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大学”校园-在距北京城区 80 多公里的一所小学内工人大学图书室-学生们在这里围坐上“自我认知成长”课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北京郊区一所废弃的小学校园里藏着一所“工人大 学” ,给打工者提供课程培训。但是,和很多技术学校、夜校不同,来这里学习,需要打工 者走下生产流水线,暂时放弃工作,脱产到这里学习半年。而且,还要学习看来来有些“务 虚”的文化课。 每个学期, 大概会有近 20 名学生来这学习。 当中, 80 后、 90 后打工者的身影越来越多。 大半年不去挣钱,他们为何要来这“上大学”?90 后打工者,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怎样的感 受?徘徊于城乡之间,有人说,他们是“迷失”的一代打工者,五一国际劳动节后,五四青 年节前,让我们去听听年轻打工者的故事。 叫“大学” ,但“工人大学”并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而是一个培训机构,在距 离北京城区 89 公里的一个废弃小学里,校园空地上堆着木料,道旁长着杂草。从西藏来的 拉珍说,刚到的时候吓了一跳。 拉珍:大学,哇,一听到大学。第一次进工大以后,这边的环境很落后啊,哇,原来首 都北京也有这样的一面啊,是不是传销呢。 “工人大学”这学期有 19 个学生,课程有计算机技术、 “自我认知成长课” 、 “新闻” 、 “劳动法”„„ 本期学生陈佳盛 23 岁,但已经是有着七八年工作经验的资深打工者了,来这里前,打 工每月有三千多块的薪水。在这,他迷上了修图软件。 但学个计算机在他打工的广东也不是难事, 他为什么还是放着薪水不挣, 从广东跑到北 京?他说,打工后他有七八年没看过书了: 陈佳盛:整天就是蹲在厂里面,社会也出来闯过了,想要干点别的,不知道干什么。学 技术我也不会跑这么远。 在这边吧, 学技术除外, 还可以让我自己成长, 跟别人更好地沟通, 更好地了解自己。 邓军辉是“工人大学”的往期毕业生,当时,对打工工作不满意,又不知道要做什么, 他就来这上了学,此后没有再回去打工: 邓军辉:每天上班都会坐在那里,不动啊,有时候多的时候可以上十五个小时。因为前 面流水线是不能停的,上厕所的话有一个离岗证,一次性只能去一个人,去多了,都会被线 长骂。“工人大学”校园里-由学生挑选誊写的新闻板报 在课上,有老师会讲到某企业工人 14 连跳事件。他就是“工人大学”的创办人和主力 教师, 孙恒。 他原是一名中学老师, 后来辞职成为流浪歌手。 在课堂上, 他和学员们谈论 “思 想” : 孙恒: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人,而人不是机器,不是说掌握个技能就行了。一个年轻 人,如果他思想迷茫,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标,他学到再多技能又有什么用呢。 在孙恒看来,来上课的年轻打工者,他们似乎和“工人大学”所在的位置一样面临一个 问题,是否属于城市? 孙恒:普遍来讲就是很迷茫,不清楚未来的人生方向。回不去的家乡,呆不下的城市, 长期流动在城市之间,处在迷茫徘徊的状态。在中国,这样的新生代打工青年有一亿五千万 人。 学校的另一位主力教师是孙恒的妻子,学者吕途。她访谈过上百名打工者,出版了两本 有关“年轻务工者”的书,她把他们称作“中国新工人” :老一辈打工者只想挣钱,而“新 工人”更愿意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 吕途认为,这个社会给年轻工人的选择太少, “工人大学”只是为他们提供更多想象: 吕途:一直在强调这个可能性,其实我们也有很多学员毕业之后回到工厂,他们的精神 状态和感受,是和以前不一样的,不是说让大家都去脱离劳动者这个身份,而是要做一个有 尊严的劳动者。 学员梁栋说,毕业之后他可能还是会回到工厂,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记者刘飞 实习 记者邓诗如)苏打水机 气泡水机 http://www.isoda.cn编辑:wcmmdh
“工人大学”校园-在距北京城区 80 多公里的一所小学内工人大学图书室-学生们在这里围坐上“自我认知成长”课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北京郊区一所废弃的小学校园里藏着一所“工人大 学” ,给打工者提供课程培训。但是,和很多技术学校、夜校不同,来这里学习,需要打工 者走下生产流水线,暂时放弃工作,脱产到这里学习半年。而且,还要学习看来来有些“务 虚”的文化课。 每个学期, 大概会有近 20 名学生来这学习。 当中, 80 后、 90 后打工者的身影越来越多。 大半年不去挣钱,他们为何要来这“上大学”?90 后打工者,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怎样的感 受?徘徊于城乡之间,有人说,他们是“迷失”的一代打工者,五一国际劳动节后,五四青 年节前,让我们去听听年轻打工者的故事。 叫“大学” ,但“工人大学”并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而是一个培训机构,在距 离北京城区 89 公里的一个废弃小学里,校园空地上堆着木料,道旁长着杂草。从西藏来的 拉珍说,刚到的时候吓了一跳。 拉珍:大学,哇,一听到大学。第一次进工大以后,这边的环境很落后啊,哇,原来首 都北京也有这样的一面啊,是不是传销呢。 “工人大学”这学期有 19 个学生,课程有计算机技术、 “自我认知成长课” 、 “新闻” 、 “劳动法”„„ 本期学生陈佳盛 23 岁,但已经是有着七八年工作经验的资深打工者了,来这里前,打 工每月有三千多块的薪水。在这,他迷上了修图软件。 但学个计算机在他打工的广东也不是难事, 他为什么还是放着薪水不挣, 从广东跑到北 京?他说,打工后他有七八年没看过书了: 陈佳盛:整天就是蹲在厂里面,社会也出来闯过了,想要干点别的,不知道干什么。学 技术我也不会跑这么远。 在这边吧, 学技术除外, 还可以让我自己成长, 跟别人更好地沟通, 更好地了解自己。 邓军辉是“工人大学”的往期毕业生,当时,对打工工作不满意,又不知道要做什么, 他就来这上了学,此后没有再回去打工: 邓军辉:每天上班都会坐在那里,不动啊,有时候多的时候可以上十五个小时。因为前 面流水线是不能停的,上厕所的话有一个离岗证,一次性只能去一个人,去多了,都会被线 长骂。“工人大学”校园里-由学生挑选誊写的新闻板报 在课上,有老师会讲到某企业工人 14 连跳事件。他就是“工人大学”的创办人和主力 教师, 孙恒。 他原是一名中学老师, 后来辞职成为流浪歌手。 在课堂上, 他和学员们谈论 “思 想” : 孙恒: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人,而人不是机器,不是说掌握个技能就行了。一个年轻 人,如果他思想迷茫,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标,他学到再多技能又有什么用呢。 在孙恒看来,来上课的年轻打工者,他们似乎和“工人大学”所在的位置一样面临一个 问题,是否属于城市? 孙恒:普遍来讲就是很迷茫,不清楚未来的人生方向。回不去的家乡,呆不下的城市, 长期流动在城市之间,处在迷茫徘徊的状态。在中国,这样的新生代打工青年有一亿五千万 人。 学校的另一位主力教师是孙恒的妻子,学者吕途。她访谈过上百名打工者,出版了两本 有关“年轻务工者”的书,她把他们称作“中国新工人” :老一辈打工者只想挣钱,而“新 工人”更愿意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 吕途认为,这个社会给年轻工人的选择太少, “工人大学”只是为他们提供更多想象: 吕途:一直在强调这个可能性,其实我们也有很多学员毕业之后回到工厂,他们的精神 状态和感受,是和以前不一样的,不是说让大家都去脱离劳动者这个身份,而是要做一个有 尊严的劳动者。 学员梁栋说,毕业之后他可能还是会回到工厂,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记者刘飞 实习 记者邓诗如)苏打水机 气泡水机 http://www.isoda.cn编辑:wcmm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