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1000例(1)]李嘉诚:华人首富,"超人"大亨

李嘉诚:华人首富,“超人”大亨他,身无分文却能轻而易举地挖得第一桶金;出身寒微却能征服名门小姐的芳心;他从一个当街推销员变为“塑胶花大王”;他胆识过人,以7亿搏60亿„„在商业巨子李嘉诚身上,演绎着不息的传奇,他的创业历程,是一段神话、一段历史、一部“超人”的故事集„„ 个人档案: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市。

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

1943年,父亲李云经去世,少年李嘉诚被迫辍学谋生。

1950年,在箕水湾创建了长江塑胶厂。

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市场。

1977年,智胜置地,成为香港地产界大锷。同年进军海外,在加拿大温哥化投资地产。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0年,斥资建立“李嘉诚基金会”,几十年间为慈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捐资数百亿港币。

1985年,出任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8年,李嘉诚开始跻身世界富豪行列。

1991年,涉足大陆投资领域,至2005年年底投资资金超过1000亿港币。

1992年,被国务院聘为首批香港事务顾问,4月获北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从2000年至2007年,李嘉诚已连续7年位列美国《福布斯》“全球十大富豪排行榜”。 2005年,长实系的投资项目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李嘉诚将自己的财产的三分之一(480亿港币)捐出,举世大哗,同年荣获“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2008年,李嘉诚荣获《福布斯》第一个终身成就奖。

天道酬勤,成功有路勤为径

古诗有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民间也说“人走时运马走骠”,千百年来,对于成功者,人们往往以“幸运”一词以弊之。成功时,往往惊呼“运气来了城墙都挡不住”;失败时,又每每慨叹“天不助我我奈何?”同样,对于超人李嘉诚,很多人甚至媒体,也往往冠以“天之骄子”、“幸运儿”等头衔。甚至有“专业人士”为此论据找到了若干证据,比如以小博大收购“和黄”;无人担保却可赢得塑胶花经销商的金额订金:进入地产界后得到地铁公司主席唐信的垂青,获得车站上盖的发展权;长江上市后,适逢股市一牛冲天;等等。莫非李嘉诚果真是天生的幸运儿?

翻开李嘉诚的既往史,我们会发现,李嘉诚既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对于他的成功,香港《星岛经济纵横》曾经有过一段中肯的评价:李嘉诚赢得财富一生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耐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注定要将一个重大的使命交给李嘉诚,所以青年李嘉诚非但不是什么幸运儿,而且非常不幸。生于忧患的李嘉诚,选择了在苦难中顽强奋斗,这是他成就伟大事业的根本原因。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在潮州府海阳县。李家是个不折不扣的书香世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父亲李云经,走的也是治学执教之路。1940年,李云经举家迁往香港,投奔妻弟庄静庵。

李云经早年也曾“纵横”商场,由于种种原因,可谓“一生无成”,遂将希望寄托在长子李嘉诚身上。好在李嘉诚天性聪颖,读书刻苦,优异的学业,成了父亲最大的慰籍。李嘉诚的堂兄李嘉智回忆道:“嘉诚小时候就像书虫,天生是读书的料子。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然而世事多变,天生就是读书材料的李嘉诚,却不得不“走”上了经商这条路。

1943年冬天,李云经因肺病撒手人寰。临终前,他给李嘉诚留下的只有“贫穷志不移”、“做人要有骨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遗言和一副家庭的重担。为了养家糊口,李嘉诚被迫辍学,过早地走上了社会。

李嘉诚第一份工作,是在茶楼做小伙计(在这之前,他拒绝了到舅舅公司工作!)。每天早晨5点,李嘉诚就得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点心等,白天客人少时,大伙能休息,但李嘉诚是个“低等伙计”却得呆在茶楼伺候,到茶楼打烊时,往往已是夜深人静了。一天下来十几个小时,李嘉诚的辛苦可想而知。用他的话说,“当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的睡三天三夜”。当然他只是想想而已,对于工作,他从来不敢丝毫懈怠。为了保证不迟到,他把闹钟调快10分钟,总是最早到茶楼。这个习惯也伴随了他的成长。在业界,“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早已传为美谈。

让李嘉诚高兴的是,这个工作不仅是一个饭碗,而且非常有意思。在茶楼这个小社会里,三教九流充斥、五行八作皆有,茶客或儒雅、或粗俗、或深沉、或肤浅,谈古论今者有之,散布各种小道消息者亦有之,这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李嘉诚获益匪浅。后来,李嘉诚开始在工作之余“研究”顾客,经过一番磨练,他甚至可以根据各位茶客的举止言行,揣测出他们的籍贯、职业、财富、性格、喜好等等。加上他待客热情真诚,自然获得了老板的欢心。更重要的是,这既为李嘉诚无形中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也让他从茶客的谈话中学到很多做生意的诀窍。一切的一切,都为他以后纵横商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令人佩服的是,李嘉诚在辛苦工作之余还不望学习,没有时间读书,他就自学英文。他把英文卡片放在衣袋里,趁白天没人时背上一阵子,几个月下来小有成就。

这天,一个外国人光临茶楼,适逢老板在场,他走上前去说道:“先生,您请坐,欢迎光临!”谁知对方不懂中文,一连串洋文听得老板傻了眼。恰巧李嘉诚在一旁,他立即用英文招呼对方:“先生,欢迎您来,请坐!”这下轮到外国人傻眼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小伙计居然会英文,于是他伸出大拇指,对李嘉诚说:“你真棒!”李嘉诚礼貌地说:“谢谢!您喝什么茶?”„„一来二去,外国人成了这里的常客。

茶楼的工作终归不是李嘉诚的理想,谢绝了老板了执意挽留,李嘉诚跳槽到了舅舅的钟表行。随着日本投降后香港经济复苏,舅舅生意日隆,李嘉诚也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在此期间,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经商之道。通过看报纸,年仅17岁的他居然总结出了这样一条商业信息:随着香港经济复苏,大量人口涌入必然会加大对五金产品的需求。如果能够办一家五金厂,一定能发财。于是他说服舅舅,做了一家五金厂的推销员,开始为自己创业做准备。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跑。有了之前做茶楼伙计的经历,李嘉诚从来都不感到推销像其他人说的那样“腰酸腿疼”。当然让他出类拨萃的,还是他过人

的推销之道。比如在当时推销白铁桶一般都是找杂贷铺,但是随着五金厂越来越多,这条路也越来越难走。李嘉诚想到了直销。他发现旅店是铁桶需求的大户,于是他送货上门,将样品直接送到旅店。由于少了中间环节,他的价格自然比杂货铺的价格低廉,加上过硬的质量,旅店方面自然乐意。这一招大获成功,李嘉诚的销售业绩遥遥领先,很快被提拔为主管业务的厂长助理。

然而在众人的羡慕眼光中,李嘉诚却选择了激流勇退,转而加入了一家塑胶厂。原来李嘉诚发现,同样是推销桶,自己使出全身解数仍然斗不过推销塑胶桶的对手。一番“研究”之后,他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产品本身的问题,美观、轻便的塑料产品必然会受到顾客的欢迎。李嘉诚及时抓住了塑料厂厂长抛过来的橄榄枝,转而推销塑料产品。

当时塑胶厂共有7名推销员,李嘉诚最年轻,资历也最浅,另外几位不仅经验丰富,而已有固定的客户。但心高气傲的李嘉诚从不允许自己输给别人,每一天,他都背着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别人做8个小时,他就做16个小时”,仅仅几个月时间,李嘉诚便后来居上,凭着无人可及的销售业绩坐到了部门经理的职位。一年之后被提拔成总经理,这一年他才20岁!

20岁就做到总经理,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成功的巅峰,但对于李嘉诚来说只不过是人生的起点。怀着更远大的抱负,在正常工作之余,他不辞辛劳地学习各种知识和相关技术,为自己创业做准备。

1950年的夏天,李嘉诚用积攒下的5万元港币创办了长江塑胶厂。身为老板,他始终信奉“勤能补拙”,始终保持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为老板,他仍然保持着当初做推销员时的作风,每天工作16个小时甚至更多。那时的李嘉诚,有着老板、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等多种职位。为了保证“长江”不断成长,李嘉诚依然不忘业余自学。最终,大批订单向“长江”涌来,李嘉诚开始在企业界崭露头角。

„„

时至今日,距“长江”成立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李嘉诚也早已成为了众所周知的超级富翁。但是他积极勤奋的作风依然没有改变分毫,不仅严于律己,还将这一美德完整地传递给了两个儿子。我们有理由相信,时刻秉承“天道酬勤”理念的李嘉诚,必将带领“长江”赢得更大的成功!

“诚”心可“嘉”,“诚”字招牌打天下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才能坦诚相待,和睦相处,彼此相互信任。然而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抛弃了诚信,从此远离了人们的信赖。他们虽然也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但是久而久之,他们终将成为孤家寡人,为世人所抛弃。与此相对,那些成大事者,他们无不是以欺骗他人为耻,以诚信待人为底线,因而他们也无一例外地能够在取得成功的同时,赢得世人的尊重。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这个时代诚信为人的典型代表。

纵观李嘉诚的既往史,我们发现从始至终,李嘉诚的经商之道,其实就是做人之道。他说:“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经商就像是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能够做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0年,李嘉诚在箕水湾创建了长江塑胶厂。经过一番努力,订单雪片般飞来。李嘉诚激动之余,组织人力加班加点,以期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然而就在大家拼命赶进度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了。

这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李嘉诚刚要休息时,助手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单子。 “是不是又是订单?”李嘉诚高兴地问道。

“不是的”,助手答道:“老板,这是一张退货单。”

什么?看过退货单,李嘉诚明白了:这是一家经销塑料玩具的公司,对方的要求是越精美越好,但由于订单太多,李嘉诚忽视了产品质量,残次品太多。很快,仓库里堆满了退货。

更要命的是,正当李嘉诚想办法补救的时候,由于资金有限,没有按时得到货款的原料供应商扬言要在业内宣传李嘉诚“赖债不还。”消息不胫而走,很多生意上的朋友听说此事开始对李嘉诚敬而远之,李嘉诚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还不太成熟的李嘉诚,不免把火发到了相关人员的头上,但这样一来无异于雪上加霜,一时间人心惶惶,长江厂濒临倒闭。

李嘉诚是个大孝子,虽然长江厂危在旦夕,但他回到家中仍然强作欢颜,免得母亲挂怀。但母亲又怎能没有察觉,笃信佛教的母亲一方面早晚敬香拜佛,另一方面用佛家掌故喻示儿子。

这天,母亲把李嘉诚叫到跟前,对他说道:“阿诚,你坐下,给我倒杯茶吧。”

母子俩喝着茶,开始闲聊。母亲说:“你知道潮州城外的开元寺吗?”

“听说过,”李嘉诚回答。

“以前,这座庙里有个主持,叫云寂大师,为人善良且充满智慧。后来云寂大师老了,他把自己的两个弟子一寂和二寂叫到跟前,每人给了一袋子谷种,让他们播种,说到了秋天谁收的谷子多就让谁做主持。到了秋天,一寂收获了很多谷子,二寂却两手空空,说自己没有管好田地,种子没有发芽„„然而,云寂大师最后却让二寂做了主持。”

“为什么?”李嘉诚问道。

“让二寂做主持,一寂自然不服。大师说,之所以让二寂做主持,是因为他诚实,因为给他们的谷种都是煮过了的。”母亲说:“为人与经商都是一个道理,讲究的是诚信。”

听了母亲的话,李嘉诚非常内疚。第二天一早,他就把工人们召集到一起,坦承由于自己经营失误连累了员工们,并为自己这些天来牵怒于人向员工们真诚道歉,同时承诺今后与工人们同舟共济,绝不损及工人利益保全自己。一旦“长江”有所好转,立即召回被辞退的工人。一番诚恳的道歉,赢得了员工们的原谅,内部情况逐渐好转。

紧接着,李嘉诚开始逐一拜访经销商,在向大家道歉之余,保证他们可以“全部退货,就是倾家荡产也不会让经销商蒙受损失!”

然后李嘉诚又把原料供应商和银行负责人请到了“长江”,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只要给予放宽,自己一定想办法偿还欠款,同时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现状——“长江”随时有可能倒闭,真诚向他们求教。李嘉态的诚恳打动了他们,最后银行答应放宽期限,但是在未偿还之前不再向“长江”发放新货款,材料商方面也同意放宽付款期限,并表示如果“长江”再进原料,必须先付70%的货款。

得到了喘息之机,李嘉诚马不停蹄展开了推销。他把退货清理一遍,将残次品挑出,然后一律打上“次品”字样,除了低价卖给专营次品的商店以外,他还亲自带领员工上街推销,由于价格低廉,倒也销量可观。最终,李嘉诚回了部分资金,他将其中的一部分还了贷款,另一部分还了原料商。虽然没有如数还清,但李嘉诚说到做到的精神赢得了他们的认可,银行再次放贷,原料商继续供料,加上李嘉诚把好的质量关,客户们也再一次回到了身边,“长江”终于渡过了危机。李嘉诚也适时兑现了对工人的承诺,不仅召回了之前被辞退的员工,而且每个员工都得到了一个红包。

每当回首这段岁月,李嘉诚每每感慨地说:“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是的,诚信不仅挽救了濒临倒闭的“长江”,也为“长江”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商场如战场,渡过信誉危机几年后,“长江”又迎来了生存危机。当时的香港市场,塑

胶企业林立,市场已趋饱和。为了谋求生路,李嘉诚很早就开始寻求能够替代玩具和生活用品的塑胶产品。这一次,又是英文帮了他的忙。在一次读英文报纸时,李嘉诚意外地发现了塑胶花卉这条商机。

首先,李嘉诚飞到了意大利,以非法劳工的身份进入了当时仅有的生产塑胶花卉的企业。自己用心揣摩之余,李嘉诚还不惜花费血本,经常请意大利技师吃中餐,将相应技术学得滚瓜烂熟。几个月后,李嘉诚飞回香港,除了满脑子的知识,还有几大箱样品和相关资料。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斗,长江厂富有东方韵味的塑胶花终于生产了出来,而且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香港市民乃至东南亚消费者的追捧,长江厂一时名声大振。

但是李嘉诚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自己之所以成功只不是下手早而已,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激烈的竞争。果不其然,不久后香港就冒出数家塑胶花生产商。这时候,规模较小“长江”明显就落了下风。怎么办?李嘉诚一方面扩大“长江”,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下起了功夫。

几乎与此同时,一家洋行也找到了李嘉诚,提出包销“长江”的产品(当时的香港,对外贸易基本上为洋行垄断),经过考虑,李嘉诚谢绝了对方的“好意”。他明白,自己的产品有人包销很好,但是如果甩掉了中间环节,岂不是更好?

和李嘉诚想得一样,欧美的销售商们也希望绕过香港洋行。几经辗转,李嘉诚终于和一家欧洲经销商取得了联系。对方对“长江”的塑胶花产品赞不绝口,但是参观完“长江”的厂房后,对方出看出了“长江”实力不足,为了保险起见,他要求李嘉诚找人担保。

谁会为李嘉诚担保呢?李嘉诚最终也没找到担保人。但他无论如何不会轻易放弃。第二天,李嘉诚带着连夜赶制出来的9款样品,来到了对方下榻的酒店。

寒暄过后,李嘉诚拿出了样品,默默地放在了批发商面前。看着对方欣赏的表情,李嘉诚心里稍稍放松。

十几分钟后,对方终于把目光转到了李嘉诚的脸上,眼光里满是欣赏和赞许。他说:“李先生,这9款样品,是我所见到过的最好的一组,我简直挑不出任何毛病。李先生,我们可以谈生意了。”

怎么谈?没有找到担保人的李嘉诚索性直率地告诉对方:“承蒙您对这些样品的厚爱,我和我的设计师们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总算没有白费。我想您一定知道我的内心想法,我是非常希望能与您合作。但是我又不得不坦诚地告诉您,我实在找不到殷实的厂商为我担保,十分抱歉。”

让李嘉诚没有想到的是,听完他的话,对方并未表现出吃惊或失望等神情,只是双眼烔烔地盯着他。李嘉诚接着说:“请相信我的信誉和能力,我虽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业主,但在同行和关系企业中有良好的信誉,我是靠自己的拼搏和同仁的帮助,才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的。您已经考察过我的公司和工厂,大概不会怀疑本公司的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我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够建立合作关系,并且是长期合作。尽管目前本公司的生产规模还满足不了您的要求,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扩大生产规模。至于价格,我保证会是全香港最优惠的,我的原则是做长期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销,互利互惠。”

一番诚恳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对方,他微笑着说:“李先生,你奉行的原则,也是我奉行的原则。我这次来香港,就是要寻找诚实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互利互惠。只要生意做成,我绝不会损人利己,否则就是一锤子买卖。李先生,我知道你最担心的是担保人。我坦诚地告诉你,你不必为此事担心,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

李嘉诚愣住了。世上哪有这样的事?

“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人。”对方微笑着说道。 双方立即签订了合同,而且对方自己提出了提前一次性交付货款,从而一举解决了李嘉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从此之后,李嘉诚甩开中间商,产品直销欧洲市场,第二年公司

营业额就达到了1000多万港币,成了响当当的“塑胶花大王”的称号。这一年,李嘉诚刚刚30周岁。

看过上面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是诚信为李嘉诚赢得了那个重要的订单,可见诚信并非只是一种美德,它同样是我们赢得成功的要素之一。类似的例子,在李嘉诚的人生轨迹中还有很多,带着诚信,李嘉诚一路向前,一手缔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商业帝国。放眼四海,能做到这些的能有几个?那些满身铜臭的奸商们,又怎么能不汗颜?所以,无论身外何地,身处何时,诚信永远都应该是我们做人的底线。当你做到了这一点,你首先已经是一个不为利益所动的“君子企业家”,在赢得尊重的同时,自然也能收获相应的经济效益。 知人善任,利益共享

古人云:“智莫大乎知人。”对于企业家来说,知人尤为重要。没有知人,何来善任?没有合适的人才,企业何来发展?又如何抵御风险?反过来说,一个知人善任的企业家,即使起点较低,也必然会成功。从一个茶楼下等伙计,一步步成长为华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超人李嘉诚的用人之道,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的李嘉诚,可谓典型的儒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李嘉诚多年来恪守的基本原则之一。

有一次,李嘉诚派一位部门经理负责谈一笔生意。由于这位部门经理过于死板,最终生意泡汤。听完下属的汇报,李嘉诚给予了中肯的批评:“谈判当然要掌握原则,但是应该灵活掌握。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出必要的让步!一笔生意就这样从你的手中跑掉了!”

部门经理感到很惭愧,他含着眼泪作检讨说:“我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员失,理应受到处罚,我心甘情愿接受。”

“处罚有什么用!关键是要从中吸取教训!以后再谈判时应该灵活些,不要再教条主义!”李嘉诚对部门经理说。

几天以后,部门经理自己找到李嘉诚,因为他居然成了对公司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并且收到了一笔不菲的奖金。部门经理认为,自己谈判失败,公司不处罚自己就不错了,怎么还能拿资金?是不是财务部门搞错了?

李嘉诚打消了他的疑虑:“没有错,公司表彰的是你以前的功绩,虽然你这次谈判失败了,谁能保证谈判不失败?我自己与怡和集团的纽总谈判不也失败了吗?”

“这„„这不一样啊„„”部门经理清楚自己的错误。

李嘉诚真诚地说道:“你谈判失败,我也有责任。如果我提前告诉你让步的幅度,或许你就能谈成。而且我听说你为了谈判成功,还自己花钱为对方买了礼品,这是值得表扬的!”

无疑,这位部门经理非常感动,他为公司的付出领导全知道,也得到了肯定。感动之余,他也只能以更努力的工作回报。其他的员工听说此事,也都为老板宽厚待人的品行所感染。有宽容的老板,自然有一群积极努力的员工。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李嘉诚的唯才是举。李嘉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我来说,人才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比金钱还要看得重。”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李嘉诚就开始留意吸收人才,尤其是具备现代化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创新型佬。即使是新人,李嘉诚也敢委以重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后起之秀霍建宁。

1979年,刚刚学成归港的霍建宁被李嘉诚招至麾下,并委以长实会计主任的高位。李嘉诚没有看错人,霍建宁为人低调,擅长理财,工作之余他还考取了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

1985年,刚刚30出头的霍建宁被提拔为长实董事,2年后又被提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如此年轻却担任如此要职,即使放眼全球也是寥寥无几。这一次,霍建宁的才华得到了更大

的发挥,同时也为长江集团带来了堪称巨额的收益。

此外,李嘉诚还对霍建宁委以另一项重任——教导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楷、李泽矩。这又岂止是知人善任?找到了归属感的霍建宁,势必会更加努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利益。据当时的相关媒体报道,即使保守估计,霍建宁的年收入也在1000万港币以上!

这一点也得到了所有长江人的认同。

1950年,初次创业的李嘉诚为了给公司起个好名字,可谓颇费心思。最后他想到了父亲的教导:“长江不择细流,方能浩荡千里”,而且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全民族奋勇前进的象征,遂有“长江塑胶厂”。

厂名虽然大器,但还得面对现实。当时的“长江”要想前进,无疑需要一批埋头苦干的创业人才。盛颂声、周千和等人就是李嘉诚的左膀右臂。从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们就跟随李嘉诚打天下,几十年间兢兢业业,可谓劳苦功高。每当谈起往事,谈起李嘉诚,他们总是说:“当时大家薪酬都不高,条件艰苦,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顿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1980年,盛颂声被提拔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周千和也被提拔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有人认为,这都是虚职,不过是李嘉诚给老部下的一点精神安慰罢了。但实际上,李嘉诚却是真正的对他们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地产,周千和负责股票。后来周千和的儿子周年茂也加入了长实,和前面提到的霍建宁一样,李嘉诚照样给予了大力提拔,使其才华得到施展,也相应的促进了长江的发展。

有人认为,周年茂的飞黄腾达与其父有莫大干系。但是明白真相的人知道,周年茂是个实力派。很多老员工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说那些话的人,实在是不了解我们老板,对碌碌无为之人,管他三亲六戚,一个都不要。周年茂年纪虽轻,可是个有本事的青年。”

李嘉诚惟才是举的典型,还有女将洪小莲。一开始,洪小莲只是李嘉诚的女秘书,李嘉诚欣赏其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后来将其提拔为董事,数年中,洪小莲不仅为“长江”带来了滚滚财源,同时享誉业界。但凡与她交往过的人无不称赞他是个“有本事的姑娘”,是个“说话算数,能拍板的人”。

“长江”发展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李嘉诚从一开始就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只有人才,才能推动“长江”不断向前。一方面注重唯才是举,另一方面顾及下属利益,“长江”之水自然会源源不绝。

最令业界叹服的,还得说李嘉诚“以夷制夷”的用人之道。一直以来,由于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华人往往受洋人欺凌,因此即使是华人领导在面对洋人下属时,也难免心理上的劣势。如果有哪个华人能够雇佣洋人做下属,简直就是民族英雄。李嘉诚无疑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在他的高级下属当中,有不少外国人。当然李嘉诚雇佣外国人不是为国人扬眉吐气,而是为了实现他的全球商战计划。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嘉诚这样回答道:“我并没有想过用雇佣外国人来表现华人经济实力和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只是想集团的利益和工作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在利益分配方面,李嘉诚也从不厚此薄彼。其得力助手Erwin Lessner、Panl Lyone、Panl Lyons等人的待遇,甚至远远高于他们的华人前任。

在李嘉诚的洋下属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当初名不见经传,后来声名显赫的Simon Murnray。 早在上世纪70年代,Murnray就来到了香港,在当时最负盛名的怡和洋行一做就是14年。用他的话说就是“什么都卖过”,有着多种领域销售经验。Murnray曾经担任过怡和多家公司的执行董事,70年代后期还曾进入过伦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修学专业课程。

二人初次相识是在1979年,当时Murnray代表怡和贸易来长实推销冷气机,并且极力要求面见李嘉诚。也许是缘分吧,一向不过问这类小事的李嘉诚这次居然同意会见这位“鬼

佬”(港人对外国人的俗称)。结果一经接触,双方便互生相见恨晚之感。

1980年,Murnray下海自立门户,4年后,李嘉诚经由和黄将马世民和他的公司一并收入囊中,随后委任他为和黄二把手——董事行政总裁。

李嘉诚又看准了。Murnray上任伊始就为李嘉诚立下了大功一件——成功辅佐李嘉诚收购了港灯集团。经此一役,使得李嘉诚更加倚重Murnray。

Murnray为人称道并不仅仅因为能力强,他的人品同样让人刮目相看。无论是李嘉诚,还是同事、下属,亦或是客户,无一对Murnray交口称赞。

Murnray也是个勤奋的人。他的日程表上每天都排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会议,已经不再年轻的他却能应付自如。

最让人着迷的,还是Murnray的微笑。人们都说,Murnray的笑容很真诚。在和黄,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工,都能与他毫无拘束的交流。超强的人格魅力,自然为他赢得了上上下下的爱戴。

Murnray显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李嘉诚后来又将其提拔为港灯、嘉宏等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在当时,Murnray成了仅次于老板李嘉诚的大人物。

除此之外,李嘉诚还有一个编外智囊团。幼年时,父亲曾经为李嘉诚讲过孟尝君得客卿相助成就大事的故事。在重用人才方面,李嘉诚就好像一个现代版的孟尝君,极会利用“外脑”的智慧。李嘉诚曾经郑重地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虎将,其中l00个是外国人,200个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

在300虎将当中,对长实影响最大的当属大律师李业广。

李业广大即是律师,同时还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属于“两栖”超人。由于二人过从甚密,很多人都说李业广是李嘉诚的“御用律师”。李嘉诚辟谣说:“不好这么讲,我可没有本事包下李先生。”

李嘉诚这句话是中肯的。当时的李业广,不仅身兼20多家上市公司董事,而且还是许多商界富豪的高参。之所以与李嘉诚交往,乃是因为敬重李嘉诚之故。

一个敬重对方的为人,一个欣赏对方的才华,最终促成了二人的共同发展。李嘉诚毫不隐讳的说过,长实的不少扩张计划,都是“二李”共同操作的。

李嘉诚就是这样,既懂得用人,也乐于分享;既懂得经营人心,又不囿于人情。正如李嘉诚所说:“我公司里所有的行政人员,包括非行政人员,在过去10~20年中,人员变动是香港所有大公司中最小的,高级行政人员流失率低于1%。为什么?第一,我给他们提供了好的待遇;第二,我给他们提供了好的前途。”作为下属来说,他们还要什么?

兼济天下,“做商人首先要做人”

《孟子·尽心上》有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本思想,自古以来就是国人文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不乏兼济天下之士,比如千金散尽的范蠡,捐宅兴学的范仲淹,舍糖灭瘟的李五,乞讨兴学的武训,等等。与他们相比,李嘉诚毫不逊色。对于外界总把他定型为一个成功商人,李嘉诚每每直言:“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强者的有为”,李嘉诚认为“关键在于能否凭仗意志坚持正确的理想;能否凭仗毅力实践信念、责任和义务,运用知识创造丰盛精神和富足的家园;能否将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融入文化,使她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能历久常新;能否贡献于深爱的民族,为她缔造更大的快乐、福祉、繁荣和非凡的未来。”怀抱这种济世胸怀,李嘉诚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社会责任。

随着“长江”的塑胶花成功打入北美市场,每年数千万港元的盈利,使得“长江”成为

了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同时也为世界塑胶同行所瞩目。过人的实力和声誉,为他赢得了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的崇高地位。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加上李嘉诚还是一个善于自我推销的人,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表现自我,因此很快就招来了一场“口水风暴”。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在李嘉诚担任塑胶行业协会会长期间,潮州籍塑胶商在香港发展迅猛。这当中,自然与李嘉诚的榜样作用分不开,但是最重要的,还得益于李嘉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给予了潮商同业一定的帮助。最重要的一次,当属1973年成功化解塑胶业原料危机一事。

1973年,由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席卷全球,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香港受到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塑胶原料,半年时间竟然上涨了接近10倍!很多没有储备原料的厂家不得不被迫停产。

经过一番考察,李嘉诚了解到,其实塑胶原料涨价也不完全由战争造成,主要是香港的原料进口商乘机一致提价,加上炒家的介入,原料因此居高不下。有了事先准备,身为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挺身而出,组织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迫使原料进口商把价格降到了合理价位。与此同时,他还从“长江”的库存原料中匀出了十几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支援停工待料的塑胶企业。低价原料到港后,李嘉诚又把20万磅原料以原价转让给了其他殛需原料的企业。至此,笼罩在塑胶企业上空的原料危机总算烟消云散。

李嘉诚扮演白衣骑士,无疑触动了原料商和相关人的利益,他们从多方面攻击李嘉诚,对于他的义举大加诋毁,说他只不过是借自救之机赚取名声而已。其实不然,因为当时的“长江”,其经营重点早已转移到了房地产方面。而且塑胶原料危机爆发前,长江还有着为数不小的库存原料。李嘉诚这样做,不过是履行其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的责任,完全出于义务。

然则与1987~1988年度的“百亿救市”相比,原料危机事件又是小巫见大巫。在那场危机中,李嘉诚冒着更大的风险,也付出了更多的热情和心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续兴旺,恒升指数连年攀升。到1987年时,股市再攀新高,几成狂热之势。深知“盈甚必亏”的李嘉诚知道此时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于是抓紧运作。当年9月14日,李嘉诚在新闻发布上宣布:“长实系”拟发新股,集资103亿港元。对于这笔巨资的用途,李嘉诚表示将在3个月内公布。

由于“长实系”股票多年来稳健有加,因此一经推出,很快便被5家证券经纪公司垄断。 连李嘉诚也未能想到,刚刚过了一月有余,全球股市就一熊再熊。李嘉诚侥幸躲过了这场股灾浩劫,包销商们却欲哭无泪。

到10月20日,联交所主席李福兆竟然宣布停市4天!股市前途一片渺茫。26号重新开市后,恒升指数仍然暴挫不止。至此为止,五家包销商拟定的供股价格已经高出市价30%以上。按照协议,“长实系”承担一半责任,另一半责任则由5家包销商和下属上百家分包销商承担。“长实系”的集资计划大功告成。

大盘崩溃,也为“长实系”带来了廉价收购本系股票的契机。10月23日,李嘉诚向香港证监会提出了一个“稳定股市”的方案:动用15~20亿港元,吸纳“长实系”的市面散股,“协助本港股市的稳定”(当时长实系的股票庙会占到了香港上市股票总值的15%)。

权衡利弊,我们不难发现,李嘉诚此举非常冒险。根据以往经验,大盘崩盘以后,股市在两三年内都将处于低迷状态。

在很多人认为李嘉诚“犯傻”的同时,也有人把矛头对准了他。虽然李嘉诚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经济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但

也有人认为李氏此举“有为私之嫌”。一时间舆论纷纭,也因此,李嘉诚虽然得到了证监会的放宽政策,但是规定,“长实系”购入最高限额之股份,必须在一年内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时购入股份时必须每日公布详情。

也就是说,如果在一年限期内股价继续下跌,“长实系”收购的股票必蚀本。

好在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李嘉诚!1987年年底,股市便开始回扬,至次年4月,恒升指数已与1987年年初持平。李嘉诚趁机以配股方式将增购的股票出售,不仅没有蚀本,而且赚入了几千万港币。

无论舆论界怎么说,专业人士对李嘉诚“百亿救市”的举动给出了客观的看法:在股灾中,“长实系”虽然令包销商大受其害,但却挽救了香港股市。

当然,无论怎么样,李嘉诚怎么做都难逃投机之嫌,对于他的义举,人们更愿意把它称作“树立商业形象”、“放长线钓大鱼”等等。然而李嘉诚兼济天下的事实又是人们无可否认的,让我们来看看李嘉诚那些与商业不沾边的义举吧。

1978年9月,阔别祖国将近40年的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来到首都北京参加国庆典礼。时值十年动乱刚刚结束,谨慎的李嘉诚一再告诫自己低调,甚至为此赶制了一件中山装。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时明确表示祖国需要他们这样的游子。与此同时,李嘉诚也亲眼看到了内地的贫穷落后。我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李嘉诚虽然很快返回了香港,但是这个问题却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当年年底,李嘉诚获悉家乡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没有安身之所,想到幼时父亲教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诗句,李嘉诚立即写信给家乡政府部门,提出了捐建“群众公寓”的想法。

很快,由李嘉诚个人捐资590万港元、共计12500平方米“群众公寓”动土开工了。甚至于那些迁人新居的住户,都不知道自己的房子从何而来!

第二年,李嘉诚回到了家乡。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虽然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家乡与香港的巨大差距还是让李嘉诚泪水潜然。此后,李嘉诚又多次以个人名义捐资家乡,用于改善潮州地区的公共事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由李嘉诚带着捐建的韩江大桥,仅此一次,李嘉诚就捐款450万港元。几十年间,李嘉诚为家乡捐出了不下几千万港币。

只扶助家乡父老,无疑与兼济天下相关甚远,让我们看看李嘉诚在潮州以外的足迹吧。 1984年,李嘉诚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币;1991年再捐500万港币,同时表示以后将陆续捐赠6000万港币。

1987年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币,用于赞助儒学研究。

1988年向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币。

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第十一届亚运会。

1991年捐赠5000亿港币,赈济中国华东地工遭受特大水灾。不久后再捐500万,赈济遭遇强台风灾害汕头市。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今,在中国内地,李嘉诚共计捐款12亿港币。

李嘉诚资助的最大公益项目,当属1981年兴建的汕头大学。到目前为止,仅此一项他已捐出了21亿港币之多。

在香港,李嘉诚更是妇孺皆知的大慈善家。从1977年起,他先后捐款达4亿港币。与此同时,他也是出名的小气。和其他富豪相比,他显得非常老土:他不吸烟,不喝酒,极少跳舞,如无必要必定在公司食堂吃饭,甚至于普通人说扔就扔的旧鞋子,他都舍不得扔„„

1980年,李嘉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致力提升社会能力的基金会,积极推动“奉献文化”,广泛参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事业。此后,基金会简直成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多年的精心呵护,李嘉诚基金会终于长大成人。

2006年8月24日,李嘉诚再次惊爆了世人的眼球——宣布将他个人财产的三分之一

(480亿港币)注入基金会作为慈善之用!

李嘉诚,这个从贫穷中起步的富翁,这个喜欢穿旧皮鞋、戴便宜手表的超人,却把480亿巨额财富弹指挥向民间。他用切实的行动诠释了自己心中的财富真谛——兼济天下,也赢得了天下。

运筹帷幄,斗智不斗力

熟悉中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这个“草根”型的皇帝出身寒微,一生充满传奇,也给后人留下很多名言警句,比如在与项羽对峙时的“斗智不斗力”原则,就是一套最为实用的竞争取胜法则。我们姑且不论爱读书的李嘉诚是否读到过这段历史,但是纵观他的商战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其实是一个现代版的刘邦。坚持“斗智不斗争力”的李嘉诚,屡次避开了对手的锋芒,运筹帷幄之间,游刃有余于商场,最终一手缔造了一个固若金汤的李氏商业王国。

早在做茶楼伙计的时候,李嘉诚的聪明才智就开始崭露头角。及至做推销员时,生性腼腆内向且不善言谈的他,却凭着多变的推销技巧和过人的智慧,最终得到了老板、客户和同事们的认同。

在推销小铁桶的过程中,李嘉诚开发出了很多新招式,比如酒店直销,每次都能销售出上百只小铁桶。同事们看在眼里,纷纷效仿。一次,闻听一家大酒店落成,几个同事贪功心切,抢先找到了老板,谁知却碰了一鼻子灰。原来早有另一家五金厂捷足先登,老板已经有意与他们交易。

闲聊时,同事们故意激李嘉诚出马,李嘉诚也觉得这是个大客户,就这样放走了太过可惜,于是迎难而上。令同事们不解的是,李嘉诚居然没有去找老板,反倒和酒店中的一个职员交上了朋友。几天后,李嘉诚就从朋友口中找到了突破点:老板的宝贝儿子喜欢看赛马,整天缠着老板,但酒店开张在即,老板哪有时间?

于是李嘉诚请朋友搭桥,自己掏腰包请他们二人看赛马。有自己的职员跟着,老板也很放心,一场赛马看得“太子爷”兴高采烈,老板自然也很感动。想起以前曾经拒绝过李嘉诚所在的五金厂,老板“不好意思”地询问李嘉诚的产品报价,李嘉诚早有准备,立即报了一个比对手稍低几元的价格。加上产品质量过硬,老板爽快地订下了380个小铁桶,李嘉诚走“太子路线”大获成功。

还有一次,李嘉诚向一家酒店推销时遭到了老板毫不客气的拒绝。走出酒楼,李嘉诚不免沮丧,但是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李嘉诚再次找到老板,看着对方不厌其烦的神情,李嘉诚真诚地说:“是这样的,我刚才匆忙下楼很不礼貌,我还没有征求先生对我推销方式的意见呢。我是个新人,也很年轻,难免有不足之处。我对先生并无其他所求,只求先生能以长辈的身份,给我提一点宝贵意见!”

这一次,老板不能不对李嘉诚刮目相看了,他赶紧说道:“年轻人,并不是你不懂礼貌,应该说你是个很会做事的人,你当推销员也很称职。只是你们五金厂太小,产品难登大雅之堂,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酒店,一般都从有名气的厂家进货。所以我只能拒绝你,请你原谅。”

“没关系,如果我处在先生的位置,也会这样做的。”李嘉诚停顿了片刻,忽然问对方:“如果我没有猜错,贵店是否从香港名气很大的凯腾五金厂进过小铁桶?”

老板很意外:“年轻人,你怎么知道这些?”

李嘉诚笑了笑:“都是做这一行的,我们当然不会没有耳闻。”

老板说:“你们知道就好,我就直说了吧,凯腾与我们是老关系了,他们生产的镀锌小铁桶,我们用起来相当顺手,这也是我拒绝你的原因。”

李嘉诚还是温和地笑笑说:“先生有可能对小铁桶的生产工艺不太了解。据我所知,凯腾虽然声誉很高,可是他们的产品质量却很值得怀疑。据我所知,他们生产的小铁桶用的并不是所谓的进口镀锌板材,而是使用我们五金厂不用的边角余料做的,许多买主都被他们蒙在鼓里。”

老板大吃一惊:“不可能吧?年轻人,你该不是为了推销自家产品,所以才败坏其他同行的声誉吧?”

李嘉诚仍然温和带笑:“是的,先生,我本不该透露这些行业秘密,只是我刚才与您一席交谈,感到您人格高尚,无意中便说漏了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

毫无疑问,李嘉诚走后,老板请来了工艺专家对酒店用的小铁桶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水桶的接口极多,正像李嘉诚所说。进一步验证,又发现李嘉诚所在五金厂的小铁桶非但都是用上好镀锌板制成,而且价格也更低廉。于是,老板马上派人一次性订购了500只小铁桶。

当然与后来李嘉诚进军地产界首战告捷相比,前面的例子就太小儿科了。经历了塑胶花狂热的时光,李嘉诚深感塑胶业难有大的作为,于是不顾众人反对,居然乘全球股市大跌、香港百业萧条、楼市一跌再跌之际,毅然进军地产界,并且发出狂言,要与香港地产老大“置地”过招,做香港地产界的巨无霸。

其实早在1958年,李嘉诚就开始涉足地产界,兴建了一座12层高的工厂大厦,2年后又兴建了另一座工厂大厦。只不过当时“长江”的主业还是塑胶,不被关注而已。这一次,李嘉诚要进行一次战略转移。

李嘉诚进军地产的投资策略非常大胆——只吸不抛,只买不卖。他借助加拿大帝国银行的财力大力收购地皮,广置地产,至1976年时,“长江”已经拥有了多达635万平方米的楼宇面积。但是当时的“长江实业”,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中型房产企业,与置地过招,还差得太远。

1977年,李嘉诚终于向房地产老大置地占据的中环进军了。凭借着过人智慧,李嘉诚兵不血刃地就取得了香港中环地铁工程。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铁公司招标的消息就被媒体传得沸沸扬扬。到1977年年初,李嘉诚得到了确切消息,地铁公司的招标日期是1月14日。

李嘉诚明白,凭“长江”的实力要想中标胜算并不大,抛开占据中环多年的置地不说,参与竞标的地产商哪个不是虎视眈眈,个个身手不凡。怎么办呢?李嘉诚多方打听,最后得出了一个重要地结论:地铁公司招标的工程,其地皮原属邮政总局,作价在2亿多港币,但地铁公司资金薄弱,曾经就购买地皮问题多次与香港政府多次接触,试图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但终遭拒绝。为此地铁公司不得不以高息贷款的方式救急,现在急需现金回流,同时希望获得盈利。

据此,李嘉诚作出了有针对性的标书:一,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如果“长江实业”中标,将由长江提供现金做建筑经费;二,将地铁上盖建筑物设计成一流建筑物,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双方分享,地铁公司占51%,长实占49%。

与此同时,相关单位也在不遗余力地刺探消息后,做出了各自的标书。作为房产老大的置地自然呼声最高。然而到了4月5日,所有媒体却都倒向了“长实”——“长实”中标了!相关报纸引用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的话,对“长实”中标做了简要的说明:“若干间公司均对与本公司全作甚至感兴趣,因而竞争很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卒为长江获得,因其建议对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知彼知已,方能百战不贻;有的放矢,李嘉诚何愁不中标!

另一方面,李嘉诚再接再厉,至当年年底,“长江实业”的物业面积一跃上升到1020

平方英尺,超出上年几近一倍,与拥有1300万平方英尺的置地相差无几。至此,李嘉诚的下属们才明白了老板当初说要做地产界的巨无霸并非戏言。

在股市上,李嘉诚的手段更是令人叫绝。当年他收购九龙仓中途退场既赚面子又赚钱、不动声色控股“和黄”等事迹,时至今日仍然是各大商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1977年,继首开华人收购外资之先河成功收购了美国财团控制的永高公司之后,李嘉诚又把目光瞄准了怡和旗下的九龙仓。他不动声色地吃进了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引得九龙仓股值水涨船高,从15元一路涨到了46元。

2000万股,使得李嘉诚成为为了九龙仓的最大股东。怡和发现自己的股票被人暗中收购,赶紧采取对策,但为时已晚,最后九龙仓请出了汇丰银行董事长沈弼出面,劝说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最终答应了沈弼。

很快,船王包玉刚找到了李嘉诚,原来包氏财团也在吸纳九龙仓股票。最后,李嘉诚将自己手中的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0元每股的价格让给了包玉刚,仅此一项净赚6000万港币!有了李嘉诚的帮助,包玉刚顺利实现了其减船登陆的计划。对此,包玉刚自然感激有加。就这样,李嘉诚既给了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董事长面子,又在大赚一笔的同时卖了包玉刚一个人情,可谓两全其美。

这不过是李嘉诚收购计划的开始。兵贵神速,李嘉诚又向“和黄”进发了。联系前后,我们甚至可以说,收购九龙仓只是李嘉诚入主和黄的前奏,没有之前的人情准备,长江实业不可能实现后来的小蛇吞巨象。

“和黄”是一家合并改组公司,其前身是“和记洋行”和“黄浦船运”。当时的“和黄”虽是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但由于发展过快,于1973年后便走上了下坡路,后来“和黄”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由汇丰银行出资1.5亿元港元,获得“和黄”33.65%的股权。但是有鉴于香港法规,拥有股权的汇丰银行却不能参与“和黄”经营。也就是说,汇丰银行势必需要找到一家有实力的公司出售“和黄”。汇丰银行也通过各种渠道公开表示,只要和黄的业务有起色,他们就会将和黄出售。

李嘉诚首先找到了前不久帮助过的包玉刚,这不仅因为对方身为汇丰银行的董事,且与汇丰银行关系密切,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中持有9000万股“和黄”股票,想到之前李嘉诚的成全,包玉刚痛快地答应了。接着,李嘉诚又通过包玉刚的引荐,多次与汇丰董事长沈弼接触,最终精明强干且诚信的李嘉诚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并且是一锤定音,完全没有给其他公司角逐的机会!

1979年9月25日,李嘉诚特意举行了专场记者招待会,宣布“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的9000万股“和黄”股票。新闻界震惊了,和黄前任大班韦理则无可奈何地说:“李嘉诚此举等于用2400万美金做订金,购得了价值10多亿美元的资产。”

一个资产仅有6.93亿元的公司,居然成功控股了市值62亿元大型集团公司,在这当中,既有做人的学问,又有商战的奥妙。经此一役,李嘉诚不仅为长江实业赢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桶金,也为自己赢得到“超人”的称号。

放眼全球,做全世界的生意

海尔CEO张瑞敏曾经说过:“与狼共舞是迟早的事情,要不想被狼吃掉,就得果敢地走出去,把自己变与一条狼!”凭着这样的经营理念,早在国内企业在价格战中愈陷愈深时,“海尔,中国造”就开始在欧美市场崭露头角。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君。受地域、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与李嘉诚相比,张瑞敏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当国内企业们开始向海外进军之时,李嘉诚甚至已经凯旋而归了。

在上世纪80年代,当大多数国人的头脑中还满是国界概念时,李嘉诚便捷足先登,积

极投资海外事业。早在1977年智胜置地的同时,李嘉诚就把投资的触角伸到了海外,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以2亿港币收购了位于美国休斯顿的商业大厦;也是1981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币,将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希尔顿酒店收入囊中。几年时间,“长江实业”便在北美拥有了28座大型地产。

英国人Murnray加盟后,李嘉诚的进军海外的步伐再度加快。由李嘉诚、Murnray以及当时的长江副主席麦理思组成的三人小组,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穿梭在太平洋上空。

1986年,经加拿大帝国银行牵线,李嘉诚以32亿港币的价格一举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到1991年时已经控股95%,由于收购时石油市场低迷,此项投资为“长实系”带来了丰厚且长久的利润。

1988年,李嘉诚再下大手笔,以32亿的惊人低价买入了加拿大温哥化一片比香港铜锣湾还大的地皮。于是一方面是专业人士担心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房产生意不好做,另一方面却是一批唯李嘉诚马首是瞻的华人富豪如郑裕彤、李兆基、何鸿燊等人,为当时经济极不景气的加拿大带去了数百亿资金,以至于每当李嘉诚出现在加拿大,便被当地官员和商人团团围住,一位了解中国文化的官员甚至称其为“我们加拿大的赵公菩萨。”中一位魁北克省的商务官员甚至将李嘉诚的一张肖象挂在了办事处,逢人便说“这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有得必有失,在被加拿大人视为菩萨的同时,李嘉诚也成了香港舆论界口诛笔伐的走资派,每每拿李氏二子加入加拿大国籍、大肆收购北美企业等“说事儿”。有一次,面对美国《财富》杂志的记者,随行的Murnray一语道破了天机: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有点太小,这的确有点狂。但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在投资的加拿大的同时,李嘉诚也向英伦三岛发起了挑战。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币,收购了英国皮尔逊公司将近5%的股权。对方发现及时,立即组织反收购,李嘉诚立即改变策略,乘对方股份上扬之际果断出手,净赚1亿港币有余。

1987年,经Murnray提议,李嘉诚以闪电般的速度,用将近4亿港币的价格买进了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几经努力无果后,李嘉诚故伎重演,乘高抛股,赢得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为和黄通讯业务进军欧美抢占了一片前沿阵地。

由于种种原因,此役后李嘉诚退出了英国,转而进攻美国。1990年,他曾经试图收购“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名下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一半,最终因这家银行遇到诉讼麻烦而搁浅。

后来,李嘉诚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了友谊。在李察明遇到财务危机时,李嘉诚的诚信再次转化成真金白银:李察明求助于李嘉诚,为表诚意将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一座大厦49%的股权以极低价格拱手让给李嘉诚。

早就获得了新加坡居留权的李嘉诚,在新加坡却没有太大的投资,不达在由曹文锦牵头组织的新达城市地产公司中,李嘉诚也有10%的股份。

转眼到了1992年,李嘉诚给世界带来了更大的震动,这一次,他把手伸向了日本列岛。当年3月,李嘉诚和郭鹤年一起,在日本商业巨头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挫和下,携60亿港币,赴日本发展地产。面对巨大震动的日本商界,面对蜂拥的记者,李嘉诚说:“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我们香港商也有同样的想法。说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就是‘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世界其他地区,李嘉诚也有所斩获。比如1999年年初成功以低价(当时和黄出价1000万美元,另两家美国公司分别出价1100万、1160万美元)买下巴拿马运河营运权、同年3月成功收购印尼雅加达国际集装箱码头51%的股份等等,虽然两次收购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风波,但是这又怎么能阻止李嘉诚进军全球的决心和步伐?时至今日,李嘉诚仍然是当之无

愧的货柜大王。另一方面,李嘉诚父子的全球电讯网也于2002年彻底铺就,其合作中甚至包括传媒巨头默多克。

当然,李嘉诚在进军世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大陆这块大蛋糕。早在1991年,李嘉诚就联合郭鹤年、荣智健等人借壳上市,成功进入了大陆商业界。1992年,李嘉诚在大陆的房产投资可谓四面开花,在北京、上海、青岛、重庆、深圳、广州、珠海等大中城市,发展了20多个大型地产项目,其中不乏北京“东方新天地”这样的大手笔。至2004年,李嘉诚已经完成了超过600万平方米的地皮储备,当时适逢大陆一系列房产调控政策出台,让人不免想起李氏30年前在香港导演的“逢低吸纳”之操作。仅2004年一年,长实系在中国内地的地产投资计划就涉及金额几达500亿港币!2005年至今,长实系依然没有丝毫放缓投资步伐,在北京、成都、武汉、西安等大城市都有惊艳表现。

有着深厚“中国情结”的李嘉诚,在大陆最为人认可出最为自己满意的投资当属进军中药产业。一直以来,李嘉诚都在为中药走出国门而努力。最早,李嘉诚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响应港府号召,斥巨资50亿美元,试图将香港打造成中药出口港。然而几年下来,“中药港”之梦未能实现。与智囊团分析后,李嘉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药产业需要浓厚的专业积累,单纯靠资本运作难有成效。要想实现这个计划,就得寻求有实力的中药主体企业合作。李嘉诚的眼光,瞄准了有着“天下第一堂”之称的老牌中药企业北京同仁堂。经过一番交涉,2000年10月,长实系与北京同仁堂联手,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及至同仁堂一上市,李嘉诚便轻松地取得了3.28%的股权,成为同仁堂的第二大股东。

2001年,李嘉诚将中药投资计划重心放在了上海。经过一番努力,当年8月,由长实系与上海市药材公司放下的上海中药一厂共同出资的上海和黄药业公司成立;接着李嘉诚南下广州,于2002年3月与“广州美晨”合组成“广州和黄健宝”,并成功拿下80%的股权;当年12月,李嘉诚直接与同仁堂集团总部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最后一步,李嘉诚把目光瞄准了另一老牌中药企业“广州白云山”,并且于2004年8月与对方成功合资成立了和记英寸中药有限公司,投资额高达3.45亿元。至此,李嘉诚拥有了一个北有同仁堂、东有上海和黄、南有白云山的中药产业战略网络,依托长实系在其他领域的相关网络,李嘉诚很顺利地就用中药敲开了欧美等国的大门。既收获了真金白银,又使老祖宗留下的国粹在世界的另一端大放异彩,可谓名利双收。

在其他领域,李嘉诚也大有收获。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之后,他在广州打造玩具城、在烟台开发港口、进军生物工程等等,都为长实系带来了不菲的利润和品牌动力。与此同时,李嘉诚还曾多次救次子李泽楷于危难之中,这个人称小巨人的年青人,其进军世界的雄心大有乃父之风,甚至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嘉诚的全球战略,必将更加顺利,更加圆满。

李嘉诚:华人首富,“超人”大亨他,身无分文却能轻而易举地挖得第一桶金;出身寒微却能征服名门小姐的芳心;他从一个当街推销员变为“塑胶花大王”;他胆识过人,以7亿搏60亿„„在商业巨子李嘉诚身上,演绎着不息的传奇,他的创业历程,是一段神话、一段历史、一部“超人”的故事集„„ 个人档案: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市。

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

1943年,父亲李云经去世,少年李嘉诚被迫辍学谋生。

1950年,在箕水湾创建了长江塑胶厂。

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市场。

1977年,智胜置地,成为香港地产界大锷。同年进军海外,在加拿大温哥化投资地产。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0年,斥资建立“李嘉诚基金会”,几十年间为慈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捐资数百亿港币。

1985年,出任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8年,李嘉诚开始跻身世界富豪行列。

1991年,涉足大陆投资领域,至2005年年底投资资金超过1000亿港币。

1992年,被国务院聘为首批香港事务顾问,4月获北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从2000年至2007年,李嘉诚已连续7年位列美国《福布斯》“全球十大富豪排行榜”。 2005年,长实系的投资项目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李嘉诚将自己的财产的三分之一(480亿港币)捐出,举世大哗,同年荣获“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2008年,李嘉诚荣获《福布斯》第一个终身成就奖。

天道酬勤,成功有路勤为径

古诗有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民间也说“人走时运马走骠”,千百年来,对于成功者,人们往往以“幸运”一词以弊之。成功时,往往惊呼“运气来了城墙都挡不住”;失败时,又每每慨叹“天不助我我奈何?”同样,对于超人李嘉诚,很多人甚至媒体,也往往冠以“天之骄子”、“幸运儿”等头衔。甚至有“专业人士”为此论据找到了若干证据,比如以小博大收购“和黄”;无人担保却可赢得塑胶花经销商的金额订金:进入地产界后得到地铁公司主席唐信的垂青,获得车站上盖的发展权;长江上市后,适逢股市一牛冲天;等等。莫非李嘉诚果真是天生的幸运儿?

翻开李嘉诚的既往史,我们会发现,李嘉诚既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对于他的成功,香港《星岛经济纵横》曾经有过一段中肯的评价:李嘉诚赢得财富一生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耐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注定要将一个重大的使命交给李嘉诚,所以青年李嘉诚非但不是什么幸运儿,而且非常不幸。生于忧患的李嘉诚,选择了在苦难中顽强奋斗,这是他成就伟大事业的根本原因。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在潮州府海阳县。李家是个不折不扣的书香世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父亲李云经,走的也是治学执教之路。1940年,李云经举家迁往香港,投奔妻弟庄静庵。

李云经早年也曾“纵横”商场,由于种种原因,可谓“一生无成”,遂将希望寄托在长子李嘉诚身上。好在李嘉诚天性聪颖,读书刻苦,优异的学业,成了父亲最大的慰籍。李嘉诚的堂兄李嘉智回忆道:“嘉诚小时候就像书虫,天生是读书的料子。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然而世事多变,天生就是读书材料的李嘉诚,却不得不“走”上了经商这条路。

1943年冬天,李云经因肺病撒手人寰。临终前,他给李嘉诚留下的只有“贫穷志不移”、“做人要有骨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遗言和一副家庭的重担。为了养家糊口,李嘉诚被迫辍学,过早地走上了社会。

李嘉诚第一份工作,是在茶楼做小伙计(在这之前,他拒绝了到舅舅公司工作!)。每天早晨5点,李嘉诚就得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点心等,白天客人少时,大伙能休息,但李嘉诚是个“低等伙计”却得呆在茶楼伺候,到茶楼打烊时,往往已是夜深人静了。一天下来十几个小时,李嘉诚的辛苦可想而知。用他的话说,“当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的睡三天三夜”。当然他只是想想而已,对于工作,他从来不敢丝毫懈怠。为了保证不迟到,他把闹钟调快10分钟,总是最早到茶楼。这个习惯也伴随了他的成长。在业界,“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早已传为美谈。

让李嘉诚高兴的是,这个工作不仅是一个饭碗,而且非常有意思。在茶楼这个小社会里,三教九流充斥、五行八作皆有,茶客或儒雅、或粗俗、或深沉、或肤浅,谈古论今者有之,散布各种小道消息者亦有之,这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李嘉诚获益匪浅。后来,李嘉诚开始在工作之余“研究”顾客,经过一番磨练,他甚至可以根据各位茶客的举止言行,揣测出他们的籍贯、职业、财富、性格、喜好等等。加上他待客热情真诚,自然获得了老板的欢心。更重要的是,这既为李嘉诚无形中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也让他从茶客的谈话中学到很多做生意的诀窍。一切的一切,都为他以后纵横商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令人佩服的是,李嘉诚在辛苦工作之余还不望学习,没有时间读书,他就自学英文。他把英文卡片放在衣袋里,趁白天没人时背上一阵子,几个月下来小有成就。

这天,一个外国人光临茶楼,适逢老板在场,他走上前去说道:“先生,您请坐,欢迎光临!”谁知对方不懂中文,一连串洋文听得老板傻了眼。恰巧李嘉诚在一旁,他立即用英文招呼对方:“先生,欢迎您来,请坐!”这下轮到外国人傻眼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小伙计居然会英文,于是他伸出大拇指,对李嘉诚说:“你真棒!”李嘉诚礼貌地说:“谢谢!您喝什么茶?”„„一来二去,外国人成了这里的常客。

茶楼的工作终归不是李嘉诚的理想,谢绝了老板了执意挽留,李嘉诚跳槽到了舅舅的钟表行。随着日本投降后香港经济复苏,舅舅生意日隆,李嘉诚也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在此期间,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经商之道。通过看报纸,年仅17岁的他居然总结出了这样一条商业信息:随着香港经济复苏,大量人口涌入必然会加大对五金产品的需求。如果能够办一家五金厂,一定能发财。于是他说服舅舅,做了一家五金厂的推销员,开始为自己创业做准备。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跑。有了之前做茶楼伙计的经历,李嘉诚从来都不感到推销像其他人说的那样“腰酸腿疼”。当然让他出类拨萃的,还是他过人

的推销之道。比如在当时推销白铁桶一般都是找杂贷铺,但是随着五金厂越来越多,这条路也越来越难走。李嘉诚想到了直销。他发现旅店是铁桶需求的大户,于是他送货上门,将样品直接送到旅店。由于少了中间环节,他的价格自然比杂货铺的价格低廉,加上过硬的质量,旅店方面自然乐意。这一招大获成功,李嘉诚的销售业绩遥遥领先,很快被提拔为主管业务的厂长助理。

然而在众人的羡慕眼光中,李嘉诚却选择了激流勇退,转而加入了一家塑胶厂。原来李嘉诚发现,同样是推销桶,自己使出全身解数仍然斗不过推销塑胶桶的对手。一番“研究”之后,他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产品本身的问题,美观、轻便的塑料产品必然会受到顾客的欢迎。李嘉诚及时抓住了塑料厂厂长抛过来的橄榄枝,转而推销塑料产品。

当时塑胶厂共有7名推销员,李嘉诚最年轻,资历也最浅,另外几位不仅经验丰富,而已有固定的客户。但心高气傲的李嘉诚从不允许自己输给别人,每一天,他都背着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别人做8个小时,他就做16个小时”,仅仅几个月时间,李嘉诚便后来居上,凭着无人可及的销售业绩坐到了部门经理的职位。一年之后被提拔成总经理,这一年他才20岁!

20岁就做到总经理,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成功的巅峰,但对于李嘉诚来说只不过是人生的起点。怀着更远大的抱负,在正常工作之余,他不辞辛劳地学习各种知识和相关技术,为自己创业做准备。

1950年的夏天,李嘉诚用积攒下的5万元港币创办了长江塑胶厂。身为老板,他始终信奉“勤能补拙”,始终保持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为老板,他仍然保持着当初做推销员时的作风,每天工作16个小时甚至更多。那时的李嘉诚,有着老板、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等多种职位。为了保证“长江”不断成长,李嘉诚依然不忘业余自学。最终,大批订单向“长江”涌来,李嘉诚开始在企业界崭露头角。

„„

时至今日,距“长江”成立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李嘉诚也早已成为了众所周知的超级富翁。但是他积极勤奋的作风依然没有改变分毫,不仅严于律己,还将这一美德完整地传递给了两个儿子。我们有理由相信,时刻秉承“天道酬勤”理念的李嘉诚,必将带领“长江”赢得更大的成功!

“诚”心可“嘉”,“诚”字招牌打天下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才能坦诚相待,和睦相处,彼此相互信任。然而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抛弃了诚信,从此远离了人们的信赖。他们虽然也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但是久而久之,他们终将成为孤家寡人,为世人所抛弃。与此相对,那些成大事者,他们无不是以欺骗他人为耻,以诚信待人为底线,因而他们也无一例外地能够在取得成功的同时,赢得世人的尊重。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这个时代诚信为人的典型代表。

纵观李嘉诚的既往史,我们发现从始至终,李嘉诚的经商之道,其实就是做人之道。他说:“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经商就像是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能够做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0年,李嘉诚在箕水湾创建了长江塑胶厂。经过一番努力,订单雪片般飞来。李嘉诚激动之余,组织人力加班加点,以期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然而就在大家拼命赶进度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了。

这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李嘉诚刚要休息时,助手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单子。 “是不是又是订单?”李嘉诚高兴地问道。

“不是的”,助手答道:“老板,这是一张退货单。”

什么?看过退货单,李嘉诚明白了:这是一家经销塑料玩具的公司,对方的要求是越精美越好,但由于订单太多,李嘉诚忽视了产品质量,残次品太多。很快,仓库里堆满了退货。

更要命的是,正当李嘉诚想办法补救的时候,由于资金有限,没有按时得到货款的原料供应商扬言要在业内宣传李嘉诚“赖债不还。”消息不胫而走,很多生意上的朋友听说此事开始对李嘉诚敬而远之,李嘉诚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还不太成熟的李嘉诚,不免把火发到了相关人员的头上,但这样一来无异于雪上加霜,一时间人心惶惶,长江厂濒临倒闭。

李嘉诚是个大孝子,虽然长江厂危在旦夕,但他回到家中仍然强作欢颜,免得母亲挂怀。但母亲又怎能没有察觉,笃信佛教的母亲一方面早晚敬香拜佛,另一方面用佛家掌故喻示儿子。

这天,母亲把李嘉诚叫到跟前,对他说道:“阿诚,你坐下,给我倒杯茶吧。”

母子俩喝着茶,开始闲聊。母亲说:“你知道潮州城外的开元寺吗?”

“听说过,”李嘉诚回答。

“以前,这座庙里有个主持,叫云寂大师,为人善良且充满智慧。后来云寂大师老了,他把自己的两个弟子一寂和二寂叫到跟前,每人给了一袋子谷种,让他们播种,说到了秋天谁收的谷子多就让谁做主持。到了秋天,一寂收获了很多谷子,二寂却两手空空,说自己没有管好田地,种子没有发芽„„然而,云寂大师最后却让二寂做了主持。”

“为什么?”李嘉诚问道。

“让二寂做主持,一寂自然不服。大师说,之所以让二寂做主持,是因为他诚实,因为给他们的谷种都是煮过了的。”母亲说:“为人与经商都是一个道理,讲究的是诚信。”

听了母亲的话,李嘉诚非常内疚。第二天一早,他就把工人们召集到一起,坦承由于自己经营失误连累了员工们,并为自己这些天来牵怒于人向员工们真诚道歉,同时承诺今后与工人们同舟共济,绝不损及工人利益保全自己。一旦“长江”有所好转,立即召回被辞退的工人。一番诚恳的道歉,赢得了员工们的原谅,内部情况逐渐好转。

紧接着,李嘉诚开始逐一拜访经销商,在向大家道歉之余,保证他们可以“全部退货,就是倾家荡产也不会让经销商蒙受损失!”

然后李嘉诚又把原料供应商和银行负责人请到了“长江”,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只要给予放宽,自己一定想办法偿还欠款,同时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现状——“长江”随时有可能倒闭,真诚向他们求教。李嘉态的诚恳打动了他们,最后银行答应放宽期限,但是在未偿还之前不再向“长江”发放新货款,材料商方面也同意放宽付款期限,并表示如果“长江”再进原料,必须先付70%的货款。

得到了喘息之机,李嘉诚马不停蹄展开了推销。他把退货清理一遍,将残次品挑出,然后一律打上“次品”字样,除了低价卖给专营次品的商店以外,他还亲自带领员工上街推销,由于价格低廉,倒也销量可观。最终,李嘉诚回了部分资金,他将其中的一部分还了贷款,另一部分还了原料商。虽然没有如数还清,但李嘉诚说到做到的精神赢得了他们的认可,银行再次放贷,原料商继续供料,加上李嘉诚把好的质量关,客户们也再一次回到了身边,“长江”终于渡过了危机。李嘉诚也适时兑现了对工人的承诺,不仅召回了之前被辞退的员工,而且每个员工都得到了一个红包。

每当回首这段岁月,李嘉诚每每感慨地说:“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是的,诚信不仅挽救了濒临倒闭的“长江”,也为“长江”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商场如战场,渡过信誉危机几年后,“长江”又迎来了生存危机。当时的香港市场,塑

胶企业林立,市场已趋饱和。为了谋求生路,李嘉诚很早就开始寻求能够替代玩具和生活用品的塑胶产品。这一次,又是英文帮了他的忙。在一次读英文报纸时,李嘉诚意外地发现了塑胶花卉这条商机。

首先,李嘉诚飞到了意大利,以非法劳工的身份进入了当时仅有的生产塑胶花卉的企业。自己用心揣摩之余,李嘉诚还不惜花费血本,经常请意大利技师吃中餐,将相应技术学得滚瓜烂熟。几个月后,李嘉诚飞回香港,除了满脑子的知识,还有几大箱样品和相关资料。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斗,长江厂富有东方韵味的塑胶花终于生产了出来,而且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香港市民乃至东南亚消费者的追捧,长江厂一时名声大振。

但是李嘉诚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自己之所以成功只不是下手早而已,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激烈的竞争。果不其然,不久后香港就冒出数家塑胶花生产商。这时候,规模较小“长江”明显就落了下风。怎么办?李嘉诚一方面扩大“长江”,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下起了功夫。

几乎与此同时,一家洋行也找到了李嘉诚,提出包销“长江”的产品(当时的香港,对外贸易基本上为洋行垄断),经过考虑,李嘉诚谢绝了对方的“好意”。他明白,自己的产品有人包销很好,但是如果甩掉了中间环节,岂不是更好?

和李嘉诚想得一样,欧美的销售商们也希望绕过香港洋行。几经辗转,李嘉诚终于和一家欧洲经销商取得了联系。对方对“长江”的塑胶花产品赞不绝口,但是参观完“长江”的厂房后,对方出看出了“长江”实力不足,为了保险起见,他要求李嘉诚找人担保。

谁会为李嘉诚担保呢?李嘉诚最终也没找到担保人。但他无论如何不会轻易放弃。第二天,李嘉诚带着连夜赶制出来的9款样品,来到了对方下榻的酒店。

寒暄过后,李嘉诚拿出了样品,默默地放在了批发商面前。看着对方欣赏的表情,李嘉诚心里稍稍放松。

十几分钟后,对方终于把目光转到了李嘉诚的脸上,眼光里满是欣赏和赞许。他说:“李先生,这9款样品,是我所见到过的最好的一组,我简直挑不出任何毛病。李先生,我们可以谈生意了。”

怎么谈?没有找到担保人的李嘉诚索性直率地告诉对方:“承蒙您对这些样品的厚爱,我和我的设计师们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总算没有白费。我想您一定知道我的内心想法,我是非常希望能与您合作。但是我又不得不坦诚地告诉您,我实在找不到殷实的厂商为我担保,十分抱歉。”

让李嘉诚没有想到的是,听完他的话,对方并未表现出吃惊或失望等神情,只是双眼烔烔地盯着他。李嘉诚接着说:“请相信我的信誉和能力,我虽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业主,但在同行和关系企业中有良好的信誉,我是靠自己的拼搏和同仁的帮助,才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的。您已经考察过我的公司和工厂,大概不会怀疑本公司的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我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够建立合作关系,并且是长期合作。尽管目前本公司的生产规模还满足不了您的要求,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扩大生产规模。至于价格,我保证会是全香港最优惠的,我的原则是做长期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销,互利互惠。”

一番诚恳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对方,他微笑着说:“李先生,你奉行的原则,也是我奉行的原则。我这次来香港,就是要寻找诚实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互利互惠。只要生意做成,我绝不会损人利己,否则就是一锤子买卖。李先生,我知道你最担心的是担保人。我坦诚地告诉你,你不必为此事担心,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

李嘉诚愣住了。世上哪有这样的事?

“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人。”对方微笑着说道。 双方立即签订了合同,而且对方自己提出了提前一次性交付货款,从而一举解决了李嘉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从此之后,李嘉诚甩开中间商,产品直销欧洲市场,第二年公司

营业额就达到了1000多万港币,成了响当当的“塑胶花大王”的称号。这一年,李嘉诚刚刚30周岁。

看过上面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是诚信为李嘉诚赢得了那个重要的订单,可见诚信并非只是一种美德,它同样是我们赢得成功的要素之一。类似的例子,在李嘉诚的人生轨迹中还有很多,带着诚信,李嘉诚一路向前,一手缔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商业帝国。放眼四海,能做到这些的能有几个?那些满身铜臭的奸商们,又怎么能不汗颜?所以,无论身外何地,身处何时,诚信永远都应该是我们做人的底线。当你做到了这一点,你首先已经是一个不为利益所动的“君子企业家”,在赢得尊重的同时,自然也能收获相应的经济效益。 知人善任,利益共享

古人云:“智莫大乎知人。”对于企业家来说,知人尤为重要。没有知人,何来善任?没有合适的人才,企业何来发展?又如何抵御风险?反过来说,一个知人善任的企业家,即使起点较低,也必然会成功。从一个茶楼下等伙计,一步步成长为华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超人李嘉诚的用人之道,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的李嘉诚,可谓典型的儒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李嘉诚多年来恪守的基本原则之一。

有一次,李嘉诚派一位部门经理负责谈一笔生意。由于这位部门经理过于死板,最终生意泡汤。听完下属的汇报,李嘉诚给予了中肯的批评:“谈判当然要掌握原则,但是应该灵活掌握。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出必要的让步!一笔生意就这样从你的手中跑掉了!”

部门经理感到很惭愧,他含着眼泪作检讨说:“我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员失,理应受到处罚,我心甘情愿接受。”

“处罚有什么用!关键是要从中吸取教训!以后再谈判时应该灵活些,不要再教条主义!”李嘉诚对部门经理说。

几天以后,部门经理自己找到李嘉诚,因为他居然成了对公司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并且收到了一笔不菲的奖金。部门经理认为,自己谈判失败,公司不处罚自己就不错了,怎么还能拿资金?是不是财务部门搞错了?

李嘉诚打消了他的疑虑:“没有错,公司表彰的是你以前的功绩,虽然你这次谈判失败了,谁能保证谈判不失败?我自己与怡和集团的纽总谈判不也失败了吗?”

“这„„这不一样啊„„”部门经理清楚自己的错误。

李嘉诚真诚地说道:“你谈判失败,我也有责任。如果我提前告诉你让步的幅度,或许你就能谈成。而且我听说你为了谈判成功,还自己花钱为对方买了礼品,这是值得表扬的!”

无疑,这位部门经理非常感动,他为公司的付出领导全知道,也得到了肯定。感动之余,他也只能以更努力的工作回报。其他的员工听说此事,也都为老板宽厚待人的品行所感染。有宽容的老板,自然有一群积极努力的员工。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李嘉诚的唯才是举。李嘉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我来说,人才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比金钱还要看得重。”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李嘉诚就开始留意吸收人才,尤其是具备现代化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创新型佬。即使是新人,李嘉诚也敢委以重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后起之秀霍建宁。

1979年,刚刚学成归港的霍建宁被李嘉诚招至麾下,并委以长实会计主任的高位。李嘉诚没有看错人,霍建宁为人低调,擅长理财,工作之余他还考取了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

1985年,刚刚30出头的霍建宁被提拔为长实董事,2年后又被提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如此年轻却担任如此要职,即使放眼全球也是寥寥无几。这一次,霍建宁的才华得到了更大

的发挥,同时也为长江集团带来了堪称巨额的收益。

此外,李嘉诚还对霍建宁委以另一项重任——教导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楷、李泽矩。这又岂止是知人善任?找到了归属感的霍建宁,势必会更加努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利益。据当时的相关媒体报道,即使保守估计,霍建宁的年收入也在1000万港币以上!

这一点也得到了所有长江人的认同。

1950年,初次创业的李嘉诚为了给公司起个好名字,可谓颇费心思。最后他想到了父亲的教导:“长江不择细流,方能浩荡千里”,而且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全民族奋勇前进的象征,遂有“长江塑胶厂”。

厂名虽然大器,但还得面对现实。当时的“长江”要想前进,无疑需要一批埋头苦干的创业人才。盛颂声、周千和等人就是李嘉诚的左膀右臂。从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们就跟随李嘉诚打天下,几十年间兢兢业业,可谓劳苦功高。每当谈起往事,谈起李嘉诚,他们总是说:“当时大家薪酬都不高,条件艰苦,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顿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1980年,盛颂声被提拔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周千和也被提拔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有人认为,这都是虚职,不过是李嘉诚给老部下的一点精神安慰罢了。但实际上,李嘉诚却是真正的对他们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地产,周千和负责股票。后来周千和的儿子周年茂也加入了长实,和前面提到的霍建宁一样,李嘉诚照样给予了大力提拔,使其才华得到施展,也相应的促进了长江的发展。

有人认为,周年茂的飞黄腾达与其父有莫大干系。但是明白真相的人知道,周年茂是个实力派。很多老员工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说那些话的人,实在是不了解我们老板,对碌碌无为之人,管他三亲六戚,一个都不要。周年茂年纪虽轻,可是个有本事的青年。”

李嘉诚惟才是举的典型,还有女将洪小莲。一开始,洪小莲只是李嘉诚的女秘书,李嘉诚欣赏其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后来将其提拔为董事,数年中,洪小莲不仅为“长江”带来了滚滚财源,同时享誉业界。但凡与她交往过的人无不称赞他是个“有本事的姑娘”,是个“说话算数,能拍板的人”。

“长江”发展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李嘉诚从一开始就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只有人才,才能推动“长江”不断向前。一方面注重唯才是举,另一方面顾及下属利益,“长江”之水自然会源源不绝。

最令业界叹服的,还得说李嘉诚“以夷制夷”的用人之道。一直以来,由于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华人往往受洋人欺凌,因此即使是华人领导在面对洋人下属时,也难免心理上的劣势。如果有哪个华人能够雇佣洋人做下属,简直就是民族英雄。李嘉诚无疑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在他的高级下属当中,有不少外国人。当然李嘉诚雇佣外国人不是为国人扬眉吐气,而是为了实现他的全球商战计划。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嘉诚这样回答道:“我并没有想过用雇佣外国人来表现华人经济实力和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只是想集团的利益和工作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在利益分配方面,李嘉诚也从不厚此薄彼。其得力助手Erwin Lessner、Panl Lyone、Panl Lyons等人的待遇,甚至远远高于他们的华人前任。

在李嘉诚的洋下属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当初名不见经传,后来声名显赫的Simon Murnray。 早在上世纪70年代,Murnray就来到了香港,在当时最负盛名的怡和洋行一做就是14年。用他的话说就是“什么都卖过”,有着多种领域销售经验。Murnray曾经担任过怡和多家公司的执行董事,70年代后期还曾进入过伦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修学专业课程。

二人初次相识是在1979年,当时Murnray代表怡和贸易来长实推销冷气机,并且极力要求面见李嘉诚。也许是缘分吧,一向不过问这类小事的李嘉诚这次居然同意会见这位“鬼

佬”(港人对外国人的俗称)。结果一经接触,双方便互生相见恨晚之感。

1980年,Murnray下海自立门户,4年后,李嘉诚经由和黄将马世民和他的公司一并收入囊中,随后委任他为和黄二把手——董事行政总裁。

李嘉诚又看准了。Murnray上任伊始就为李嘉诚立下了大功一件——成功辅佐李嘉诚收购了港灯集团。经此一役,使得李嘉诚更加倚重Murnray。

Murnray为人称道并不仅仅因为能力强,他的人品同样让人刮目相看。无论是李嘉诚,还是同事、下属,亦或是客户,无一对Murnray交口称赞。

Murnray也是个勤奋的人。他的日程表上每天都排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会议,已经不再年轻的他却能应付自如。

最让人着迷的,还是Murnray的微笑。人们都说,Murnray的笑容很真诚。在和黄,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工,都能与他毫无拘束的交流。超强的人格魅力,自然为他赢得了上上下下的爱戴。

Murnray显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李嘉诚后来又将其提拔为港灯、嘉宏等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在当时,Murnray成了仅次于老板李嘉诚的大人物。

除此之外,李嘉诚还有一个编外智囊团。幼年时,父亲曾经为李嘉诚讲过孟尝君得客卿相助成就大事的故事。在重用人才方面,李嘉诚就好像一个现代版的孟尝君,极会利用“外脑”的智慧。李嘉诚曾经郑重地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虎将,其中l00个是外国人,200个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

在300虎将当中,对长实影响最大的当属大律师李业广。

李业广大即是律师,同时还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属于“两栖”超人。由于二人过从甚密,很多人都说李业广是李嘉诚的“御用律师”。李嘉诚辟谣说:“不好这么讲,我可没有本事包下李先生。”

李嘉诚这句话是中肯的。当时的李业广,不仅身兼20多家上市公司董事,而且还是许多商界富豪的高参。之所以与李嘉诚交往,乃是因为敬重李嘉诚之故。

一个敬重对方的为人,一个欣赏对方的才华,最终促成了二人的共同发展。李嘉诚毫不隐讳的说过,长实的不少扩张计划,都是“二李”共同操作的。

李嘉诚就是这样,既懂得用人,也乐于分享;既懂得经营人心,又不囿于人情。正如李嘉诚所说:“我公司里所有的行政人员,包括非行政人员,在过去10~20年中,人员变动是香港所有大公司中最小的,高级行政人员流失率低于1%。为什么?第一,我给他们提供了好的待遇;第二,我给他们提供了好的前途。”作为下属来说,他们还要什么?

兼济天下,“做商人首先要做人”

《孟子·尽心上》有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本思想,自古以来就是国人文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不乏兼济天下之士,比如千金散尽的范蠡,捐宅兴学的范仲淹,舍糖灭瘟的李五,乞讨兴学的武训,等等。与他们相比,李嘉诚毫不逊色。对于外界总把他定型为一个成功商人,李嘉诚每每直言:“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强者的有为”,李嘉诚认为“关键在于能否凭仗意志坚持正确的理想;能否凭仗毅力实践信念、责任和义务,运用知识创造丰盛精神和富足的家园;能否将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融入文化,使她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能历久常新;能否贡献于深爱的民族,为她缔造更大的快乐、福祉、繁荣和非凡的未来。”怀抱这种济世胸怀,李嘉诚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社会责任。

随着“长江”的塑胶花成功打入北美市场,每年数千万港元的盈利,使得“长江”成为

了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同时也为世界塑胶同行所瞩目。过人的实力和声誉,为他赢得了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的崇高地位。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加上李嘉诚还是一个善于自我推销的人,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表现自我,因此很快就招来了一场“口水风暴”。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在李嘉诚担任塑胶行业协会会长期间,潮州籍塑胶商在香港发展迅猛。这当中,自然与李嘉诚的榜样作用分不开,但是最重要的,还得益于李嘉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给予了潮商同业一定的帮助。最重要的一次,当属1973年成功化解塑胶业原料危机一事。

1973年,由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席卷全球,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香港受到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塑胶原料,半年时间竟然上涨了接近10倍!很多没有储备原料的厂家不得不被迫停产。

经过一番考察,李嘉诚了解到,其实塑胶原料涨价也不完全由战争造成,主要是香港的原料进口商乘机一致提价,加上炒家的介入,原料因此居高不下。有了事先准备,身为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挺身而出,组织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迫使原料进口商把价格降到了合理价位。与此同时,他还从“长江”的库存原料中匀出了十几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支援停工待料的塑胶企业。低价原料到港后,李嘉诚又把20万磅原料以原价转让给了其他殛需原料的企业。至此,笼罩在塑胶企业上空的原料危机总算烟消云散。

李嘉诚扮演白衣骑士,无疑触动了原料商和相关人的利益,他们从多方面攻击李嘉诚,对于他的义举大加诋毁,说他只不过是借自救之机赚取名声而已。其实不然,因为当时的“长江”,其经营重点早已转移到了房地产方面。而且塑胶原料危机爆发前,长江还有着为数不小的库存原料。李嘉诚这样做,不过是履行其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的责任,完全出于义务。

然则与1987~1988年度的“百亿救市”相比,原料危机事件又是小巫见大巫。在那场危机中,李嘉诚冒着更大的风险,也付出了更多的热情和心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续兴旺,恒升指数连年攀升。到1987年时,股市再攀新高,几成狂热之势。深知“盈甚必亏”的李嘉诚知道此时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于是抓紧运作。当年9月14日,李嘉诚在新闻发布上宣布:“长实系”拟发新股,集资103亿港元。对于这笔巨资的用途,李嘉诚表示将在3个月内公布。

由于“长实系”股票多年来稳健有加,因此一经推出,很快便被5家证券经纪公司垄断。 连李嘉诚也未能想到,刚刚过了一月有余,全球股市就一熊再熊。李嘉诚侥幸躲过了这场股灾浩劫,包销商们却欲哭无泪。

到10月20日,联交所主席李福兆竟然宣布停市4天!股市前途一片渺茫。26号重新开市后,恒升指数仍然暴挫不止。至此为止,五家包销商拟定的供股价格已经高出市价30%以上。按照协议,“长实系”承担一半责任,另一半责任则由5家包销商和下属上百家分包销商承担。“长实系”的集资计划大功告成。

大盘崩溃,也为“长实系”带来了廉价收购本系股票的契机。10月23日,李嘉诚向香港证监会提出了一个“稳定股市”的方案:动用15~20亿港元,吸纳“长实系”的市面散股,“协助本港股市的稳定”(当时长实系的股票庙会占到了香港上市股票总值的15%)。

权衡利弊,我们不难发现,李嘉诚此举非常冒险。根据以往经验,大盘崩盘以后,股市在两三年内都将处于低迷状态。

在很多人认为李嘉诚“犯傻”的同时,也有人把矛头对准了他。虽然李嘉诚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经济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但

也有人认为李氏此举“有为私之嫌”。一时间舆论纷纭,也因此,李嘉诚虽然得到了证监会的放宽政策,但是规定,“长实系”购入最高限额之股份,必须在一年内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时购入股份时必须每日公布详情。

也就是说,如果在一年限期内股价继续下跌,“长实系”收购的股票必蚀本。

好在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李嘉诚!1987年年底,股市便开始回扬,至次年4月,恒升指数已与1987年年初持平。李嘉诚趁机以配股方式将增购的股票出售,不仅没有蚀本,而且赚入了几千万港币。

无论舆论界怎么说,专业人士对李嘉诚“百亿救市”的举动给出了客观的看法:在股灾中,“长实系”虽然令包销商大受其害,但却挽救了香港股市。

当然,无论怎么样,李嘉诚怎么做都难逃投机之嫌,对于他的义举,人们更愿意把它称作“树立商业形象”、“放长线钓大鱼”等等。然而李嘉诚兼济天下的事实又是人们无可否认的,让我们来看看李嘉诚那些与商业不沾边的义举吧。

1978年9月,阔别祖国将近40年的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来到首都北京参加国庆典礼。时值十年动乱刚刚结束,谨慎的李嘉诚一再告诫自己低调,甚至为此赶制了一件中山装。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时明确表示祖国需要他们这样的游子。与此同时,李嘉诚也亲眼看到了内地的贫穷落后。我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李嘉诚虽然很快返回了香港,但是这个问题却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当年年底,李嘉诚获悉家乡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没有安身之所,想到幼时父亲教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诗句,李嘉诚立即写信给家乡政府部门,提出了捐建“群众公寓”的想法。

很快,由李嘉诚个人捐资590万港元、共计12500平方米“群众公寓”动土开工了。甚至于那些迁人新居的住户,都不知道自己的房子从何而来!

第二年,李嘉诚回到了家乡。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虽然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家乡与香港的巨大差距还是让李嘉诚泪水潜然。此后,李嘉诚又多次以个人名义捐资家乡,用于改善潮州地区的公共事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由李嘉诚带着捐建的韩江大桥,仅此一次,李嘉诚就捐款450万港元。几十年间,李嘉诚为家乡捐出了不下几千万港币。

只扶助家乡父老,无疑与兼济天下相关甚远,让我们看看李嘉诚在潮州以外的足迹吧。 1984年,李嘉诚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币;1991年再捐500万港币,同时表示以后将陆续捐赠6000万港币。

1987年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币,用于赞助儒学研究。

1988年向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币。

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第十一届亚运会。

1991年捐赠5000亿港币,赈济中国华东地工遭受特大水灾。不久后再捐500万,赈济遭遇强台风灾害汕头市。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今,在中国内地,李嘉诚共计捐款12亿港币。

李嘉诚资助的最大公益项目,当属1981年兴建的汕头大学。到目前为止,仅此一项他已捐出了21亿港币之多。

在香港,李嘉诚更是妇孺皆知的大慈善家。从1977年起,他先后捐款达4亿港币。与此同时,他也是出名的小气。和其他富豪相比,他显得非常老土:他不吸烟,不喝酒,极少跳舞,如无必要必定在公司食堂吃饭,甚至于普通人说扔就扔的旧鞋子,他都舍不得扔„„

1980年,李嘉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致力提升社会能力的基金会,积极推动“奉献文化”,广泛参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事业。此后,基金会简直成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多年的精心呵护,李嘉诚基金会终于长大成人。

2006年8月24日,李嘉诚再次惊爆了世人的眼球——宣布将他个人财产的三分之一

(480亿港币)注入基金会作为慈善之用!

李嘉诚,这个从贫穷中起步的富翁,这个喜欢穿旧皮鞋、戴便宜手表的超人,却把480亿巨额财富弹指挥向民间。他用切实的行动诠释了自己心中的财富真谛——兼济天下,也赢得了天下。

运筹帷幄,斗智不斗力

熟悉中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这个“草根”型的皇帝出身寒微,一生充满传奇,也给后人留下很多名言警句,比如在与项羽对峙时的“斗智不斗力”原则,就是一套最为实用的竞争取胜法则。我们姑且不论爱读书的李嘉诚是否读到过这段历史,但是纵观他的商战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其实是一个现代版的刘邦。坚持“斗智不斗争力”的李嘉诚,屡次避开了对手的锋芒,运筹帷幄之间,游刃有余于商场,最终一手缔造了一个固若金汤的李氏商业王国。

早在做茶楼伙计的时候,李嘉诚的聪明才智就开始崭露头角。及至做推销员时,生性腼腆内向且不善言谈的他,却凭着多变的推销技巧和过人的智慧,最终得到了老板、客户和同事们的认同。

在推销小铁桶的过程中,李嘉诚开发出了很多新招式,比如酒店直销,每次都能销售出上百只小铁桶。同事们看在眼里,纷纷效仿。一次,闻听一家大酒店落成,几个同事贪功心切,抢先找到了老板,谁知却碰了一鼻子灰。原来早有另一家五金厂捷足先登,老板已经有意与他们交易。

闲聊时,同事们故意激李嘉诚出马,李嘉诚也觉得这是个大客户,就这样放走了太过可惜,于是迎难而上。令同事们不解的是,李嘉诚居然没有去找老板,反倒和酒店中的一个职员交上了朋友。几天后,李嘉诚就从朋友口中找到了突破点:老板的宝贝儿子喜欢看赛马,整天缠着老板,但酒店开张在即,老板哪有时间?

于是李嘉诚请朋友搭桥,自己掏腰包请他们二人看赛马。有自己的职员跟着,老板也很放心,一场赛马看得“太子爷”兴高采烈,老板自然也很感动。想起以前曾经拒绝过李嘉诚所在的五金厂,老板“不好意思”地询问李嘉诚的产品报价,李嘉诚早有准备,立即报了一个比对手稍低几元的价格。加上产品质量过硬,老板爽快地订下了380个小铁桶,李嘉诚走“太子路线”大获成功。

还有一次,李嘉诚向一家酒店推销时遭到了老板毫不客气的拒绝。走出酒楼,李嘉诚不免沮丧,但是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李嘉诚再次找到老板,看着对方不厌其烦的神情,李嘉诚真诚地说:“是这样的,我刚才匆忙下楼很不礼貌,我还没有征求先生对我推销方式的意见呢。我是个新人,也很年轻,难免有不足之处。我对先生并无其他所求,只求先生能以长辈的身份,给我提一点宝贵意见!”

这一次,老板不能不对李嘉诚刮目相看了,他赶紧说道:“年轻人,并不是你不懂礼貌,应该说你是个很会做事的人,你当推销员也很称职。只是你们五金厂太小,产品难登大雅之堂,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酒店,一般都从有名气的厂家进货。所以我只能拒绝你,请你原谅。”

“没关系,如果我处在先生的位置,也会这样做的。”李嘉诚停顿了片刻,忽然问对方:“如果我没有猜错,贵店是否从香港名气很大的凯腾五金厂进过小铁桶?”

老板很意外:“年轻人,你怎么知道这些?”

李嘉诚笑了笑:“都是做这一行的,我们当然不会没有耳闻。”

老板说:“你们知道就好,我就直说了吧,凯腾与我们是老关系了,他们生产的镀锌小铁桶,我们用起来相当顺手,这也是我拒绝你的原因。”

李嘉诚还是温和地笑笑说:“先生有可能对小铁桶的生产工艺不太了解。据我所知,凯腾虽然声誉很高,可是他们的产品质量却很值得怀疑。据我所知,他们生产的小铁桶用的并不是所谓的进口镀锌板材,而是使用我们五金厂不用的边角余料做的,许多买主都被他们蒙在鼓里。”

老板大吃一惊:“不可能吧?年轻人,你该不是为了推销自家产品,所以才败坏其他同行的声誉吧?”

李嘉诚仍然温和带笑:“是的,先生,我本不该透露这些行业秘密,只是我刚才与您一席交谈,感到您人格高尚,无意中便说漏了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

毫无疑问,李嘉诚走后,老板请来了工艺专家对酒店用的小铁桶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水桶的接口极多,正像李嘉诚所说。进一步验证,又发现李嘉诚所在五金厂的小铁桶非但都是用上好镀锌板制成,而且价格也更低廉。于是,老板马上派人一次性订购了500只小铁桶。

当然与后来李嘉诚进军地产界首战告捷相比,前面的例子就太小儿科了。经历了塑胶花狂热的时光,李嘉诚深感塑胶业难有大的作为,于是不顾众人反对,居然乘全球股市大跌、香港百业萧条、楼市一跌再跌之际,毅然进军地产界,并且发出狂言,要与香港地产老大“置地”过招,做香港地产界的巨无霸。

其实早在1958年,李嘉诚就开始涉足地产界,兴建了一座12层高的工厂大厦,2年后又兴建了另一座工厂大厦。只不过当时“长江”的主业还是塑胶,不被关注而已。这一次,李嘉诚要进行一次战略转移。

李嘉诚进军地产的投资策略非常大胆——只吸不抛,只买不卖。他借助加拿大帝国银行的财力大力收购地皮,广置地产,至1976年时,“长江”已经拥有了多达635万平方米的楼宇面积。但是当时的“长江实业”,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中型房产企业,与置地过招,还差得太远。

1977年,李嘉诚终于向房地产老大置地占据的中环进军了。凭借着过人智慧,李嘉诚兵不血刃地就取得了香港中环地铁工程。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铁公司招标的消息就被媒体传得沸沸扬扬。到1977年年初,李嘉诚得到了确切消息,地铁公司的招标日期是1月14日。

李嘉诚明白,凭“长江”的实力要想中标胜算并不大,抛开占据中环多年的置地不说,参与竞标的地产商哪个不是虎视眈眈,个个身手不凡。怎么办呢?李嘉诚多方打听,最后得出了一个重要地结论:地铁公司招标的工程,其地皮原属邮政总局,作价在2亿多港币,但地铁公司资金薄弱,曾经就购买地皮问题多次与香港政府多次接触,试图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但终遭拒绝。为此地铁公司不得不以高息贷款的方式救急,现在急需现金回流,同时希望获得盈利。

据此,李嘉诚作出了有针对性的标书:一,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如果“长江实业”中标,将由长江提供现金做建筑经费;二,将地铁上盖建筑物设计成一流建筑物,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双方分享,地铁公司占51%,长实占49%。

与此同时,相关单位也在不遗余力地刺探消息后,做出了各自的标书。作为房产老大的置地自然呼声最高。然而到了4月5日,所有媒体却都倒向了“长实”——“长实”中标了!相关报纸引用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的话,对“长实”中标做了简要的说明:“若干间公司均对与本公司全作甚至感兴趣,因而竞争很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卒为长江获得,因其建议对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知彼知已,方能百战不贻;有的放矢,李嘉诚何愁不中标!

另一方面,李嘉诚再接再厉,至当年年底,“长江实业”的物业面积一跃上升到1020

平方英尺,超出上年几近一倍,与拥有1300万平方英尺的置地相差无几。至此,李嘉诚的下属们才明白了老板当初说要做地产界的巨无霸并非戏言。

在股市上,李嘉诚的手段更是令人叫绝。当年他收购九龙仓中途退场既赚面子又赚钱、不动声色控股“和黄”等事迹,时至今日仍然是各大商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1977年,继首开华人收购外资之先河成功收购了美国财团控制的永高公司之后,李嘉诚又把目光瞄准了怡和旗下的九龙仓。他不动声色地吃进了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引得九龙仓股值水涨船高,从15元一路涨到了46元。

2000万股,使得李嘉诚成为为了九龙仓的最大股东。怡和发现自己的股票被人暗中收购,赶紧采取对策,但为时已晚,最后九龙仓请出了汇丰银行董事长沈弼出面,劝说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最终答应了沈弼。

很快,船王包玉刚找到了李嘉诚,原来包氏财团也在吸纳九龙仓股票。最后,李嘉诚将自己手中的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0元每股的价格让给了包玉刚,仅此一项净赚6000万港币!有了李嘉诚的帮助,包玉刚顺利实现了其减船登陆的计划。对此,包玉刚自然感激有加。就这样,李嘉诚既给了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董事长面子,又在大赚一笔的同时卖了包玉刚一个人情,可谓两全其美。

这不过是李嘉诚收购计划的开始。兵贵神速,李嘉诚又向“和黄”进发了。联系前后,我们甚至可以说,收购九龙仓只是李嘉诚入主和黄的前奏,没有之前的人情准备,长江实业不可能实现后来的小蛇吞巨象。

“和黄”是一家合并改组公司,其前身是“和记洋行”和“黄浦船运”。当时的“和黄”虽是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但由于发展过快,于1973年后便走上了下坡路,后来“和黄”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由汇丰银行出资1.5亿元港元,获得“和黄”33.65%的股权。但是有鉴于香港法规,拥有股权的汇丰银行却不能参与“和黄”经营。也就是说,汇丰银行势必需要找到一家有实力的公司出售“和黄”。汇丰银行也通过各种渠道公开表示,只要和黄的业务有起色,他们就会将和黄出售。

李嘉诚首先找到了前不久帮助过的包玉刚,这不仅因为对方身为汇丰银行的董事,且与汇丰银行关系密切,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中持有9000万股“和黄”股票,想到之前李嘉诚的成全,包玉刚痛快地答应了。接着,李嘉诚又通过包玉刚的引荐,多次与汇丰董事长沈弼接触,最终精明强干且诚信的李嘉诚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并且是一锤定音,完全没有给其他公司角逐的机会!

1979年9月25日,李嘉诚特意举行了专场记者招待会,宣布“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的9000万股“和黄”股票。新闻界震惊了,和黄前任大班韦理则无可奈何地说:“李嘉诚此举等于用2400万美金做订金,购得了价值10多亿美元的资产。”

一个资产仅有6.93亿元的公司,居然成功控股了市值62亿元大型集团公司,在这当中,既有做人的学问,又有商战的奥妙。经此一役,李嘉诚不仅为长江实业赢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桶金,也为自己赢得到“超人”的称号。

放眼全球,做全世界的生意

海尔CEO张瑞敏曾经说过:“与狼共舞是迟早的事情,要不想被狼吃掉,就得果敢地走出去,把自己变与一条狼!”凭着这样的经营理念,早在国内企业在价格战中愈陷愈深时,“海尔,中国造”就开始在欧美市场崭露头角。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君。受地域、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与李嘉诚相比,张瑞敏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当国内企业们开始向海外进军之时,李嘉诚甚至已经凯旋而归了。

在上世纪80年代,当大多数国人的头脑中还满是国界概念时,李嘉诚便捷足先登,积

极投资海外事业。早在1977年智胜置地的同时,李嘉诚就把投资的触角伸到了海外,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以2亿港币收购了位于美国休斯顿的商业大厦;也是1981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币,将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希尔顿酒店收入囊中。几年时间,“长江实业”便在北美拥有了28座大型地产。

英国人Murnray加盟后,李嘉诚的进军海外的步伐再度加快。由李嘉诚、Murnray以及当时的长江副主席麦理思组成的三人小组,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穿梭在太平洋上空。

1986年,经加拿大帝国银行牵线,李嘉诚以32亿港币的价格一举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到1991年时已经控股95%,由于收购时石油市场低迷,此项投资为“长实系”带来了丰厚且长久的利润。

1988年,李嘉诚再下大手笔,以32亿的惊人低价买入了加拿大温哥化一片比香港铜锣湾还大的地皮。于是一方面是专业人士担心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房产生意不好做,另一方面却是一批唯李嘉诚马首是瞻的华人富豪如郑裕彤、李兆基、何鸿燊等人,为当时经济极不景气的加拿大带去了数百亿资金,以至于每当李嘉诚出现在加拿大,便被当地官员和商人团团围住,一位了解中国文化的官员甚至称其为“我们加拿大的赵公菩萨。”中一位魁北克省的商务官员甚至将李嘉诚的一张肖象挂在了办事处,逢人便说“这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有得必有失,在被加拿大人视为菩萨的同时,李嘉诚也成了香港舆论界口诛笔伐的走资派,每每拿李氏二子加入加拿大国籍、大肆收购北美企业等“说事儿”。有一次,面对美国《财富》杂志的记者,随行的Murnray一语道破了天机: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有点太小,这的确有点狂。但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在投资的加拿大的同时,李嘉诚也向英伦三岛发起了挑战。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币,收购了英国皮尔逊公司将近5%的股权。对方发现及时,立即组织反收购,李嘉诚立即改变策略,乘对方股份上扬之际果断出手,净赚1亿港币有余。

1987年,经Murnray提议,李嘉诚以闪电般的速度,用将近4亿港币的价格买进了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几经努力无果后,李嘉诚故伎重演,乘高抛股,赢得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为和黄通讯业务进军欧美抢占了一片前沿阵地。

由于种种原因,此役后李嘉诚退出了英国,转而进攻美国。1990年,他曾经试图收购“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名下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一半,最终因这家银行遇到诉讼麻烦而搁浅。

后来,李嘉诚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了友谊。在李察明遇到财务危机时,李嘉诚的诚信再次转化成真金白银:李察明求助于李嘉诚,为表诚意将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一座大厦49%的股权以极低价格拱手让给李嘉诚。

早就获得了新加坡居留权的李嘉诚,在新加坡却没有太大的投资,不达在由曹文锦牵头组织的新达城市地产公司中,李嘉诚也有10%的股份。

转眼到了1992年,李嘉诚给世界带来了更大的震动,这一次,他把手伸向了日本列岛。当年3月,李嘉诚和郭鹤年一起,在日本商业巨头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挫和下,携60亿港币,赴日本发展地产。面对巨大震动的日本商界,面对蜂拥的记者,李嘉诚说:“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我们香港商也有同样的想法。说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就是‘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世界其他地区,李嘉诚也有所斩获。比如1999年年初成功以低价(当时和黄出价1000万美元,另两家美国公司分别出价1100万、1160万美元)买下巴拿马运河营运权、同年3月成功收购印尼雅加达国际集装箱码头51%的股份等等,虽然两次收购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风波,但是这又怎么能阻止李嘉诚进军全球的决心和步伐?时至今日,李嘉诚仍然是当之无

愧的货柜大王。另一方面,李嘉诚父子的全球电讯网也于2002年彻底铺就,其合作中甚至包括传媒巨头默多克。

当然,李嘉诚在进军世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大陆这块大蛋糕。早在1991年,李嘉诚就联合郭鹤年、荣智健等人借壳上市,成功进入了大陆商业界。1992年,李嘉诚在大陆的房产投资可谓四面开花,在北京、上海、青岛、重庆、深圳、广州、珠海等大中城市,发展了20多个大型地产项目,其中不乏北京“东方新天地”这样的大手笔。至2004年,李嘉诚已经完成了超过600万平方米的地皮储备,当时适逢大陆一系列房产调控政策出台,让人不免想起李氏30年前在香港导演的“逢低吸纳”之操作。仅2004年一年,长实系在中国内地的地产投资计划就涉及金额几达500亿港币!2005年至今,长实系依然没有丝毫放缓投资步伐,在北京、成都、武汉、西安等大城市都有惊艳表现。

有着深厚“中国情结”的李嘉诚,在大陆最为人认可出最为自己满意的投资当属进军中药产业。一直以来,李嘉诚都在为中药走出国门而努力。最早,李嘉诚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响应港府号召,斥巨资50亿美元,试图将香港打造成中药出口港。然而几年下来,“中药港”之梦未能实现。与智囊团分析后,李嘉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药产业需要浓厚的专业积累,单纯靠资本运作难有成效。要想实现这个计划,就得寻求有实力的中药主体企业合作。李嘉诚的眼光,瞄准了有着“天下第一堂”之称的老牌中药企业北京同仁堂。经过一番交涉,2000年10月,长实系与北京同仁堂联手,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及至同仁堂一上市,李嘉诚便轻松地取得了3.28%的股权,成为同仁堂的第二大股东。

2001年,李嘉诚将中药投资计划重心放在了上海。经过一番努力,当年8月,由长实系与上海市药材公司放下的上海中药一厂共同出资的上海和黄药业公司成立;接着李嘉诚南下广州,于2002年3月与“广州美晨”合组成“广州和黄健宝”,并成功拿下80%的股权;当年12月,李嘉诚直接与同仁堂集团总部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最后一步,李嘉诚把目光瞄准了另一老牌中药企业“广州白云山”,并且于2004年8月与对方成功合资成立了和记英寸中药有限公司,投资额高达3.45亿元。至此,李嘉诚拥有了一个北有同仁堂、东有上海和黄、南有白云山的中药产业战略网络,依托长实系在其他领域的相关网络,李嘉诚很顺利地就用中药敲开了欧美等国的大门。既收获了真金白银,又使老祖宗留下的国粹在世界的另一端大放异彩,可谓名利双收。

在其他领域,李嘉诚也大有收获。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之后,他在广州打造玩具城、在烟台开发港口、进军生物工程等等,都为长实系带来了不菲的利润和品牌动力。与此同时,李嘉诚还曾多次救次子李泽楷于危难之中,这个人称小巨人的年青人,其进军世界的雄心大有乃父之风,甚至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嘉诚的全球战略,必将更加顺利,更加圆满。


相关文章

  • 李嘉诚传记读后感
  • 李嘉诚传记读后感(一) 终于把<李嘉诚全传>看完了.也许对超人的了解才刚刚开始.听过太多关于他的故事了,但看完书才发现我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而现实中的李嘉诚比书中所描述的经历不知要传奇和复杂多少.我甚至想象不到. 书中评价李 ...查看


  • 李嘉诚何鸿燊们的发家史:白手起家是童话
  • 对李嘉诚.何鸿燊.谢国民.林梧桐.陈永栽等香港.东南亚商业巨贾人民总是充满崇拜质感,并称其为财富的"教父",但是,他们的致富之道也许并没有这么光彩. 1."白手起家"的真相 "华裔大亨多为白 ...查看


  • 华人首富李嘉诚创业史
  • 华人首富李嘉诚创业史李嘉诚,广东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洲市一个贫穷家庭,父亲为教师.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往世.身为宗 ...查看


  • 从李嘉诚身上读到的创业启发
  • 从李嘉诚身上读到的创业启发.txt婚姻是键盘,太多秩序和规则:爱情是鼠标,一点就通.男人自比主机,内存最重要:女人好似显示器,一切都看得出来.从李嘉诚身上读到的创业启发 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 ...查看


  • 世界首富的财富
  • 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以730亿美元个人资产荣登2013年度<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榜首,这已经是他连续第四年占据榜首了.而且其净资产比上一年的690亿美元增加了40亿美元. 3年前,卡洛斯・斯利姆首次超越雄踞该榜单首富位置1 ...查看


  • 包玉刚是当时华人首富.世界船王
  • 包玉刚是当时华人首富.世界船王 gu http://www.caaran-y.com 包玉刚是当时华人首富.世界船王 提要: 投资理财讲座--从大国兴起参悟价值投资 第一篇:投资理财到底有多主要? 第二篇:哪类投资种类最获利? 第三篇:您股 ...查看


  • 浮城大亨杨受成
  • 2012年,杨受成六十九岁. 六十九岁有何特别意义?这一年,他承自父辈的成安记表行发扬光大至拥有5家上市公司的英皇帝国,刚好七十周年.回首前尘,挣扎发迹继而死过复生,纵横四海,一生精彩跌宕,环顾四周,却父母相继去世,过往证人日渐寥落.因此他 ...查看


  • 李嘉诚选中长子
  • 比宗庆后更不服老的是李嘉诚,这位即将年满85岁的老人在5月25日出席旗下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的股东大会时,声音沙哑之际才提到"自己想退休".之前外界一提到"退休",李嘉诚都会斩钉截铁地回答"未 ...查看


  •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
  •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 对于这位世界名人我所知不多,他是怎么样创建出长江实业这个跨越国际的集团,我更加不清楚!指尖轻轻抚过书名,心里对于这位名人的不平凡经历浮想联翩...... 在这种好奇下的驱使下,决定看一下.书的字数并不少,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