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学科论文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于欣 1321090521 师范学院 小学教育 B0905 黄艳丽 2012年6月10日
浅谈适当的距离产生美
摘要: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在实用、伦理、科学等方面的价值淡化、抑制和未被注意所造成的心理距离。距离害死形式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人们对事物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态度,它不由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所推动。在记忆与现实之间留下适当的想象空间,现实和记忆时人的注意中心形成了心理距离,审美主体就从这里感受美、体会美、品尝美。
关键字:距离;审美;关系
适当的距离产生美,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912年发表了论文《“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心理距离”即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而且要求客体与人本身的实际需要及目的分离开来,也就是“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目的的,即人从外界事物中的功利目的、实际用途超脱出来,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他说: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心理距离说”抓住了创作和欣赏的某些规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有严重的缺陷: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第一,他脱离社会、脱离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审美现象,把美和美感建立在“距离”的基础上。第二,他认为“距离”超脱功利是绝对的,看不到潜藏的功利,也是片面的。[1]
一、把握好时间距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距离产生美是心理适应的原因。古人云:“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其实真正的距离产生美并不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而是相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朵花,如果你近距离的看它,它很普通,而站远一点,它是那么动人,道理是一样的。
二、把握好心理距离
在美学课上我们熟悉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谈美》极其精辟的分析和论证了其美学的观点。当他谈及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中爱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
有其独特的反应。一件古董,古董商用商业的眼光去看,考古学家是以研究的角度去看,而画家是用欣赏的角度去看,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像朱老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眼光去欣赏,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2]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真正能触动心灵深处的往往是那些给予了美好寓意的艺术作品。
三、把握好空间距离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就是人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是世界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你我之间产生的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赋予美感的意境,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是主管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管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人们对鱼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悉没有了距离感个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的厉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了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了美感,使人向往。
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
[3]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而面对什么是美,朱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
距离产生美,距离给予了事物足够的想象空间,更能美化事物,审美需要在一定的距离的基础上完成。
参考文献 [1] 布洛.《“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M].瑞士.1912(01):32. [2] 朱光潜.《谈美》[J].载《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03).43. 朱光潜.《谈美书简》[J].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04).12. [3]
《美学概论》学科论文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于欣 1321090521 师范学院 小学教育 B0905 黄艳丽 2012年6月10日
浅谈适当的距离产生美
摘要: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在实用、伦理、科学等方面的价值淡化、抑制和未被注意所造成的心理距离。距离害死形式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人们对事物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态度,它不由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所推动。在记忆与现实之间留下适当的想象空间,现实和记忆时人的注意中心形成了心理距离,审美主体就从这里感受美、体会美、品尝美。
关键字:距离;审美;关系
适当的距离产生美,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912年发表了论文《“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心理距离”即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而且要求客体与人本身的实际需要及目的分离开来,也就是“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目的的,即人从外界事物中的功利目的、实际用途超脱出来,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他说: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心理距离说”抓住了创作和欣赏的某些规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有严重的缺陷: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第一,他脱离社会、脱离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审美现象,把美和美感建立在“距离”的基础上。第二,他认为“距离”超脱功利是绝对的,看不到潜藏的功利,也是片面的。[1]
一、把握好时间距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距离产生美是心理适应的原因。古人云:“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其实真正的距离产生美并不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而是相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朵花,如果你近距离的看它,它很普通,而站远一点,它是那么动人,道理是一样的。
二、把握好心理距离
在美学课上我们熟悉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谈美》极其精辟的分析和论证了其美学的观点。当他谈及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中爱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
有其独特的反应。一件古董,古董商用商业的眼光去看,考古学家是以研究的角度去看,而画家是用欣赏的角度去看,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像朱老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眼光去欣赏,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2]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真正能触动心灵深处的往往是那些给予了美好寓意的艺术作品。
三、把握好空间距离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就是人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是世界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你我之间产生的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赋予美感的意境,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是主管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管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人们对鱼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悉没有了距离感个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的厉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了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了美感,使人向往。
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
[3]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而面对什么是美,朱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
距离产生美,距离给予了事物足够的想象空间,更能美化事物,审美需要在一定的距离的基础上完成。
参考文献 [1] 布洛.《“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M].瑞士.1912(01):32. [2] 朱光潜.《谈美》[J].载《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03).43. 朱光潜.《谈美书简》[J].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04).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