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作者:迟福林

特区理论与实践 1998年11期

  邓小平同志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内容很丰富,涉及到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最具根本性意义的有三条:

  第一,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要起到前沿、窗口的作用。经济特区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产物。经济特区率先走向国际市场,与国际经济接轨,对我国的对外开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邓小平特别强调,经济特区总的指导思想是要放,不是收。他鼓励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方面,要大胆地干,大胆地闯。经济特区能否发展,首先要看能否在对外开放中有所作为,有新的贡献。

  第二,在实行“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发挥特殊作用。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选择在沿海地区,这同我国有港、澳、台的特殊国情密不可分。邓小平寄希望于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能够为实现“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作出特殊贡献。例如,邓小平同志几次谈到海南岛时,都谈到了台湾的情况。正是由此,邓小平提出,海南岛发展起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经济特区的“了不起”,就是因为它在与港、澳、台的联系与合作中能够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特殊作用。香港回归祖国,成功地实行“一国两制”,经济特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特区的重要作用,就是要为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为用“一国两制”原则实行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发挥特殊作用。

  第三,在改革方面经济特区要敢闯、敢试,真正起到先行试验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从一开始,就鼓励经济特区在改革中要敢于“杀出一条血路”,在改革中要“敢冒”、“敢闯”,并对经济特区的改革试验给予坚决支持。目前,我国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某些重大改革问题仍然需要经济特区先行试验。按照邓小平“敢冒”、“敢闯”的要求,经济特区的改革应迈开更大步子。

  党的十五大对经济特区提出了增创新优势的要求。经济特区如何增创新优势,从根本来说,是要以邓小平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本文结合经济特区发展的新情况,以邓小平上述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为主线,研究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一、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经济特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产物,服务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全局。应从国际经济的大环境、大趋势来研究经济特区的发展问题,现在经济特区面临的形势与前几年大不相同,有些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1.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个大趋势,而且发展势头很猛。

  这个趋势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20世纪初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20%,而70年代到90 年代已达到60—70%,预计到2000年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至少要达到80%,甚至90%。这个大趋势对我们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我国目前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0%左右。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不提高技术水平,我们的经济就缺少竞争力。当然,我们也应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注意不同产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如“三来一补”,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仍有其生命力。但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决定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是十分紧迫的问题。

  第二,投资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要加快。按照前几年亚太区域首脑商定的时间表,最迟不超过2020年亚太区域将完全实现投资贸易自由化。从现在的发展形势看,实际的进程可能要快于这个时间表。因为,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大加快,并把世界作为自己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舞台。80年代以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海外投资在80年代95%还在发达国家中进行,进入90年代以后,有30—36%的投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种转移的速度大大推动了世界投资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这种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越快,代价越小,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就越大。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同时,也快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全球有4.4万个跨国公司及28万个在国外的附属企业,目前,全世界有1/3的生产总量、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 的世界贸易、75%以上的专利和技术转让来自跨国公司。有人称“90年代是跨国公司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能否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取决于如何与跨国公司打交道,能否把跨国公司引进来,从而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第四,金融、电信等服务领域的开放不可避免,既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世界舞台上进行的,跨国公司要实现全球化的经营,那么以金融、电信为主的服务领域的开放是一定会加快的,否则经济全球化则缺少最重要的条件。去年,江主席访美作了一个重要宣布,中国决定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产品协定,其内容之一是集成电路、电讯设备、计算机等270多个产品到了2000年全部实行零关税。 中国要成为全球化生产线的一部分,就必须实行零关税。否则,2000年以后一些大的电信产业就不可能在中国生产。前不久,国家发布的引进外来投资的 4项决定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有步骤、有控制地开放金融和通讯等领域的试点”。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而作出的重要决定。

  2.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后,经济全球化呈现加快的趋势。

  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人们对开放的再认识。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认真、深入地讨论:

  第一,开放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人认为开放风险太大,韩国、泰国、印尼就是开放度太大了,引来了危机,因此提出中国应放慢开放的速度。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开放会带来风险,但主要矛盾不在于开放带来的风险,而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金融体制是否同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相适应。比如韩国过多限制直接吸引投资,大量借债,导致外债高垒,一旦遭遇国际金融风暴袭击就难免受到冲击。在这次亚洲金融风暴中新加坡、香港受到的冲击较小,就是因为其金融体制、经济结构方面相对健全些。这次危机使人们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在更大的国际范围内,加强相互合作,形成进一步统一的国际规则,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为防范类似亚洲金融危机再度发生,联合国建议成立世界金融组织,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一年多时间,国际间的经济开放大大加快了。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泰国,都提出了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一系列行动计划。例如韩国,实行了四条吸引外来投资的政策:(1)将公司的外国股份比例限制取消。(2)对外国投资者全面放开公司债券投资。(3)经监管当局同意,外资可获得银行股份的100%。(4)对外国银行和证券公司开放。开放有风险,不开放的风险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是主动开放,就是被动开放。主动开放,并且使经济结构、金融体制适应开放的要求,就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出了问题被动开放,带来的损害要更大。二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转轨国家,在与国际经济对接的过程中,由于过去封闭所形成的结构性、体制性弊端会逐步暴露出来,因此会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以至于各种经济震荡,并由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要加快经济改革,以适应对外开放的大形势。在开放过程中,改革越快,越有利。如果为了避免矛盾和问题,拖延开放进程,倒会由于失去机遇而带来长远性的矛盾和问题,带来更大的痛苦。正是由于正确总结了经验,我国政府最近公布了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

  第二,开放与经济安全。针对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有人认为开放太快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威胁。这里也有两个问题需要作出回答:一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是什么?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成为一个经济的大舞台,随着国际性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国家间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与不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世界市场规律的强制作用表现出来的。并且,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加快,应当首先将一国的经济安全置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统盘考虑。这是一个大前提,二是金融、电讯等服务领域的开放还能不能拖下去?国际间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必然要求金融、电讯等服务领域要开放。一个国家要吸引投资,要引进跨国公司,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在金融、电讯等服务领域按国际规则办事。金融、电讯等服务领域的改革要服务和服从于开放的大形势,加大力度。改革得越快,体制越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对外开放。

  第三,开放与国内市场。有人说,中国本身就是个大市场,老百姓的存款率又很高,因此自身经济的回旋余地很大,不必急于开放国内市场。中国的确是个大市场,而且是对外来投资者有极大吸引力的大市场,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大优势。另外,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中国市场的潜力都大得很。但这不能成为放缓开放的理由,正相反,它是中国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有利于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有利于吸引外来技术;有利于促进出口。无论是从吸引外来投资,加快发展,引进技术,加快结构调整,还是通过三资企业,推动和扩大出口,都应当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并且,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市场已逐步与国际市场相联系,相渗透。实践证明,开放市场,吸引外资,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3.经济特区要把加大吸引外来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加大投资,扩大出口,都需要积极引进外来投资。特区能否在新形势下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主力军,这对于特区发展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吸引外来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的数量会减少,估计在未来二、三年,我国每年吸引外来直接投资额约为 350 亿美元。 这与1993年的1100多亿美元相比,差距很大。此外,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为摆脱危机,东亚各国纷纷出台一些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的政策,这使得我国出口面临很大的压力。目前特区出口总值的40%是由三资企业拉动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就能拉动出口。

  适应新形势,经济特区吸引外来投资应在两方面下功夫:

  第一,千方百计出台有竞争力的措施,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例如,(1)在放开外来投资的领域方面,特区应先行一步。 我国最近决定在服务、商业贸易、法律、会计等领域加大吸引外资的步伐。下一步,如果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很可能会在特区进行,这对于特区在吸引外来金融资本方面会增强竞争力。(2 )在出口方面要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例如,应当在特区实行出口100%退税, 再过渡到实行出口零关税。(3 )特区应成为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的重要地区。现在跨国公司的投资有两个特点:“本地化”和“前厂后店”。抓住一个大跨国公司就等于抓住一个大市场。特区有条件在这方面做得更好。(4 )鼓励特区企业到海外投资。发达国家吸引外资与向海外投资的比例是1∶1.1,而我国的这个比例仅为1∶0.038,相差很悬殊。

  第二,在吸引外资的同时,特区最重要的是遵守国际规则,环境对于吸引外来投资最具根本性、长远性。现在外商投资关心良好的投资环境,尤其是政府的廉洁高效,胜过关心某些具体的优惠政策,特区应当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下大的功夫。

  二、经济特区要进一步发挥在实行“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中的特殊作用

  1.我国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的目标有其特殊性。

  各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标大体有三种:促进地区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大部分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而我国经济特区的目标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我们面临着港澳台问题。港澳台问题,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第一,港澳台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我国对外贸易的60%,直接投资的80%,劳务承包的65%都来自港澳台。第二,港澳台问题在中国对外开放中极具特殊性,中国行使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并长期保持繁荣稳定,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成功。同时,香港、澳门又长期保持原来的制度不变,有利于中国通过香港、澳门进一步密切同国际经济的联系。第三,香港顺利实施“一国两制”,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功。“一国两制”是中国对外开放中的伟大创举,它的顺利实施又会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树立形象,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我们能否通过经济特区加强同港澳台的经济合作,这是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条件。

  当前,经济特区充分发挥在“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中的特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香港在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未来一、两年能否保持稳定的发展,对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深圳经济特区在发挥特殊作用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稳定香港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一点,会远远超出特区自身发展的影响。其次,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又会对内陆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无论是对于拉动出口,还是吸引外来投资,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认识香港繁荣稳定的特殊性。由此,经济特区要更自觉、更积极地为顺利实施“一国两制”作出贡献,此外,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保持香港的稳定发展,会给国内外一个重大的信息,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会大大提高内外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反过来,这对于中国的稳定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为顺利实行“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已成为经济特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很长时期的重要任务。经济特区要自觉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并且在发挥自己这个特殊作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同港澳台的经济合作,由此再创经济特区发展的新优势。

  2.我国经济特区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目标的多重性,决定其分步走的发展战略。几年前,我在研究中提出经济特区在发展目标上分三步走的建议。

  第一步,发挥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作用。从总体上说,这个目标已经初步实现,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先行试验作用已结束。因为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还要经历一个很长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更加复杂,更需要经济特区在先行一步的改革试验中提供更成熟的经验。

  第二步目标,在实行“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中充分发挥特殊作用。当前,经济特区已面临着发挥这个特殊作用的关键时刻。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应当率先与香港、澳门实行经济对接,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促进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再逐步创造条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形成以香港为龙头的国际性城市群和国际金融经济中心。海南、厦门经济特区经过努力能够成为台湾与内地经济联系的结合区,在两岸经济协作中发挥桥梁作用。当前,有关方面应当提出大的政策决策,推动经济特区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

  第三步,随着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特区按国际惯例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工业园区等。亚太地区至迟在2020年全面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现在某些部门已开始实施投资贸易自由化,今后也有可能在国家的某些地区间实行投资贸易自由化。经济特区很有可能率先与其他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或某个地区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

  目前,当务之急是实现经济特区发展的第二个目标。因此,我们就海南实现第二个目标提出了“琼台农业项下自由贸易”和“建设三亚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议。鉴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实行琼台农业项下的自由贸易,可视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并可由中央政府宣布,因此,它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行琼台农业项下自由贸易十分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十分有利于发挥海南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海南是我国热带旅游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发展热带旅游,是海南旅游业的基本优势。三亚是热带旅游资源最丰富、环境质量最好的地方。经过努力,三亚可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热带观光、渡假旅游的目的地,成为我国举办国际会议旅游、大型文化体育旅游的最佳场所,为此,我们建议尽快把三亚宣布为国际化旅游城市,在大开放中寻求旅游发展的新路子。

  3.经济特区要主动地为“一国两制”、 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首先,这是经济特区的历史责任。中国创办经济特区,很重要的目的是为实行“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服务。特别在当前,更具迫切性。经济特区应当有责任在发挥这个“特殊作用”中多做工作,做好工作;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特区要自觉地为“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服务,在服务上多出办法。例如,为了繁荣稳定香港,有关方面决定简化内地游客赴港手续,仅这一措施每天就为香港增加200 多万港币的收入。应当说,特区在服务上是大有作为的。此外,要抓住机遇,敢于负责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最近,中美高层领导互访,对推动两岸进一步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条件,采取必要措施,发挥特区在两岸合作中的特殊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机遇最重要。在机遇面前,需要的是胆识和魄力。

  三、适应扩大对外开放要求,经济特区要加大改革力度

  经济特区应率先成为按国际规则办事的地区,这取决于能否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走得更快,比内陆的省份做得更好。开放是经济特区的出发点,改革一定要服从于开放的需要。

  1.按照十五大精神,要确立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改革思路。

  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有四个相当重要的观点: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之前,没有提过这是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经济特区应当在这个问题上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公有制不仅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各种混合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份。有些地方,有些产业不需要强调公有制占多大比例。第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而主要不是占多大比例。第四,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怎么样能够适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就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依托和手段,它应当服务和服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十五大充分肯定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作用,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对于特区,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特区中的作用,发挥三资企业等外来企业的作用。

  2.大胆进行分配领域方面的改革。

  在所有制关系基本解决后,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财产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在解决财产关系方面找到一套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些思想顾虑,比如认为是不是私有化,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目前,在解决基本的财产关系方面有两个问题,第一,在农村“耕者有其田”,实现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农民只有拥有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包括有占有、交换、转让的权利,才能解决农村的基本财产关系,奠定农村长期稳定的基础;第二,“劳者有其股”。在这个问题上,看法还不一致。十五大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允许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力有没有参与企业剩余产品分配的权利,或者说有没有剩余产品索取权呢?我曾提出劳动力产权这个重要概念。所谓劳动力产权,就是劳动者不仅应获得工资收入,而且应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产权收益。把企业利润收入的一部分作为企业职工在本企业的股份,其所得份额由其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工作贡献等因素决定。通过劳动力产权获取的股份具有特殊性,它不可转让,不可交易,不可继承。现代股份制有两大趋势,股权的分散化和股权泛化。随着这一趋势的出现,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实行职工持股。我认为我国的职工持股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一些企业采取了过渡办法,实行有偿购买和无偿分配相结合,同时,职工持股会以社团法人的形式出现。这在朝职工持股方面迈了一大步。我认为以劳动力产权为基础确立职工持股将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经济特区应当在分配关系改革方面作一些大胆探索。

  3.经济特区应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头。

  我国未来3年将在基础领域投资7500亿美元, 这些钱靠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从市场方面来,主要靠吸引外资,吸引社会投资。为此,投融资体制改革将成为今后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到,航空、铁路、公路、电讯、水利等国有公共部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了三大变化:(1)作用变了。如电讯业, 它不仅是一般的服务领域,现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商品。(2)发展速度大大加快。(3)组织形式变了。由过去的单一的国有制逐步股份化。这是全世界的一个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启动国内市场,加大基础领域投资必然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用股份化、公共基金、各类债券的办法拉动基础领域的投资。特区如果能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就能较大吸引外来投资、社会投资,进而把投资环境搞得更好。

  4.政府改革再上新台阶。

  经济特区这些年实行“小政府、大社会”,为全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政府机构改革包括:(1)政企分开。 即政府与企业分开,企业真正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政府的改革。如果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企业家市场等建立不起来,政企分开是实现不了的。(2 )政事分开。即政府与事业机构分开。(3)政群分开。 即政府与群众团体分开。只有政府改革是各项改革的重要条件,在这个问题上应下大功夫。

  在新形势下,中央号召我们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于经济特区来说,在全面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领会邓小平同志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这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介绍:迟福林 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

作者:迟福林

特区理论与实践 1998年11期

  邓小平同志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内容很丰富,涉及到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最具根本性意义的有三条:

  第一,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要起到前沿、窗口的作用。经济特区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产物。经济特区率先走向国际市场,与国际经济接轨,对我国的对外开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邓小平特别强调,经济特区总的指导思想是要放,不是收。他鼓励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方面,要大胆地干,大胆地闯。经济特区能否发展,首先要看能否在对外开放中有所作为,有新的贡献。

  第二,在实行“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发挥特殊作用。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选择在沿海地区,这同我国有港、澳、台的特殊国情密不可分。邓小平寄希望于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能够为实现“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作出特殊贡献。例如,邓小平同志几次谈到海南岛时,都谈到了台湾的情况。正是由此,邓小平提出,海南岛发展起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经济特区的“了不起”,就是因为它在与港、澳、台的联系与合作中能够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特殊作用。香港回归祖国,成功地实行“一国两制”,经济特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特区的重要作用,就是要为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为用“一国两制”原则实行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发挥特殊作用。

  第三,在改革方面经济特区要敢闯、敢试,真正起到先行试验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从一开始,就鼓励经济特区在改革中要敢于“杀出一条血路”,在改革中要“敢冒”、“敢闯”,并对经济特区的改革试验给予坚决支持。目前,我国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某些重大改革问题仍然需要经济特区先行试验。按照邓小平“敢冒”、“敢闯”的要求,经济特区的改革应迈开更大步子。

  党的十五大对经济特区提出了增创新优势的要求。经济特区如何增创新优势,从根本来说,是要以邓小平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本文结合经济特区发展的新情况,以邓小平上述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为主线,研究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一、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经济特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产物,服务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全局。应从国际经济的大环境、大趋势来研究经济特区的发展问题,现在经济特区面临的形势与前几年大不相同,有些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1.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个大趋势,而且发展势头很猛。

  这个趋势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20世纪初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20%,而70年代到90 年代已达到60—70%,预计到2000年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至少要达到80%,甚至90%。这个大趋势对我们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我国目前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0%左右。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不提高技术水平,我们的经济就缺少竞争力。当然,我们也应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注意不同产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如“三来一补”,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仍有其生命力。但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决定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是十分紧迫的问题。

  第二,投资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要加快。按照前几年亚太区域首脑商定的时间表,最迟不超过2020年亚太区域将完全实现投资贸易自由化。从现在的发展形势看,实际的进程可能要快于这个时间表。因为,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大加快,并把世界作为自己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舞台。80年代以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海外投资在80年代95%还在发达国家中进行,进入90年代以后,有30—36%的投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种转移的速度大大推动了世界投资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这种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越快,代价越小,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就越大。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同时,也快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全球有4.4万个跨国公司及28万个在国外的附属企业,目前,全世界有1/3的生产总量、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 的世界贸易、75%以上的专利和技术转让来自跨国公司。有人称“90年代是跨国公司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能否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取决于如何与跨国公司打交道,能否把跨国公司引进来,从而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第四,金融、电信等服务领域的开放不可避免,既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世界舞台上进行的,跨国公司要实现全球化的经营,那么以金融、电信为主的服务领域的开放是一定会加快的,否则经济全球化则缺少最重要的条件。去年,江主席访美作了一个重要宣布,中国决定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产品协定,其内容之一是集成电路、电讯设备、计算机等270多个产品到了2000年全部实行零关税。 中国要成为全球化生产线的一部分,就必须实行零关税。否则,2000年以后一些大的电信产业就不可能在中国生产。前不久,国家发布的引进外来投资的 4项决定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有步骤、有控制地开放金融和通讯等领域的试点”。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而作出的重要决定。

  2.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后,经济全球化呈现加快的趋势。

  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人们对开放的再认识。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认真、深入地讨论:

  第一,开放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人认为开放风险太大,韩国、泰国、印尼就是开放度太大了,引来了危机,因此提出中国应放慢开放的速度。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开放会带来风险,但主要矛盾不在于开放带来的风险,而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金融体制是否同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相适应。比如韩国过多限制直接吸引投资,大量借债,导致外债高垒,一旦遭遇国际金融风暴袭击就难免受到冲击。在这次亚洲金融风暴中新加坡、香港受到的冲击较小,就是因为其金融体制、经济结构方面相对健全些。这次危机使人们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在更大的国际范围内,加强相互合作,形成进一步统一的国际规则,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为防范类似亚洲金融危机再度发生,联合国建议成立世界金融组织,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一年多时间,国际间的经济开放大大加快了。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泰国,都提出了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一系列行动计划。例如韩国,实行了四条吸引外来投资的政策:(1)将公司的外国股份比例限制取消。(2)对外国投资者全面放开公司债券投资。(3)经监管当局同意,外资可获得银行股份的100%。(4)对外国银行和证券公司开放。开放有风险,不开放的风险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是主动开放,就是被动开放。主动开放,并且使经济结构、金融体制适应开放的要求,就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出了问题被动开放,带来的损害要更大。二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转轨国家,在与国际经济对接的过程中,由于过去封闭所形成的结构性、体制性弊端会逐步暴露出来,因此会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以至于各种经济震荡,并由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要加快经济改革,以适应对外开放的大形势。在开放过程中,改革越快,越有利。如果为了避免矛盾和问题,拖延开放进程,倒会由于失去机遇而带来长远性的矛盾和问题,带来更大的痛苦。正是由于正确总结了经验,我国政府最近公布了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

  第二,开放与经济安全。针对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有人认为开放太快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威胁。这里也有两个问题需要作出回答:一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是什么?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成为一个经济的大舞台,随着国际性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国家间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与不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世界市场规律的强制作用表现出来的。并且,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加快,应当首先将一国的经济安全置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统盘考虑。这是一个大前提,二是金融、电讯等服务领域的开放还能不能拖下去?国际间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必然要求金融、电讯等服务领域要开放。一个国家要吸引投资,要引进跨国公司,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在金融、电讯等服务领域按国际规则办事。金融、电讯等服务领域的改革要服务和服从于开放的大形势,加大力度。改革得越快,体制越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对外开放。

  第三,开放与国内市场。有人说,中国本身就是个大市场,老百姓的存款率又很高,因此自身经济的回旋余地很大,不必急于开放国内市场。中国的确是个大市场,而且是对外来投资者有极大吸引力的大市场,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大优势。另外,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中国市场的潜力都大得很。但这不能成为放缓开放的理由,正相反,它是中国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有利于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有利于吸引外来技术;有利于促进出口。无论是从吸引外来投资,加快发展,引进技术,加快结构调整,还是通过三资企业,推动和扩大出口,都应当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并且,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市场已逐步与国际市场相联系,相渗透。实践证明,开放市场,吸引外资,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3.经济特区要把加大吸引外来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加大投资,扩大出口,都需要积极引进外来投资。特区能否在新形势下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主力军,这对于特区发展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吸引外来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的数量会减少,估计在未来二、三年,我国每年吸引外来直接投资额约为 350 亿美元。 这与1993年的1100多亿美元相比,差距很大。此外,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为摆脱危机,东亚各国纷纷出台一些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的政策,这使得我国出口面临很大的压力。目前特区出口总值的40%是由三资企业拉动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就能拉动出口。

  适应新形势,经济特区吸引外来投资应在两方面下功夫:

  第一,千方百计出台有竞争力的措施,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例如,(1)在放开外来投资的领域方面,特区应先行一步。 我国最近决定在服务、商业贸易、法律、会计等领域加大吸引外资的步伐。下一步,如果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很可能会在特区进行,这对于特区在吸引外来金融资本方面会增强竞争力。(2 )在出口方面要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例如,应当在特区实行出口100%退税, 再过渡到实行出口零关税。(3 )特区应成为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的重要地区。现在跨国公司的投资有两个特点:“本地化”和“前厂后店”。抓住一个大跨国公司就等于抓住一个大市场。特区有条件在这方面做得更好。(4 )鼓励特区企业到海外投资。发达国家吸引外资与向海外投资的比例是1∶1.1,而我国的这个比例仅为1∶0.038,相差很悬殊。

  第二,在吸引外资的同时,特区最重要的是遵守国际规则,环境对于吸引外来投资最具根本性、长远性。现在外商投资关心良好的投资环境,尤其是政府的廉洁高效,胜过关心某些具体的优惠政策,特区应当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下大的功夫。

  二、经济特区要进一步发挥在实行“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中的特殊作用

  1.我国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的目标有其特殊性。

  各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标大体有三种:促进地区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大部分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而我国经济特区的目标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我们面临着港澳台问题。港澳台问题,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第一,港澳台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我国对外贸易的60%,直接投资的80%,劳务承包的65%都来自港澳台。第二,港澳台问题在中国对外开放中极具特殊性,中国行使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并长期保持繁荣稳定,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成功。同时,香港、澳门又长期保持原来的制度不变,有利于中国通过香港、澳门进一步密切同国际经济的联系。第三,香港顺利实施“一国两制”,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功。“一国两制”是中国对外开放中的伟大创举,它的顺利实施又会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树立形象,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我们能否通过经济特区加强同港澳台的经济合作,这是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条件。

  当前,经济特区充分发挥在“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中的特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香港在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未来一、两年能否保持稳定的发展,对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深圳经济特区在发挥特殊作用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稳定香港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一点,会远远超出特区自身发展的影响。其次,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又会对内陆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无论是对于拉动出口,还是吸引外来投资,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认识香港繁荣稳定的特殊性。由此,经济特区要更自觉、更积极地为顺利实施“一国两制”作出贡献,此外,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保持香港的稳定发展,会给国内外一个重大的信息,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会大大提高内外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反过来,这对于中国的稳定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为顺利实行“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已成为经济特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很长时期的重要任务。经济特区要自觉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并且在发挥自己这个特殊作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同港澳台的经济合作,由此再创经济特区发展的新优势。

  2.我国经济特区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目标的多重性,决定其分步走的发展战略。几年前,我在研究中提出经济特区在发展目标上分三步走的建议。

  第一步,发挥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作用。从总体上说,这个目标已经初步实现,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先行试验作用已结束。因为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还要经历一个很长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更加复杂,更需要经济特区在先行一步的改革试验中提供更成熟的经验。

  第二步目标,在实行“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中充分发挥特殊作用。当前,经济特区已面临着发挥这个特殊作用的关键时刻。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应当率先与香港、澳门实行经济对接,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促进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再逐步创造条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形成以香港为龙头的国际性城市群和国际金融经济中心。海南、厦门经济特区经过努力能够成为台湾与内地经济联系的结合区,在两岸经济协作中发挥桥梁作用。当前,有关方面应当提出大的政策决策,推动经济特区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

  第三步,随着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特区按国际惯例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工业园区等。亚太地区至迟在2020年全面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现在某些部门已开始实施投资贸易自由化,今后也有可能在国家的某些地区间实行投资贸易自由化。经济特区很有可能率先与其他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或某个地区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

  目前,当务之急是实现经济特区发展的第二个目标。因此,我们就海南实现第二个目标提出了“琼台农业项下自由贸易”和“建设三亚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议。鉴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实行琼台农业项下的自由贸易,可视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并可由中央政府宣布,因此,它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行琼台农业项下自由贸易十分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十分有利于发挥海南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海南是我国热带旅游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发展热带旅游,是海南旅游业的基本优势。三亚是热带旅游资源最丰富、环境质量最好的地方。经过努力,三亚可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热带观光、渡假旅游的目的地,成为我国举办国际会议旅游、大型文化体育旅游的最佳场所,为此,我们建议尽快把三亚宣布为国际化旅游城市,在大开放中寻求旅游发展的新路子。

  3.经济特区要主动地为“一国两制”、 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首先,这是经济特区的历史责任。中国创办经济特区,很重要的目的是为实行“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服务。特别在当前,更具迫切性。经济特区应当有责任在发挥这个“特殊作用”中多做工作,做好工作;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特区要自觉地为“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服务,在服务上多出办法。例如,为了繁荣稳定香港,有关方面决定简化内地游客赴港手续,仅这一措施每天就为香港增加200 多万港币的收入。应当说,特区在服务上是大有作为的。此外,要抓住机遇,敢于负责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最近,中美高层领导互访,对推动两岸进一步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条件,采取必要措施,发挥特区在两岸合作中的特殊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机遇最重要。在机遇面前,需要的是胆识和魄力。

  三、适应扩大对外开放要求,经济特区要加大改革力度

  经济特区应率先成为按国际规则办事的地区,这取决于能否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走得更快,比内陆的省份做得更好。开放是经济特区的出发点,改革一定要服从于开放的需要。

  1.按照十五大精神,要确立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改革思路。

  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有四个相当重要的观点: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之前,没有提过这是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经济特区应当在这个问题上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公有制不仅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各种混合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份。有些地方,有些产业不需要强调公有制占多大比例。第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而主要不是占多大比例。第四,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怎么样能够适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就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依托和手段,它应当服务和服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十五大充分肯定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作用,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对于特区,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特区中的作用,发挥三资企业等外来企业的作用。

  2.大胆进行分配领域方面的改革。

  在所有制关系基本解决后,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财产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在解决财产关系方面找到一套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些思想顾虑,比如认为是不是私有化,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目前,在解决基本的财产关系方面有两个问题,第一,在农村“耕者有其田”,实现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农民只有拥有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包括有占有、交换、转让的权利,才能解决农村的基本财产关系,奠定农村长期稳定的基础;第二,“劳者有其股”。在这个问题上,看法还不一致。十五大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允许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力有没有参与企业剩余产品分配的权利,或者说有没有剩余产品索取权呢?我曾提出劳动力产权这个重要概念。所谓劳动力产权,就是劳动者不仅应获得工资收入,而且应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产权收益。把企业利润收入的一部分作为企业职工在本企业的股份,其所得份额由其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工作贡献等因素决定。通过劳动力产权获取的股份具有特殊性,它不可转让,不可交易,不可继承。现代股份制有两大趋势,股权的分散化和股权泛化。随着这一趋势的出现,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实行职工持股。我认为我国的职工持股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一些企业采取了过渡办法,实行有偿购买和无偿分配相结合,同时,职工持股会以社团法人的形式出现。这在朝职工持股方面迈了一大步。我认为以劳动力产权为基础确立职工持股将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经济特区应当在分配关系改革方面作一些大胆探索。

  3.经济特区应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头。

  我国未来3年将在基础领域投资7500亿美元, 这些钱靠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从市场方面来,主要靠吸引外资,吸引社会投资。为此,投融资体制改革将成为今后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到,航空、铁路、公路、电讯、水利等国有公共部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了三大变化:(1)作用变了。如电讯业, 它不仅是一般的服务领域,现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商品。(2)发展速度大大加快。(3)组织形式变了。由过去的单一的国有制逐步股份化。这是全世界的一个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启动国内市场,加大基础领域投资必然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用股份化、公共基金、各类债券的办法拉动基础领域的投资。特区如果能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就能较大吸引外来投资、社会投资,进而把投资环境搞得更好。

  4.政府改革再上新台阶。

  经济特区这些年实行“小政府、大社会”,为全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政府机构改革包括:(1)政企分开。 即政府与企业分开,企业真正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政府的改革。如果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企业家市场等建立不起来,政企分开是实现不了的。(2 )政事分开。即政府与事业机构分开。(3)政群分开。 即政府与群众团体分开。只有政府改革是各项改革的重要条件,在这个问题上应下大功夫。

  在新形势下,中央号召我们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于经济特区来说,在全面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领会邓小平同志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这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介绍:迟福林 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


相关文章

  • 习近平: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习近平: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提高开放 型经济水平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9月15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 ...查看


  •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一.解放思想是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先导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也是推动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回顾中国共产党92年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1989年以后,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党的十四大再一次提出 ...查看


  • ,毛概论文
  • 改革开放的历程 --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二十周年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吹绿了东方神舟,春雨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 ...查看


  • 2014年第一季度党员学习笔记内容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滨海新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 宣 讲 提 纲 第一部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学习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 ...查看


  •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深化改革与民生关系
  •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深化改革与民生关系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35年间的7次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也都聚焦经济改革,使"三中全会"成为了"改革"的代 ...查看


  • 十二五规划纲要 1
  •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查看


  • 坚持开放发展 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进 ...查看


  • 三中全会公报
  •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 ...查看


  • 陕西省十二五规划 1
  • 陕西省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 ...查看


  • 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全文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