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之假借与通假

第9卷第1期

2009年3月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Hunan I n terna ti ona l Econo m i cs Un i versity

Vol 19No 1Mar 12009

古汉语之假借与通假

江 灏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摘 要] “六书”假借和用字通假都具有借字标音表义的特点, 因而常常被人混为一谈, 其实有质的区

别。与通假字形同实异的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 又互有纠缠, 它们是古书中非常常见的用字现象。

[关键词] 假借字; 通假字; 同源字; 古今字; 异体字; 音近义通; 声义同源。

J ia jie and Tongjia i n t J (Hunan I nternati onal m 410205, China )

  Abstract:J iajie and Tongjia are by peop le, since bot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r 2r owing words of si m ilar s . they are different in nature in fact . Together with par ony m s, Gujin characters, Yiti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common phenomena in ancient Chinese . Knowing and distinguishing of phenomena in using words p lay a very i m portant r ole in reading and s orting out ancient Chinese books .   Key words:J iajie characters; Tongjia characters; par ony m; Gujin characters; Yiti characters; si m ilar s ounding and cl ose meaning; s ounding and meaning par ony m s

  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分为表义与表音两类, 认为汉字是纯粹表意文字者, 总是强调字形表义, 而忽视字音的表义作用。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是语言的第一要素。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 首先要记录下语言的声音, 假借和通假都体现了语音对文字的根本要求———借字标音。

由于假借和通假都具有借字标音这一共同特点, 因而清代的经学家、小学家大多将它们混为一谈。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经文假借》中把“不用本字”的通假与“本无其字”的假借相提并论。他说:

许氏《说文》论六书之假借曰:“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 这所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 声近而通, 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 往往本字见存, 而古本, 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字。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是专谈转注和假借的, 他在卷首解释假借说:

无辗转引申而别有本字本训可指名者曰假借。假借, 数字供一字之用而必有本字。

假借有本字而偶用别字, 故假借附“六书”之末。侯康在《说文假借例释》中正确区分了假借与通假。他说:假借为六书之一, 制字之时已有之, 非用字之时始有之也。《说文》之言假借曰:“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旨哉, 言乎? 必明乎其说而后可以得假借之本, 舍是而言假借抑末耳。何谓本? 制字之假借是也。何谓末? 用字之假借是也。二者相似而实不同。制字

之假借是本无其字而依托一字之声或事以当之, 以一字为二字者也; 用字之假借是既有此字, 复有彼字, 音义略同, 因而通假合二字为一字也。以一字为二字者, 其故由于字少; 合二字为一字者, 其故反由于字多, 故曰相似而实不同也。用字之假借无穷, 制字之假借有定。

(见《) 说文诂林・六书总论》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举的例字是“令

长”。由于定义和例字互相乖违, 以致在理解上设下了陷阱, 有人各执一端, 有人曲意调和, 大致形成了三派;

11强调定义的借音派。孙诒让在《与王子壮论假借书》中说:

天下之事无穷, 造字之初, 苟无假借一例, 则将逐事而为之字, 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 此必穷之数也, 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本字也, 而言之则其声也, 闻之足以相喻, 用之可以不尽, 是假借所以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这段话说明了假借在造字中的巨大作用, 同时强调了造字的原则和方法是“依声托事”。“声”就是字音, “事”就是字义。语言中的某个词, 没有给它另外造字, 就用一个已有的字记录那个词的语音, 从而用借音的办法达到表义的目的。假借字与被借字之间只有语音上的联系, 没有字形上的联系, 也没有词义上的联系。

21强调例字的引申派。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论假借说:

凡事物之无字者, 皆得有所寄而有字。如汉人谓县令曰令长。

[收稿日期] 2008-11-11[作者简介] 江 灏(1942-) , 男, 湖南常德人,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教授, 硕士, 主要从事古汉语研究。

78

县万户以上为令, 减万户为长。令之本义发号也, 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 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 是谓假借。

许慎说解假借时, 举“令长”为例, 本来是不妥当的, 段氏曲为之说, 导致把词义引申当做假借。引申, 是词义演变的一种常见方式。引申义与记录它的字形本身没有关系, 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1不是建立在字形的基础上, 也不是建立在语音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上的。假借字代表的假借义和被借字代表的本义, 是两个同音词共同借用一个字形记录语音的现象。段氏的说法是与词的本义有意义联系的引申, 不是本无其字的无意义联系的假借。

31定义例字兼及派。黄以周在《令长假借说》中, 既区分假借与

来, “胡”假借为疑问词“为什么”, 如例(6) ; 又假借为疑问副词“怎么”, 如例(7) 。“胡”被假借后, 没有另外给它的本义造字, 直到明代, 狼脖子下的垂肉还是写作“胡”, 如例(8) 。

另一种情况是某字被假借后, 假借义专行而本义废弃。例如:

(9)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论语・微) 子》

(10) 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11)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孟) 子・离娄下》

(12) 子曰:“()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通假, 肯定“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是“造字时之假借”, 又认为例字“令长”是“本义反为假借所夺”的“假借专行”。他说:

凡假借有二例:一有其本字, 依声通用者为造字后之假借; 一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者, 此即造字时之假借也。而造字之假借又有二例:一本无其字之假借而后又造本字, 如屮古文以为艸字, 臤古文以为贤字是也; 一本无其字, 既假借后不复更造其字, 而本义反为假借所夺, 如发号之令, 久远之长是也。夫令长之假借与朋来韦革州西诸字亦微有不同。朋来诸字之假借为一义之引申, 经传尚存其本义, 而令长则假借专行。

黄氏分类很细, 他先区分了造字后的假借(借; ; 不另替, 假借义专用是指字的假借义与那个字的本义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黄氏意在强调“令长”属假借义专用一类, 但发号之令、久远之长(实为长老之长) 与县令、县长仍有意义上的引申关系, “经传尚存其本义”, 并非“本义反为假借所夺”。看来, 要兼顾许说的定义和例字, 只能捉襟见肘。

三派之中, 借音派比较接近我们对假借的理解。所谓假借, 是本无其字, 假借义与被假借字本义又无意义联系的借字标音表义现象。

依据孙诒让的看法并参考黄以周的说法, 假借可以分为两类:

11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另造本字。例如:

(1) 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孟子・公孙丑上》

(2) 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 不可罔) 也。(《论语・雍也》

(3)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子亦有) 不利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4) 未暇燃犀照奇鬼, 欲得烧燕出潜虯。(苏轼《寿州李定少卿) 出饯城东龙潭上》

《说文》:“而, 颊毛也。像毛之形。”“而”的本义是胡须, 后来, 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如例(9) ; 承接连词, 如例(10) ; 转折连词, 如例

(11) ; 假设连词, 如例(12) , 表示颊毛的本义反而废弃了。

归纳上述几种类型的假借所引的例句, 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11, 某字的假借义不仅与

, , 因此, 只有纯粹借音, , , 只有语法意义, 不好用

、形声的方法造字, 只能求助于假借。可以说, 虚词, 这些假借字都各有本义, 不过, 有的假借义和本义并存, 有的本义被假借义所夺。

31某字一旦被假借后, 就形成了一字多义现象, 为了避免假借义

与本义混淆, 往往用另加形旁的办法, 造一个新的形声字表示本义, 这种文字的孽乳就是假借的间接造字。  

二、“本无其意”的通假

朱骏声说假借, 改变了许慎的定义和例字。他在《说文通训定

声》中说:“假借者, 本无其意, 依声托字, 朋来是也。”这个定义混淆了假借与通假的界限。假借和通假固然都是“依声托字”, 即借字标音, 但假借是本无其字, 通假是本有其字, 而“本无其意”既可以本无其字, 也可以本有其字, 因此, 通假的定义不妨叫做“本有其字, 依声托事”。

通假是一种本有其字而借字标音的用字现象。通假字和正字在当时语音相同或相近, 而意义上既不同源, 又非引申。早晚的早本应写作“早”。《说文》:“早, 晨也。从日在甲上。”例如:

(13) 晨往, 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 坐而假寐。(《左传・宣) 公二年》

但是, 有时不写作“早”, 而写作“蚤”。例如:

(1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15) 使遂蚤得处囊中, 乃颖脱而出, 非特其末见而已。(《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

《说文》:“然, 烧也。”“然”的本义是“燃烧”, 如例(1) 。后来, “然”被假借为指示代词“这”, 如例(2) ; 又被假借为转折连词“然而”, 如例(3) 。为了使“然”的本义、假借义不相混淆, 又另加形旁造一个“燃”字表本义, 如例(4) 。

21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不另造本字。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某

《说文》:“蚤, 齧人跳虫。”表示早晨本有一个“早”字, 如例(13) ,

(15) 不用“例(14) 、早”, 却借用一个与“早”音同而意义毫不相关的

“蚤”去代替, 是以“蚤”通“早”。“早”是正字, “蚤”是通假字。

为什么有正字不用, 要用通假字呢? 清人胡秉虔在谈《假借》一文中说:

文字之用惟假借不穷, 经典之中亦假借最夥。《说文・叙》云:“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然亦有本有其字, 临文取用, 或借他字者。《释文・叙》引郑康成云:“其始书之也, 仓卒无其字, 或以音类比方, 假借为之, 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 人用其乡, 同言异字, 同字异言, 于兹遂生矣。”先儒概以古通用释之, 而字之原委不分。

胡秉虔也同乾嘉《说文》大家一样, 把通假混同于假借。可取的是, 他在区分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两类假借时, 道出了通假字产生的

字被假借后, 本义和假借义并存, 例如:

(5) 狼跋其胡, 载疐其尾。() 《诗・豳风・狼跋》(6)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 () 《诗・魏风・伐檀》(7) 楚王叱曰:“(胡不下? 吾乃与而君言, 汝何为者也? ”《史记) ・平原君列传》

(8) (狼) 乃局蹐四足, 引绳而束缚之, 下首至尾, 曲脊掩胡, 蝟缩) 蠖屈, 蛇盘龟息, 以听命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

《说文》:“胡, 牛颔垂也。从肉, 古声。”“胡”的本义是牛脖子下的垂肉, 泛指兽类脖子下的垂肉。例(5) 就是指狼脖子下的垂肉。后

79

一些原因。所谓“本有其字, 临文取用, 或借他字”, 实际上就是有意无意地写别字, 但是, 这样的别字一经相沿成习、约定俗成后, 就取得了合法地位。可以说, 合法化的别字就成了通假字。所谓“人用其乡, 同言异字, 同字异言”, 是说通假字的产生还会受地域的影响。

汉字和古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是形成通假的原因之一。古汉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 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一个词就用一个音节表示。汉字是意音文字, 一个音节可以有若干个不同的汉字表示, 汉字同音字太多, 使通假成为可能, 古人用字不严, 使通假得以实现。用字不严体现在汉字形体笔画上是就简和趋繁。例如:

(16) 诚如是也, 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 (17) 盖闻天道, 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梁惠王上》《史记・孝文本) 纪》

这里, 段氏不仅指出了古和今是相对的时间概念, 还指出了区分古今字的标准不是字的形体, 而是字的结构。

王筠在区分“分别文”和“累增字”时, 指出了古今字产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方式。他说:

字有不需偏旁而义已足者, 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 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 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 一则本字义多, 既加偏旁, 则只分其一义也。其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 是谓累增字。其种有三:一则古义深曲, 加偏旁以表之者也; 一则既加偏旁, 即置古文不用者也; 一则既加偏旁而世仍不用, 所以用者反是古文也。(见《说文释例》卷八)

古代字少, 所谓“不须偏旁而义已足”, 是因为每个字除有一个可由字形分析出的本义外, 还会有借用字音的假借义, 会有推演字义的引申义。假借义、引申义的产生形成了字的兼职。一个字的兼职越多, 表义就越不明确。, 就要减少字的兼职, 要减少兼职, 就要增加字数。加偏旁。:第一种是本义不容, 。例如:“哥”, 《说文》:“哥, 声也。”“哥”的本义是歌声, “从二可”看不出歌声, 后来加“欠”旁成“歌”, 或加“言”旁成“謌”, 用累增字表本义。第二种是加偏旁代替本字, 本字废弃不用。例如:“丩”, 《说文》:“丩, 相纠缭也。”“丩”的本义是纠缠, 后加“糸”旁成“纠”, “丩、纠”音、义皆同, 累增字“纠”产生之后, 本字“丩”就废而不用了。第三种是加偏旁后, 人们还是不用累增字, 仍然用本字。例如:“公”, 《说文》:“公, 平分也。”“公”的本义是公平, 后加“人”旁成“伀”, 段玉裁说:“与公同义。”但人们不用“伀”而仍用“公”。

“加偏旁而义遂异”的分别文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本字被假借义侵占, 另加偏旁表示本义。例如:“然”的本义是燃烧, 后来, “然”被假借为指示代词和转折连词, 就另加“火”旁成“燃”表示本义。第二种类型是假借、引申造成了一字多义, 另加偏旁产生新字表示其中的一个义项。例如:“反”有反复、反正、反对、反而、返回等许多义项, 加“辶”旁成“返”, 将“返回”这个义项从众多的义项中分离出来。第一种分别文(或称后起区别字) 是由于假借产生的, 古今字义没有联系, 只同音, 不同源。从时代看是古今字, 从性质看是假借字。第二种分别文是由于引申产生的, 本来, 古字已包含有今字的意义, 今字产生后, 古字没有被废弃, 只是减少了众多义项中的一项, 仍然保留了其他义项, 古字与今字声义同源。

古今字不等于通假字。古今字是词义演变后的文字异形,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借字标音。

从字音看, 古今字与通假字有共同特点。古字与今字大多音同, 例如“反”和“返”, 或者音近, 例如“景”和“影”。通假字与本字也大多音同, 例如“早”和“蚤”, 或者音近, 例如“无”和“亡”。根据字音, 不能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

从字义看, 古今字有意义联系, 一般是古字义多, 今字表示其中的一个义项, 今字所表示的往往是古字在词义上的引申。例如:“责”, 《说文》:“责, 求也。”“责”的本义是索取财物, 如果是索取抽象的东西就引申为要求。从主动的一方来说是索取财物, 从被动的一方来说是欠人财物, 又引申为债务。对于主、被动双方来说, 不论是索取还是偿还, 都负有一种责任, 又引申为职责。古字“责”同时兼有“索取、要求、债务、职责”等义项, 今字“债”只表示债务。今字和古字在意义上的联系是词义引申关系。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从字形看, 今字都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加偏旁, 不存在今字在古字的基础上改偏旁, 也不存在今字和古字在字形上无联系的问题。音

例(16) , 以“由”通“猶”, 用笔画少的同音字代替笔画多的, 是就简。例(17) , 以“繇”通“由”, 用笔画多的代替笔画少的, 是趋繁。汉字形体太复杂, 笔画太多, 难写难认, 用笔画少的同音字代替, 易写易认。汉字又是一种书法艺术, 有时为了在繁复中求均衡、求变化, 也故意用笔画多的代替笔画少的。就简具有实用价值, 趋繁具有审美价值。

如果给通假字分类, 以字音为标准, /畔/脩, 背/倍, 早/蚤。音近的例如:无/, , /, 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 :唱/倡, 拒/距, 非/匪, 擒/禽。, 例如:飞/蜚, 横/衡, 疲/罢, 斑/颁。

通假是古书中极其常见的用字现象, 也是阅读古书、整理古籍的一大障碍, 正确识别通假, 对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 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有很大的作用。

每个汉字都包含形、音、义三个要素, 综合考察形、音、义, 是识别通假字的有效办法。例如:

(18) 路曼曼其脩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离骚》

从字义看, 由于通假字与正字在意义上无联系,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通假字, 用通假字的意义去理解那个句子就解释不通, 必须换用被通假的正字才解释得通。例(18) 的“脩”, 本义是干肉, 用干肉去理解这句话不通, 可以断定“脩”是通假字。那么, 它的正字是什么呢? 从字音看, 通假字一般与正字古音相同, 至少相近。与“脩”同音的有“休、羞、馐、庥、貅、修”等字, 它们中的某一个有可能是“脩”的正字。从字形看, 通假字往往与正字同声符。“脩”的声符是“攸”, “修”的声符也是“攸”, “修”是修饰、修长的意思, 用“长”去理解例(18) 若合符节。至此, 可以断定“脩”的正字是“修”。

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同音、近音代替, 在形、音、义三方面, 字音起主导作用。王引之在他的《经义述闻・自序》中说:

字之声同声近者, 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 则涣然冰释, 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释, 则诘蘜为病矣。

这是破假借之法, 也是破通假之法。  

三、通假字和古今字

古今字是汉字形体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历史现象。最早提出古今

字这个术语的是汉代郑玄, 因此, 最初所谓古字是指先秦时期的写法, 所谓今字是指汉代的写法。其实, 古和今是相对的时间概念。段玉裁说得好:

凡读经传者, 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 周为古则汉为今, 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籒文为古字, 小篆、隶书为今字也。(见《说文解字注》三篇上“谊”字注)

80

义同而改偏旁的是异体字, 音义同而字形无联系的是通假字。

从文字表示词义的情况看, 总是兼职在前, 分化在后。从文字的演变规律看, 总是独体在前, 孳乳在后。从文字的产生先后看, 总是通假字在前, 正字(区别字) 在后。如果通假字是正字的声符, 习惯上也算是古今字。正字与通假字有意义联系的是绝对的古今字, 没有意义联系的是绝对的通假字。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的同词异形;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古今字的特点表面在时代, 实际在字义; 通假字的特点表面在字形, 实际在字音。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有音同、音近和加旁孳乳的特点, 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意义上的引申, 有没有相同的声符。有意义引申关系的都是古今字, 没有相同声符的都是通假字。如果只着眼于产生的时代先后, 那么, 有相同声符的通假字都可以看作广义的古今字; 如果只着眼于有无意义上的引申关系, 那么, 由假借产生的古今字也可以看作广义的通假字。正是由于古今字和通假字在分类上形成了交叉, 才在认识上引起了纠缠。  

“支谓四支。”四支即四肢。正由于“支、枝、肢”是同源字, 古人经常通用, 就使得对同一句话, 各人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旧注对“折枝”有三种不同的解释:折取树枝, 弯腰鞠躬, 按摩身体。前一种释为树枝, 后两种释为肢体。

“支、枝、肢”是字形有联系的同源字, 字形没有联系也可能是同源字。例如:“回”和“还”。“回、还”古声同属匣母, “回”古韵在灰微部, “还”古韵在元桓部, “回、还”古韵旁对转, 仍是声同韵近, 有共同的语音来源。“回、还”是同义词。《说文》:“回, 转也。”《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黒。”杨倞注:“回, 转也。”《国语・吴语》:“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韦昭注:“还, 转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三人还射, 伤中贵人, 杀其骑且尽。”张守节正义:“还, 谓转也。”《汉书・淮阳宪王钦传》:“不意大王还意反义, 结以朱颜。”颜师古注:“还, 犹回也。”“回、还”音近义同, 是同源字。

音近的特点, 通, ; “借字标音”, 借用一个音同、音词, 通假字属于文字学的范畴。

, 同源字是音义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的文字别体, 古今字是词义演变后的文字异形。同源字反映的是词的同义或近义, 古今字反映的是文字的假借和词义的引申。

同源字和古今字是交叉关系。同源字有同时产生的, 有先后产生的。共时的同源字不是古今字, 历时的同源字才是古今字。古今字有由于假借产生的, 有由于引申产生的, 由于假借产生的古今字只同音, 意义上不同源, 不是同源字, 由于引申产生的古今字既同音, 又同源, 是同源字。有人认为古今字包含在同源字之中, 那是没有看到还有一类“正义为借义所夺, 因而加偏旁以别之”的古今字。  

四、通假字和同源字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一篇上示部“禛”字条下说:

声与义同源, 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 此会意、字致多也。《说文》或称其会意, 略其形声, 则省文, 实欲互见, , 禛”, 《说文》认为是“从示, 真声。”从示, 从真, 真亦声。”声符“真”在“禛”中不但表音, 而且表义。这就是声义同源。“真”和“禛”就是同源字。

1982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王力说:

“凡音义皆近, 音近义同, 或义近音同的字, 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同源字“在原始的时候本是一个词, 完全同音, 后来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读音, 才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有时候, 连读音也没有

) , 只是字形不同, 用途也不完全相同罢了。分化(如“暗、闇””

五、通假字和异体字

《说文》中有许多或体字, 例如一篇上示部“祀”字条下说:“祀, 祭无巳也。从示, 巳声。禩, 祀或从異。”段注:“古文巳声、異声同在一部, 故异形而同字也。”所谓“异形而同字”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是语音、意义完全相同, 只是形体结构不同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通用的一组字。例如:岳/嶽, 岩/巖; 唇/脣, 咏/詠; 蚓/螾, 笋/筍; 村/邨, 剩/賸。

异体字不同于通假字。异体字不仅语音完全相同, 而且意义也完全相同, 一组异体字实质上就是同一个词, 不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 通假字与正字有的语音完全相同, 有的只是相近, 它们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的正字词义范围小, 通假字的词义范围大, 有的正字与通假字各有不同的意义, 只是由于音同音近而用通假字代替正字。

异体字不同于同源字。同源字的音义必须有一个共同来源; 异体字没有共同来源, 只是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完全相同的语音和意义。异体字的意义完全相同; 同源字的意义有的完全相同, 有的不完全相同。

异体字不同于古今字。异体字的不同写法是用不同的造字法或改换偏旁、部位的结果; 古今字的不同写法是另加偏旁的结果。异体字的意义完全相同; 古今字的意义有多有少, 今字只表示古字的一个义项。异体字可以无条件互相通用; 古今字只能单相通用, 即古字在一定条件下通今字, 今字不能通古字。

由于古音学研究在清代取得了重大突破。清代经学家、小学家发现了声与义同源的奥秘, 人们就不再局限于从字形上探求词义, 而转向从语音上、语源上探求词义。以前的小学家大多认为造字时“义寄于形”, 因而解词时“因形释义”。清代学者发现了“声义同源”, 因而释词时“因声求义”。同源字是有同一语音来源、同时产生或先后产生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同源字有音和义两个要素, 判断同源字也要有两个依据, 一是古音相同或相近, 所谓相近必须声同韵近, 或韵同声近, 或声韵皆近。一是要有古代的训诂材料证明义同或义近, 就是要有书证, 不能凭空臆断。例如:“支、枝、肢、胑”是同源字。第一, 它们古音相同, 说明有一个共同的语音来源。第二, 它们意义相同、相近, 有一个基本词“支”, “枝、肢、胑”都是在“支”的基础上分化派生的, 而且有古代训诂材料为证。《说文》:“支, 去竹之枝也。”又:“枝, 木别生条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支枝古今字, 干支犹榦枝也。”《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 本支百世。”《左传・庄公六年》作“本枝百世”。“支、枝”本来是同一个词, 后来意义分化, 分支用“支”, 树枝用“枝”。《说文》:“胑, 体四胑也。从肉, 只声。肢胑或从支。”“肢”是“胑”的或体, 即“肢、胑”是异体字, 后来通用“肢”。《玉篇》:“胑, 体四胑, 手足也。”《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有命焉, 君子不谓性也。”字本作“支”。《后汉书・西羌传》:“头颅斩落于万丈之山, 支革判解于重崖之上。”李贤注:

81

第9卷第1期

2009年3月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Hunan I n terna ti ona l Econo m i cs Un i versity

Vol 19No 1Mar 12009

古汉语之假借与通假

江 灏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摘 要] “六书”假借和用字通假都具有借字标音表义的特点, 因而常常被人混为一谈, 其实有质的区

别。与通假字形同实异的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 又互有纠缠, 它们是古书中非常常见的用字现象。

[关键词] 假借字; 通假字; 同源字; 古今字; 异体字; 音近义通; 声义同源。

J ia jie and Tongjia i n t J (Hunan I nternati onal m 410205, China )

  Abstract:J iajie and Tongjia are by peop le, since bot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r 2r owing words of si m ilar s . they are different in nature in fact . Together with par ony m s, Gujin characters, Yiti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common phenomena in ancient Chinese . Knowing and distinguishing of phenomena in using words p lay a very i m portant r ole in reading and s orting out ancient Chinese books .   Key words:J iajie characters; Tongjia characters; par ony m; Gujin characters; Yiti characters; si m ilar s ounding and cl ose meaning; s ounding and meaning par ony m s

  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分为表义与表音两类, 认为汉字是纯粹表意文字者, 总是强调字形表义, 而忽视字音的表义作用。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是语言的第一要素。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 首先要记录下语言的声音, 假借和通假都体现了语音对文字的根本要求———借字标音。

由于假借和通假都具有借字标音这一共同特点, 因而清代的经学家、小学家大多将它们混为一谈。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经文假借》中把“不用本字”的通假与“本无其字”的假借相提并论。他说:

许氏《说文》论六书之假借曰:“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 这所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 声近而通, 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 往往本字见存, 而古本, 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字。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是专谈转注和假借的, 他在卷首解释假借说:

无辗转引申而别有本字本训可指名者曰假借。假借, 数字供一字之用而必有本字。

假借有本字而偶用别字, 故假借附“六书”之末。侯康在《说文假借例释》中正确区分了假借与通假。他说:假借为六书之一, 制字之时已有之, 非用字之时始有之也。《说文》之言假借曰:“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旨哉, 言乎? 必明乎其说而后可以得假借之本, 舍是而言假借抑末耳。何谓本? 制字之假借是也。何谓末? 用字之假借是也。二者相似而实不同。制字

之假借是本无其字而依托一字之声或事以当之, 以一字为二字者也; 用字之假借是既有此字, 复有彼字, 音义略同, 因而通假合二字为一字也。以一字为二字者, 其故由于字少; 合二字为一字者, 其故反由于字多, 故曰相似而实不同也。用字之假借无穷, 制字之假借有定。

(见《) 说文诂林・六书总论》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举的例字是“令

长”。由于定义和例字互相乖违, 以致在理解上设下了陷阱, 有人各执一端, 有人曲意调和, 大致形成了三派;

11强调定义的借音派。孙诒让在《与王子壮论假借书》中说:

天下之事无穷, 造字之初, 苟无假借一例, 则将逐事而为之字, 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 此必穷之数也, 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本字也, 而言之则其声也, 闻之足以相喻, 用之可以不尽, 是假借所以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这段话说明了假借在造字中的巨大作用, 同时强调了造字的原则和方法是“依声托事”。“声”就是字音, “事”就是字义。语言中的某个词, 没有给它另外造字, 就用一个已有的字记录那个词的语音, 从而用借音的办法达到表义的目的。假借字与被借字之间只有语音上的联系, 没有字形上的联系, 也没有词义上的联系。

21强调例字的引申派。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论假借说:

凡事物之无字者, 皆得有所寄而有字。如汉人谓县令曰令长。

[收稿日期] 2008-11-11[作者简介] 江 灏(1942-) , 男, 湖南常德人,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教授, 硕士, 主要从事古汉语研究。

78

县万户以上为令, 减万户为长。令之本义发号也, 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 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 是谓假借。

许慎说解假借时, 举“令长”为例, 本来是不妥当的, 段氏曲为之说, 导致把词义引申当做假借。引申, 是词义演变的一种常见方式。引申义与记录它的字形本身没有关系, 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1不是建立在字形的基础上, 也不是建立在语音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上的。假借字代表的假借义和被借字代表的本义, 是两个同音词共同借用一个字形记录语音的现象。段氏的说法是与词的本义有意义联系的引申, 不是本无其字的无意义联系的假借。

31定义例字兼及派。黄以周在《令长假借说》中, 既区分假借与

来, “胡”假借为疑问词“为什么”, 如例(6) ; 又假借为疑问副词“怎么”, 如例(7) 。“胡”被假借后, 没有另外给它的本义造字, 直到明代, 狼脖子下的垂肉还是写作“胡”, 如例(8) 。

另一种情况是某字被假借后, 假借义专行而本义废弃。例如:

(9)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论语・微) 子》

(10) 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11)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孟) 子・离娄下》

(12) 子曰:“()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通假, 肯定“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是“造字时之假借”, 又认为例字“令长”是“本义反为假借所夺”的“假借专行”。他说:

凡假借有二例:一有其本字, 依声通用者为造字后之假借; 一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者, 此即造字时之假借也。而造字之假借又有二例:一本无其字之假借而后又造本字, 如屮古文以为艸字, 臤古文以为贤字是也; 一本无其字, 既假借后不复更造其字, 而本义反为假借所夺, 如发号之令, 久远之长是也。夫令长之假借与朋来韦革州西诸字亦微有不同。朋来诸字之假借为一义之引申, 经传尚存其本义, 而令长则假借专行。

黄氏分类很细, 他先区分了造字后的假借(借; ; 不另替, 假借义专用是指字的假借义与那个字的本义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黄氏意在强调“令长”属假借义专用一类, 但发号之令、久远之长(实为长老之长) 与县令、县长仍有意义上的引申关系, “经传尚存其本义”, 并非“本义反为假借所夺”。看来, 要兼顾许说的定义和例字, 只能捉襟见肘。

三派之中, 借音派比较接近我们对假借的理解。所谓假借, 是本无其字, 假借义与被假借字本义又无意义联系的借字标音表义现象。

依据孙诒让的看法并参考黄以周的说法, 假借可以分为两类:

11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另造本字。例如:

(1) 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孟子・公孙丑上》

(2) 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 不可罔) 也。(《论语・雍也》

(3)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子亦有) 不利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4) 未暇燃犀照奇鬼, 欲得烧燕出潜虯。(苏轼《寿州李定少卿) 出饯城东龙潭上》

《说文》:“而, 颊毛也。像毛之形。”“而”的本义是胡须, 后来, 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如例(9) ; 承接连词, 如例(10) ; 转折连词, 如例

(11) ; 假设连词, 如例(12) , 表示颊毛的本义反而废弃了。

归纳上述几种类型的假借所引的例句, 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11, 某字的假借义不仅与

, , 因此, 只有纯粹借音, , , 只有语法意义, 不好用

、形声的方法造字, 只能求助于假借。可以说, 虚词, 这些假借字都各有本义, 不过, 有的假借义和本义并存, 有的本义被假借义所夺。

31某字一旦被假借后, 就形成了一字多义现象, 为了避免假借义

与本义混淆, 往往用另加形旁的办法, 造一个新的形声字表示本义, 这种文字的孽乳就是假借的间接造字。  

二、“本无其意”的通假

朱骏声说假借, 改变了许慎的定义和例字。他在《说文通训定

声》中说:“假借者, 本无其意, 依声托字, 朋来是也。”这个定义混淆了假借与通假的界限。假借和通假固然都是“依声托字”, 即借字标音, 但假借是本无其字, 通假是本有其字, 而“本无其意”既可以本无其字, 也可以本有其字, 因此, 通假的定义不妨叫做“本有其字, 依声托事”。

通假是一种本有其字而借字标音的用字现象。通假字和正字在当时语音相同或相近, 而意义上既不同源, 又非引申。早晚的早本应写作“早”。《说文》:“早, 晨也。从日在甲上。”例如:

(13) 晨往, 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 坐而假寐。(《左传・宣) 公二年》

但是, 有时不写作“早”, 而写作“蚤”。例如:

(1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15) 使遂蚤得处囊中, 乃颖脱而出, 非特其末见而已。(《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

《说文》:“然, 烧也。”“然”的本义是“燃烧”, 如例(1) 。后来, “然”被假借为指示代词“这”, 如例(2) ; 又被假借为转折连词“然而”, 如例(3) 。为了使“然”的本义、假借义不相混淆, 又另加形旁造一个“燃”字表本义, 如例(4) 。

21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不另造本字。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某

《说文》:“蚤, 齧人跳虫。”表示早晨本有一个“早”字, 如例(13) ,

(15) 不用“例(14) 、早”, 却借用一个与“早”音同而意义毫不相关的

“蚤”去代替, 是以“蚤”通“早”。“早”是正字, “蚤”是通假字。

为什么有正字不用, 要用通假字呢? 清人胡秉虔在谈《假借》一文中说:

文字之用惟假借不穷, 经典之中亦假借最夥。《说文・叙》云:“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然亦有本有其字, 临文取用, 或借他字者。《释文・叙》引郑康成云:“其始书之也, 仓卒无其字, 或以音类比方, 假借为之, 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 人用其乡, 同言异字, 同字异言, 于兹遂生矣。”先儒概以古通用释之, 而字之原委不分。

胡秉虔也同乾嘉《说文》大家一样, 把通假混同于假借。可取的是, 他在区分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两类假借时, 道出了通假字产生的

字被假借后, 本义和假借义并存, 例如:

(5) 狼跋其胡, 载疐其尾。() 《诗・豳风・狼跋》(6)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 () 《诗・魏风・伐檀》(7) 楚王叱曰:“(胡不下? 吾乃与而君言, 汝何为者也? ”《史记) ・平原君列传》

(8) (狼) 乃局蹐四足, 引绳而束缚之, 下首至尾, 曲脊掩胡, 蝟缩) 蠖屈, 蛇盘龟息, 以听命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

《说文》:“胡, 牛颔垂也。从肉, 古声。”“胡”的本义是牛脖子下的垂肉, 泛指兽类脖子下的垂肉。例(5) 就是指狼脖子下的垂肉。后

79

一些原因。所谓“本有其字, 临文取用, 或借他字”, 实际上就是有意无意地写别字, 但是, 这样的别字一经相沿成习、约定俗成后, 就取得了合法地位。可以说, 合法化的别字就成了通假字。所谓“人用其乡, 同言异字, 同字异言”, 是说通假字的产生还会受地域的影响。

汉字和古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是形成通假的原因之一。古汉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 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一个词就用一个音节表示。汉字是意音文字, 一个音节可以有若干个不同的汉字表示, 汉字同音字太多, 使通假成为可能, 古人用字不严, 使通假得以实现。用字不严体现在汉字形体笔画上是就简和趋繁。例如:

(16) 诚如是也, 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 (17) 盖闻天道, 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梁惠王上》《史记・孝文本) 纪》

这里, 段氏不仅指出了古和今是相对的时间概念, 还指出了区分古今字的标准不是字的形体, 而是字的结构。

王筠在区分“分别文”和“累增字”时, 指出了古今字产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方式。他说:

字有不需偏旁而义已足者, 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 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 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 一则本字义多, 既加偏旁, 则只分其一义也。其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 是谓累增字。其种有三:一则古义深曲, 加偏旁以表之者也; 一则既加偏旁, 即置古文不用者也; 一则既加偏旁而世仍不用, 所以用者反是古文也。(见《说文释例》卷八)

古代字少, 所谓“不须偏旁而义已足”, 是因为每个字除有一个可由字形分析出的本义外, 还会有借用字音的假借义, 会有推演字义的引申义。假借义、引申义的产生形成了字的兼职。一个字的兼职越多, 表义就越不明确。, 就要减少字的兼职, 要减少兼职, 就要增加字数。加偏旁。:第一种是本义不容, 。例如:“哥”, 《说文》:“哥, 声也。”“哥”的本义是歌声, “从二可”看不出歌声, 后来加“欠”旁成“歌”, 或加“言”旁成“謌”, 用累增字表本义。第二种是加偏旁代替本字, 本字废弃不用。例如:“丩”, 《说文》:“丩, 相纠缭也。”“丩”的本义是纠缠, 后加“糸”旁成“纠”, “丩、纠”音、义皆同, 累增字“纠”产生之后, 本字“丩”就废而不用了。第三种是加偏旁后, 人们还是不用累增字, 仍然用本字。例如:“公”, 《说文》:“公, 平分也。”“公”的本义是公平, 后加“人”旁成“伀”, 段玉裁说:“与公同义。”但人们不用“伀”而仍用“公”。

“加偏旁而义遂异”的分别文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本字被假借义侵占, 另加偏旁表示本义。例如:“然”的本义是燃烧, 后来, “然”被假借为指示代词和转折连词, 就另加“火”旁成“燃”表示本义。第二种类型是假借、引申造成了一字多义, 另加偏旁产生新字表示其中的一个义项。例如:“反”有反复、反正、反对、反而、返回等许多义项, 加“辶”旁成“返”, 将“返回”这个义项从众多的义项中分离出来。第一种分别文(或称后起区别字) 是由于假借产生的, 古今字义没有联系, 只同音, 不同源。从时代看是古今字, 从性质看是假借字。第二种分别文是由于引申产生的, 本来, 古字已包含有今字的意义, 今字产生后, 古字没有被废弃, 只是减少了众多义项中的一项, 仍然保留了其他义项, 古字与今字声义同源。

古今字不等于通假字。古今字是词义演变后的文字异形,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借字标音。

从字音看, 古今字与通假字有共同特点。古字与今字大多音同, 例如“反”和“返”, 或者音近, 例如“景”和“影”。通假字与本字也大多音同, 例如“早”和“蚤”, 或者音近, 例如“无”和“亡”。根据字音, 不能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

从字义看, 古今字有意义联系, 一般是古字义多, 今字表示其中的一个义项, 今字所表示的往往是古字在词义上的引申。例如:“责”, 《说文》:“责, 求也。”“责”的本义是索取财物, 如果是索取抽象的东西就引申为要求。从主动的一方来说是索取财物, 从被动的一方来说是欠人财物, 又引申为债务。对于主、被动双方来说, 不论是索取还是偿还, 都负有一种责任, 又引申为职责。古字“责”同时兼有“索取、要求、债务、职责”等义项, 今字“债”只表示债务。今字和古字在意义上的联系是词义引申关系。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从字形看, 今字都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加偏旁, 不存在今字在古字的基础上改偏旁, 也不存在今字和古字在字形上无联系的问题。音

例(16) , 以“由”通“猶”, 用笔画少的同音字代替笔画多的, 是就简。例(17) , 以“繇”通“由”, 用笔画多的代替笔画少的, 是趋繁。汉字形体太复杂, 笔画太多, 难写难认, 用笔画少的同音字代替, 易写易认。汉字又是一种书法艺术, 有时为了在繁复中求均衡、求变化, 也故意用笔画多的代替笔画少的。就简具有实用价值, 趋繁具有审美价值。

如果给通假字分类, 以字音为标准, /畔/脩, 背/倍, 早/蚤。音近的例如:无/, , /, 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 :唱/倡, 拒/距, 非/匪, 擒/禽。, 例如:飞/蜚, 横/衡, 疲/罢, 斑/颁。

通假是古书中极其常见的用字现象, 也是阅读古书、整理古籍的一大障碍, 正确识别通假, 对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 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有很大的作用。

每个汉字都包含形、音、义三个要素, 综合考察形、音、义, 是识别通假字的有效办法。例如:

(18) 路曼曼其脩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离骚》

从字义看, 由于通假字与正字在意义上无联系,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通假字, 用通假字的意义去理解那个句子就解释不通, 必须换用被通假的正字才解释得通。例(18) 的“脩”, 本义是干肉, 用干肉去理解这句话不通, 可以断定“脩”是通假字。那么, 它的正字是什么呢? 从字音看, 通假字一般与正字古音相同, 至少相近。与“脩”同音的有“休、羞、馐、庥、貅、修”等字, 它们中的某一个有可能是“脩”的正字。从字形看, 通假字往往与正字同声符。“脩”的声符是“攸”, “修”的声符也是“攸”, “修”是修饰、修长的意思, 用“长”去理解例(18) 若合符节。至此, 可以断定“脩”的正字是“修”。

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同音、近音代替, 在形、音、义三方面, 字音起主导作用。王引之在他的《经义述闻・自序》中说:

字之声同声近者, 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 则涣然冰释, 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释, 则诘蘜为病矣。

这是破假借之法, 也是破通假之法。  

三、通假字和古今字

古今字是汉字形体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历史现象。最早提出古今

字这个术语的是汉代郑玄, 因此, 最初所谓古字是指先秦时期的写法, 所谓今字是指汉代的写法。其实, 古和今是相对的时间概念。段玉裁说得好:

凡读经传者, 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 周为古则汉为今, 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籒文为古字, 小篆、隶书为今字也。(见《说文解字注》三篇上“谊”字注)

80

义同而改偏旁的是异体字, 音义同而字形无联系的是通假字。

从文字表示词义的情况看, 总是兼职在前, 分化在后。从文字的演变规律看, 总是独体在前, 孳乳在后。从文字的产生先后看, 总是通假字在前, 正字(区别字) 在后。如果通假字是正字的声符, 习惯上也算是古今字。正字与通假字有意义联系的是绝对的古今字, 没有意义联系的是绝对的通假字。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的同词异形;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古今字的特点表面在时代, 实际在字义; 通假字的特点表面在字形, 实际在字音。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有音同、音近和加旁孳乳的特点, 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意义上的引申, 有没有相同的声符。有意义引申关系的都是古今字, 没有相同声符的都是通假字。如果只着眼于产生的时代先后, 那么, 有相同声符的通假字都可以看作广义的古今字; 如果只着眼于有无意义上的引申关系, 那么, 由假借产生的古今字也可以看作广义的通假字。正是由于古今字和通假字在分类上形成了交叉, 才在认识上引起了纠缠。  

“支谓四支。”四支即四肢。正由于“支、枝、肢”是同源字, 古人经常通用, 就使得对同一句话, 各人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旧注对“折枝”有三种不同的解释:折取树枝, 弯腰鞠躬, 按摩身体。前一种释为树枝, 后两种释为肢体。

“支、枝、肢”是字形有联系的同源字, 字形没有联系也可能是同源字。例如:“回”和“还”。“回、还”古声同属匣母, “回”古韵在灰微部, “还”古韵在元桓部, “回、还”古韵旁对转, 仍是声同韵近, 有共同的语音来源。“回、还”是同义词。《说文》:“回, 转也。”《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黒。”杨倞注:“回, 转也。”《国语・吴语》:“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韦昭注:“还, 转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三人还射, 伤中贵人, 杀其骑且尽。”张守节正义:“还, 谓转也。”《汉书・淮阳宪王钦传》:“不意大王还意反义, 结以朱颜。”颜师古注:“还, 犹回也。”“回、还”音近义同, 是同源字。

音近的特点, 通, ; “借字标音”, 借用一个音同、音词, 通假字属于文字学的范畴。

, 同源字是音义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的文字别体, 古今字是词义演变后的文字异形。同源字反映的是词的同义或近义, 古今字反映的是文字的假借和词义的引申。

同源字和古今字是交叉关系。同源字有同时产生的, 有先后产生的。共时的同源字不是古今字, 历时的同源字才是古今字。古今字有由于假借产生的, 有由于引申产生的, 由于假借产生的古今字只同音, 意义上不同源, 不是同源字, 由于引申产生的古今字既同音, 又同源, 是同源字。有人认为古今字包含在同源字之中, 那是没有看到还有一类“正义为借义所夺, 因而加偏旁以别之”的古今字。  

四、通假字和同源字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一篇上示部“禛”字条下说:

声与义同源, 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 此会意、字致多也。《说文》或称其会意, 略其形声, 则省文, 实欲互见, , 禛”, 《说文》认为是“从示, 真声。”从示, 从真, 真亦声。”声符“真”在“禛”中不但表音, 而且表义。这就是声义同源。“真”和“禛”就是同源字。

1982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王力说:

“凡音义皆近, 音近义同, 或义近音同的字, 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同源字“在原始的时候本是一个词, 完全同音, 后来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读音, 才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有时候, 连读音也没有

) , 只是字形不同, 用途也不完全相同罢了。分化(如“暗、闇””

五、通假字和异体字

《说文》中有许多或体字, 例如一篇上示部“祀”字条下说:“祀, 祭无巳也。从示, 巳声。禩, 祀或从異。”段注:“古文巳声、異声同在一部, 故异形而同字也。”所谓“异形而同字”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是语音、意义完全相同, 只是形体结构不同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通用的一组字。例如:岳/嶽, 岩/巖; 唇/脣, 咏/詠; 蚓/螾, 笋/筍; 村/邨, 剩/賸。

异体字不同于通假字。异体字不仅语音完全相同, 而且意义也完全相同, 一组异体字实质上就是同一个词, 不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 通假字与正字有的语音完全相同, 有的只是相近, 它们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的正字词义范围小, 通假字的词义范围大, 有的正字与通假字各有不同的意义, 只是由于音同音近而用通假字代替正字。

异体字不同于同源字。同源字的音义必须有一个共同来源; 异体字没有共同来源, 只是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完全相同的语音和意义。异体字的意义完全相同; 同源字的意义有的完全相同, 有的不完全相同。

异体字不同于古今字。异体字的不同写法是用不同的造字法或改换偏旁、部位的结果; 古今字的不同写法是另加偏旁的结果。异体字的意义完全相同; 古今字的意义有多有少, 今字只表示古字的一个义项。异体字可以无条件互相通用; 古今字只能单相通用, 即古字在一定条件下通今字, 今字不能通古字。

由于古音学研究在清代取得了重大突破。清代经学家、小学家发现了声与义同源的奥秘, 人们就不再局限于从字形上探求词义, 而转向从语音上、语源上探求词义。以前的小学家大多认为造字时“义寄于形”, 因而解词时“因形释义”。清代学者发现了“声义同源”, 因而释词时“因声求义”。同源字是有同一语音来源、同时产生或先后产生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同源字有音和义两个要素, 判断同源字也要有两个依据, 一是古音相同或相近, 所谓相近必须声同韵近, 或韵同声近, 或声韵皆近。一是要有古代的训诂材料证明义同或义近, 就是要有书证, 不能凭空臆断。例如:“支、枝、肢、胑”是同源字。第一, 它们古音相同, 说明有一个共同的语音来源。第二, 它们意义相同、相近, 有一个基本词“支”, “枝、肢、胑”都是在“支”的基础上分化派生的, 而且有古代训诂材料为证。《说文》:“支, 去竹之枝也。”又:“枝, 木别生条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支枝古今字, 干支犹榦枝也。”《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 本支百世。”《左传・庄公六年》作“本枝百世”。“支、枝”本来是同一个词, 后来意义分化, 分支用“支”, 树枝用“枝”。《说文》:“胑, 体四胑也。从肉, 只声。肢胑或从支。”“肢”是“胑”的或体, 即“肢、胑”是异体字, 后来通用“肢”。《玉篇》:“胑, 体四胑, 手足也。”《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有命焉, 君子不谓性也。”字本作“支”。《后汉书・西羌传》:“头颅斩落于万丈之山, 支革判解于重崖之上。”李贤注:

81


相关文章

  •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 ...查看


  • 哀江南赋序
  • 第三章 词类活用问题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 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 ...查看


  •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 <古代汉语> (郭锡良版) 第一讲 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 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 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 ...查看


  •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 ...查看


  • 26.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如何才能高效地阅读文言文呢?掌握下列阅读技巧,是十分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效率的. 一.解释词语意思的技巧 (一)"词性活用",化繁为简 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被纷繁的"词性活用" ...查看


  • 古代汉语1
  • 古代汉语笔记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04年考过):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g ...查看


  • 实词虚化的两个平面
  • 作者:钱宗武汤莉莉 长江学术 2004年01期 实词虚化就是实词的词汇意义不断弱化语法意义不断强化的过程.这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对今文<尚书>副词形成动因和演变机制的考察研究,以期归纳总结文献语言实词虚化的规律. ...查看


  • 音韵知识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
  • 音韵知识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 作者:王娇娇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2期 摘 要: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文字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汉字的字音(包括声.韵.调)和各个历史时期的 ...查看


  • 中学生如何学好古文 资料
  •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的篇目已占课文总数的1/3,且文章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堪称典范之作.因此,学好古文对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古文,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从中获益呢?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问题,在此我浅谈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