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梦野久作
这笔名取自福冈的方言,意思是“恍恍惚惚、整天做白日梦的人”;
来自他父亲对他的一句嘲弄。
他父亲对他的作品一直嗤之以鼻。他们两人相互鄙视…最后他写
出《脑髓地狱》证明了自己,可出版后没多久父亲就得冠心病
去世了。
一年后将近祭日,他去父亲故居收拾旧物,有记者来访。聊到
《脑髓地狱》,他说他为这本书而生;因为父亲已经死了,以后
就能更自由的写作了吧。他笑了笑,去厨房倒了一杯葡萄酒。
然后,他死了。
冠心病,跟父亲一样的死因。
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为这一本书而活的;出版之后,他隐秘的使命也完成了。
对日本文学有些了解的应该都听过日本四大奇书,这本是第一名;在我心里也是当之无愧的。看前听说很晦涩很奇葩,不过我还是看了。虽然花了一个星期断断续续,不过还是看完了。 很难去概括它的中心;以第一人称视角清晰细致的心理描写完全把我带入了主角,以至于主角头脑发昏的时候觉得自己也是迷迷糊糊。不奇怪为什么有人看完这本书会精神失常了… 语言是比较晦涩,因为运用了大量医学的专业术语,文体也是一个套一个,光是在文字上使的把戏就能把人绕晕了。京极夏彦似乎从梦野的书里取了不少经。也正是因为各种专业术语的运用和超前的精神病学知识,看完之后必然是要头脑朦胧,感觉亦真亦假的。
就在朦胧的时候读者又会不自主的担心自己陷入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整本书的中心思想,故事发展都是诡异的、非常特别的。看到结尾处时,会隐约感觉到像恐怖游轮那样的无限。梦野的博学和超时代的思考让我诧异,以至于后来再看其他名家的书时总觉太浅显、无聊、弱智…
就算是现在,梦野的观点想法都是惊为天人的;何况几十年前。绅士到一定地步是可以弑神的。
2.1 附录
对三岛由纪
夫的精神分
析
岸田 秀 著
李沫来 译
三岛由纪夫的精神,从一开始就死了。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的存在感的空缺,是解开他的文学、他的活动的关键。有人说,他是一个彻底用演技来过他人生的人。但是我并不认为他通过虚伪的外在演技、有什么非要隐藏不可的真实内心。直到死的最后一瞬间,什么是自己真正的欲望,什么是自己真正的感觉?他恐怕一点都没把握到吧!他不可能把握到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不存在。他自身也许有用演技来过自己一生的打算,但即使作为演技,
也只是
像演技罢了。通过像演技似的演技,通过看上去像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自我韬晦,暗示在这些活动的背后有一个真正的自我隐藏着——也许他有这样的打算。但是这个自我并不存在。反言之,正是由于作为可以表现的真正自我并不存在的缘故,留给他的只有演技之一途了。不过,对于不得不演技的演技,我们或许就不能称之为演技了吧!
他的精神死亡的原因,谁都想象得出来,在于养育他的环境。这是一个无论谁见了都不得不承认的异常环境。且引用母亲倭文重的一些话:
“……我们住在二楼,我母亲【三岛祖母】不让公威【三岛本名】离开她的枕头边,常常带着怀表,四个小时便按时便在二楼扣响铃声,公威的授乳时间非得四小时不可,其间的间歇也是规定的……就是这样一生下来,就离开了作为母亲的我,他在不停诉说身体痛苦的祖母的病床上成长起来。这种异常的生活持久了好多年,我觉得这决定了公威一生的黯淡的命运。 ……祖母说跟男孩子玩耍很危险,在祖母的房间里,叫来了三个经过祖母精选过的年纪大的女人。
因此,只能一个人玩玩折纸头、搭积木这类的游戏。此外,男孩子玩的游戏都给排除了。 屋外阳光明媚,而房间里黑暗而阴沉。稍微带他出去晒晒阳光,祖母突然睁开眼睛,就禁止他出去,立即把他带到连窗帘都紧闭而密不透风的、祖母的病床之旁。
……如果公威说出想从我这里要些什么东西的话,一看见公威流露出这样的态度,祖母就把公威、甚至把我都骂得狗血喷头。如果先叫我‘妈妈’,后叫‘奶奶’,那祖母便立即非常生气,好久不开心。”
俗语说“老婆婆带的孩子不值钱”。如果遇上像三岛由纪夫祖母那样自我中心、支配欲极强的女人,但双亲都不在身边,完全由祖母带大——这样的情况还有得救。这个孩子可以在跟祖母的关系中,采取顺从或者反抗的方式来形成自我。由于祖母自我中心、支配欲极强,他自由的自我表现也许受到了压抑,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被压抑的东西进入了无意识,经过某种程度的组织化,突然在以后的某一日中会成为反对祖母的根据地,还残留着建筑自我的可能性。尽管这个自我或许是被歪曲的异常的自我,但毕竟给了他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存在感。(当然,尽管也存在被那个女人的支配欲所摧毁的可能性。)
三岛由纪夫的情况太糟糕了,除了自我中心、支配欲特强的祖母在养育他这么一个恶劣条件,雪上加霜,还遇上更恶劣的条件:即像把自己的儿子丢给祖母自己不管那样的双亲正好都在现场。当然有时候父亲也跟祖母吵架,乘着祖母不留神,母亲带着他到外面去,尽量想把他留在身边,但是最终总是不得不屈从祖母的意志。在这样的情况下,让祖母开心了,父母便要受冷落;顺从父母的心意了,祖母就要大发雷霆。反言之,违背祖母的意志,父母开心;违背父母的意志,祖母开心。如此一来,便没法把被压抑的东西作为反抗的根据地,也失去了通过反抗、构筑自我的余地。对一方的反抗,便是对另一方的迎合;作为构筑自我的反抗根据地没有。由于这个缘故,反抗本来具有的主体性彻底丧失了。此外,读《伜·三岛由纪夫》(三岛父亲着)就会明白,三岛父母各自为了让儿子跟自己有感情还展开了竞争。这样一来,三岛由纪夫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即,没人爱他,但他却被要求爱那三个成人,他们个个都要求霸占他的爱,他们彼此处于互相对立的情况中。基于这样的条件,这个孩子的精神非死不可。他精神上的死亡的症状,很早就被发现了,并且终其一生他都没有重新活过来。比如父亲梓曾经记过这样的笔记:
“……伜【三岛的小名】在祖母的膝下,被当作女孩子那样的教育,我非常不满,跟她吵架好几次,有时还硬性把孩子抱走。有一天,我把他带到了新宿。正好看见一辆蒸汽列车开来,便快步走过去……
等待下一辆列车,它吐出猛烈的黑雾、声音轰响,远远而来。我想这正是一个好机会,可以给我儿子接受一些‘不怕、不动’的斯巴达克斯教育,于是抱着伜,一动不动,静静等待火车的靠近。我一面跟他说‘害怕吗?没关系的。不要哭啊,哭了就把你丢到阴沟里去啊!’一面
便偷看他的面孔。可是出乎意料之外,他连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是什么回事啊?再等另一辆列车,结果相同,一点不起作用。……第二天又试了一回,找了一辆声音较轻的列车,仍然没用。‘咿呀而笑’的时候也有,但是对周围的情况仍然没反应,就好像‘能面’(日本戏曲的假面具)那样丝毫不动情。这个谜语,我百思不得其解。
此后在领受恩施的手表时,稍微有些表情,此后,无论什么情况下,高级文官考试及格也好、进入大藏省工作也好、在赤堤的亲戚家听到天皇宣布战争结束的玉音也好,总是一贯的毫无表情。是不是有什么神经性的缺陷呢?那又不像,他又有写小说那样的过分纤细的神经。从二十五、六岁开始很明显,三岛的大笑开始越来越多,可当他笑的时候,就好像有另外一个三岛站在傍边,在代替他笑那般的哈哈大笑,还是像幼小时戴上了能面的模样。”
幼小时代无表情的能面,成年以后疯疯癫癫的狂笑,这些都表示精神的死亡。不言而喻,大声狂笑只是掩饰自己的无感动,这情形如同“幼小时戴上了能面的模样”,表示了这位父亲还没有理解他的儿子。
同样不可理解的事情在儿子的其它行动里也常常发现。三岛由纪夫跟父母的对话,常常被人引用:
“倭文重(其母):
……从小时候开始,跟我一起玩,我开心他也开心,我悲伤的时候,他也露出悲伤的表情。 ————————————————
梓 (其父):
……但是,我即便有什么过分的做法,他也从来没暴力抵抗的反应。根子里还是很温和的人。 倭文重 :
还记得吗?战争时期,他还是孩子的时候。跟弟弟一起玩,把当时很珍贵的无线电转盘弄坏了。你拿着木棍子去追打他两人,弟弟拼命地逃走,而他却正襟危坐在那里谢罪。 ————————————————
梓 :
……不过,伜还是蛮听我的话的。我叫他别去读文科,读法科为好。我叫他去考文官,他就去考文官。我当时还担心他考文官的时候交白卷呢!”
————————————————
梓 :
……也许儿子虽然独立了,是不是过得更加寂寞呢?
倭文重 :
不管什么时候总是跟我在一起啊!学校回来,说“电车里看见一个穿制服很好看的人”,不管什么都跟我很诚实的说。……那战争刚结束的时候,流行跳舞,我们两人常常一起去,他看见跳舞出色的人,一下子就能猜出对方喜欢什么样的人,……
父母把这些情况理解为“温和呀、听话呀”,正常的精神成长过程中必定可以看见的反抗期在三岛由纪夫那里却是缺乏的,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看见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大吃一惊。这是预示精神病的发病率可能性很高的一种征兆。一个具有活生生情感生活的孩子,都会尽快的逃走,不可能正襟危坐地谢罪;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要跟父母说清楚。向父母隐藏自己的秘密,这是自我独立的前提,所以一点秘密都没有,甚至看上去哪怕很少的秘密都没有,这说明他缺乏独立的自我。喜亲人之喜,悲亲人之悲,不管怎样都好像是爱自己的亲人,但是反言之,说明自己不具有自己的感情生活,起码也得表示自己的感情生活中有跟父母情绪有相对独立的地方。三岛由纪夫的孝顺是出名的,但是一个年过二十的男人跟母亲一起去跳舞,不管怎样都有些不自然和勉强吧!
此外还有不少地方说明他精神死亡的症状。比如非常有规律的生活、严格遵守约定。这绝非诚实的一种表现。因为缺乏自发的情感、欲望,不能按照自发情感、欲望行事,才会不得不
按照观念性的规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于是一点都不敢违反决定了的规则。因为规则打破了,便所有的一切都崩溃了。他对稍微违反约定的友人或者编辑,便干脆提出绝交。一般来说,尽管生气,但不至于立即提出绝交。但是对他来说即使小小的违约,便会引起他严格遵守着的规则系统彻底崩溃的不安。同时,迄今为止他所结交的友人尽管看上去很亲热,但并非是出自一种自发感情而结识在一起的,才会随时绝交。他父亲还这么说道: “不管喜欢还是讨厌,伜的味觉从来都没什么标准的。比如,某家店里炒饭特别好吃。甲店的价格为一千元,乙店则高于一千元。他不管味道怎么样,总是按照价格说乙店的炒饭比甲店好吃。正因为不讲味道,他有时还很自豪地自己掌勺。完全按照数字、价格高低来决定味道的好坏,这也是一个怪癖。”
看上去有味觉迟钝的倾向,不是吗?但这不是生理学上味觉差的意义,而是生理学上所感觉到的味觉跟其它感情、欲望同样,也就是对自己感受到的感觉缺乏一种内在的确信乃至存在感。因此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味觉的好坏,而不得不仰仗外在观念性的尺度,即价格。通过练习健美使得自己的肌肉发达,三岛自己称之为“人工栽培”。这跟缺乏存在感也有关系。他不正是想给缺乏存在感的肉体以一种存在感吗?尽管肌肉获得了重量感,但是对赋予存在感这样的目的,仍然没用。 概括的说,三岛由纪夫的人格构造比起神经症来更接近精神病者的人格构造。这样的人格构造,哪怕发疯都丝毫不令人奇怪。或许是画蛇添足,此地稍微介绍一些神经症人格构造与精神病人格构造的区别。神经症的人格构造,把精神内的各种倾向(感觉、感情、欲望等)集中在一个中心周围、作为自己的组织而确立起来,因此这些倾向具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存在感。但是,这个自我组织的领域被限定得非常狭隘,因此,许多倾向被这个领域所排除、受到了压抑。被压抑的东西通过其它的渠道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神经症的症状。精神病的人格,不能根据自我组织地把这些倾向统一起来的中心,跟这些倾向隔离开来,它们成为浮动的东西,换言之,只是覆盖在不实在的假设的框架外面。因此,这些倾向没有作为自己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欲望的存在感,跟这些倾向没有联系的自我组织便容易崩溃。一旦崩溃,便是发疯。到那时,原来就缺乏聚集中心的各种各样的倾向,便表现为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由于这些倾向缺乏属于自己东西的存在感,便感到是由外界强加在自己的身上一样,这样便引起被害妄想。
但是三岛由纪夫直到切腹的一瞬间都没有发疯。持有精神病的人格构造而没有发疯,就是因为他在写作的缘故。由于缺乏一个集中的中心,他把散乱的各种倾向都装在“作品”这个虚构的世界里,才勉勉强强地把它们维系在一起。作品虽说是虚构的、非现实的东西,但是确确实实是自己所制造的世界,因此,被安放在其中的、描写出来的各种倾向,在二次的意义上,获得了是自己的东西的属性。同时,作品发表在现实世界里,有人阅读,拍成了电影、或者上演,虽说是虚构,但是获得了二次的现实性。(即,作品在生活中是一个实在的东西——译注)
……三岛由纪夫仰仗他出色的理性、知性,有意识地这样操作。与其说他有意,还不如说他非这样做不可。他跟其他所谓具有神经症人格的作家有不同的地方。具有神经症人格的作家在作品这一虚构世界里也表现了内心各种各样的倾向。但是,对这样的作家来说,即便有些倾向从自我组织中一直被有意识地排除和压抑,尽管如此,仍然没失去是自己的东西的属性,因此当它们在作品中得到表现之际,等于浪子回乡,顺利地重新回到自我组织之中。因此,他所描写的作为这些倾向具体化了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比如当他描写一个被虐狂之际,他自己的被虐性就活在作品之中。但是在像三岛由纪夫那样的精神病人格的作家,由于缺乏可以集中精神内各种倾向的自我组织,把从别地方借来并注入的诸种倾向,作为实感,作为自己心里沸腾的倾向(感情、欲望),这之间是有区别的。这区别便如同浪子回乡,但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别人的孩子混了进来。此时,为了确证他是自己的儿子,有必要进行血液和身体特征的验证。与此相同,没法依据实感的三岛由纪夫,仰仗理性与知性,便不得不注
意这其间的区别。他仰仗理性与知性来构筑自己所缺乏的自我组织的代理物。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给人不自然的、制作出来的感觉,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比如他描写被虐狂的时候,不是把自己的被虐性活生生倾注到作品中去,而是在确认被虐性是自己的东西。(这如同有些作者试图写些深刻的东西,但是读者在作品里看到的却不是深刻,而是那种试图证明自己深刻的努力。这就是有存在感与没存在感的区别。提起笔来,总想写得更好,这等于要求写出自己思想以外的东西,结果文思因此而堵塞——形成瓶颈现象。三岛由纪夫因为描写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于是写的时候,便有努力向人证明“这是自己的东西”的倾向——译注)比如《潮骚》中,他描写在大自然中凭着肉体而生活的渔民新治的时候,说他“……感到一种忠实本身所产生的幸福感”、“新治不善于思索,所以也不懂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跟初江见面”、“新治没有都市中长大的少年那样容易受伤害的脆弱神经”……他是想强调新治是一个没有丝毫不健康精神的自然之子,但强调到了令人厌腻的程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没法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活起来,所以他急于凭借观念的意象来挽留住作品中这个存在感正在逐渐消失的人物。还有不管读他什么作品,都有令人注意的地方。还常常看见一些本来觉得是说真心话的部分与美丽的语言、奇拔的比喻这些空疏的部分混杂在一起。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对他来说,不管哪一部分内容都是他淡漠处之的东西。
但是凭理性、知性所构筑自我组织代理物的企图中有一个很大的陷阱。那就是不管什么倾向,只要根据理性与知性无法理解的东西,也就无法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着手这样尝试的人,不得不被迫进行一种没有结果的自我观察、尝试理解自己一切的这一不可能的企图。他无法忍受自己之中有自己不理解的部分、自己不知道的部分存在。特别当这些部分被别人指出的时候随即会引起恐慌。对他来说,理解就意味着占有,因此,自己不占有自己的一部分,就意味着这一部分被他人所窃取。此时,根据理性与知性、凭藉理解所支撑着的自我组织的代理物,就会陷入如同顶梁柱被抽掉以后的建筑物随时会崩溃的危险之中。(有些人往往喜欢强调“知道”,依靠“知道”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同样是“自我不在”的症状。古人读书亦有“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说法,于是形成读死书而没有自我的风气,即便今日有些人仍然在开书目、强调“知道”,对于自我、主体性的建立与否,却置之不理。须知,一个人生存而没有存在感,才是最大的悲剧——译注)在《假面的自白》中,之所以强调自己出生时对于产水之类的记忆,也正是因为无法忍受自己的事情自己不知道、而只有别人清楚这一点的缘故。三岛由纪夫对于别人的批评、非难都绝对不宽容,这不仅是气量狭小的缘故。正因为是代理物,这便牵涉到自我组织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不得不拼命地保护它、守卫它。他为了防止代理物崩溃的危险,他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态度:即预先设想别人的批评与非难,并且说在别人的前面,证明自己所说的事情正是在知道别人想什么的情况下才说的。他正是在自己什么都知道的情况下做事情的,对此他自己都坚信不移。当人们都相信这一点的时候,他才开始感到有些安定。有时候,他故意干一些傻事情。目的也是在于当他不自觉犯傻事的时候,也让别人误以为他是故意做给别人看的。同时他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出一种精致而深刻的分析(比如《音乐》),目的也是为了让别人误信他是什么都知道的。当人们有了“把这个人当混蛋,自己反而是混蛋。因为他是什么都清楚才干什么的人”的想法之时,他的计策便得逞了。但是这样误信也只是受了表面现象影响的缘故。跟其他人一样,他不可能了解自己的一切情况,也不可能在什么都清楚的情况下才干什么。他的心理分析、自我观察的能力都不见得比其他作家出色。(仅就他把自己的潜意识用理论加以辩护这点,就可见一斑)毋宁说,他的自我观察充满了盲点,净是一些精巧的错误。
他的创作活动便是对于有存在感的自我的探寻、自我组织的构筑、让无感动的、死去了的精神起死回生的挣扎。但是,他所构筑的仅仅是自我组织的代理物而已。因此,他描写同性恋倾向、异化感、被虐感、破坏冲动、自我恋、虚无主义、对自然的憧憬,不管描写什么都不能帮他发现具有存在感的自我。他的多产,与其说是创造力的结果,毋宁说来自一种害怕崩
溃的慌张:倘若不紧接着写作,自我组织的代理物便要崩溃。像三岛由纪夫那样的作家,不管创作了多少杰出的作品,也不管如何功成名就,要他放下笔来过一种悠悠自适的颐养天年的生活,是决不可能的。因为一旦停止写作,便会出现精神崩溃的迹象,最后只有发疯之一途。
最后他在反时代的、自我破坏的天皇崇拜之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根据地,为了向自己与别人证明:这次自己是动真格,真正的自我就在这里。于是闯入自卫队,切腹自杀。之所以需要如此激烈的证明手段,正好证明了跟他所想要证明的事情完全相反的情况是真实的。同时证明了他那没有存在感的人生具有胜过切腹痛苦的痛苦。但是就算切腹也没能得到他所追求的东西。或者说,在肉体感到激痛的最后一瞬间,他感到了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不过有一件事是确实的,那就是跟他不得不强调自己记得出生时看见产水的理由一样,自己的死亡也必须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实行。如果是由于自己意志以外的原因——生病、车祸——而死去,对他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大多凭藉理性态度生活的人,都相信自己可以把持生活、把持命运。所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进而控制他人,成为共存——依存者。三岛由纪夫的依存对象便是他的作品,一天不写作,便觉得惶惶不可终日。把持了写作,在他看来就如同把握住了人生。他依赖写作,离开写作无法生存,所以他是一个写作中毒症患者—
1.4 梦野久作
这笔名取自福冈的方言,意思是“恍恍惚惚、整天做白日梦的人”;
来自他父亲对他的一句嘲弄。
他父亲对他的作品一直嗤之以鼻。他们两人相互鄙视…最后他写
出《脑髓地狱》证明了自己,可出版后没多久父亲就得冠心病
去世了。
一年后将近祭日,他去父亲故居收拾旧物,有记者来访。聊到
《脑髓地狱》,他说他为这本书而生;因为父亲已经死了,以后
就能更自由的写作了吧。他笑了笑,去厨房倒了一杯葡萄酒。
然后,他死了。
冠心病,跟父亲一样的死因。
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为这一本书而活的;出版之后,他隐秘的使命也完成了。
对日本文学有些了解的应该都听过日本四大奇书,这本是第一名;在我心里也是当之无愧的。看前听说很晦涩很奇葩,不过我还是看了。虽然花了一个星期断断续续,不过还是看完了。 很难去概括它的中心;以第一人称视角清晰细致的心理描写完全把我带入了主角,以至于主角头脑发昏的时候觉得自己也是迷迷糊糊。不奇怪为什么有人看完这本书会精神失常了… 语言是比较晦涩,因为运用了大量医学的专业术语,文体也是一个套一个,光是在文字上使的把戏就能把人绕晕了。京极夏彦似乎从梦野的书里取了不少经。也正是因为各种专业术语的运用和超前的精神病学知识,看完之后必然是要头脑朦胧,感觉亦真亦假的。
就在朦胧的时候读者又会不自主的担心自己陷入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整本书的中心思想,故事发展都是诡异的、非常特别的。看到结尾处时,会隐约感觉到像恐怖游轮那样的无限。梦野的博学和超时代的思考让我诧异,以至于后来再看其他名家的书时总觉太浅显、无聊、弱智…
就算是现在,梦野的观点想法都是惊为天人的;何况几十年前。绅士到一定地步是可以弑神的。
2.1 附录
对三岛由纪
夫的精神分
析
岸田 秀 著
李沫来 译
三岛由纪夫的精神,从一开始就死了。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的存在感的空缺,是解开他的文学、他的活动的关键。有人说,他是一个彻底用演技来过他人生的人。但是我并不认为他通过虚伪的外在演技、有什么非要隐藏不可的真实内心。直到死的最后一瞬间,什么是自己真正的欲望,什么是自己真正的感觉?他恐怕一点都没把握到吧!他不可能把握到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不存在。他自身也许有用演技来过自己一生的打算,但即使作为演技,
也只是
像演技罢了。通过像演技似的演技,通过看上去像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自我韬晦,暗示在这些活动的背后有一个真正的自我隐藏着——也许他有这样的打算。但是这个自我并不存在。反言之,正是由于作为可以表现的真正自我并不存在的缘故,留给他的只有演技之一途了。不过,对于不得不演技的演技,我们或许就不能称之为演技了吧!
他的精神死亡的原因,谁都想象得出来,在于养育他的环境。这是一个无论谁见了都不得不承认的异常环境。且引用母亲倭文重的一些话:
“……我们住在二楼,我母亲【三岛祖母】不让公威【三岛本名】离开她的枕头边,常常带着怀表,四个小时便按时便在二楼扣响铃声,公威的授乳时间非得四小时不可,其间的间歇也是规定的……就是这样一生下来,就离开了作为母亲的我,他在不停诉说身体痛苦的祖母的病床上成长起来。这种异常的生活持久了好多年,我觉得这决定了公威一生的黯淡的命运。 ……祖母说跟男孩子玩耍很危险,在祖母的房间里,叫来了三个经过祖母精选过的年纪大的女人。
因此,只能一个人玩玩折纸头、搭积木这类的游戏。此外,男孩子玩的游戏都给排除了。 屋外阳光明媚,而房间里黑暗而阴沉。稍微带他出去晒晒阳光,祖母突然睁开眼睛,就禁止他出去,立即把他带到连窗帘都紧闭而密不透风的、祖母的病床之旁。
……如果公威说出想从我这里要些什么东西的话,一看见公威流露出这样的态度,祖母就把公威、甚至把我都骂得狗血喷头。如果先叫我‘妈妈’,后叫‘奶奶’,那祖母便立即非常生气,好久不开心。”
俗语说“老婆婆带的孩子不值钱”。如果遇上像三岛由纪夫祖母那样自我中心、支配欲极强的女人,但双亲都不在身边,完全由祖母带大——这样的情况还有得救。这个孩子可以在跟祖母的关系中,采取顺从或者反抗的方式来形成自我。由于祖母自我中心、支配欲极强,他自由的自我表现也许受到了压抑,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被压抑的东西进入了无意识,经过某种程度的组织化,突然在以后的某一日中会成为反对祖母的根据地,还残留着建筑自我的可能性。尽管这个自我或许是被歪曲的异常的自我,但毕竟给了他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存在感。(当然,尽管也存在被那个女人的支配欲所摧毁的可能性。)
三岛由纪夫的情况太糟糕了,除了自我中心、支配欲特强的祖母在养育他这么一个恶劣条件,雪上加霜,还遇上更恶劣的条件:即像把自己的儿子丢给祖母自己不管那样的双亲正好都在现场。当然有时候父亲也跟祖母吵架,乘着祖母不留神,母亲带着他到外面去,尽量想把他留在身边,但是最终总是不得不屈从祖母的意志。在这样的情况下,让祖母开心了,父母便要受冷落;顺从父母的心意了,祖母就要大发雷霆。反言之,违背祖母的意志,父母开心;违背父母的意志,祖母开心。如此一来,便没法把被压抑的东西作为反抗的根据地,也失去了通过反抗、构筑自我的余地。对一方的反抗,便是对另一方的迎合;作为构筑自我的反抗根据地没有。由于这个缘故,反抗本来具有的主体性彻底丧失了。此外,读《伜·三岛由纪夫》(三岛父亲着)就会明白,三岛父母各自为了让儿子跟自己有感情还展开了竞争。这样一来,三岛由纪夫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即,没人爱他,但他却被要求爱那三个成人,他们个个都要求霸占他的爱,他们彼此处于互相对立的情况中。基于这样的条件,这个孩子的精神非死不可。他精神上的死亡的症状,很早就被发现了,并且终其一生他都没有重新活过来。比如父亲梓曾经记过这样的笔记:
“……伜【三岛的小名】在祖母的膝下,被当作女孩子那样的教育,我非常不满,跟她吵架好几次,有时还硬性把孩子抱走。有一天,我把他带到了新宿。正好看见一辆蒸汽列车开来,便快步走过去……
等待下一辆列车,它吐出猛烈的黑雾、声音轰响,远远而来。我想这正是一个好机会,可以给我儿子接受一些‘不怕、不动’的斯巴达克斯教育,于是抱着伜,一动不动,静静等待火车的靠近。我一面跟他说‘害怕吗?没关系的。不要哭啊,哭了就把你丢到阴沟里去啊!’一面
便偷看他的面孔。可是出乎意料之外,他连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是什么回事啊?再等另一辆列车,结果相同,一点不起作用。……第二天又试了一回,找了一辆声音较轻的列车,仍然没用。‘咿呀而笑’的时候也有,但是对周围的情况仍然没反应,就好像‘能面’(日本戏曲的假面具)那样丝毫不动情。这个谜语,我百思不得其解。
此后在领受恩施的手表时,稍微有些表情,此后,无论什么情况下,高级文官考试及格也好、进入大藏省工作也好、在赤堤的亲戚家听到天皇宣布战争结束的玉音也好,总是一贯的毫无表情。是不是有什么神经性的缺陷呢?那又不像,他又有写小说那样的过分纤细的神经。从二十五、六岁开始很明显,三岛的大笑开始越来越多,可当他笑的时候,就好像有另外一个三岛站在傍边,在代替他笑那般的哈哈大笑,还是像幼小时戴上了能面的模样。”
幼小时代无表情的能面,成年以后疯疯癫癫的狂笑,这些都表示精神的死亡。不言而喻,大声狂笑只是掩饰自己的无感动,这情形如同“幼小时戴上了能面的模样”,表示了这位父亲还没有理解他的儿子。
同样不可理解的事情在儿子的其它行动里也常常发现。三岛由纪夫跟父母的对话,常常被人引用:
“倭文重(其母):
……从小时候开始,跟我一起玩,我开心他也开心,我悲伤的时候,他也露出悲伤的表情。 ————————————————
梓 (其父):
……但是,我即便有什么过分的做法,他也从来没暴力抵抗的反应。根子里还是很温和的人。 倭文重 :
还记得吗?战争时期,他还是孩子的时候。跟弟弟一起玩,把当时很珍贵的无线电转盘弄坏了。你拿着木棍子去追打他两人,弟弟拼命地逃走,而他却正襟危坐在那里谢罪。 ————————————————
梓 :
……不过,伜还是蛮听我的话的。我叫他别去读文科,读法科为好。我叫他去考文官,他就去考文官。我当时还担心他考文官的时候交白卷呢!”
————————————————
梓 :
……也许儿子虽然独立了,是不是过得更加寂寞呢?
倭文重 :
不管什么时候总是跟我在一起啊!学校回来,说“电车里看见一个穿制服很好看的人”,不管什么都跟我很诚实的说。……那战争刚结束的时候,流行跳舞,我们两人常常一起去,他看见跳舞出色的人,一下子就能猜出对方喜欢什么样的人,……
父母把这些情况理解为“温和呀、听话呀”,正常的精神成长过程中必定可以看见的反抗期在三岛由纪夫那里却是缺乏的,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看见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大吃一惊。这是预示精神病的发病率可能性很高的一种征兆。一个具有活生生情感生活的孩子,都会尽快的逃走,不可能正襟危坐地谢罪;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要跟父母说清楚。向父母隐藏自己的秘密,这是自我独立的前提,所以一点秘密都没有,甚至看上去哪怕很少的秘密都没有,这说明他缺乏独立的自我。喜亲人之喜,悲亲人之悲,不管怎样都好像是爱自己的亲人,但是反言之,说明自己不具有自己的感情生活,起码也得表示自己的感情生活中有跟父母情绪有相对独立的地方。三岛由纪夫的孝顺是出名的,但是一个年过二十的男人跟母亲一起去跳舞,不管怎样都有些不自然和勉强吧!
此外还有不少地方说明他精神死亡的症状。比如非常有规律的生活、严格遵守约定。这绝非诚实的一种表现。因为缺乏自发的情感、欲望,不能按照自发情感、欲望行事,才会不得不
按照观念性的规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于是一点都不敢违反决定了的规则。因为规则打破了,便所有的一切都崩溃了。他对稍微违反约定的友人或者编辑,便干脆提出绝交。一般来说,尽管生气,但不至于立即提出绝交。但是对他来说即使小小的违约,便会引起他严格遵守着的规则系统彻底崩溃的不安。同时,迄今为止他所结交的友人尽管看上去很亲热,但并非是出自一种自发感情而结识在一起的,才会随时绝交。他父亲还这么说道: “不管喜欢还是讨厌,伜的味觉从来都没什么标准的。比如,某家店里炒饭特别好吃。甲店的价格为一千元,乙店则高于一千元。他不管味道怎么样,总是按照价格说乙店的炒饭比甲店好吃。正因为不讲味道,他有时还很自豪地自己掌勺。完全按照数字、价格高低来决定味道的好坏,这也是一个怪癖。”
看上去有味觉迟钝的倾向,不是吗?但这不是生理学上味觉差的意义,而是生理学上所感觉到的味觉跟其它感情、欲望同样,也就是对自己感受到的感觉缺乏一种内在的确信乃至存在感。因此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味觉的好坏,而不得不仰仗外在观念性的尺度,即价格。通过练习健美使得自己的肌肉发达,三岛自己称之为“人工栽培”。这跟缺乏存在感也有关系。他不正是想给缺乏存在感的肉体以一种存在感吗?尽管肌肉获得了重量感,但是对赋予存在感这样的目的,仍然没用。 概括的说,三岛由纪夫的人格构造比起神经症来更接近精神病者的人格构造。这样的人格构造,哪怕发疯都丝毫不令人奇怪。或许是画蛇添足,此地稍微介绍一些神经症人格构造与精神病人格构造的区别。神经症的人格构造,把精神内的各种倾向(感觉、感情、欲望等)集中在一个中心周围、作为自己的组织而确立起来,因此这些倾向具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存在感。但是,这个自我组织的领域被限定得非常狭隘,因此,许多倾向被这个领域所排除、受到了压抑。被压抑的东西通过其它的渠道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神经症的症状。精神病的人格,不能根据自我组织地把这些倾向统一起来的中心,跟这些倾向隔离开来,它们成为浮动的东西,换言之,只是覆盖在不实在的假设的框架外面。因此,这些倾向没有作为自己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欲望的存在感,跟这些倾向没有联系的自我组织便容易崩溃。一旦崩溃,便是发疯。到那时,原来就缺乏聚集中心的各种各样的倾向,便表现为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由于这些倾向缺乏属于自己东西的存在感,便感到是由外界强加在自己的身上一样,这样便引起被害妄想。
但是三岛由纪夫直到切腹的一瞬间都没有发疯。持有精神病的人格构造而没有发疯,就是因为他在写作的缘故。由于缺乏一个集中的中心,他把散乱的各种倾向都装在“作品”这个虚构的世界里,才勉勉强强地把它们维系在一起。作品虽说是虚构的、非现实的东西,但是确确实实是自己所制造的世界,因此,被安放在其中的、描写出来的各种倾向,在二次的意义上,获得了是自己的东西的属性。同时,作品发表在现实世界里,有人阅读,拍成了电影、或者上演,虽说是虚构,但是获得了二次的现实性。(即,作品在生活中是一个实在的东西——译注)
……三岛由纪夫仰仗他出色的理性、知性,有意识地这样操作。与其说他有意,还不如说他非这样做不可。他跟其他所谓具有神经症人格的作家有不同的地方。具有神经症人格的作家在作品这一虚构世界里也表现了内心各种各样的倾向。但是,对这样的作家来说,即便有些倾向从自我组织中一直被有意识地排除和压抑,尽管如此,仍然没失去是自己的东西的属性,因此当它们在作品中得到表现之际,等于浪子回乡,顺利地重新回到自我组织之中。因此,他所描写的作为这些倾向具体化了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比如当他描写一个被虐狂之际,他自己的被虐性就活在作品之中。但是在像三岛由纪夫那样的精神病人格的作家,由于缺乏可以集中精神内各种倾向的自我组织,把从别地方借来并注入的诸种倾向,作为实感,作为自己心里沸腾的倾向(感情、欲望),这之间是有区别的。这区别便如同浪子回乡,但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别人的孩子混了进来。此时,为了确证他是自己的儿子,有必要进行血液和身体特征的验证。与此相同,没法依据实感的三岛由纪夫,仰仗理性与知性,便不得不注
意这其间的区别。他仰仗理性与知性来构筑自己所缺乏的自我组织的代理物。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给人不自然的、制作出来的感觉,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比如他描写被虐狂的时候,不是把自己的被虐性活生生倾注到作品中去,而是在确认被虐性是自己的东西。(这如同有些作者试图写些深刻的东西,但是读者在作品里看到的却不是深刻,而是那种试图证明自己深刻的努力。这就是有存在感与没存在感的区别。提起笔来,总想写得更好,这等于要求写出自己思想以外的东西,结果文思因此而堵塞——形成瓶颈现象。三岛由纪夫因为描写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于是写的时候,便有努力向人证明“这是自己的东西”的倾向——译注)比如《潮骚》中,他描写在大自然中凭着肉体而生活的渔民新治的时候,说他“……感到一种忠实本身所产生的幸福感”、“新治不善于思索,所以也不懂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跟初江见面”、“新治没有都市中长大的少年那样容易受伤害的脆弱神经”……他是想强调新治是一个没有丝毫不健康精神的自然之子,但强调到了令人厌腻的程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没法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活起来,所以他急于凭借观念的意象来挽留住作品中这个存在感正在逐渐消失的人物。还有不管读他什么作品,都有令人注意的地方。还常常看见一些本来觉得是说真心话的部分与美丽的语言、奇拔的比喻这些空疏的部分混杂在一起。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对他来说,不管哪一部分内容都是他淡漠处之的东西。
但是凭理性、知性所构筑自我组织代理物的企图中有一个很大的陷阱。那就是不管什么倾向,只要根据理性与知性无法理解的东西,也就无法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着手这样尝试的人,不得不被迫进行一种没有结果的自我观察、尝试理解自己一切的这一不可能的企图。他无法忍受自己之中有自己不理解的部分、自己不知道的部分存在。特别当这些部分被别人指出的时候随即会引起恐慌。对他来说,理解就意味着占有,因此,自己不占有自己的一部分,就意味着这一部分被他人所窃取。此时,根据理性与知性、凭藉理解所支撑着的自我组织的代理物,就会陷入如同顶梁柱被抽掉以后的建筑物随时会崩溃的危险之中。(有些人往往喜欢强调“知道”,依靠“知道”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同样是“自我不在”的症状。古人读书亦有“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说法,于是形成读死书而没有自我的风气,即便今日有些人仍然在开书目、强调“知道”,对于自我、主体性的建立与否,却置之不理。须知,一个人生存而没有存在感,才是最大的悲剧——译注)在《假面的自白》中,之所以强调自己出生时对于产水之类的记忆,也正是因为无法忍受自己的事情自己不知道、而只有别人清楚这一点的缘故。三岛由纪夫对于别人的批评、非难都绝对不宽容,这不仅是气量狭小的缘故。正因为是代理物,这便牵涉到自我组织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不得不拼命地保护它、守卫它。他为了防止代理物崩溃的危险,他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态度:即预先设想别人的批评与非难,并且说在别人的前面,证明自己所说的事情正是在知道别人想什么的情况下才说的。他正是在自己什么都知道的情况下做事情的,对此他自己都坚信不移。当人们都相信这一点的时候,他才开始感到有些安定。有时候,他故意干一些傻事情。目的也是在于当他不自觉犯傻事的时候,也让别人误以为他是故意做给别人看的。同时他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出一种精致而深刻的分析(比如《音乐》),目的也是为了让别人误信他是什么都知道的。当人们有了“把这个人当混蛋,自己反而是混蛋。因为他是什么都清楚才干什么的人”的想法之时,他的计策便得逞了。但是这样误信也只是受了表面现象影响的缘故。跟其他人一样,他不可能了解自己的一切情况,也不可能在什么都清楚的情况下才干什么。他的心理分析、自我观察的能力都不见得比其他作家出色。(仅就他把自己的潜意识用理论加以辩护这点,就可见一斑)毋宁说,他的自我观察充满了盲点,净是一些精巧的错误。
他的创作活动便是对于有存在感的自我的探寻、自我组织的构筑、让无感动的、死去了的精神起死回生的挣扎。但是,他所构筑的仅仅是自我组织的代理物而已。因此,他描写同性恋倾向、异化感、被虐感、破坏冲动、自我恋、虚无主义、对自然的憧憬,不管描写什么都不能帮他发现具有存在感的自我。他的多产,与其说是创造力的结果,毋宁说来自一种害怕崩
溃的慌张:倘若不紧接着写作,自我组织的代理物便要崩溃。像三岛由纪夫那样的作家,不管创作了多少杰出的作品,也不管如何功成名就,要他放下笔来过一种悠悠自适的颐养天年的生活,是决不可能的。因为一旦停止写作,便会出现精神崩溃的迹象,最后只有发疯之一途。
最后他在反时代的、自我破坏的天皇崇拜之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根据地,为了向自己与别人证明:这次自己是动真格,真正的自我就在这里。于是闯入自卫队,切腹自杀。之所以需要如此激烈的证明手段,正好证明了跟他所想要证明的事情完全相反的情况是真实的。同时证明了他那没有存在感的人生具有胜过切腹痛苦的痛苦。但是就算切腹也没能得到他所追求的东西。或者说,在肉体感到激痛的最后一瞬间,他感到了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不过有一件事是确实的,那就是跟他不得不强调自己记得出生时看见产水的理由一样,自己的死亡也必须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实行。如果是由于自己意志以外的原因——生病、车祸——而死去,对他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大多凭藉理性态度生活的人,都相信自己可以把持生活、把持命运。所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进而控制他人,成为共存——依存者。三岛由纪夫的依存对象便是他的作品,一天不写作,便觉得惶惶不可终日。把持了写作,在他看来就如同把握住了人生。他依赖写作,离开写作无法生存,所以他是一个写作中毒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