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 别 业 》 的 禅 宗 色 彩 分 析 终圄 彭新 百 有唐一代 ,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 定经济兴盛 ,使得 人们思想上也 非常的开放活跃 ,社会文化空前繁荣 ,各 家各派之 间互 相取长补短 ,相互 融合 ,呈现 出一派欣欣 向荣 的景象 。佛 教发展到 了唐代 ,亦进入 了其全 面繁荣 的时期 ,其 中禅宗一 脉经过慧 可 、僧璨 、道 信 、弘 忍 、 慧能师徒五代 的努力 ,成为 了唐代历 史上最具有创造性 和影响力 的佛教 流派。此时 ,上 到帝 王贵 胄下至平 民百 姓 ,对禅宗都表 现出来 空前 的热情 和关注 ,禅宗 的地位 也得到 了空前 的提 高 ,历史记载武则 天 、唐中宗 、唐 高 宗都曾遣使者诏慧 能进 京讲法 ,慧能 皆未应诏 ,即使 如 此 ,仍 旧是 “ 每大 师登座 ,学众盈庭 ” ( 王维 《 能禅师 碑》 , “ ) 学徒爰来 ,如水之东 ” ( 禹锡 《 刘 曹溪六祖大 鉴 禅师第二碑》 ,禅宗教义渐渐深人 人心 。在这样 的社 )会 氛围中 ,文人士 大夫 对禅宗也表现 出了接纳欢迎 的态 度 ,纷 纷与禅僧交接往 还 ,谈诗论道 ,甚 至以交接禅僧 参 禅 悟道 为 风 尚 ,到 了 “ 闲言 说知 己 ,半 是参 禅 人 ” ( 方干 《 白艾 原客》 )的地步 ,禅宗义理渐 渐成为 了文人 士 大夫 思想观念 的重要组成 部分 ,在他们 的言谈举 止 中 体现 出了浓厚的禅宗色彩 。王维是唐代诗人 中佛学 修养 最 高的 ,他 不仅是一个虔诚 的佛 教信徒 ,还把佛 教义理 融入 到诗歌创 作 中 ,使其作 品具有 了浓厚 的禅心 禅意 , 故而被人们 誉为 “ 诗佛 ” ,其代表性 的诗作 鲣 南别业》 就具有浓重 的禅宗色彩 。 南别业》 又题 为 ( ( 初至山 中》、 《 山寄城 中 入故 ,是唐 玄宗开元 二十九 年 (4 年) 7 1 ,王 维 四十二 岁 以后 ,刚刚隐居终南 山时写下 的诗作。终南 山又称 为 南 山、中南 山 ,是 “ 在天之 中 ,居都 之南”的意思 ,在 都城长安 以南 五十里处 ,此地 山峦 峭拔 ,风景秀绝 ,历 来就是著名 的宗教 圣地 ,相传全 真教祖师 吕洞宾 、刘海 蟾曾在此 修炼 ,此地还有香积寺 、兴 教寺 一直结交许多禅僧并与之保持 着 良好的关系 ,I 睿禅师 、神会 : I : Au的 拈 花 微笑 ,是 禅 心 融 化 了 喜 悦 ,是绚烂 之极后的朴素 ,矜 躁 化尽 ,自在流出 。 禅 师 、操 弹 师等 等 ,与 禅 僧 为 友 ,参禅悟 道 ,使王维的思想 意 识 、行 为举止方方面面都具有 了 浓 厚 的 禅宗 色彩 ,他 “ 朝 之 退后 , 焚 香 独 坐 , 以 禅 诵 为 事 ” ,一等佛教名刹 。终南 山不仅 是宗教 信众向往朝拜 的灵 山,而且 还是 高人雅 士独隐修身 的佳处 ,宋 之 问 、李颀 、储 光羲等名士都 曾在 此 卜 归隐。王维对隐居终南 山 居 也 是 渴 慕 已 久 ,他 曾写 有 一 首 在 《 神会和 尚禅话 录》 中记 载 了 一 则王 维 与 神会 禅 师 的 问 答: “ 门人 刘 相 倩 于 南 阳 郡 见 侍 御 史 王 维 ,在 临 湍 驿 中屈 神 会 和 生 不 忘 佛 禅 之 事 , 在 临 终 之 尚 及 同寺 僧 惠 澄 禅 师 ,语 经 数 日 。于 时 王 侍 御 史 共 和 尚言 : ‘ 苫为修道解脱 ? ’答 曰 : ‘ 众生 本 自心净 ,若更欲起心有 修 ,即 足 妄 心 ,不 口得 解 脱 。 『 ’王 侍 御 际 ,王维 “ 又与平 生亲故作别书 数 幅 , 多敦 厉 朋 友奉 佛 修 心 之 旨 ,舍 笔 而 绝 。 由 此 可 见 ,王 ”《 赠徐中书望终南 山黝 : “ 晚下 兮紫薇 ,怅尘 事兮 多违 。驻 马兮 双树 ,望青 山兮 不 归。 ”对 官场 流 转 、红 尘 纷 扰 匕心 生 厌 倦 的 王 三维对佛 教禅 宗 的体验 足深刻 的 , 其 诗歌中所体现 出的禅 心禅 意也 足 他 自然 本 心 的 流 露 , 诗 人 用 “ 道 ” 表 达 了 自 己 对 禅 宗 义 理 好史惊愕 云 : ‘ 大奇 ,曾闻大德 皆 未 有作 如此 说 。 ’乃 为寇 太 守 、 张别 驾 、袁司马等 曰: ‘ 此南 阳 郡 有 好 大 德 ,有 佛 法 甚 不 町 议 ! …… ” 这 段 记 录 说 明 神 会 ’维 ,感到超尘脱俗 的终 南山才是 自己的心灵家 园,对 自已隐居终 南山的愿望无法实现感 到无奈与 悲 伤。所以 ,一旦机缘凑泊 ,王 维便悠然 隐居 到了终南 山中。 诗 里 “ 岁 颇 好 道 ” 的 q的喜慕 ,又用 “ ”字 表达 了 自 颇。 己对 禅 宗 义 理 的深 沉 信 心 和 热 情。 随 着 人 生 『 的 增 长 , 王 维 蒯历禅师 向J 维表 达了禅宗 “ 三 无求 无 执 ” 的观 念 ,修 行 解 脱 就 在 H常 生 活 【 ,众 生 本 自清 净 ,不 假 外 } J“ ”指 的应该 足佛 家思 想 ,禅 道 宗义理 。王维 与禅宗的机缘极 为 深远 ,佛 教禅 宗与王维 的接合 又 是极为 诚挚 。王维 幼年丧父 ,由 母亲崔 氏养育 ,崔 氏是 一个虔诚 的佛教徒 ,王维 在 《 请施庄为寺 表》 中说 : “ 臣亡母故 博陵县君 崔 氏 ,师 事 大 照 禅 师 三 十 余 岁 。 归隐 山林 的意 志更加坚定 ,对清 静无染 的大 自然更加向往 , “ 爱 染 日已薄 ,禅 寂 H已围” ( 王维 求 ,亦小求诸 已 ,只要 能够任运 自然 ,让 自我 心性 坦 然 流 出 町 获 得 解 脱 。 “ 来 每独 往 ” 正 『 兴 _ 《 然 作》 ,妻 子早殁 ,使 他对 偶 )世俗生活失去 了信心 ;张九龄罢 相 ,使 他 对 官 场 生 活 完 全 绝 望 , 以看作足王维对这种禅 宗思想 的 实践 性体验 , “ ”是兴致 、兴 兴趣 ,足 人 的 自然 大 性 ; “ 往 ” 独 足 独 自前 往 山 中 ,这 里 没有 丝 毫 孤 独 的 意 味 ,这 是 诗 人 大性 的 自 从而归隐终南 山的心情 就更加急 切 了 , 所 以 诗 人 说 “ 家 南 山 晚褐衣 蔬 食 ,持 戒 禅定 ,乐 住 山 林 ,志求寂静 。 ”由于 崔 氏行为 的 耳 濡 目染 ,使 王 维 从 小 对 佛 教 陲” ,隐居终南 山使 王 维获得 了 “ 在 樊 笼 里 ,复 得 返 白然 ” 久 然选择 ,诗人正是在享 受这 份孤 单,这 正足诗人无拘无碍 的行为 的 表 现 ; “ ” 常 常 ,即 为 兴 每 , 之 所 至 , 而 行 为 所 至 , 无 有 牵 ( 渊 明 《 园 口 居 ・ 无 适 俗 陶 归 j 少 韵》 的 自由和欣喜 ,在 终 南山 ) 安家落 户 ,终 南山给予诗人 家的 典 籍就极为熟稔 ,并且对他 安禅 求 静性 格的形成也产生 了很 大的 影 响。大约在三十 岁时 ,王维就 拜 在 了大 荐福 寺 的道 光 禅 师 门 下 ,在 为道光 禅师 写 的碑 文 中 , 王 维 说 “ 十年 座 F,俯伏 受 维感觉 ,终 南山的生活就足诗 人心 灵得 以安栖 的精神家 。诗人把 “ 中岁”与 “ 家”对 举 ,正是 晚 把 自己 的人 生 合 在 一 起 进行 比 照 ,隐居 以前是 多么漫长而又无 挂 ,而这 一切 正 是诗人 的 “ 兴” 之所在 。王维 又把这种观念彤 象 的描述 了出来 “ 足下足 ,长在 举 道 场 。 是 心 是 情 ,同 归 性 海 ” ( 王维 《 能禅 师碑》 ,这种 生活 ) 的态度在诗人 的作 中就表现 出 兴趣 流 淌 ,性 情 满 溢 的 境 界 。诗 人 的 清逸 性 情 与终 南 山 的 清 川 旷 教” ,这十年 的生 活使 他对 佛教 禅宗义理 的认识 更加深刻 ,对佛 余的期望与等待 ,而如今因缘际 会 ,瓜 熟蒂 落 ,终于 心想 事成 , 诗人该是多么高兴 畅快 。然而诗 人用 “ 晚家南 山陲”轻 轻道 出 , 平平淡 淡 ,波澜不惊 ,这是 释迦 教 的体验也更加 坚韧纯粹 , 《 旧 唐 书 ・ 维传》 载 : “ 弟 兄俱 王 维奉佛 ,居常蔬食 ,不茹荤 血 ,晚 年长斋 ,不衣 文彩 。 而且 王维 ”景相 契合 ,就使诗人体验 到 了难 以言说 的妙处 ,因而诗 人说 “ 胜 警 圈豳目 事 空 自知” “ 事”就 是指 赏 。 胜 心悦 目之事 ,微妙难 言之 事 ,山 中的行 经观想和 自然景物 给予诗 人不 可思议 的体悟 ,因而诗 人说 “ 自知 ” “ ”不 是 无 的 意 空 , 空思 ,而 是 指 仅 仅 ,强 调 此 中妙 处 境 界 只有 我 一 人 能 领 悟 ,这 是 一 种 如 人 饮 水 冷 暖 自知 ,只 可 意 会 ( 遂 ( 胡 ( 佛教 禅宗 与唐代 诗 风之 发展演 变》 ,而且人 的行为也与 ) 心神 契合如一 ,似蝉蜕一 般 ,任 运穷通 ,无有阻滞 ,这种 浑然圆 融 的境 界的描述显示 出诗 人与之 向归隐泉林发生倾斜 ;诗中明显 的具有浓厚的禅宗 色彩 ,这种 特 点 在王维后期 的创作 中被运 用得 更 加纯粹圆熟 ;这首诗 中是以作 者 主体 “ 我”为创作对 象的 ,直 接显示 了王维寄意泉林 的审美倾 向,此 后的诗作虽然 主要 以 自然 景物 为表达对象 ,但在审美倾 向 上 却 并 无 本质 上 的 区别 , 比如 相对应 的心理体悟 ,所 以俞 陛云 认为 “ 此二 句有一片化工之妙 ” , 其 中的 义理 的 确耐 人再 三玩 味 , 在空寂 义理 的体 悟之 中涌动着 与 宇宙相通的无限生气 。 不可言传 的境 界 ,这也是禅宗 所 重视 的 “ 白识 本 心 , 白见 本 性 ” 《 鹿柴》、 《 鸟鸣涧》 等作 品完全 就可 以看作 只不过足对 《 终南 别 思想 内容的延伸和具体化 而 的 自觉 自悟 的状 态。在悠游 山林 之 中,诗人实现 了性 情与 自然 的 而尾联 “ 偶然值 林叟 ,谈 笑 无还期 ”表 面上 写的仍然是 山居 生活 ,实际上 已经是对颔联 、颈 联 中山居生活 的拓 展与深化 。颔 融合交流 ,在对 自然 胜事的体悟 中获得了 自在和解脱。 微法妙悟无法与人 言说 ,诗 人 就 把 获 得 自在 的彼 时 的 状 况 加 已; 《 终南 别业》 还明显确定 了 王清静空灵 的诗歌风格 ,这种风 格在王维 的后期 诗歌创作 中一直 延续并未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 联 、颈联是体悟 ,而尾联足对 体 悟 所 得 的 自然 实践 , 悟 所得 的 体 智 慧已经融入到诗人 的精神意识 中 , 然 而 然 的 就 在 诗 人 的 行 动 自以描 述 出来 ,让别 人 自己去 体 会 , “ 到 水 穷 处 , 坐 看 云 起 行[ 注:本文 为德 宏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时” ,这 是 诗 人在 山 中的 生 活 , 沿 流 寻 源 ,到 达 水 穷 之 处 ,观 云 上体现 出了无滞无碍无住 无为 的 禅 意。 “ 然值林叟 ”足 机缘凑 偶 泊 的遇 合 ,是无心而 为的喜乐之 事; “ 谈笑 无还期 ”是任 运 自然 陶然忘机 的 自由。一切 的禅 心禅 意就在 言谈 行止间弥漫洋 溢 ,真 的 让 人 “ 一 唱 三 叹 不 可 穷 之 有校 级教学 改 革重点 项 目 《 大学 语 文教 学 改革 探讨》 ( 目编 号 :A 0 — ) 的 阶 项 - 32 段 成 果 之 一。 ] 看雾 ,看 到云雾从山问升起 。整 个 过 程 清 静 洒 脱 ,无 滞 无 碍 ,让 人似乎 _ 以看到诗人 当时从容 洒 口 『 脱 的神色举 止 ,恬淡无为 的气 度 风华 。佛语 云 : “ 青青翠竹尽 足 法身 ,郁郁 黄花 无非 般若 ” ,山 河大地一花一 叶中都蕴含着佛理 至 道 , 只 要 心 与 神 会 ,物 与 性 参 考文献 : 1 王维 撰赵 殿臣 笺注 《 王右 丞 集笺注》 [ 上海] 上海古 籍 出版 社18 年 6 94 月版 妙” ( 回 赢奎律髓》 。 方 ) 王维的一生是 与禅宗结缘 的 一2 张清 华 著 《 王维年 谱》 [ 海] 上 学林 出版社18 年9 9 8 月版 3 卢渝 著 《 王维传》 [ 太原 ] 山西生 ,虽然他 没有真正 的弃官 归 合 ,即可悟道 ,所 以清代徐增在 艚 诗解 读》 中便 解释 道 : “ 行 到水 穷 处 ,去 不 得 处 ,我 亦 便 止 ,倘有云起 ,我 即坐而看云之 起 … … 于 佛 法 看 来 , 总 是 个 无 我 。 行 无 所 事 ,行 到是 大 死 ,坐 隐 泉林 ,也 没 有 真 正 的 出 家 为 僧 ,但禅宗 义理 已然成为他思 想 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其 诗 人 民 出版 社 18 年 l 月版 99 14吕慧娟 等编 《 中国历 代著名 文 学 家评传 ( 第二卷 ) [ 南] 》 济 山东教 育出 版 社 1 8 年 6 版 93 月作中 自然流露 的禅 心禅意 ,使他 的诗歌具有 了独特 的风格 。值得 一5慧 能 著 史 建 翟 霞 《 刚经 金年 1月 版 注 坛 经》 [ 北京] 夏 出版 社2 0 华 06提 的是 , 《 终南别 业》 是王维 是看得 活。 ”诗 人用 行 与坐 的行 诗 作 中的名篇 ,历来 受人 重视 , 但人 们对这首诗 的关 注主要是集 中于诗歌的意蕴 ,很 少有 人注意 6 济 著 普《 灯 会元 ( ) [ 五 上 》 北 为对举 ,体现 出 自己行 止 皆宜 , 动静 随心的 自在 ;把水穷 与云起 的状 况并提 ,体现 出 自然万 物生 灭的 圆融 ;在 这里 ,人 的知 性 、 行 为与 自然运行浑然一体 , “ 外 在 的风景 就是人心 中的映像 ,而 心 中的映 像也就 是外 在 的风 景” 京] 中华书局2 0 年1 f 版 0 6 2] '7 胡遂著 《 教禅 宗与唐 代诗风 佛之发展 演变》 [ 京] 北 中华书 局20 年4 07 月版 到这 首诗 在王维诗歌创作 中的地 位和 价值 。这首诗是工维 刚刚归 隐山林 时的作品 ,其 中表 述的鲜 活 的生 活体验 ,可 以说是 真正宣 告 了王维 的人生观 由人仕 为官而 彭新有 ,男 ,云 南德宏 师范 高等专 科 学校 中文 系讲 师 .在 读研 究 生 ,研 究 方向为 中国古代 文学和大学语 文教学。
《 南 别 业 》 的 禅 宗 色 彩 分 析 终圄 彭新 百 有唐一代 ,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 定经济兴盛 ,使得 人们思想上也 非常的开放活跃 ,社会文化空前繁荣 ,各 家各派之 间互 相取长补短 ,相互 融合 ,呈现 出一派欣欣 向荣 的景象 。佛 教发展到 了唐代 ,亦进入 了其全 面繁荣 的时期 ,其 中禅宗一 脉经过慧 可 、僧璨 、道 信 、弘 忍 、 慧能师徒五代 的努力 ,成为 了唐代历 史上最具有创造性 和影响力 的佛教 流派。此时 ,上 到帝 王贵 胄下至平 民百 姓 ,对禅宗都表 现出来 空前 的热情 和关注 ,禅宗 的地位 也得到 了空前 的提 高 ,历史记载武则 天 、唐中宗 、唐 高 宗都曾遣使者诏慧 能进 京讲法 ,慧能 皆未应诏 ,即使 如 此 ,仍 旧是 “ 每大 师登座 ,学众盈庭 ” ( 王维 《 能禅师 碑》 , “ ) 学徒爰来 ,如水之东 ” ( 禹锡 《 刘 曹溪六祖大 鉴 禅师第二碑》 ,禅宗教义渐渐深人 人心 。在这样 的社 )会 氛围中 ,文人士 大夫 对禅宗也表现 出了接纳欢迎 的态 度 ,纷 纷与禅僧交接往 还 ,谈诗论道 ,甚 至以交接禅僧 参 禅 悟道 为 风 尚 ,到 了 “ 闲言 说知 己 ,半 是参 禅 人 ” ( 方干 《 白艾 原客》 )的地步 ,禅宗义理渐 渐成为 了文人 士 大夫 思想观念 的重要组成 部分 ,在他们 的言谈举 止 中 体现 出了浓厚的禅宗色彩 。王维是唐代诗人 中佛学 修养 最 高的 ,他 不仅是一个虔诚 的佛 教信徒 ,还把佛 教义理 融入 到诗歌创 作 中 ,使其作 品具有 了浓厚 的禅心 禅意 , 故而被人们 誉为 “ 诗佛 ” ,其代表性 的诗作 鲣 南别业》 就具有浓重 的禅宗色彩 。 南别业》 又题 为 ( ( 初至山 中》、 《 山寄城 中 入故 ,是唐 玄宗开元 二十九 年 (4 年) 7 1 ,王 维 四十二 岁 以后 ,刚刚隐居终南 山时写下 的诗作。终南 山又称 为 南 山、中南 山 ,是 “ 在天之 中 ,居都 之南”的意思 ,在 都城长安 以南 五十里处 ,此地 山峦 峭拔 ,风景秀绝 ,历 来就是著名 的宗教 圣地 ,相传全 真教祖师 吕洞宾 、刘海 蟾曾在此 修炼 ,此地还有香积寺 、兴 教寺 一直结交许多禅僧并与之保持 着 良好的关系 ,I 睿禅师 、神会 : I : Au的 拈 花 微笑 ,是 禅 心 融 化 了 喜 悦 ,是绚烂 之极后的朴素 ,矜 躁 化尽 ,自在流出 。 禅 师 、操 弹 师等 等 ,与 禅 僧 为 友 ,参禅悟 道 ,使王维的思想 意 识 、行 为举止方方面面都具有 了 浓 厚 的 禅宗 色彩 ,他 “ 朝 之 退后 , 焚 香 独 坐 , 以 禅 诵 为 事 ” ,一等佛教名刹 。终南 山不仅 是宗教 信众向往朝拜 的灵 山,而且 还是 高人雅 士独隐修身 的佳处 ,宋 之 问 、李颀 、储 光羲等名士都 曾在 此 卜 归隐。王维对隐居终南 山 居 也 是 渴 慕 已 久 ,他 曾写 有 一 首 在 《 神会和 尚禅话 录》 中记 载 了 一 则王 维 与 神会 禅 师 的 问 答: “ 门人 刘 相 倩 于 南 阳 郡 见 侍 御 史 王 维 ,在 临 湍 驿 中屈 神 会 和 生 不 忘 佛 禅 之 事 , 在 临 终 之 尚 及 同寺 僧 惠 澄 禅 师 ,语 经 数 日 。于 时 王 侍 御 史 共 和 尚言 : ‘ 苫为修道解脱 ? ’答 曰 : ‘ 众生 本 自心净 ,若更欲起心有 修 ,即 足 妄 心 ,不 口得 解 脱 。 『 ’王 侍 御 际 ,王维 “ 又与平 生亲故作别书 数 幅 , 多敦 厉 朋 友奉 佛 修 心 之 旨 ,舍 笔 而 绝 。 由 此 可 见 ,王 ”《 赠徐中书望终南 山黝 : “ 晚下 兮紫薇 ,怅尘 事兮 多违 。驻 马兮 双树 ,望青 山兮 不 归。 ”对 官场 流 转 、红 尘 纷 扰 匕心 生 厌 倦 的 王 三维对佛 教禅 宗 的体验 足深刻 的 , 其 诗歌中所体现 出的禅 心禅 意也 足 他 自然 本 心 的 流 露 , 诗 人 用 “ 道 ” 表 达 了 自 己 对 禅 宗 义 理 好史惊愕 云 : ‘ 大奇 ,曾闻大德 皆 未 有作 如此 说 。 ’乃 为寇 太 守 、 张别 驾 、袁司马等 曰: ‘ 此南 阳 郡 有 好 大 德 ,有 佛 法 甚 不 町 议 ! …… ” 这 段 记 录 说 明 神 会 ’维 ,感到超尘脱俗 的终 南山才是 自己的心灵家 园,对 自已隐居终 南山的愿望无法实现感 到无奈与 悲 伤。所以 ,一旦机缘凑泊 ,王 维便悠然 隐居 到了终南 山中。 诗 里 “ 岁 颇 好 道 ” 的 q的喜慕 ,又用 “ ”字 表达 了 自 颇。 己对 禅 宗 义 理 的深 沉 信 心 和 热 情。 随 着 人 生 『 的 增 长 , 王 维 蒯历禅师 向J 维表 达了禅宗 “ 三 无求 无 执 ” 的观 念 ,修 行 解 脱 就 在 H常 生 活 【 ,众 生 本 自清 净 ,不 假 外 } J“ ”指 的应该 足佛 家思 想 ,禅 道 宗义理 。王维 与禅宗的机缘极 为 深远 ,佛 教禅 宗与王维 的接合 又 是极为 诚挚 。王维 幼年丧父 ,由 母亲崔 氏养育 ,崔 氏是 一个虔诚 的佛教徒 ,王维 在 《 请施庄为寺 表》 中说 : “ 臣亡母故 博陵县君 崔 氏 ,师 事 大 照 禅 师 三 十 余 岁 。 归隐 山林 的意 志更加坚定 ,对清 静无染 的大 自然更加向往 , “ 爱 染 日已薄 ,禅 寂 H已围” ( 王维 求 ,亦小求诸 已 ,只要 能够任运 自然 ,让 自我 心性 坦 然 流 出 町 获 得 解 脱 。 “ 来 每独 往 ” 正 『 兴 _ 《 然 作》 ,妻 子早殁 ,使 他对 偶 )世俗生活失去 了信心 ;张九龄罢 相 ,使 他 对 官 场 生 活 完 全 绝 望 , 以看作足王维对这种禅 宗思想 的 实践 性体验 , “ ”是兴致 、兴 兴趣 ,足 人 的 自然 大 性 ; “ 往 ” 独 足 独 自前 往 山 中 ,这 里 没有 丝 毫 孤 独 的 意 味 ,这 是 诗 人 大性 的 自 从而归隐终南 山的心情 就更加急 切 了 , 所 以 诗 人 说 “ 家 南 山 晚褐衣 蔬 食 ,持 戒 禅定 ,乐 住 山 林 ,志求寂静 。 ”由于 崔 氏行为 的 耳 濡 目染 ,使 王 维 从 小 对 佛 教 陲” ,隐居终南 山使 王 维获得 了 “ 在 樊 笼 里 ,复 得 返 白然 ” 久 然选择 ,诗人正是在享 受这 份孤 单,这 正足诗人无拘无碍 的行为 的 表 现 ; “ ” 常 常 ,即 为 兴 每 , 之 所 至 , 而 行 为 所 至 , 无 有 牵 ( 渊 明 《 园 口 居 ・ 无 适 俗 陶 归 j 少 韵》 的 自由和欣喜 ,在 终 南山 ) 安家落 户 ,终 南山给予诗人 家的 典 籍就极为熟稔 ,并且对他 安禅 求 静性 格的形成也产生 了很 大的 影 响。大约在三十 岁时 ,王维就 拜 在 了大 荐福 寺 的道 光 禅 师 门 下 ,在 为道光 禅师 写 的碑 文 中 , 王 维 说 “ 十年 座 F,俯伏 受 维感觉 ,终 南山的生活就足诗 人心 灵得 以安栖 的精神家 。诗人把 “ 中岁”与 “ 家”对 举 ,正是 晚 把 自己 的人 生 合 在 一 起 进行 比 照 ,隐居 以前是 多么漫长而又无 挂 ,而这 一切 正 是诗人 的 “ 兴” 之所在 。王维 又把这种观念彤 象 的描述 了出来 “ 足下足 ,长在 举 道 场 。 是 心 是 情 ,同 归 性 海 ” ( 王维 《 能禅 师碑》 ,这种 生活 ) 的态度在诗人 的作 中就表现 出 兴趣 流 淌 ,性 情 满 溢 的 境 界 。诗 人 的 清逸 性 情 与终 南 山 的 清 川 旷 教” ,这十年 的生 活使 他对 佛教 禅宗义理 的认识 更加深刻 ,对佛 余的期望与等待 ,而如今因缘际 会 ,瓜 熟蒂 落 ,终于 心想 事成 , 诗人该是多么高兴 畅快 。然而诗 人用 “ 晚家南 山陲”轻 轻道 出 , 平平淡 淡 ,波澜不惊 ,这是 释迦 教 的体验也更加 坚韧纯粹 , 《 旧 唐 书 ・ 维传》 载 : “ 弟 兄俱 王 维奉佛 ,居常蔬食 ,不茹荤 血 ,晚 年长斋 ,不衣 文彩 。 而且 王维 ”景相 契合 ,就使诗人体验 到 了难 以言说 的妙处 ,因而诗 人说 “ 胜 警 圈豳目 事 空 自知” “ 事”就 是指 赏 。 胜 心悦 目之事 ,微妙难 言之 事 ,山 中的行 经观想和 自然景物 给予诗 人不 可思议 的体悟 ,因而诗 人说 “ 自知 ” “ ”不 是 无 的 意 空 , 空思 ,而 是 指 仅 仅 ,强 调 此 中妙 处 境 界 只有 我 一 人 能 领 悟 ,这 是 一 种 如 人 饮 水 冷 暖 自知 ,只 可 意 会 ( 遂 ( 胡 ( 佛教 禅宗 与唐代 诗 风之 发展演 变》 ,而且人 的行为也与 ) 心神 契合如一 ,似蝉蜕一 般 ,任 运穷通 ,无有阻滞 ,这种 浑然圆 融 的境 界的描述显示 出诗 人与之 向归隐泉林发生倾斜 ;诗中明显 的具有浓厚的禅宗 色彩 ,这种 特 点 在王维后期 的创作 中被运 用得 更 加纯粹圆熟 ;这首诗 中是以作 者 主体 “ 我”为创作对 象的 ,直 接显示 了王维寄意泉林 的审美倾 向,此 后的诗作虽然 主要 以 自然 景物 为表达对象 ,但在审美倾 向 上 却 并 无 本质 上 的 区别 , 比如 相对应 的心理体悟 ,所 以俞 陛云 认为 “ 此二 句有一片化工之妙 ” , 其 中的 义理 的 确耐 人再 三玩 味 , 在空寂 义理 的体 悟之 中涌动着 与 宇宙相通的无限生气 。 不可言传 的境 界 ,这也是禅宗 所 重视 的 “ 白识 本 心 , 白见 本 性 ” 《 鹿柴》、 《 鸟鸣涧》 等作 品完全 就可 以看作 只不过足对 《 终南 别 思想 内容的延伸和具体化 而 的 自觉 自悟 的状 态。在悠游 山林 之 中,诗人实现 了性 情与 自然 的 而尾联 “ 偶然值 林叟 ,谈 笑 无还期 ”表 面上 写的仍然是 山居 生活 ,实际上 已经是对颔联 、颈 联 中山居生活 的拓 展与深化 。颔 融合交流 ,在对 自然 胜事的体悟 中获得了 自在和解脱。 微法妙悟无法与人 言说 ,诗 人 就 把 获 得 自在 的彼 时 的 状 况 加 已; 《 终南 别业》 还明显确定 了 王清静空灵 的诗歌风格 ,这种风 格在王维 的后期 诗歌创作 中一直 延续并未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 联 、颈联是体悟 ,而尾联足对 体 悟 所 得 的 自然 实践 , 悟 所得 的 体 智 慧已经融入到诗人 的精神意识 中 , 然 而 然 的 就 在 诗 人 的 行 动 自以描 述 出来 ,让别 人 自己去 体 会 , “ 到 水 穷 处 , 坐 看 云 起 行[ 注:本文 为德 宏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时” ,这 是 诗 人在 山 中的 生 活 , 沿 流 寻 源 ,到 达 水 穷 之 处 ,观 云 上体现 出了无滞无碍无住 无为 的 禅 意。 “ 然值林叟 ”足 机缘凑 偶 泊 的遇 合 ,是无心而 为的喜乐之 事; “ 谈笑 无还期 ”是任 运 自然 陶然忘机 的 自由。一切 的禅 心禅 意就在 言谈 行止间弥漫洋 溢 ,真 的 让 人 “ 一 唱 三 叹 不 可 穷 之 有校 级教学 改 革重点 项 目 《 大学 语 文教 学 改革 探讨》 ( 目编 号 :A 0 — ) 的 阶 项 - 32 段 成 果 之 一。 ] 看雾 ,看 到云雾从山问升起 。整 个 过 程 清 静 洒 脱 ,无 滞 无 碍 ,让 人似乎 _ 以看到诗人 当时从容 洒 口 『 脱 的神色举 止 ,恬淡无为 的气 度 风华 。佛语 云 : “ 青青翠竹尽 足 法身 ,郁郁 黄花 无非 般若 ” ,山 河大地一花一 叶中都蕴含着佛理 至 道 , 只 要 心 与 神 会 ,物 与 性 参 考文献 : 1 王维 撰赵 殿臣 笺注 《 王右 丞 集笺注》 [ 上海] 上海古 籍 出版 社18 年 6 94 月版 妙” ( 回 赢奎律髓》 。 方 ) 王维的一生是 与禅宗结缘 的 一2 张清 华 著 《 王维年 谱》 [ 海] 上 学林 出版社18 年9 9 8 月版 3 卢渝 著 《 王维传》 [ 太原 ] 山西生 ,虽然他 没有真正 的弃官 归 合 ,即可悟道 ,所 以清代徐增在 艚 诗解 读》 中便 解释 道 : “ 行 到水 穷 处 ,去 不 得 处 ,我 亦 便 止 ,倘有云起 ,我 即坐而看云之 起 … … 于 佛 法 看 来 , 总 是 个 无 我 。 行 无 所 事 ,行 到是 大 死 ,坐 隐 泉林 ,也 没 有 真 正 的 出 家 为 僧 ,但禅宗 义理 已然成为他思 想 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其 诗 人 民 出版 社 18 年 l 月版 99 14吕慧娟 等编 《 中国历 代著名 文 学 家评传 ( 第二卷 ) [ 南] 》 济 山东教 育出 版 社 1 8 年 6 版 93 月作中 自然流露 的禅 心禅意 ,使他 的诗歌具有 了独特 的风格 。值得 一5慧 能 著 史 建 翟 霞 《 刚经 金年 1月 版 注 坛 经》 [ 北京] 夏 出版 社2 0 华 06提 的是 , 《 终南别 业》 是王维 是看得 活。 ”诗 人用 行 与坐 的行 诗 作 中的名篇 ,历来 受人 重视 , 但人 们对这首诗 的关 注主要是集 中于诗歌的意蕴 ,很 少有 人注意 6 济 著 普《 灯 会元 ( ) [ 五 上 》 北 为对举 ,体现 出 自己行 止 皆宜 , 动静 随心的 自在 ;把水穷 与云起 的状 况并提 ,体现 出 自然万 物生 灭的 圆融 ;在 这里 ,人 的知 性 、 行 为与 自然运行浑然一体 , “ 外 在 的风景 就是人心 中的映像 ,而 心 中的映 像也就 是外 在 的风 景” 京] 中华书局2 0 年1 f 版 0 6 2] '7 胡遂著 《 教禅 宗与唐 代诗风 佛之发展 演变》 [ 京] 北 中华书 局20 年4 07 月版 到这 首诗 在王维诗歌创作 中的地 位和 价值 。这首诗是工维 刚刚归 隐山林 时的作品 ,其 中表 述的鲜 活 的生 活体验 ,可 以说是 真正宣 告 了王维 的人生观 由人仕 为官而 彭新有 ,男 ,云 南德宏 师范 高等专 科 学校 中文 系讲 师 .在 读研 究 生 ,研 究 方向为 中国古代 文学和大学语 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