,具有阻挡、隔离、缓冲灾害扩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功能的绿化空间。
2.2.5绿色疏散通道
绿色疏散通道,是指灾害发生时具有疏散和救援功能的通道。通道利用城市道路将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和紧急避险绿地有机连接,构建网络,连接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形成疏散体系。通道两侧应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2.3指标体系
依据城市的灾害类型与防灾重点,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对绿地进行防灾避险功能布局,并满足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技术指标要求。
(表一) 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技术指标
2.4规划成果与内容要求
2.4.1中、小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应以专章形式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对防灾避险绿地的指标、布局、结构、分类和近期建设等作出规划,
2.4.2 特大城市、大城市须作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专项规划。
2.4.3 特大城市、大城市防灾避险专项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成果须包括:
● 文本
①总则
包括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等
②规划目标
③规划指标
④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⑤防灾避险绿地分类规划
简述各类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
⑥植物材料规划
⑦主要设施规划
⑧近期建设规划
● 说明书
①概况及现状分析(评估报告)
Ⅰ.城市概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Ⅱ.相关规划分析(包括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分析)
Ⅲ.防灾避险绿地现状分析(分析威胁城市安全的主要灾害类型、分布情况和特点,调查现状城市绿地及防灾避险绿地的类型、布局和规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
②规划总则
Ⅰ.规划编制的意义
Ⅱ.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Ⅲ.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③规划目标
Ⅰ.规划目标
Ⅱ.规划指标
④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结构布局
Ⅰ.规划结构
Ⅱ.规划布局
⑤防灾避险绿地分类规划
Ⅰ.防灾公园
Ⅱ.临时避险绿地
Ⅲ.紧急避险绿地
Ⅳ. 绿色疏散通道
Ⅴ.隔离缓冲绿带
分述各类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防灾避险设施。
⑥ 绿地植物规划
Ⅰ.植物选择的原则
Ⅱ.植物选择建议
⑦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规划分期建设可分为近期和远期。在安排各期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时,应依城市的规模、类型和灾害发生的特点以及城市绿地自身发展规律而定。近期规划应提出规划目标与重点,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估算。
● 图则
①.区位关系图
②.灾害分析图
③.城市规划区和建成区现状分析图
④.防灾避险绿地结构图
⑤.防灾避险绿地总体布局图
⑥.近期建设规划图
3.设计引导
3.1 防灾公园
3.1.1 选址
防灾公园应交通便利,地形相对平坦,周边空旷,无泥石流、洪涝等次生灾害影响,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国家现行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无易燃易爆及有害化学物品的影响,无建筑物倒塌等的影响,确保避险人员安全。
3.1.2布局与分区
场地要求:场地面积根据城市规模,不应低于表一第2项指标的要求,须与两条及以上救援疏散通道相连。绿地应为开敞式,应考虑避险需求,有效避险面积不宜小于绿地总面积的60%。人均有效避险面积1~2㎡,周边应设置防火安全带,宽度应宽于 25m,且园内应划分区块,区块之间应设防火安全带。如果中心避险绿地周围有木制建筑物群且风速较大,应当加宽防火安全带。
出入口设置:不少于两个双向快速交通出入口,并应设置应急备用出入口。出入口布置相应的设施,至少有一个进出口设置无障碍通道。
防灾功能分区:防灾公园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功能区,救灾指挥区、物资存储与装卸区、避灾与灾后重建生活营地、临时医疗区、对外交通区(停车场与直升机临时停机坪)。
3.1.3 设施
〃基础设施
①供水
水源:须与城市供水管网相连并设有独立的供水设施如地下水井、或封闭式蓄水池。保证饮用水3升/人•天。
②排水:
应设置独立的排污系统,污水应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医疗卫生污水、应急厕所污水应进行收集外运集中处理。
③供电:
应采用双电源供电,配备有便携式发电机组,并储备有备用燃料。
④通信:
须设置固定电话,并应设置移动通信设施,使无线信号覆盖避险避险绿地。宜配备卫星无线通讯设施(一般通讯中断后的紧急通讯系统)。设置广播系统,配备监控系统。
〃救灾机构及占地要求
①救灾指挥中心:
功能:统筹指挥整个救灾行动,指挥救援和安置,对救援人员进行调度。配置监控广播系统,固定电话和无线通讯设备。保证救灾指挥中心与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畅通。
建筑面积宜大于200 平方米,抗震等级须在《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室外空地(搭建帐篷)不小于500 平方米。
布局原则:靠近服务性出入口,便于交通组织和信息传递等。
②应急服务中心:
功能:主要为本避险绿地服务,组织受灾群众有序安置,物资收集与分配。 占地面积不应小于100平方米,抗震等级须在《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
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布局原则:靠近服务性出入口,便于组织和协调。
③医疗救护中心:平时为开敞空间、在灾时能搭建医疗帐篷迅速转为医疗救护中心。
功能:收治、救助伤员,及时转运伤病员。
占地:按20~50个床位设置,占地面积应不小于1600平方米
布局原则:靠近输送救援出入口,便于伤员和药品的运输。
④集散场地:应设置一处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集散场地,作为人员集散,临时停车,物资运输,宜与直升机临时停机坪设置在一起。
〃物资储备
应设置食品、药品、饮用水、帐篷、消防、交通、工具、器材等物资库,并设置通信设施。物资仓库应靠近输送救援出入口,便于物资输送。
〃配置设施及建设标准
①内部道路:尽量实现环路,便于人员疏散。
②自备水源(水井或封闭式蓄水池等):应有明确的标识。
③应急直升机停机坪:面积为40×50平方米, 以草坪及低矮灌木为主,周边不得有高大乔木。宜设于集散场地内。
④在绿地周边、入口处和各功能分区处须设置明显指示标志,并且入口处须悬挂应急避险场所平面图及周边地区居民疏散通道图。
⑤公厕:
固定公厕:按每1000人设置一处。
临时公厕:平时预留空间和管道接口,灾时通过简单搭建即可使用。按防灾避险
容量,每500人设置一处。
⑥消火栓:须设置消火栓,且间距不应超过120米。
⑦公用固定电话:应备有不少于3部固定电话。
3.2临时避险绿地
3.2.1 选址
临时避险绿地应交通便利,地形相对平坦,周边空旷,无泥石流、洪涝等次生灾害影响,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国家现行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无易燃易爆及有害化学物品的影响,无建筑物倒塌等的影响,确保避险人员安全。
3.2.2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场地要求:场地面积根据城市规模,按表一要求设置。须与两条以上避险疏散通道连接;场地内应设置环形通道,通道的宽度不小于7米。绿地应为开敞式,有效避险面积不应小于绿地总面积的60%。绿地周边须设置防火隔离带,不应小于15米。
出入口设置:应不少于两个双向交通出入口,应与集散场地相连。至少有一个进出口设置无障碍通道。
防灾功能分区:临时避险绿地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功能区:管理与指挥区、物资存储与装卸区、临时避险空间(含临时医疗点)、对外交通区(救援用车停车场)。
3.2.3 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
①供水
水源:须与城市供水管网相连,或设置地下水井、封闭式蓄水池。
供水指标:保证饮用水不低于3升/人•天。
②排水
各临时避险绿地应与城市污水管网相接。 移动式厕所应有独立的排污系统,或污水收集外运集中处理。
③供电
应采用双电源供电。有条件可以配备有便携式发电机组,并储备有燃料。 ④通信
临时避险绿地应接入城市通讯线路。宜设置移动通信设施,避险使无线信号覆盖避险绿地,并设置广播系统。
〃建设机构及占地要求
①应急供水站:主要用作饮用水发放,占地30-50平方米左右;
②应急服务中心:主要为临时避险绿地服务,组织受灾群众有序安置,物资收集与分配,与外界取得联系等功能;占地应不小于50平方米,抗震等级须在《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③医疗救护与防疫点:对受伤灾民进行简单处理包扎,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护,组织将伤员转治医疗服务中心,并负责避险绿地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瘟疫的传播;占地应不小于100平方米。医疗服务中心利用就近医院解决。
④集散场地应不小于200平方米,作为临时停车,人员集散;
〃物资储备库
宜设置应急救援设施储备库。
〃配置设施及建设标准
①公厕:宜以固定公厕为主,临时公厕作补充。固定公厕一座/1000人,临时公厕一座/500人,临时公厕的粪便可即时打包转运处理。
②饮水点:应设于上风口和棚宿区的下方位位置,宜按100人设置一个水龙头,200人设置一处饮水点。饮水点之间距离不宜大于500米。
③消火栓:每个临时避险绿地都须设置消火栓,且间距不应超过120米。 ④在绿地周边、入口处和各功能分区处须设置明显指示标志,并且入口处悬挂应急避险场所平面图及周边地区居民疏散通道图。
3.3紧急避险绿地
3.3.1选址
紧急避险绿地应交通便利,无泥石流、洪涝等次生灾害影响,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国家现行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无易燃易爆及有害化学物品的影响,无建筑物倒塌等的影响,确保避险人员安全。
3.3.2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场地要求:场地面积根据城市规模,按表一要求设置。应与一条以上避险疏散通道连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双向交通出入口,并设置无障碍通道。场地内应设置环形通道,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5米。绿地应为开敞式建设,不得修建任何形式的围墙。绿地内建设应考虑避险需求,建构筑物和水体的设置不应过多,应有效避险面积不小于绿地总面积的60%。绿地周边若存在潜在火灾源,应设置防火隔离带,宽度应宽于 10米。
防灾功能分区:临时避险绿地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功能区:管理区、紧急避险空间。
3.3.3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供水、排水、供电及通讯管线均应与城市市政管线相接,应使无线信号覆盖避险
场地,可设置广播系统。
〃集散场地占地要求
集散场地不宜小于200平方米,作为临时停车、人员集散;
〃物资储备
临时避险绿地不单独配备仓库。
〃配置设施及建设标准
①消火栓:紧急避险绿地要求都须设置消火栓,且间距不宜超过120米。 ②在绿地周边、入口处和各功能分区处须设置明显指示标志,并且入口处悬挂的应急避险平面图及周边地区居民疏散通道示意图。
3.4防灾避险绿地的植物种植设计
3.4.1. 减轻火灾危害
减轻火灾危害的植物主要配置在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和具有发生火灾的可能地区的外缘,应形成围合的林带。防火林带应具备较高的遮蔽率、较高的含水率和较低的含油率的植物。种植方式应乔灌草结合三层结合,林带的厚度应不少于三排(交互种植)乔木。此外,还应该确保其通透性,能便于避灾人员必要时的紧急疏散。
3.4.2支援避险生活
由于树木可以起到支撑帐篷的支柱、断电盘和照明器具的安装固定处,及代替电线杆、告示板的固定支柱等作用,所以在防灾公园和临时避险绿地内部应结合避险露营等防灾避险生活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植物配置。特别是防灾公园内的帐篷营地区,应以树林草地为主要配置形式。
3.4.3利于救灾行动
草坪在灾害时期应该能够承受紧急车辆、物资搬运车辆等技术要求。防灾公园内应当至少有一个开阔平坦的草坪。草坪地被植物应耐踩压、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3.4.4植物材料选择建议(表二)
4.实施措施及建议
4.1 加强法规建设
完善城市防灾体系规划建设的法规、实施办法,保证城市避灾场所用地总量与合理布局。深化城市防灾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各类避灾用地与场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增加防灾绿地规划。将城市防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规划及避灾场所规划纳入城市强制性规划内容。
4.2 强化平灾结合
依据城市规模、结构、自然条件和城市防灾的重点,研究各类城市灾害的绿地系统布局与防灾绿地指标体系。研究平灾结合的绿地建设。防灾公园平时可作为防灾教育场所,灾时可稳定、有序、高效地开展防灾避险和抢险救灾活动。
4.3 建立监管机制
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城镇防灾避险场所的检查、验收、演习、监管制度,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避灾场所与避灾绿地的建设实施情况以及救灾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加强城市各级部门和市民的防灾意识。
5.附则
5.1 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5.1.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或“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5.1.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5.1.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5.2 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对本导则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