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周海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09电子信息工程2班,学号:2009374226)

摘要: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中国的玉文化贯穿着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

史同步。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关键词: 中国 玉文化 发展 影响

一、引言

玉,是古老的。凝固的玉,在大山的腹中,深藏了亿万年。中国人对它怦然心动,他们发觉了玉的美好,而且倾心倾情。中华祖先爱玉,因为玉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感情——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这种恋乡怀祖之情,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孕育着中国传统美学。

二、中国玉文化的形成

在人类形成的最初阶段,山崩洪水、雷电山火、毒蛇猛兽、疾病灾害等天灾人祸无时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认为这是自己的行为触怒了这些天地间的神灵,便想办法取悦他们,由此产生了原始宗教,形成了巫文化,并由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

巫除了掌管祭祀神权外,还充当医生的职能,在给人治病的过程中,巫极有可能用玉充当治疗工具,无意中显示出玉的神奇功能,玉便被视为神物。由于玉的稀缺性、艺术性和神奇性,巫也有可能在祭祀活动中把玉作为献给神的礼物。因而玉文化开始在巫文化中形成。反过来,原始宗教——巫术的盛行加大了对玉的需求,因此在巫的周围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采玉、琢玉的工匠,而“巫”也有可能是最杰出的设计、琢磨玉器的大师。他们提倡并参与玉器的制造、使用,推动了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以巫文化为基础的玉文化中,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玉部》解释“靈”(灵)字下部的“巫”时,说“巫以玉通神”,因此我们认为,巫是人神之间的交往者,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意思体现者;玉是巫奉献给神的礼物;巫通过神而成为玉的占有者。巫通过玉与神沟通,表现出玉的神圣化和神秘化。玉的通神功能可以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来反映。在红山文化晚期,也出土了相当一部分既可佩戴装饰又具备神器性质的玉器。如玉璧,既是装饰品,也是祭天的神器;玉钺在祭祀活动中就是巫师手中的法器。距今约5000-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以琮、璧、钺等玉神器为代表,其上镌刻有巫头戴傩面骑兽事神的图案,使其充溢着神灵色彩,衬托了巫权的无比强大。

而到距今约4500-3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或稍后的山东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以及石家河文化等五支玉文化所出玉器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新兴玉器只是圭、璋、刀等工具或兵器性玉器。另一个非常鲜明的情况是,除了齐家文化区仍然盛行琮、璧之外,这两种玉神器在另外4个玉文化区内明显的减少了,而且形制也变化了,加工上粗糙了。这种变化不是偶然,而是反映出玉器的主体占有者发生了变化。琮、璧的减少和退化标志着玉神器的衰落和消亡,间接地反映了巫权的削弱和旁落。圭、璋、刀等器是政治、军事权力的象征和载体,掌握这些玉器的人物都是部落的政治首脑和军事指挥者,他们获取了统治权

力,取巫而代之,并将巫变为专门的神职人员,神权也随之落入他们手中并加以改造,巫事神的玉神器也就随之消失了。由此我们可以说,此时由史前社会巫统治的神权时代已转入由“帝”统治的王权时代。

三、中国玉文化的发展

中国在夏商时期进入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的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原来具有权力象征的玉器如圭、璋、钺、戈等变成祭祀礼器和仪仗器。

夏的玉器极少,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商代。商代早期至中期的玉器主要有玉刀、玉钺、玉戈、玉圭、玉琮、玉璜、玉斧、玉铲、玉柄形器、玉筒形器等,这主要是从兵器转化而来的仪仗器或者祭祀用的礼器。商代晚期的玉器已经较为丰富,根据1976年发掘的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统计,可分为礼器、仪仗器、实用工具、装饰品等。商代玉器还继承了立体圆雕人像个各种动物形象,是我国古代玉器从平面走向立体,由简单装饰走向复杂陈设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1、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就是六种礼器,即“六器”,也称“六瑞”。至此,中华玉文化完全步入礼器玉时代。

2、商周时期,青铜器工具的出现,提高了制玉水平,使切割、研磨、勾线、碾轧、勾撤等工艺流程变得容易起来。青铜工具的使用是先进技术,对复杂形状的玉器制作很有利,但是,铜硬度不高,在切磨玉石的同时,也在快速地磨损本身,这不能不影响到玉石的细加工和深顶撞。在商周玉器中多是勾轧的纹饰,称之为双勾碾轧,这种纹饰有阳纹的效果,也是铜工具所达到的最好效果。

3、东周时期玉器盛行,上起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无不以玉为贵,视玉为宝,玉器被广泛应用祭祀、装饰和丧葬等处。伴随着尊神敬天思想的动摇和青铜器礼器的盛行,此时的玉礼器装饰味渐浓,主要用于朝觐、盟誓、婚聘、敛葬等。东周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玉佩饰的盛行,这标志着古代玉器有神到人的转变,儒家用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正式确立。

4、战国以后,铁器工具大量使用,锻铁有良好的锻造性能,可以打制各种形状的工具,比青铜工具在形制上和耐磨性上前进了一大步。尤其锻造小工具更有有利条件,琢制纹饰要求有掖、撞、勾、撤等小工具,勾面纹要求勾砣刃口薄,打长孔要求细长铤,搜尖角孔要求细金属丝,这些工具用铁打造既耐用,又没有脆性。锻铁加碳成钢后硬度增大,能制成细而长又硬的钢铤,用于打长细孔,解决了大、小眼孔的打眼问题。

5、西汉时期,玉器的礼仪性质已经大大弱化,除璧、圭可能还有一定的礼仪功能外,璜、琥也仅具有装饰功能,而琮和璋几乎找不到了。但是出现一类极富特色的用玉方式——为祈求尸体不朽而制造的葬玉,主要包括玉衣、玉塞、玉琀、玉握四种。

四、中国玉文化的成熟至巅峰

1、秦汉时期,中国统一,采运玉石原料更为便利,新疆和阗玉大量进入中原地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礼器、装饰为主的儒家用玉体系得到了很大的扶持。价值最高的应是圆雕和浮雕的陈设玉,这类作品发现较多,玉质优良,琢磨精细,造型新颖,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隋唐时期,人们对玉器已不再觉得神秘,这促使当时的玉雕制品出现以珍玩、装饰

为主的格局。唐代装饰玉器中较为多见的是玉步摇,这是一种金属嵌玉组合饰物,“步摇”所嵌玉片极薄,竟然还雕有精致的花鸟纹饰。雕刻工艺在继承传统玉雕的基础上融合同时代金银细工、雕塑绘画的表现手法,并吸收中亚、西亚等地艺术,兼收并蓄,融汇贯通,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宋代玉器呈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造型选取日常生活中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迎合社会消费心理,这是由于城镇的繁荣,商业的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玉器为普通市民服务的倾向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宋代的镂雕法被广泛应用,在形制和纹饰上讲究对称均衡,在图案化的形体上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达到了生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4、元代玉器沿着宋代开创的世俗化、装饰化方向发展,技艺更加成熟,作品也融入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现存于北京北海公园前团城上的玉瓮“渎山大玉海”,是一件大酒具,高70cm,最大周长493cm,重达3500公斤,可储酒30余石。外壁浮雕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及翻腾于惊涛骇浪中的众多鱼兽。整件作品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和神秘感。

5、明代,世俗化、装饰化成了玉雕的主流,玉器皿是明代艺术价值较高的一类玉器。玉带在明代发展到顶峰,已成为官场礼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明代以玉为饰风气盛行,从坠饰、串饰到佩是种类繁多,其中玉组佩饰最为发达。玉质小型饰物如带钩、钗、簪、坠饰等发现较多,其中尤以钗和簪最为精致。实用玉器如笔管、笔架、砚台等文房用具也相当普遍。明代镂雕技术相当发达且运用广泛,开创出“花上压花”的技法——在平面片状的玉料上能雕出上下两层不同的图案,恰到好处的把握好表面和内部的完美和谐。明代玉器的蓬勃发展首先归功于工匠地位的上升。其次是琢玉工具的革新----“水凳”,即由传统的席地而坐改为垂足倚坐于凳上,以双手控制旋砣,以双脚踩动踏板转动皮带,从而使旋砣来回旋转琢玉成器。第三是玉器生产地的形成与发展,其中又以苏州专诸巷最为闻名。

6、中国玉器的发展在清代进入了巅峰时期,其中玉器皿、陈设玉最为显著,涌现一批颇具仿生、仿建筑题材的作品,仿动物的题材多为龙、凤、麒麟、辟邪等,造型富于想象,善于扑捉动物瞬间的神态。仿植物的造型在乾隆时期最为普遍,一般杯、碗、盘多琢成荷花、海棠、贝叶等花型,花插则琢成松桩、梅桩、竹筒等形状,极具古朴苍劲之感。仿建筑的是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应用到玉雕艺术中,大大增强了玉器的艺术表现力,也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以玉为饰在清代也极为普遍,从头饰中的笄、钗到身上佩饰、串饰、腕饰以至于金、银、铜、竹、漆、木器上的嵌饰,种类繁多。玉制的文玩用具在清宫玉器中也占有一定地位,这类器物造型丰富,尤以古朴典雅的文房用具最有代表性。乾隆时期,玉料充足,技艺成熟,出现了以玉山子为代表的大型玉雕作品。这些玉山子形体庞大,重量多有千斤以上,其图案均以立雕山水为主,其间缀以人物、建筑、车船等。著名的玉山子如《大禹治水图》。

五、玉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从古至今,玉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古代帝王贵族中曾被视为身份的象征,是维持社会统治秩序“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伴随着丧葬它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在我们中华民族中形成了爱玉文化特色。玉的影响广至中国文化的各部分,如诗歌,建筑,美术等,甚至与平常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其中一个典型的影响在于玉与德合为一体。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

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 曲石. 《中國玉器時代》. 太原 :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第一版

2、 張文驥. 《中國玉器歷代史》. 香港. 張文驥. 總代理藝美圖書公司. 1978

3、 杨伯达. 《古玉史论》.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8

4、 张广文. 《玉器史话》.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4

5、 《玉文化論叢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臺北市.眾志美術出版社. 2006. 第一版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周海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09电子信息工程2班,学号:2009374226)

摘要: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中国的玉文化贯穿着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

史同步。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关键词: 中国 玉文化 发展 影响

一、引言

玉,是古老的。凝固的玉,在大山的腹中,深藏了亿万年。中国人对它怦然心动,他们发觉了玉的美好,而且倾心倾情。中华祖先爱玉,因为玉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感情——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这种恋乡怀祖之情,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孕育着中国传统美学。

二、中国玉文化的形成

在人类形成的最初阶段,山崩洪水、雷电山火、毒蛇猛兽、疾病灾害等天灾人祸无时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认为这是自己的行为触怒了这些天地间的神灵,便想办法取悦他们,由此产生了原始宗教,形成了巫文化,并由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

巫除了掌管祭祀神权外,还充当医生的职能,在给人治病的过程中,巫极有可能用玉充当治疗工具,无意中显示出玉的神奇功能,玉便被视为神物。由于玉的稀缺性、艺术性和神奇性,巫也有可能在祭祀活动中把玉作为献给神的礼物。因而玉文化开始在巫文化中形成。反过来,原始宗教——巫术的盛行加大了对玉的需求,因此在巫的周围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采玉、琢玉的工匠,而“巫”也有可能是最杰出的设计、琢磨玉器的大师。他们提倡并参与玉器的制造、使用,推动了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以巫文化为基础的玉文化中,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玉部》解释“靈”(灵)字下部的“巫”时,说“巫以玉通神”,因此我们认为,巫是人神之间的交往者,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意思体现者;玉是巫奉献给神的礼物;巫通过神而成为玉的占有者。巫通过玉与神沟通,表现出玉的神圣化和神秘化。玉的通神功能可以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来反映。在红山文化晚期,也出土了相当一部分既可佩戴装饰又具备神器性质的玉器。如玉璧,既是装饰品,也是祭天的神器;玉钺在祭祀活动中就是巫师手中的法器。距今约5000-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以琮、璧、钺等玉神器为代表,其上镌刻有巫头戴傩面骑兽事神的图案,使其充溢着神灵色彩,衬托了巫权的无比强大。

而到距今约4500-3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或稍后的山东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以及石家河文化等五支玉文化所出玉器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新兴玉器只是圭、璋、刀等工具或兵器性玉器。另一个非常鲜明的情况是,除了齐家文化区仍然盛行琮、璧之外,这两种玉神器在另外4个玉文化区内明显的减少了,而且形制也变化了,加工上粗糙了。这种变化不是偶然,而是反映出玉器的主体占有者发生了变化。琮、璧的减少和退化标志着玉神器的衰落和消亡,间接地反映了巫权的削弱和旁落。圭、璋、刀等器是政治、军事权力的象征和载体,掌握这些玉器的人物都是部落的政治首脑和军事指挥者,他们获取了统治权

力,取巫而代之,并将巫变为专门的神职人员,神权也随之落入他们手中并加以改造,巫事神的玉神器也就随之消失了。由此我们可以说,此时由史前社会巫统治的神权时代已转入由“帝”统治的王权时代。

三、中国玉文化的发展

中国在夏商时期进入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的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原来具有权力象征的玉器如圭、璋、钺、戈等变成祭祀礼器和仪仗器。

夏的玉器极少,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商代。商代早期至中期的玉器主要有玉刀、玉钺、玉戈、玉圭、玉琮、玉璜、玉斧、玉铲、玉柄形器、玉筒形器等,这主要是从兵器转化而来的仪仗器或者祭祀用的礼器。商代晚期的玉器已经较为丰富,根据1976年发掘的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统计,可分为礼器、仪仗器、实用工具、装饰品等。商代玉器还继承了立体圆雕人像个各种动物形象,是我国古代玉器从平面走向立体,由简单装饰走向复杂陈设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1、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就是六种礼器,即“六器”,也称“六瑞”。至此,中华玉文化完全步入礼器玉时代。

2、商周时期,青铜器工具的出现,提高了制玉水平,使切割、研磨、勾线、碾轧、勾撤等工艺流程变得容易起来。青铜工具的使用是先进技术,对复杂形状的玉器制作很有利,但是,铜硬度不高,在切磨玉石的同时,也在快速地磨损本身,这不能不影响到玉石的细加工和深顶撞。在商周玉器中多是勾轧的纹饰,称之为双勾碾轧,这种纹饰有阳纹的效果,也是铜工具所达到的最好效果。

3、东周时期玉器盛行,上起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无不以玉为贵,视玉为宝,玉器被广泛应用祭祀、装饰和丧葬等处。伴随着尊神敬天思想的动摇和青铜器礼器的盛行,此时的玉礼器装饰味渐浓,主要用于朝觐、盟誓、婚聘、敛葬等。东周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玉佩饰的盛行,这标志着古代玉器有神到人的转变,儒家用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正式确立。

4、战国以后,铁器工具大量使用,锻铁有良好的锻造性能,可以打制各种形状的工具,比青铜工具在形制上和耐磨性上前进了一大步。尤其锻造小工具更有有利条件,琢制纹饰要求有掖、撞、勾、撤等小工具,勾面纹要求勾砣刃口薄,打长孔要求细长铤,搜尖角孔要求细金属丝,这些工具用铁打造既耐用,又没有脆性。锻铁加碳成钢后硬度增大,能制成细而长又硬的钢铤,用于打长细孔,解决了大、小眼孔的打眼问题。

5、西汉时期,玉器的礼仪性质已经大大弱化,除璧、圭可能还有一定的礼仪功能外,璜、琥也仅具有装饰功能,而琮和璋几乎找不到了。但是出现一类极富特色的用玉方式——为祈求尸体不朽而制造的葬玉,主要包括玉衣、玉塞、玉琀、玉握四种。

四、中国玉文化的成熟至巅峰

1、秦汉时期,中国统一,采运玉石原料更为便利,新疆和阗玉大量进入中原地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礼器、装饰为主的儒家用玉体系得到了很大的扶持。价值最高的应是圆雕和浮雕的陈设玉,这类作品发现较多,玉质优良,琢磨精细,造型新颖,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隋唐时期,人们对玉器已不再觉得神秘,这促使当时的玉雕制品出现以珍玩、装饰

为主的格局。唐代装饰玉器中较为多见的是玉步摇,这是一种金属嵌玉组合饰物,“步摇”所嵌玉片极薄,竟然还雕有精致的花鸟纹饰。雕刻工艺在继承传统玉雕的基础上融合同时代金银细工、雕塑绘画的表现手法,并吸收中亚、西亚等地艺术,兼收并蓄,融汇贯通,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宋代玉器呈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造型选取日常生活中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迎合社会消费心理,这是由于城镇的繁荣,商业的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玉器为普通市民服务的倾向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宋代的镂雕法被广泛应用,在形制和纹饰上讲究对称均衡,在图案化的形体上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达到了生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4、元代玉器沿着宋代开创的世俗化、装饰化方向发展,技艺更加成熟,作品也融入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现存于北京北海公园前团城上的玉瓮“渎山大玉海”,是一件大酒具,高70cm,最大周长493cm,重达3500公斤,可储酒30余石。外壁浮雕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及翻腾于惊涛骇浪中的众多鱼兽。整件作品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和神秘感。

5、明代,世俗化、装饰化成了玉雕的主流,玉器皿是明代艺术价值较高的一类玉器。玉带在明代发展到顶峰,已成为官场礼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明代以玉为饰风气盛行,从坠饰、串饰到佩是种类繁多,其中玉组佩饰最为发达。玉质小型饰物如带钩、钗、簪、坠饰等发现较多,其中尤以钗和簪最为精致。实用玉器如笔管、笔架、砚台等文房用具也相当普遍。明代镂雕技术相当发达且运用广泛,开创出“花上压花”的技法——在平面片状的玉料上能雕出上下两层不同的图案,恰到好处的把握好表面和内部的完美和谐。明代玉器的蓬勃发展首先归功于工匠地位的上升。其次是琢玉工具的革新----“水凳”,即由传统的席地而坐改为垂足倚坐于凳上,以双手控制旋砣,以双脚踩动踏板转动皮带,从而使旋砣来回旋转琢玉成器。第三是玉器生产地的形成与发展,其中又以苏州专诸巷最为闻名。

6、中国玉器的发展在清代进入了巅峰时期,其中玉器皿、陈设玉最为显著,涌现一批颇具仿生、仿建筑题材的作品,仿动物的题材多为龙、凤、麒麟、辟邪等,造型富于想象,善于扑捉动物瞬间的神态。仿植物的造型在乾隆时期最为普遍,一般杯、碗、盘多琢成荷花、海棠、贝叶等花型,花插则琢成松桩、梅桩、竹筒等形状,极具古朴苍劲之感。仿建筑的是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应用到玉雕艺术中,大大增强了玉器的艺术表现力,也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以玉为饰在清代也极为普遍,从头饰中的笄、钗到身上佩饰、串饰、腕饰以至于金、银、铜、竹、漆、木器上的嵌饰,种类繁多。玉制的文玩用具在清宫玉器中也占有一定地位,这类器物造型丰富,尤以古朴典雅的文房用具最有代表性。乾隆时期,玉料充足,技艺成熟,出现了以玉山子为代表的大型玉雕作品。这些玉山子形体庞大,重量多有千斤以上,其图案均以立雕山水为主,其间缀以人物、建筑、车船等。著名的玉山子如《大禹治水图》。

五、玉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从古至今,玉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古代帝王贵族中曾被视为身份的象征,是维持社会统治秩序“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伴随着丧葬它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在我们中华民族中形成了爱玉文化特色。玉的影响广至中国文化的各部分,如诗歌,建筑,美术等,甚至与平常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其中一个典型的影响在于玉与德合为一体。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

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 曲石. 《中國玉器時代》. 太原 :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第一版

2、 張文驥. 《中國玉器歷代史》. 香港. 張文驥. 總代理藝美圖書公司. 1978

3、 杨伯达. 《古玉史论》.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8

4、 张广文. 《玉器史话》.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4

5、 《玉文化論叢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臺北市.眾志美術出版社. 2006. 第一版


相关文章

  • 刮痧观后感
  • 不一样的文化 一样的爱 --<刮痧>观后感 l0ve_ming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的色彩都离不开文化的迸发.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有冲突的根源,就是差异.对于文化差异的阐述,没 ...查看


  •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
  •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 高岚 申荷永 我们于:两年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一文,表达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的意义,进而发挥中国文化中所固有的心理学的精神与思想.那么现在 ...查看


  • 刘擎:中国崛起与文化自主
  • 标签: 中国文明 学术自主 ● 刘擎 [作者题注]本文成形于笔者在复旦大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高级论坛(2008年12月)的一次发言,在邓正来教授的敦促下,进一步拓展.修改而成.其繁体字版刊载于<思想> ...查看


  • 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中的范式困境与方法论的突围
  • [ 内容 提要] 中国 现代 美术史 研究 从批评的状态向解释的美术史方向拓展,特别是研究 方法 论引入的自觉,更是一种学术的推进.不过,在方法论的选择上也存在不少 问题 .西方汉学的现代化或现代性 理论 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虽然能发挥强大的解 ...查看


  •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 ...查看


  •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研究理路_比较的视角
  • 求索 2008/3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研究理路 比较的视角 李义松 吴国振 摘 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具有自身特定的语境, 这决定了 纯粹! 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文章对中西政治思想的渊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 对国内学界已有研究的方法及其缺陷进 ...查看


  • 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7卷2010年5月 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李 摘 力 要:本文论述了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1)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的交流方面 的问题:语言教学时,忽视文化背景知识也会引起问 ...查看


  • 对于印度的理解
  • 我们这些在亚洲生活的人连自己亚洲的邻邦都不了解,反而了解更多的是欧洲或者是美国,如果对于亚洲人这个身份要负责任一点的话,我们的知识实在是太过欠缺了. 中印关系在当下意味着什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Vinay Lal在一篇文章中 ...查看


  •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作者:吴晓梅<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2日 13版) 近期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是,作为"一股清流"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传统新春佳节之际,从众多团 ...查看


  • 2014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试答案
  • 2014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 1.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境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精神文明建设良好,道德问题不再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2.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引人向善的社会机制,(政策和法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