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地处江西省南部,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扼江西南北交通之咽喉,为闽、粤之通道。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建县,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
平缓朴实的于都河从这里已流过了千百年,如果不是因为长征,它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河流,但从1934年10月16日起,于都河渡口成为长征第一渡。
当时,于都河上架起了八座浮桥。在瑞金的中央党政机关人员以及从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宁化等战场上过来的红军将士陆续集结于此,拉开突围转移的帷幕。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红军部队分别从于都的山峰坝、东门、南门、西门、孟口、鲤鱼、石尾、渔翁埠等8个渡口过桥。
10月18日,刻在于都人民心中永志难忘的日子———生病躺在担架上的毛泽东噙泪挥别老区的乡亲,周恩来等向苏区百姓鞠躬拜谢,依依不舍地从于都的东门渡口过浮桥……
当时,于都河上灯火通明,唢呐声声,人如潮涌,老百姓拿着鸡蛋、花生、布鞋送给红军,他们出动了上万劳力和800多条船只为红军壮行,唱起了悲怆感人的送红军的歌曲———
几天内,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86000余人全部渡河西征,并首先粉碎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西去湖南。
于都人民帮助安置留在于都的6000余名红军伤病员,有6万儿女参加红军,10万余人支前参战,有史可查的烈士多达16300余人。红军在于都结集的十多天里,蒋介石连一点音讯都没有得到,以至一个月后才发现红军转移了。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于都人就筹建了长征第一渡的纪念塔和纪念亭,80年代又建起1.1万平方米的烈士纪念馆,1996年再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碑,1998年全县党员民兵捐款建成“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群。
长征第一渡纪念碑高为10.18米,寓意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中央和红军机关于10月18日在东门渡踏上长征征途;碑身为双帆造型,寓意是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定一的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建军节为缅怀当年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于都到处都是“长征”,长征村、长征小学、长征大道、长征大桥、长征广场……于都和长征紧紧相连。
于都地处江西省南部,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扼江西南北交通之咽喉,为闽、粤之通道。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建县,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
平缓朴实的于都河从这里已流过了千百年,如果不是因为长征,它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河流,但从1934年10月16日起,于都河渡口成为长征第一渡。
当时,于都河上架起了八座浮桥。在瑞金的中央党政机关人员以及从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宁化等战场上过来的红军将士陆续集结于此,拉开突围转移的帷幕。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红军部队分别从于都的山峰坝、东门、南门、西门、孟口、鲤鱼、石尾、渔翁埠等8个渡口过桥。
10月18日,刻在于都人民心中永志难忘的日子———生病躺在担架上的毛泽东噙泪挥别老区的乡亲,周恩来等向苏区百姓鞠躬拜谢,依依不舍地从于都的东门渡口过浮桥……
当时,于都河上灯火通明,唢呐声声,人如潮涌,老百姓拿着鸡蛋、花生、布鞋送给红军,他们出动了上万劳力和800多条船只为红军壮行,唱起了悲怆感人的送红军的歌曲———
几天内,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86000余人全部渡河西征,并首先粉碎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西去湖南。
于都人民帮助安置留在于都的6000余名红军伤病员,有6万儿女参加红军,10万余人支前参战,有史可查的烈士多达16300余人。红军在于都结集的十多天里,蒋介石连一点音讯都没有得到,以至一个月后才发现红军转移了。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于都人就筹建了长征第一渡的纪念塔和纪念亭,80年代又建起1.1万平方米的烈士纪念馆,1996年再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碑,1998年全县党员民兵捐款建成“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群。
长征第一渡纪念碑高为10.18米,寓意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中央和红军机关于10月18日在东门渡踏上长征征途;碑身为双帆造型,寓意是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定一的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建军节为缅怀当年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于都到处都是“长征”,长征村、长征小学、长征大道、长征大桥、长征广场……于都和长征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