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练声(学唱歌)

许多人认为自己的声音条件不好,就不敢张嘴唱歌.其实唱歌并不是必须要有好嗓子的.只要练习得当,肯练,多练.就能唱出动听的歌声. 现在无就告诉大家学习声乐的必备条件: 要学好声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掌握相应的音乐基础知和技能. 1、音乐素质 音乐素质就是人在音乐方面 敏锐听觉、鲜明的节奏感和良好的音乐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准、节奏、乐感。一个人的音乐素质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而后天的因素是主要的。在音准、节奏和乐感方面有敏锐感觉的人,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素质条件。 2、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音乐素质的人要进一步学习音乐就必须学习音乐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包括:视唱练耳、乐理知识、键盘乐器基础。 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要准确的听辨和视唱出音阶、音程、节奏、旋律必须学习视唱练耳。 乐理也是学音乐的基础,学好相应的乐理知识,才能唱准、唱好歌曲。 键盘乐器基础:键盘乐器和乐理知识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有了一定的键盘基础才能进行听觉训练和视唱练习。而发声练习等都离不开键盘乐器。 3、嗓音条件: 一般人认为,学习歌唱必须要具有天然的好嗓子,这说法既有正确的一面,又有它的片面性、天然优美动听的嗓子是学习歌唱的有利条件,但有好嗓子不一定就能学好声乐,而许多成功的歌唱家在训练前并未显示天然优美的声音。 歌唱同说话的生理条件是完全相同的,但若完全用说话的状态来进行歌唱就不能体现歌唱的艺术特征。因为语音发音是下意识的“自然”发音,而歌唱发声是有意识的“非自然”发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有意识的锻炼发声器官,是可以从下意识地说话达到有意识的控制自如的歌唱发声状态的。因此,凡会说话的人,只要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质,就可以学习歌唱. 二、如何学习声乐 学习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歌唱技能技巧的学习和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1、声乐基础理论的学习 要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首先要懂得发声的生理机制,如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歌唱发声的简单原理,声音的共鸣原理、共鸣腔的划分、共鸣腔的运用和声区的关系,运用共鸣的方法等。 另外,在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时,必须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呼吸的运用、了解呼吸的支点,常用的呼吸练习方法。学习识别声音的性质、声部的划分,了解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特点及嗓音的保健等。 学习了解声乐理论基础,可使自己练习时不盲目,目标明确。另外,再看看别人的声乐论著、声乐方面的录像、电视、录音等,都会给自己带来极大启发,对歌唱练习时大有好处,使自己少走弯路。 2、跟声乐教师学习 歌唱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凭声乐理论和教学方面的文字资料去进行歌唱发声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文字很难准确表达歌唱技能技巧的内涵,加之个人生理条件、理解和领悟能力的差异,更增加了凭文字资料学习的困难。按书上说的方法练习发声、歌唱,练习者本人无法判断方法的准确性和声音效果正确与否,这样的练习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很可能导致错误的歌唱发音。因此,学习歌唱时,特别是初学阶段,必须找经验丰富的声乐老师指导,按照老师的方法练习,并把自己练习中的体会、困难、收获、感觉等如实地告诉老师,以便于老师根据你的个人特点,教给学生准确度高、收效快的练习方法。学习时应注意多用脑子,少用嗓子。 三、歌唱训练内容 声乐训练有完整、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它包括: 1、呼吸的训练 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有优美悦耳的歌声。一切声音表演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克拉克在《论呼吸》中主张:歌唱者第一件事就是学习适当的呼吸。普利斯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力。我国传统声乐论著中说:“气者,音之师也。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也说明了中外古今的歌唱者都十分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呼吸,首先要了解呼吸的方法。呼吸的方法有三种: (1)上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用上胸控制呼吸的方法。它吸气量少而浅,仅及肺上部,易造成喉头与颈部周围肌肉的紧张,发出逼紧、干瘪、缺乏弹性的直声。这类现象在初学者特别是业余歌唱者身上较为多见。这是一种需要纠正的、不好的呼吸方法。 (2)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依靠软肋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呼吸方法。它吸气比上胸式要深,但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吸气过深,气息往往不流畅,影响发声的部位,中、低声区音色沉闷,声音缺乏灵活性,并出现音偏低的现象。 (3)胸腹式联合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与两肋、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有许多优点。它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呼气均匀、有节制,能储存较多的气,有明显的呼吸支点,使音域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声区协调统一。 懂得了呼吸方法还不行,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达到歌唱时运用自如。现在常用的有两种练习方法。 快吸慢呼: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一种。应该经常练习。具体作法是: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出。可以这样体会:想像一位久别的很要好的朋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惊奇地倒抽一口气,几乎喊叫出来,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几秒后,仿佛有一股外部的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中,气息缓缓呼出。这时横膈膜有力地起着支持作用。 慢吸慢呼:缓缓将气吸入,略停顿后再缓缓呼出。可以这样体会:当你收到一束你喜爱的鲜花,你高兴地在闻花的芳香,这时你会发觉你的胸廓自然地而不是人为地向前、向上抬起,而肋肌、包括腰部,同时向四周扩张,保持这样状态,仅将腹部横膈膜以下的肌肉群放松、送气。送气时想到吹蜡烛,将燃着的烛光吹倒,但不吹灭,就这样,保持烛光不升起来也不灭掉,保持时间长一点,然后再换气。要达到这个要求,吸气一定要闻花时一样自然、平静、柔和。呼气时一定要均匀,有节制。同样,如果要练慢吸快呼,那你就缓缓吸一口气后,一下子把蜡烛吹灭。 2、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乐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实际上是把构成歌曲旋律最基本最简单的动机或乐句提练出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作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反复练唱。进行发声练习的方法和步骤各式各样,派别颇多。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都是达到以下目的: (1)有意识地运用气息发声,逐步做到横膈膜控制呼吸。 (2)形成正确的喉头位置,解放喉头,稳定喉部器官,使声带运动与呼吸密切配合,调整适度,在唱高、中、低、强弱不同的音符时,都有较为理想的声音效果。 (3)训练调节共鸣腔体的方法,适当扩张可调节形状的共鸣器官--咽腔、口腔、喉腔。运用不能调整形状的共鸣器官--头腔和胸腔,通过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增大音量,美化音色。 (4)呼吸、喉头(声带)、共鸣器官密切配合,协调运动地发声,做到声区统一,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 另外,发声练习时应选择适当的母音。开始进行发声练习时在a e i o u u六个母音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全部均衡的唱好,这就要在老师的帮助下从发音最自然、动听的母音开始练习,这样,就较容易调整母音着力部位和协调音波在共鸣器中的作用。练好最方便自然的母音后,逐步调整,带动其它母音,发声练习的进展就会快得多。 发声练习最初以自然声区为基础,逐步拓宽到中声区的音域。在练好中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音域,达到声部应有的声音特色和音域。 3、歌唱语言 歌唱语言是声乐训练中的重要部分。 歌唱,就是将音乐化的人声与语言相结合,进一步表情达意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歌唱语言能直接揭示歌曲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容,能突出作品风格,能直接按展示歌曲图像和意境。 歌唱语言总的要求是:声母准确又灵巧,韵母形态保持好,自然适时来归韵,阴阳上去要记牢。轻重缓急须分清,语气语势处理好。 字头必须咬准,但又不能咬死。当字头咬住后,应当自然及时地过渡到字腹。字腹吐清后,应当适时地收声归韵,一定要注意三者衔接,过渡自然、顺畅,成为一个整体。另外,拼音要唱准,如“l”和“n”,“平舌”和“翘舌”,“f”和“h”,“前鼻韵”和“后鼻韵”要区别开,声调准确。 歌唱语言必须同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歌唱语言必须同灵活多变的呼吸、通畅的声音贯通的共鸣协调起来,才能收到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效果。 四、勤学、苦练、多动脑是学好声乐的关键 学习声乐时要在老师面授时认真学习、思考、体会,并作好笔记。声乐学习笔记是反映学习声乐进程的一面镜子,应记叙每个阶段采用的发声练习、歌曲教材、教师要求、练习效果、主要问题及纠正方法等。回家后,要坚持每天按老师的要求练习,这是能否学好声乐的关键。成功是不会亲睐懒虫的,只靠在面授时练习一下的人是不会有长进的。 以上是我对几年来学习声乐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最简易之方法~~(气息)大家都知道,专业的声乐教师都非一二年的经验就可以任教的,其间必然也当过了优秀歌手,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后才出书,这样专业知识掌握充分,语言自然也不同,就不那么贴近初级学员了,语言岂能太直白,作为一个同为爱好者的我就可以不顾那么多了,这里虽然叫关闭唱法吧,但如果没有好的各种基本功的配合也不会唱好一首歌的,所以气息在歌唱中是相当重要的。 以下用最土最易懂的语言说一下练习过程。 能有闲余时间来学习歌唱发声的人怕都是平时爱好唱歌,在KTV里也希望一展歌喉,也希望别人的赞美,可能有唱的好的希望更近一步的,有唱的不堪入耳的希望能入得去人耳的,作为这一群人的第一步我认为还应该是气息的学习,改变呼吸习惯很重要,大部分人都有唱歌时气不够用的时候,即使唱前大吸一口唱的还是很累,而有些歌星唱歌时也有这样的毛病,给初学者造成了误导,于是以为是自己肺活量不够,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呼吸方法不正确造成的,稍接触声乐的人都应该听过一句话:“气吸的不在多少,而在深不深”。唱歌时所谓的气息不稳就包括常见的怕气不够而故意大吸一口气,结果卡住了喉咙,这都是因为你吸的气根本就不够深,我们平时说话很少用腹部来呼吸,当然吸得再深也只是在下肺叶不可能吸到肚子里去,但有了这个动作的帮助,才利于气吸的更深,为了更便于理解,我把潘老师介绍的呼吸方法通俗的介绍一下, 不要有意识的吸一大口气,直接收一下“下腹”就是丹田,收的时候发出声来念“1”.再收念出声来“2”这样训练下腹的动作自然以后,气口就会灵活,但于气吸的更深,也可以收一下数到10、30、50这样子,就是要让气口灵活,可能到时会有点酸痛,不过都是正常的,等到气口灵活之后你唱几句试一下唱的时候收起下腹,看看气是不是不像当初那么不够了?这只是初级阶段,如果要唱更高音点的歌就要有更多的气来支持,不要以为唱高音是扯着脖子用的力越大越高,没有气息支持是高不上去的,即使上去了别人听的难听自己也难受。 下一步就是收下腹的同时鼓起上腹,这是个对抗的动作,可能有点难度,可以用手摸着肚皮来感觉,用收下腹的训练方式,收的时候故意把气顶到上腹的位置,感觉一下上腹有没有挺起,就是这样练, 最后一步就是把两肋就是横隔膜鼓起来,因为肋骨够硬这里的力量支持才够大,这一步最难,也最有效,但方法是人找出来的,这一步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本人发明的土法,就是坐在椅子上,用手扳住屁股下的板子挺直了腰,收下腹挺上腹撑开肋骨时加上手的动作,用力拉这个板儿。使所有力量都集中的两肋,这个力量是很大的,对撑开两肋是个捷径,但千万别撑太大力免的撑出肋软骨炎哦,适当点没事的。真正运用到歌唱中就是用横隔膜作支点来唱(这点要等到把以上的气息练习掌握以后就会自然明白了)。 好了,我用最土的语言最短的话把整个练气过程说了一遍,不知道老师看到会不会被我气坏^_^ 潘老师说歌唱大部分都是在呼气中进行,不用谈吸气,因为人不吸气就会死亡。理不应谈到吸气,但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免的有些初学者乱想,熟练以后就不要故意去吸气了,到时唱完一句用多少自然吸入多少。吸气只是练气时的动作,歌唱时就不能去会这种动作了,刚开始练习时可以在吸气时故意把下腹挺起以便使气息吸的更深,多了就没什么必要多介绍了。要唱高音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丹田。为什么有些人用了丹田还是唱不到? 1,每个人音域不同,我曾听过,颈项较短较肥的人,多是男女高音,颈项较长较瘦的人,多是男女低音。这是因为喉结的关系,而有些是唱男女低音的人为何可以唱高音?后天的练习也是可以训练的。家族遗传好像也是有关系,你爸妈是男女高音,你注定是唱高音的,这是我去听讲座听来的。所以你可以研究一下。 2,不够气,不够力度。不是叫你全身用力,而是轻松运用丹田及身上的音腔,有四个,胸腔,鼻腔,喉腔及头腔。太紧绷会造成唱不到高音,因为你已锁紧喉咙。 真假音变换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为什么有些人假音很小声,因为你的声音还没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声音才会开的,而且丹田力度也有管。低 低音的人能用真音唱到很高的音,但却不能用假音调更高的音。反而高音的人不能用真音唱很高的音,却能用假音调更高的音。 我的音乐老师说过,除了美声唱发,运用丹田唱流行歌,久后声音一定沙哑,张惠妹就是一个例子。唱歌最重要是运用丹田,而不是用喉咙乱喊乱叫,只有用丹田唱歌才是保护喉咙最佳方法。找了些资料让你参考,不过还没有跟准节拍不要用先,我不会害你的。 丹田唱歌其实是发声和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努力控制歌唱发声 ,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歌唱发声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二> 共鸣的分类 共鸣的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的方法:从生理构造上进行分类;从共鸣结构能否调节上 进行分类;从共鸣运用性质上进行分类。 从生理构造上,可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口腔共鸣。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 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 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 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 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 积的骨面上振动。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 中去,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 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2> 鼻腔共鸣及作用 鼻腔共鸣不是鼻音。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从生理结构上看,鼻 咽腔的上部是颅骨,下部是软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体积大,共鸣振动在 鼻腔内而产生,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 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 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 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 打开并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下颌轻轻下 移,感觉好像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还要记住,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 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能够 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3> 口腔共鸣及作用 口腔共鸣是可变共鸣腔。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间衔接区,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鸣 区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 根据共鸣结构可调节与否,共鸣也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共鸣和可变共鸣 固定不变共鸣腔:它包括鼻腔和额窦、喋窦、筛窦、及窝音等。鼻包括外鼻和鼻腔。鼻 腔的容积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筛骨,下壁是硬腭,后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围 的骨顶空腔有筛窦、頟窦、蝶窦。 这些共鸣腔具有稳定的固定空间,其体积和形状是无法进行调节的。 可变共鸣腔:它包括口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口腔的上前部是 硬腭,后部接到舌根和会厌咽腔。喉咽腔上部通口是咽部,下连食管,上部是舌根和会 厌<喉头肌可以主动调节>,与共鸣腔下部接喉口,通喉前延部位<声带位于喉室>。 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软腭为界,通向口咽。 口咽腔,上与鼻咽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 声道,在声带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连,形成类似管状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 在鼻腔、口腔。喇叭嘴是喉室。声带、声道是主要的共鸣腔体之一。 人体的固定共鸣腔、可变共鸣腔,经训练都会引起美好的共鸣反应。咽腔和口腔、胸腔 相连,它是重要的共鸣腔。胸腔在共鸣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体歌唱发声系 统的全部空腔为歌唱共鸣发挥作用之外,共鸣在人体的骨骼中也会发生作用。人的声音 共鸣主要是腔体共鸣。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变化的。经过共鸣的作用可以增 大音量,变化音色。使声音发出泛音,得到美化,从而发出动听的声音来。 由于运用性质的不同,头部前方共鸣分为: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一般称腭以上为“上 部共鸣”,腭以下称“下部共鸣”。 上部共鸣:包括鼻腔、鼻窦、上颔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下部共鸣:包括口腔、咽腔、喉上部等处。 前面说过,凡是充满空气的地方都可以发生共鸣。然而头腔并不是充满空气的腔体,为 什么可以引起声音的共鸣呢?原来,它不是利用有空气的腔体作为传声的共鸣腔,而是 利用固体的骨组织的传导作用而加强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构成声音响度的重要因 素之一,骨传导作用与高音相结合,声音自然增加响度,因此利用上部共鸣有助于声音 的扩大。 利用上部共鸣的道理,就是利用喉、咽、口的共振,经过头骨的传导,引起几个窦体的 共振,来加强声音的共鸣,我们称它为“骨传导”<不是气传导>。上部共鸣主要是借 助“骨传导”作用来实现的。在生活语言中,虽然意识不到它的共鸣作用,但在高声说 话或发某些音时,“骨传导”的共鸣作用也在参与扩大音响的行列。歌唱家所以强调要 把上部共鸣利用上,是因为它的共振作用较强,如果和下部共鸣联合起来,对于高低音 的音响以及歌唱中的情感配合,都有着积极作用。 应用上部共鸣,必须先造成下部共鸣强有力的声波。声波达到硬腭,利用硬腭的振动引 起鼻腔和头腔各窦的共振,这就是骨传导的作用。这样既增加音量,又可增加声音的力 度。按理说,气流到达口腔时,不能使气流通过鼻腔汇出国,必须使鼻腔中的气流折回 口腔,再从口腔喷出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上部共鸣的音响。然而,咽腔是个三岔口, 当气流到达咽腔时,必然有一部分冲向鼻腔,一部分冲向口腔,要想把鼻腔中的气流折 回口腔是不容易的。这样,使用上部共鸣,便会形成全部的半鼻音。这种情况,在一些 歌唱演员中是常有的。当他们希望得到上部共鸣的帮助时,便把舌根降低,软腭放松, 有时还把鼻孔张大,这样,把气流引进鼻腔时,也就从鼻腔中泄出大部分。 使用上部共鸣,似乎半鼻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民族唱法中,显然比美声唱法的鼻音 是要少些。 这是由于两种发音的口腔开度和肌肉松紧不同而引起的。`歌唱的发声,每 个韵母几乎都披上了鼻音的色彩,尤其遇到窄韵母i.u.yu时,这种现象就更显著。然而 听者要是不细分辨,就听不出鼻音的色彩,反而觉得声音饱满。 由于韵母发音有高低性质的不同,它对“骨传导”所起的强弱作用也不一样。一般说, 窄韵母i/u/yu显然比宽韵母a/o/e强,这点从实验上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发窄韵母时口腔比较窄<声位高>。当声波达到口腔时,不是很畅 快地流到口外,它要比发宽韵母的气流送得缓慢,这时腭部被鼓动的力量也就强些,因 而可使颅骨受到强烈的震动。不过我们应该注意,这类韵母最容易把声波引向鼻腔,也 誻最容易产生鼻音,而且发音时的口腔肌肉比较紧张。为了使它不带鼻音或少带鼻音, 发这类音时更应该注意口腔适当扩大。宽韵母a/o/e的口腔开度都比窄韵母i/u/yu为大, 从喉部发出的声波到达口腔时,没有窄韵母那么大的强度,而且很容易从口腔内部辐射 出动,所以震动颅骨的力量也就减弱了。因此对于头部共鸣来说,窄韵母比宽韵母更为 显著。这种情况告诉我们,能否引起上部共鸣,和气流压力的强弱很有关系。 从声音的高低来说,高音容易引起头部共鸣低音则容易引起胸部共鸣。 这是因为发高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强;发低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弱。低音歌唱家常是利用胸部共鸣,高音歌唱家则必须兼用头部共鸣。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唱低音只能说是以下部共鸣为主,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上部共鸣。当唱高 音的时候,如果得到上部共鸣的协作,发出的声音将是纯厚而清亮的。相反的,唱高音只能说上部共鸣起主要作用,要是缺少上部共鸣,声音的高度将会受到影响;然而下部共鸣也不应该完全不去利用,如果缺少下部共鸣,要得到高音的宽度是有困难的。我们对于歌唱的声音<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总是要求圆动听的。常听到一些女高音,虽然能唱到C4,的声音听起来却感到干燥刺耳,缺乏圆满的色彩,这就是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没有配合起来的结果。所以,共鸣的利用在唱高音或低音时应该分别主次,高音要以上部共鸣为主,下部共鸣为辅;低音要以下部共鸣为主,上部共鸣为辅。两者必须配合适当,才能发出宽厚而有力度的声音。我们听到一些歌声很美的高音歌唱家,当他歌唱时,如果用手抚摸头顶,可以感觉到剧烈的震动,同时用手抚摸胸廓,也会感到胸廓的骨骼发生震动。这说明高音不仅使用上部共鸣,下部共鸣也在起作用。有人强调上部共鸣的作用,而忽略了下部共鸣的协作关系因而得不到理想的高音。从广义上说,胸腔和头腔和骨组织都有传导声音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相等的。 胸腔的骨组织再加胸壁本身的震动,所引起的共鸣是很明显的;头腔的骨组织由于区域 不同,引起共振的强弱和清晰的程度不同。一般说,额窦部位的共鸣最强最清楚,这是 因为这个共鸣区受到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全部声波直接振荡的结果。我们要求歌者 要把声音提到头部上来,也就是希望提到额窦位置上来,使这部分的骨骼产生共鸣作用 。其次,头部共鸣作用比较大的部位还有枕骨。它是构成颅腔底部和后部的骨头,在头 部后面正下方。因为它的位置也是声波直冲的地方,所以这部分的共鸣腔的发声,除了 利用额部共鸣以外,当唱高音的时候,还兼用枕骨的共鸣作用,这就是我国戏曲界所讲 的所谓“脑后摘筋儿”。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部分的共鸣使用上呢?有一种理论认为枕 骨的下面接连颈椎骨,当强有力的声波冲到喉腔之后,它会引起颈椎骨的振动,再由颈 椎骨往上传导,枕骨便发生振动。另外,声波到达口咽腔时, 引起很大的传导力量, 它从的后部直接影响枕骨的振动,而且这部分离“蝶窦”很近,因而它的共振作用也就 更加强了。在利用枕骨共鸣时,有一点应该注意,发声时必须颈部挺直<但不要僵硬> 。这样的姿态可使喉、咽腔扩大,气流畅通,造成强有力的气流柱,上升直达软腭的后 部,引起枕骨的振动,造成声音的力度。当我们把声音提上来的时候,会感到脑后发生 振动,这时上部和下部的共鸣则已经连在一起。 实验证明,光是喉腔的共鸣作用是不大的,声音不是很响的,音色的变化也不是很清楚 的。这是因为喉腔基本是软组织组成,在软的共鸣体中发声,声音首先被吸收一部分; 因为喉腔较小,共鸣作用不强;再因为喉腔没有显著的变化,音色变化不大。 以上各种情况说明,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的运用,有赖于强有力的气流,然后在良好的 喉,咽、口、鼻腔共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我们要得到全部共鸣协作,要特别锻炼 呼气和挡气的作用。 怎样获得共鸣 (2) 2、共鸣与声区 依据音的高低变化和共鸣部位的不同运用,形成了三个声区:高声区、中声区和低声区 。 高声区<头声区> 发声偏重于头腔共鸣,有利于发挥高声区的技巧。在歌唱发声时感到前额和脸两颧部分 有振动的感觉。发出的声音有假声的特色。同时要注意在高声区演唱时,鼻咽腔和软腭 等处和肌肉的运动不可收缩过分,使音波没有流动的余地,影响了泛音音响效果。 中声区<混声区> 发声偏重于均匀的谐和共鸣,有利于发挥中声区技巧和特色。中声区是低声区和高声区 衔接的地方,既要把高声区音量同低声区音量调节控制均匀,又要保持声音的通畅和统 一。这个声区在声乐训练中占主要地位。中声区音乐柔和、松弛而又明亮。要提出注意 的是,喉、舌等肌肉在演唱时,如果收缩过分,也会产生声流堵塞,这时既隔开头腔共 鸣,又失去了胸腔共鸣的支持,就会出现错误的声音。 1低声区<胸声区> 发声偏重于胸腔共鸣,有利于发挥低音 区的歌唱技巧。在歌唱发声时明显感到胸腔有振 动感,声音自如,深厚并有深沉的感觉。必须提出注意的是,唱低音时,颈部肌肉、舌 肌如果收缩过分,就会失去中声和高声区的共鸣,出现沉闷和暗哑之声,对演唱效果影 响较大。 3、 换声区和解决换声的方法 我认为换声区每个人都存在。有人说,只要把声音唱到高位置上去,换声就不存在了, 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足的。要承认换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从心理上对换声的现象不要 产生惧怕感,要想各种方法去解决它,并要创造性去研究它。 <一> 什么是换声区?在歌唱发声时,由低音向高音唱,或是从高音向低唱,突然出现 一种控制不住的“破裂卡壳”的声音,顿时感觉上下声音不统一,这种不愉快的声音便 是“换声”。 产生“换声”的原因是多种睥,其中主要原因应从生理方面来分析。由于两片声带在发 声运用时不均衡,其中一片声带不绷紧,杓状软骨的平衡作用失去了,就产生了破音。 或者,发“真声”时声带靠拢,由于喉肌用力声带“拉紧”。发“假声”时声带不靠拢 ,喉肌不太用力,声带较为放松。在发声歌唱时这两种声音力量需要衔接得很好,才能 使声音统一起来。如果衔接不好,一刹间没有及时的把“共鸣量”调节好,立即就会出 现一种虚弱撕裂或是中断的声音。破音一般容易产生在高音极限音符上和临近音色变化 的音符上。高音一般产生在E2、F2、#F2。而“换声区”一般是包括三个半音的音程, 其中变化最大的音称为“换声点”。 因为每人嗓音的生理条件不一样,所以换声点的位置有所移动。 女高音:有一部分女高音换声不明确,但戏剧女高音换声困难。换声在#F上下; 女中音:这声部较复杂,音域广,音色变化大。一般有两个换声区。一个在F2上下。第 二从#C直到F2的范围之内。戏剧性和低女中音在E2、G2,抒情性的在降E上下; 男高音:大多数的换声区在#F、F2包括一部分在G2、降A2。 男中音:高的男中音换声在降E、E2、F2,低的男中音换声在D2、#C2。 <二> 解决换声的方法 <1> 采用“关闭唱法”解决换声 意大利“美声唱法”对解决换声的生理现象,是采用了母音变异的手法<即关闭唱法> 。在变异处加“o”、“OU”。例如:“妈”字是<a母音>,在正常的中声区唱a音,在 换声区加O音变<mao>,过了换声区再加<ou>音,就变成<mou>的母音。经过这样的 变化后,由换声所带来的虚音,逐渐出现了明亮的声音。在解决换声时,一定要掌握提 前做换声的准备工作。当从一个声区马上要转换到下一个声区时,立即需要利用共鸣在 不同声区变化的混合共鸣的方法,避免出现声区不统一,造成喉音和鼻音等不良现象。 例如:女高音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时,一般情况下换声点在F2音高上。这时要向前一 个二度降E2音上<其它类推>移动,在降E音上稳定喉头,调正声带的变化。并利用母音 变异的手法,用弱音控制唱,以头腔共鸣为主来调节去歌唱,唱到F2时声音自然会突破 换声点,逐渐出现明亮的声音进入高声区,促使整个声区统一了<其它声部类推>。 关闭唱法是中声区用较亮的a,再进一步带入o使声音圆润,到换声区开始用y。男高音中 的声区a要多用,可以使声音明亮、圆润。男中低音o要多用,使声音浑厚,低沉。用a, o,I母音训练,是统一声区的主要办法。 <2> 用“中东辙”字音解决换声的新方法 民族唱法采用“中东辙”的字韵来做歌唱发声练习,是解决换声和扩大音域, 见效最快 的手段之一。 \'衡量声乐教学的水准,一方面要求教学质量好,同时又要求学生的演唱水平提高的快。 在声乐教学中是存在许多矛盾的,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扩大音域,达到声区统 一。这其中存在一个障碍,即如何解决人的“换声”阻力。“换声”是人的生理变化极 其复杂的表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喉头内部肌肉活动失调的现象。多年来,“美声唱 法”对“换声”的生理现象一直采用母音变异的手法来解决。通过这种变化,虽然在一 些声乐学生嗓音换声上起了作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解决得不彻底,音域扩展的慢。 我赞成咬字换声。我们汉字非常多,要从字的发音含义、性质去分析选用。那么,选用 什么样的字来解决换声最合适呢?采用鼻音类的字来解决“换声”,对扩大音域最有益 处。鼻音类包括四道辙<人辰辙、言前辙、江阳辙和中东辙>。这四道辙包括的字相当 多,集中采用“中东辙”的字来做练习,能得到最佳效果。在“中东辙”的字中,又是 重点选用“空、通、松、浓”四个字为主要训练用。这几个字属于鼻音类,此类字本身 就带有自然的鼻腔共鸣的因素,例如:“通”字,它是由“t和ong”拼成的,当唱“通 ”字时,一开始由咬“t”很快进入“ong”音并有延长得到头空的感觉,声音自然进入 头腔共鸣中去。因为“ong”音本身带有头腔的自然共鸣因素,这样,在头腔里,ong产 生眲共鸣振响,给人以宽的感觉<指在音色上>。 “中东辙”的字,从生理上去分析,喉位自然下移,舌根不抬起,使口腔、咽腔的空间 增大,声音可以自由流通,不受阻碍,换声自然也容易解决。因而,“中东辙”的特点 是:中东舌居中,喉咙感觉松,出字半闭口,收字鼻出声。 <一> 共鸣同音高的关系 音高,指音的高度。物体由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越密则音越高,振动越疏音则越低 。这种疏密程度的变化称为音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音域,歌唱的声音必须有高低 之分。从生理上去看,声音的高低是在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频率所产生的快慢区别。 振动得快,声带开合的次数多,频率越高,则声音越高,反之就低。这种音的高低在歌 唱发声共鸣的运用中,要有所控制。 有时在音乐会结束后,你经常会听到各种演唱者的议论。评论最多的是尖刺的声音就是正确的。在练习高音时 ,有的人误认为用一股劲在那

许多人认为自己的声音条件不好,就不敢张嘴唱歌.其实唱歌并不是必须要有好嗓子的.只要练习得当,肯练,多练.就能唱出动听的歌声. 现在无就告诉大家学习声乐的必备条件: 要学好声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掌握相应的音乐基础知和技能. 1、音乐素质 音乐素质就是人在音乐方面 敏锐听觉、鲜明的节奏感和良好的音乐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准、节奏、乐感。一个人的音乐素质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而后天的因素是主要的。在音准、节奏和乐感方面有敏锐感觉的人,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素质条件。 2、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音乐素质的人要进一步学习音乐就必须学习音乐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包括:视唱练耳、乐理知识、键盘乐器基础。 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要准确的听辨和视唱出音阶、音程、节奏、旋律必须学习视唱练耳。 乐理也是学音乐的基础,学好相应的乐理知识,才能唱准、唱好歌曲。 键盘乐器基础:键盘乐器和乐理知识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有了一定的键盘基础才能进行听觉训练和视唱练习。而发声练习等都离不开键盘乐器。 3、嗓音条件: 一般人认为,学习歌唱必须要具有天然的好嗓子,这说法既有正确的一面,又有它的片面性、天然优美动听的嗓子是学习歌唱的有利条件,但有好嗓子不一定就能学好声乐,而许多成功的歌唱家在训练前并未显示天然优美的声音。 歌唱同说话的生理条件是完全相同的,但若完全用说话的状态来进行歌唱就不能体现歌唱的艺术特征。因为语音发音是下意识的“自然”发音,而歌唱发声是有意识的“非自然”发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有意识的锻炼发声器官,是可以从下意识地说话达到有意识的控制自如的歌唱发声状态的。因此,凡会说话的人,只要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质,就可以学习歌唱. 二、如何学习声乐 学习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歌唱技能技巧的学习和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1、声乐基础理论的学习 要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首先要懂得发声的生理机制,如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歌唱发声的简单原理,声音的共鸣原理、共鸣腔的划分、共鸣腔的运用和声区的关系,运用共鸣的方法等。 另外,在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时,必须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呼吸的运用、了解呼吸的支点,常用的呼吸练习方法。学习识别声音的性质、声部的划分,了解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特点及嗓音的保健等。 学习了解声乐理论基础,可使自己练习时不盲目,目标明确。另外,再看看别人的声乐论著、声乐方面的录像、电视、录音等,都会给自己带来极大启发,对歌唱练习时大有好处,使自己少走弯路。 2、跟声乐教师学习 歌唱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凭声乐理论和教学方面的文字资料去进行歌唱发声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文字很难准确表达歌唱技能技巧的内涵,加之个人生理条件、理解和领悟能力的差异,更增加了凭文字资料学习的困难。按书上说的方法练习发声、歌唱,练习者本人无法判断方法的准确性和声音效果正确与否,这样的练习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很可能导致错误的歌唱发音。因此,学习歌唱时,特别是初学阶段,必须找经验丰富的声乐老师指导,按照老师的方法练习,并把自己练习中的体会、困难、收获、感觉等如实地告诉老师,以便于老师根据你的个人特点,教给学生准确度高、收效快的练习方法。学习时应注意多用脑子,少用嗓子。 三、歌唱训练内容 声乐训练有完整、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它包括: 1、呼吸的训练 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有优美悦耳的歌声。一切声音表演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克拉克在《论呼吸》中主张:歌唱者第一件事就是学习适当的呼吸。普利斯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力。我国传统声乐论著中说:“气者,音之师也。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也说明了中外古今的歌唱者都十分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呼吸,首先要了解呼吸的方法。呼吸的方法有三种: (1)上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用上胸控制呼吸的方法。它吸气量少而浅,仅及肺上部,易造成喉头与颈部周围肌肉的紧张,发出逼紧、干瘪、缺乏弹性的直声。这类现象在初学者特别是业余歌唱者身上较为多见。这是一种需要纠正的、不好的呼吸方法。 (2)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依靠软肋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呼吸方法。它吸气比上胸式要深,但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吸气过深,气息往往不流畅,影响发声的部位,中、低声区音色沉闷,声音缺乏灵活性,并出现音偏低的现象。 (3)胸腹式联合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与两肋、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有许多优点。它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呼气均匀、有节制,能储存较多的气,有明显的呼吸支点,使音域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声区协调统一。 懂得了呼吸方法还不行,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达到歌唱时运用自如。现在常用的有两种练习方法。 快吸慢呼: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一种。应该经常练习。具体作法是: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出。可以这样体会:想像一位久别的很要好的朋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惊奇地倒抽一口气,几乎喊叫出来,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几秒后,仿佛有一股外部的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中,气息缓缓呼出。这时横膈膜有力地起着支持作用。 慢吸慢呼:缓缓将气吸入,略停顿后再缓缓呼出。可以这样体会:当你收到一束你喜爱的鲜花,你高兴地在闻花的芳香,这时你会发觉你的胸廓自然地而不是人为地向前、向上抬起,而肋肌、包括腰部,同时向四周扩张,保持这样状态,仅将腹部横膈膜以下的肌肉群放松、送气。送气时想到吹蜡烛,将燃着的烛光吹倒,但不吹灭,就这样,保持烛光不升起来也不灭掉,保持时间长一点,然后再换气。要达到这个要求,吸气一定要闻花时一样自然、平静、柔和。呼气时一定要均匀,有节制。同样,如果要练慢吸快呼,那你就缓缓吸一口气后,一下子把蜡烛吹灭。 2、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乐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实际上是把构成歌曲旋律最基本最简单的动机或乐句提练出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作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反复练唱。进行发声练习的方法和步骤各式各样,派别颇多。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都是达到以下目的: (1)有意识地运用气息发声,逐步做到横膈膜控制呼吸。 (2)形成正确的喉头位置,解放喉头,稳定喉部器官,使声带运动与呼吸密切配合,调整适度,在唱高、中、低、强弱不同的音符时,都有较为理想的声音效果。 (3)训练调节共鸣腔体的方法,适当扩张可调节形状的共鸣器官--咽腔、口腔、喉腔。运用不能调整形状的共鸣器官--头腔和胸腔,通过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增大音量,美化音色。 (4)呼吸、喉头(声带)、共鸣器官密切配合,协调运动地发声,做到声区统一,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 另外,发声练习时应选择适当的母音。开始进行发声练习时在a e i o u u六个母音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全部均衡的唱好,这就要在老师的帮助下从发音最自然、动听的母音开始练习,这样,就较容易调整母音着力部位和协调音波在共鸣器中的作用。练好最方便自然的母音后,逐步调整,带动其它母音,发声练习的进展就会快得多。 发声练习最初以自然声区为基础,逐步拓宽到中声区的音域。在练好中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音域,达到声部应有的声音特色和音域。 3、歌唱语言 歌唱语言是声乐训练中的重要部分。 歌唱,就是将音乐化的人声与语言相结合,进一步表情达意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歌唱语言能直接揭示歌曲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容,能突出作品风格,能直接按展示歌曲图像和意境。 歌唱语言总的要求是:声母准确又灵巧,韵母形态保持好,自然适时来归韵,阴阳上去要记牢。轻重缓急须分清,语气语势处理好。 字头必须咬准,但又不能咬死。当字头咬住后,应当自然及时地过渡到字腹。字腹吐清后,应当适时地收声归韵,一定要注意三者衔接,过渡自然、顺畅,成为一个整体。另外,拼音要唱准,如“l”和“n”,“平舌”和“翘舌”,“f”和“h”,“前鼻韵”和“后鼻韵”要区别开,声调准确。 歌唱语言必须同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歌唱语言必须同灵活多变的呼吸、通畅的声音贯通的共鸣协调起来,才能收到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效果。 四、勤学、苦练、多动脑是学好声乐的关键 学习声乐时要在老师面授时认真学习、思考、体会,并作好笔记。声乐学习笔记是反映学习声乐进程的一面镜子,应记叙每个阶段采用的发声练习、歌曲教材、教师要求、练习效果、主要问题及纠正方法等。回家后,要坚持每天按老师的要求练习,这是能否学好声乐的关键。成功是不会亲睐懒虫的,只靠在面授时练习一下的人是不会有长进的。 以上是我对几年来学习声乐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最简易之方法~~(气息)大家都知道,专业的声乐教师都非一二年的经验就可以任教的,其间必然也当过了优秀歌手,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后才出书,这样专业知识掌握充分,语言自然也不同,就不那么贴近初级学员了,语言岂能太直白,作为一个同为爱好者的我就可以不顾那么多了,这里虽然叫关闭唱法吧,但如果没有好的各种基本功的配合也不会唱好一首歌的,所以气息在歌唱中是相当重要的。 以下用最土最易懂的语言说一下练习过程。 能有闲余时间来学习歌唱发声的人怕都是平时爱好唱歌,在KTV里也希望一展歌喉,也希望别人的赞美,可能有唱的好的希望更近一步的,有唱的不堪入耳的希望能入得去人耳的,作为这一群人的第一步我认为还应该是气息的学习,改变呼吸习惯很重要,大部分人都有唱歌时气不够用的时候,即使唱前大吸一口唱的还是很累,而有些歌星唱歌时也有这样的毛病,给初学者造成了误导,于是以为是自己肺活量不够,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呼吸方法不正确造成的,稍接触声乐的人都应该听过一句话:“气吸的不在多少,而在深不深”。唱歌时所谓的气息不稳就包括常见的怕气不够而故意大吸一口气,结果卡住了喉咙,这都是因为你吸的气根本就不够深,我们平时说话很少用腹部来呼吸,当然吸得再深也只是在下肺叶不可能吸到肚子里去,但有了这个动作的帮助,才利于气吸的更深,为了更便于理解,我把潘老师介绍的呼吸方法通俗的介绍一下, 不要有意识的吸一大口气,直接收一下“下腹”就是丹田,收的时候发出声来念“1”.再收念出声来“2”这样训练下腹的动作自然以后,气口就会灵活,但于气吸的更深,也可以收一下数到10、30、50这样子,就是要让气口灵活,可能到时会有点酸痛,不过都是正常的,等到气口灵活之后你唱几句试一下唱的时候收起下腹,看看气是不是不像当初那么不够了?这只是初级阶段,如果要唱更高音点的歌就要有更多的气来支持,不要以为唱高音是扯着脖子用的力越大越高,没有气息支持是高不上去的,即使上去了别人听的难听自己也难受。 下一步就是收下腹的同时鼓起上腹,这是个对抗的动作,可能有点难度,可以用手摸着肚皮来感觉,用收下腹的训练方式,收的时候故意把气顶到上腹的位置,感觉一下上腹有没有挺起,就是这样练, 最后一步就是把两肋就是横隔膜鼓起来,因为肋骨够硬这里的力量支持才够大,这一步最难,也最有效,但方法是人找出来的,这一步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本人发明的土法,就是坐在椅子上,用手扳住屁股下的板子挺直了腰,收下腹挺上腹撑开肋骨时加上手的动作,用力拉这个板儿。使所有力量都集中的两肋,这个力量是很大的,对撑开两肋是个捷径,但千万别撑太大力免的撑出肋软骨炎哦,适当点没事的。真正运用到歌唱中就是用横隔膜作支点来唱(这点要等到把以上的气息练习掌握以后就会自然明白了)。 好了,我用最土的语言最短的话把整个练气过程说了一遍,不知道老师看到会不会被我气坏^_^ 潘老师说歌唱大部分都是在呼气中进行,不用谈吸气,因为人不吸气就会死亡。理不应谈到吸气,但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免的有些初学者乱想,熟练以后就不要故意去吸气了,到时唱完一句用多少自然吸入多少。吸气只是练气时的动作,歌唱时就不能去会这种动作了,刚开始练习时可以在吸气时故意把下腹挺起以便使气息吸的更深,多了就没什么必要多介绍了。要唱高音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丹田。为什么有些人用了丹田还是唱不到? 1,每个人音域不同,我曾听过,颈项较短较肥的人,多是男女高音,颈项较长较瘦的人,多是男女低音。这是因为喉结的关系,而有些是唱男女低音的人为何可以唱高音?后天的练习也是可以训练的。家族遗传好像也是有关系,你爸妈是男女高音,你注定是唱高音的,这是我去听讲座听来的。所以你可以研究一下。 2,不够气,不够力度。不是叫你全身用力,而是轻松运用丹田及身上的音腔,有四个,胸腔,鼻腔,喉腔及头腔。太紧绷会造成唱不到高音,因为你已锁紧喉咙。 真假音变换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为什么有些人假音很小声,因为你的声音还没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声音才会开的,而且丹田力度也有管。低 低音的人能用真音唱到很高的音,但却不能用假音调更高的音。反而高音的人不能用真音唱很高的音,却能用假音调更高的音。 我的音乐老师说过,除了美声唱发,运用丹田唱流行歌,久后声音一定沙哑,张惠妹就是一个例子。唱歌最重要是运用丹田,而不是用喉咙乱喊乱叫,只有用丹田唱歌才是保护喉咙最佳方法。找了些资料让你参考,不过还没有跟准节拍不要用先,我不会害你的。 丹田唱歌其实是发声和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努力控制歌唱发声 ,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歌唱发声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二> 共鸣的分类 共鸣的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的方法:从生理构造上进行分类;从共鸣结构能否调节上 进行分类;从共鸣运用性质上进行分类。 从生理构造上,可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口腔共鸣。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 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 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 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 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 积的骨面上振动。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 中去,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 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2> 鼻腔共鸣及作用 鼻腔共鸣不是鼻音。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从生理结构上看,鼻 咽腔的上部是颅骨,下部是软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体积大,共鸣振动在 鼻腔内而产生,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 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 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 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 打开并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下颌轻轻下 移,感觉好像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还要记住,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 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能够 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3> 口腔共鸣及作用 口腔共鸣是可变共鸣腔。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间衔接区,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鸣 区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 根据共鸣结构可调节与否,共鸣也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共鸣和可变共鸣 固定不变共鸣腔:它包括鼻腔和额窦、喋窦、筛窦、及窝音等。鼻包括外鼻和鼻腔。鼻 腔的容积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筛骨,下壁是硬腭,后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围 的骨顶空腔有筛窦、頟窦、蝶窦。 这些共鸣腔具有稳定的固定空间,其体积和形状是无法进行调节的。 可变共鸣腔:它包括口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口腔的上前部是 硬腭,后部接到舌根和会厌咽腔。喉咽腔上部通口是咽部,下连食管,上部是舌根和会 厌<喉头肌可以主动调节>,与共鸣腔下部接喉口,通喉前延部位<声带位于喉室>。 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软腭为界,通向口咽。 口咽腔,上与鼻咽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 声道,在声带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连,形成类似管状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 在鼻腔、口腔。喇叭嘴是喉室。声带、声道是主要的共鸣腔体之一。 人体的固定共鸣腔、可变共鸣腔,经训练都会引起美好的共鸣反应。咽腔和口腔、胸腔 相连,它是重要的共鸣腔。胸腔在共鸣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体歌唱发声系 统的全部空腔为歌唱共鸣发挥作用之外,共鸣在人体的骨骼中也会发生作用。人的声音 共鸣主要是腔体共鸣。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变化的。经过共鸣的作用可以增 大音量,变化音色。使声音发出泛音,得到美化,从而发出动听的声音来。 由于运用性质的不同,头部前方共鸣分为: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一般称腭以上为“上 部共鸣”,腭以下称“下部共鸣”。 上部共鸣:包括鼻腔、鼻窦、上颔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下部共鸣:包括口腔、咽腔、喉上部等处。 前面说过,凡是充满空气的地方都可以发生共鸣。然而头腔并不是充满空气的腔体,为 什么可以引起声音的共鸣呢?原来,它不是利用有空气的腔体作为传声的共鸣腔,而是 利用固体的骨组织的传导作用而加强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构成声音响度的重要因 素之一,骨传导作用与高音相结合,声音自然增加响度,因此利用上部共鸣有助于声音 的扩大。 利用上部共鸣的道理,就是利用喉、咽、口的共振,经过头骨的传导,引起几个窦体的 共振,来加强声音的共鸣,我们称它为“骨传导”<不是气传导>。上部共鸣主要是借 助“骨传导”作用来实现的。在生活语言中,虽然意识不到它的共鸣作用,但在高声说 话或发某些音时,“骨传导”的共鸣作用也在参与扩大音响的行列。歌唱家所以强调要 把上部共鸣利用上,是因为它的共振作用较强,如果和下部共鸣联合起来,对于高低音 的音响以及歌唱中的情感配合,都有着积极作用。 应用上部共鸣,必须先造成下部共鸣强有力的声波。声波达到硬腭,利用硬腭的振动引 起鼻腔和头腔各窦的共振,这就是骨传导的作用。这样既增加音量,又可增加声音的力 度。按理说,气流到达口腔时,不能使气流通过鼻腔汇出国,必须使鼻腔中的气流折回 口腔,再从口腔喷出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上部共鸣的音响。然而,咽腔是个三岔口, 当气流到达咽腔时,必然有一部分冲向鼻腔,一部分冲向口腔,要想把鼻腔中的气流折 回口腔是不容易的。这样,使用上部共鸣,便会形成全部的半鼻音。这种情况,在一些 歌唱演员中是常有的。当他们希望得到上部共鸣的帮助时,便把舌根降低,软腭放松, 有时还把鼻孔张大,这样,把气流引进鼻腔时,也就从鼻腔中泄出大部分。 使用上部共鸣,似乎半鼻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民族唱法中,显然比美声唱法的鼻音 是要少些。 这是由于两种发音的口腔开度和肌肉松紧不同而引起的。`歌唱的发声,每 个韵母几乎都披上了鼻音的色彩,尤其遇到窄韵母i.u.yu时,这种现象就更显著。然而 听者要是不细分辨,就听不出鼻音的色彩,反而觉得声音饱满。 由于韵母发音有高低性质的不同,它对“骨传导”所起的强弱作用也不一样。一般说, 窄韵母i/u/yu显然比宽韵母a/o/e强,这点从实验上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发窄韵母时口腔比较窄<声位高>。当声波达到口腔时,不是很畅 快地流到口外,它要比发宽韵母的气流送得缓慢,这时腭部被鼓动的力量也就强些,因 而可使颅骨受到强烈的震动。不过我们应该注意,这类韵母最容易把声波引向鼻腔,也 誻最容易产生鼻音,而且发音时的口腔肌肉比较紧张。为了使它不带鼻音或少带鼻音, 发这类音时更应该注意口腔适当扩大。宽韵母a/o/e的口腔开度都比窄韵母i/u/yu为大, 从喉部发出的声波到达口腔时,没有窄韵母那么大的强度,而且很容易从口腔内部辐射 出动,所以震动颅骨的力量也就减弱了。因此对于头部共鸣来说,窄韵母比宽韵母更为 显著。这种情况告诉我们,能否引起上部共鸣,和气流压力的强弱很有关系。 从声音的高低来说,高音容易引起头部共鸣低音则容易引起胸部共鸣。 这是因为发高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强;发低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弱。低音歌唱家常是利用胸部共鸣,高音歌唱家则必须兼用头部共鸣。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唱低音只能说是以下部共鸣为主,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上部共鸣。当唱高 音的时候,如果得到上部共鸣的协作,发出的声音将是纯厚而清亮的。相反的,唱高音只能说上部共鸣起主要作用,要是缺少上部共鸣,声音的高度将会受到影响;然而下部共鸣也不应该完全不去利用,如果缺少下部共鸣,要得到高音的宽度是有困难的。我们对于歌唱的声音<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总是要求圆动听的。常听到一些女高音,虽然能唱到C4,的声音听起来却感到干燥刺耳,缺乏圆满的色彩,这就是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没有配合起来的结果。所以,共鸣的利用在唱高音或低音时应该分别主次,高音要以上部共鸣为主,下部共鸣为辅;低音要以下部共鸣为主,上部共鸣为辅。两者必须配合适当,才能发出宽厚而有力度的声音。我们听到一些歌声很美的高音歌唱家,当他歌唱时,如果用手抚摸头顶,可以感觉到剧烈的震动,同时用手抚摸胸廓,也会感到胸廓的骨骼发生震动。这说明高音不仅使用上部共鸣,下部共鸣也在起作用。有人强调上部共鸣的作用,而忽略了下部共鸣的协作关系因而得不到理想的高音。从广义上说,胸腔和头腔和骨组织都有传导声音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相等的。 胸腔的骨组织再加胸壁本身的震动,所引起的共鸣是很明显的;头腔的骨组织由于区域 不同,引起共振的强弱和清晰的程度不同。一般说,额窦部位的共鸣最强最清楚,这是 因为这个共鸣区受到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全部声波直接振荡的结果。我们要求歌者 要把声音提到头部上来,也就是希望提到额窦位置上来,使这部分的骨骼产生共鸣作用 。其次,头部共鸣作用比较大的部位还有枕骨。它是构成颅腔底部和后部的骨头,在头 部后面正下方。因为它的位置也是声波直冲的地方,所以这部分的共鸣腔的发声,除了 利用额部共鸣以外,当唱高音的时候,还兼用枕骨的共鸣作用,这就是我国戏曲界所讲 的所谓“脑后摘筋儿”。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部分的共鸣使用上呢?有一种理论认为枕 骨的下面接连颈椎骨,当强有力的声波冲到喉腔之后,它会引起颈椎骨的振动,再由颈 椎骨往上传导,枕骨便发生振动。另外,声波到达口咽腔时, 引起很大的传导力量, 它从的后部直接影响枕骨的振动,而且这部分离“蝶窦”很近,因而它的共振作用也就 更加强了。在利用枕骨共鸣时,有一点应该注意,发声时必须颈部挺直<但不要僵硬> 。这样的姿态可使喉、咽腔扩大,气流畅通,造成强有力的气流柱,上升直达软腭的后 部,引起枕骨的振动,造成声音的力度。当我们把声音提上来的时候,会感到脑后发生 振动,这时上部和下部的共鸣则已经连在一起。 实验证明,光是喉腔的共鸣作用是不大的,声音不是很响的,音色的变化也不是很清楚 的。这是因为喉腔基本是软组织组成,在软的共鸣体中发声,声音首先被吸收一部分; 因为喉腔较小,共鸣作用不强;再因为喉腔没有显著的变化,音色变化不大。 以上各种情况说明,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的运用,有赖于强有力的气流,然后在良好的 喉,咽、口、鼻腔共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我们要得到全部共鸣协作,要特别锻炼 呼气和挡气的作用。 怎样获得共鸣 (2) 2、共鸣与声区 依据音的高低变化和共鸣部位的不同运用,形成了三个声区:高声区、中声区和低声区 。 高声区<头声区> 发声偏重于头腔共鸣,有利于发挥高声区的技巧。在歌唱发声时感到前额和脸两颧部分 有振动的感觉。发出的声音有假声的特色。同时要注意在高声区演唱时,鼻咽腔和软腭 等处和肌肉的运动不可收缩过分,使音波没有流动的余地,影响了泛音音响效果。 中声区<混声区> 发声偏重于均匀的谐和共鸣,有利于发挥中声区技巧和特色。中声区是低声区和高声区 衔接的地方,既要把高声区音量同低声区音量调节控制均匀,又要保持声音的通畅和统 一。这个声区在声乐训练中占主要地位。中声区音乐柔和、松弛而又明亮。要提出注意 的是,喉、舌等肌肉在演唱时,如果收缩过分,也会产生声流堵塞,这时既隔开头腔共 鸣,又失去了胸腔共鸣的支持,就会出现错误的声音。 1低声区<胸声区> 发声偏重于胸腔共鸣,有利于发挥低音 区的歌唱技巧。在歌唱发声时明显感到胸腔有振 动感,声音自如,深厚并有深沉的感觉。必须提出注意的是,唱低音时,颈部肌肉、舌 肌如果收缩过分,就会失去中声和高声区的共鸣,出现沉闷和暗哑之声,对演唱效果影 响较大。 3、 换声区和解决换声的方法 我认为换声区每个人都存在。有人说,只要把声音唱到高位置上去,换声就不存在了, 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足的。要承认换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从心理上对换声的现象不要 产生惧怕感,要想各种方法去解决它,并要创造性去研究它。 <一> 什么是换声区?在歌唱发声时,由低音向高音唱,或是从高音向低唱,突然出现 一种控制不住的“破裂卡壳”的声音,顿时感觉上下声音不统一,这种不愉快的声音便 是“换声”。 产生“换声”的原因是多种睥,其中主要原因应从生理方面来分析。由于两片声带在发 声运用时不均衡,其中一片声带不绷紧,杓状软骨的平衡作用失去了,就产生了破音。 或者,发“真声”时声带靠拢,由于喉肌用力声带“拉紧”。发“假声”时声带不靠拢 ,喉肌不太用力,声带较为放松。在发声歌唱时这两种声音力量需要衔接得很好,才能 使声音统一起来。如果衔接不好,一刹间没有及时的把“共鸣量”调节好,立即就会出 现一种虚弱撕裂或是中断的声音。破音一般容易产生在高音极限音符上和临近音色变化 的音符上。高音一般产生在E2、F2、#F2。而“换声区”一般是包括三个半音的音程, 其中变化最大的音称为“换声点”。 因为每人嗓音的生理条件不一样,所以换声点的位置有所移动。 女高音:有一部分女高音换声不明确,但戏剧女高音换声困难。换声在#F上下; 女中音:这声部较复杂,音域广,音色变化大。一般有两个换声区。一个在F2上下。第 二从#C直到F2的范围之内。戏剧性和低女中音在E2、G2,抒情性的在降E上下; 男高音:大多数的换声区在#F、F2包括一部分在G2、降A2。 男中音:高的男中音换声在降E、E2、F2,低的男中音换声在D2、#C2。 <二> 解决换声的方法 <1> 采用“关闭唱法”解决换声 意大利“美声唱法”对解决换声的生理现象,是采用了母音变异的手法<即关闭唱法> 。在变异处加“o”、“OU”。例如:“妈”字是<a母音>,在正常的中声区唱a音,在 换声区加O音变<mao>,过了换声区再加<ou>音,就变成<mou>的母音。经过这样的 变化后,由换声所带来的虚音,逐渐出现了明亮的声音。在解决换声时,一定要掌握提 前做换声的准备工作。当从一个声区马上要转换到下一个声区时,立即需要利用共鸣在 不同声区变化的混合共鸣的方法,避免出现声区不统一,造成喉音和鼻音等不良现象。 例如:女高音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时,一般情况下换声点在F2音高上。这时要向前一 个二度降E2音上<其它类推>移动,在降E音上稳定喉头,调正声带的变化。并利用母音 变异的手法,用弱音控制唱,以头腔共鸣为主来调节去歌唱,唱到F2时声音自然会突破 换声点,逐渐出现明亮的声音进入高声区,促使整个声区统一了<其它声部类推>。 关闭唱法是中声区用较亮的a,再进一步带入o使声音圆润,到换声区开始用y。男高音中 的声区a要多用,可以使声音明亮、圆润。男中低音o要多用,使声音浑厚,低沉。用a, o,I母音训练,是统一声区的主要办法。 <2> 用“中东辙”字音解决换声的新方法 民族唱法采用“中东辙”的字韵来做歌唱发声练习,是解决换声和扩大音域, 见效最快 的手段之一。 \'衡量声乐教学的水准,一方面要求教学质量好,同时又要求学生的演唱水平提高的快。 在声乐教学中是存在许多矛盾的,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扩大音域,达到声区统 一。这其中存在一个障碍,即如何解决人的“换声”阻力。“换声”是人的生理变化极 其复杂的表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喉头内部肌肉活动失调的现象。多年来,“美声唱 法”对“换声”的生理现象一直采用母音变异的手法来解决。通过这种变化,虽然在一 些声乐学生嗓音换声上起了作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解决得不彻底,音域扩展的慢。 我赞成咬字换声。我们汉字非常多,要从字的发音含义、性质去分析选用。那么,选用 什么样的字来解决换声最合适呢?采用鼻音类的字来解决“换声”,对扩大音域最有益 处。鼻音类包括四道辙<人辰辙、言前辙、江阳辙和中东辙>。这四道辙包括的字相当 多,集中采用“中东辙”的字来做练习,能得到最佳效果。在“中东辙”的字中,又是 重点选用“空、通、松、浓”四个字为主要训练用。这几个字属于鼻音类,此类字本身 就带有自然的鼻腔共鸣的因素,例如:“通”字,它是由“t和ong”拼成的,当唱“通 ”字时,一开始由咬“t”很快进入“ong”音并有延长得到头空的感觉,声音自然进入 头腔共鸣中去。因为“ong”音本身带有头腔的自然共鸣因素,这样,在头腔里,ong产 生眲共鸣振响,给人以宽的感觉<指在音色上>。 “中东辙”的字,从生理上去分析,喉位自然下移,舌根不抬起,使口腔、咽腔的空间 增大,声音可以自由流通,不受阻碍,换声自然也容易解决。因而,“中东辙”的特点 是:中东舌居中,喉咙感觉松,出字半闭口,收字鼻出声。 <一> 共鸣同音高的关系 音高,指音的高度。物体由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越密则音越高,振动越疏音则越低 。这种疏密程度的变化称为音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音域,歌唱的声音必须有高低 之分。从生理上去看,声音的高低是在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频率所产生的快慢区别。 振动得快,声带开合的次数多,频率越高,则声音越高,反之就低。这种音的高低在歌 唱发声共鸣的运用中,要有所控制。 有时在音乐会结束后,你经常会听到各种演唱者的议论。评论最多的是尖刺的声音就是正确的。在练习高音时 ,有的人误认为用一股劲在那


相关文章

  •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精品
  • 第 一 单 元 课学目标:1.欣赏大提琴独奏曲<梦幻曲>,感受乐曲抒情地情绪和芬芳 地幻想色彩,在音乐中展开想象地翅膀,憧憬美好地未来. 2.通过演唱歌曲<愉快地梦>,感受歌曲优美抒情地情绪,想 象梦境中美好惬意地生 ...查看


  • 初学者唱歌入门
  • 初学者唱歌入门,了解,学习,掌握通俗唱法的四大部门,真正地知道如何唱歌~! (也许其实你并不是唱不好,只是不会唱, 那些唱得好的也不一定就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而只 是他多做了些对的动作少做了些错的动作而已) 对绝大多数朋友来说,可以按以下的顺序 ...查看


  • 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 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理论知识和文学资料去进行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 每位歌唱者必须通过发声练习的途径,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使歌声美妙 ...查看


  • 初学者唱歌技巧速成诀窍
  • 教你怎样成为K歌之王,几天改变你的嗓音!~!~ 初学者唱歌入门,了解,学习,掌握通俗唱法的四大部门,真正地知道如何唱歌~! ( 也许其实你并不是唱不好,只是不会唱,那些唱得好的也不一定就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而只是他多做了些对的动作少做了些错的动 ...查看


  • 音乐小故事
  • 教学小故事(1) 高新区西连河小学 王颖慧 今天下午一节七班的课,今天又是这样!一开始练声,他们就用很大的声音.我不停的跟他们是说"小声点",可是没用,反到是增加了他们跟我唱反调的兴趣,越唱越大.唱歌的时候就更是如此.简 ...查看


  •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数高楼(第二版)
  • 教学理论依据: 歌曲<数高楼>节奏欢快,旋律优美,歌词琅琅上口,再现了小朋友数高楼的快乐情景.念白的加入,使歌曲更加充满童趣.其中,幼儿最感兴趣的是念白,最困难的是记清歌词,尤其是衬词的不规律出现,容易混淆.为了更好地凸显歌曲跳 ...查看


  • 歌曲[吹泡泡]--中班音乐活动
  • 歌曲<吹泡泡>--中班音乐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理解歌词,学会听间奏,初步学唱歌曲.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3.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及活泼开朗性格. 活动准备: 兔子头饰1个:吹泡泡用具若干:吸管1支:场 ...查看


  • 教你如何开嗓,喜欢唱歌的有福了
  • 教你如何开嗓,喜欢唱歌的有福了 第一阶段:未曾出声先练气研究资料表明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呼吸16-19次,每次呼吸过程约3.4秒钟,而演唱时,有时一口气要延长 十几秒,甚至更长,而且吸气时间短,呼出时间长,必须掌握将气保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 ...查看


  •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好朋友 教学内容: 1.聆听<玩具兵进行曲>和<口哨与小狗>,并尝试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2.能够和大家一齐整齐地演唱并表演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g ...查看


  • 开嗓的方法,喜欢唱歌而找不到技巧的人有福了
  • 第一阶段:未曾出声先练气研究资料表明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呼吸16-19次,每次呼吸过程约3.4秒钟,而演唱时,有时一口气要延长 十几秒,甚至更长,而且吸气时间短,呼出时间长,必须掌握将气保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要领,所以要先做: (一)&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