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主机里面的电阻-线尾电阻的定义,用途,接线方式

报警主机里面的电阻-线尾电阻的定义,用途,接线方式 什么是线尾电阻?

线尾阻(EOL,End of Line)回路,电路特点是回路终端接入电阻,回路对地短路会触发电路接点动作,如在系统布防时,回路断线或短路均会触发报警。 学名称为线尾电阻,各个厂家的阻值不一样,安在各种探测器上,也就是线路的末端。用常闭量串接在电路中,用常开量并联在电路中,报警时,主机会检测到电阻值的改变,换句话说,只要探测器输出到主机的电阻不是2.2K左右,就会报警。任务是防破坏用,你剪断线或者短路也会报警。

报警主机中的末端电阻工作原理

常闭回路(NC): 短路正常,断路报警。这种电路形成的缺点是:若有人对线路短路,该探头就失去作用。报警主机就无法识别是人为的短路。

常开回路(NO): 短路报警,断路正常。这种电路形成的缺点是:若有人对线路断路(剪断信号线),该探头失去作用。报警主机就无法识别是人为的段路。 线尾阻EOL:短路正常,断路报警。这种电路形成的优点是:若有人破环线路(短路回断路),报警主机都能报警。

短路报警,断路故障,阻值为.2.2K为正常。这种电路形式的优点是:对短路和断路作出不同的反应,特别是适合烟感探头和紧急按纽,如果是老鼠咬段或因帮东西而扯断,报警主机认为该回路故障。

关于线尾电阻的接法

要放在探测器内。特别是当采用常开接法时,就必须这样做,否则线路的防剪功能和探测器的防拆功能就不起作用了(因为如果把线尾阻直接跨接在主机的防区端口上,由于常开接法使布线线路处于断路状态,阻值为无穷大,不够成回路无电流,只要防区端口不发生短路,报警主机是无反应的,所以应将线尾阻接在探测器常开端口上,此时,常开接法由于线尾阻的跨接使得布线线路够成回路,有阻值即为线尾阻值,回路中有较小电流,所以可起到线路的防剪和探测器的防拆功能)。

设计放在探测器内,有的人图方便,就放在主机内。其实我看过主机的电路,主要是一个比较器,看接入的电阻,一般的电阻是2.2K,两个防区的有两个电阻,还有一个好像是6.8K,不要意思,我忘记了。这样,通过电阻转换成电压,就有了范围,两个全部接上,就是1.5K左右,有一个断开,就是2.2K,或者6.8K,全部断开,就是无穷大。通过比较电压,主机就能看出外部情况。如果小于1K,就认为外部短路,要报警,如果是2.2K左右,则6.8K的那个被人家剪断了(或者报警),如果是6.8K左右,则认为2.2K的那个探头有问题,如果是无穷大,说明两个探头都有问题。如果电阻接入主机,则外部短路或者开路,总有一个状态无法识别,主机不动作,就有可能漏报。当然小偷如果知道了原理,懂得很多,报警器就没有用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懂得很多的绝大部分不会去做坏事,因此就接在主机内,有时也是没有问题的了。

浅谈报警系统中报警信号的拾取原理及线尾电阻的作用

相当长时间了,经常出入各种工程现场,常常的看到一些新参加工作的朋友把报警系统中的“线尾电阻”装于报警主机上,而不是把它装于应该装到的地方“报警探头”那边,而且也看到过有些施工人员其实入道也有多年了,不明白这些朋友为什么这么做,因此我有一种冲动,觉得应该把它写出来,警醒一下这些朋友,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坛友讨论。

原理简述(见下面原理图):

电阻*R1、R2和R3、R4、R5组成2路分压电路,其中的R3、R4、R5 三个电阻组成的分压电路;会在分压电阻 R4 的上下 2 端各产生一个电压值;我们暂称之为V1和V2;其中V1电压送到以“运算放大器”组成的“电压比较器”U1的反向输入端作为基准电压;V2电压则送到U2的同向输入端作为基准电压,当直流+12V电压经分压电阻 *R1 降压后传送到U1的同向输入端时;如果输入电压值大于基准电压值V1时则U1的输出有高电平输出;如电压值小于V1电压值时则U1无高电平输出。

同理反推U2工作情况则为;V2 电压送到U2的同向输入端作为基准电压,直流+12V电压经分压电阻 *R1 降压后传送到U2的反向输入端,当此电压值小于基准电压值 V2 时;则U2输出端有高电平输出,如高于V2 电压值时则U2输出端无输出。那么不管这2个电压比较器 U1 和 U2 哪个有输出经过防反流二级管输出后会合成为 1路电平信号;使OUT端都能得到1个高电平送给下一级电路处理后而得到报警信号。因此V1和V2的2个电压值之间的范围称为门限电压的上、下限,只要回传的电压值超过此上下限,报警主机即得到报警信号,而此

上下门限电压值的取值范围是和各个厂家的设计思想有关而各不相同,所以只要知道他的工作原理就可以了,而且我们也知道这个门限有一定的范围,在我们做工程中如偶然找不到或丢失了2.2K电阻时,不必拘泥于同值电阻,找一个阻值相近的电阻代替完全可以,只要你回传的电压值没出它的上下门限值就可以,只不过阻值偏离2.2K越大;误报的几率越大而已。

在以上所诉的分压电阻 *R1 其实不是被厂家焊接在线路板上的,而是在我们购买报警主机(或总线系统中的地址模块)时,随机附送的“线尾电阻”,也即报警系统的“线尾电阻”,它其实就是报警整体电路里的“双电压比较器”前端的分压电阻*R1 ,+ 12 V电源经过其分压降压后返回的电压,其取值范围是和各个厂家设计思想有关,但都有一定的门限范围,它回传的电压值一旦超出其设计门限范围,报警主机只要工作在布防状态下就会立即响应,发出报警信息和动作。

其实分压电阻 *R1 两端的线段即为接于报警探头上的信号线,也就是说 *R1 不是被报警器材厂家焊接在线路板上的,而是随机送给我们用于安装在报警探头处的,由于*R1上端的线和+12V相通;因此在安装报警探头时可以在布线时少放1棵线(只限于并行系统、总线型不适合),也即只要放3芯线就可以了(俗称:三线制),具体做法为;在报警探头的电源 + 级接线端子和 C 端子之间直接跨接“线尾电阻” *R1 就可以,信号线接于NC端子上就OK了。而有的厂家不是把*R1作为“线尾电阻”;而是把R2作为“线尾电阻”来使用,依据上面所述原理也就不难理解了,其作用是相同的。

那么依据上面所诉的原理,可以看出;如果人为的把报警线号线短路了,无论把它和电源正极还是和“地”极短路了,报警信号线上的电压值不是接近 + 12V 就是接近0V,这样都会超出这个报警信号拾取的门限值,主机则会得到报警信号,同理,当人为把报警信号线剪断时,可以看出回传的报警信号电平和把报警信号线对“地”短路时情况相同,则报警主机也会因得到信号而发出报警信息,因此这个“线尾电阻” *R1 也就起到了“防止人为破坏”的作用,那么我在接触一些入行不长的朋友做工程时,这些朋友常常把这个“线尾电阻”安装于报警主机内的接线端子上,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使报警主机失去了“防止人为破坏”的作用(或称功能)。要知道安防系统始终是以报警系统为中心的,不管现今的视频技术如何发展,如何先进,如何有经济价值,它也不能取代报警系统的作用,而且报警系统往往安装于使用单位的要害部位(如银行的金库等),因此报警系统是承担着重大责任的,试想如果因为你的一个偷懒而使犯罪分子通过一个简单的破坏,如把信号线剪断,这是最容易也是最简单的办法,而至使用单位蒙受巨大的损失时,而不幸的是当相关方面确认了这是因你的错误行为而导致的结果,你到时会怎样来承担这个“责任”?你承担的了吗?因此,劝那些至今还把这个小小的“线尾电阻”装于报警主机上的朋友们赶快的警醒吧!!!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单线尾电阻和双线尾电阻的接线方法

我是在10年前加入到安防这行的,以前我也是将报警系统中的“线尾电阻”装于报警主机上的,后来自己做多了就知道防盗报警的原理就不再把报警系统中的“线尾电阻”装于报警主机上了。我对防盗报警技术不是很专注,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坛友指教!

单线尾电阻的接法我就不多讲了,看示意图吧

双线尾电阻的接法我就拿CVC-O的主机来讲下。

双线尾电阻的接法,看示意图吧

当你使用双线尾电阻接法时,无论是在撤防状态还是在布防状态,只要是线路被剪或探测器被非法打开的情况下都会产生报警,键盘上会显示防拆报警图标。

报警主机里面的电阻-线尾电阻的定义,用途,接线方式 什么是线尾电阻?

线尾阻(EOL,End of Line)回路,电路特点是回路终端接入电阻,回路对地短路会触发电路接点动作,如在系统布防时,回路断线或短路均会触发报警。 学名称为线尾电阻,各个厂家的阻值不一样,安在各种探测器上,也就是线路的末端。用常闭量串接在电路中,用常开量并联在电路中,报警时,主机会检测到电阻值的改变,换句话说,只要探测器输出到主机的电阻不是2.2K左右,就会报警。任务是防破坏用,你剪断线或者短路也会报警。

报警主机中的末端电阻工作原理

常闭回路(NC): 短路正常,断路报警。这种电路形成的缺点是:若有人对线路短路,该探头就失去作用。报警主机就无法识别是人为的短路。

常开回路(NO): 短路报警,断路正常。这种电路形成的缺点是:若有人对线路断路(剪断信号线),该探头失去作用。报警主机就无法识别是人为的段路。 线尾阻EOL:短路正常,断路报警。这种电路形成的优点是:若有人破环线路(短路回断路),报警主机都能报警。

短路报警,断路故障,阻值为.2.2K为正常。这种电路形式的优点是:对短路和断路作出不同的反应,特别是适合烟感探头和紧急按纽,如果是老鼠咬段或因帮东西而扯断,报警主机认为该回路故障。

关于线尾电阻的接法

要放在探测器内。特别是当采用常开接法时,就必须这样做,否则线路的防剪功能和探测器的防拆功能就不起作用了(因为如果把线尾阻直接跨接在主机的防区端口上,由于常开接法使布线线路处于断路状态,阻值为无穷大,不够成回路无电流,只要防区端口不发生短路,报警主机是无反应的,所以应将线尾阻接在探测器常开端口上,此时,常开接法由于线尾阻的跨接使得布线线路够成回路,有阻值即为线尾阻值,回路中有较小电流,所以可起到线路的防剪和探测器的防拆功能)。

设计放在探测器内,有的人图方便,就放在主机内。其实我看过主机的电路,主要是一个比较器,看接入的电阻,一般的电阻是2.2K,两个防区的有两个电阻,还有一个好像是6.8K,不要意思,我忘记了。这样,通过电阻转换成电压,就有了范围,两个全部接上,就是1.5K左右,有一个断开,就是2.2K,或者6.8K,全部断开,就是无穷大。通过比较电压,主机就能看出外部情况。如果小于1K,就认为外部短路,要报警,如果是2.2K左右,则6.8K的那个被人家剪断了(或者报警),如果是6.8K左右,则认为2.2K的那个探头有问题,如果是无穷大,说明两个探头都有问题。如果电阻接入主机,则外部短路或者开路,总有一个状态无法识别,主机不动作,就有可能漏报。当然小偷如果知道了原理,懂得很多,报警器就没有用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懂得很多的绝大部分不会去做坏事,因此就接在主机内,有时也是没有问题的了。

浅谈报警系统中报警信号的拾取原理及线尾电阻的作用

相当长时间了,经常出入各种工程现场,常常的看到一些新参加工作的朋友把报警系统中的“线尾电阻”装于报警主机上,而不是把它装于应该装到的地方“报警探头”那边,而且也看到过有些施工人员其实入道也有多年了,不明白这些朋友为什么这么做,因此我有一种冲动,觉得应该把它写出来,警醒一下这些朋友,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坛友讨论。

原理简述(见下面原理图):

电阻*R1、R2和R3、R4、R5组成2路分压电路,其中的R3、R4、R5 三个电阻组成的分压电路;会在分压电阻 R4 的上下 2 端各产生一个电压值;我们暂称之为V1和V2;其中V1电压送到以“运算放大器”组成的“电压比较器”U1的反向输入端作为基准电压;V2电压则送到U2的同向输入端作为基准电压,当直流+12V电压经分压电阻 *R1 降压后传送到U1的同向输入端时;如果输入电压值大于基准电压值V1时则U1的输出有高电平输出;如电压值小于V1电压值时则U1无高电平输出。

同理反推U2工作情况则为;V2 电压送到U2的同向输入端作为基准电压,直流+12V电压经分压电阻 *R1 降压后传送到U2的反向输入端,当此电压值小于基准电压值 V2 时;则U2输出端有高电平输出,如高于V2 电压值时则U2输出端无输出。那么不管这2个电压比较器 U1 和 U2 哪个有输出经过防反流二级管输出后会合成为 1路电平信号;使OUT端都能得到1个高电平送给下一级电路处理后而得到报警信号。因此V1和V2的2个电压值之间的范围称为门限电压的上、下限,只要回传的电压值超过此上下限,报警主机即得到报警信号,而此

上下门限电压值的取值范围是和各个厂家的设计思想有关而各不相同,所以只要知道他的工作原理就可以了,而且我们也知道这个门限有一定的范围,在我们做工程中如偶然找不到或丢失了2.2K电阻时,不必拘泥于同值电阻,找一个阻值相近的电阻代替完全可以,只要你回传的电压值没出它的上下门限值就可以,只不过阻值偏离2.2K越大;误报的几率越大而已。

在以上所诉的分压电阻 *R1 其实不是被厂家焊接在线路板上的,而是在我们购买报警主机(或总线系统中的地址模块)时,随机附送的“线尾电阻”,也即报警系统的“线尾电阻”,它其实就是报警整体电路里的“双电压比较器”前端的分压电阻*R1 ,+ 12 V电源经过其分压降压后返回的电压,其取值范围是和各个厂家设计思想有关,但都有一定的门限范围,它回传的电压值一旦超出其设计门限范围,报警主机只要工作在布防状态下就会立即响应,发出报警信息和动作。

其实分压电阻 *R1 两端的线段即为接于报警探头上的信号线,也就是说 *R1 不是被报警器材厂家焊接在线路板上的,而是随机送给我们用于安装在报警探头处的,由于*R1上端的线和+12V相通;因此在安装报警探头时可以在布线时少放1棵线(只限于并行系统、总线型不适合),也即只要放3芯线就可以了(俗称:三线制),具体做法为;在报警探头的电源 + 级接线端子和 C 端子之间直接跨接“线尾电阻” *R1 就可以,信号线接于NC端子上就OK了。而有的厂家不是把*R1作为“线尾电阻”;而是把R2作为“线尾电阻”来使用,依据上面所述原理也就不难理解了,其作用是相同的。

那么依据上面所诉的原理,可以看出;如果人为的把报警线号线短路了,无论把它和电源正极还是和“地”极短路了,报警信号线上的电压值不是接近 + 12V 就是接近0V,这样都会超出这个报警信号拾取的门限值,主机则会得到报警信号,同理,当人为把报警信号线剪断时,可以看出回传的报警信号电平和把报警信号线对“地”短路时情况相同,则报警主机也会因得到信号而发出报警信息,因此这个“线尾电阻” *R1 也就起到了“防止人为破坏”的作用,那么我在接触一些入行不长的朋友做工程时,这些朋友常常把这个“线尾电阻”安装于报警主机内的接线端子上,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使报警主机失去了“防止人为破坏”的作用(或称功能)。要知道安防系统始终是以报警系统为中心的,不管现今的视频技术如何发展,如何先进,如何有经济价值,它也不能取代报警系统的作用,而且报警系统往往安装于使用单位的要害部位(如银行的金库等),因此报警系统是承担着重大责任的,试想如果因为你的一个偷懒而使犯罪分子通过一个简单的破坏,如把信号线剪断,这是最容易也是最简单的办法,而至使用单位蒙受巨大的损失时,而不幸的是当相关方面确认了这是因你的错误行为而导致的结果,你到时会怎样来承担这个“责任”?你承担的了吗?因此,劝那些至今还把这个小小的“线尾电阻”装于报警主机上的朋友们赶快的警醒吧!!!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单线尾电阻和双线尾电阻的接线方法

我是在10年前加入到安防这行的,以前我也是将报警系统中的“线尾电阻”装于报警主机上的,后来自己做多了就知道防盗报警的原理就不再把报警系统中的“线尾电阻”装于报警主机上了。我对防盗报警技术不是很专注,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坛友指教!

单线尾电阻的接法我就不多讲了,看示意图吧

双线尾电阻的接法我就拿CVC-O的主机来讲下。

双线尾电阻的接法,看示意图吧

当你使用双线尾电阻接法时,无论是在撤防状态还是在布防状态,只要是线路被剪或探测器被非法打开的情况下都会产生报警,键盘上会显示防拆报警图标。


相关文章

  • 消防电系统施工方案技术交底I
  • 消防电系统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交底内容: 一.施工前准备: ⑪ 在施工前应认真并熟悉设备安装平面图.接线图.系统图. ⑫ 安装人员应熟悉相关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二.钢管内穿线.布线.校线 ⑪ 工艺流程: 选择导线→扫管→放线→导线与导线的 ...查看


  • 应急照明及智能疏散安装及调试方案
  • 智能型火灾信息显示及智能疏散指示系统 安装及调试方案 目 录 1. 要求及布线 ................................................................................ ...查看


  • 火灾报警系统安装技术标准
  • 火灾报警系统安装技术标准 一.适用范围 本章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工程.不适用于生产和贮存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等有爆炸危险的场所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工程. 二.编制依据 2.1 GB50166-92<火灾自 ...查看


  • 弱电工程设计方案书
  • 亚洲铝业工业城铝板带厂智能安装工程 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1)本工程位于广东省肇庆大旺区新技园内的亚铝工业城,而本建筑物总建筑面积251.880m2,为单层,属于类工业厂房分为九区. 整个建筑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厂区是一幢单层结构,建筑将被归 ...查看


  • 船舶报警系统的系泊试验18[1]
  • 课程名称: 船舶电工工艺 课题十八 船舶报警系统的系泊试验 船舶在非正常情况下工作时,操作人员利用各种检测手段将非正常状况通知给船上工作的相关人员,以便能及时控制和排除故障使船舶在正常情况下安全运行,这种过程即为报警. 船舶报警根据区域共可 ...查看


  • 常开.常闭.EOL和监控回路的区别
  • 报警信号常开.常闭.EOL和监控回路的区别 线尾阻EOL:短路正常,断路报警.这种电路形成的优点是:若有人破环线路(短路回断路),报警主机都能报警. 监视回路: 短路报警,断路故障,阻值为.2.2K为正常.这种电路形式的优点是:对短路和断路 ...查看


  • 电气(消防报警)系统施工方案
  • 电气(消防报警)系统施工方案 本工程配电房,采用TN-S系统作接地保护,所有电气设备非带电金属外壳及三孔.五孔插座的接地孔均接保护零线(PE),均采用四芯等截面电缆另加公用PE线的方式,支线采用5芯线.消防设备均采用双回路供电,末端配电箱处 ...查看


  • 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10
  • 第十册 自动化控制仪表安装工程 (一)过程检测与控制装置及仪表安装 1.检测仪表及控制仪表安装及单体调试包括温度.压力.流量.差压.物位.显示仪表.组合仪表.调节仪表.执行仪表,均以"台块"为计量单位,放大器.过滤器等与 ...查看


  • 铁路信号论文
  • 一. 设备介绍 转辙机是道岔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用于道岔的转换与锁闭,以及对道岔所处位置和状态的监督. ZD6系列电动转辙机的功能是转换.锁闭.表示铁路道岔.当接通ZD6电转机的电源后,按下列顺序自动完成其功能 :  切断原动作电路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