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题反馈(6.6-6.7)
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 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 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 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 若F 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 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2、关于基因突变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B .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发生的
C .基因突变可以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
D .突变就是指基因突变,它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3、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 .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 .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4、DNA 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 变成了尿嘧啶,该DNA 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 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 -A 、A -T 、G -C 、C -G ,推测“P”可能是
A .胸腺嘧啶 B .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
5、人的X 染色体和Y 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 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 。由此可以推测
A .Ⅱ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
B .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
C .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女性
D .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6、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S 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 .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 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35
D .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S 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
7、如果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2个DNA 分子都用N 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N 的原料,该细胞进行1次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1次,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无交叉互换现象) ,含N 、N 标记的DNA 分子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依次是
A .50% 100% B .25% 50% C.25% 100%
8、下列对甲、乙两个与DNA 分子有关的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DNA 放在含N 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N 的DNA 单链占总链的7/8
B .甲图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C .乙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和翻译
D .能发生乙图中合成⑤过程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9、右图是果蝇染色体上的白眼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S 基因DNA 片段的两条链中包含的遗传信息不同
B .S 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和线粒体
C .S 基因中某个碱基对的替换就会导致白眼变红眼
D .基因片段中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10、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图中X 、Y 、Z 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 是隔离
B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 .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11、一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 分子,一个DNA 分子中有许多个基因。若该DNA 分子中某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DNA 分子结构一定发生了改变
B .DNA 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发生改变
C .DNA 分子上一定有某个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D .该DNA 分子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可能发生改变
[1**********]535D .50% 50%
12、一对等位基因(F 、f) 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査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 Ff(60% )、ff( 10% );雄兔基因型频率 FF(20% )、Ff(40% )、ff (40% )。假设随机交配, 则子代中
A. 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 B. Ff 基因型频率为52%
C. F 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 D. 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
13、以二倍体植物甲(2N=10) 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 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 1不育。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 1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
B.F 1为四倍体,具有的染色体为N=10、n=10
C. 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 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
D. 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 2为二倍体
14、图中①和②表示某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段DN A 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和②所在的染色体都来自父方
B. ③和④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重新组合
D. ③和④形成后,立即被平均分配到两个精细胞中
15、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 型(♀ZW ,♂ZZ )。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 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WW 后代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A. 雌:雄=1:1 B. 雌:雄=1:2 C. 雌:雄=3:1 D. 雌:雄=4:1
16、下列分别表示四位同学在学习孟德尔的两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为理解自由组合规律,借鉴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原理和方法,采用的几种相关做法(所涉及的字母代表基因且各对基因间独立遗传),不符合要求的是 ( )
17、如图所示为某高等生物细胞局部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如果1代表Y 染色体, 则形成该细胞的场所是精巢或睾丸
B. 该生物细胞中, 染色体最多有8条
C. 要鉴定图中1的主要成分, 理论上选用的鉴定试
剂是双缩脲试剂和甲基绿
D. 如果a 上某点有基因B,a′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
b, 发生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18、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发生在
A.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间
B.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
C. 带有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之间
D. 非同源染色体上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间
19、如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 分析可知
A. 基因1和基因2可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B. 图中①过程需RNA 聚合酶的催化, ②过程需tRNA 的催化
C. ④⑤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D. 过程①②③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人体的全部性状
2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部分片段引起的变异是基因重组
B. γ线处理使染色体上数个基因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C.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D.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获得四倍体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
21、在下列人的细胞中, 含有性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是
A. 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中期 B.白细胞 C.红细胞 D.卵细胞 22、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直接关系的是
A .白菜与甘蓝体细胞杂交后的杂种植株可育
B .正常男性产生了含有两条Y 染色体的精子
C .三倍体西瓜植株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种子
D .基因型AaBb 植株自交后代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
23、大约一万年前, 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 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
历a 过程
B.b 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
基因频率
C. 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 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
较大差异, 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24、如图是某植株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A 、a 、B 是位于
染色体上的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
②若该植株是由花粉粒发育来的, 则其亲本是四倍体
③若该植株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 则其配子是二倍体
④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
A. ①② B. ②④ C.①③ D. ③④
25、某女士怀上了异卵双胞胎, 他们夫妇均是半乳糖血症(人类的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 的基因携带者。请你帮助预测, 该女士孕育的双胞胎是一男一女的概率和至少有一个小孩患有半乳糖血症的概率分别是
A.1/2和7/16 B.1/2和7/32 C.1/4和9/16 D.1/4和7/16 2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B .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隔离
C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D .突变能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7、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 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遵循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参与DNA 的合成。DNA 合成时,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若有适量序列为GTACATACATG 的单链模板、腺嘌呤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2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B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C .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单位
D .种群密度和数量变化是种群特有的特征
29、BrdU 能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DNA 链中。若用姬姆萨染料
染色,在染色单体中,DNA 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 则着色深;DNA 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 则着色浅。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 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取出根尖并用姬姆萨染料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的颜色差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第一个分裂周期中,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间均无颜色差异
B .在第二个分裂周期的前期,每条染色体中有3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BrdU
C .在第三个分裂周期的中期,细胞中有1/4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间出现颜色差异
D .此实验可用于验证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0、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在联会时一条异常的染色体总是从某一部位凸出来(如
下图所示),其原因是
A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
B .染色体中增加了某一片段
C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
D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31、某植物的花色有蓝花和白花两种,由两对等位基因(A 和a 、B 和b )控
制。下表是两组纯合植株杂交实验的统计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控制花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第①组F 2中纯合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C .第②组蓝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 或AAbb
D .白花植株与第②组F l 蓝花植株杂交,后代开蓝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 : 1 32、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 表示)。
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 基因的基因频率大约为30%左右
B .美洲黑人中a 基因频率的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
C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D .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
33、下图为某动物(2N=4)个体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①所示细胞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染色体与DNA 随着丝点一分为二而加倍。
B .图②所示阶段一定会有交叉互换的发生。
C .图③所示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的数目之比为1∶2∶2。
D .若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可发生在图④中
34、图示某二倍体植株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a 和b 表示基因,①~④表示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植株只能产生ab 型配子 B .该植株的基因型不一定是aabb
C .a 所在的①和②是同源染色体 D .①与③在减数分裂时能联会
35、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图乙表示该动物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 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 、a 所在的染色体是已发生基因突变的X 染色体
B .图甲可对应于图乙中的bc 段和图丙中的kl 段
C .图乙中的bc 段和图丙中的hj 段不可能对应于同种细胞分裂的同一时期
D .图乙中的cd 段和图丙中的gh 段形成的原因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36、图1表示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中①②③表示有关细胞) ,图2表示此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卵原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细胞Ⅱ中含一个染色体组
B. 图1中的细胞Ⅲ中含同源染色体,细胞Ⅳ卵细胞的基因型只能为B
C. 正常情况下,细胞Ⅳ卵细胞可能的基因型有四种
D. 图2细胞对应于图1中的②,a 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37、右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 =46(个)
B .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
则n =1(个)
C .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 =2(组)
D .若曲线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 =23(个)
38、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
的有尾猫,其余均
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A .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 .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 .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 .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3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
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 .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
C .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结果
D .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
40、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有人将小鼠体内S 型活细菌和R 型活细菌含量变化情况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图中有1处错误
B .重复做该实验,都得到相同的结果,可排除S 型活细菌由R 型活细菌突变而来
C .该小鼠体内的S 型活细菌含有R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
D .下列2组实验:①R 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 型细菌→注射小鼠;②R 型细菌→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 型细菌的DNA →注射小鼠。结果是小鼠均存活
41、某DNA 片段中胸腺嘧啶的比例为a ,则该DNA 片段中含有鸟嘌呤的碱基对占所有碱基对
的比例是
A.a B.1-2a C.2a D.1/2-a
42、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 .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 .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 .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与DNA 数之比为1:2
43、玉米花药离体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下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 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 -b 过程中细胞不会发生基因变化 B .c -d 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C .c 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
D .f -g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44、某受精卵发生了如右图所示的染色体易位,后来发育成一个雄性
动物,在该雄性动物性成熟后产生的精子中,异常精子所占比例
约为
A .1/4 B.1/2 C.3/4 D.1
45、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mRNA 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B .转录时RNA 聚合酶能识别DNA 中特定碱基序列
C .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的容错性
46、右图为基因型AABb 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 .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 .此细胞中基因a 是由基因A 经突变产生
C .此细胞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D .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47、育种工作离不开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下图为某育种过程的流程图, 则下列有
关该育种过程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的叙述恰当的是( )
A. 过程②为减数分裂, 涉及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 过程③为花药离体培养, 涉及的原理是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C. 过程④为染色体加倍, 涉及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D. 该育种过程为单倍体育种, 涉及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48、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 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 则图a 、图b 所示的变异 ( )
A. 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C. 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 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49、下面是4种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对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可表示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B. 乙可表示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C. 丙可表示DNA 病毒(如噬菌体) 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D. 丁可表示RNA 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50、下图是某二倍体植物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根尖细胞示意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②图中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③该细胞的突变一般不能传递给后代
④该细胞已发生基因突变,即A 突变为a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D .①④
错题反馈(6.6-6.7)
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 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 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 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 若F 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 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2、关于基因突变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B .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发生的
C .基因突变可以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
D .突变就是指基因突变,它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3、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 .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 .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4、DNA 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 变成了尿嘧啶,该DNA 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 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 -A 、A -T 、G -C 、C -G ,推测“P”可能是
A .胸腺嘧啶 B .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
5、人的X 染色体和Y 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 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 。由此可以推测
A .Ⅱ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
B .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
C .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女性
D .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6、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S 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 .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 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35
D .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S 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
7、如果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2个DNA 分子都用N 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N 的原料,该细胞进行1次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1次,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无交叉互换现象) ,含N 、N 标记的DNA 分子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依次是
A .50% 100% B .25% 50% C.25% 100%
8、下列对甲、乙两个与DNA 分子有关的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DNA 放在含N 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N 的DNA 单链占总链的7/8
B .甲图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C .乙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和翻译
D .能发生乙图中合成⑤过程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9、右图是果蝇染色体上的白眼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S 基因DNA 片段的两条链中包含的遗传信息不同
B .S 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和线粒体
C .S 基因中某个碱基对的替换就会导致白眼变红眼
D .基因片段中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10、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图中X 、Y 、Z 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 是隔离
B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 .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11、一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 分子,一个DNA 分子中有许多个基因。若该DNA 分子中某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DNA 分子结构一定发生了改变
B .DNA 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发生改变
C .DNA 分子上一定有某个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D .该DNA 分子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可能发生改变
[1**********]535D .50% 50%
12、一对等位基因(F 、f) 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査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 Ff(60% )、ff( 10% );雄兔基因型频率 FF(20% )、Ff(40% )、ff (40% )。假设随机交配, 则子代中
A. 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 B. Ff 基因型频率为52%
C. F 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 D. 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
13、以二倍体植物甲(2N=10) 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 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 1不育。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 1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
B.F 1为四倍体,具有的染色体为N=10、n=10
C. 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 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
D. 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 2为二倍体
14、图中①和②表示某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段DN A 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和②所在的染色体都来自父方
B. ③和④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重新组合
D. ③和④形成后,立即被平均分配到两个精细胞中
15、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 型(♀ZW ,♂ZZ )。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 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WW 后代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A. 雌:雄=1:1 B. 雌:雄=1:2 C. 雌:雄=3:1 D. 雌:雄=4:1
16、下列分别表示四位同学在学习孟德尔的两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为理解自由组合规律,借鉴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原理和方法,采用的几种相关做法(所涉及的字母代表基因且各对基因间独立遗传),不符合要求的是 ( )
17、如图所示为某高等生物细胞局部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如果1代表Y 染色体, 则形成该细胞的场所是精巢或睾丸
B. 该生物细胞中, 染色体最多有8条
C. 要鉴定图中1的主要成分, 理论上选用的鉴定试
剂是双缩脲试剂和甲基绿
D. 如果a 上某点有基因B,a′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
b, 发生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18、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发生在
A.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间
B.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
C. 带有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之间
D. 非同源染色体上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间
19、如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 分析可知
A. 基因1和基因2可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B. 图中①过程需RNA 聚合酶的催化, ②过程需tRNA 的催化
C. ④⑤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D. 过程①②③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人体的全部性状
2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部分片段引起的变异是基因重组
B. γ线处理使染色体上数个基因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C.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D.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获得四倍体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
21、在下列人的细胞中, 含有性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是
A. 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中期 B.白细胞 C.红细胞 D.卵细胞 22、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直接关系的是
A .白菜与甘蓝体细胞杂交后的杂种植株可育
B .正常男性产生了含有两条Y 染色体的精子
C .三倍体西瓜植株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种子
D .基因型AaBb 植株自交后代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
23、大约一万年前, 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 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
历a 过程
B.b 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
基因频率
C. 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 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
较大差异, 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24、如图是某植株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A 、a 、B 是位于
染色体上的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
②若该植株是由花粉粒发育来的, 则其亲本是四倍体
③若该植株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 则其配子是二倍体
④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
A. ①② B. ②④ C.①③ D. ③④
25、某女士怀上了异卵双胞胎, 他们夫妇均是半乳糖血症(人类的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 的基因携带者。请你帮助预测, 该女士孕育的双胞胎是一男一女的概率和至少有一个小孩患有半乳糖血症的概率分别是
A.1/2和7/16 B.1/2和7/32 C.1/4和9/16 D.1/4和7/16 2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B .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隔离
C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D .突变能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7、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 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遵循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参与DNA 的合成。DNA 合成时,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若有适量序列为GTACATACATG 的单链模板、腺嘌呤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2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B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C .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单位
D .种群密度和数量变化是种群特有的特征
29、BrdU 能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DNA 链中。若用姬姆萨染料
染色,在染色单体中,DNA 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 则着色深;DNA 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 则着色浅。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 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取出根尖并用姬姆萨染料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的颜色差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第一个分裂周期中,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间均无颜色差异
B .在第二个分裂周期的前期,每条染色体中有3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BrdU
C .在第三个分裂周期的中期,细胞中有1/4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间出现颜色差异
D .此实验可用于验证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0、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在联会时一条异常的染色体总是从某一部位凸出来(如
下图所示),其原因是
A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
B .染色体中增加了某一片段
C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
D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31、某植物的花色有蓝花和白花两种,由两对等位基因(A 和a 、B 和b )控
制。下表是两组纯合植株杂交实验的统计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控制花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第①组F 2中纯合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C .第②组蓝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 或AAbb
D .白花植株与第②组F l 蓝花植株杂交,后代开蓝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 : 1 32、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 表示)。
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 基因的基因频率大约为30%左右
B .美洲黑人中a 基因频率的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
C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D .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
33、下图为某动物(2N=4)个体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①所示细胞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染色体与DNA 随着丝点一分为二而加倍。
B .图②所示阶段一定会有交叉互换的发生。
C .图③所示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的数目之比为1∶2∶2。
D .若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可发生在图④中
34、图示某二倍体植株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a 和b 表示基因,①~④表示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植株只能产生ab 型配子 B .该植株的基因型不一定是aabb
C .a 所在的①和②是同源染色体 D .①与③在减数分裂时能联会
35、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图乙表示该动物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 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 、a 所在的染色体是已发生基因突变的X 染色体
B .图甲可对应于图乙中的bc 段和图丙中的kl 段
C .图乙中的bc 段和图丙中的hj 段不可能对应于同种细胞分裂的同一时期
D .图乙中的cd 段和图丙中的gh 段形成的原因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36、图1表示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中①②③表示有关细胞) ,图2表示此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卵原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细胞Ⅱ中含一个染色体组
B. 图1中的细胞Ⅲ中含同源染色体,细胞Ⅳ卵细胞的基因型只能为B
C. 正常情况下,细胞Ⅳ卵细胞可能的基因型有四种
D. 图2细胞对应于图1中的②,a 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37、右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 =46(个)
B .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
则n =1(个)
C .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 =2(组)
D .若曲线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 =23(个)
38、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
的有尾猫,其余均
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A .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 .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 .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 .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3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
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 .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
C .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结果
D .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
40、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有人将小鼠体内S 型活细菌和R 型活细菌含量变化情况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图中有1处错误
B .重复做该实验,都得到相同的结果,可排除S 型活细菌由R 型活细菌突变而来
C .该小鼠体内的S 型活细菌含有R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
D .下列2组实验:①R 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 型细菌→注射小鼠;②R 型细菌→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 型细菌的DNA →注射小鼠。结果是小鼠均存活
41、某DNA 片段中胸腺嘧啶的比例为a ,则该DNA 片段中含有鸟嘌呤的碱基对占所有碱基对
的比例是
A.a B.1-2a C.2a D.1/2-a
42、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 .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 .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 .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与DNA 数之比为1:2
43、玉米花药离体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下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 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 -b 过程中细胞不会发生基因变化 B .c -d 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C .c 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
D .f -g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44、某受精卵发生了如右图所示的染色体易位,后来发育成一个雄性
动物,在该雄性动物性成熟后产生的精子中,异常精子所占比例
约为
A .1/4 B.1/2 C.3/4 D.1
45、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mRNA 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B .转录时RNA 聚合酶能识别DNA 中特定碱基序列
C .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的容错性
46、右图为基因型AABb 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 .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 .此细胞中基因a 是由基因A 经突变产生
C .此细胞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D .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47、育种工作离不开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下图为某育种过程的流程图, 则下列有
关该育种过程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的叙述恰当的是( )
A. 过程②为减数分裂, 涉及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 过程③为花药离体培养, 涉及的原理是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C. 过程④为染色体加倍, 涉及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D. 该育种过程为单倍体育种, 涉及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48、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 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 则图a 、图b 所示的变异 ( )
A. 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C. 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 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49、下面是4种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对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可表示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B. 乙可表示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C. 丙可表示DNA 病毒(如噬菌体) 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D. 丁可表示RNA 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50、下图是某二倍体植物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根尖细胞示意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②图中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③该细胞的突变一般不能传递给后代
④该细胞已发生基因突变,即A 突变为a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