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阳市李家寨镇中心小学 姜显勇 最近一段时间,我很荣幸有机会到郑州听全省各市小学语文展示课。在课堂上老师都着重强调孩子们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感情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体会文章中心思想,提高个人素养和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方法。而且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语感。然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们农村学生目前存在的弱点,也是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好习惯呢?我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找准适合感情朗读的文章或段落
依据各类文本的特点,首先要判断课文是否适合进行朗读指导,如果忽略这点的话,就会超出孩子们的能力,即使教师付出事半功倍的精力,阅读教学也只能走向机械和造作。适合进行朗读指导的文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承载着作者某种感情的文本,能够使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喜爱、悲伤、自豪、怜悯、欣慰、愤恨等;第二类是文中有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的描写,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第三类是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与共鸣的文本,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
动也不动,烈火„„”,这段文字描写折射出邱少云的处境以及他在烈火中煎熬的壮烈,反复品读可以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第二:保证正确、流利朗读的有效化是感情朗读的前提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和前提已成了语文老师的共识。假如一篇文章,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又何谈有感情地朗读呢?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想了很多方法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我曾在学期末做过一个小学生朗读能力测试方面的抽查,结果是一篇长度适中的课文,能够把它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的孩子只占到20%,可以说寥寥无几。所以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我们教师是需要下大功夫的。例如,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读准每课生字的字音,方法是:划出生字词——读词语——读带有拼音的生字——读生字——读课文;其次,指导学生读有难度的长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试着读——指名读、读后评价——教师领读——学生自渎。学生正是在这种平实的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第三:默读感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凝神屏气,静心朗读”式的默读是最重要的理解、感悟课文的方式。因为,在学生的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断纠正学生指读或小声读的习惯。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各种符号标记、批注、勾画,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也变得不再高不可攀。有感情朗读的核心要素是“有感情”,这种感情来自哪里,来
自对课文的理解,而这种内隐的心理情感体验必须通过一定量的情感积累才能外显为“有感情朗读”行为。因此加强学生的默读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感触最深、体会最独到的见解随时写在文章的空白处,并作好汇报、交流的准备。当学生联系上下文把凡卡在鞋铺当学徒所受到欺凌和虐待的“苦”与乡下同爷爷一起生活的“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时,头脑中小凡卡那孤苦无依的悲惨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要敢于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一堂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静心读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把着力点只放在技法的指导上,而是以情感渗透为主,以畅快淋漓的表达情感为原则。
记得有位教育者曾大声疾呼“读,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恰当的方法,正确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感情朗读的指导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敞。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阳市李家寨镇中心小学 姜显勇 最近一段时间,我很荣幸有机会到郑州听全省各市小学语文展示课。在课堂上老师都着重强调孩子们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感情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体会文章中心思想,提高个人素养和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方法。而且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语感。然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们农村学生目前存在的弱点,也是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好习惯呢?我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找准适合感情朗读的文章或段落
依据各类文本的特点,首先要判断课文是否适合进行朗读指导,如果忽略这点的话,就会超出孩子们的能力,即使教师付出事半功倍的精力,阅读教学也只能走向机械和造作。适合进行朗读指导的文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承载着作者某种感情的文本,能够使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喜爱、悲伤、自豪、怜悯、欣慰、愤恨等;第二类是文中有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的描写,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第三类是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与共鸣的文本,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
动也不动,烈火„„”,这段文字描写折射出邱少云的处境以及他在烈火中煎熬的壮烈,反复品读可以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第二:保证正确、流利朗读的有效化是感情朗读的前提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和前提已成了语文老师的共识。假如一篇文章,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又何谈有感情地朗读呢?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想了很多方法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我曾在学期末做过一个小学生朗读能力测试方面的抽查,结果是一篇长度适中的课文,能够把它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的孩子只占到20%,可以说寥寥无几。所以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我们教师是需要下大功夫的。例如,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读准每课生字的字音,方法是:划出生字词——读词语——读带有拼音的生字——读生字——读课文;其次,指导学生读有难度的长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试着读——指名读、读后评价——教师领读——学生自渎。学生正是在这种平实的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第三:默读感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凝神屏气,静心朗读”式的默读是最重要的理解、感悟课文的方式。因为,在学生的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断纠正学生指读或小声读的习惯。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各种符号标记、批注、勾画,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也变得不再高不可攀。有感情朗读的核心要素是“有感情”,这种感情来自哪里,来
自对课文的理解,而这种内隐的心理情感体验必须通过一定量的情感积累才能外显为“有感情朗读”行为。因此加强学生的默读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感触最深、体会最独到的见解随时写在文章的空白处,并作好汇报、交流的准备。当学生联系上下文把凡卡在鞋铺当学徒所受到欺凌和虐待的“苦”与乡下同爷爷一起生活的“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时,头脑中小凡卡那孤苦无依的悲惨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要敢于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一堂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静心读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把着力点只放在技法的指导上,而是以情感渗透为主,以畅快淋漓的表达情感为原则。
记得有位教育者曾大声疾呼“读,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恰当的方法,正确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感情朗读的指导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