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

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

内容摘要: 近二十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贫困的山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其子女却大多留在家乡,交于年迈的父母或亲戚、朋友看管。这些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心理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本人担任多年的农村初中班主任,一直在探究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本文试从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愿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 留守学生;学校教育;健康成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好多地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劳务输出是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尤其在“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背着铺盖,离开家乡。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的子女不能随身带着,只有留在家中。我校有一部分的学生就属于留守儿童。这些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直接监护,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心理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发展。通过本人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1、亲情缺失,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儿童感觉亲情缺失,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倾诉对象,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变化出现时由于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关心和指导,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惊慌和不安。

1、 性格软弱内向

留守学生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软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 自卑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3、 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一的女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异常。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学生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有部分留守学生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2、教育不够,许多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良

在调查中,教师、代理家长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文化素质偏低,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难以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在学习上也不能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老人与孩子的代沟较深,难以沟通交流。兰州市永登县柳树乡初级中学学生张兆晶,父母在家时是勤学苦读,善于钻研,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父母赴新疆务工后,由爷爷奶奶照料,他开始变得生活懒散,疏于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二是学校和家庭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品德和学习的发展。由于农村学校教师普遍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委托监护人取得联系和沟通。同时,委托监护人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意识差,有的委托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是谁。 有些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致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说谎打架,小偷小摸。,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承担了较多的农活、家务活,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孩子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因此,如何帮助留守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略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1、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留守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但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而“留守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情感交流,他们的欢乐无人分享,他们的忧愁无人分担。如果教师能热情关心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使他们受到激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摸准“留守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促进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我班里有一个叫杨青的男孩,今年15岁,幼年母亲改嫁,由父亲带着他和姐姐生活。迫于生计,他父亲外出务工,留下姐姐和尚未成年的他由奶奶照顾。由于缺少爱,他性格倔强,成绩不好,上课不遵守纪律,不是讲话就是睡觉,周末常出没网吧,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较差,在行动上总是和班集体不一致,同学不喜欢他。表面上他装作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但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学生。他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专注和热情,动手能力强等。正是看到他这些特点,我积极推荐他参加电脑绘画比赛(事先得知他在这方面很感兴趣),结果他获得了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抓住这一时机常与他交流,在同学面前表扬他,为他树立自信。通过此事,他变了,上课比以前认真,性格比以前开朗,成绩也提高了。

2、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留守学生”由于心理上的障碍使其行为表现不受其他同学的欢迎,常常被排斥于群体之外。如果这种不合群的现象长此存在下去,势必使“留守学生”弱化自己对班集体活动的参与以

及产生“多余人”的潜意识,致使冷漠苦闷与孤僻无援的心理会越来越严重。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班主任,应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学生”编在一组或同座,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爱好特长展示”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指导留守学生多与家长交流

我班现有留守学生25人,每周有五天在校,周末回家,父母远在外地打工,家里也只有老人或帮带人与他相伴。由于缺少亲情关爱,产生出一些问题:如不安心住校,学习成绩不良,生活自由散漫„„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亲情交流,以利于学生安心学习,父母能安心在外工作。学生打电话,往往父母还未听其言,就先闻其哭泣声。抽泣声往往盖住了说话声,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要说什么事,弄得父母误以为孩子在校受了天大的委屈,自己也不能安心在外打工。有的一开口就是向父母要什么要什么的,有的一开口就埋怨父母怎样怎样不好„„怎样才能让学生与外地父母的通话成为愉快的交流,成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学生心灵健康发展的催化剂呢?先要了解学生打电话的需求,要进行分析、疏导,让学生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与父母开心地交流。如我班里的张磊同学,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暇顾及他,其祖父母又年老体弱,无能力监管。小小年纪学习不求上进,出入网吧、游戏机室,并且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交往,花钱大方,还向一些小同学要钱,不给就施加打骂。对父母心怀怨恨,从不主动打电话与父母交流,父母的电话也不接。对于这些情况,我非常着急,多次进行说服教育,及时进行家访,与父母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帮助张磊改掉缺点,在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加以改正,每周都向父母汇报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学习上也有了进步,到学期结束时被评为进步显著学生。

5、营造留守儿童平等发展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保护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各地、各部门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宣传优秀留守儿童和家长、教师的先进事迹。要注意正面宣传和适度宣传,避免给留守儿童带来新的心理压力和伤害。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结合部门实际,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慰问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组织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育合格人才”、“爱心妈妈”、“爱心家长”、“大手拉小手”、“亲子情、两地书”等丰富多彩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努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1、给予特殊学生一份诚挚的爱与信任。

离异家庭的孩子不但得不到一份完整的家庭温暖和爱护,而且往往过早地受到世态炎凉的伤害。他们最怕的就是受到别人的冷落,最缺少就是一份真情的关爱,如果教师能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他们就能从教师的爱中得到鼓励,获得前进的动力。也有不少父母离异的学生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能做好的事情不敢做,胆小怯懦。对学习和生活丧失信心。对于这种学生我就给他创造机会,制造荣耀,培养成就感,使其自强自信。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特殊生常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上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亦有其短,特殊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可见抓住了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便扬起了特殊生自信的风帆。一点小小的突破,让特殊生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拂去心灵的阴云,于是特殊生的转变便从这里开始了。

3.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

班主任要想了解学生的心理,除自己细心观察外,还要想法为学生创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如: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召开主题班会,活动课,个体体验,心理评价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师生同办心理报刊《心灵驿站》,构架师生心灵的桥梁。创办《知心姐姐信箱》,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4.加强自我意识教育,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改变了自己习惯的工作方法,当着同学的面不去批评他们,利用一切机会跟他们接近,谈话时改变自己比较习惯的严肃表情,谈话的内容不涉及学习,让他们建立自信。其次,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正确评价自我。再次,我利用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一些以增强学生自我意识为主的活动。比如这个学期,我还在班里开展了数节班队活动课,其中以《你尊重我了吗?》,效果最为明显。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能够找出自己的缺点,还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且学会了互相找缺点,发扬优点,并努力把自己的缺点改成自己的最大的优点。并让特殊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在成功中建立自信,融入班集体。

二、调节学生的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感受,从情景中去体验积极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对不良情绪适当疏泄,不要让负性情绪长期存在下去,学会对危险情景不畏惧、不焦虑、不回避,合理应对,并学会寻求外界帮助。再者,要积极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耐挫力,提升自信心,培养其坚韧的个性品质和良好情感资质,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利用心理辅导讲座、心理活动课、班会等多种方法途径,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日常工作,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让孩子卸下身上的包袱。

现在,家庭关系破裂,生活中遭到不幸的孩子增多,对于这些青少年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爱,同时,还要做那些因遭受挫折而心理变态的家长的工作,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

1、帮助家长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一个恰当合理的期望,有利于心理平衡,孩子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告诉家长,不要急于求成,家长应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从孩子本身的爱好出发,并按照孩子自身学习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在孩子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多加关心、帮助,提出具体的做法和要求。如要求孩子到家后马上做家庭作业;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和他一起查找资料等。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在一个十分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2、转变家长“只重分数”的观念 。建议家长必须走出以单纯的分数来衡量孩子学业优劣的误区。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尽人意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责怪,而应帮他们分析这次失利的原因,找出根源和问题的所在,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克服缺点,争取好成绩。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分数不能全面反映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高低。教导孩子不要因为自己的成绩差,就认为自己笨,因此消沉下去。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要紧,只要不断找原因,总结经验,再加把劲,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这样,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学习劲头也会更足。

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特殊学生,从方方面面做起,特殊学生的转变工作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真情呵护留守学生的心灵

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

内容摘要: 近二十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贫困的山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其子女却大多留在家乡,交于年迈的父母或亲戚、朋友看管。这些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心理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本人担任多年的农村初中班主任,一直在探究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本文试从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愿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 留守学生;学校教育;健康成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好多地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劳务输出是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尤其在“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背着铺盖,离开家乡。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的子女不能随身带着,只有留在家中。我校有一部分的学生就属于留守儿童。这些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直接监护,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心理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发展。通过本人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1、亲情缺失,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儿童感觉亲情缺失,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倾诉对象,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变化出现时由于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关心和指导,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惊慌和不安。

1、 性格软弱内向

留守学生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软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 自卑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3、 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一的女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异常。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学生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有部分留守学生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2、教育不够,许多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良

在调查中,教师、代理家长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文化素质偏低,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难以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在学习上也不能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老人与孩子的代沟较深,难以沟通交流。兰州市永登县柳树乡初级中学学生张兆晶,父母在家时是勤学苦读,善于钻研,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父母赴新疆务工后,由爷爷奶奶照料,他开始变得生活懒散,疏于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二是学校和家庭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品德和学习的发展。由于农村学校教师普遍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委托监护人取得联系和沟通。同时,委托监护人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意识差,有的委托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是谁。 有些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致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说谎打架,小偷小摸。,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承担了较多的农活、家务活,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孩子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因此,如何帮助留守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略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1、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留守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但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而“留守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情感交流,他们的欢乐无人分享,他们的忧愁无人分担。如果教师能热情关心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使他们受到激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摸准“留守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促进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我班里有一个叫杨青的男孩,今年15岁,幼年母亲改嫁,由父亲带着他和姐姐生活。迫于生计,他父亲外出务工,留下姐姐和尚未成年的他由奶奶照顾。由于缺少爱,他性格倔强,成绩不好,上课不遵守纪律,不是讲话就是睡觉,周末常出没网吧,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较差,在行动上总是和班集体不一致,同学不喜欢他。表面上他装作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但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学生。他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专注和热情,动手能力强等。正是看到他这些特点,我积极推荐他参加电脑绘画比赛(事先得知他在这方面很感兴趣),结果他获得了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抓住这一时机常与他交流,在同学面前表扬他,为他树立自信。通过此事,他变了,上课比以前认真,性格比以前开朗,成绩也提高了。

2、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留守学生”由于心理上的障碍使其行为表现不受其他同学的欢迎,常常被排斥于群体之外。如果这种不合群的现象长此存在下去,势必使“留守学生”弱化自己对班集体活动的参与以

及产生“多余人”的潜意识,致使冷漠苦闷与孤僻无援的心理会越来越严重。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班主任,应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学生”编在一组或同座,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爱好特长展示”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指导留守学生多与家长交流

我班现有留守学生25人,每周有五天在校,周末回家,父母远在外地打工,家里也只有老人或帮带人与他相伴。由于缺少亲情关爱,产生出一些问题:如不安心住校,学习成绩不良,生活自由散漫„„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亲情交流,以利于学生安心学习,父母能安心在外工作。学生打电话,往往父母还未听其言,就先闻其哭泣声。抽泣声往往盖住了说话声,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要说什么事,弄得父母误以为孩子在校受了天大的委屈,自己也不能安心在外打工。有的一开口就是向父母要什么要什么的,有的一开口就埋怨父母怎样怎样不好„„怎样才能让学生与外地父母的通话成为愉快的交流,成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学生心灵健康发展的催化剂呢?先要了解学生打电话的需求,要进行分析、疏导,让学生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与父母开心地交流。如我班里的张磊同学,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暇顾及他,其祖父母又年老体弱,无能力监管。小小年纪学习不求上进,出入网吧、游戏机室,并且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交往,花钱大方,还向一些小同学要钱,不给就施加打骂。对父母心怀怨恨,从不主动打电话与父母交流,父母的电话也不接。对于这些情况,我非常着急,多次进行说服教育,及时进行家访,与父母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帮助张磊改掉缺点,在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加以改正,每周都向父母汇报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学习上也有了进步,到学期结束时被评为进步显著学生。

5、营造留守儿童平等发展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保护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各地、各部门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宣传优秀留守儿童和家长、教师的先进事迹。要注意正面宣传和适度宣传,避免给留守儿童带来新的心理压力和伤害。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结合部门实际,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慰问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组织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育合格人才”、“爱心妈妈”、“爱心家长”、“大手拉小手”、“亲子情、两地书”等丰富多彩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努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1、给予特殊学生一份诚挚的爱与信任。

离异家庭的孩子不但得不到一份完整的家庭温暖和爱护,而且往往过早地受到世态炎凉的伤害。他们最怕的就是受到别人的冷落,最缺少就是一份真情的关爱,如果教师能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他们就能从教师的爱中得到鼓励,获得前进的动力。也有不少父母离异的学生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能做好的事情不敢做,胆小怯懦。对学习和生活丧失信心。对于这种学生我就给他创造机会,制造荣耀,培养成就感,使其自强自信。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特殊生常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上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亦有其短,特殊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可见抓住了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便扬起了特殊生自信的风帆。一点小小的突破,让特殊生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拂去心灵的阴云,于是特殊生的转变便从这里开始了。

3.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

班主任要想了解学生的心理,除自己细心观察外,还要想法为学生创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如: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召开主题班会,活动课,个体体验,心理评价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师生同办心理报刊《心灵驿站》,构架师生心灵的桥梁。创办《知心姐姐信箱》,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4.加强自我意识教育,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改变了自己习惯的工作方法,当着同学的面不去批评他们,利用一切机会跟他们接近,谈话时改变自己比较习惯的严肃表情,谈话的内容不涉及学习,让他们建立自信。其次,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正确评价自我。再次,我利用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一些以增强学生自我意识为主的活动。比如这个学期,我还在班里开展了数节班队活动课,其中以《你尊重我了吗?》,效果最为明显。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能够找出自己的缺点,还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且学会了互相找缺点,发扬优点,并努力把自己的缺点改成自己的最大的优点。并让特殊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在成功中建立自信,融入班集体。

二、调节学生的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感受,从情景中去体验积极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对不良情绪适当疏泄,不要让负性情绪长期存在下去,学会对危险情景不畏惧、不焦虑、不回避,合理应对,并学会寻求外界帮助。再者,要积极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耐挫力,提升自信心,培养其坚韧的个性品质和良好情感资质,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利用心理辅导讲座、心理活动课、班会等多种方法途径,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日常工作,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让孩子卸下身上的包袱。

现在,家庭关系破裂,生活中遭到不幸的孩子增多,对于这些青少年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爱,同时,还要做那些因遭受挫折而心理变态的家长的工作,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

1、帮助家长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一个恰当合理的期望,有利于心理平衡,孩子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告诉家长,不要急于求成,家长应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从孩子本身的爱好出发,并按照孩子自身学习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在孩子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多加关心、帮助,提出具体的做法和要求。如要求孩子到家后马上做家庭作业;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和他一起查找资料等。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在一个十分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2、转变家长“只重分数”的观念 。建议家长必须走出以单纯的分数来衡量孩子学业优劣的误区。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尽人意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责怪,而应帮他们分析这次失利的原因,找出根源和问题的所在,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克服缺点,争取好成绩。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分数不能全面反映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高低。教导孩子不要因为自己的成绩差,就认为自己笨,因此消沉下去。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要紧,只要不断找原因,总结经验,再加把劲,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这样,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学习劲头也会更足。

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特殊学生,从方方面面做起,特殊学生的转变工作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真情呵护留守学生的心灵


相关文章

  •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之我见
  •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之我见 冷水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肖慧宏 虽然我国已经把特殊教育纳入了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依然在延用普通学校的学科课程为主.主要开设有语文.数学.常识.音乐.体育.美工.劳动技能等课程.由于对视力. ...查看


  • 特殊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082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高校特殊生.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探析
  • [摘 要]高校学生中需要关心的一个群体就是特殊生.后进生,将特殊生.后进生转化的工作做好极其重要.应该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需要.人格需要,进行实际有效的教育. [关键词]特殊生 后进生 教育 转化 一.高校特殊生.后进生的定义和特点 ...查看


  • 特殊群体关爱制度
  • 东长寿学校特殊学生关爱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 "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工作,根据教育局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特殊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依据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查看


  • 前吴何欢欢特殊教育论文3
  • 山乡小学敲"安全"警钟,发出爱的求救信号,寻找"生命"出 路 ---特殊教育随班日记 何欢欢 浦江县前吴福和希望小学 [1**********] [内容摘要] 特殊儿童每天的学习生活还是按照时钟滴答滴 ...查看


  • 任课教师对特殊生帮扶转化记录
  • 任课教师对特殊生帮扶转化记录 教师姓名: 年 月 日 让"特殊学生"不再成为"特殊" 一.问题阐述 "特殊学生",又叫"问题学生",即过去所说的差生,其实是专指 ...查看


  •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总结
  • 河坝小学2012年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总结 我校针对今年来制定的<关爱特殊群体活动实施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着力点,旨在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对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学生.单亲家 ...查看


  • 关爱特殊群体总结
  •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情况总结 麻湾完全小学 我校针对今年来制定的<关爱特殊群体活动实施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着力点,旨在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对空巢老人.留守学生.单亲家庭 ...查看


  • 长治县特殊教育学校实施职业教育初行方案
  • 长治县特殊教育学校实施职业教育方案(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趋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特别是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重要标准之一的残疾人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政府初步建立起残疾人基本福 ...查看


  • 山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初稿2.11
  • 山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实施方案(2014-2016年) (初稿) 为贯彻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 )>(国办发 [2014]1号)精神,加快推进特殊教育的提升与发展,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