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单子不仅是处方,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2012-11-14
■手工煎膏传承人告诉你,膏方是怎样炼成的——
膏方单子不仅是处方,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目前张同泰的所有膏方,都依然采用手工制作。处方也采用了传统的书写方式:毛笔、竖排。老底子的时候,每年的立冬日,掌柜都要带着伙计们身着统一工作服,挑着写有“张同泰药号”大字的水桶,专门去西湖取水运回药店“开炉煎膏”
记者 肖向云
锃亮的铜锅里,药液冒着热气,药工们不停地用竹片在锅里搅拌,整个房间里飘荡着浓浓的药味。这就是张同泰的膏方制作现场。
“一剂膏方,通常有十几二十多味中药,部分中药会在高温下产生结晶,所以必须不停地搅拌,以防焦煳。”张同泰名医国药馆主管中药师、张同泰“高氏煎膏法”传承人高国强说,正是因为膏方制作工艺的复杂,所以目前张同泰的所有膏方,都依然采用手工制作。
以前药工挑着担子
去顾客家里现场制作膏方
在高国强看来,膏方不仅仅是一种补药,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底子的时候,每年的立冬日,张同泰的掌柜都要带着伙计们身着统一工作服,挑着写有“张同泰药号”大字的水桶,专门去西湖取水运回药店“开炉煎膏”。一路上,吆喝声不绝于耳,声势之大,引人注目,成为杭城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也提醒人们:是该进补膏方的时候了。
膏方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有关外用膏剂的记载与加工方法。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而到了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
到了晚清时期,膏方的组成逐渐复杂起来,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作为有着两百多年制膏历史的张同泰,近年将其制膏方法整理命名为“高氏煎膏法”,有着独特的工艺程序。
高国强就是这种煎膏法的传承人,在他看来,膏方是否灵验与否,不仅得看其选料是否“道地”,也和熬制的工艺有着重要关系。
“道地,就是说选用的中药,来自它的原产地。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物的生长环境变了,性质也变了。所以,中药是否‘道地’,直接决定了其品质的好坏。这就是所谓‘药源不明,治活不灵’。”高国强说。
而在以前,张同泰曾有个“不良”习惯,每次熬制好药后都要将药渣倾倒在马路上,其目的就是要让路人知道,张同泰制作的药物,每味中药材都是质量道地,经得起考证的。没想到,以后竟将倒药渣演变成去除晦气的代名词了。
也因此,张同泰的道地药材文化被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以前,张同泰的药工还会挑着担子去顾客家里现场制作膏方,这是为了保证药材的道地,所用的药材和制作程序,完全展露在顾客眼皮底下。现在,张同泰的膏方制作间也安装了监控设备,膏方从选载到收膏,整个过程一览无遗。
在膏方来临半个月前,张同泰就备足了优质的道地药材,通过筛、淘、洗、晒、烘、清炒、蜜炙等传统的炮制方法将药材一一精选加工好后,放入专用的箩筐内,逐一验收,分类入库。
药材保证了道地,还得工艺的正宗,才能完成一剂正宗的膏方。
收膏的标准是“滴水成珠”和“挂旗”
对于膏方,张同泰并不推崇那些通用的养生膏方,而是主张“一人一方”。因为同样一种疾病,由于患者的身体素质和患有其他疾病等因素,膏方药方也是不同的。
开好了药方,准备了药材,开始制作膏方了。张同泰的膏方有八大传统工艺流程:中药配方、中药浸泡、多次煎熬、去渣、微火浓缩、辅料收膏、冷却、装罐。
普通药材的浸泡时间,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而高国强主张浸泡4-6个小时,以让药材将水分吸足,如此,在煎熬时,才能将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来。
煎熬的次数为三次。第一次煎熬在一个小时左右,须用冷水,让药材自然加热。倒出第一次汁水后,再倒入冷水进行二次、三次煎熬,三次汁水合并后,要放一个晚上进行沉淀、过滤,然后放到铜锅里微火浓缩,过滤之后,再根据方子的要求加入相应辅料进行收膏。譬如荤膏有牛皮胶、鳖甲等,素膏有冰糖、蜂蜜等。
收膏十分有讲究,这个是考验药工技术的关键环节。
因为冰糖在加热后会结晶,所以需要药工不停地用竹片搅拌。一般来说,收膏的标准是“滴水成珠”和“挂旗”。这是两个很有意思的概念。
何为“滴水成珠”?就是膏药熬制的程度,当膏药在铜锅里熬制收膏的标准时,取一点膏浇滴在水中,就不会迅速分散和溶化,像珠子一样在水中。
而“挂旗”,则是用竹片在膏药里一搅,拿出来一看,膏药会像一面旗一样挂在竹片上。
达到这两个标准,说明膏方里的水分恰当好处,可以收膏储藏了。
“水分多了,就会很快发霉,水分少了,就变成阿胶那样硬了。”高国强说。
所以,好的膏方,看起来应该是“清、透、亮”的。
在张同泰的膏方制作间,每口正在熬制膏方的铜锅边,都放着一个膏方单子。处方也采用了传统的书写方式:毛笔、竖排。
膏方单子不仅是一个处方,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帅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因而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不足,肝经郁热,疏泄条达失职,阴虚阳亢,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因而痰湿聚结化热,阻滞脉络,气滞血瘀。故症见:月经后期,近来潮热,心悸、心烦。脉细弱,舌暗红,苔薄白,时值冬藏之季宜:益气健脾,养血益肾,滋阴柔肝养颜,制成膏滋缓调之……”这是张同泰名医馆妇科专家潘春莲医生给一位女士开具的膏方“前言”,让人大开眼界。
膏方单子不仅是处方,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2012-11-14
■手工煎膏传承人告诉你,膏方是怎样炼成的——
膏方单子不仅是处方,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目前张同泰的所有膏方,都依然采用手工制作。处方也采用了传统的书写方式:毛笔、竖排。老底子的时候,每年的立冬日,掌柜都要带着伙计们身着统一工作服,挑着写有“张同泰药号”大字的水桶,专门去西湖取水运回药店“开炉煎膏”
记者 肖向云
锃亮的铜锅里,药液冒着热气,药工们不停地用竹片在锅里搅拌,整个房间里飘荡着浓浓的药味。这就是张同泰的膏方制作现场。
“一剂膏方,通常有十几二十多味中药,部分中药会在高温下产生结晶,所以必须不停地搅拌,以防焦煳。”张同泰名医国药馆主管中药师、张同泰“高氏煎膏法”传承人高国强说,正是因为膏方制作工艺的复杂,所以目前张同泰的所有膏方,都依然采用手工制作。
以前药工挑着担子
去顾客家里现场制作膏方
在高国强看来,膏方不仅仅是一种补药,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底子的时候,每年的立冬日,张同泰的掌柜都要带着伙计们身着统一工作服,挑着写有“张同泰药号”大字的水桶,专门去西湖取水运回药店“开炉煎膏”。一路上,吆喝声不绝于耳,声势之大,引人注目,成为杭城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也提醒人们:是该进补膏方的时候了。
膏方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有关外用膏剂的记载与加工方法。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而到了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
到了晚清时期,膏方的组成逐渐复杂起来,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作为有着两百多年制膏历史的张同泰,近年将其制膏方法整理命名为“高氏煎膏法”,有着独特的工艺程序。
高国强就是这种煎膏法的传承人,在他看来,膏方是否灵验与否,不仅得看其选料是否“道地”,也和熬制的工艺有着重要关系。
“道地,就是说选用的中药,来自它的原产地。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物的生长环境变了,性质也变了。所以,中药是否‘道地’,直接决定了其品质的好坏。这就是所谓‘药源不明,治活不灵’。”高国强说。
而在以前,张同泰曾有个“不良”习惯,每次熬制好药后都要将药渣倾倒在马路上,其目的就是要让路人知道,张同泰制作的药物,每味中药材都是质量道地,经得起考证的。没想到,以后竟将倒药渣演变成去除晦气的代名词了。
也因此,张同泰的道地药材文化被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以前,张同泰的药工还会挑着担子去顾客家里现场制作膏方,这是为了保证药材的道地,所用的药材和制作程序,完全展露在顾客眼皮底下。现在,张同泰的膏方制作间也安装了监控设备,膏方从选载到收膏,整个过程一览无遗。
在膏方来临半个月前,张同泰就备足了优质的道地药材,通过筛、淘、洗、晒、烘、清炒、蜜炙等传统的炮制方法将药材一一精选加工好后,放入专用的箩筐内,逐一验收,分类入库。
药材保证了道地,还得工艺的正宗,才能完成一剂正宗的膏方。
收膏的标准是“滴水成珠”和“挂旗”
对于膏方,张同泰并不推崇那些通用的养生膏方,而是主张“一人一方”。因为同样一种疾病,由于患者的身体素质和患有其他疾病等因素,膏方药方也是不同的。
开好了药方,准备了药材,开始制作膏方了。张同泰的膏方有八大传统工艺流程:中药配方、中药浸泡、多次煎熬、去渣、微火浓缩、辅料收膏、冷却、装罐。
普通药材的浸泡时间,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而高国强主张浸泡4-6个小时,以让药材将水分吸足,如此,在煎熬时,才能将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来。
煎熬的次数为三次。第一次煎熬在一个小时左右,须用冷水,让药材自然加热。倒出第一次汁水后,再倒入冷水进行二次、三次煎熬,三次汁水合并后,要放一个晚上进行沉淀、过滤,然后放到铜锅里微火浓缩,过滤之后,再根据方子的要求加入相应辅料进行收膏。譬如荤膏有牛皮胶、鳖甲等,素膏有冰糖、蜂蜜等。
收膏十分有讲究,这个是考验药工技术的关键环节。
因为冰糖在加热后会结晶,所以需要药工不停地用竹片搅拌。一般来说,收膏的标准是“滴水成珠”和“挂旗”。这是两个很有意思的概念。
何为“滴水成珠”?就是膏药熬制的程度,当膏药在铜锅里熬制收膏的标准时,取一点膏浇滴在水中,就不会迅速分散和溶化,像珠子一样在水中。
而“挂旗”,则是用竹片在膏药里一搅,拿出来一看,膏药会像一面旗一样挂在竹片上。
达到这两个标准,说明膏方里的水分恰当好处,可以收膏储藏了。
“水分多了,就会很快发霉,水分少了,就变成阿胶那样硬了。”高国强说。
所以,好的膏方,看起来应该是“清、透、亮”的。
在张同泰的膏方制作间,每口正在熬制膏方的铜锅边,都放着一个膏方单子。处方也采用了传统的书写方式:毛笔、竖排。
膏方单子不仅是一个处方,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帅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因而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不足,肝经郁热,疏泄条达失职,阴虚阳亢,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因而痰湿聚结化热,阻滞脉络,气滞血瘀。故症见:月经后期,近来潮热,心悸、心烦。脉细弱,舌暗红,苔薄白,时值冬藏之季宜:益气健脾,养血益肾,滋阴柔肝养颜,制成膏滋缓调之……”这是张同泰名医馆妇科专家潘春莲医生给一位女士开具的膏方“前言”,让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