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东西洋航海图》是一幅真正的海上贸易航线图。此图现属牛津大学博德立安图书馆。2008年左右牛津大学在整理馆藏文献时被重新发现。引起了香港学者钱江博士的注意。2011年10月,此图首次在牛津展出时,我曾去牛津专程考察过此图。
这是一件保存较完好的彩色绢本地图,其精确尺寸为纵158CM,横96CM。地图旁的英文说明的大意是:“雪尔登中国地图(1620年代):这是一幅了不起的水彩地图,1659年入藏博德立安图书馆。它原来拥有者是约翰·雪尔登,是位律师、历史和语言学者。最近我们对此图进行了修复和研究。它大约是晚明时期的作品,地图显示了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尼、东南亚和印度的一部分地区,同时还显示了由泉州港发往这些地区的航线。地图左侧接近印度卡利卡特,最西端的一段文字显示了亚丁、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的航向。此图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地图中最早的,不仅显示航线,而且将中国描绘成东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中心的地图。”
从英国回来后,我与钱江博士、刘义杰先生,通过邮件又进行了多次讨论,大家都认为此图对中国古代海洋地图研究,甚至或中国古代地图学史,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随后,我们策划此图的专题研讨会,并请葛剑雄教授担任本次论坛的学术主持。京、沪、深、港等地多位古地图专家、航海史专家的积极参与。
研讨会认为,此图虽然没有作者名,但从图面提供的的信息看,这是一幅反映明朝时期福建海上贸易活动的航海图,图中所有的航线都是从漳泉两地出发,其绘制者很有可能是的闽南海商。此图的描绘重点放在了南中国海,以及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等贸易活动频繁的海域;东南最远到香料群岛马鲁古,西边最远到印度西岸卡里卡特;其实用性及其远洋航海的意义都不亚于《郑和航海图》。
按照图中的地名标注,可以判断该图绘制时间应该在明万历年间1566-1602年之间。与会的专家们,根据地图所描述的区域、海域等等元素,初步认为图的名字应该是《明代东西洋航海图》。从图中所有出发港都是漳泉二港。绘制很可能是福建海商,或移民漳泉了阿拉伯海商的汉化的后人。
站在中国海图史的视角审视这幅地图,它改写了中国海图史,填补多项“空白”。其一,它是中国第一幅标有罗盘与比率尺的古代航海图。其二,从航行距离看,它还是中国第一幅实测式的远洋实用航海图。此图几乎具备了现代航海图的所有特征——绘有罗盘比率尺、海岸线描述准确、航线标示清楚、沿海口岸城市注记详实,甚至岛屿、礁沙都标示清楚。其三,它还是中国第一幅明确绘出澎台与南海四岛准确位置的海图。
钱江先生统计出此图共画出十八条国际航线,其中有6条东洋航路,即漳泉往琉球、长崎、吕宋航路和潮州往吕宋、苏禄、文莱航路。12条西洋航路,即漳泉经占城、柬埔寨往咬留吧(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往满剌加(马六甲),往暹罗(泰国),往大泥、吉丹,往旧港及万丹(印尼)等航路,还有由满剌咖往阿齐、池汶、马神的航路;还有由满剌咖沿马来半岛西岸北上缅甸南部的航路,还有绕苏门答腊南岸的航路,最西边有阿齐入印度洋往印度古里的航路……等等。此图的航路绘制相当精确,这是一幅完好的航海总图,可以说与当时的大航海时代完全接轨。这也吻合了明隆庆年间(1566-1572)穆宗同意解除福建海禁,准许漳泉海商赴东西洋贸易的大背景。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进入南洋,这一时期的大明海商的海上贸易已进入了大的国际贸易圈。而所谓“海上丝绸之路”,除丝绸(吕宋)贸易外、此时,进行的更多的是香料贸易。
此外,它还是中国第一幅准确表现中国与东亚地区地理关系的海图。在中国古代的世界地图上,中国永远在中央,外国如弹丸小圈,散摆于周边。但这幅地图却真实描述了东南洋与中国的地理关系,将中国与东南亚融为一体的东亚格局。仅此一点,它就有资格补充到今后的古代中国地图思想史中。皇家的“天下观”与民间的“海洋观”,在历史上并不是统一的,民间有更加独立的务实的地理思想与世界观。
图:《明代东西洋航海图》,此图约绘于17世纪初,绢本彩绘,现藏英国牛津博德利安图书馆中国文献馆。
《明代东西洋航海图》是一幅真正的海上贸易航线图。此图现属牛津大学博德立安图书馆。2008年左右牛津大学在整理馆藏文献时被重新发现。引起了香港学者钱江博士的注意。2011年10月,此图首次在牛津展出时,我曾去牛津专程考察过此图。
这是一件保存较完好的彩色绢本地图,其精确尺寸为纵158CM,横96CM。地图旁的英文说明的大意是:“雪尔登中国地图(1620年代):这是一幅了不起的水彩地图,1659年入藏博德立安图书馆。它原来拥有者是约翰·雪尔登,是位律师、历史和语言学者。最近我们对此图进行了修复和研究。它大约是晚明时期的作品,地图显示了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尼、东南亚和印度的一部分地区,同时还显示了由泉州港发往这些地区的航线。地图左侧接近印度卡利卡特,最西端的一段文字显示了亚丁、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的航向。此图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地图中最早的,不仅显示航线,而且将中国描绘成东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中心的地图。”
从英国回来后,我与钱江博士、刘义杰先生,通过邮件又进行了多次讨论,大家都认为此图对中国古代海洋地图研究,甚至或中国古代地图学史,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随后,我们策划此图的专题研讨会,并请葛剑雄教授担任本次论坛的学术主持。京、沪、深、港等地多位古地图专家、航海史专家的积极参与。
研讨会认为,此图虽然没有作者名,但从图面提供的的信息看,这是一幅反映明朝时期福建海上贸易活动的航海图,图中所有的航线都是从漳泉两地出发,其绘制者很有可能是的闽南海商。此图的描绘重点放在了南中国海,以及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等贸易活动频繁的海域;东南最远到香料群岛马鲁古,西边最远到印度西岸卡里卡特;其实用性及其远洋航海的意义都不亚于《郑和航海图》。
按照图中的地名标注,可以判断该图绘制时间应该在明万历年间1566-1602年之间。与会的专家们,根据地图所描述的区域、海域等等元素,初步认为图的名字应该是《明代东西洋航海图》。从图中所有出发港都是漳泉二港。绘制很可能是福建海商,或移民漳泉了阿拉伯海商的汉化的后人。
站在中国海图史的视角审视这幅地图,它改写了中国海图史,填补多项“空白”。其一,它是中国第一幅标有罗盘与比率尺的古代航海图。其二,从航行距离看,它还是中国第一幅实测式的远洋实用航海图。此图几乎具备了现代航海图的所有特征——绘有罗盘比率尺、海岸线描述准确、航线标示清楚、沿海口岸城市注记详实,甚至岛屿、礁沙都标示清楚。其三,它还是中国第一幅明确绘出澎台与南海四岛准确位置的海图。
钱江先生统计出此图共画出十八条国际航线,其中有6条东洋航路,即漳泉往琉球、长崎、吕宋航路和潮州往吕宋、苏禄、文莱航路。12条西洋航路,即漳泉经占城、柬埔寨往咬留吧(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往满剌加(马六甲),往暹罗(泰国),往大泥、吉丹,往旧港及万丹(印尼)等航路,还有由满剌咖往阿齐、池汶、马神的航路;还有由满剌咖沿马来半岛西岸北上缅甸南部的航路,还有绕苏门答腊南岸的航路,最西边有阿齐入印度洋往印度古里的航路……等等。此图的航路绘制相当精确,这是一幅完好的航海总图,可以说与当时的大航海时代完全接轨。这也吻合了明隆庆年间(1566-1572)穆宗同意解除福建海禁,准许漳泉海商赴东西洋贸易的大背景。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进入南洋,这一时期的大明海商的海上贸易已进入了大的国际贸易圈。而所谓“海上丝绸之路”,除丝绸(吕宋)贸易外、此时,进行的更多的是香料贸易。
此外,它还是中国第一幅准确表现中国与东亚地区地理关系的海图。在中国古代的世界地图上,中国永远在中央,外国如弹丸小圈,散摆于周边。但这幅地图却真实描述了东南洋与中国的地理关系,将中国与东南亚融为一体的东亚格局。仅此一点,它就有资格补充到今后的古代中国地图思想史中。皇家的“天下观”与民间的“海洋观”,在历史上并不是统一的,民间有更加独立的务实的地理思想与世界观。
图:《明代东西洋航海图》,此图约绘于17世纪初,绢本彩绘,现藏英国牛津博德利安图书馆中国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