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糖尿病
2、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3、血糖的来源有哪些?
4、血糖的去路有哪些?
5、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6、糖尿病高危人群
7、糖尿病前期表现
8、糖尿病分几个类型
9、糖尿病的症状
10、糖尿病的危害
11、糖尿病的并发症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及多种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由各种造成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在细胞中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发生紊乱,而产生的高血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病症。
2. 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虽然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至少可以说,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的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例如,1型糖尿病遗传的是胰岛容易遭受病毒侵害,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对于2型糖尿病,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遗传的是容易产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
不足的基因。但是,如果只有遗传倾向这种先天的因素,还不至于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后天的因素,或者说环境的因素,这就是得糖尿病的第二个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诱发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热能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遗传与环境这两条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就使人得了糖尿病。在这里,遗传因素是内因,是疾病的基础;环境因素是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3、血糖的来源有哪些?
血糖是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
1)主要来源于饭后食物中的糖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吸收入血液循环;
2)空腹时血糖主要来自肝脏储备的肝糖原分解;
3)人体特别缺少糖分时,蛋白质、脂肪及从肌肉生成的乳酸可通过糖异生过程变成葡萄糖。
4、血糖的去路有哪些?
1)在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人体利用消耗。
2) 进入肝脏细胞将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
3)进入肌肉细胞变成肌糖原储存起来。
4)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
5)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
5、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表1 诊断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参考表
(毫摩尔/升)
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正常 3.9-6.1 <7.8 血糖升高 6.1~6.9 (空腹血糖受损) 7.8~11.0 (餐后血糖增高) 糖尿病 ≥7.0 ≥11.1
↓糖耐量试验 7.8~11.0
糖耐量受损 ≥11.1 糖尿病 服糖后2小时血糖 <7.8
正常
6. 糖尿病高危人群
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家庭史阳性、具有某种遗传标志和免疫学标志的人群。如家里有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具有某种人白细胞抗原(HLA )类型或者胰岛细胞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者,就比较容易罹患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者,肥胖者,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生过4千克以上巨大胎儿的妇女,或者出生时体重低于2.5千克的人,均容易罹患糖尿病。
7. 糖尿病前期表现
这是指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国际上通称糖调节受损(IGR )。主要包括3种情况。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如下:
(1)空腹血糖受损(IFG ):指空腹血糖在6.1~6.9毫摩尔/升(110~125毫克/分升)之间,当然餐后2小时血糖也必须没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餐后血糖升高:是指餐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状况,他们的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毫摩尔/升(140~199毫克/分升)之间,当然空腹血糖也必须没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3)糖耐量受损(IGT ):原来被称为糖耐量低减。这些人在做糖耐量试验时,空腹和服糖后2小时都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指标,但后者在7.8~11.1毫摩尔/升(140~199毫克/分升)之间。顺便说一下,糖耐量受损只能是糖耐量试验的结果,没做糖耐量试验,仅仅餐后2小时血糖介于140~199毫克/分升之间则不能诊为糖耐量受损。
糖尿病前期患者已不再是正常人,糖尿病的帽子就悬在他们的头顶之上,随时可能掉下来,而且一旦掉在头上,这个帽子就难以摘掉。但有人发现,此时如
加以注意,大多数人可以不进展为糖尿病,所以说这是不得糖尿病的最后关口。据调查,我国目前糖尿病前期者不少于糖尿病人群总数,可能高达1.5亿人。所以,糖尿病前期者应该是我们预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
8. 糖尿病分几个类型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糖尿病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
(1)1型糖尿病:原来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文代号IDDM ),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9%左右。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其他各种年龄。患者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特点:
a 、1型糖尿病原来叫儿童期糖尿病或青年型糖尿病,说明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
b 、某些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抗体可能阳性:如胰岛细胞抗体(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
c 、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发病急骤,来势汹汹
d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
(2)2型糖尿病:原来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文代号NIDDM ),多发生于成年人,起病比较缓和隐蔽,不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不一定用胰岛素治疗。此类患者占我国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以上,目前糖尿病病人总数的急剧增加,主要是此型患者迅速增多的结果。
特点:
a 、好发于中老年人
b 、胰岛素抵抗比较重
c 、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d 、往往不需要靠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除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以外的各种糖尿病,包括胰腺疾病(胰腺发炎或胰腺切除) 造成的糖尿病、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状腺功能亢进) 引起的糖尿病、各种遗传疾病伴发的糖尿病,以及药物导致的糖尿病等。种类繁多,但患病人数远不及
2型糖尿病,仅占我国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
(4)妊娠糖尿病:指妇女怀孕期间发生或者发现的糖尿病,生完孩子以后,往往还得重新分类定型,所以妊娠糖尿病不占百分比。
妊娠与糖尿病同时存在的情况有两种:第一种叫糖尿病妊娠,也就是糖尿病病人怀孕了,糖尿病在前,妊娠在后;第二种叫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间发生或者发现的糖尿病,妊娠在前,糖尿病在后(或者虽然糖尿病在前,但孕前未被发现)。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很大。
9. 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水、盐、酸碱代谢紊乱及血管、神经并发症所造成的结果,表现为:
(1) 多尿:是血糖升高,身体努力通过尿液排除糖分的结果。
(2) 多饮:是因为排尿多,身体需要补充丢失的水分的结果。
(3) 多食:是身体不能很好的利用糖分,能量缺乏的结果。
(4) 体力和体重下降:这是能量不足,脂肪及蛋白质消耗的结果。以上4
条习惯上被称为“三多一少”。
(5) 皮肤瘙痒: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所致,由于尿中有糖,加上泌尿系
统感染机会增多,外阴部瘙痒更加明显。患者容易发生疮、痈等皮
肤感染。
(6) 视力下降:高血糖及眼科并发症所致。
(7) 其他:如手足麻木、心慌气短、腹泻便秘、尿潴留和阳痿等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10.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一个患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一旦发生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或者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那就后悔晚矣。每年都有不少糖尿病病人因对糖尿病无知,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糖尿病本身症状给病人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患者全身不适,被迫控制饮食和锻炼身体,还得吃药打针,这种状况绵延无期,其中痛苦是非糖尿
病者难以体会的。
(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3)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可能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大大下降,甚至造成残疾或过早死亡,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4)控制不佳的糖尿病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5)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费用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庭、工作单位及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010年全世界直接用于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费用已达3760亿美元,我国则花费250亿美元(合1700亿人民币)。据估计,2035年全世界糖尿病耗费将达到4900亿美元。
所以,尽早地发现糖尿病,正确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尽量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危害,是每一个糖尿病病人,以及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1、糖尿病的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急性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低血糖症状等
慢性并发症: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病人的脑血管病变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住院糖尿病病人脑血管病变患病率为12.2%。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88%为脑血栓形成或腔隙性脑梗死等阻塞性脑血管病变,约43%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糖升高)
糖尿病足(糖尿病病人因糖尿病足而导致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者高10倍以上,糖尿病足是引起糖尿病病人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眼病引起的双目失明要比非糖尿病者高出25倍。)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造成肾衰竭者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
糖尿病神经病(我国住院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患病率为60.3%。
变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糖尿病所致脊髓病、糖尿病伴发的葡萄膜炎、糖尿病并结核病
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糖尿病
2、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3、血糖的来源有哪些?
4、血糖的去路有哪些?
5、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6、糖尿病高危人群
7、糖尿病前期表现
8、糖尿病分几个类型
9、糖尿病的症状
10、糖尿病的危害
11、糖尿病的并发症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及多种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由各种造成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在细胞中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发生紊乱,而产生的高血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病症。
2. 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虽然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至少可以说,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的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例如,1型糖尿病遗传的是胰岛容易遭受病毒侵害,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对于2型糖尿病,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遗传的是容易产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
不足的基因。但是,如果只有遗传倾向这种先天的因素,还不至于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后天的因素,或者说环境的因素,这就是得糖尿病的第二个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诱发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热能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遗传与环境这两条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就使人得了糖尿病。在这里,遗传因素是内因,是疾病的基础;环境因素是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3、血糖的来源有哪些?
血糖是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
1)主要来源于饭后食物中的糖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吸收入血液循环;
2)空腹时血糖主要来自肝脏储备的肝糖原分解;
3)人体特别缺少糖分时,蛋白质、脂肪及从肌肉生成的乳酸可通过糖异生过程变成葡萄糖。
4、血糖的去路有哪些?
1)在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人体利用消耗。
2) 进入肝脏细胞将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
3)进入肌肉细胞变成肌糖原储存起来。
4)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
5)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
5、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表1 诊断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参考表
(毫摩尔/升)
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正常 3.9-6.1 <7.8 血糖升高 6.1~6.9 (空腹血糖受损) 7.8~11.0 (餐后血糖增高) 糖尿病 ≥7.0 ≥11.1
↓糖耐量试验 7.8~11.0
糖耐量受损 ≥11.1 糖尿病 服糖后2小时血糖 <7.8
正常
6. 糖尿病高危人群
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家庭史阳性、具有某种遗传标志和免疫学标志的人群。如家里有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具有某种人白细胞抗原(HLA )类型或者胰岛细胞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者,就比较容易罹患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者,肥胖者,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生过4千克以上巨大胎儿的妇女,或者出生时体重低于2.5千克的人,均容易罹患糖尿病。
7. 糖尿病前期表现
这是指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国际上通称糖调节受损(IGR )。主要包括3种情况。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如下:
(1)空腹血糖受损(IFG ):指空腹血糖在6.1~6.9毫摩尔/升(110~125毫克/分升)之间,当然餐后2小时血糖也必须没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餐后血糖升高:是指餐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状况,他们的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毫摩尔/升(140~199毫克/分升)之间,当然空腹血糖也必须没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3)糖耐量受损(IGT ):原来被称为糖耐量低减。这些人在做糖耐量试验时,空腹和服糖后2小时都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指标,但后者在7.8~11.1毫摩尔/升(140~199毫克/分升)之间。顺便说一下,糖耐量受损只能是糖耐量试验的结果,没做糖耐量试验,仅仅餐后2小时血糖介于140~199毫克/分升之间则不能诊为糖耐量受损。
糖尿病前期患者已不再是正常人,糖尿病的帽子就悬在他们的头顶之上,随时可能掉下来,而且一旦掉在头上,这个帽子就难以摘掉。但有人发现,此时如
加以注意,大多数人可以不进展为糖尿病,所以说这是不得糖尿病的最后关口。据调查,我国目前糖尿病前期者不少于糖尿病人群总数,可能高达1.5亿人。所以,糖尿病前期者应该是我们预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
8. 糖尿病分几个类型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糖尿病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
(1)1型糖尿病:原来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文代号IDDM ),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9%左右。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其他各种年龄。患者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特点:
a 、1型糖尿病原来叫儿童期糖尿病或青年型糖尿病,说明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
b 、某些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抗体可能阳性:如胰岛细胞抗体(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
c 、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发病急骤,来势汹汹
d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
(2)2型糖尿病:原来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文代号NIDDM ),多发生于成年人,起病比较缓和隐蔽,不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不一定用胰岛素治疗。此类患者占我国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以上,目前糖尿病病人总数的急剧增加,主要是此型患者迅速增多的结果。
特点:
a 、好发于中老年人
b 、胰岛素抵抗比较重
c 、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d 、往往不需要靠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除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以外的各种糖尿病,包括胰腺疾病(胰腺发炎或胰腺切除) 造成的糖尿病、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状腺功能亢进) 引起的糖尿病、各种遗传疾病伴发的糖尿病,以及药物导致的糖尿病等。种类繁多,但患病人数远不及
2型糖尿病,仅占我国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
(4)妊娠糖尿病:指妇女怀孕期间发生或者发现的糖尿病,生完孩子以后,往往还得重新分类定型,所以妊娠糖尿病不占百分比。
妊娠与糖尿病同时存在的情况有两种:第一种叫糖尿病妊娠,也就是糖尿病病人怀孕了,糖尿病在前,妊娠在后;第二种叫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间发生或者发现的糖尿病,妊娠在前,糖尿病在后(或者虽然糖尿病在前,但孕前未被发现)。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很大。
9. 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水、盐、酸碱代谢紊乱及血管、神经并发症所造成的结果,表现为:
(1) 多尿:是血糖升高,身体努力通过尿液排除糖分的结果。
(2) 多饮:是因为排尿多,身体需要补充丢失的水分的结果。
(3) 多食:是身体不能很好的利用糖分,能量缺乏的结果。
(4) 体力和体重下降:这是能量不足,脂肪及蛋白质消耗的结果。以上4
条习惯上被称为“三多一少”。
(5) 皮肤瘙痒: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所致,由于尿中有糖,加上泌尿系
统感染机会增多,外阴部瘙痒更加明显。患者容易发生疮、痈等皮
肤感染。
(6) 视力下降:高血糖及眼科并发症所致。
(7) 其他:如手足麻木、心慌气短、腹泻便秘、尿潴留和阳痿等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10.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一个患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一旦发生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或者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那就后悔晚矣。每年都有不少糖尿病病人因对糖尿病无知,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糖尿病本身症状给病人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患者全身不适,被迫控制饮食和锻炼身体,还得吃药打针,这种状况绵延无期,其中痛苦是非糖尿
病者难以体会的。
(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3)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可能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大大下降,甚至造成残疾或过早死亡,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4)控制不佳的糖尿病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5)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费用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庭、工作单位及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010年全世界直接用于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费用已达3760亿美元,我国则花费250亿美元(合1700亿人民币)。据估计,2035年全世界糖尿病耗费将达到4900亿美元。
所以,尽早地发现糖尿病,正确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尽量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危害,是每一个糖尿病病人,以及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1、糖尿病的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急性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低血糖症状等
慢性并发症: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病人的脑血管病变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住院糖尿病病人脑血管病变患病率为12.2%。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88%为脑血栓形成或腔隙性脑梗死等阻塞性脑血管病变,约43%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糖升高)
糖尿病足(糖尿病病人因糖尿病足而导致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者高10倍以上,糖尿病足是引起糖尿病病人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眼病引起的双目失明要比非糖尿病者高出25倍。)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造成肾衰竭者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
糖尿病神经病(我国住院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患病率为60.3%。
变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糖尿病所致脊髓病、糖尿病伴发的葡萄膜炎、糖尿病并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