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诗]陆游[秋夜怀吴中]

秋夜怀吴中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释】

(1)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2)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译文】

秋天凄冷的夜里,诗人独自坐在灯下读着《楚辞》,屈原对楚国的一片忠心让我深深地感到古人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欺骗我。如今,我羁旅在外,每次跋山涉水,四处漂泊之时,正是我对家人思念的时候。想借酒浇愁,可是巴蜀的美酒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愁苦,蜀地的巫师也无法告诉我回家的日子。灞水桥边那么多的柳条,又有谁想起漂泊在外的我,给我这远行的人寄来一枝呢?

【鉴赏】

陆游于干道六年(1170)赴夔州通判任时即慨叹“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黄州》)国势不振,壮志难酬,因此他又常常寄同情于屈原;“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哀郢二首》)后来终于有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赴南郑佐王炎干办公事,但不到一年就调任成都宣抚使参议官,诗人曾痛心地唱道:“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不久,又被调离成都,在蜀州、嘉州、荣州任职,过着“似闲有俸钱,似仕士薄书。似长免事任,似属非走趋”的生活。闲散之中,“匹马戍梁州”的英雄竟“身如林下僧”,所以同因谗遭逐的屈原感情上就更接近了。这首写于淳熙元年(1174)离蜀州通判任后的诗,即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

第一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这一联里诗人只说楚辞“不吾欺”,第三句又用《楚辞·九辩》中的句意,“不吾欺”的当是指楚辞中慨叹远游漂泊的诗句。这样理解自然不错,因为伤羁旅是本篇第二句以下着力描写的内容,也是全诗的重要主题。但是,如果研讨一下“挑灯”、“句句”四字,那么认识还有可能更进一步。诗言“挑灯”,当然是久读,因而所读的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又说“句句”,我们便知道“不吾欺”者就不单是“登山临水”一意,相反,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应该也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严羽《沧浪诗话》说,写诗“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陆游此诗即用“引而不发”的方式,把乡思和楚辞中的忧愤联系起来,不但形式上含蕴深曲,耐人咀嚼,而且内容也远远超过了一般游子怀乡、志士不遇的篇什。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说:“诗自正宗之外,如昔人所称‘广大教化主’者,于长庆得一人,曰白乐天;于元年丰得一人焉,曰苏子瞻;于南渡后得一人,曰陆务观:为其情事景物之悉备也。”把陆游和白居易、苏轼并列,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陆游七律,前人推崇备至。沈德潜说:“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刘克庄更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这首诗中间四句不仅对偶亲切、自然、工致,而且含义也十分丰富。“临水登山”与“浮家泛宅”虽同写羁旅,但前者侧重远游,后者侧重漂泊,而且一句用“处”,一句用“时”,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突出作者的旅寓情怀。即使是“更堪”、“正是”这些虚字的使用,也道出了诗人已经不堪(更堪、岂堪、哪堪之意)宦游而又不得不继续寄旅的内心世界。颈联中“客恨”照应首联,当与楚辞“句句”所含之恨有关;“归期”照应颔联,同时又是“怀吴中”的进一步深化。“巴酒”不能消恨,可见旧恨犹在;“蜀巫”空报归期,则新恨又添。此外,“巴酒”、“蜀巫”虽是前人诗歌中常见的熟语,但是作者当时身在成都,用得便更显切当。

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自下,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柳”音关“留”,明写留恋吴中——这是古人诗文中的常见用法;一是用“灞桥”意关京都(灞桥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暗示朝廷中没有人赏识自己的才能——这则是本篇的独到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试礼部,名列前茅,因论恢复,被秦桧黜落。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任枢密院编修,后为建康、镇江等地通判。王炎为四川宣抚使,辟游入幕。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宁宗嘉泰三年(1203)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成,升宝章阁待制,致仕。晚年退居故乡山阴。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所著《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今存。诗稿有钱仲联注本。

秋夜怀吴中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释】

(1)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2)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译文】

秋天凄冷的夜里,诗人独自坐在灯下读着《楚辞》,屈原对楚国的一片忠心让我深深地感到古人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欺骗我。如今,我羁旅在外,每次跋山涉水,四处漂泊之时,正是我对家人思念的时候。想借酒浇愁,可是巴蜀的美酒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愁苦,蜀地的巫师也无法告诉我回家的日子。灞水桥边那么多的柳条,又有谁想起漂泊在外的我,给我这远行的人寄来一枝呢?

【鉴赏】

陆游于干道六年(1170)赴夔州通判任时即慨叹“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黄州》)国势不振,壮志难酬,因此他又常常寄同情于屈原;“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哀郢二首》)后来终于有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赴南郑佐王炎干办公事,但不到一年就调任成都宣抚使参议官,诗人曾痛心地唱道:“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不久,又被调离成都,在蜀州、嘉州、荣州任职,过着“似闲有俸钱,似仕士薄书。似长免事任,似属非走趋”的生活。闲散之中,“匹马戍梁州”的英雄竟“身如林下僧”,所以同因谗遭逐的屈原感情上就更接近了。这首写于淳熙元年(1174)离蜀州通判任后的诗,即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

第一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这一联里诗人只说楚辞“不吾欺”,第三句又用《楚辞·九辩》中的句意,“不吾欺”的当是指楚辞中慨叹远游漂泊的诗句。这样理解自然不错,因为伤羁旅是本篇第二句以下着力描写的内容,也是全诗的重要主题。但是,如果研讨一下“挑灯”、“句句”四字,那么认识还有可能更进一步。诗言“挑灯”,当然是久读,因而所读的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又说“句句”,我们便知道“不吾欺”者就不单是“登山临水”一意,相反,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应该也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严羽《沧浪诗话》说,写诗“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陆游此诗即用“引而不发”的方式,把乡思和楚辞中的忧愤联系起来,不但形式上含蕴深曲,耐人咀嚼,而且内容也远远超过了一般游子怀乡、志士不遇的篇什。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说:“诗自正宗之外,如昔人所称‘广大教化主’者,于长庆得一人,曰白乐天;于元年丰得一人焉,曰苏子瞻;于南渡后得一人,曰陆务观:为其情事景物之悉备也。”把陆游和白居易、苏轼并列,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陆游七律,前人推崇备至。沈德潜说:“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刘克庄更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这首诗中间四句不仅对偶亲切、自然、工致,而且含义也十分丰富。“临水登山”与“浮家泛宅”虽同写羁旅,但前者侧重远游,后者侧重漂泊,而且一句用“处”,一句用“时”,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突出作者的旅寓情怀。即使是“更堪”、“正是”这些虚字的使用,也道出了诗人已经不堪(更堪、岂堪、哪堪之意)宦游而又不得不继续寄旅的内心世界。颈联中“客恨”照应首联,当与楚辞“句句”所含之恨有关;“归期”照应颔联,同时又是“怀吴中”的进一步深化。“巴酒”不能消恨,可见旧恨犹在;“蜀巫”空报归期,则新恨又添。此外,“巴酒”、“蜀巫”虽是前人诗歌中常见的熟语,但是作者当时身在成都,用得便更显切当。

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自下,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柳”音关“留”,明写留恋吴中——这是古人诗文中的常见用法;一是用“灞桥”意关京都(灞桥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暗示朝廷中没有人赏识自己的才能——这则是本篇的独到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试礼部,名列前茅,因论恢复,被秦桧黜落。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任枢密院编修,后为建康、镇江等地通判。王炎为四川宣抚使,辟游入幕。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宁宗嘉泰三年(1203)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成,升宝章阁待制,致仕。晚年退居故乡山阴。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所著《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今存。诗稿有钱仲联注本。


相关文章

  • 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
  • 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 前言 南宋四大家有诗歌史上的四大家和画史上的四大家.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 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期末试题B卷及答案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期末试题B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 ...查看


  • 国庆节手抄报:中国古代爱国名言集锦
  • 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3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4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班固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查看


  • 三年级经典诵读(2015.9)
  • 小学生"经典诵读" 三年级 目 录 (一)必背古诗20首: 1.<山行>(唐)杜牧 2.<竹里馆>(唐)王维 3.<江南春>(唐)杜牧 4.<乐游原>(唐) 李商隐 5.& ...查看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 年代: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qu ...查看


  • 文学历史杰出贡献人物第一部
  • 司马相如: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 学史上杰出的代表,西汉汉武帝时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词藻富丽,结构宏大,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赋圣和&quo ...查看


  • 古代爱国诗
  • 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q ...查看


  • 六年级古诗文诵读练习222
  • 六年级古诗文诵读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2. 唐代诗人中的"王孟"二人是指和,他们是诗派的代表诗人.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中,我了解到秦末有个西楚霸王,名字叫. 4. 陆游,字务观,号 . ...查看


  • 小学生励志名言四年级
  • 1.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