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综合测试
一、以下试题为最佳选择题,请从每题的多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总题数
100题,每题分值为2分,共200分。
劳动卫生部分
1. 关于职业性有害因素概念错误的是D ..
A.
B.
C.
D. 可存在于生产过程中 可存在于劳动过程中 可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泛指与职业性损害有关的因素
E. 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
2. 不属于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的是A ...
A.
B.
C.
D.
E.
A.
B.
C.
D.
E. 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机会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方式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时间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浓度 发现就业禁忌证和建立健康档案 发现临床病变 评价作业环境卫生状况 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量评价 以上都不是 3. 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A
4. 湿热作业条件下,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为C
A. 加快代谢产热
B. 中枢抑制降低代谢产热
C. 汗液蒸发散热
D. 负辐射散热
E. 热传导散热
5. 吸入水溶性小的刺激性气体对人体最严重的损害是B
A.肺不张
B.肺水肿
C.支气管痉挛
D.化学性肺炎
E.气管和支气管炎
6. 使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的毒物是E
A.CO、CO2
B.HCN、HCl
C.HCN、SO2
D.SO2、NO2
E.H2S、HCN
7. 目前国内驱铅治疗的常用解毒剂是D
A.二巯基丙磺酸钠
B.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
C.二巯基丁二酸
D.依地酸二钠钙
E.二巯基丙醇
8. 影响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是A
A.接触浓度和时间
B.接触浓度和方式
C.接触的时间
D.年龄和接触的方式
E.营养状况和接触的时间
9. 下列可接触到苯的作业是E
A.吹玻璃
B.下水道疏通
C.粪坑清理
D.电镀
E.喷漆
10. 急性苯中毒主要损害A
A.中枢神经系统
B.循环系统
C.血液系统
D.泌尿系统
E.呼吸系统
11. 防止职业病发生的根本措施是E
A.加强健康教育
B.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C.加强毒物的安全保护工作
D.合理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E.将生产环境有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以下
12. 有机磷农药易经完整皮肤吸收的原因是E
A. 易溶于脂肪而不溶于水
B. 水溶性极大,且有一定的脂溶性
C. 主要可迅速经毛囊、汗腺和皮肤吸收
D. 对光、热、氧稳定
E. 脂溶性较大且有一定的水溶性
13. 混配农药毒性的联合作用类型大多数呈E
A.加强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独立作用
E.相加作用
14. 尘肺诊断的主要临床依据是D,
A. 职业史
B. 症状与体征
C. 肺功能
D. X线胸片
E. 病理切片
15. 决定粉尘对机体作用性质的主要因素是A
A. 粉尘的化学成分
B. 接触浓度
C. 接触时间
D. 粉尘的分散度
E. 粉尘的类型
16. 长期从事矽尘作业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B
A. 尘肺
B. 矽肺
C. 粉尘沉着症
D. 慢性阻塞性肺病
E. 石英尘肺
17. 尘肺综合性预防八字方针中包含二级预防内容的是E
A. 教、管
B. 革
C. 水、密、风
D. 护
E. 查
18. 关于结节型矽肺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C ...
A. 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
B. 可有咳嗽和一过性胸痛
C. 症状的多少和程度与X胸片表现始终呈平行关系
D. X线影像主要为小阴影
E. 以上都不是
19. 气溶胶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D
A.气体、蒸气、烟
B.烟、气体、液体
C.蒸气、雾、尘
D.烟、雾、尘
E.烟、蒸气、雾
20. 热射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C
A. 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
B. 机体脱水后补充大量淡水
C. 机体蓄热导致中枢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D. 外周血管扩张致脑供血不足
E. 头部受强热辐射直接照射致脑组织水肿
环境卫生学部分
21. 原生环境是指(A)。
A. 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没有人为作用影响
B. 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受到人为作用的严重影响
C. 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受到动物活动的影响
D. 人为作用所形成的优美环境
E. 天然形成的环境,但受到工业“三废”的污染
22. 有机前体物通常是指(C)。
A. 水中的有机物
B. 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
C. 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
D. 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E. 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化合物
23. 复氧作用是指( B )。
A. 水中溶解氧为不饱和状态时,水中氧逐渐逸散到空气中的过程
B. 水中氧为不饱和状态时,空气氧不断地溶解在地面水的过程
C. 水中溶解氧为饱和状态时,水中氧逐渐逸散到空气中的过程
D. 水中溶解氧为饱和状态时,空气中氧不断溶解在地面水的过程
E. 地面水在不同的水温条件下,所含的氧量
24. 下列哪种疾病属公害病( A )。
A. 痛痛病
B. 克山病
C. 大骨关节病
D. 地甲病
E. 黑脚病
25. 需氯量等于( B )。
A. 加氯量+余氯量
B. 加氯量-余氯量
C. 加氯量×余氯量
D. 加氯量/余氯量
E. 以上都不是
26. 水体的污染源主要有( A )。
A.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
B. 冷却水、洗涤污水、化工污水
C. 有机污水、无机污水、混合性污水
D. 物理性污水、化学性污水、生物性污水
E. 以上都不对
27. 水体自净是指( B )。
A. 水体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少
B. 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C. 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好于污染前的状况
D. 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没有改变,但水体可以使用
E. 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无限降低,水质越来越好
28. 因地质地理原因,使某地区土壤饮水中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导致该地区居民发生一
种特殊性疾病,该病称( B )。
A. 公害病
B.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C. 慢性营养性缺乏病
D. 代谢障碍病
E. 以上都不是
29. 下列几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 D )。
A. 土壤成分仅能吸附重金属和农药
B. 污染土壤的所有有机物都最终变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C. 进入土壤的所有病原体由于环境不利,全部很快死亡
D. 土壤有机物的腐殖质化是土壤自净的重要过程
E. 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后都很局限,不致影响周围环境
30. 环境卫生学研究( C )。
A. 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 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 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 社会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 地理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1. 工业废气排放标准是指( A )。
A. 各工厂企业等污染源在排放口向环境中排放所容许的“三废”数量
B. 各工厂企业在其规定地点所排放出来的“三废”数量
C. 各工厂企业在其烟波着陆点所测出的“三废”数量
D. 各工厂企业所辖的范围内测出的“三废”数量
E. 以上都不是
32.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的程度与哪些项因素有关( A )。
A. 吸收量、排出率、作用时间
B. 进入途径、排出方式、作用时间
C. 吸收量、排出方式、排出时间
D. 吸收量、排出方式、作用时间
E. 吸收量、蓄积量、排出量
33. 水体污染物的转化是指( C )。
A. 污染物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
B. 污染物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介质
C. 污染物改变了原有的化学性质、毒性和生物学效应
D. 污染物在水中逐渐扩散,以致于浓度降低
E. 污染物在水中只发生浓度的变化
34. 土壤污染的来源有(E)。
A. 生活污染 城市污水 化肥污染
B. 工业“三废”及汽车废气污染、生活污染、农药污染
C.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染
D. 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农业污染
E. 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工业“三废”及汽车废气污染
35. 环境污染对遗传影响的典型事例是(D)。
A. 痛痛病事件
B. 黑脚病事件
C. 光化学烟雾事件
D. 水俣病事件
E. 煤烟型烟雾事件
36.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是( A )。
A. 急慢性中毒、三致作用
B. 慢性中毒、致癌作用
C. 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D. 致癌、致畸、致突变
E. 慢性中毒、致癌作用
37. 水体被粪便污染的最好的判断指标是( B )。
A. 细菌总数
B. 大肠菌群
C. 痢疾杆菌
D. 伤寒杆菌
E. 肠球菌
38. 在1962年和1952年英国伦敦两次烟雾事件中发生多种急慢性疾病,其中起主层作用的污
染物是( A )。
A. SO
C. NOX
D. 酸雾
E. 甲醛
39. 土壤处于什么状态有利于农作物吸收重金属( D )。
A. 土壤富含有大量的腐殖质
B. 土壤的pH值较高,呈碱性(容易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沉积在土壤中)
C. 土壤处于还原状态
D. 土壤呈酸性状态,pH较低(有利于形成离子)
E. 土壤富含无机矿物质胶体
40. 氯化消毒剂灭菌主要作用是( D )。
A. 溶菌作用
B. 破坏细菌的生活环境
C. 抑制细菌对氧的利用
D. 干扰细菌的糖代谢
E. 吞噬作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部分
41.每克食物蛋白质在体内代谢产生的能量为(A)
A. 16.74kJ
B. 37.6kJ
C. 2.39kJ
D. 20.74KJ
E. 16.25kJ
42.大豆的最多氨基酸是(C)
A. 赖氨酸
B. 色氨酸
C. 蛋氨酸
D. 组氨酸
E. 苏氨酸
43.黄曲霉毒素致癌的主要靶器官是(C)
A. 食道
B. 胃
C. 肝
D. 肾
E. 肺
44.出生4~6个月的婴儿需开始补充(A)
A. 铁
B. 钙
D. 脂肪
E. 蛋白质
45.有利于钙吸收的因素是(C)
A. 膳食纤维
B. 植酸
C. 乳糖
D. 草酸
E. 磷酸
46.谷类中不含的维生素是(D)
A. 硫胺素和尼克酸
B. 硫胺素和维生素B2
C. 尼克酸和维生素B2
D. 维生素A和维生素D
E. 维生素B6和尼克酸
47.成人膳食碳水化合物适宜摄入量以占总能量百分比计算,为(D)
A. 10%~12%
B. 20%~25%
C. 45%~55%
D. 55%~65%
E. 20%~30%
48.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最高层是(D)
A. 蔬菜
B. 谷类
C. 奶类
D. 油脂
E. 肉类
49.通常作为参考蛋白质使用的食物蛋白质是( A )。
A.大豆蛋白质
B.鸡蛋蛋白质
C.牛乳蛋白质
D.酪蛋白
E.牛肉蛋白质
50.大米、面粉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 E )。
A.亮氨酸
B.精氨酸
C.色氮酸
D.异亮氨酸
E.赖氨酸
51.肝脏是多种维生素的丰富来源,但不包括( C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l
C.维生素B2
D.维生素C
E.维生素D
52.婴幼儿出现方头,鸡胸,漏斗胸表明缺乏( D )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
C. 维生素D
D. 维生素C
E. 维生素E
53. 钙在肠的吸收减少,自肾的排泄增多,不能沉着在骨骼是因为缺乏( D )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
E. 维生素E
54. 维生素B1又称为 C
A. 核黄素
B. 生物素
C. 硫胺素
D. 钴胺素
E. 生长素
5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不包括 ( C )
A.人与人之间不可直接传染
B.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
C.有明显的地区性
D.有明显的季节性
E.中毒由动物性食品所引起
56. 与食品卫生关系密切的霉菌主要是 ( C )
A.曲霉属
B.根霉属
C.青霉属
D.镰刀菌属
E.以上都不是
57. 阿托品可缓解下列哪种中毒的症状 ( A )
A.有机磷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肉毒中毒
D.河豚鱼中毒
E.以上都不是
58. 下面哪些属于植物化学物( D )
A. 维生素
B. 蛋白质
C. 胆固醇
D. 植物固醇
E. 纤维素
59. 与儿童佝偻病关系较密切的营养素有( C )
A.铁、碘
B.氯化钾、必需脂肪酸
C.钙、维生素D
D.葡萄糖、必需氨基酸
E. 维生素A、C
60. 下列哪项不是维生素A缺乏时眼部的表现( A )
A.干眼病
B.色盲症
C.生长发育受阻
D.皮肤粗糙
E.角膜溃疡
流行病学
61. 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D)
A. 年龄、性别和种族
B. 职业、家庭和环境
C. 国家、地区和城乡
D. 时间、地区和人群
E. 家庭、社会、国家
62. 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三个条件:(C)
A. 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素养
B. 年龄、性别、职业
C.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D. 病情轻重、接触者的多少、疫源地是否经过消毒 E. 以上均是
63. 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C)
A. 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 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 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 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 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64. 现况调查主要分析指标是:(D)
A. 发病率
B. 病死率
C. 死亡率
D. 患病率
E. 罹患率
6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最大区别是:(D)
A. 年龄不同
B. 性别不同
C. 目标人群不同
D. 干预措施不同
E. 观察指标不同
66. 对头胎的孕妇进行随访观察,询问并记录她孕期的吸烟情况,而后研究分析吸烟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联系,这种研究类型是:(D)
A. 临床试验
B. 横断面研究
C. 病例对照研究
D. 队列研究
E. 现况研究
67. 为探索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研究者选择了100例确诊为新生儿黄疸病例,同时选择了同期同医院确诊没有黄疸的新生儿100例。然后查询产妇的分娩记录,了解分娩及产后的各种暴露情况,这种研究是:(C)
A. 临床试验
B. 横断面研究
C. 病例对照研究
D. 队列研究
E. 现况研究
68. 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新病例的优点是:(C)
A. 需要的样本较小
B. 保密性问题较少
C. 可以减小回忆偏倚
D. 费用较低
E. 便于发现病例
69. 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D)
A. 疾病
B. 病人
C. 健康人
D. 人群
E. 亚临床型病人
70. 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B)
A. 每10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 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C. 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率
D. 某病在所有死因中的比例
E. 任何疾病的死亡结局
71. 对某地4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病例80人,因此得出:(B)
A. 某地某病发病率为20/10万
B. 某地某病患病率为20/10万
C. 某地某病罹患率为20/10万
D. 某地某病续发率为20/10万
E. 以上都不是
72. 下列疾病病因的判断标准,哪一条欠妥:(E)
A. 联系的强度大
B. 可重复性与特异性
C. 因素与疾病分布一致
D. 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E. 实验证据只供参考
73. 现况调查主要分析指标是:(D)
A. 发病率
B. 病死率
C. 死亡率
D. 患病率
E. 罹患率
74. 某因素与疾病的关系RR=1,95%可信区间为0.7~1.5,这意味着:(B)
A. 该RR值95%的可能是错误的
B. 该RR值在0.7~1.5之间的机会为95%
C. 该RR值说明该因素与疾病无关,而95%区间说明有联系
D. 存在偏倚的可能性为95%
E. RR值正负联系均存在
75. 在队列研究中(D)
A. 不能计算相对危险度
B. 不能计算特异危险度
C. 只能计算比值比来估计相对危险度
D. 既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又可计算特异危险度
E. 以上都不是
76. 进行某种疾病的队列研究最初选择的队列是:(C)
A. 患该病病人
B. 不患该病病人
C. 具有病因因素的人
D. 不具有病因因素的人
E. 具有该病家族史的人
77. 疾病监测的目的是:(A)
A. 预防和控制疾病
B. 收集和分析健康资料
C. 确定致病因素
D. 向卫生官员报告某人群中某病的流行状况
E. 消灭传染源
78. 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主要意义取决于:(D)
A. 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
B. 排菌时间的长短
C. 活动范围的大小
D. 携带病原体的多少
E. 排菌量的大小
79. 评价一个致病因子的公共卫生意义选用:(E)
A. 绝对危险度
B. 相对危险度
C. 特异危险度
D. 特异危险度百分比
E. 人群特异危险度
80. 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х2=12.36,P
A. 病例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B. 病例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C. 对照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病例组
D. 对照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小于病例组
E. 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小于吸烟者
统计学部分
8l.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
A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B 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 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 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E 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82. 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人,治疗结果如下:
治疗结果 治愈 显效 好转 恶化 死亡
治疗人数 8 23 6 3 1
该资料的类型是: D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无序分类资料
D有序分类资料
E数值变量资料
83.下列哪个公式可用于估计医学95%正常值范围 A
A X±1.96S
B X±1.96SX
C μ±1.96SX
D μ±t0.05,υSX
E X±2.58S
84.正态分布是以 E
A t值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B 参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C 变量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D 观察例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E 均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85.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 E
A标准差越大,均数代表性越大
B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小
C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
D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
E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大
86.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产生抽样误差的原因是 A
A总体中个体之间存在变异
B抽样未遵循随机化原则
C被抽取的个体不同质
D组成样本的个体较少
E分组不合理
87.t检验结果,P>0.05,可以认为 B
A两总体均数差别无显著性
B两样本均数差别无显著性
C两总体均数差别有显著性
D两样本均数差别有显著性
E以上都不对
88.两样本作均数差别的t检验,要求资料分布近似正态,还要求D
A两样本均数相近,方差相等
B两样本均数相近
C两样本方差相等
D两样本总体方差相等
E两样本例数相等
89.四个样本率作比较,x2>x20.01(3),可以认为 A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E样本率与总体率均不相同
90. 作四格表卡方检验,当N>40,且____时,应该使用校正公式。A
A.T
B.T>5
C.T
D.T
E.1
91.若x2≥x2 0.05(ν)则: A
A.P≤0.05
B.P≥0.05
C.P<0.05
D.P=0.05
E.P>0.05
92. 比较12岁男孩和18岁男子身高变异程度的大小,宜采用的指标是:D
A.全距
B. 标准差
C. 方差
D. 变异系数
E. 极差
93. 某厂发生食物中毒,9名患者潜伏期分别为:16、2、6、3、30、2、l0、2、>24(小时),
问该食物中毒的平均潜伏期为____(小时)C
A、5
B、5.5
C、6
D、10
E、12
94. 计量资料编制频数表时,一般分组数目为 B
A、5~10组
B、8~15组
C、10~15组
D、15~20组
E、随便分几组
95. 表示血清学滴度资料的平均水平最常计算: B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全距
E、率
96.统计学上认为的小概率事件通常是指P
A、0.01
B、0.05
C、0.1
D、0.5
E、1.0
97.均数与标准差适用于 C
A、正偏态分布资料
B、负偏态分布资料
C、正态分布资料
D、频数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
E.不对称分布的资料
98.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 E
A、标准差越大,均数代表性越大
B、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小
C、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
D、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
E、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大
99.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平均水平,最常用的方法是 D
A.算术均数
B.百分位数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E.极差
100. 算术均数适用于 A
A.正态分布资料
B.偏态分布资料
C.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D.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
E.以上都不是
二、论述题(100分)
1、疾病的三间分布及内涵。
《流行病学》第六版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2、职业铅中毒的三级预防。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六版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3、简述四大营养膳食模式的区别。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六版第六章 社区营养
世界膳食结构模式主要有四种:
1. 东方膳食模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中国等属于此类型。谷类消费很大,膳食纤维丰富,蛋白质、脂
肪偏少。这类膳食容易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以致体质较弱,但有
利于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营养慢性病的预防。
2. 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是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的典型
膳食结构,数以营养过剩型膳食。粮谷类食物消费量小,动物性食物及食
糖量大,一提供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膳食纤维为主。这种膳食
结构容易造成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营养过剩型慢性病发病率
上升。
3. 日本膳食模式:是一种动植物食物较为平衡的膳食结构,以日本为代表。
该膳食模式既保留了东方膳食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方膳食的长处,有利于
避免营养缺乏病和营养过剩型疾病。
4. 地中海膳食模式:该膳食结构是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的,意大
利、希腊可作为该种膳食结构的代表。膳食结构特点为富含植物性食物,
主要食用橄榄油,大部分成年人有营养葡萄酒的习惯。突出特点是饱和脂
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地中海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很低。
4、简述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环境卫生学》第六版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一)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3. 生物性迁移
(二) 环境化学物在介质中的转化
1. 化学转化
2. 生物转化
(三) 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1. 扩大暴露范围
2. 增加暴露途径
3.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4. 影响暴露剂量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一) 暴露途径
1. 影响总暴露剂量
2. 影响吸收率
3. 改变作用靶
(二) 剂量-反应关系
1. 剂量与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2. 剂量-效应曲线的类型:(1)无阈值化合物:主要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2)阈值化合物
(三) 暴露时间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一) 环境作用因素的多样性
(二) 联合作用的类型
1. 相加作用
2. 协同作用
3. 增加作用
4. 拮抗作用
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一) 人群健康效应谱:分为五个部分
(二) 易感人群
(三)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1.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非遗传因素: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生活习惯、
暴露史、心理状态、保护性措施等。
2.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遗传因素:基因多态性。 5、某医生观察某新药预防流感的效果,并用四格表专用公式计算出χ2=6.63,P
(1)此表的四个基本数字a,b,c,d各等于多少?
(2)你对此有何看法?
某新药预防流感的效果
分组
服药组
未服药组 观察人数 180 230
某新药预防流感的效果
分组
服药组 观察人数 180(a) 未发病 130(b) 有效率(%) 72.2 未发病 130 190 有效率(%) 72.2 82.6
未服药组
1.提出假设
H0:
H1:
α=0.05
2.验证假设
χ=2230(c) 190(d) 82.6
卫生综合测试
一、以下试题为最佳选择题,请从每题的多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总题数
100题,每题分值为2分,共200分。
劳动卫生部分
1. 关于职业性有害因素概念错误的是D ..
A.
B.
C.
D. 可存在于生产过程中 可存在于劳动过程中 可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泛指与职业性损害有关的因素
E. 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
2. 不属于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的是A ...
A.
B.
C.
D.
E.
A.
B.
C.
D.
E. 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机会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方式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时间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浓度 发现就业禁忌证和建立健康档案 发现临床病变 评价作业环境卫生状况 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量评价 以上都不是 3. 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A
4. 湿热作业条件下,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为C
A. 加快代谢产热
B. 中枢抑制降低代谢产热
C. 汗液蒸发散热
D. 负辐射散热
E. 热传导散热
5. 吸入水溶性小的刺激性气体对人体最严重的损害是B
A.肺不张
B.肺水肿
C.支气管痉挛
D.化学性肺炎
E.气管和支气管炎
6. 使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的毒物是E
A.CO、CO2
B.HCN、HCl
C.HCN、SO2
D.SO2、NO2
E.H2S、HCN
7. 目前国内驱铅治疗的常用解毒剂是D
A.二巯基丙磺酸钠
B.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
C.二巯基丁二酸
D.依地酸二钠钙
E.二巯基丙醇
8. 影响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是A
A.接触浓度和时间
B.接触浓度和方式
C.接触的时间
D.年龄和接触的方式
E.营养状况和接触的时间
9. 下列可接触到苯的作业是E
A.吹玻璃
B.下水道疏通
C.粪坑清理
D.电镀
E.喷漆
10. 急性苯中毒主要损害A
A.中枢神经系统
B.循环系统
C.血液系统
D.泌尿系统
E.呼吸系统
11. 防止职业病发生的根本措施是E
A.加强健康教育
B.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C.加强毒物的安全保护工作
D.合理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E.将生产环境有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以下
12. 有机磷农药易经完整皮肤吸收的原因是E
A. 易溶于脂肪而不溶于水
B. 水溶性极大,且有一定的脂溶性
C. 主要可迅速经毛囊、汗腺和皮肤吸收
D. 对光、热、氧稳定
E. 脂溶性较大且有一定的水溶性
13. 混配农药毒性的联合作用类型大多数呈E
A.加强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独立作用
E.相加作用
14. 尘肺诊断的主要临床依据是D,
A. 职业史
B. 症状与体征
C. 肺功能
D. X线胸片
E. 病理切片
15. 决定粉尘对机体作用性质的主要因素是A
A. 粉尘的化学成分
B. 接触浓度
C. 接触时间
D. 粉尘的分散度
E. 粉尘的类型
16. 长期从事矽尘作业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B
A. 尘肺
B. 矽肺
C. 粉尘沉着症
D. 慢性阻塞性肺病
E. 石英尘肺
17. 尘肺综合性预防八字方针中包含二级预防内容的是E
A. 教、管
B. 革
C. 水、密、风
D. 护
E. 查
18. 关于结节型矽肺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C ...
A. 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
B. 可有咳嗽和一过性胸痛
C. 症状的多少和程度与X胸片表现始终呈平行关系
D. X线影像主要为小阴影
E. 以上都不是
19. 气溶胶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D
A.气体、蒸气、烟
B.烟、气体、液体
C.蒸气、雾、尘
D.烟、雾、尘
E.烟、蒸气、雾
20. 热射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C
A. 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
B. 机体脱水后补充大量淡水
C. 机体蓄热导致中枢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D. 外周血管扩张致脑供血不足
E. 头部受强热辐射直接照射致脑组织水肿
环境卫生学部分
21. 原生环境是指(A)。
A. 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没有人为作用影响
B. 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受到人为作用的严重影响
C. 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受到动物活动的影响
D. 人为作用所形成的优美环境
E. 天然形成的环境,但受到工业“三废”的污染
22. 有机前体物通常是指(C)。
A. 水中的有机物
B. 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
C. 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
D. 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E. 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化合物
23. 复氧作用是指( B )。
A. 水中溶解氧为不饱和状态时,水中氧逐渐逸散到空气中的过程
B. 水中氧为不饱和状态时,空气氧不断地溶解在地面水的过程
C. 水中溶解氧为饱和状态时,水中氧逐渐逸散到空气中的过程
D. 水中溶解氧为饱和状态时,空气中氧不断溶解在地面水的过程
E. 地面水在不同的水温条件下,所含的氧量
24. 下列哪种疾病属公害病( A )。
A. 痛痛病
B. 克山病
C. 大骨关节病
D. 地甲病
E. 黑脚病
25. 需氯量等于( B )。
A. 加氯量+余氯量
B. 加氯量-余氯量
C. 加氯量×余氯量
D. 加氯量/余氯量
E. 以上都不是
26. 水体的污染源主要有( A )。
A.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
B. 冷却水、洗涤污水、化工污水
C. 有机污水、无机污水、混合性污水
D. 物理性污水、化学性污水、生物性污水
E. 以上都不对
27. 水体自净是指( B )。
A. 水体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少
B. 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C. 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好于污染前的状况
D. 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没有改变,但水体可以使用
E. 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无限降低,水质越来越好
28. 因地质地理原因,使某地区土壤饮水中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导致该地区居民发生一
种特殊性疾病,该病称( B )。
A. 公害病
B.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C. 慢性营养性缺乏病
D. 代谢障碍病
E. 以上都不是
29. 下列几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 D )。
A. 土壤成分仅能吸附重金属和农药
B. 污染土壤的所有有机物都最终变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C. 进入土壤的所有病原体由于环境不利,全部很快死亡
D. 土壤有机物的腐殖质化是土壤自净的重要过程
E. 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后都很局限,不致影响周围环境
30. 环境卫生学研究( C )。
A. 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 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 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 社会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 地理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1. 工业废气排放标准是指( A )。
A. 各工厂企业等污染源在排放口向环境中排放所容许的“三废”数量
B. 各工厂企业在其规定地点所排放出来的“三废”数量
C. 各工厂企业在其烟波着陆点所测出的“三废”数量
D. 各工厂企业所辖的范围内测出的“三废”数量
E. 以上都不是
32.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的程度与哪些项因素有关( A )。
A. 吸收量、排出率、作用时间
B. 进入途径、排出方式、作用时间
C. 吸收量、排出方式、排出时间
D. 吸收量、排出方式、作用时间
E. 吸收量、蓄积量、排出量
33. 水体污染物的转化是指( C )。
A. 污染物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
B. 污染物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介质
C. 污染物改变了原有的化学性质、毒性和生物学效应
D. 污染物在水中逐渐扩散,以致于浓度降低
E. 污染物在水中只发生浓度的变化
34. 土壤污染的来源有(E)。
A. 生活污染 城市污水 化肥污染
B. 工业“三废”及汽车废气污染、生活污染、农药污染
C.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染
D. 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农业污染
E. 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工业“三废”及汽车废气污染
35. 环境污染对遗传影响的典型事例是(D)。
A. 痛痛病事件
B. 黑脚病事件
C. 光化学烟雾事件
D. 水俣病事件
E. 煤烟型烟雾事件
36.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是( A )。
A. 急慢性中毒、三致作用
B. 慢性中毒、致癌作用
C. 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D. 致癌、致畸、致突变
E. 慢性中毒、致癌作用
37. 水体被粪便污染的最好的判断指标是( B )。
A. 细菌总数
B. 大肠菌群
C. 痢疾杆菌
D. 伤寒杆菌
E. 肠球菌
38. 在1962年和1952年英国伦敦两次烟雾事件中发生多种急慢性疾病,其中起主层作用的污
染物是( A )。
A. SO
C. NOX
D. 酸雾
E. 甲醛
39. 土壤处于什么状态有利于农作物吸收重金属( D )。
A. 土壤富含有大量的腐殖质
B. 土壤的pH值较高,呈碱性(容易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沉积在土壤中)
C. 土壤处于还原状态
D. 土壤呈酸性状态,pH较低(有利于形成离子)
E. 土壤富含无机矿物质胶体
40. 氯化消毒剂灭菌主要作用是( D )。
A. 溶菌作用
B. 破坏细菌的生活环境
C. 抑制细菌对氧的利用
D. 干扰细菌的糖代谢
E. 吞噬作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部分
41.每克食物蛋白质在体内代谢产生的能量为(A)
A. 16.74kJ
B. 37.6kJ
C. 2.39kJ
D. 20.74KJ
E. 16.25kJ
42.大豆的最多氨基酸是(C)
A. 赖氨酸
B. 色氨酸
C. 蛋氨酸
D. 组氨酸
E. 苏氨酸
43.黄曲霉毒素致癌的主要靶器官是(C)
A. 食道
B. 胃
C. 肝
D. 肾
E. 肺
44.出生4~6个月的婴儿需开始补充(A)
A. 铁
B. 钙
D. 脂肪
E. 蛋白质
45.有利于钙吸收的因素是(C)
A. 膳食纤维
B. 植酸
C. 乳糖
D. 草酸
E. 磷酸
46.谷类中不含的维生素是(D)
A. 硫胺素和尼克酸
B. 硫胺素和维生素B2
C. 尼克酸和维生素B2
D. 维生素A和维生素D
E. 维生素B6和尼克酸
47.成人膳食碳水化合物适宜摄入量以占总能量百分比计算,为(D)
A. 10%~12%
B. 20%~25%
C. 45%~55%
D. 55%~65%
E. 20%~30%
48.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最高层是(D)
A. 蔬菜
B. 谷类
C. 奶类
D. 油脂
E. 肉类
49.通常作为参考蛋白质使用的食物蛋白质是( A )。
A.大豆蛋白质
B.鸡蛋蛋白质
C.牛乳蛋白质
D.酪蛋白
E.牛肉蛋白质
50.大米、面粉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 E )。
A.亮氨酸
B.精氨酸
C.色氮酸
D.异亮氨酸
E.赖氨酸
51.肝脏是多种维生素的丰富来源,但不包括( C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l
C.维生素B2
D.维生素C
E.维生素D
52.婴幼儿出现方头,鸡胸,漏斗胸表明缺乏( D )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
C. 维生素D
D. 维生素C
E. 维生素E
53. 钙在肠的吸收减少,自肾的排泄增多,不能沉着在骨骼是因为缺乏( D )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
E. 维生素E
54. 维生素B1又称为 C
A. 核黄素
B. 生物素
C. 硫胺素
D. 钴胺素
E. 生长素
5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不包括 ( C )
A.人与人之间不可直接传染
B.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
C.有明显的地区性
D.有明显的季节性
E.中毒由动物性食品所引起
56. 与食品卫生关系密切的霉菌主要是 ( C )
A.曲霉属
B.根霉属
C.青霉属
D.镰刀菌属
E.以上都不是
57. 阿托品可缓解下列哪种中毒的症状 ( A )
A.有机磷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肉毒中毒
D.河豚鱼中毒
E.以上都不是
58. 下面哪些属于植物化学物( D )
A. 维生素
B. 蛋白质
C. 胆固醇
D. 植物固醇
E. 纤维素
59. 与儿童佝偻病关系较密切的营养素有( C )
A.铁、碘
B.氯化钾、必需脂肪酸
C.钙、维生素D
D.葡萄糖、必需氨基酸
E. 维生素A、C
60. 下列哪项不是维生素A缺乏时眼部的表现( A )
A.干眼病
B.色盲症
C.生长发育受阻
D.皮肤粗糙
E.角膜溃疡
流行病学
61. 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D)
A. 年龄、性别和种族
B. 职业、家庭和环境
C. 国家、地区和城乡
D. 时间、地区和人群
E. 家庭、社会、国家
62. 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三个条件:(C)
A. 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素养
B. 年龄、性别、职业
C.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D. 病情轻重、接触者的多少、疫源地是否经过消毒 E. 以上均是
63. 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C)
A. 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 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 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 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 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64. 现况调查主要分析指标是:(D)
A. 发病率
B. 病死率
C. 死亡率
D. 患病率
E. 罹患率
6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最大区别是:(D)
A. 年龄不同
B. 性别不同
C. 目标人群不同
D. 干预措施不同
E. 观察指标不同
66. 对头胎的孕妇进行随访观察,询问并记录她孕期的吸烟情况,而后研究分析吸烟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联系,这种研究类型是:(D)
A. 临床试验
B. 横断面研究
C. 病例对照研究
D. 队列研究
E. 现况研究
67. 为探索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研究者选择了100例确诊为新生儿黄疸病例,同时选择了同期同医院确诊没有黄疸的新生儿100例。然后查询产妇的分娩记录,了解分娩及产后的各种暴露情况,这种研究是:(C)
A. 临床试验
B. 横断面研究
C. 病例对照研究
D. 队列研究
E. 现况研究
68. 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新病例的优点是:(C)
A. 需要的样本较小
B. 保密性问题较少
C. 可以减小回忆偏倚
D. 费用较低
E. 便于发现病例
69. 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D)
A. 疾病
B. 病人
C. 健康人
D. 人群
E. 亚临床型病人
70. 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B)
A. 每10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 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C. 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率
D. 某病在所有死因中的比例
E. 任何疾病的死亡结局
71. 对某地4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病例80人,因此得出:(B)
A. 某地某病发病率为20/10万
B. 某地某病患病率为20/10万
C. 某地某病罹患率为20/10万
D. 某地某病续发率为20/10万
E. 以上都不是
72. 下列疾病病因的判断标准,哪一条欠妥:(E)
A. 联系的强度大
B. 可重复性与特异性
C. 因素与疾病分布一致
D. 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E. 实验证据只供参考
73. 现况调查主要分析指标是:(D)
A. 发病率
B. 病死率
C. 死亡率
D. 患病率
E. 罹患率
74. 某因素与疾病的关系RR=1,95%可信区间为0.7~1.5,这意味着:(B)
A. 该RR值95%的可能是错误的
B. 该RR值在0.7~1.5之间的机会为95%
C. 该RR值说明该因素与疾病无关,而95%区间说明有联系
D. 存在偏倚的可能性为95%
E. RR值正负联系均存在
75. 在队列研究中(D)
A. 不能计算相对危险度
B. 不能计算特异危险度
C. 只能计算比值比来估计相对危险度
D. 既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又可计算特异危险度
E. 以上都不是
76. 进行某种疾病的队列研究最初选择的队列是:(C)
A. 患该病病人
B. 不患该病病人
C. 具有病因因素的人
D. 不具有病因因素的人
E. 具有该病家族史的人
77. 疾病监测的目的是:(A)
A. 预防和控制疾病
B. 收集和分析健康资料
C. 确定致病因素
D. 向卫生官员报告某人群中某病的流行状况
E. 消灭传染源
78. 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主要意义取决于:(D)
A. 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
B. 排菌时间的长短
C. 活动范围的大小
D. 携带病原体的多少
E. 排菌量的大小
79. 评价一个致病因子的公共卫生意义选用:(E)
A. 绝对危险度
B. 相对危险度
C. 特异危险度
D. 特异危险度百分比
E. 人群特异危险度
80. 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х2=12.36,P
A. 病例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B. 病例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C. 对照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病例组
D. 对照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小于病例组
E. 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小于吸烟者
统计学部分
8l.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
A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B 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 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 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E 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82. 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人,治疗结果如下:
治疗结果 治愈 显效 好转 恶化 死亡
治疗人数 8 23 6 3 1
该资料的类型是: D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无序分类资料
D有序分类资料
E数值变量资料
83.下列哪个公式可用于估计医学95%正常值范围 A
A X±1.96S
B X±1.96SX
C μ±1.96SX
D μ±t0.05,υSX
E X±2.58S
84.正态分布是以 E
A t值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B 参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C 变量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D 观察例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E 均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85.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 E
A标准差越大,均数代表性越大
B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小
C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
D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
E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大
86.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产生抽样误差的原因是 A
A总体中个体之间存在变异
B抽样未遵循随机化原则
C被抽取的个体不同质
D组成样本的个体较少
E分组不合理
87.t检验结果,P>0.05,可以认为 B
A两总体均数差别无显著性
B两样本均数差别无显著性
C两总体均数差别有显著性
D两样本均数差别有显著性
E以上都不对
88.两样本作均数差别的t检验,要求资料分布近似正态,还要求D
A两样本均数相近,方差相等
B两样本均数相近
C两样本方差相等
D两样本总体方差相等
E两样本例数相等
89.四个样本率作比较,x2>x20.01(3),可以认为 A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E样本率与总体率均不相同
90. 作四格表卡方检验,当N>40,且____时,应该使用校正公式。A
A.T
B.T>5
C.T
D.T
E.1
91.若x2≥x2 0.05(ν)则: A
A.P≤0.05
B.P≥0.05
C.P<0.05
D.P=0.05
E.P>0.05
92. 比较12岁男孩和18岁男子身高变异程度的大小,宜采用的指标是:D
A.全距
B. 标准差
C. 方差
D. 变异系数
E. 极差
93. 某厂发生食物中毒,9名患者潜伏期分别为:16、2、6、3、30、2、l0、2、>24(小时),
问该食物中毒的平均潜伏期为____(小时)C
A、5
B、5.5
C、6
D、10
E、12
94. 计量资料编制频数表时,一般分组数目为 B
A、5~10组
B、8~15组
C、10~15组
D、15~20组
E、随便分几组
95. 表示血清学滴度资料的平均水平最常计算: B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全距
E、率
96.统计学上认为的小概率事件通常是指P
A、0.01
B、0.05
C、0.1
D、0.5
E、1.0
97.均数与标准差适用于 C
A、正偏态分布资料
B、负偏态分布资料
C、正态分布资料
D、频数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
E.不对称分布的资料
98.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 E
A、标准差越大,均数代表性越大
B、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小
C、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
D、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
E、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大
99.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平均水平,最常用的方法是 D
A.算术均数
B.百分位数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E.极差
100. 算术均数适用于 A
A.正态分布资料
B.偏态分布资料
C.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D.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
E.以上都不是
二、论述题(100分)
1、疾病的三间分布及内涵。
《流行病学》第六版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2、职业铅中毒的三级预防。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六版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3、简述四大营养膳食模式的区别。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六版第六章 社区营养
世界膳食结构模式主要有四种:
1. 东方膳食模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中国等属于此类型。谷类消费很大,膳食纤维丰富,蛋白质、脂
肪偏少。这类膳食容易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以致体质较弱,但有
利于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营养慢性病的预防。
2. 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是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的典型
膳食结构,数以营养过剩型膳食。粮谷类食物消费量小,动物性食物及食
糖量大,一提供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膳食纤维为主。这种膳食
结构容易造成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营养过剩型慢性病发病率
上升。
3. 日本膳食模式:是一种动植物食物较为平衡的膳食结构,以日本为代表。
该膳食模式既保留了东方膳食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方膳食的长处,有利于
避免营养缺乏病和营养过剩型疾病。
4. 地中海膳食模式:该膳食结构是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的,意大
利、希腊可作为该种膳食结构的代表。膳食结构特点为富含植物性食物,
主要食用橄榄油,大部分成年人有营养葡萄酒的习惯。突出特点是饱和脂
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地中海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很低。
4、简述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环境卫生学》第六版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一)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3. 生物性迁移
(二) 环境化学物在介质中的转化
1. 化学转化
2. 生物转化
(三) 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1. 扩大暴露范围
2. 增加暴露途径
3.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4. 影响暴露剂量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一) 暴露途径
1. 影响总暴露剂量
2. 影响吸收率
3. 改变作用靶
(二) 剂量-反应关系
1. 剂量与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2. 剂量-效应曲线的类型:(1)无阈值化合物:主要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2)阈值化合物
(三) 暴露时间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一) 环境作用因素的多样性
(二) 联合作用的类型
1. 相加作用
2. 协同作用
3. 增加作用
4. 拮抗作用
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一) 人群健康效应谱:分为五个部分
(二) 易感人群
(三)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1.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非遗传因素: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生活习惯、
暴露史、心理状态、保护性措施等。
2.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遗传因素:基因多态性。 5、某医生观察某新药预防流感的效果,并用四格表专用公式计算出χ2=6.63,P
(1)此表的四个基本数字a,b,c,d各等于多少?
(2)你对此有何看法?
某新药预防流感的效果
分组
服药组
未服药组 观察人数 180 230
某新药预防流感的效果
分组
服药组 观察人数 180(a) 未发病 130(b) 有效率(%) 72.2 未发病 130 190 有效率(%) 72.2 82.6
未服药组
1.提出假设
H0:
H1:
α=0.05
2.验证假设
χ=2230(c) 190(d) 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