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由京城被贬到安徽,当了滁州太守,写下著名的《醉翁亭记》。其主要内容就是带着一帮人,跑到附近的山里吃吃喝喝,与民同乐,喝多了酒就趴在石头上发呆、傻乐。
欧阳修当时尚未到40岁。他生来体弱多病,青年时代便有了白头发。这些年政坛上劳心劳力,生活中两次丧偶,加上这次贬谪,不知不觉中自己竟已满头霜雪、满面沧桑了。揽镜心惊而自称“醉翁”,是写实也是自嘲。
在宋朝,京官最害怕的事是外放到地方上任职。当时流传一个笑话,有人去拜访某京官,看门的说大人今天不在。那人批评道:“人死了才叫不在呢,你这下人真没规矩,应该说我家大人出外办事了。”看门的愁眉苦脸地回答:“我家主人宁死,也忌讳‘出外’这两个字呀!”
当地方官就远离了权力中枢,仕途黯淡,人也辛苦。按宋朝规矩,所有地方官员,隔个两三年,就要调动,带着家小跋涉到另一地去。古代交通不便,少数倒霉鬼不幸在任上或途中病死,连累得一家老小都没办法还乡。更不走运的,被派去岭南等荒蛮区域,消息一至,举家号啕。这就叫“宦游”,只是听起来很美而已。
“宦游”是宋代文学的重要题材,每个人写起来,都倾吐一堆苦水,尤以晚年进入官场的柳永为甚,他是走到哪儿就抱怨到哪儿,又想家又想情人―果然皇帝就不该给他官做,且去填词罢。
士大夫们公事之余寻山访水,在山水间把一腔思乡情兼难以言说的官场郁闷排遣掉。为了出行方便,他们修路建桥盖亭堂,同时也开发了旅游业。
欧阳修把滁州治理得很不错,行政宽简,劝农劝商修水利,百姓颇为安居乐业。闲下来时,他便令下属在官衙四周种满花木,还写了一首诗:“浅红深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这位老官儿,爱酒爱山水之外,还爱鲜花。严肃的政府机关,被他弄得花团锦簇,蜂来蝶往,他坐在里面,乐陶陶地端着酒杯。在琅琊山醉翁亭边,至今存有他亲手种下的老梅树一棵,已经活了一千年,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老寿星梅。
三年后,欧阳修调到扬州做太守。这是著名的佳丽之地呀,他来了好快活,选地势最高处,建了座壮丽的平山堂,号称淮南第一堂,将江南群山尽收眼底。
每到夏天,半夜里凉气上来了,欧阳修就带一大群人来堂上玩。他事先让人到湖里采来千朵荷花,分插在百余只花盆里,安置在座位之间。陪侍的歌姬们摘一朵下来,于客人之间传送,每人摘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的客人就要饮酒赋诗。众人一直喝到月沉星落,露水浸湿衣裳才散。
坐花载月,玩得豪气满怀,又文艺又高雅,比较一下,现代人的娱乐方式果然好生粗鄙。直到八年后,欧阳修已经重返京城,有友人前往扬州赴任,他写词送行,尤在怀念当年时光。
欧阳修在堂前手种一棵杨柳,被当地人称为“欧公柳”,自他走后百姓一直殷勤照拂着。后来有姓薛的太守来,在对面也种了一棵,自号为“薛公柳”,结果很受鄙视。他刚刚离任,树就被当地人砍掉了。可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欧阳修现在怀念那棵柳树,其实心里也是欣慰的,回想当年政绩,觉得自己这个地方官当得,嗯,还行。
感怀词里的自己,形象与《醉翁亭记》中的差不多,苍颜白发,颓然大醉一老翁。欧阳修其实酒量很浅,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是真的,一饮千钟绝对是吹牛,实情也就是几杯就歪之乎了。宴席之上,大部分时间,他都两眼发�地看着别人在喝在闹。模糊的视野里,书生们的青衫,歌姬的红裙,花朵的五色,织成一片迷离绚烂。
欧阳修在席上,总是年纪最大的一个。他喜欢带着后生们特别是有才华的,出来游乐,听他们朗诵新写的诗文,击节赞赏,还自己掏钱资助他们读书、赶考。他极其爱惜人才,一生为北宋挖掘输送了大批青年俊彦:苏轼、苏辙兄弟,曾巩、王安石、司马光、吕惠卿、章�、程颢、张载……北宋史上星光灿烂的文学、政治和思想精英,几乎都出自于他的门下或经过他的举荐。
欧阳修成名极早,在当世被尊为文坛领袖,“天下翕然师尊之”。
然而,当他读到毛头小子苏轼的文章后,竟自愧不如地说:“有这小子在,30年后,天下大概没人还记得我欧阳修了!”换了一般人,苏轼难免要被警惕打压了,欧阳修却兴高采烈:“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他出一头之地,可喜,可喜!”
这才是宗师风范。欧阳修是“海内文宗”,不仅在于其学识,更在于其人品与胸襟。苏轼也曾随他悠游玩乐过,在此后的岁月里,每当回想起来,都追慕不已,既敬且爱。苏轼曾三过扬州,一任太守,在平山堂下写纪念恩师的诗词:“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此时欧阳修已经去世10年了。苏轼也步入人生的成熟期,于生命之无常,亲朋爱侣之聚散,有了更浑厚达观的认知。但那位风流的文章太守,其美好的诗文和超卓的人品胸怀,其老仙翁一样的形象,仍在山水间流连,在他心里醉笑着。每走一步,对恩师当年的心志,苏轼似乎就了解得更多一点。
欧阳修一生过得极其绚烂,文学成就卓越就不说了,经学、金石学、史学都是大家,精通琴棋书画,兴致来时还能跳舞给大家看……天赋奇高人又刻苦,一辈子胜过别人加起来活好多辈子。他的书法也好,朱熹曾评价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外优游而内刚劲,正是欧阳修的个性特色。
和生活上载花载酒的散漫形成鲜明对比,正经事上,欧阳修是个极严谨执拗的人,认定一个道理,就有偏执狂的奋不顾身。幼年时家穷,靠母亲拿竹棍在地上画着学识字,到亲友家借书来苦读,竟然能学成大家,他已够坚忍了;当官以后,他更是“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连他老妈都感慨地说:“我儿子脾气太直,肯定得罪好多人,老身可是做好跟他一起倒霉的准备了!”
他当主考官,选拔苏轼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怀着伯乐找到好多匹千里马的高兴心情,把险怪空洞的“太学体”全刷了下去,不料一出家门就被气不顺的落榜生围殴,差点送掉性命。他觉得范仲淹他们搞的“新政”好,就半步不退地支持,哪管得罪权贵。学生王安石搞变法,他觉得哪里不好,就顽固反对,在自己管辖的地区,硬是把轰轰烈烈的“青苗法”给废除了,气得王安石跟皇帝直抱怨:“噫!这老爷子走到哪儿败事到哪儿啊!”可王安石也拿他没办法。
最可怕的是跟人讨论政务,欧阳修不论政治观念如何,往往都有着不恤己身、不图私利,只为天下大计而玩命的架势。再好的朋友,此刻都翻脸不认,能够吵得面红耳赤,跟乌眼鸡一样恶狠狠相对,但过后还照样拉人家去家里赏花喝酒。
欧阳修谥号“文忠”,反映了朝廷对他的看法:忠直可靠。在宋朝,人们容忍性格偏执古怪而内心清明正直的人,而对那些八面玲珑和气生财之辈,保持着警惕心。官场上做“琉璃蛋儿”,很容易就被当成小人痛骂。不像现在,人际关系竟然被当成了不起的生产力。但人性终是复杂而软弱的,在任何时代,都是做小人虽常戚戚但简便易,做君子虽坦荡荡却行路难。
欧阳修曾官高权重,但伴随而来的是一直被人用各种奇怪的理由攻击,什么亲戚中有人犯罪啦,于是他被连坐了―在讲究宗族理念的古代,一个人当官了出人头地了,就必须负担起以身作则并教导族内子弟的任务,别说妻妾、下人,就是远房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犯了事,首先也要追究你管教无方的责任,不能齐家焉能治国嘛!被政敌顺利地踢到滁州,靠的就是这条罪状。
最常见的是说他作风不好,跟妇女通奸。有一次御史竟然告他霸占了自己的侄媳妇。宋朝于官员的规矩是,管他离不离谱,但凡御史开口了,必要查得你焦头烂额不可。后来被证实纯属诬告,但欧阳修还是惹了一身骚。
这可能跟他写的某些“淫词艳曲”有关系。《六一词》中许多关于男女情事大胆直白之作。“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这是后人为他辩白时说的。其实呢,人们真是白操心了,那就是他老人家亲手写的,亲口唱的。他倒不忌讳写,说起来这也不算大事,略不合体统而已。只是写得多了,有心人看看,哟,经验蛮丰富的嘛,就从这里下手好了。
其实呢,欧阳修的爱情词,接五代“花间派”遗风,又有自己的发展,婉丽而深沉―不要理那些道学先生的胡缠―他写得太好了,随便拈出哪一阙,都看得人百转千回,心如春水,生出许多的爱与愁。
晚年辞官后的欧阳修,把家移到了颍州(今安徽阜阳)。他曾在此地当过太守,一上任,就治理“西湖”,除杂草而遍植荷花与杨柳。经年之后,接天莲叶无穷碧,游船笙歌往来,成为美景。
颍州“西湖”在当时水域广阔,风景佳美,和杭州的西湖、扬州的瘦西湖相比,并不逊色,这全托欧阳修开发之力。他爱这亲手护养起来的湖山,老了就把这里当成家乡。依旧是花酒相伴,年轻好看的有才华的男女簇拥,时时畅游湖上,写下许多歌唱“西湖”风光的诗词。
欧阳修第一次来颍州“西湖”,是四十多岁时。阔别近20年后,将富贵如浮云一般放了,他再来安居,却发出物是人非的叹息,说没人认识我这当年的太守了。这与看着苏轼的文章,说“三十年后不会再有人知道我欧阳修”是同一思路:尽管有如许成就与功业,始终觉得自己渺小、速朽。窥宇宙之无穷,观人生之短促,欧阳修一生都怀抱这样的谦卑。
很多年后,也已经满头白发的苏轼来西湖,写词怀念。不愧是师生,对于身后留名这件事,苏轼也怀着谦虚到不自信的态度。比起愚蠢狂妄却总标榜着功业千秋的某类人,他们真是太可爱可敬了。千秋不千秋,由时间说了算。这两位的名字,和留下的诗文,千年之后,还闪闪照耀于文明的星空。
春来又春去,白了人头。醉翁之意何在?不在酒里,在山水间,在花丛中,在歌姬美妙的声音里,在有情人的笑与泪中……而这一切,组成了他热爱的大宋河山,“外优游而内刚劲”,原来,刚劲是一种发自于爱意的捍卫。
编 辑/汪微微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由京城被贬到安徽,当了滁州太守,写下著名的《醉翁亭记》。其主要内容就是带着一帮人,跑到附近的山里吃吃喝喝,与民同乐,喝多了酒就趴在石头上发呆、傻乐。
欧阳修当时尚未到40岁。他生来体弱多病,青年时代便有了白头发。这些年政坛上劳心劳力,生活中两次丧偶,加上这次贬谪,不知不觉中自己竟已满头霜雪、满面沧桑了。揽镜心惊而自称“醉翁”,是写实也是自嘲。
在宋朝,京官最害怕的事是外放到地方上任职。当时流传一个笑话,有人去拜访某京官,看门的说大人今天不在。那人批评道:“人死了才叫不在呢,你这下人真没规矩,应该说我家大人出外办事了。”看门的愁眉苦脸地回答:“我家主人宁死,也忌讳‘出外’这两个字呀!”
当地方官就远离了权力中枢,仕途黯淡,人也辛苦。按宋朝规矩,所有地方官员,隔个两三年,就要调动,带着家小跋涉到另一地去。古代交通不便,少数倒霉鬼不幸在任上或途中病死,连累得一家老小都没办法还乡。更不走运的,被派去岭南等荒蛮区域,消息一至,举家号啕。这就叫“宦游”,只是听起来很美而已。
“宦游”是宋代文学的重要题材,每个人写起来,都倾吐一堆苦水,尤以晚年进入官场的柳永为甚,他是走到哪儿就抱怨到哪儿,又想家又想情人―果然皇帝就不该给他官做,且去填词罢。
士大夫们公事之余寻山访水,在山水间把一腔思乡情兼难以言说的官场郁闷排遣掉。为了出行方便,他们修路建桥盖亭堂,同时也开发了旅游业。
欧阳修把滁州治理得很不错,行政宽简,劝农劝商修水利,百姓颇为安居乐业。闲下来时,他便令下属在官衙四周种满花木,还写了一首诗:“浅红深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这位老官儿,爱酒爱山水之外,还爱鲜花。严肃的政府机关,被他弄得花团锦簇,蜂来蝶往,他坐在里面,乐陶陶地端着酒杯。在琅琊山醉翁亭边,至今存有他亲手种下的老梅树一棵,已经活了一千年,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老寿星梅。
三年后,欧阳修调到扬州做太守。这是著名的佳丽之地呀,他来了好快活,选地势最高处,建了座壮丽的平山堂,号称淮南第一堂,将江南群山尽收眼底。
每到夏天,半夜里凉气上来了,欧阳修就带一大群人来堂上玩。他事先让人到湖里采来千朵荷花,分插在百余只花盆里,安置在座位之间。陪侍的歌姬们摘一朵下来,于客人之间传送,每人摘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的客人就要饮酒赋诗。众人一直喝到月沉星落,露水浸湿衣裳才散。
坐花载月,玩得豪气满怀,又文艺又高雅,比较一下,现代人的娱乐方式果然好生粗鄙。直到八年后,欧阳修已经重返京城,有友人前往扬州赴任,他写词送行,尤在怀念当年时光。
欧阳修在堂前手种一棵杨柳,被当地人称为“欧公柳”,自他走后百姓一直殷勤照拂着。后来有姓薛的太守来,在对面也种了一棵,自号为“薛公柳”,结果很受鄙视。他刚刚离任,树就被当地人砍掉了。可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欧阳修现在怀念那棵柳树,其实心里也是欣慰的,回想当年政绩,觉得自己这个地方官当得,嗯,还行。
感怀词里的自己,形象与《醉翁亭记》中的差不多,苍颜白发,颓然大醉一老翁。欧阳修其实酒量很浅,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是真的,一饮千钟绝对是吹牛,实情也就是几杯就歪之乎了。宴席之上,大部分时间,他都两眼发�地看着别人在喝在闹。模糊的视野里,书生们的青衫,歌姬的红裙,花朵的五色,织成一片迷离绚烂。
欧阳修在席上,总是年纪最大的一个。他喜欢带着后生们特别是有才华的,出来游乐,听他们朗诵新写的诗文,击节赞赏,还自己掏钱资助他们读书、赶考。他极其爱惜人才,一生为北宋挖掘输送了大批青年俊彦:苏轼、苏辙兄弟,曾巩、王安石、司马光、吕惠卿、章�、程颢、张载……北宋史上星光灿烂的文学、政治和思想精英,几乎都出自于他的门下或经过他的举荐。
欧阳修成名极早,在当世被尊为文坛领袖,“天下翕然师尊之”。
然而,当他读到毛头小子苏轼的文章后,竟自愧不如地说:“有这小子在,30年后,天下大概没人还记得我欧阳修了!”换了一般人,苏轼难免要被警惕打压了,欧阳修却兴高采烈:“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他出一头之地,可喜,可喜!”
这才是宗师风范。欧阳修是“海内文宗”,不仅在于其学识,更在于其人品与胸襟。苏轼也曾随他悠游玩乐过,在此后的岁月里,每当回想起来,都追慕不已,既敬且爱。苏轼曾三过扬州,一任太守,在平山堂下写纪念恩师的诗词:“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此时欧阳修已经去世10年了。苏轼也步入人生的成熟期,于生命之无常,亲朋爱侣之聚散,有了更浑厚达观的认知。但那位风流的文章太守,其美好的诗文和超卓的人品胸怀,其老仙翁一样的形象,仍在山水间流连,在他心里醉笑着。每走一步,对恩师当年的心志,苏轼似乎就了解得更多一点。
欧阳修一生过得极其绚烂,文学成就卓越就不说了,经学、金石学、史学都是大家,精通琴棋书画,兴致来时还能跳舞给大家看……天赋奇高人又刻苦,一辈子胜过别人加起来活好多辈子。他的书法也好,朱熹曾评价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外优游而内刚劲,正是欧阳修的个性特色。
和生活上载花载酒的散漫形成鲜明对比,正经事上,欧阳修是个极严谨执拗的人,认定一个道理,就有偏执狂的奋不顾身。幼年时家穷,靠母亲拿竹棍在地上画着学识字,到亲友家借书来苦读,竟然能学成大家,他已够坚忍了;当官以后,他更是“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连他老妈都感慨地说:“我儿子脾气太直,肯定得罪好多人,老身可是做好跟他一起倒霉的准备了!”
他当主考官,选拔苏轼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怀着伯乐找到好多匹千里马的高兴心情,把险怪空洞的“太学体”全刷了下去,不料一出家门就被气不顺的落榜生围殴,差点送掉性命。他觉得范仲淹他们搞的“新政”好,就半步不退地支持,哪管得罪权贵。学生王安石搞变法,他觉得哪里不好,就顽固反对,在自己管辖的地区,硬是把轰轰烈烈的“青苗法”给废除了,气得王安石跟皇帝直抱怨:“噫!这老爷子走到哪儿败事到哪儿啊!”可王安石也拿他没办法。
最可怕的是跟人讨论政务,欧阳修不论政治观念如何,往往都有着不恤己身、不图私利,只为天下大计而玩命的架势。再好的朋友,此刻都翻脸不认,能够吵得面红耳赤,跟乌眼鸡一样恶狠狠相对,但过后还照样拉人家去家里赏花喝酒。
欧阳修谥号“文忠”,反映了朝廷对他的看法:忠直可靠。在宋朝,人们容忍性格偏执古怪而内心清明正直的人,而对那些八面玲珑和气生财之辈,保持着警惕心。官场上做“琉璃蛋儿”,很容易就被当成小人痛骂。不像现在,人际关系竟然被当成了不起的生产力。但人性终是复杂而软弱的,在任何时代,都是做小人虽常戚戚但简便易,做君子虽坦荡荡却行路难。
欧阳修曾官高权重,但伴随而来的是一直被人用各种奇怪的理由攻击,什么亲戚中有人犯罪啦,于是他被连坐了―在讲究宗族理念的古代,一个人当官了出人头地了,就必须负担起以身作则并教导族内子弟的任务,别说妻妾、下人,就是远房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犯了事,首先也要追究你管教无方的责任,不能齐家焉能治国嘛!被政敌顺利地踢到滁州,靠的就是这条罪状。
最常见的是说他作风不好,跟妇女通奸。有一次御史竟然告他霸占了自己的侄媳妇。宋朝于官员的规矩是,管他离不离谱,但凡御史开口了,必要查得你焦头烂额不可。后来被证实纯属诬告,但欧阳修还是惹了一身骚。
这可能跟他写的某些“淫词艳曲”有关系。《六一词》中许多关于男女情事大胆直白之作。“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这是后人为他辩白时说的。其实呢,人们真是白操心了,那就是他老人家亲手写的,亲口唱的。他倒不忌讳写,说起来这也不算大事,略不合体统而已。只是写得多了,有心人看看,哟,经验蛮丰富的嘛,就从这里下手好了。
其实呢,欧阳修的爱情词,接五代“花间派”遗风,又有自己的发展,婉丽而深沉―不要理那些道学先生的胡缠―他写得太好了,随便拈出哪一阙,都看得人百转千回,心如春水,生出许多的爱与愁。
晚年辞官后的欧阳修,把家移到了颍州(今安徽阜阳)。他曾在此地当过太守,一上任,就治理“西湖”,除杂草而遍植荷花与杨柳。经年之后,接天莲叶无穷碧,游船笙歌往来,成为美景。
颍州“西湖”在当时水域广阔,风景佳美,和杭州的西湖、扬州的瘦西湖相比,并不逊色,这全托欧阳修开发之力。他爱这亲手护养起来的湖山,老了就把这里当成家乡。依旧是花酒相伴,年轻好看的有才华的男女簇拥,时时畅游湖上,写下许多歌唱“西湖”风光的诗词。
欧阳修第一次来颍州“西湖”,是四十多岁时。阔别近20年后,将富贵如浮云一般放了,他再来安居,却发出物是人非的叹息,说没人认识我这当年的太守了。这与看着苏轼的文章,说“三十年后不会再有人知道我欧阳修”是同一思路:尽管有如许成就与功业,始终觉得自己渺小、速朽。窥宇宙之无穷,观人生之短促,欧阳修一生都怀抱这样的谦卑。
很多年后,也已经满头白发的苏轼来西湖,写词怀念。不愧是师生,对于身后留名这件事,苏轼也怀着谦虚到不自信的态度。比起愚蠢狂妄却总标榜着功业千秋的某类人,他们真是太可爱可敬了。千秋不千秋,由时间说了算。这两位的名字,和留下的诗文,千年之后,还闪闪照耀于文明的星空。
春来又春去,白了人头。醉翁之意何在?不在酒里,在山水间,在花丛中,在歌姬美妙的声音里,在有情人的笑与泪中……而这一切,组成了他热爱的大宋河山,“外优游而内刚劲”,原来,刚劲是一种发自于爱意的捍卫。
编 辑/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