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中国最年轻博士眼里的成就标准+

16岁中国最年轻博士眼里的成就标准:北京买房 来源:今日早报

天资聪颖

走上频繁跳级的读书生活

从小到大,张炘炀深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张炘炀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两岁半时,就在三个月内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他4岁读小学一年级,6岁升入五年级,9岁直接上高三。

他的父亲张会祥是辽宁盘锦市的一名公务员,36岁才做了父亲。 他给儿子取了“炘炀”这个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界。

张会祥曾出过一本书,叫做《神奇的学习》,在书中介绍自己培养张炘炀的经验。为了孩子的学习,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从来没看过电视,即使是无声电视。也几乎没有在家待过客。

记者:你们俩是为了什么?

张母:当时就是为了孩子。那时候就想,然后也相互埋怨一些,比如说就是以孩子为中心了,咱们都失去自我了。他爸不这么觉得,他爸觉得这是乐趣。

在父亲的决定下,张炘炀走上了频繁跳级的读书生活。对于儿时的张炘炀而言,张会祥是父亲又是老师,他们24小时

呆在一起。这种几乎没有同伴的封闭式两人教育,使得张会祥不仅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是孩子发泄压力时唯一的出口。

最大愿望

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

在读硕士期间,张炘炀的父亲最担心的事发生了,13岁的张炘炀开始沉迷电脑,父子间的矛盾由此酝酿。

张父:你说你成天玩,玩那个电脑,你能玩出啥来呢? 张炘炀:玩成专家。

当晚,父亲张会祥气得从北京工业大学步行50公里回到河北廊坊的家。

张炘炀说,他因为长期迷恋电子产品,加上之前学习进程过快,基础不牢,无法正常完成硕士课程,出现了挂科,最后面临交不出论文毕不了业的后果,他甚至有过要自杀的想法。

张炘炀:学习的困境,然后家长的责骂。当时也是不想给社会增添负担。

记者:你这么不能容忍自己失败吗?

张炘炀:我觉得就是,当然了。

因为恐惧失败,张炘炀开始废寝忘食地补习,嘴里起满了泡,体重急剧下降,最终完成了硕士论文。但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

博士。在答辩的最后一天,父母为了劝哄张炘炀继续把学业进行下去,在北京租下了一个房子,骗儿子是买的。 记者:为什么不能跟他说真话?

张母:那段(时间)他就逼我们,说我要是不买房子,他就不读博士。

记者:这个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支撑你这个观念?

张炘炀:那应该就是上了大学之后,也是有不少媒体,经济这种世俗的喧嚣,我觉得就是自己应该做一个人上人。 害怕孩子放慢速度,父母做出了他们自己也不情愿的妥协,但是考上博士之后,张炘炀觉得现实的压力更大了,他的同学已经都是成人,很多都有了不少收入。张炘炀生活简朴,只打过几次出租车,唯一一双有品牌的运动鞋,是二姨送给他的礼物。

张炘炀:当时我抱怨北京的房价高,他们就说,你滚回你老家去。读硕士的时候。

张父:这是生气的说法,他可能是受刺激了,你说老说这个有意思吗?

张炘炀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

记者:但你知道大家听起来,觉得你用这个方式是在逼你父母。

张炘炀:应该说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们为了他们不曾实现的一个梦想,来自己逼自己。

记者:难道你始终认为你这16年走过的道路只是你父母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走的吗?

张炘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强加的,反正我的梦想也基本上继承了我父母的梦想。

记者:所以你下意识当中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不需要为我的生活负责任,是你们要为我负责任。

张炘炀: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的就是你们。你们应该为此努力。

16岁的孩子大多还在读高二,张炘炀已经是北航的博士,从他10岁读大学起,他就一直被叫做神童,奇迹,天才。 和跨越式升学轨迹相伴的,是超速生长的迫切感,现实的窘迫,让张炘炀内心陷入了超出年龄的焦虑。生活在比他大七八岁的成年人中,这个16岁孩子已经把房子问题视为最大愿望。

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近日播出《长大要成人》,节目中记者柴静专访了张炘炀及其父母,当记者问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博士“成就好一些是什么标准”时,张炘炀回答说,“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他还说,“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 情窦初开

一张女生照片是他学习的全部动力

张炘炀给记者看了他和一个女孩拼放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他的大学同学,暗恋了很多年,从没敢表白过。硕士论文最艰难的阶段,MP4里这张小小的照片就是他全部的动力。 记者:她年龄比你大吗?

张炘炀:那肯定的。

记者:大几岁?

张炘炀:这个数?(8岁)不过看起来年龄倒是差不多。 记者:这个会让你觉得难成吗?

张炘炀:恰恰相反,当时我就想光明一定会来到。 记者:她一直不知道你喜欢她是吗?

张炘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等到成就再好一些。 记者:成就好一些是个什么标准?

张炘炀: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

记者:难道你觉得没有在北京有个真实的工作、户口、房子,那就没有权利去谈爱情吗?

张炘炀: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

张父:他这个偏激是啥造成的,就是来到北京、天津以后,看到城市这种浮华的生活。就一个字,向钱看。

张炘炀: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

张父:他就过早地接触了这个东西。没有钱生活不下去,再有学问再有本事也没用。

内心脆弱

家里出现变故就一蹶不振

毕竟只是16岁的孩子,很多张炘炀显而易见的偏激和固执,似乎也和一直被搀扶着的成长有关,在这之下,埋着深深的无力和脆弱。

记者:那你爸的说法是让你过早地出来之后,然后你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摸索,接触到城市浮华的生活。 张炘炀:对,会迷失自己。

记者:那你觉得你的内在比较脆弱吗?

张炘炀:最大的软肋应该就是当听到家里出现变故的时候,我就会彻底一蹶不振。

记者:这对你来讲是?

张炘炀:对我来讲的话就是没有人再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我考虑一些功利的问题,是为了要让我今后不用再考虑它,可以放开手脚地实现我自己的理想——做数学。

张炘炀自己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记者:你有一次在课堂上直接问老师,问自己是不是班上最牛的。

张炘炀:有这么一回事儿。

记者:你为什么要那么问呢?

张炘炀:当时属于一种志得意满,夜郎自大。从张老师那里看看自己真实水平是什么样的。

记者:老师怎么说?

张炘炀:老师说,你还早着呢。

张炘炀在16岁时终于如父母所愿读到了博士,他的家人一直在学业上为他骄傲,但他们也意识到,也许这并不意味着他全部的人生。

张父:就这么走,别看咱硕士毕业又考上博士了,我说也不见得是成功,也不见得行,一是花了多大心血这就不说,孩子也失去了不少,咱也不能说这就是最好的。

张母:跳得快他接触的事儿、了解的事儿就多,然后他就缺乏对这个事物的判断能力。

记者:其实我觉得包括我们在内的社会当中的人,对炘炀是非常关切和祝福的态度,而且他还这么年幼,但他可能只是希望在他的知识跟智能发展的时候,他没有忘了爱,还有同情,还有责任感。也许知识可以从头来读,可是一个人身心如果发展到一个程度了就可能很难再退回来。

张母:对。这个倒是可能,这也是我们一直比较担心的问题,包括现在也是一样。

16岁中国最年轻博士眼里的成就标准:北京买房 来源:今日早报

天资聪颖

走上频繁跳级的读书生活

从小到大,张炘炀深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张炘炀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两岁半时,就在三个月内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他4岁读小学一年级,6岁升入五年级,9岁直接上高三。

他的父亲张会祥是辽宁盘锦市的一名公务员,36岁才做了父亲。 他给儿子取了“炘炀”这个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界。

张会祥曾出过一本书,叫做《神奇的学习》,在书中介绍自己培养张炘炀的经验。为了孩子的学习,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从来没看过电视,即使是无声电视。也几乎没有在家待过客。

记者:你们俩是为了什么?

张母:当时就是为了孩子。那时候就想,然后也相互埋怨一些,比如说就是以孩子为中心了,咱们都失去自我了。他爸不这么觉得,他爸觉得这是乐趣。

在父亲的决定下,张炘炀走上了频繁跳级的读书生活。对于儿时的张炘炀而言,张会祥是父亲又是老师,他们24小时

呆在一起。这种几乎没有同伴的封闭式两人教育,使得张会祥不仅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是孩子发泄压力时唯一的出口。

最大愿望

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

在读硕士期间,张炘炀的父亲最担心的事发生了,13岁的张炘炀开始沉迷电脑,父子间的矛盾由此酝酿。

张父:你说你成天玩,玩那个电脑,你能玩出啥来呢? 张炘炀:玩成专家。

当晚,父亲张会祥气得从北京工业大学步行50公里回到河北廊坊的家。

张炘炀说,他因为长期迷恋电子产品,加上之前学习进程过快,基础不牢,无法正常完成硕士课程,出现了挂科,最后面临交不出论文毕不了业的后果,他甚至有过要自杀的想法。

张炘炀:学习的困境,然后家长的责骂。当时也是不想给社会增添负担。

记者:你这么不能容忍自己失败吗?

张炘炀:我觉得就是,当然了。

因为恐惧失败,张炘炀开始废寝忘食地补习,嘴里起满了泡,体重急剧下降,最终完成了硕士论文。但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

博士。在答辩的最后一天,父母为了劝哄张炘炀继续把学业进行下去,在北京租下了一个房子,骗儿子是买的。 记者:为什么不能跟他说真话?

张母:那段(时间)他就逼我们,说我要是不买房子,他就不读博士。

记者:这个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支撑你这个观念?

张炘炀:那应该就是上了大学之后,也是有不少媒体,经济这种世俗的喧嚣,我觉得就是自己应该做一个人上人。 害怕孩子放慢速度,父母做出了他们自己也不情愿的妥协,但是考上博士之后,张炘炀觉得现实的压力更大了,他的同学已经都是成人,很多都有了不少收入。张炘炀生活简朴,只打过几次出租车,唯一一双有品牌的运动鞋,是二姨送给他的礼物。

张炘炀:当时我抱怨北京的房价高,他们就说,你滚回你老家去。读硕士的时候。

张父:这是生气的说法,他可能是受刺激了,你说老说这个有意思吗?

张炘炀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

记者:但你知道大家听起来,觉得你用这个方式是在逼你父母。

张炘炀:应该说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们为了他们不曾实现的一个梦想,来自己逼自己。

记者:难道你始终认为你这16年走过的道路只是你父母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走的吗?

张炘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强加的,反正我的梦想也基本上继承了我父母的梦想。

记者:所以你下意识当中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不需要为我的生活负责任,是你们要为我负责任。

张炘炀: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的就是你们。你们应该为此努力。

16岁的孩子大多还在读高二,张炘炀已经是北航的博士,从他10岁读大学起,他就一直被叫做神童,奇迹,天才。 和跨越式升学轨迹相伴的,是超速生长的迫切感,现实的窘迫,让张炘炀内心陷入了超出年龄的焦虑。生活在比他大七八岁的成年人中,这个16岁孩子已经把房子问题视为最大愿望。

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近日播出《长大要成人》,节目中记者柴静专访了张炘炀及其父母,当记者问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博士“成就好一些是什么标准”时,张炘炀回答说,“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他还说,“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 情窦初开

一张女生照片是他学习的全部动力

张炘炀给记者看了他和一个女孩拼放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他的大学同学,暗恋了很多年,从没敢表白过。硕士论文最艰难的阶段,MP4里这张小小的照片就是他全部的动力。 记者:她年龄比你大吗?

张炘炀:那肯定的。

记者:大几岁?

张炘炀:这个数?(8岁)不过看起来年龄倒是差不多。 记者:这个会让你觉得难成吗?

张炘炀:恰恰相反,当时我就想光明一定会来到。 记者:她一直不知道你喜欢她是吗?

张炘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等到成就再好一些。 记者:成就好一些是个什么标准?

张炘炀: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

记者:难道你觉得没有在北京有个真实的工作、户口、房子,那就没有权利去谈爱情吗?

张炘炀: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

张父:他这个偏激是啥造成的,就是来到北京、天津以后,看到城市这种浮华的生活。就一个字,向钱看。

张炘炀: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

张父:他就过早地接触了这个东西。没有钱生活不下去,再有学问再有本事也没用。

内心脆弱

家里出现变故就一蹶不振

毕竟只是16岁的孩子,很多张炘炀显而易见的偏激和固执,似乎也和一直被搀扶着的成长有关,在这之下,埋着深深的无力和脆弱。

记者:那你爸的说法是让你过早地出来之后,然后你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摸索,接触到城市浮华的生活。 张炘炀:对,会迷失自己。

记者:那你觉得你的内在比较脆弱吗?

张炘炀:最大的软肋应该就是当听到家里出现变故的时候,我就会彻底一蹶不振。

记者:这对你来讲是?

张炘炀:对我来讲的话就是没有人再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我考虑一些功利的问题,是为了要让我今后不用再考虑它,可以放开手脚地实现我自己的理想——做数学。

张炘炀自己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记者:你有一次在课堂上直接问老师,问自己是不是班上最牛的。

张炘炀:有这么一回事儿。

记者:你为什么要那么问呢?

张炘炀:当时属于一种志得意满,夜郎自大。从张老师那里看看自己真实水平是什么样的。

记者:老师怎么说?

张炘炀:老师说,你还早着呢。

张炘炀在16岁时终于如父母所愿读到了博士,他的家人一直在学业上为他骄傲,但他们也意识到,也许这并不意味着他全部的人生。

张父:就这么走,别看咱硕士毕业又考上博士了,我说也不见得是成功,也不见得行,一是花了多大心血这就不说,孩子也失去了不少,咱也不能说这就是最好的。

张母:跳得快他接触的事儿、了解的事儿就多,然后他就缺乏对这个事物的判断能力。

记者:其实我觉得包括我们在内的社会当中的人,对炘炀是非常关切和祝福的态度,而且他还这么年幼,但他可能只是希望在他的知识跟智能发展的时候,他没有忘了爱,还有同情,还有责任感。也许知识可以从头来读,可是一个人身心如果发展到一个程度了就可能很难再退回来。

张母:对。这个倒是可能,这也是我们一直比较担心的问题,包括现在也是一样。


相关文章

  • 盲人女教授的明亮世界
  • "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之前,我是在超越别人:29岁之后,超越自我.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 2 ...查看


  • 大学生自我改变五建议
  • 老师好!过来看看,学习一点东西~~ 原文地址:大学生自我修炼和自我管理:论"五大习惯"作者:新概念坛主 大学生自我修炼和自我管理 --论"五大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 ...查看


  •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
  • 导读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她曾帮助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她的家是中关村一片孤岛 ...查看


  •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
  •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专心致志做事 自由自在做人 2010年8月,清华大学聘请的国际评估小组对其生物医学研究方向进行了评估,年轻教授颜宁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无论以哪个标准衡量,颜宁博士已位居世界最优秀的年轻结构生物学家之列.&qu ...查看


  • 院士谈养生之6--侯凡凡保持精神焕发有良方
  • 侯凡凡:永远精神焕发 文/图 本报记者 郭静 叶青 实习生 王琪 通讯员 吴剑鹏 ◎个人档案: 侯凡凡,1973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1993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任访问科学家,1999年 ...查看


  • 曹雪涛:我刚刚找到做科学的感觉
  • 曹雪涛翻弄着面前的杂志.那是一摞<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免疫学>.2008年4月1日出版的第四期<自然-免疫学>以封面标题的形式,用4页篇幅刊登了他受邀撰写的专题述评:<中国免疫学研究的历史.现 ...查看


  • 王选.施一公
  •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 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 ...查看


  • 对中国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管理的认识
  • 对中国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管理的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当代的热点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也很多.比如,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单亲家庭子女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自杀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啃老族现象 ...查看


  • 最新成功类作文经典素材
  • 最新成功类作文经典素材 学着做最好的自己--最新成功类作文经典素材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或许只是因为一次小小的跨越,出现在你眼前的却是春暖花开的美景.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功的,只是不知你愿不愿意为了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