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殿上虎”刘安世
北宋后期,朝廷出现了一位可与魏征相媲美的以直谏闻名的大
臣,这就是被时人称之为“殿上虎”的刘安世。
刘安世(1048—1125),字器之,号读易老人,学者称元城
先生,北宋魏(今河北魏县东北)人。父名航,进士及第,历任虞
城、犀浦知县,是当时有名的良吏。安世少年时勤奋好学,素有大
志。他关心国事,敢于发表自己的政见。有一次,他与父亲的好友、
朝廷重臣文彦博议论时政。文彦博言词间流露出对王安石变法的极
度不满。他听了却不以为然,说:“我虽然是后生晚辈,但却不赞成
您的观点。王安石推行的新政难道不是顺应时势,合乎人心,为民
谋福利吗?您如果有意见,可拿出一套更有效的治国良方啊 !”他
的一席话驳得文彦博无言以对,连连赞叹他为“奇才”。
他考中进士后,却没入仕,而是从学于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
一位史学大家,而且还是一代名儒宗师。他以自己为人处世之道,
谆谆教导他“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也。”意思就是说:要成
为堂堂的正人君子,一定要以诚为本,有才,更要有德。这句话对
他影响很大,奉为做人做官的行为圭臬,时时激励并劝诫自己。
熙宁七年(1073年),魏县一带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县城被
淹没,安世的宅第也被冲毁殆尽,一家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魏
县治所也因水患从旧县庙远迁洹水镇(今魏县旧魏县村)。后来,
在亲友的接济下,他心疼老母的身体,举家就近徙居元城(今河北
大名县双台村)
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复出为相,推荐刘安世为秘书省
正字。司马光死后,吕光著当政,又荐举他为右正言。不久,改任
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后来晋升为左谏议大夫。当初,朝廷让他担任
谏官,他却忧心官场的险恶,虑及个人前途及家人安危,没有立即
受命,而是回家征询老母的意见。刘母是一位识大体、明事理的贤
德之人,安世“惟母命是从”,特别孝敬母亲。他对母亲说:“朝廷不
因为孩儿不贤,让我担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一官职,那就要有胆识,
敢于伸张正义,无所畏惧,甚至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职责。一旦冒
犯了皇上,就要大祸临头,家破人亡。如今,皇上正以孝治国,如
果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出任这一官职。”刘母听了沉默
良久,和颜悦色,耐心地开导他说:“孩子,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
了。我听说谏官是在皇上面前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
想做这样的官,但却未能如愿。如今你有幸任此官职,就应当舍身
报效国家。纵使遭罪被流放,我也一定会随你而去。”于是,刘安世
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一任命。
他任谏官多年,刚正不阿,切中时弊,直言敢谏。在朝堂之上,
他不仅弹劾大臣无所顾忌,而且忠心事主,据理力谏,无所畏惧。
有时,他铁骨铮铮,言辞激烈,触怒了龙颜,就紧握笏板退步而站。
一待皇帝怒气稍解,就再上前进谏。旁边的臣僚见状,无不为他捏
一把汗。文武百官由此无不为他的胆识所折服,无不敬畏他,称他
为“真铁汉”、“殿上虎”。有一次,年幼的宋哲宗听信谗言,一时冲
动,暂停授课,授意臣下到民间征召宫女。他闻讯后,立即上朝进
谏,说:“陛下已年长,不立皇后,却好女色。征召宫女更是扰民伤
财之举,微臣以为不可。陛下应该以社稷为重,以黎民苍生为念,
罢征宫女,让侍臣照常讲课,倾听前朝治乱兴衰,效法历代明君圣
主,力争做一个万民拥戴称颂的好皇帝。”哲宗听了俯首不语。高太
后连连摆手,直说:“卿不要误听人言,绝无此事。”不久,哲宗悄
然下旨中止此事。
他忠孝正直,以清正廉明自许,不贪财,不好色,不恋权,事
事以恩师司马光为楷模。宦官梁师成把持朝政,叹服他的人品,妄
想以高官厚禄引诱他为己所用。他义正辞严地说:“我一生谨记司马
恩公的教诲,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官。
我如果为子孙后代着想,贪图高官厚禄的话,我早就不当这吃力不
讨好的谏官了。”
当时,朝中有些官员荐举人不考虑德才因素,一味安插自己的
亲信,安世对此焦虑不安,就上疏指出朝廷用人不能任人唯亲,要
任人唯贤,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授官任职。他积极向朝廷推荐一
些社会上的名士贤才为国效力,皆被朝廷任用。
权臣章惇仗势霸占了平民朱迎的良田,朱迎多次上告未果。安
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毅然接过状纸,要为朱迎伸冤。他把“四凶
(蔡确、黄履、邢恕、章惇)”相互勾结,欺压良民,侵吞良田的罪
状一并上疏朝廷。最后,权横一时的章惇被罢官,蔡确被贬为新州
别驾,宰相范纯仁以至御史等十余人也因袒护罪被赶出朝廷。
宋哲宗亲政后,倾向新党,主张变法,重新起用章惇为相。章
惇以“绍述”的名义,力图恢复新法,打击守旧派。刘安世属于旧党,
再加上个人恩怨,尤为章惇因痛恨而不容。他先被罢黜到南安军,
再贬职为少府少监,最后又把他贬任新州别驾。
章惇和蔡卡(蔡京弟)仍不罢休,欲置刘安世于死地。他们先
把他安置在梅州(今广东梅州市),然后派一判官前去刺杀他。他
听说后,却毫无惊慌之色,依然与客人饮酒谈笑。直到客人离去,
他才命仆人把凶讯告知家人并准备后事。恰好,这位判官半路上吐
血而死。他这才免于一死。
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他才结束了七年的流放生涯,回到京
城。他被重新起用为郓州、真定知府。然而,好景不长,蔡京做了
宰相后,又把他连续七次贬官到陕州(今河南陕县)羁管起来。后
来,他因年老多病才得已回朝,担任承议郎、中书舍人。他也由此
把家眷安置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宣和七年(1125年),刘安
世病逝,享年78岁。谥号“刘忠定公”。
刘安世博学多才,能诗会文,著有《元城集》20卷,已佚;《尽
言集》13卷,今存。《尽言集》是根据他自己平生作谏官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的宗旨编定的。他的奏疏刚正之气形于笔墨间,令人钦佩。
宋代大学士王珣高度评价这部书“是书乃言官之楷模,辅弼之龟鉴,
卿士大夫之药石也。该书对后世的文人墨客影响很大,常被他们引
用来说明事理。另外,马永卿编有《元城先生语录》,对刘安世言
行记载甚详。其诗存世不多,大都如其文,议论精警,栩栩有生气。
象《八月十四夜月》诗“万古照临终忌满,一轮明彻岂须圆”《双柏》
“同志不渝均管 鲍 ,清风特立若夷齐”,《扑满子》“多求唯恐心难
满,扑破方知器易盈”,均为人所传诵。刘安世与苏栻、苏辙兄弟友
善,经常以文会友,以诗唱和。苏辙的墓志铭正是刘安世撰写的。
魏县历史上有忠烈祠、思诚书院,正是为纪念先贤刘安世而建
的。据新版《魏县志》载:思诚书院是明代魏县知县李栻在嘉靖四
十五年(1566年)所建;区龙祯任魏县知县时又重修思诚书院。为
什么以思诚书院命名呢?正是因为魏县是宋代名臣、谏议大夫刘安
世的故乡,而刘安世以诚治学、以诚待人,以诚处世,上继邵雍、
朱熹等先贤之学,下泽后世,故以“思诚书院”命名。
魏县魏文化研究会 刘卫民
北宋“殿上虎”刘安世
北宋后期,朝廷出现了一位可与魏征相媲美的以直谏闻名的大
臣,这就是被时人称之为“殿上虎”的刘安世。
刘安世(1048—1125),字器之,号读易老人,学者称元城
先生,北宋魏(今河北魏县东北)人。父名航,进士及第,历任虞
城、犀浦知县,是当时有名的良吏。安世少年时勤奋好学,素有大
志。他关心国事,敢于发表自己的政见。有一次,他与父亲的好友、
朝廷重臣文彦博议论时政。文彦博言词间流露出对王安石变法的极
度不满。他听了却不以为然,说:“我虽然是后生晚辈,但却不赞成
您的观点。王安石推行的新政难道不是顺应时势,合乎人心,为民
谋福利吗?您如果有意见,可拿出一套更有效的治国良方啊 !”他
的一席话驳得文彦博无言以对,连连赞叹他为“奇才”。
他考中进士后,却没入仕,而是从学于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
一位史学大家,而且还是一代名儒宗师。他以自己为人处世之道,
谆谆教导他“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也。”意思就是说:要成
为堂堂的正人君子,一定要以诚为本,有才,更要有德。这句话对
他影响很大,奉为做人做官的行为圭臬,时时激励并劝诫自己。
熙宁七年(1073年),魏县一带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县城被
淹没,安世的宅第也被冲毁殆尽,一家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魏
县治所也因水患从旧县庙远迁洹水镇(今魏县旧魏县村)。后来,
在亲友的接济下,他心疼老母的身体,举家就近徙居元城(今河北
大名县双台村)
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复出为相,推荐刘安世为秘书省
正字。司马光死后,吕光著当政,又荐举他为右正言。不久,改任
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后来晋升为左谏议大夫。当初,朝廷让他担任
谏官,他却忧心官场的险恶,虑及个人前途及家人安危,没有立即
受命,而是回家征询老母的意见。刘母是一位识大体、明事理的贤
德之人,安世“惟母命是从”,特别孝敬母亲。他对母亲说:“朝廷不
因为孩儿不贤,让我担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一官职,那就要有胆识,
敢于伸张正义,无所畏惧,甚至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职责。一旦冒
犯了皇上,就要大祸临头,家破人亡。如今,皇上正以孝治国,如
果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出任这一官职。”刘母听了沉默
良久,和颜悦色,耐心地开导他说:“孩子,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
了。我听说谏官是在皇上面前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
想做这样的官,但却未能如愿。如今你有幸任此官职,就应当舍身
报效国家。纵使遭罪被流放,我也一定会随你而去。”于是,刘安世
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一任命。
他任谏官多年,刚正不阿,切中时弊,直言敢谏。在朝堂之上,
他不仅弹劾大臣无所顾忌,而且忠心事主,据理力谏,无所畏惧。
有时,他铁骨铮铮,言辞激烈,触怒了龙颜,就紧握笏板退步而站。
一待皇帝怒气稍解,就再上前进谏。旁边的臣僚见状,无不为他捏
一把汗。文武百官由此无不为他的胆识所折服,无不敬畏他,称他
为“真铁汉”、“殿上虎”。有一次,年幼的宋哲宗听信谗言,一时冲
动,暂停授课,授意臣下到民间征召宫女。他闻讯后,立即上朝进
谏,说:“陛下已年长,不立皇后,却好女色。征召宫女更是扰民伤
财之举,微臣以为不可。陛下应该以社稷为重,以黎民苍生为念,
罢征宫女,让侍臣照常讲课,倾听前朝治乱兴衰,效法历代明君圣
主,力争做一个万民拥戴称颂的好皇帝。”哲宗听了俯首不语。高太
后连连摆手,直说:“卿不要误听人言,绝无此事。”不久,哲宗悄
然下旨中止此事。
他忠孝正直,以清正廉明自许,不贪财,不好色,不恋权,事
事以恩师司马光为楷模。宦官梁师成把持朝政,叹服他的人品,妄
想以高官厚禄引诱他为己所用。他义正辞严地说:“我一生谨记司马
恩公的教诲,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官。
我如果为子孙后代着想,贪图高官厚禄的话,我早就不当这吃力不
讨好的谏官了。”
当时,朝中有些官员荐举人不考虑德才因素,一味安插自己的
亲信,安世对此焦虑不安,就上疏指出朝廷用人不能任人唯亲,要
任人唯贤,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授官任职。他积极向朝廷推荐一
些社会上的名士贤才为国效力,皆被朝廷任用。
权臣章惇仗势霸占了平民朱迎的良田,朱迎多次上告未果。安
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毅然接过状纸,要为朱迎伸冤。他把“四凶
(蔡确、黄履、邢恕、章惇)”相互勾结,欺压良民,侵吞良田的罪
状一并上疏朝廷。最后,权横一时的章惇被罢官,蔡确被贬为新州
别驾,宰相范纯仁以至御史等十余人也因袒护罪被赶出朝廷。
宋哲宗亲政后,倾向新党,主张变法,重新起用章惇为相。章
惇以“绍述”的名义,力图恢复新法,打击守旧派。刘安世属于旧党,
再加上个人恩怨,尤为章惇因痛恨而不容。他先被罢黜到南安军,
再贬职为少府少监,最后又把他贬任新州别驾。
章惇和蔡卡(蔡京弟)仍不罢休,欲置刘安世于死地。他们先
把他安置在梅州(今广东梅州市),然后派一判官前去刺杀他。他
听说后,却毫无惊慌之色,依然与客人饮酒谈笑。直到客人离去,
他才命仆人把凶讯告知家人并准备后事。恰好,这位判官半路上吐
血而死。他这才免于一死。
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他才结束了七年的流放生涯,回到京
城。他被重新起用为郓州、真定知府。然而,好景不长,蔡京做了
宰相后,又把他连续七次贬官到陕州(今河南陕县)羁管起来。后
来,他因年老多病才得已回朝,担任承议郎、中书舍人。他也由此
把家眷安置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宣和七年(1125年),刘安
世病逝,享年78岁。谥号“刘忠定公”。
刘安世博学多才,能诗会文,著有《元城集》20卷,已佚;《尽
言集》13卷,今存。《尽言集》是根据他自己平生作谏官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的宗旨编定的。他的奏疏刚正之气形于笔墨间,令人钦佩。
宋代大学士王珣高度评价这部书“是书乃言官之楷模,辅弼之龟鉴,
卿士大夫之药石也。该书对后世的文人墨客影响很大,常被他们引
用来说明事理。另外,马永卿编有《元城先生语录》,对刘安世言
行记载甚详。其诗存世不多,大都如其文,议论精警,栩栩有生气。
象《八月十四夜月》诗“万古照临终忌满,一轮明彻岂须圆”《双柏》
“同志不渝均管 鲍 ,清风特立若夷齐”,《扑满子》“多求唯恐心难
满,扑破方知器易盈”,均为人所传诵。刘安世与苏栻、苏辙兄弟友
善,经常以文会友,以诗唱和。苏辙的墓志铭正是刘安世撰写的。
魏县历史上有忠烈祠、思诚书院,正是为纪念先贤刘安世而建
的。据新版《魏县志》载:思诚书院是明代魏县知县李栻在嘉靖四
十五年(1566年)所建;区龙祯任魏县知县时又重修思诚书院。为
什么以思诚书院命名呢?正是因为魏县是宋代名臣、谏议大夫刘安
世的故乡,而刘安世以诚治学、以诚待人,以诚处世,上继邵雍、
朱熹等先贤之学,下泽后世,故以“思诚书院”命名。
魏县魏文化研究会 刘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