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期(总第143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JournalofMudanjiangNormalUniversity
No.1,2008TotalNo.143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
温 彤 胜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主题,识。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实践过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向,[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1003-6121(2008)01-0004-02
科学发展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是我们党在积极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标志着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盲目性,以获取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这一领域中的“自由”。因此可见,人与自然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应是对立统一、协调发展。人类应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人与自然在更高程度上实现和谐统一。
统筹、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我们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过分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力量,把人与自然关系简单等同于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把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改造程度作为唯一标志。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是世界生产和交往空前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是人类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和社会文明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人口、资源,环境同人类生存、发展的矛盾急剧上升。人口爆炸、生态恶化、资源危机已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联合国2003年《全球环境展望》一文指出,现在人们认为消除贫困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稳定的目标是相互促进的,打破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陈旧的观点,那时人们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两个目标是相互矛盾的。正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实现了发展观的新自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2004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改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必将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人类总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加深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德国哲学家汉斯・萨克塞曾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从敌人到榜样,从榜样到对象,从对象到伙
[1]
伴”。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既崇拜又畏惧,效法自然,利用自然;第二阶段是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为敌,向自然开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第三阶段是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恰当地利用自然,科学地保护和美化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赞美自然。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经历了人与自然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历程,这一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获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使人类自身活动趋于合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充分考察了人类活动的的实践过程,是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深化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立和实践,是以科技进步,人类科学逐步认识、科学态度提高为其认识和实践基础的,体现了人类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
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他们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
[2]
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在此,马克思指出了未来社会人们将能够自觉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预见和控制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该注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尽量克服主观
二、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向
自然与人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的对象,而且是实践的对象。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科学实践观的要求,指明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向,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制订了科学的实践标准,对于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实践的合理性,要求正确处理人
[收稿日期] 2006211210
[作者简介] 温彤胜,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和自然的关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保持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
[3]
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注重从实践的受动性上规范当代人的实践行为,并特别强调防止实践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观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人的实践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创造性;长,,局利益。、。
再次,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的实践应充分体现科学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是基础,它保障实践能够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符合必然性或规律性。价值性体现着科学发展的目的和意义,指明了人类在科学发展中应发挥的社会作用。伦理性是科学发展的理性规则和行为规范,通过这一中介或手段,引导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构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正确途径
我们党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制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措施,作出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这些措施和决策也为我们统筹、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了正确的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道德实践,构建法律规范。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落实,必须以很强的自觉性、自为性为基础。要强化以自觉性、自为性为基础的道德实践的驱动力,要转变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仅靠转变观念、增强道德实践的驱动力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在宣传教育的同时,更需要以制度、法律等去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运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环境。我们党和国家在不断强化公民道德实践,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来保护生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005年12月,国家出台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与之相配套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体现了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强迫”相关产业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做的理念。目的就是要通过国家强化宏观调控,依靠政策和制度的反作用“,倒逼”地方和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未来的发展过程“逼”入科学的轨道。
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一
五”规划建议中又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
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众所周之,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是高速增长的经济对资源的“渴求”,一方面是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和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现实,使得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前环境恶化已经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素,。因此,建设、,更是一场关,,减轻环境压力,;只有加,才能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总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出的正确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和环保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因而,为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了正确的实践途径。
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我国社会科学发展最重要的途径。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我们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和矛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等。造成这一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不仅获利菲薄,而且消耗巨大,付出了很高的环境成本,难以为继,必须实现根本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应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由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26-927.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责任编辑]何春雨
—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2008年第1期(总第143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JournalofMudanjiangNormalUniversity
No.1,2008TotalNo.143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
温 彤 胜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主题,识。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实践过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向,[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1003-6121(2008)01-0004-02
科学发展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是我们党在积极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标志着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盲目性,以获取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这一领域中的“自由”。因此可见,人与自然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应是对立统一、协调发展。人类应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人与自然在更高程度上实现和谐统一。
统筹、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我们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过分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力量,把人与自然关系简单等同于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把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改造程度作为唯一标志。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是世界生产和交往空前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是人类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和社会文明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人口、资源,环境同人类生存、发展的矛盾急剧上升。人口爆炸、生态恶化、资源危机已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联合国2003年《全球环境展望》一文指出,现在人们认为消除贫困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稳定的目标是相互促进的,打破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陈旧的观点,那时人们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两个目标是相互矛盾的。正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实现了发展观的新自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2004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改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必将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人类总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加深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德国哲学家汉斯・萨克塞曾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从敌人到榜样,从榜样到对象,从对象到伙
[1]
伴”。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既崇拜又畏惧,效法自然,利用自然;第二阶段是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为敌,向自然开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第三阶段是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恰当地利用自然,科学地保护和美化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赞美自然。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经历了人与自然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历程,这一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获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使人类自身活动趋于合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充分考察了人类活动的的实践过程,是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深化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立和实践,是以科技进步,人类科学逐步认识、科学态度提高为其认识和实践基础的,体现了人类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
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他们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
[2]
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在此,马克思指出了未来社会人们将能够自觉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预见和控制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该注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尽量克服主观
二、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向
自然与人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的对象,而且是实践的对象。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科学实践观的要求,指明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向,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制订了科学的实践标准,对于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实践的合理性,要求正确处理人
[收稿日期] 2006211210
[作者简介] 温彤胜,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和自然的关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保持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
[3]
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注重从实践的受动性上规范当代人的实践行为,并特别强调防止实践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观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人的实践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创造性;长,,局利益。、。
再次,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的实践应充分体现科学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是基础,它保障实践能够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符合必然性或规律性。价值性体现着科学发展的目的和意义,指明了人类在科学发展中应发挥的社会作用。伦理性是科学发展的理性规则和行为规范,通过这一中介或手段,引导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构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正确途径
我们党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制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措施,作出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这些措施和决策也为我们统筹、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了正确的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道德实践,构建法律规范。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落实,必须以很强的自觉性、自为性为基础。要强化以自觉性、自为性为基础的道德实践的驱动力,要转变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仅靠转变观念、增强道德实践的驱动力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在宣传教育的同时,更需要以制度、法律等去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运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环境。我们党和国家在不断强化公民道德实践,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来保护生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005年12月,国家出台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与之相配套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体现了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强迫”相关产业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做的理念。目的就是要通过国家强化宏观调控,依靠政策和制度的反作用“,倒逼”地方和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未来的发展过程“逼”入科学的轨道。
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一
五”规划建议中又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
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众所周之,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是高速增长的经济对资源的“渴求”,一方面是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和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现实,使得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前环境恶化已经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素,。因此,建设、,更是一场关,,减轻环境压力,;只有加,才能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总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出的正确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和环保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因而,为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了正确的实践途径。
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我国社会科学发展最重要的途径。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我们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和矛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等。造成这一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不仅获利菲薄,而且消耗巨大,付出了很高的环境成本,难以为继,必须实现根本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应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由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26-927.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责任编辑]何春雨
—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