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的心理过程

书 法 欣 赏 的 心 理 过 程

来源 / hjh2004的收藏

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书法艺术欣赏是以书法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认识活动。其认识的主体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合的人,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他的社会地位、世界观、文化素养、以及他的认识能力、情感、意志。书法欣赏的客体是作品。它是作者主观情感结合汉字形体加工而形成的艺术品。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个动态的认识过程,其运行机制是复杂的,为了便于讨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要进行书法艺术欣赏,首先要具备审美心境。心境是指一种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往往与主体的需要相联系。因此,主体要想进入审美欣赏过程,必须使自己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作品。这时,作品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因素(纸和墨的结合),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欣赏作品就是进行情感交流,而这种交流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二、感知阶段

感知阶段是欣赏者感觉、知觉作品,从形式即作品的“形”上把握作品的阶段。主要了解作者的表现技巧,感受作品的造型空间。

书法被称为造型艺术,其造型空间不同于生活中的空间,它需要想象的介入,“三分字,七分裱”就是指装裱能使作品的造型空间独立出来,让欣赏者更容易进入想象。

欣赏作品的造型空间,要求我们立体地看作品,具体说来,一幅作品,笔墨是实,布白是虚。实不是平板的,而是立体的、有层次的,书法讲究中锋用笔,是为了求得笔画产生圆、厚的立体感。讲究用墨,为的是求得层次的变化。虚不是空虚,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段。如齐白石的画,几只玲珑剔透的虾活跃在画面上,背景一片空白,却令人遐想联翩,似乎碧波荡漾,晶莹透明。书法讲究布白,就是虚的运用,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布白往往耐人寻味,好象是摄影作品中幻化的背景,虽然看不出具体的内容,但可以令你感受到丰富多采,在它的衬托下,“前景”更加突出。只有理解“虚”,才能更好地理解“实”。“知白守黑”就是这个道理。

懂得了虚和实,就可以感受作品的造型空间,主体的注意范围不同,所感受到的造型空间也随之变化。好的作品,随意截取一个范围,其造型都是美的。如取作品中的一行,一个字,甚至是一个点画。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三、理解阶段

书法艺术作品是作者提炼生活,得到意象,并运用书法艺术表现技巧加以物化的结果。主体可以根据作者物化的痕迹去追溯他的意象,把握作品容。明代的祝枝山说:

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 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不同,他的作品也相应地具有“舒”“险”“敛”“丽”等不同形式。

理解作品,就是通过作品外在的静止的形式,想象作者创造的动态过程。“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以深入理解作品。通过理解所得到的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科学的数据,而是与欣赏者记忆表现象有关的具体形象。孙过庭《书谱》中有段话: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看到作品的形式----悬针垂露,得到的是意象----奔雷、坠石、飞鸿、骇兽等。由于书法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主体可以形成关于作品多层面的印象,但没主次,不够鲜明,但由此可以刺激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了解作品。

四、再创造阶段

再创造是主体在对作品多次感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将作品内容进行综合,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

主体感知作品时,得到的是作品形式的表象,在理解作品时,得到的是作品内容的表象,这些表象都暂时储存在主体头脑中,没有规律,不成系统。再创造就是把头脑中的表象按一定的规律组织成有机体。

这时,记忆表象反复闪现,不断筛选,

保留那些主要的、接近客体本质的表象。这些表象不断冲突,相互渗透,终于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主体头脑中的意象。

新的意象是主体在欣赏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而形成的。因此,不可能与作者的意象完全相同,它具有创造性,它常常超出作者本身,甚至是作者创作时并未意识到的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评张旭的草书:“如神虬腾霄汉,夏云出嵩华。逸势奇状,莫不可测。”朱长文从张旭草书中得到的意象是直冲云霄的“神虬”嵩山华山之上的“夏云”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而创造出意象。

新的意象是主体再创造的结果。不同的主体,因其心理定势不同,即使同一幅作品,所得到的意象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前面谈到的张旭的草书,朱长文得到的意象是“神虬”“夏云”。如果现代人得到“升空的火箭,飞行的导弹”的意象,甚至是听觉方面的,如的士高音乐,.也是正常的.

五、共鸣阶段

共鸣是指审美主体与客体的思想感情契合相通和谐一致的心理现象。

在书法艺术欣赏活动中,主体头脑中的意象一旦形成,主体会从意象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二者有部分相同或相似。这一部分会在头脑中不断加强、扩张,其余则不断减弱、消失甚至隐去。进入高峰状态时,主客体会完全契合一致,达到物我同一。这时主体头脑中充溢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自身与作者相同的思想和情感会迅速提高、发展,主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会伴随着强烈的审美愉悦。这种感受会转化为审美经验,在以后的欣赏与创造中起指导作用。        《宣和书谱》卷十四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欧(指欧阳洵)路靖(指索靖)碑,初过而不问,徐视乃得之,至卧碑下不忍去。

欧阳洵经过索靖所写的碑,“初过而不问”,是还没有进入审美心境;“徐视乃得之”是索靖的名气的作用下,他强迫自己进入心境后对作品有所理解;“至卧碑下不忍去”是欧阳洵与索靖的书法产生共鸣,他全身心投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伴随有愉悦的情感是“不忍去”的原因。这时他从索靖的书法中将会获得审美经验,指导以后的创作。

马克思说过:[1]“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书法艺术创造也是这样,它不仅创造艺术作品,也造就它的欣赏者。这样看来,加强对书法欣赏的研究,将有利于书法的蓬勃发展。

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书 法 欣 赏 的 心 理 过 程

来源 / hjh2004的收藏

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书法艺术欣赏是以书法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认识活动。其认识的主体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合的人,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他的社会地位、世界观、文化素养、以及他的认识能力、情感、意志。书法欣赏的客体是作品。它是作者主观情感结合汉字形体加工而形成的艺术品。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个动态的认识过程,其运行机制是复杂的,为了便于讨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要进行书法艺术欣赏,首先要具备审美心境。心境是指一种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往往与主体的需要相联系。因此,主体要想进入审美欣赏过程,必须使自己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作品。这时,作品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因素(纸和墨的结合),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欣赏作品就是进行情感交流,而这种交流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二、感知阶段

感知阶段是欣赏者感觉、知觉作品,从形式即作品的“形”上把握作品的阶段。主要了解作者的表现技巧,感受作品的造型空间。

书法被称为造型艺术,其造型空间不同于生活中的空间,它需要想象的介入,“三分字,七分裱”就是指装裱能使作品的造型空间独立出来,让欣赏者更容易进入想象。

欣赏作品的造型空间,要求我们立体地看作品,具体说来,一幅作品,笔墨是实,布白是虚。实不是平板的,而是立体的、有层次的,书法讲究中锋用笔,是为了求得笔画产生圆、厚的立体感。讲究用墨,为的是求得层次的变化。虚不是空虚,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段。如齐白石的画,几只玲珑剔透的虾活跃在画面上,背景一片空白,却令人遐想联翩,似乎碧波荡漾,晶莹透明。书法讲究布白,就是虚的运用,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布白往往耐人寻味,好象是摄影作品中幻化的背景,虽然看不出具体的内容,但可以令你感受到丰富多采,在它的衬托下,“前景”更加突出。只有理解“虚”,才能更好地理解“实”。“知白守黑”就是这个道理。

懂得了虚和实,就可以感受作品的造型空间,主体的注意范围不同,所感受到的造型空间也随之变化。好的作品,随意截取一个范围,其造型都是美的。如取作品中的一行,一个字,甚至是一个点画。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三、理解阶段

书法艺术作品是作者提炼生活,得到意象,并运用书法艺术表现技巧加以物化的结果。主体可以根据作者物化的痕迹去追溯他的意象,把握作品容。明代的祝枝山说:

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 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不同,他的作品也相应地具有“舒”“险”“敛”“丽”等不同形式。

理解作品,就是通过作品外在的静止的形式,想象作者创造的动态过程。“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以深入理解作品。通过理解所得到的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科学的数据,而是与欣赏者记忆表现象有关的具体形象。孙过庭《书谱》中有段话: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看到作品的形式----悬针垂露,得到的是意象----奔雷、坠石、飞鸿、骇兽等。由于书法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主体可以形成关于作品多层面的印象,但没主次,不够鲜明,但由此可以刺激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了解作品。

四、再创造阶段

再创造是主体在对作品多次感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将作品内容进行综合,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

主体感知作品时,得到的是作品形式的表象,在理解作品时,得到的是作品内容的表象,这些表象都暂时储存在主体头脑中,没有规律,不成系统。再创造就是把头脑中的表象按一定的规律组织成有机体。

这时,记忆表象反复闪现,不断筛选,

保留那些主要的、接近客体本质的表象。这些表象不断冲突,相互渗透,终于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主体头脑中的意象。

新的意象是主体在欣赏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而形成的。因此,不可能与作者的意象完全相同,它具有创造性,它常常超出作者本身,甚至是作者创作时并未意识到的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评张旭的草书:“如神虬腾霄汉,夏云出嵩华。逸势奇状,莫不可测。”朱长文从张旭草书中得到的意象是直冲云霄的“神虬”嵩山华山之上的“夏云”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而创造出意象。

新的意象是主体再创造的结果。不同的主体,因其心理定势不同,即使同一幅作品,所得到的意象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前面谈到的张旭的草书,朱长文得到的意象是“神虬”“夏云”。如果现代人得到“升空的火箭,飞行的导弹”的意象,甚至是听觉方面的,如的士高音乐,.也是正常的.

五、共鸣阶段

共鸣是指审美主体与客体的思想感情契合相通和谐一致的心理现象。

在书法艺术欣赏活动中,主体头脑中的意象一旦形成,主体会从意象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二者有部分相同或相似。这一部分会在头脑中不断加强、扩张,其余则不断减弱、消失甚至隐去。进入高峰状态时,主客体会完全契合一致,达到物我同一。这时主体头脑中充溢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自身与作者相同的思想和情感会迅速提高、发展,主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会伴随着强烈的审美愉悦。这种感受会转化为审美经验,在以后的欣赏与创造中起指导作用。        《宣和书谱》卷十四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欧(指欧阳洵)路靖(指索靖)碑,初过而不问,徐视乃得之,至卧碑下不忍去。

欧阳洵经过索靖所写的碑,“初过而不问”,是还没有进入审美心境;“徐视乃得之”是索靖的名气的作用下,他强迫自己进入心境后对作品有所理解;“至卧碑下不忍去”是欧阳洵与索靖的书法产生共鸣,他全身心投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伴随有愉悦的情感是“不忍去”的原因。这时他从索靖的书法中将会获得审美经验,指导以后的创作。

马克思说过:[1]“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书法艺术创造也是这样,它不仅创造艺术作品,也造就它的欣赏者。这样看来,加强对书法欣赏的研究,将有利于书法的蓬勃发展。

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相关文章

  • 书法创作与欣赏中的情感
  • 书法创作与欣赏中的情感 情感在艺术作品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情感,是指人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她反映着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这既是说情感,世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 ...查看


  • 小学书法课教学方法浅谈
  • 摘 要:写字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其间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给学生作示范,让学生静观每一笔是否到位,细细体味每一笔的运笔. 关键词:书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22-01 ...查看


  • 书法理论一
  • 书法理论常识 书法的气势与气韵 中国书法艺术最为迷人的是它传达出的那种精神,而不是它简单的表现出的外在的形.这是书写者倾注于其中的人文的东西.南朝书法理论家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书法之神采.气韵与绘画.雕塑 ...查看


  •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的相关文章
  •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的更多相关文章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08.12.13小睡仙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 ...查看


  •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文摘)
  •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文摘)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 ...查看


  • "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课题研究报告
  • "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报告撰写:宋军伟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信息社会中,人们忽视了学生写字这一基本技能的培养 进入信息社会,电脑逐渐普及,社会上就有这么一种看法:与其花很大的工夫去 ...查看


  • (书法课题研究阶段小结)优化学习心理
  • 优化学习心理,提高学书效率 --兼作个人书法研究的阶段小结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漕桥中心小学 徐华新 规范地书写汉字是书法教学的总体目标,也是提高学生书法素质的具体要求.小学书法教学是一项高标准.严要求的系统工程.教育家们说得好,学生不会消极 ...查看


  • 2014电大[艺术欣赏]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 2014电大<艺术欣赏>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四川广播 电视大学) 艺术欣赏作业1解答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一.判断题 1.审美需要.兴趣和感受的一致性,是以有差别的审美需要.兴趣和感受为基础的. [ √] 2.体现了各种艺术的 ...查看


  • 失眠的治疗方法
  • 足疗 包括足热水浴.足药浴.足部按摩等.它们作用的共同点有: 1.促进血液循环.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促进新陈代谢. 2.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人说足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足疗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3.促进内分泌激素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