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1.劳动

使猿脑变为人脑,提供意识的物质器官;

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形式;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次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科学的理论。

3.正确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论断既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现象。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而辩证矛盾则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前者是一种认识上的逻辑错误,应予排除;而后者则是认识对象所固有的,应予正确地反映。

4.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全盘抛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典型:尼采的历史虚无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例如:对待自己的态度,不能是否定一切,容易导致抑郁

5.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

第一、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三、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6.西方经济学

价值:无差别的效用

价值量:边际效用决定价值量。“物以稀为贵”

稀缺性scarcity:经济学分析的前提

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并发展;丰富和发展

8.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资本主义宪法实行私有制、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和保护人权等四个基本原则,归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建立。

资本主义选举制度名义上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形式,实际上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一种政治机制。

资产阶级的政党是代表国家内部 不同阶级。竭诚或集团利益而夺取政权或保持政权的一种政治组织。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其局限性表现在:其民主是在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其平等是用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政党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9.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

垄断价格不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从全社会看,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生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1)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2)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要求国家采取反危机措施缓解危机。

3)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劳资、阶级和社会矛盾,都要求国家采取各种调节政策和措施来加以缓解。

11.本输出的重要意义

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利用大量“过剩资本”,到国外寻求投资场所,以获取巨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 是金融资本剥削和掠夺经济落后国家的坚实基础;

是金融资本向外进行经济扩张、争夺世界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有力手段

12.现阶段资本输出的新特点

输出流向:由发达资本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为多方向输出;

输出类型:由私人资本输出发展为国家资本输出;

输出方式:发达资本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

13.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其对外扩张和掠夺大大加快了产业资本国际化,促进了经济技术交流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进程。

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经济上控制所在国市场和原料,掠取高额利润;政治上为维护自身利益,干预所在国内政,是世界不安宁根源之一。

14.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2)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但它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根基,相反却加速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进程和规模;

3)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资本主义。

15.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首先, 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会化的大生产

其次,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市场经济;股份制;现代管理

最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变化显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个人资本;股份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国际垄断资本

——是向着扬弃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的大方向前进的

实用主义:真理视为一种经验或者工具,就这种经验或者工具而言,重要的不是是否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而是是否能够给人带来满意的效果。这样,也就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p72

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P79 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贯彻科学发展观,消除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选择题

1、在实践的基本特征中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是( C )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的社会性的历史性是指( A )

A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B、C、D )

A、实践的目的 B、实践的主体 C、实践的对象 D、实践的手段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C )。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辨证的观点

3.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C)。

A.经验是第一性的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4.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A)。

A.反映论B.经验论 C.唯理论 D.社会关系论

5.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D )。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认识中所包含的客观内容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BCD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BC )。

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3.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 ABCD)。

A.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C.“左”的错误 D.右的错误

辨析题

1. 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P72

2.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3.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即时间和空间是独立存在的实体?错p32

4.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

市场价格的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平均数上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如何理解这句话?

金银的自然属性:

1.体积小,价值大,易携带.

2.质地坚固,易于保存.

3.质地均匀,便于分割.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问: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设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虽然实践活动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是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本质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中主客观的关系。

7.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

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

周期进程中的各阶段特征不明显

危机阶段的破坏程度大为减弱

危机与通胀相结合的经济滞胀

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p168 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是互为前提、相互统一P165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即社会两大部类之间以及部类内部都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否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会遇到困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产生。

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实物部分如何通过商品形式出售实现货币价值(卖的出去)

实物替换:如何用货币形式购买到再生产消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买的回来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实质: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过剩

案例分析

1.河神和海神的对话

这则寓言启发我们:要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它不可能脱离客观的条件而孤立存在。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观点,要充分估计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影响,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条件割裂开来。

2.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在城门这个地方,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发生联系的。那些遭了殃的鱼儿,就在于忽视了事物的联系性。

4. 鲁滨逊的故事

也许有人会举出鲁滨逊的故事来反驳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鲁滨逊远离人类社会仍能生存下来并成为荒岛的强者,从而说明人仅仅和自然界联系而可以不和社会相联系。其实不然,鲁滨逊生活所使用的利剑、火药等都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而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同时,他头脑中的科学技术知识都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应该说他并没有绝对的远离人类社会,而只是相对的远离了人群。何况这种相对的远离也足以使他濒临死亡的边缘。这个故事并不能说明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恰恰相反,说明了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没有联系的事物是绝对不存在的。

联系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上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诸如把手相和人的命运、“8”和发财、“6”和顺利联系起来,都是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真实客观的联系,只是虚构的不存在的联系,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东西,必须予以批判和抵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想到事物、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善于把握其中的规律。自己获得了成绩,应看到除了本人主观努力外,还离不开领导和战友的帮助;有了错误,就应该多方面找原因。这样,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5.试用矛盾的观点分析

打蛇要打七寸(主要矛盾)

七寸之处是蛇的要害,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退缩不要乱,把问题的关键搞清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这点上,相当于辩证唯物主义说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处理好了它,其它方面可以随之好转,反之,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主要矛盾不解决,问题依然存在。

量体裁衣(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起死回生(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

锁箱捆笼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辨析:

1、关键词

主次矛盾:抓中心、转关键、抓重点,突破口,重中之重等。

主次方面:主流,优点缺点,成绩与不足,性质

2、目的

主次矛盾:解决问题,办事情

主次方面:认识问题,评价形式,判断事物性质

3、主体

主次矛盾:存在于复杂事物中(多个矛盾)

主次方面:只有一个矛盾

比方说你是学生,那么有和家长的矛盾、和老师的矛盾、有和同学的矛盾、有和学习的矛盾,如果学习是主要矛盾,那么其它的都是次要矛盾,你应该抓住主要矛盾,这样才能做个好学生。比如说你是学生,那么学习是主要矛盾,在这主要矛盾里,又有好多方面: 比如天资聪明,贪玩,如果天资聪明是主流,那么就要正确的评价你的学习总的来讲是不错的,父母就不要太担心。

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眉毛胡子一把抓;

6.质变量变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 熊肝 本来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人吃得适量,对人体大有好处。但是,如果一次吃得过量,那不仅对人体不利,而且有害。所以,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好分寸

注意事物的度,过犹不及

重视量的积累, 防微杜渐

7.否定之否定

牛顿运动定律在高速宇观范围内不成立,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全部否定牛顿力学,在他的公式中,当速度较小时,牛顿力学是一种近似,牛顿力学被作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特例保留所以,相对论不但是牛顿力学的“反”,更是它和更广阔领域规律的“合”。 它包容了牛顿力学,这就是否定之否定。

这个例子是当年老毛对苏联人说的:飞机从机场起飞了,飞行的状态否定了停泊的状态,这叫否定;飞机达到目的地降落停泊,又否定了飞行的状态,这叫否定之否定。飞机经过否定之否定达到了目的地,事物发展了。所以,否定之否定说明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8.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进行结构模拟或功能模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完成一部分意识活动,对促进意识的发展和加强意识对实践的指导方面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但是,人工智能永远也无法取代人类意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⑴人工智能无情感、意志以及非理性因素;⑵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⑶人工智能没有创造性。

9.驯狼牧羊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认识和利用规律。动物学家认识了狼的食性规律,便着手改变狼的食性,进而对其进行训练,使狼从吃羊到牧羊。这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的表现。

10.求生反应与速度竞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故事中“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我们反正跑不过熊”,是客观实际,就看你怎样想,怎样行动了。

11.平托上校的语言测试

通过母语这一现象(感性认识)判断其为间谍是理性认识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人们认识任何事物,首先现象入手,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劳动

使猿脑变为人脑,提供意识的物质器官;

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形式;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次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科学的理论。

3.正确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论断既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现象。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而辩证矛盾则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前者是一种认识上的逻辑错误,应予排除;而后者则是认识对象所固有的,应予正确地反映。

4.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全盘抛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典型:尼采的历史虚无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例如:对待自己的态度,不能是否定一切,容易导致抑郁

5.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

第一、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三、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6.西方经济学

价值:无差别的效用

价值量:边际效用决定价值量。“物以稀为贵”

稀缺性scarcity:经济学分析的前提

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并发展;丰富和发展

8.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资本主义宪法实行私有制、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和保护人权等四个基本原则,归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建立。

资本主义选举制度名义上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形式,实际上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一种政治机制。

资产阶级的政党是代表国家内部 不同阶级。竭诚或集团利益而夺取政权或保持政权的一种政治组织。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其局限性表现在:其民主是在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其平等是用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政党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9.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

垄断价格不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从全社会看,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生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1)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2)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要求国家采取反危机措施缓解危机。

3)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劳资、阶级和社会矛盾,都要求国家采取各种调节政策和措施来加以缓解。

11.本输出的重要意义

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利用大量“过剩资本”,到国外寻求投资场所,以获取巨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 是金融资本剥削和掠夺经济落后国家的坚实基础;

是金融资本向外进行经济扩张、争夺世界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有力手段

12.现阶段资本输出的新特点

输出流向:由发达资本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为多方向输出;

输出类型:由私人资本输出发展为国家资本输出;

输出方式:发达资本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

13.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其对外扩张和掠夺大大加快了产业资本国际化,促进了经济技术交流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进程。

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经济上控制所在国市场和原料,掠取高额利润;政治上为维护自身利益,干预所在国内政,是世界不安宁根源之一。

14.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2)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但它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根基,相反却加速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进程和规模;

3)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资本主义。

15.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首先, 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会化的大生产

其次,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市场经济;股份制;现代管理

最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变化显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个人资本;股份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国际垄断资本

——是向着扬弃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的大方向前进的

实用主义:真理视为一种经验或者工具,就这种经验或者工具而言,重要的不是是否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而是是否能够给人带来满意的效果。这样,也就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p72

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P79 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贯彻科学发展观,消除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选择题

1、在实践的基本特征中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是( C )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的社会性的历史性是指( A )

A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B、C、D )

A、实践的目的 B、实践的主体 C、实践的对象 D、实践的手段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C )。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辨证的观点

3.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C)。

A.经验是第一性的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4.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A)。

A.反映论B.经验论 C.唯理论 D.社会关系论

5.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D )。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认识中所包含的客观内容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BCD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BC )。

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3.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 ABCD)。

A.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C.“左”的错误 D.右的错误

辨析题

1. 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P72

2.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3.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即时间和空间是独立存在的实体?错p32

4.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

市场价格的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平均数上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如何理解这句话?

金银的自然属性:

1.体积小,价值大,易携带.

2.质地坚固,易于保存.

3.质地均匀,便于分割.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问: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设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虽然实践活动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是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本质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中主客观的关系。

7.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

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

周期进程中的各阶段特征不明显

危机阶段的破坏程度大为减弱

危机与通胀相结合的经济滞胀

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p168 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是互为前提、相互统一P165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即社会两大部类之间以及部类内部都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否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会遇到困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产生。

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实物部分如何通过商品形式出售实现货币价值(卖的出去)

实物替换:如何用货币形式购买到再生产消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买的回来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实质: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过剩

案例分析

1.河神和海神的对话

这则寓言启发我们:要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它不可能脱离客观的条件而孤立存在。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观点,要充分估计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影响,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条件割裂开来。

2.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在城门这个地方,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发生联系的。那些遭了殃的鱼儿,就在于忽视了事物的联系性。

4. 鲁滨逊的故事

也许有人会举出鲁滨逊的故事来反驳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鲁滨逊远离人类社会仍能生存下来并成为荒岛的强者,从而说明人仅仅和自然界联系而可以不和社会相联系。其实不然,鲁滨逊生活所使用的利剑、火药等都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而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同时,他头脑中的科学技术知识都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应该说他并没有绝对的远离人类社会,而只是相对的远离了人群。何况这种相对的远离也足以使他濒临死亡的边缘。这个故事并不能说明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恰恰相反,说明了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没有联系的事物是绝对不存在的。

联系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上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诸如把手相和人的命运、“8”和发财、“6”和顺利联系起来,都是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真实客观的联系,只是虚构的不存在的联系,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东西,必须予以批判和抵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想到事物、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善于把握其中的规律。自己获得了成绩,应看到除了本人主观努力外,还离不开领导和战友的帮助;有了错误,就应该多方面找原因。这样,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5.试用矛盾的观点分析

打蛇要打七寸(主要矛盾)

七寸之处是蛇的要害,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退缩不要乱,把问题的关键搞清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这点上,相当于辩证唯物主义说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处理好了它,其它方面可以随之好转,反之,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主要矛盾不解决,问题依然存在。

量体裁衣(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起死回生(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

锁箱捆笼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辨析:

1、关键词

主次矛盾:抓中心、转关键、抓重点,突破口,重中之重等。

主次方面:主流,优点缺点,成绩与不足,性质

2、目的

主次矛盾:解决问题,办事情

主次方面:认识问题,评价形式,判断事物性质

3、主体

主次矛盾:存在于复杂事物中(多个矛盾)

主次方面:只有一个矛盾

比方说你是学生,那么有和家长的矛盾、和老师的矛盾、有和同学的矛盾、有和学习的矛盾,如果学习是主要矛盾,那么其它的都是次要矛盾,你应该抓住主要矛盾,这样才能做个好学生。比如说你是学生,那么学习是主要矛盾,在这主要矛盾里,又有好多方面: 比如天资聪明,贪玩,如果天资聪明是主流,那么就要正确的评价你的学习总的来讲是不错的,父母就不要太担心。

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眉毛胡子一把抓;

6.质变量变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 熊肝 本来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人吃得适量,对人体大有好处。但是,如果一次吃得过量,那不仅对人体不利,而且有害。所以,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好分寸

注意事物的度,过犹不及

重视量的积累, 防微杜渐

7.否定之否定

牛顿运动定律在高速宇观范围内不成立,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全部否定牛顿力学,在他的公式中,当速度较小时,牛顿力学是一种近似,牛顿力学被作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特例保留所以,相对论不但是牛顿力学的“反”,更是它和更广阔领域规律的“合”。 它包容了牛顿力学,这就是否定之否定。

这个例子是当年老毛对苏联人说的:飞机从机场起飞了,飞行的状态否定了停泊的状态,这叫否定;飞机达到目的地降落停泊,又否定了飞行的状态,这叫否定之否定。飞机经过否定之否定达到了目的地,事物发展了。所以,否定之否定说明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8.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进行结构模拟或功能模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完成一部分意识活动,对促进意识的发展和加强意识对实践的指导方面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但是,人工智能永远也无法取代人类意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⑴人工智能无情感、意志以及非理性因素;⑵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⑶人工智能没有创造性。

9.驯狼牧羊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认识和利用规律。动物学家认识了狼的食性规律,便着手改变狼的食性,进而对其进行训练,使狼从吃羊到牧羊。这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的表现。

10.求生反应与速度竞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故事中“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我们反正跑不过熊”,是客观实际,就看你怎样想,怎样行动了。

11.平托上校的语言测试

通过母语这一现象(感性认识)判断其为间谍是理性认识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人们认识任何事物,首先现象入手,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关文章

  •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答题三大技巧
  •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答题三大技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是马哲和马政经两科综合起来的科目.一般,这两科出政治分析题的可能性很大.而这两部分又是政治最难的两部分,因为它包含很多需要联系实际来理解的原理性的知识.因此,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分析题是一个 ...查看


  •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
  • 哲学常识辨证唯物论(物质观,2个原理及方法论要求)[考点再现]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 ...查看


  • 石磊考研政治答题模板及要点归纳总结
  •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 1.搞透哲学原理: 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 48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⑴A 和 B 并列关系(40对) ...查看


  • 科学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2002年3月 第2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 an jing N o r m al U n 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M ar . , 2002 N o . 2:80年奋斗历史 , ...查看


  • 工商管理专业高起本函授.业余教学计划
  • 工商管理专业高起本函授.业余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掌握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从事管理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页)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4-6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7-8页) 3. 马克思主义 ...查看


  •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道德发展
  •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道德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理论来认识事物,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在这,我们一起用马克思基本原理来探讨道德发 ...查看


  • 马原心得体会
  • 马原心得体会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可从把握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策略等方面不断努力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 教学大纲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 2003.11 目 录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授课大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教学重点 (二 ...查看


  • 关于问题式教学法教学设计的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问题式教学法教学设计的思考 作者:李霞 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0期 摘 要: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通过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