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词语积累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的时间;消闲解闷。

愚鲁:愚笨。

轻鄙:轻视;看不起。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炫耀:课文中是“夸耀”的意思。

梗概:大略的内容。

锐利:(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博学多知: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

狡黠:狡诈。

2. 一词多义

3.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摩mó 俟sì 辄zhã 俸fâng 庋guǐ 惴惴zhuìzhuì 蟫yín 挑剔tì 炫xuàn耀 梗gěng概 狡黠xiá

4.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5. 作者、作品简介

⑴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⑵袁枚(1716 - 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33岁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⑶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⑷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⑸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十三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十五岁进葛莱律师公会为高级生,二十二岁时被认可为律师。直到詹姆斯王朝时,培根受封为男爵,1607年任法部次官,1617年时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再升为英格兰大法官,被封为浮如阑(地名)男爵,1621年受封为圣奥本斯子爵。同年因受贿被弹劾,判处四万镑罚金,并终身监禁。后来为詹姆斯王所释放并退还罚金。 1626年春,为了试验冷藏是否可以保存肉类持久不腐,在大风雪中受冻,患重感冒逝世。 马克思称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经验——理论——经验的公式。他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重视知识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存在着“神学的不彻底性”。培根还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论说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6. 培根名言警句

⑴知识就是力量。

⑵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⑶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⑷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⑸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三. 课文讲解

《黄生借书说》

(一)文章主旨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二)重点语句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看来),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译作“(既然)这样„„那么”。

(三)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 - 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四)写作特点

1.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相应名言为“乐之者”“专心致志”“自得之”句以及“不如无书”句、学思关系句等。两文启发主要如观点新颖独到,表达形象、风趣、别致)

《读书杂谈》中关于嗜好的读书这一观点,其相应的孔孟名言为: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嗜好的读书的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是手不释卷,此观点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等名言也有相应关系。《读书的三种姿势》中相应观点和名言为:l。正襟危坐、刻苦钻研坐着读,相应为“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2. 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批判地读,敢于与权威对话,相应名言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诵诗,与古人谋”;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则与1、2两条都有关;4. 文中所谈的躺、坐、站三种读书姿势都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韵味。

简单一点的回答只找出相应的名言即可;再低一点的要求,鲁文找到“1”、孙文找 到“l”“2”的相应名言就行。

读了两文后受到什么启发,一是内容观点上,注意两文新颖独到的观点,如嗜好的读书的实质,如站着读(当然两文中其他的观点都有独到之处);二是表达上,鲁文提法(嗜好的读书)和比喻(打牌作比)风趣、别致、生动、形象,孙文以躺、坐、站三种姿势代替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同样是别致、形象、生动,化抽象的说理为感性鲜活的表达是两文共同的特点。三是鲁文是演讲,平易的开场白、像普通人一样和人谈心、形象性的表述、语句短而明快,注意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等都是这个演讲的特点。四是孙文的三种读书姿势并不是独立平行阐述的,而是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第一种的局限第二种弥补,第二种的不足第三种来完善。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但应加以引导。

第二题

《读书杂谈》中作者的观点,全面理解应为:1. 十分推崇嗜好的读书,其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手不释卷,在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即无功利,趣味浓,很投入。此状态既包括随随便便、轻轻松松的自由读,显然也包括自觉自愿的做学问的深入研读。2. 认为在现今社会条件下,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还是为职业的读书,虽然带着苦痛,有些勉勉强强,但人们要吃饭,要生存,也得为职业刻苦攻读。3.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当然是在应做的功课已经做完之后。

第三题

此道练习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两文的主要观点和主要理由。柏文主要是大力“声讨”借书不还,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为小事一桩而毫未顾及书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颠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弊,但并末完全拒绝借书。袁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利,即非借不能读,理由主要是自己的书往往束之高阁,借来的书害怕催讨因而抓紧阅读,也正因为如此,袁文同样认为借书必还。设计柏、袁的对话可以充分利用文中原有的话语、事例;也可以变通说法,可以有合理的想象,形式也不拘一格,但总体而言应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文本而任意编造。此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促进更好地读懂课文,同时通过比较了解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此题更高一点的要求是,通过比较对柏、袁两文的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有条理的梳理,特别是对其中“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的那些论说理由和论证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该梳理如下:柏文的主要观点:一是借书必还,理由是对方未及时归还,书主人要用时便找不着,这是读书人最伤心、窝火的一件事。二是必须对此大加强调,原因是借者往往不还,而且往往借去未看;作者着重分析了借而不还者的心理,即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又不是借银子,即使占为已有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偷书还是雅贼呢,又认为书主不肯借书或催讨还书显得不够朋友、小气,而这些心理,尤其是不够朋友、小气,又是书主也有的,因而造成了借书不还反而合情合理的荒唐现象。文章特别巧妙之处是以幽默笔法把上述两点糅合在一起论说,即把书主写得很无奈、很可怜,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显出对方的无理、可气、可恶,进而自然得出借书必还的结论。袁文的主要观点:一是书非借不能读。原因分析了两条,这两条也是对书主和借者心理的分析。其一自己的书总觉得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时间,“姑俟异日观”,其结果是束之高阁;其二借来的书“必虑人逼取”,因此抓紧阅看,“摩玩之不已”。并以自己的遭遇、经历为例特别地说明了上述道理。二是借者应读必专,归必速。这后一观点论证得很巧妙,以黄生和自己当年的处境作对比,一方面说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却巧妙一转,只用“知幸与不幸”一句巧妙地得出了“读必专,归必速”的结论。其中的种种理由、想法不着一字,隐含其中,即既然我如此通情达理,够朋友,你也应如此通情达理够意思;既然非借不能读,借去就应读,就不能据为已有,结果束之高阁;同时也暗示、表达了自己对借去不读,借而不还的担心。所以,这最后几句也是“有言在先”“丑话在前”的风雅表达,即智趣表达。

第四题

第1、2小题的“为”即“是”的意思。 第3小题的“为”是“做”之意。 第4小题的“为”可译为“就是”。 第5小题的“为”是“作为”的意思。

第6小题的“为”是“认为”的意思,同“谓”,可译为“说”;后面的“是”是代词, 即“这个人”“此人”;全句为:说此人的聪明不如么? 此外,本单元中“为”字还有一些要注意,如: “若业为吾所有”的“为”是“成为”; “可以为师矣”的“为”也是“做”; “有为者”课文注释为“有所作为的人”, “为”也是“做”“治理”(即做学问、治学、干事业之“做”、之“治理”)之意。

《论读书》

(一)文章思路

这篇课文用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大致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二)重点语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解析:“„„使人„„”是分述,后面的“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叫做归纳论证。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 这样写,增强了论述的气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作用,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论点。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解析:这一段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恰当而巧妙。“野生的花草”经过“修剪移栽”能花繁叶茂,“人的天性”通过“求知学习”能改进完善。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用比喻的写法,就把比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易于人们感知、理解。

(三)写作特点

1.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人性”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2. 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十一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3. 本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例如第二段:“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第九段:“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能使人精确。”这样。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

(4)其切如是( )( )

(5)落落大满( )

(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二、课内阅读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1. 注音。

惴( ) 庋( )

2. 解释。

强假:_________ ;高束:_________。

3. 解释句中“然”字。

①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4. 翻译下列短语及句子。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

③书非借不能读也。

④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5. 指出本段中判断句、设问句、反问句各一例。

6. 分辨“祖父”、“子孙”的古今义。

7. 概括本语段大意。

8. 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读书人的两种态度,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的观点。

三、阅读题。

狡诈者( )学问,愚鲁者( )学问,聪明者则( )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1. “羡慕”“轻鄙”“运用”三词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应为: 、 、 。

2. 表现两种不同求知目的的短语分别是 和 。

3.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这是技艺

②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

③吹嘘炫耀

④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

4. 简答下面问题。

①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②说明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

③归纳这段文字的大意。

【试题答案】

一、(1)感叹;(2)使„„流汗;(3)那人 借;(4)迫切的心情 这样;(5)堆集的样子;(6)值得珍惜

二、1. zhuì guǐ

2. 勉强借来;搁起来放在高处。

3. ①然而;②这样。

4. ①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②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就把屋子堆得满满的;③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读;④暂且等到将来看吧。

5. 判断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反问句: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设问句:子不闻藏书者乎„„无论焉。

6. 祖父:古义——祖父和父亲;今义一一爷爷;子孙:古义一一儿子和孙子;今义一一孩子。

7. 提出中心论点,列举并分析藏书者不读书的情形。

8. 对比 书非借不能读也

三、1. 轻鄙 羡慕 运用

2. “吹嘘炫耀”和“寻找真理、启迪知慧”

3. ①运用学问 ②不在所读的书本当中 ③夸大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 ④故意找书的问题,与作者辩驳。

4. ①最后一句 ②对比论证,讲道理论证 ③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进而归结出求知的目的。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词语积累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的时间;消闲解闷。

愚鲁:愚笨。

轻鄙:轻视;看不起。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炫耀:课文中是“夸耀”的意思。

梗概:大略的内容。

锐利:(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博学多知: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

狡黠:狡诈。

2. 一词多义

3.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摩mó 俟sì 辄zhã 俸fâng 庋guǐ 惴惴zhuìzhuì 蟫yín 挑剔tì 炫xuàn耀 梗gěng概 狡黠xiá

4.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5. 作者、作品简介

⑴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⑵袁枚(1716 - 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33岁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⑶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⑷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⑸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十三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十五岁进葛莱律师公会为高级生,二十二岁时被认可为律师。直到詹姆斯王朝时,培根受封为男爵,1607年任法部次官,1617年时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再升为英格兰大法官,被封为浮如阑(地名)男爵,1621年受封为圣奥本斯子爵。同年因受贿被弹劾,判处四万镑罚金,并终身监禁。后来为詹姆斯王所释放并退还罚金。 1626年春,为了试验冷藏是否可以保存肉类持久不腐,在大风雪中受冻,患重感冒逝世。 马克思称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经验——理论——经验的公式。他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重视知识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存在着“神学的不彻底性”。培根还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论说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6. 培根名言警句

⑴知识就是力量。

⑵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⑶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⑷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⑸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三. 课文讲解

《黄生借书说》

(一)文章主旨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二)重点语句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看来),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译作“(既然)这样„„那么”。

(三)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 - 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四)写作特点

1.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相应名言为“乐之者”“专心致志”“自得之”句以及“不如无书”句、学思关系句等。两文启发主要如观点新颖独到,表达形象、风趣、别致)

《读书杂谈》中关于嗜好的读书这一观点,其相应的孔孟名言为: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嗜好的读书的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是手不释卷,此观点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等名言也有相应关系。《读书的三种姿势》中相应观点和名言为:l。正襟危坐、刻苦钻研坐着读,相应为“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2. 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批判地读,敢于与权威对话,相应名言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诵诗,与古人谋”;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则与1、2两条都有关;4. 文中所谈的躺、坐、站三种读书姿势都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韵味。

简单一点的回答只找出相应的名言即可;再低一点的要求,鲁文找到“1”、孙文找 到“l”“2”的相应名言就行。

读了两文后受到什么启发,一是内容观点上,注意两文新颖独到的观点,如嗜好的读书的实质,如站着读(当然两文中其他的观点都有独到之处);二是表达上,鲁文提法(嗜好的读书)和比喻(打牌作比)风趣、别致、生动、形象,孙文以躺、坐、站三种姿势代替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同样是别致、形象、生动,化抽象的说理为感性鲜活的表达是两文共同的特点。三是鲁文是演讲,平易的开场白、像普通人一样和人谈心、形象性的表述、语句短而明快,注意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等都是这个演讲的特点。四是孙文的三种读书姿势并不是独立平行阐述的,而是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第一种的局限第二种弥补,第二种的不足第三种来完善。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但应加以引导。

第二题

《读书杂谈》中作者的观点,全面理解应为:1. 十分推崇嗜好的读书,其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手不释卷,在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即无功利,趣味浓,很投入。此状态既包括随随便便、轻轻松松的自由读,显然也包括自觉自愿的做学问的深入研读。2. 认为在现今社会条件下,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还是为职业的读书,虽然带着苦痛,有些勉勉强强,但人们要吃饭,要生存,也得为职业刻苦攻读。3.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当然是在应做的功课已经做完之后。

第三题

此道练习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两文的主要观点和主要理由。柏文主要是大力“声讨”借书不还,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为小事一桩而毫未顾及书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颠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弊,但并末完全拒绝借书。袁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利,即非借不能读,理由主要是自己的书往往束之高阁,借来的书害怕催讨因而抓紧阅读,也正因为如此,袁文同样认为借书必还。设计柏、袁的对话可以充分利用文中原有的话语、事例;也可以变通说法,可以有合理的想象,形式也不拘一格,但总体而言应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文本而任意编造。此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促进更好地读懂课文,同时通过比较了解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此题更高一点的要求是,通过比较对柏、袁两文的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有条理的梳理,特别是对其中“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的那些论说理由和论证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该梳理如下:柏文的主要观点:一是借书必还,理由是对方未及时归还,书主人要用时便找不着,这是读书人最伤心、窝火的一件事。二是必须对此大加强调,原因是借者往往不还,而且往往借去未看;作者着重分析了借而不还者的心理,即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又不是借银子,即使占为已有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偷书还是雅贼呢,又认为书主不肯借书或催讨还书显得不够朋友、小气,而这些心理,尤其是不够朋友、小气,又是书主也有的,因而造成了借书不还反而合情合理的荒唐现象。文章特别巧妙之处是以幽默笔法把上述两点糅合在一起论说,即把书主写得很无奈、很可怜,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显出对方的无理、可气、可恶,进而自然得出借书必还的结论。袁文的主要观点:一是书非借不能读。原因分析了两条,这两条也是对书主和借者心理的分析。其一自己的书总觉得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时间,“姑俟异日观”,其结果是束之高阁;其二借来的书“必虑人逼取”,因此抓紧阅看,“摩玩之不已”。并以自己的遭遇、经历为例特别地说明了上述道理。二是借者应读必专,归必速。这后一观点论证得很巧妙,以黄生和自己当年的处境作对比,一方面说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却巧妙一转,只用“知幸与不幸”一句巧妙地得出了“读必专,归必速”的结论。其中的种种理由、想法不着一字,隐含其中,即既然我如此通情达理,够朋友,你也应如此通情达理够意思;既然非借不能读,借去就应读,就不能据为已有,结果束之高阁;同时也暗示、表达了自己对借去不读,借而不还的担心。所以,这最后几句也是“有言在先”“丑话在前”的风雅表达,即智趣表达。

第四题

第1、2小题的“为”即“是”的意思。 第3小题的“为”是“做”之意。 第4小题的“为”可译为“就是”。 第5小题的“为”是“作为”的意思。

第6小题的“为”是“认为”的意思,同“谓”,可译为“说”;后面的“是”是代词, 即“这个人”“此人”;全句为:说此人的聪明不如么? 此外,本单元中“为”字还有一些要注意,如: “若业为吾所有”的“为”是“成为”; “可以为师矣”的“为”也是“做”; “有为者”课文注释为“有所作为的人”, “为”也是“做”“治理”(即做学问、治学、干事业之“做”、之“治理”)之意。

《论读书》

(一)文章思路

这篇课文用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大致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二)重点语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解析:“„„使人„„”是分述,后面的“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叫做归纳论证。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 这样写,增强了论述的气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作用,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论点。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解析:这一段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恰当而巧妙。“野生的花草”经过“修剪移栽”能花繁叶茂,“人的天性”通过“求知学习”能改进完善。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用比喻的写法,就把比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易于人们感知、理解。

(三)写作特点

1.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人性”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2. 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十一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3. 本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例如第二段:“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第九段:“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能使人精确。”这样。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

(4)其切如是( )( )

(5)落落大满( )

(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二、课内阅读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1. 注音。

惴( ) 庋( )

2. 解释。

强假:_________ ;高束:_________。

3. 解释句中“然”字。

①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4. 翻译下列短语及句子。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

③书非借不能读也。

④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5. 指出本段中判断句、设问句、反问句各一例。

6. 分辨“祖父”、“子孙”的古今义。

7. 概括本语段大意。

8. 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读书人的两种态度,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的观点。

三、阅读题。

狡诈者( )学问,愚鲁者( )学问,聪明者则( )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1. “羡慕”“轻鄙”“运用”三词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应为: 、 、 。

2. 表现两种不同求知目的的短语分别是 和 。

3.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这是技艺

②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

③吹嘘炫耀

④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

4. 简答下面问题。

①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②说明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

③归纳这段文字的大意。

【试题答案】

一、(1)感叹;(2)使„„流汗;(3)那人 借;(4)迫切的心情 这样;(5)堆集的样子;(6)值得珍惜

二、1. zhuì guǐ

2. 勉强借来;搁起来放在高处。

3. ①然而;②这样。

4. ①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②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就把屋子堆得满满的;③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读;④暂且等到将来看吧。

5. 判断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反问句: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设问句:子不闻藏书者乎„„无论焉。

6. 祖父:古义——祖父和父亲;今义一一爷爷;子孙:古义一一儿子和孙子;今义一一孩子。

7. 提出中心论点,列举并分析藏书者不读书的情形。

8. 对比 书非借不能读也

三、1. 轻鄙 羡慕 运用

2. “吹嘘炫耀”和“寻找真理、启迪知慧”

3. ①运用学问 ②不在所读的书本当中 ③夸大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 ④故意找书的问题,与作者辩驳。

4. ①最后一句 ②对比论证,讲道理论证 ③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进而归结出求知的目的。


相关文章

  • [项脊轩志]教案 1
  •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 2.掌握课文第一.二段的文言知识点. 3.体验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的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名字,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梁启超的 ...查看


  • 黄生借书说x
  • <黄生借书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邢立波,来自大兴农场.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文言文<黄生借 书说>.它是一篇课外文言文. 下面我就以新课标为理念,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六 大方面说一 ...查看


  • 中班社会生活教案:咱们的小书城
  • 中班社会生活教案:咱们的小书城 中班社会生活教案:咱们的小书城 [活动目标] 1.通过共享图书资源,体验读书的乐趣. 2.通过幼儿与同伴的相互借阅,了解和遵守图书借阅的规则. 3.引导幼儿用正确的姿势.方法进行阅读,增强幼儿的阅读理解.语言 ...查看


  • 书香伴我成长 五年级班会教案
  • "书香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标: 1.使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明确什么是好书,懂得只有多读好书才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2.交流读书方法,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3.展示读书成果,提高学生读书的自 ...查看


  •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_教科版_小学五年级下册
  • 火灾的预防与自救 [教学目的] 1.了解消防安全常识,火灾扑救常识. 2.掌握灭火方法,自救与逃生的方法. 3.重视安全,珍惜身命 [教学重点] 消防安全常识,扑救常识,灭火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演示. [教学方法] ...查看


  •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借书
  • 活动目标: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图片. 2.故事PPT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起兴趣. 教师:明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丁丁 ...查看


  •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通过课文分析,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认识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 3.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对比说理的方法. 4.诵读课文,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 ...查看


  • 袁枚[黄生借书说]赏析
  • 黄生借书说 袁枚① 黄生②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③以书而告之曰: ①选自<小仓山房文集>.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文学家,浙江钱塘人.②生:对读书人的称呼.③授:交给,交付. 青年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对他说: 书 ...查看


  •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去图书馆
  • 活动目标: 1. 了解图书馆的功能,知道图书馆是一个收集.整理.保存.借阅图书的地方. 2. 知道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规则,养成爱看书.爱护书的好习惯. 3. 了解借阅图书的流程,体验借阅图书游戏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图书馆ppt.录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