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柏拉图和卢梭文艺观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柏拉图与卢梭的相同点表现在1. 都对文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首先,柏拉图的“模仿说”是对文艺的否定,他认为艺术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他的心中存在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艺是“摹本的摹本”。另一方面,柏拉图将“模仿的诗”斥为“影子的影子”。在《理想国》中三张床的譬喻,显示了柏拉图如何可以判定诗人的模仿所获得的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对“诗”的否定,认为诗人和画家的创造只涉及灵魂的低贱部分,唤醒且滋养情感,损害理性。其次,卢梭认为文艺伤风败俗。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从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和艺术只是起到了消极的巩固奴役的作用。与柏拉图对“诗”的否定相类似,卢梭认为艺术诗人浪费时间去追求虚饰,沉湎于怠惰和奢侈,以致灵魂被腐蚀、风化解体,趣味低劣。卢梭还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诞生石出于人类的罪恶。文学艺术不过是满足上流社会精神装饰的需要,利用文学艺术来压迫和蔑视普通人,是对上流社会的批判而不是对科学艺术的反判与否定。
2. 卢梭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在其著作中能时常感受到柏拉图影子的存在,最明显的是“理想国”的观念。柏拉图“小国寡民”的观念,柏拉图要求理想国政治开明、分工贴切、组织良好、占地不大;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推崇,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应该由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民组成,他们能够积极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是专注于个人得失。理想国中还需要少数人研究哲学,从而怀疑、批判一般大众的流行观念但又不至于使社会产生动荡。与此相似,在卢梭看来,唯一健全的政治应该以爱国和德行为基础,而不是像资本主义那样奠基在贸易和金钱之上。为了达到“公正”,必须回到古代的受爱国、德行等所激励的城邦国家的组织形式中去。无论柏拉图还是卢梭,都把通过教育培养理想的“新人”看作是实现理想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梭与柏拉图都对文艺的道德教育作用格外重视。其一,柏拉图和卢梭都表现出了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惩恶扬善叙事模式的推崇,而对当时戏剧的反面人物塑造方式感到不可理解。其二,应该树立正面的积极的人物典型,给人们提供学习的榜样。
3. 卢梭与柏拉图都对诗作的批判,柏拉图对诗的批判是模仿式的诗,他批判
模仿式的诗的原因是它首先是渎神的,其次模仿式的诗是虚假的,最后模仿式的诗是败坏灵魂的,会壮大欲望。柏拉图认为诗只涉及灵魂的低贱部分,唤醒且滋养情感,损害理性。他还谴责诗还不是他自己的发明,而是表征了一个传统,一个哲学鄙视诗的传统。柏拉图期望诗人可以改邪归正。卢梭认为艺术使人浪费时间去追求虚饰,沉湎于怠惰和奢侈,以致灵魂被腐蚀、风化解体,趣味低劣。他还特别谴责了悲剧和戏剧,说它们无补于道德风尚。
4. 教育理想的相同之处:首先,柏拉图和卢梭思考的高度接近。他们都从哲学高度思索着人类本性,人类社会的存在模式,对教育和政治体制,教育和社会发展、人的成长都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力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勾勒出一幅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美好社会景象。其次,两者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慎重选择教育方法。他们都给儿童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发展功能予以充分肯定。另外,两者的教育理想虽然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柏拉图具有开创性的国家公育等思想成为后世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学者的精神食粮。卢梭曾推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教育法,称赞他是通过节日,体操,唱歌和娱乐活动来教育孩子的。而卢梭的教育理想也启发了许多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不同之处
虽然柏拉图与卢梭的文艺观有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两者所处的时代、阶级不同,思想体系的差异等,两者的文艺观在精神实质上是不同的。首先,尽管柏拉图和卢梭都贬义、批判文艺不能发挥道德作用,但在具体侧重点上是不同的。柏拉图从培养理想国所需要的理性的人的要求出发,侧重思考文艺与理性的关系,审查文艺是否有利于加强理性。在柏拉图看来,文艺不能培养富有理性的人。卢梭主要从文艺对普通大众生活的实际影响出发,考察文艺能否有利于大众的生活,能否把观看文艺的感受或者说受到的教育落实到行动上。
其次,从文艺理想来看,柏拉图与卢梭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柏拉图要求文艺为维护社会稳定,达到所谓的“正义”服务。而卢梭则要求文艺能够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的色彩。
再次,虽然柏拉图与卢梭都坚持了道德的视角,重视考察文艺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但是他们的道德内涵并非完全一致。柏拉图诗学对道德的钟情有时代的原
因,在古希腊时代,道德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柏拉图把善理念看作是理想国赖以建立的模型和追求的目的,因此,他以道德视角考察文艺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卢梭对文艺的道德考察是与他的政治批判密不可分的。在卢梭的体系中,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谴责就是政治意义上的不平等的批判。政治上的不平等就是卢梭的道德理想,平等的王国就是一个“美德”的王国。他从道德的视角,看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代价,看到了道德的沦丧,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从而批判这样的一种历史趋势,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特色和人文主义内涵。
再次,柏拉图反对文艺在于文艺的非理性对于理性的削弱,卢梭反对文艺在于文艺脱离了实践,道德在卢梭这里是一种基于本能的业已存在的东西,而不是柏拉图的理性意义上的产物。
柏拉图与卢梭都否定艺术,但是他们的立场不同。柏拉图是站在贵族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否定艺术,要求艺术为政治服务。而卢梭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否定过去讴歌帝王将相、为贵族服务的艺术作品,认为它们有害于人民和社会。
最后,教育理想的不同之处:第一,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一样,哲学基础也不一样。柏拉图站在奴隶贵族专制的立场,带有反民主制的情绪,他赞美集体主义并由衷地讨厌个人自由。卢梭是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中“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之一,他强调个人自由精神和民主社会,尊重人本身的气质和兴趣。第二,他们对教育的社会意义、培养目的的认识迥异。通过此前的说明我们不难看出这点。第三,他们对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认识不同。柏拉图对教师角色的描绘是概括的,抽象的,而卢梭的论述则是具体的。他更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影响。
比较柏拉图和卢梭文艺观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柏拉图与卢梭的相同点表现在1. 都对文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首先,柏拉图的“模仿说”是对文艺的否定,他认为艺术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他的心中存在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艺是“摹本的摹本”。另一方面,柏拉图将“模仿的诗”斥为“影子的影子”。在《理想国》中三张床的譬喻,显示了柏拉图如何可以判定诗人的模仿所获得的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对“诗”的否定,认为诗人和画家的创造只涉及灵魂的低贱部分,唤醒且滋养情感,损害理性。其次,卢梭认为文艺伤风败俗。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从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和艺术只是起到了消极的巩固奴役的作用。与柏拉图对“诗”的否定相类似,卢梭认为艺术诗人浪费时间去追求虚饰,沉湎于怠惰和奢侈,以致灵魂被腐蚀、风化解体,趣味低劣。卢梭还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诞生石出于人类的罪恶。文学艺术不过是满足上流社会精神装饰的需要,利用文学艺术来压迫和蔑视普通人,是对上流社会的批判而不是对科学艺术的反判与否定。
2. 卢梭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在其著作中能时常感受到柏拉图影子的存在,最明显的是“理想国”的观念。柏拉图“小国寡民”的观念,柏拉图要求理想国政治开明、分工贴切、组织良好、占地不大;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推崇,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应该由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民组成,他们能够积极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是专注于个人得失。理想国中还需要少数人研究哲学,从而怀疑、批判一般大众的流行观念但又不至于使社会产生动荡。与此相似,在卢梭看来,唯一健全的政治应该以爱国和德行为基础,而不是像资本主义那样奠基在贸易和金钱之上。为了达到“公正”,必须回到古代的受爱国、德行等所激励的城邦国家的组织形式中去。无论柏拉图还是卢梭,都把通过教育培养理想的“新人”看作是实现理想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梭与柏拉图都对文艺的道德教育作用格外重视。其一,柏拉图和卢梭都表现出了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惩恶扬善叙事模式的推崇,而对当时戏剧的反面人物塑造方式感到不可理解。其二,应该树立正面的积极的人物典型,给人们提供学习的榜样。
3. 卢梭与柏拉图都对诗作的批判,柏拉图对诗的批判是模仿式的诗,他批判
模仿式的诗的原因是它首先是渎神的,其次模仿式的诗是虚假的,最后模仿式的诗是败坏灵魂的,会壮大欲望。柏拉图认为诗只涉及灵魂的低贱部分,唤醒且滋养情感,损害理性。他还谴责诗还不是他自己的发明,而是表征了一个传统,一个哲学鄙视诗的传统。柏拉图期望诗人可以改邪归正。卢梭认为艺术使人浪费时间去追求虚饰,沉湎于怠惰和奢侈,以致灵魂被腐蚀、风化解体,趣味低劣。他还特别谴责了悲剧和戏剧,说它们无补于道德风尚。
4. 教育理想的相同之处:首先,柏拉图和卢梭思考的高度接近。他们都从哲学高度思索着人类本性,人类社会的存在模式,对教育和政治体制,教育和社会发展、人的成长都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力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勾勒出一幅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美好社会景象。其次,两者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慎重选择教育方法。他们都给儿童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发展功能予以充分肯定。另外,两者的教育理想虽然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柏拉图具有开创性的国家公育等思想成为后世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学者的精神食粮。卢梭曾推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教育法,称赞他是通过节日,体操,唱歌和娱乐活动来教育孩子的。而卢梭的教育理想也启发了许多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不同之处
虽然柏拉图与卢梭的文艺观有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两者所处的时代、阶级不同,思想体系的差异等,两者的文艺观在精神实质上是不同的。首先,尽管柏拉图和卢梭都贬义、批判文艺不能发挥道德作用,但在具体侧重点上是不同的。柏拉图从培养理想国所需要的理性的人的要求出发,侧重思考文艺与理性的关系,审查文艺是否有利于加强理性。在柏拉图看来,文艺不能培养富有理性的人。卢梭主要从文艺对普通大众生活的实际影响出发,考察文艺能否有利于大众的生活,能否把观看文艺的感受或者说受到的教育落实到行动上。
其次,从文艺理想来看,柏拉图与卢梭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柏拉图要求文艺为维护社会稳定,达到所谓的“正义”服务。而卢梭则要求文艺能够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的色彩。
再次,虽然柏拉图与卢梭都坚持了道德的视角,重视考察文艺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但是他们的道德内涵并非完全一致。柏拉图诗学对道德的钟情有时代的原
因,在古希腊时代,道德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柏拉图把善理念看作是理想国赖以建立的模型和追求的目的,因此,他以道德视角考察文艺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卢梭对文艺的道德考察是与他的政治批判密不可分的。在卢梭的体系中,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谴责就是政治意义上的不平等的批判。政治上的不平等就是卢梭的道德理想,平等的王国就是一个“美德”的王国。他从道德的视角,看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代价,看到了道德的沦丧,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从而批判这样的一种历史趋势,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特色和人文主义内涵。
再次,柏拉图反对文艺在于文艺的非理性对于理性的削弱,卢梭反对文艺在于文艺脱离了实践,道德在卢梭这里是一种基于本能的业已存在的东西,而不是柏拉图的理性意义上的产物。
柏拉图与卢梭都否定艺术,但是他们的立场不同。柏拉图是站在贵族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否定艺术,要求艺术为政治服务。而卢梭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否定过去讴歌帝王将相、为贵族服务的艺术作品,认为它们有害于人民和社会。
最后,教育理想的不同之处:第一,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一样,哲学基础也不一样。柏拉图站在奴隶贵族专制的立场,带有反民主制的情绪,他赞美集体主义并由衷地讨厌个人自由。卢梭是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中“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之一,他强调个人自由精神和民主社会,尊重人本身的气质和兴趣。第二,他们对教育的社会意义、培养目的的认识迥异。通过此前的说明我们不难看出这点。第三,他们对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认识不同。柏拉图对教师角色的描绘是概括的,抽象的,而卢梭的论述则是具体的。他更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