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撷英
评《教育激励论》
□张应强
教育激励可谓源远流长,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教育
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激励进行过阐述,许多有价值的论述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然而,历史上对于教育激励的论述大多是零碎的只言片语,或为实践经验的总结,或为教育方法之阐述,并未上升到规律的高度与理论体系层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环境及教育本身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的教育活动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理论来指导,历史的重任落在当代教育工作者的肩上。正是怀着这种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对青少年的关爱之情,李祖超教授耗费十余年心血著成了专著教育激励论》,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祖超教授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近十多年来,他始终不渝地研究教育激励问题,在完成一项全国性课题的同时,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也以《教育激励论》为题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完成了这本专著。《教育激励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教育激励理论研究上了新的台阶。初读此书,感到立论坚实,概念清晰,说理透彻,行文流畅,可读性强,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著作。著者对教育激励的探索,对教育激励真谛的追寻,无不彰显出著者的睿敏与智慧。书中所蕴含教育理念和思想观念,需要读者仔细品味与深切感悟。
《教育激励论》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工作者、管理干部和家长需要认真学习教育激励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激励的艺术,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当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激励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激励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对受教育者实施激励,迫切需要教育激励理论给予指导。在教育实践中因教育激励不当而导致教育效果差甚至酿成悲剧的现象比比皆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教育激励论》满足了时代的需求。该书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理论结合实际,针对性强,对教育工作者及不同学段的教育激励实践均有理论指导作用,应用价值颇高。
《教育激励论》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教育激励论》系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教育激励的学术专著,构建了教育激励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了教育激励理论体系,丰富了教育管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我国教育激励理论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教育激励的专著,此书有如下特色:第一,理论功底深厚。《教育激励论》运用教育学、心理
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理
论,结合实证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激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及其在不同学段、不同教育对象上的应用进行系统研究,初步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激励理论体系。
第二,历史脉络清晰。《教育激励论》深入研究了教育激励的渊源及其演变历史,全面分析了教育激励研究的现状,对中外古今教育激励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史实充分,论述有据。首先分析教育激励的历史背景,继而探讨教育激励的涵义及其研究对象;再次在述评古今中外主要的激励理论(思想)的基础上,阐述教育激励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最后简述教育激励论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激励论》首先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激励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分别对教育激励的含义、要素、特点、目的等进行概述;然后着重阐述教育激励的内容、类型、模式、功能、机制和效应等基本问题;继而对教育激励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揭示了教育激励的基本规律,阐述了教育激励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最后着重论述了教育激励的两种主要类型——正激励和负激励,在理论论证时,结合案例加以分析,便于读者将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
第四,对象明确,指导性强。根据教育激励客体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和不同教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分别就教育激励理论在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出教育激励论的理论体系,分类研究不同学段的教育激励问题,对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均颇具指导意义。
第五,观点鲜明,论述深刻。在吸取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激励实践的新经验的基础上,充分阐述自己的新见解。关于教育激励的基本理论、教育的正激励与负激励、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教育的激励与去激励因素、适度教育激励与过度教育激励、教育激励效应及激励机制建构等方面都有诸多新的观点,且上升到理论高度,处于学术前沿。
第六,针对性强,适用面广。《教育激励论》对教师、管理干部、家长掌握教育激励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方法,进行有效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于广大教师使用,对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生德育工作的同志尤为适用。学生家长也能从《教育激励论》中学到更为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鼓励孩子刻苦努力,不断进步。(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4)
责任编辑谢成宇
《
书海撷英
评《教育激励论》
□张应强
教育激励可谓源远流长,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教育
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激励进行过阐述,许多有价值的论述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然而,历史上对于教育激励的论述大多是零碎的只言片语,或为实践经验的总结,或为教育方法之阐述,并未上升到规律的高度与理论体系层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环境及教育本身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的教育活动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理论来指导,历史的重任落在当代教育工作者的肩上。正是怀着这种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对青少年的关爱之情,李祖超教授耗费十余年心血著成了专著教育激励论》,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祖超教授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近十多年来,他始终不渝地研究教育激励问题,在完成一项全国性课题的同时,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也以《教育激励论》为题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完成了这本专著。《教育激励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教育激励理论研究上了新的台阶。初读此书,感到立论坚实,概念清晰,说理透彻,行文流畅,可读性强,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著作。著者对教育激励的探索,对教育激励真谛的追寻,无不彰显出著者的睿敏与智慧。书中所蕴含教育理念和思想观念,需要读者仔细品味与深切感悟。
《教育激励论》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工作者、管理干部和家长需要认真学习教育激励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激励的艺术,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当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激励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激励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对受教育者实施激励,迫切需要教育激励理论给予指导。在教育实践中因教育激励不当而导致教育效果差甚至酿成悲剧的现象比比皆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教育激励论》满足了时代的需求。该书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理论结合实际,针对性强,对教育工作者及不同学段的教育激励实践均有理论指导作用,应用价值颇高。
《教育激励论》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教育激励论》系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教育激励的学术专著,构建了教育激励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了教育激励理论体系,丰富了教育管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我国教育激励理论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教育激励的专著,此书有如下特色:第一,理论功底深厚。《教育激励论》运用教育学、心理
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理
论,结合实证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激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及其在不同学段、不同教育对象上的应用进行系统研究,初步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激励理论体系。
第二,历史脉络清晰。《教育激励论》深入研究了教育激励的渊源及其演变历史,全面分析了教育激励研究的现状,对中外古今教育激励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史实充分,论述有据。首先分析教育激励的历史背景,继而探讨教育激励的涵义及其研究对象;再次在述评古今中外主要的激励理论(思想)的基础上,阐述教育激励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最后简述教育激励论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激励论》首先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激励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分别对教育激励的含义、要素、特点、目的等进行概述;然后着重阐述教育激励的内容、类型、模式、功能、机制和效应等基本问题;继而对教育激励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揭示了教育激励的基本规律,阐述了教育激励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最后着重论述了教育激励的两种主要类型——正激励和负激励,在理论论证时,结合案例加以分析,便于读者将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
第四,对象明确,指导性强。根据教育激励客体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和不同教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分别就教育激励理论在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出教育激励论的理论体系,分类研究不同学段的教育激励问题,对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均颇具指导意义。
第五,观点鲜明,论述深刻。在吸取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激励实践的新经验的基础上,充分阐述自己的新见解。关于教育激励的基本理论、教育的正激励与负激励、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教育的激励与去激励因素、适度教育激励与过度教育激励、教育激励效应及激励机制建构等方面都有诸多新的观点,且上升到理论高度,处于学术前沿。
第六,针对性强,适用面广。《教育激励论》对教师、管理干部、家长掌握教育激励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方法,进行有效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于广大教师使用,对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生德育工作的同志尤为适用。学生家长也能从《教育激励论》中学到更为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鼓励孩子刻苦努力,不断进步。(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4)
责任编辑谢成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