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的意义在于过程

评估的意义在于过程

作者:潇 禾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7年第05期

本科教学评估的对象是学校的整体建设。因此, 对于广大院校来说, 评估结果固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学校具体的建设过程更加重要

高校办学质量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因此, 近年来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高职教学改革工程”,专门组织专家对高校进行定期或随机的质量评估。 从实际情况来看, 虽然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方案认真贯彻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但是由于操作方式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导致了评估愿望和效果出现了一定背离。

为此, 《教育与职业》采访了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委员会主任、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

任何一种评估都有局限性

建立高等学校质量评估体系, 不仅是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 还是建立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过程中自我约束机制的需要。

2003年8月20日, 伴随着教育部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的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开始形成。

“目前, 评估体系更多的是反映政府对学校办学条件、水平及质量的要求, 这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套用国外的评估标准。”李延保教授认为, 评价一所大学的地位不能仅仅是看其有多少诺贝尔奖、有多少SCI 文章, 还要看这所学校对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对一个民族的进步所作的贡献。虽然国内高校的博士生培养总体水平较差, 但硕士生的质量、重点大学的本科质量绝对不比国外差。所以, 在具体评估过程中, 一方面要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的差距, 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当前阶段的现实。 据统计, 我国现在的评估组织, 既有政府主办的, 也有部分中介机构或民间自发组织。 对此, 李延保教授告诉记者, 对于现在几个民间机构对大学的排名, 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封杀政策”,“去年有个别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要禁止民间组织公布高校排名。对于它们虽然要有批判的态度, 但自己也要具备开放、宽容的心态。因为这些社会评估的客观作用是很大的, 它既可以引导社会公众对学校作出积极的评价, 也可以引导国外的一些大学在跟中国高校进行交流时作出适当的选择。”

他进而指出, 任何一种评估都有它的局限性, 所以我们要宽容、要允许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 因为评估的存在既有社会的需要, 也有学校的需要, 更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如果说能够建立起不同层面、角度的评估体系, 对于引导高校对办学方向进行正确判断以及建立自我约束机制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高等学校的评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也是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之后, 高等学校从原来的国家直接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化过程中的产物。

找准定位是“迎评”关键

李延保教授告诉《教育与职业》,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原来有三套方案:对重点大学进行优秀评估, 对一般院校进行随机评估, 对新建院校进行合格评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育部把三套评估方案合并为一套方案, 即对所有的学校进行评估, 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等级。

由于目前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发展到相对完善的地位, 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 都有一个发展和重新定位的探索时期。因此, 不论是办研究型大学还是办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教学型大学, 都可以努力去争办一流。

从这个角度讲, 李延保教授认为教育部的做法是有合情合理的。但是, 新的评估方案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 对一般院校来讲, 片面地想通过评优把社会品牌提升上去。而一旦有了这种浮躁心理的话, 形式主义、公关攻略等非建设性的手段就出现了。

对于国内广大高校来讲, 关键是要找准评估的定位。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指标是国家对当前本科教育的一个基本标准, 所有学校的本科教学基本要求都应当达到这个标准。 而如果对“评优”和还是“评良好”进行不同的定位思考, 那么就会产生两种定位:一种是把“评优”看成是检验办学水平的品牌评估, 另一种则只是把它简单看成是学校领导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关注。

李延保教授认为, 在目前的情况下, 如果把“评优”作为一种高等学校的品牌标志的话, 相信一般院校就没法达到。现在本科评估中遇到的问题在于:在同一套方案下面, 大家都把目标盯在了“评优”上面, 从而导致评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评估中的“三难”问题

十余年迎评、参评的经历让李延保教授对教育评估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因此, 在与记者谈到高校如何迎接评估时, 他直言评估过程存在着“三难”问题, 同时也是“以评促建”中的重点问题。

评估的意义在于过程

作者:潇 禾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7年第05期

本科教学评估的对象是学校的整体建设。因此, 对于广大院校来说, 评估结果固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学校具体的建设过程更加重要

高校办学质量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因此, 近年来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高职教学改革工程”,专门组织专家对高校进行定期或随机的质量评估。 从实际情况来看, 虽然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方案认真贯彻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但是由于操作方式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导致了评估愿望和效果出现了一定背离。

为此, 《教育与职业》采访了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委员会主任、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

任何一种评估都有局限性

建立高等学校质量评估体系, 不仅是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 还是建立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过程中自我约束机制的需要。

2003年8月20日, 伴随着教育部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的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开始形成。

“目前, 评估体系更多的是反映政府对学校办学条件、水平及质量的要求, 这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套用国外的评估标准。”李延保教授认为, 评价一所大学的地位不能仅仅是看其有多少诺贝尔奖、有多少SCI 文章, 还要看这所学校对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对一个民族的进步所作的贡献。虽然国内高校的博士生培养总体水平较差, 但硕士生的质量、重点大学的本科质量绝对不比国外差。所以, 在具体评估过程中, 一方面要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的差距, 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当前阶段的现实。 据统计, 我国现在的评估组织, 既有政府主办的, 也有部分中介机构或民间自发组织。 对此, 李延保教授告诉记者, 对于现在几个民间机构对大学的排名, 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封杀政策”,“去年有个别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要禁止民间组织公布高校排名。对于它们虽然要有批判的态度, 但自己也要具备开放、宽容的心态。因为这些社会评估的客观作用是很大的, 它既可以引导社会公众对学校作出积极的评价, 也可以引导国外的一些大学在跟中国高校进行交流时作出适当的选择。”

他进而指出, 任何一种评估都有它的局限性, 所以我们要宽容、要允许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 因为评估的存在既有社会的需要, 也有学校的需要, 更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如果说能够建立起不同层面、角度的评估体系, 对于引导高校对办学方向进行正确判断以及建立自我约束机制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高等学校的评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也是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之后, 高等学校从原来的国家直接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化过程中的产物。

找准定位是“迎评”关键

李延保教授告诉《教育与职业》,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原来有三套方案:对重点大学进行优秀评估, 对一般院校进行随机评估, 对新建院校进行合格评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育部把三套评估方案合并为一套方案, 即对所有的学校进行评估, 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等级。

由于目前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发展到相对完善的地位, 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 都有一个发展和重新定位的探索时期。因此, 不论是办研究型大学还是办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教学型大学, 都可以努力去争办一流。

从这个角度讲, 李延保教授认为教育部的做法是有合情合理的。但是, 新的评估方案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 对一般院校来讲, 片面地想通过评优把社会品牌提升上去。而一旦有了这种浮躁心理的话, 形式主义、公关攻略等非建设性的手段就出现了。

对于国内广大高校来讲, 关键是要找准评估的定位。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指标是国家对当前本科教育的一个基本标准, 所有学校的本科教学基本要求都应当达到这个标准。 而如果对“评优”和还是“评良好”进行不同的定位思考, 那么就会产生两种定位:一种是把“评优”看成是检验办学水平的品牌评估, 另一种则只是把它简单看成是学校领导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关注。

李延保教授认为, 在目前的情况下, 如果把“评优”作为一种高等学校的品牌标志的话, 相信一般院校就没法达到。现在本科评估中遇到的问题在于:在同一套方案下面, 大家都把目标盯在了“评优”上面, 从而导致评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评估中的“三难”问题

十余年迎评、参评的经历让李延保教授对教育评估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因此, 在与记者谈到高校如何迎接评估时, 他直言评估过程存在着“三难”问题, 同时也是“以评促建”中的重点问题。


相关文章

  • 试论日本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众参与
  • 作者:白智立[日]南岛和久 日本学刊 2014年08期 20世纪90年代,政府治理活动中政府绩效评估功能被着力强调并进一步制度化.正式化.也就是在基于结果导向.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等的新公共管理运动(NPM)逐渐显露其优势的时候,政府绩效评估 ...查看


  • 中国公益项目评估的兴起及其问题
  • 中国公益项目评估的兴起及其问题 邓国胜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北京100084) [摘要]文章回顾了中国社会组织实施公益项目和开展项目评估的历史,并将中国社会组织的项目评估分成三个发展阶段.项目评估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但是,目前国内开展 ...查看


  • 公共政策分析
  •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政策科学(: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政策科学(P14)P14) 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决策质量. ...查看


  • 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与德国研究风格的形成
  • 来源:<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 作者:李政涛 林小遐 点 笔者采访了德国洪堡大学本纳教授教席继任者布因克曼教授(Malte Brinkmann).布因克曼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学研究,将其置于普通教育学的背景之下,并延伸至教 ...查看


  • 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的监测评估分析
  • 摘要:文章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5项具体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结合实际情况,分别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结合动态离散规划优化理论,分别求解这25项具体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2016-2020年的最优发展路径,从而为" ...查看


  • 公共政策分析 2
  •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政策法律化: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 ...查看


  • 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 sc皿战区:理£正[盥厶Q£YA衄u豫壁垫当溘堡b 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蒋坡+ 摘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由服务政府所提供的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为科技 类公共服务活动和行为提供适用的载体,以便于具体的公共服务在该载体上生成.生 ...查看


  • 国外绩效评价体系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1年第56卷第1期(总第234期)2011Vol.56No.1(Gener ...查看


  • 广告效果评估
  • 第十七章 广告效果评估 广告界人士经常喜欢引用19世纪成功的企业家约翰·瓦纳梅克的一句名言:"我明知自已花在广告方面的钱有一半是浪费了,但我从来无法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为了查明究竟在广告费里有哪一半是浪费掉了,哪一半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