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研组长的教研反思

谈教研组长的教研反思

近年来,市、区在不同层面上对“园本教研”的层层推进,不仅将教研活动作为研究与开展教研园本化的载体,更将教研组长推到了风口浪尖。新时期赋予了教研组长更重的职责、更新的任务,对教研组长预设教研活动方案的能力、教研现场灵活调控应答的能力、教研之后反思性调整的能力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于是,组长自主发展意识的加强,组长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教研组自主建设等问题就成了园本教研活动中最直接、最前沿的问题。

“教研反思”立足教研现场,追随组长执行教研预案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教研质量的因素展开反思,凸显组长与教研问题的对话(即组长以自己设计并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或者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审视分析),注重探索和调整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下一次的教研做充分的准备。“教研反思”对组长的专业化成长来说,犹如强劲的“助推器”,强调了技术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双重提升,契合了园本教研对组长提出的新要求。

一、“教研反思”在园本教研活动中的价值

1、教研反思是激发组长自主发展意识、提升组长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园本教研的深入实施,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当家人”,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的实然角色与应然角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 引领尴尬——面对组内能说会道,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组长无法给予经验和技术层面的归纳提升

(2) 应答尴尬——对于教研活动中动态生成、出乎教研预设之外的问题,组长一时无法给予灵活的正确的应答

(3) 协调尴尬——当预设中的教研内容并不能引起教师们研讨的兴趣,出现冷场时;组员中有教师过于主观引起教研争执;或组员间碰撞过于激烈引起纠缠不休等等,组长有时会无法及时沟通协调,影响教研效果

(4) 落差尴尬——有时组长们精心预设了教研活动方案,可实际教研效果却与教研目标有很大落差

……一次次的教研落差,一次次的教研尴尬,不断地激发组长自主发展的意识;不断地呼唤组长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改进问题中自主提高专业能力,从而积累应付各种尴尬的经验,寻找到教研规律,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得很实在,其用意是在鼓励教师们重视反思,让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这句话对教研组长也非常适用。即“一个教研组长开展无数个教研活动不一定成为优秀的组长;但是如果经常进行教研反思就可能成为优秀的组长,就可能产生无数个精彩的有效的教研活动。因此,越来越多的组长开始自觉主动地、扎扎实实地把教研反思纳入教研活动的常规工作中,逐步形成自主发展的意识。

2、教研反思是开展教研组自主建设、实现教师们在互动中共同成长的重要渠道。

教学反思和教研反思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反思更多的是促进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研反思则立足于整个教研组的自主建设,立足于组内教师的共同成长。

教研反思中,组长把教研问题直接指向本组教师的共性问题、而非“个别的问题”;直接指向“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直接指向本组教师“当下急待解决的问题”而非无关痛痒的问题。当组长的教研反思越来越能关注到组内教师共同需要时,教研的目标就会更契合教师的需求,更体现园本性和人本性;就更有利于教研组的自主建设。

教研反思中,组长更多的把教研问题直接指向教研现场的同伴互助情况。教研当下的氛围是否和谐、开放、民主?是否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敢说乐说能说?教研过程是否充满同伴间的思想上的交锋智慧上的碰撞?组员们是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感悟和启发?怎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同伴资源,提高教研互助的质量?通过反思,组长努力创设和谐、开放、民主的教研氛围;努力挖掘组内外教师的优质资源;努力调动各种同伴互助的方法和策略,积极应对教研现场各种问题,有助于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园本教研目标。

3、教研反思是促进教研持续性发展、深入解决教研问题不可缺少的桥梁。

由于园本教研活动的内容来自于教师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问题,而一个重要的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通过一次教研活动就能解决的,往往需要多次深入研究——实践——再研究才能解决,因此,园本教研内容就具有了“延续性”的特征。

组长可以通过对上一次教研活动中问题解决情况的反思,制定下一次教研活动的目标,同时调整教研的形式与方法,从而使下一次的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通过一次又一次 “问题——设计——执行——反思”环环相扣的教研活动,我们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式作更为深入的探讨,避免一次性的消费,形成持续性的生长。我们的教师也在始终围绕某一教研问题行动、反思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相关的教学经验,较好地把握了相关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研反思越来越成为深入解决教研问题、促进教研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桥梁。

二、组长“教研反思”的内容及其运用

(一)关注落差,反思目标达成度

组长开展教研反思的目标包括扬优和弃劣两个方面。比较、辨别、改进是实现“扬优弃劣,去粗取精”需要经历的三个基本过程。教研组长进行教研反思时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教研现场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教师发展的实际状况与教研准备时预期想要达到的教研目标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差距,探明其涉及的条件与成因,重新认识、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求优质高效地达成预设的目标。

1、无落差——精彩回顾

当组长们在制定教研预案时能够关注教师经验准备教研问题,关注教研氛围准备“心灵鸡汤”,关注教研过程准备恰当的教研方法;当组长们能够在教研现场运用顺水推舟、欲擒故纵等策略积极有效应答时,我们教研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可能会日渐提高,教研现场取得的教研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落差可能会日渐缩小,甚至会产生一些预料之外的精彩互动,教研收获。

这时,组长可以将教研活动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研目的、引起教研共振效应的做法;现场教研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教研板书;某些教研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研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研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

组长教研反思案例:“送货员”

背景:在幼儿园“分众多向联动”的园本教研模式下,我们将教龄1——5年的青年教师组成了“青年研习小组”,专门开展以“提高教师基本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教研活动。“送货员”是中班“周围的人”主题背景下的一个集体学习活动。在教研活动之前,我们先邀请老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们现场展示这一教学活动,然后又一起观摩了由青年研习小组成员之一——芸芸老师执教的“送货员”活动。

预期目标:

通过对新老教师执教的同一个教学活动中相关教学片段的对照比较,提升青年教师对问题的敏感性,能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获得一些最基本的提问、回应、追问的方法,提高青年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

现场效果:

在围绕“回应”、“追问”“目标”等关键词,对新老教师执教的“送货员“活动中的教学片段进行对照比较的时候,青年教师们不停的发出感慨:“啊,原来我们的回应有这么多问题”;“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追问”“原来追问和小结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一个个本来还未认识到的问题被清晰呈现;一个个教学小策略被反复演练,教师们获得了从无到有的技术支撑。 组长反思:

从教研活动结束时每一个组员交流的教研感悟中,从现场观摩我们教研活动的客人老师的反馈意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本次教研活动目标的达成度相当高,那么到底什么原因让教研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效果呢?

1、达成度高,源自于有效地教研方法——对照比较

新教师小邢在教研感悟中说道:如果光看老教师执教的“送货员”,我能感觉到这个活动是很好的,但是我说不出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如果光看芸芸老师执教的“送货员”,我也认为活动比较成功,因为环节很流畅,互动比较热闹。但是通过细节上的对照比较,我就看到了问题,找到了差距,也了解到具体该怎么做。

看来,对照比较确实能够呈现问题,放大问题,让青年教师清晰地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基本的教学能力。

2、达成度高,源自于有效的捕捉关键词

今天的教研活动中,我一共截取了3组教学录像片段供青年教师们进行对照比较。在每一次的比较之前,我都通过板书的方式,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关键词:如送快递——看回应;送水工——看追问;送货员——看小结。事实证明,关键词的提供,非常有利于组员在对照比较时聚焦关键问题;也非常有利于组员在交流发言时,围绕中心展开,不偏离话题,从而将问题引向深入。

如:在对照比较“送水工”这一段前,我提出了关键词“追问”。两段看完之后,教师们马上都有自己的发现:芸芸老师总是反复用“你确定吗”来进行追问;而李老师运用的是“你怎么会想到是运动员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不是她,那么又会是谁呢?”“有可能是他,还有可能是谁呢”。不同追问的背后带来的是幼儿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发展。芸芸的追问,让孩子怀疑自己的答案,不敢确定;而李老师则让孩子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让孩子已有的经验信息得到大量的呈现。

发现追问的价值后,大家对这些追问的技巧很感兴趣,当场学说了几遍,而且大家纷纷表示很实用,回去马上就运用。至此,组员们发现了问题,获得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小策略,乐意在自己的实践中改进问题,运用老教师经验,教研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感悟:教学片段的截取,关键词的推出,都是组长制定教研预案前率先做深做透的功课。看来,想要教研活动达到预期的教研效果,精心的预设是有利的保障。

2、有落差——刨根究底

实际上,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尽管组长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是现场的教研氛围和实际的教研效果并不都会像预期的那样尽如人意。教研结果和教研目标之间常常存在着落差,而落差就是教研组长进行教研反思时必须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研反思就是为解决教研问题,缩小教研目标与教研效果之间的落差服务的。组长可以遵循“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结果”这一反思的路径,按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原则对教研落差问题计进行有序的思考,在刨根问底中找到产生落差的原因,思考解决的办法,从而提高教研的有效性。

产生教研落差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组长在反思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经历“抽丝剥茧”的痛苦,但是一旦找到影响教研目标达成度的原因,我们就可能会在下次的教研活动中避免一次错误,得到一丝启迪。

(二)关注互动,反思过程有效性

华爱华教授认为:是否有效的园本教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否平等对话;二是否有思想上的交锋;三是否有归纳和提升。也就是说:教研过程中同伴互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研的有效性。

然而,在目前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1、组长激情主持,组员倾听接受

2、骨干慷慨陈词,群众积极复合

3、组员之间相互认同,观点比较趋同

4、组员各有主见,问题不能够聚焦……

这些都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同伴互动,不是现代园本教研所追求的。真正有意义的同伴互动是组长与组员一起围绕共同关心的教研问题,人人充分调动自身经验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协商、交锋碰撞的过程。这样做,不只是在解决教学的技术性问题,而且是在更高的水平上产生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的意义。

因此,作为教研组长,当我们的教研过程中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时,就应该努力反思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思考该如何搭建构筑对话的平台,如何运用方法与策略,引发教师思想上的交锋、智慧上的碰撞,铲除这些因素,提升教研的有效性。

如果组长能在反思中找到一个个影响有效互动的原因,并且努力运用“去权威”“破平衡”、“无事生非”“欲擒故纵”等策略引发组员思想上的碰撞;努力提升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评价分析能力,相信教研过程会因互动而精彩,会因互动而更具有生命力。

(三)关注引领,反思组长的行为

教研组长作为贯彻学校领导教育教学策略的执行者、园本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其引领能力与引领作用直接影响着教研活动的质量。缺少了引领教研活动,往往会出现散、平、浅等教研问题,教师们教研活动前的经验与教研活动过后的经验相差无几,教研就显得可有可无。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动过后,组长就自己在整个教研活动过程中的引领行为进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反思成功的引领行为——我今天在哪个环节哪个问题的处理上成功地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我当时是怎样引领的?教师们的反应是什么?我怎样引领更好?

2、 捕捉失去的引领契机——有哪些需要我引领的地方我却没有引领?是当时没发现还是引领不来回避引领?如果以后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可以运用何种办法来引领?

3、 关注失败的引领行为——有哪些地方我努力去引领了,却是错误的引领、失败的引领或者不到位的引领?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的?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的引领会是怎样的呢?

组长教研反思案例:剪影解读(来自另一位教研组长)

教研现场回顾:

今天我采用了剪影解读方式,去引领组员们提高解读儿童的专业化水平。从活动现场效果来看,剪影解读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组员们参与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开辟了一种教研现场研读孩子的新视角。在教研过程中,组员们思想集中、情绪高涨。不断地互相提问,反对、碰撞,猜测。“有趣、紧张、深思、期待”的情绪紧紧围绕着大家,许多组员甚至到教研活动结束后仍意犹未尽。每个人在猜测、推理、验证、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深入问题核心,不断从表面现象关注到本质问题,不断从儿童学习的方式来反思教师的行为。教师们从第一张照片猜测性解谜开始,逐渐深入到多角度解谜,多因素联系、分析,推理。在此过程中老师们收获多多。既拓展了观察孩子的视角,又提高了自身正确及全面的解读能力,此方法受到大家一致推崇。

引领成功地背后:

“剪影解读”教研方法的运用,让教师们从关注表面现象解读孩子行为,到逐渐将孩子臵于环境中、臵于关系中来看孩子,理解孩子行为,也让我成功地实现了引领作用。

引领的成功来自于组长的预先剪影。这个过程对组长来说,是一次引领能力的专业性挑战。剪什么?剪几张?怎么剪?都关系到组员对如何“解读孩子行为”的理解。于是我尝试有目的的筛选镜头,将视角放大到与儿童学习相关的各种因素。包括环境、材料、同伴及自身等。例如剪影中有解读孩子第一次玩新游戏的建构过程的;有解读孩子在合作游戏中协调与互助的镜头;有解读环境规则对孩子的影响等等。通过组长有计划地剪辑照片,逐一呈现的方式,让组员们逐渐依据自己对孩子经验背景,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经验去判断,解答在此过程中组长也在探寻教师原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系点。这种剪接方式既代表着组长对教师

专业解读方向的一种引导和期待,也代表着组长的隐性引领和推动。因此借助素材,运用剪影解读的方式引领也是园本研修过程中组长们值得一试的策略。

引领尚需改进:

今天的活动现场让我关注到这样一个问题:单一的、一张张的剪影呈现方式的确能看到组员们猜测、推理的思维轨迹,但也让我看到它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试想如果将不同的剪影经过组合,采用不一样的呈现方式,势必会更高效、更凸显矛盾,更直击要害,引发组员对问题举一反三,迁移经验的能力。例如将一些具有共性特征的剪影进行打包处理,利用组合形式,同时呈现。这样的剪影镜头势必会放大问题,引发教师对共性问题的共鸣,寻找到共性的解决策略。又如将相同材料或相同幼儿在不同环境下的游戏状态进行剪接,并比较式呈现,可以拓展教师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多角度比较观察的视角。又如从小到大从局部关注周围等素材的剪影等,可以帮助教师对物到对人,到全面周围一切因素的综合考量等。如果能尝试这样细致的研究,我想,对组长的专业化能力,对组内的研究水平都将是一个飞跃的进步。

从上面的组长教研反思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组长的成功引领会带给组员在某一教学观念、某一教学行为或某一教育经验上的显著变化;及时发现、总结引领成功背后的原因,能让组长们摸索到某些教研规律,看到某些教研方法的实施价值,自觉主动地运用与发挥;深入分析、思考引领过程中尚需改进的引领行为,能让组长们把教研方法运用得更加贴近教师,更好的解决教研问题,也更能把自己的引领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组长“教研反思”体会与收获

伴随着每一次教研活动之后的“痛苦”反思,组长也开始收获点点滴滴教研成功的快乐,并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对教研反思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教研反思的过程是组长解读教师,关注同伴成长的过程。

教研反思时,组长除了与自己对话,更要与教师“对话”——即解读教师的教研心路历程、教研经验成长历程。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教研问题、方法、形式是否感兴趣?是否乐意敞开心扉、说疑解疑、资源共享?是否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是否产生新的问题漏出新的疑惑和不解?哪些教师可以较好得解答实践这些问题?哪些教师还需要帮助……”这些都是教研组长在反思中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个阶段的实践证明:当组长在教研反思中日益关注同伴教研成长的所需所想所悟所能的时候,教师们的教研热情日益高涨,教研能力日渐提升,教研的氛围也日趋和谐向上。而且,组长的亲和力与教研威信也会日益剧增。

(二)教研反思的过程,是组长不断积累教研经验的过程。

“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被推崇。每一个优秀教研组长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研反思。教研反思能使教研中无意的、偶然的经验得到积累;能使众多的零星的经验经过提炼、升华,变成规律性的教研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教研理念和教研素养,从而在教研实践中有意地运用。教研反思让组长逐步成为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研组长。

对此,青年研习小组的组长有着强烈地体会:当组长精心预设教研方案,利用“现身说法”等形式让组员一起研讨“如何有效吸引孩子注意力”这一教研问题时,组员们在教研现场

获得了十几种的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了解了近十个可能会引起幼儿注意力分散的因素。但是,在紧接着的教学现场,青年教师们面对孩子注意力分散的问题,还是熟视无睹或无力为之。面对教研与实践的落差,组长在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组长一味重视了对青年教师“技术层面”的引领而忽略了“意识”层面的关注。其实,“意识层面”的指导比“技术层面”的支持更为重要,即让青年教师了解“维持幼儿注意力的重要性”比研究“维持幼儿注意力的策略”更为重要。从此以后,青年研习小组的组长在开展每一次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都不忘记对青年教师进行“技术层面”指导的同时加强“意识层面”的指导,让教研越来越具有实效性。

(三)教研反思的过程是教研组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的过程。

不管是关注落差,反思教研达成度;或是关注互动,反思过程有效性;还是关注引领,反思组长自身的行为;其实都是在进行教研的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是教研组自主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践行以教研组为主体园本教研理念的重要体现。所谓“自主评价意识”,即指建立在自觉、主动地基础上,组长对自己和同伴的教研行为进行积极主动的评价的情感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自己和同伴的共同发展。 经常性地开展教研反思,自主地进行评价,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教研组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努力寻求能够克服不足的方法与策略,积极地实现教研组的自主发展。如我园“思辨教研组”在积极研究“创新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青年研习小组”在积极建构“维持幼儿注意力”的策略等等。每个教研组在自主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研反思,加强教研组建设,大大提高了教研组的功能,实现了教研组的自主发展。

当教研反思日渐成为组长自觉的行为;当组员们参与教研的热情、开展教研的能力日渐提高;当同伴互助的氛围日趋浓郁,园本教研也就越来越体现“研”的本质,其质量也就获得了一定的提升:

总之,教研反思是一个痛苦着并快乐着的过程。这个过程让组长以教研问题为中心,以内省为基础,注重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结合,促使教研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不断向前推进。自觉并有效的教研反思不仅有助于组长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发展,达到“成事中成人”的境界;也有助于同伴在教研中成长,在互助中发展;更有助于推进教研组的自主建设,提升整个园本教研的质量。

谈教研组长的教研反思

近年来,市、区在不同层面上对“园本教研”的层层推进,不仅将教研活动作为研究与开展教研园本化的载体,更将教研组长推到了风口浪尖。新时期赋予了教研组长更重的职责、更新的任务,对教研组长预设教研活动方案的能力、教研现场灵活调控应答的能力、教研之后反思性调整的能力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于是,组长自主发展意识的加强,组长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教研组自主建设等问题就成了园本教研活动中最直接、最前沿的问题。

“教研反思”立足教研现场,追随组长执行教研预案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教研质量的因素展开反思,凸显组长与教研问题的对话(即组长以自己设计并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或者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审视分析),注重探索和调整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下一次的教研做充分的准备。“教研反思”对组长的专业化成长来说,犹如强劲的“助推器”,强调了技术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双重提升,契合了园本教研对组长提出的新要求。

一、“教研反思”在园本教研活动中的价值

1、教研反思是激发组长自主发展意识、提升组长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园本教研的深入实施,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当家人”,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的实然角色与应然角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 引领尴尬——面对组内能说会道,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组长无法给予经验和技术层面的归纳提升

(2) 应答尴尬——对于教研活动中动态生成、出乎教研预设之外的问题,组长一时无法给予灵活的正确的应答

(3) 协调尴尬——当预设中的教研内容并不能引起教师们研讨的兴趣,出现冷场时;组员中有教师过于主观引起教研争执;或组员间碰撞过于激烈引起纠缠不休等等,组长有时会无法及时沟通协调,影响教研效果

(4) 落差尴尬——有时组长们精心预设了教研活动方案,可实际教研效果却与教研目标有很大落差

……一次次的教研落差,一次次的教研尴尬,不断地激发组长自主发展的意识;不断地呼唤组长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改进问题中自主提高专业能力,从而积累应付各种尴尬的经验,寻找到教研规律,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得很实在,其用意是在鼓励教师们重视反思,让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这句话对教研组长也非常适用。即“一个教研组长开展无数个教研活动不一定成为优秀的组长;但是如果经常进行教研反思就可能成为优秀的组长,就可能产生无数个精彩的有效的教研活动。因此,越来越多的组长开始自觉主动地、扎扎实实地把教研反思纳入教研活动的常规工作中,逐步形成自主发展的意识。

2、教研反思是开展教研组自主建设、实现教师们在互动中共同成长的重要渠道。

教学反思和教研反思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反思更多的是促进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研反思则立足于整个教研组的自主建设,立足于组内教师的共同成长。

教研反思中,组长把教研问题直接指向本组教师的共性问题、而非“个别的问题”;直接指向“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直接指向本组教师“当下急待解决的问题”而非无关痛痒的问题。当组长的教研反思越来越能关注到组内教师共同需要时,教研的目标就会更契合教师的需求,更体现园本性和人本性;就更有利于教研组的自主建设。

教研反思中,组长更多的把教研问题直接指向教研现场的同伴互助情况。教研当下的氛围是否和谐、开放、民主?是否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敢说乐说能说?教研过程是否充满同伴间的思想上的交锋智慧上的碰撞?组员们是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感悟和启发?怎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同伴资源,提高教研互助的质量?通过反思,组长努力创设和谐、开放、民主的教研氛围;努力挖掘组内外教师的优质资源;努力调动各种同伴互助的方法和策略,积极应对教研现场各种问题,有助于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园本教研目标。

3、教研反思是促进教研持续性发展、深入解决教研问题不可缺少的桥梁。

由于园本教研活动的内容来自于教师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问题,而一个重要的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通过一次教研活动就能解决的,往往需要多次深入研究——实践——再研究才能解决,因此,园本教研内容就具有了“延续性”的特征。

组长可以通过对上一次教研活动中问题解决情况的反思,制定下一次教研活动的目标,同时调整教研的形式与方法,从而使下一次的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通过一次又一次 “问题——设计——执行——反思”环环相扣的教研活动,我们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式作更为深入的探讨,避免一次性的消费,形成持续性的生长。我们的教师也在始终围绕某一教研问题行动、反思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相关的教学经验,较好地把握了相关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研反思越来越成为深入解决教研问题、促进教研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桥梁。

二、组长“教研反思”的内容及其运用

(一)关注落差,反思目标达成度

组长开展教研反思的目标包括扬优和弃劣两个方面。比较、辨别、改进是实现“扬优弃劣,去粗取精”需要经历的三个基本过程。教研组长进行教研反思时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教研现场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教师发展的实际状况与教研准备时预期想要达到的教研目标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差距,探明其涉及的条件与成因,重新认识、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求优质高效地达成预设的目标。

1、无落差——精彩回顾

当组长们在制定教研预案时能够关注教师经验准备教研问题,关注教研氛围准备“心灵鸡汤”,关注教研过程准备恰当的教研方法;当组长们能够在教研现场运用顺水推舟、欲擒故纵等策略积极有效应答时,我们教研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可能会日渐提高,教研现场取得的教研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落差可能会日渐缩小,甚至会产生一些预料之外的精彩互动,教研收获。

这时,组长可以将教研活动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研目的、引起教研共振效应的做法;现场教研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教研板书;某些教研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研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研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

组长教研反思案例:“送货员”

背景:在幼儿园“分众多向联动”的园本教研模式下,我们将教龄1——5年的青年教师组成了“青年研习小组”,专门开展以“提高教师基本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教研活动。“送货员”是中班“周围的人”主题背景下的一个集体学习活动。在教研活动之前,我们先邀请老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们现场展示这一教学活动,然后又一起观摩了由青年研习小组成员之一——芸芸老师执教的“送货员”活动。

预期目标:

通过对新老教师执教的同一个教学活动中相关教学片段的对照比较,提升青年教师对问题的敏感性,能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获得一些最基本的提问、回应、追问的方法,提高青年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

现场效果:

在围绕“回应”、“追问”“目标”等关键词,对新老教师执教的“送货员“活动中的教学片段进行对照比较的时候,青年教师们不停的发出感慨:“啊,原来我们的回应有这么多问题”;“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追问”“原来追问和小结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一个个本来还未认识到的问题被清晰呈现;一个个教学小策略被反复演练,教师们获得了从无到有的技术支撑。 组长反思:

从教研活动结束时每一个组员交流的教研感悟中,从现场观摩我们教研活动的客人老师的反馈意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本次教研活动目标的达成度相当高,那么到底什么原因让教研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效果呢?

1、达成度高,源自于有效地教研方法——对照比较

新教师小邢在教研感悟中说道:如果光看老教师执教的“送货员”,我能感觉到这个活动是很好的,但是我说不出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如果光看芸芸老师执教的“送货员”,我也认为活动比较成功,因为环节很流畅,互动比较热闹。但是通过细节上的对照比较,我就看到了问题,找到了差距,也了解到具体该怎么做。

看来,对照比较确实能够呈现问题,放大问题,让青年教师清晰地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基本的教学能力。

2、达成度高,源自于有效的捕捉关键词

今天的教研活动中,我一共截取了3组教学录像片段供青年教师们进行对照比较。在每一次的比较之前,我都通过板书的方式,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关键词:如送快递——看回应;送水工——看追问;送货员——看小结。事实证明,关键词的提供,非常有利于组员在对照比较时聚焦关键问题;也非常有利于组员在交流发言时,围绕中心展开,不偏离话题,从而将问题引向深入。

如:在对照比较“送水工”这一段前,我提出了关键词“追问”。两段看完之后,教师们马上都有自己的发现:芸芸老师总是反复用“你确定吗”来进行追问;而李老师运用的是“你怎么会想到是运动员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不是她,那么又会是谁呢?”“有可能是他,还有可能是谁呢”。不同追问的背后带来的是幼儿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发展。芸芸的追问,让孩子怀疑自己的答案,不敢确定;而李老师则让孩子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让孩子已有的经验信息得到大量的呈现。

发现追问的价值后,大家对这些追问的技巧很感兴趣,当场学说了几遍,而且大家纷纷表示很实用,回去马上就运用。至此,组员们发现了问题,获得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小策略,乐意在自己的实践中改进问题,运用老教师经验,教研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感悟:教学片段的截取,关键词的推出,都是组长制定教研预案前率先做深做透的功课。看来,想要教研活动达到预期的教研效果,精心的预设是有利的保障。

2、有落差——刨根究底

实际上,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尽管组长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是现场的教研氛围和实际的教研效果并不都会像预期的那样尽如人意。教研结果和教研目标之间常常存在着落差,而落差就是教研组长进行教研反思时必须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研反思就是为解决教研问题,缩小教研目标与教研效果之间的落差服务的。组长可以遵循“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结果”这一反思的路径,按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原则对教研落差问题计进行有序的思考,在刨根问底中找到产生落差的原因,思考解决的办法,从而提高教研的有效性。

产生教研落差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组长在反思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经历“抽丝剥茧”的痛苦,但是一旦找到影响教研目标达成度的原因,我们就可能会在下次的教研活动中避免一次错误,得到一丝启迪。

(二)关注互动,反思过程有效性

华爱华教授认为:是否有效的园本教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否平等对话;二是否有思想上的交锋;三是否有归纳和提升。也就是说:教研过程中同伴互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研的有效性。

然而,在目前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1、组长激情主持,组员倾听接受

2、骨干慷慨陈词,群众积极复合

3、组员之间相互认同,观点比较趋同

4、组员各有主见,问题不能够聚焦……

这些都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同伴互动,不是现代园本教研所追求的。真正有意义的同伴互动是组长与组员一起围绕共同关心的教研问题,人人充分调动自身经验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协商、交锋碰撞的过程。这样做,不只是在解决教学的技术性问题,而且是在更高的水平上产生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的意义。

因此,作为教研组长,当我们的教研过程中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时,就应该努力反思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思考该如何搭建构筑对话的平台,如何运用方法与策略,引发教师思想上的交锋、智慧上的碰撞,铲除这些因素,提升教研的有效性。

如果组长能在反思中找到一个个影响有效互动的原因,并且努力运用“去权威”“破平衡”、“无事生非”“欲擒故纵”等策略引发组员思想上的碰撞;努力提升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评价分析能力,相信教研过程会因互动而精彩,会因互动而更具有生命力。

(三)关注引领,反思组长的行为

教研组长作为贯彻学校领导教育教学策略的执行者、园本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其引领能力与引领作用直接影响着教研活动的质量。缺少了引领教研活动,往往会出现散、平、浅等教研问题,教师们教研活动前的经验与教研活动过后的经验相差无几,教研就显得可有可无。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动过后,组长就自己在整个教研活动过程中的引领行为进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反思成功的引领行为——我今天在哪个环节哪个问题的处理上成功地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我当时是怎样引领的?教师们的反应是什么?我怎样引领更好?

2、 捕捉失去的引领契机——有哪些需要我引领的地方我却没有引领?是当时没发现还是引领不来回避引领?如果以后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可以运用何种办法来引领?

3、 关注失败的引领行为——有哪些地方我努力去引领了,却是错误的引领、失败的引领或者不到位的引领?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的?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的引领会是怎样的呢?

组长教研反思案例:剪影解读(来自另一位教研组长)

教研现场回顾:

今天我采用了剪影解读方式,去引领组员们提高解读儿童的专业化水平。从活动现场效果来看,剪影解读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组员们参与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开辟了一种教研现场研读孩子的新视角。在教研过程中,组员们思想集中、情绪高涨。不断地互相提问,反对、碰撞,猜测。“有趣、紧张、深思、期待”的情绪紧紧围绕着大家,许多组员甚至到教研活动结束后仍意犹未尽。每个人在猜测、推理、验证、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深入问题核心,不断从表面现象关注到本质问题,不断从儿童学习的方式来反思教师的行为。教师们从第一张照片猜测性解谜开始,逐渐深入到多角度解谜,多因素联系、分析,推理。在此过程中老师们收获多多。既拓展了观察孩子的视角,又提高了自身正确及全面的解读能力,此方法受到大家一致推崇。

引领成功地背后:

“剪影解读”教研方法的运用,让教师们从关注表面现象解读孩子行为,到逐渐将孩子臵于环境中、臵于关系中来看孩子,理解孩子行为,也让我成功地实现了引领作用。

引领的成功来自于组长的预先剪影。这个过程对组长来说,是一次引领能力的专业性挑战。剪什么?剪几张?怎么剪?都关系到组员对如何“解读孩子行为”的理解。于是我尝试有目的的筛选镜头,将视角放大到与儿童学习相关的各种因素。包括环境、材料、同伴及自身等。例如剪影中有解读孩子第一次玩新游戏的建构过程的;有解读孩子在合作游戏中协调与互助的镜头;有解读环境规则对孩子的影响等等。通过组长有计划地剪辑照片,逐一呈现的方式,让组员们逐渐依据自己对孩子经验背景,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经验去判断,解答在此过程中组长也在探寻教师原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系点。这种剪接方式既代表着组长对教师

专业解读方向的一种引导和期待,也代表着组长的隐性引领和推动。因此借助素材,运用剪影解读的方式引领也是园本研修过程中组长们值得一试的策略。

引领尚需改进:

今天的活动现场让我关注到这样一个问题:单一的、一张张的剪影呈现方式的确能看到组员们猜测、推理的思维轨迹,但也让我看到它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试想如果将不同的剪影经过组合,采用不一样的呈现方式,势必会更高效、更凸显矛盾,更直击要害,引发组员对问题举一反三,迁移经验的能力。例如将一些具有共性特征的剪影进行打包处理,利用组合形式,同时呈现。这样的剪影镜头势必会放大问题,引发教师对共性问题的共鸣,寻找到共性的解决策略。又如将相同材料或相同幼儿在不同环境下的游戏状态进行剪接,并比较式呈现,可以拓展教师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多角度比较观察的视角。又如从小到大从局部关注周围等素材的剪影等,可以帮助教师对物到对人,到全面周围一切因素的综合考量等。如果能尝试这样细致的研究,我想,对组长的专业化能力,对组内的研究水平都将是一个飞跃的进步。

从上面的组长教研反思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组长的成功引领会带给组员在某一教学观念、某一教学行为或某一教育经验上的显著变化;及时发现、总结引领成功背后的原因,能让组长们摸索到某些教研规律,看到某些教研方法的实施价值,自觉主动地运用与发挥;深入分析、思考引领过程中尚需改进的引领行为,能让组长们把教研方法运用得更加贴近教师,更好的解决教研问题,也更能把自己的引领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组长“教研反思”体会与收获

伴随着每一次教研活动之后的“痛苦”反思,组长也开始收获点点滴滴教研成功的快乐,并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对教研反思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教研反思的过程是组长解读教师,关注同伴成长的过程。

教研反思时,组长除了与自己对话,更要与教师“对话”——即解读教师的教研心路历程、教研经验成长历程。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教研问题、方法、形式是否感兴趣?是否乐意敞开心扉、说疑解疑、资源共享?是否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是否产生新的问题漏出新的疑惑和不解?哪些教师可以较好得解答实践这些问题?哪些教师还需要帮助……”这些都是教研组长在反思中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个阶段的实践证明:当组长在教研反思中日益关注同伴教研成长的所需所想所悟所能的时候,教师们的教研热情日益高涨,教研能力日渐提升,教研的氛围也日趋和谐向上。而且,组长的亲和力与教研威信也会日益剧增。

(二)教研反思的过程,是组长不断积累教研经验的过程。

“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被推崇。每一个优秀教研组长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研反思。教研反思能使教研中无意的、偶然的经验得到积累;能使众多的零星的经验经过提炼、升华,变成规律性的教研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教研理念和教研素养,从而在教研实践中有意地运用。教研反思让组长逐步成为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研组长。

对此,青年研习小组的组长有着强烈地体会:当组长精心预设教研方案,利用“现身说法”等形式让组员一起研讨“如何有效吸引孩子注意力”这一教研问题时,组员们在教研现场

获得了十几种的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了解了近十个可能会引起幼儿注意力分散的因素。但是,在紧接着的教学现场,青年教师们面对孩子注意力分散的问题,还是熟视无睹或无力为之。面对教研与实践的落差,组长在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组长一味重视了对青年教师“技术层面”的引领而忽略了“意识”层面的关注。其实,“意识层面”的指导比“技术层面”的支持更为重要,即让青年教师了解“维持幼儿注意力的重要性”比研究“维持幼儿注意力的策略”更为重要。从此以后,青年研习小组的组长在开展每一次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都不忘记对青年教师进行“技术层面”指导的同时加强“意识层面”的指导,让教研越来越具有实效性。

(三)教研反思的过程是教研组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的过程。

不管是关注落差,反思教研达成度;或是关注互动,反思过程有效性;还是关注引领,反思组长自身的行为;其实都是在进行教研的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是教研组自主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践行以教研组为主体园本教研理念的重要体现。所谓“自主评价意识”,即指建立在自觉、主动地基础上,组长对自己和同伴的教研行为进行积极主动的评价的情感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自己和同伴的共同发展。 经常性地开展教研反思,自主地进行评价,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教研组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努力寻求能够克服不足的方法与策略,积极地实现教研组的自主发展。如我园“思辨教研组”在积极研究“创新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青年研习小组”在积极建构“维持幼儿注意力”的策略等等。每个教研组在自主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研反思,加强教研组建设,大大提高了教研组的功能,实现了教研组的自主发展。

当教研反思日渐成为组长自觉的行为;当组员们参与教研的热情、开展教研的能力日渐提高;当同伴互助的氛围日趋浓郁,园本教研也就越来越体现“研”的本质,其质量也就获得了一定的提升:

总之,教研反思是一个痛苦着并快乐着的过程。这个过程让组长以教研问题为中心,以内省为基础,注重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结合,促使教研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不断向前推进。自觉并有效的教研反思不仅有助于组长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发展,达到“成事中成人”的境界;也有助于同伴在教研中成长,在互助中发展;更有助于推进教研组的自主建设,提升整个园本教研的质量。


相关文章

  • 语文教研记录(内容)
  • 刘集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 记 录 表 (样表) 1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教研组名称 活动时间 主持人 参加人员 语文教研组 2012 年 9 月 27 日 韩春英 教研组长 活动地点 记录人 教研组全体成员 韩春英 教师办公室 孙继红 活 活动 ...查看


  • 初中校本教研计划
  • 初中校本教研计划 篇一:初中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发挥群体优势,打造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队伍,不断深化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教学工作要点依据,以 ...查看


  • 优秀教研组组长先进事迹材料
  • 优秀教研组长申报材料 邓州市张楼乡油坊小学:孙志国 孙志国,现任张楼乡油坊小学语文教研组长.负责学校的教研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爱岗敬业,勤奋踏实,追求上进,努力钻研,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我校以新课程为契机,立足本校实 ...查看


  • 主题教研活动流程及要求
  • 主题教研活动流程及要求 一.活动流程 1.收集整理大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讨需要聚焦解决的一个具体问题. 2.组长收集或发动大家收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学习材料,学习后进一步研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确定研究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人. 3.在授课 ...查看


  • 2校本培训方案
  • 2013 年至 2014 年合群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是指学校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 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 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化 ...查看


  • 优秀教研组长发言稿
  • 在团队合作中实现自我超越 抚松二实验 官明英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抚松二实验五年级年部组长数学教研组长,很荣幸,今天 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其实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是我学 习的榜样,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组织管理上 ...查看


  • 教研组长发言稿
  • 教研组长会议发言稿 教研组是学科教师集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其工作执行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学 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研组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研组长的合理计划:教研组民主.和 谐的氛围,离不开教研组长的精心打造:教研组"教学研 ...查看


  • 幼儿园业务学习材料
  • 幼儿园业务学习材料 园本教研兴园之本.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研究活动对提高文秘部落园教育质量教学,提高全体教师业务素质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加大教研.科研力度,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成为我们的办园之 ...查看


  • 如何做好教研组长
  • 如何做好教研组长 如何做好教研组长?这是我问给自己的一个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思考.总结.不知不觉一个学年已经过去了,自己也做了一年的教研组长,在这一个学年里经历了很多第一次,在一次次面对挫折和挑战中,逐渐的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教研组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