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适的诗

作者:刘开扬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的情况,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为接近于人民。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高适无疑是有其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的。本文试就高适诗的几个主要方面来加以论列。

(一)

高适诗的第一个主要方面,是他在“浪游”时期所写下的较多的伤不遇诗,反映了即使是在盛唐时代,在那样的上升的封建社会里,人才仍是大批地不得任用,特别是出身寒微的士人,很难找到从政的出路,从而诗人揭露了那些特权阶级(所谓“权贵”)的把持政柄,阻滞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高适曾经以悲痛的心情,叙述他年轻时在京城长安的遭遇道: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以苏秦自比),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即梁园,梁孝王所筑,唐时已成废墟)为农岁不登,雁池(在梁园中)垂钓心长苦。。。——《别韦参军》

他从长安回来后去到了梁宋、鲁郡和楚地。他不断地慨叹“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宋中别周、梁、李三子”),《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淇上别刘少府子英》),“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淇上酬薛三掾兼寄郭少府微》),“登高俯沧海,回首泪如霰”(《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簿》),“终年不得意,去去任行藏”(《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他很贫穷,自顾“田园同季子(苏秦),储畜异陶朱(范蠡)”《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他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二首》之二)他仰慕从前梁孝王的广揽人才,而历史却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忧伤地唱道: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宋中十首之一》

仕进对于封建时代的士人,是他们唯一的从政的路径,不甘心老死蒿莱的士人中,就有众多的怀有安邦裕民思想的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理想不得实现,自然只有无限的悲哀、不绝地自叹的。加上世俗的冷遇,使诗人高适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伤感,他写道:苏秦。。。。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九月九日酬颜少府》

高适谋仕进的心一直是没有死的,虽然他一再地说过愿意从事农耕:“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鹤!”(《淇上酬薛三掾兼寄郭少府微》)“耕耘有山田,纺绩有山妻,人生苟如此,何必组与珪!”(《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他在40岁左右更宣布过要绝念了:“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奉酬北海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但后来他被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有道科,在极炎热的夏天仍去到了长安(《答侯少府》:“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由于右相李林甫的专权,不重人才,高适仅被任为封丘县尉,他不得已到了职,但不久即辞去。浪游到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在哥舒幕府中掌书记,公元755年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这时高适快满50岁了,他有诗写道: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亦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重阳》

这首七言律诗是写得很好的。全诗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的年老、宦拙、家贫、回乡路远,具有深刻的感染力量。

高适自伤怀才不遇的诗虽然很多,但他对于别人和他同其遭遇的,更加称道和同情,像对于陈二、宋八、高式颜、县尉梁某、裴某、崔某等。他称陈二为“王佐才”,比他做管仲,而以鲍叔自比(《宋中遇陈二》),对于新任判官的宋八,他为之扬眉吐气,而回顾其昨日的落拓不遇,高适又为他表示了异常的愤怒和不平(《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外》),对于曾经和他一起登临赋诗的单父县尉梁某,他哭悼说: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十上多苦辛,一官恒自哂。。。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 ——《哭单父梁九少府》

特别对于扶病到官即死去的县尉裴某,他极度悲伤地写道:世人谁不死,嗟君非生虑,扶病适到官,田园在何处?公才群吏感,弃事他人助,余亦未识君,深悲哭君去。——《哭裴少府》

高适对于那些失意者,处处提到和他自己的境遇相同,如说:“俱游帝城下,忽在梁园里”(《又送族侄式颜》),“相逢俱未展,携手空萧索”(《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丈夫遭遇不可知,买臣、主父皆如斯!我今蹭蹬无所似,看尔崩腾何若为”(《送蔡山人》)。相互间的同情,正表现他们的命运是相同的。这反映了在我国历史上的盛唐时代,贤能的人士凄凄遑遑,不知何往。试看“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送桂阳孝廉》)。便可知道其间的辛酸了。不过高适只是“耻预常科”(殷璠),还不能对科举和封建官僚制度本身提出怀疑。

然而,高适当时把他的不满与愤恨投向那些当道的权贵,也是接触到问题的一部分的。他有一首《效古赠崔二》的诗,明白地指出当道的权贵对于人才进用的漠不关心,而且对他们的穷奢极欲的生活作了揭露: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高适是坚决反对当时的权贵的,他在晚年做了玄宗的侍御史以后,还表现了“谠言义色”、“负气敢言”,使“权幸惮之”(《旧唐书》本传)。

仕三已是楚令尹子文三罢官的故事。高适写这句诗,最少应在他第二次任官左骁卫兵曹去职改为左拾遗以后(755年)。这时“百年将半”,故我定他在当时最多为49岁。由此推断他在765年死去时的年龄不能超过59岁。如此,他比杜甫长5岁,比岑参长9岁。758年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诗中称“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杜少陵集》卷六),照我的推断,高适那年是52岁。此外,他有《行路难二首》,把长安的世家子弟的生活与结托权贵的富家翁的生活,来和饱读群书的穷书生的生活,用对比的手法作了鲜明的写照。自然高适诗里也有一些消极的情绪。这样的感情往往是触景而引起的,当然应该受到批判;然而更多的场合,则是对于他自己仕途蹭蹬的无可如何的话(有时还有一种愤激的情绪),我们剥开那层看来好象是峨冠或袈裟的“冲淡”形式,就可以看到骨子里仍然是一种积极的急于用世的思想精神。他还写过一些为年老而伤悲的诗,我们也不应该一概认为应加批判,有的诗必须和我们上面所谈的他前大半生的经历,他的抱负难展一同联系起来看,才能得到较深刻的了解,比如:红颜创为别,白发始相逢,唯余昔时虑,无复旧时容。——《逢谢偃》

这首诗是比较含蓄,但绝不是仅仅为年老貌丑而忧伤,则是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的。

另外一点,是高适的向往富贵功名,他一再地说:“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酬裴秀才》),“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宋中遇刘书记有别》),“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别王彻》)。这些当然是他庸俗的一面,是不足取的,但这也不免是封建时代大多数士人所共有的倾向。

(二)

高适诗的第二个主要方面,是他反映人民生活的诗,他能注意到人民的疾苦,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主张,通过对良吏的称道,和对历史上的暴君贼臣的指责,来表达了他的关怀人民的思想。这是与他前半生的浪游,和人民有较多的接近,对人民的生活有所体验分不开的。他和农民不少接近,而且他自己曾亲身参加过农业劳动,他对于农民生活的理解,远比岑参为深刻,他有《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二首》,其第九首写道: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这首诗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民生活与农民思想,勤苦耐劳的农民遭受着旱灾和重税剥削,农村凋敝,然而他们仍然拥护皇权。

高适又曾目睹大水给农民带来的严重灾害,他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下来: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傍沿巨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借,蛙龟声啾啾,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东平路中遇大水》

他既然注意到这些方面,所以他有一些改善民生的理想,如主张实行赈济,免收农民的租税: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同上

然而,他是有难言之痛的,他的一切正义的主张是难以得到采纳的,他悲伤地叹道: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同上

高适感到久雨中的生活很苦恼;“滴沥檐宇愁,寥寥谈笑疏,泥涂拥城郭,水潦盘丘墟。”但他立即由此想到农民秋收后不久的经济情况说:“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苦雨寄房四昆季》)可见他是准备着要为农民的疾苦说话的。

高适对人民生活是接近和关心的,他在浪游中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看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了解到人民的真实生活,所以提出“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淇上酬薛三掾兼寄郭少府微》)虽然他不知道他的主张能不能实现。他决不忍心做压迫人民的官吏,他说: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秖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县》

他不久就辞官不做了,即杜甫说的“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杜少陵集》卷二《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县尉的生活使他感到“吏道顿羁束,生涯难重陈”(《答侯少府》)。他的好自由的精神和李白、孟浩然相近似,而且还影响了后来杜甫不肯就任河西县尉。

他对当时的良吏备极称颂,因为这些人是比较关怀民生的,他们的施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像太守李某的除去重税、盗匪、严刑,县令卢某的某些裕民的措施,都给高适有好感,他这样写道:俗见中兴理,人逢至道休,先移白额横,更息赭衣偷。梁国歌来晚,徐方怨不留,岂伊齐政术,将以变浇浮。讼简知能吏,刑宽察要囚,坐堂风偃草,行县雨随辀。——《奉酬睢阳李太守》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过卢明府有赠》

高适怀古诗里所称道的古人,也大多是反抗暴虐统治和实行惠民的人物。像反秦的刘邦,不肯以百姓代已死的宋景公,以百金治露台为费的汉文帝,特别是对春秋时宓子贱在单父的良政,他作了无数次的歌颂(《宋中十首》之九、《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等)。

(三)

高适也写过一些关于边塞和战争的诗。虽然不如岑参那样描写边地风光的瑰奇多采,然而他的诗也别具风格;对于对外的战争,他热烈地歌颂战功(《睢阳别畅大判官》、《东平留赠狄司马》等),这一点和岑参相似。他不仅赞扬作战的将军是“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而且对于书生还好像有些瞧不起地说:“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由于他深切地了解将军们是比较容易建功立业而儒生是有才难展的,所以这些诗令人读后感到还多少含有一些愤激和悲凉的意味。

当时的对外战争有些是可以避免的。高适对于战争的耗竭民力,不如杜甫有正确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在哥舒翰幕府中的一段时期,他对哥舒翰有好感,便妨碍了他对这方面的认识。像752年杨国忠的进攻西南夷,云南太守李宓渡海向交址进攻,高适写了“李云南征蛮诗”加以赞美,没有认识到这样穷兵黩武的战争对唐朝的国力是只有损伤的(后来李宓是战败被俘了)。对于和吐蕃的战争,杜甫曾经讽劝高适:“请公问主将(哥舒翰),焉用穷荒为?”(《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因为董延光、哥舒翰先后率军进攻吐蕃石堡城,历两年多才攻下,人民的负担是很重的。哥舒翰攻破洪济城时,高适也只是有诗歌颂,而没有注意到这上面。(但后来他在做刺史时有了一些转变,那时曾上疏请罢东川节度以息民力,杜甫所说“致君丹槛折”就是对他这些地方称赞的。)

高适反对和议,他说:“戎狄本无厌,羁縻非一朝,饥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君还谢幕府,慎勿轻刍荛。”(《睢阳酬别畅大判官》)又说:“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对于边防的巩固和对于异族进攻的预防,自然是应该注意的,但是和议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造成各族的友好相处,高适似乎没有理解得到。

但高适绝对不是希望战争永远打下去,他绝不是专门喜欢对外战争的人,他是希望战争早日胜利,边疆巩固,获致太平的,他颂扬的是:“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四郊增气象,万里绝风烟,”(《信安王幕府诗》)“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他兴奋地唱过:“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九曲词三首》之二)“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同上之三)

不仅如此,高适对于战争给人民直接带来的痛苦(除了民力负担以外),不是没有见到,而是很早就有领会的。他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答侯少府》

对于从军者,他表现了别离的悲伤,不知道他们何日能够凯旋,他说:“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大刀头即环,环与还音同,意思是何日得还)?”(《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而且他在《塞下曲》里写出了年轻夫妻的隔离:“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重要的是高适对战士寄予了高度的同情,在738年他32岁时,就写下了著名的《燕歌行》。这首诗揭示了战士们在艰困地死战时,美人还在将军的帐里歌舞;当战士的年轻的妻子正在盼望他们奏凯归来时,他们也只有空望云山而已。诗人是这样歌唱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此外,他还写出了:“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蓟门五首》之二)指出了这种刻待自己战士宽待降敌的不合理现象。后来他在潼关败亡后,也曾对玄宗说:“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蒲饮酒,不恤军务。蕃浑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旧唐书》本传)这不仅表现了他反对权贵的刚正不阿,同时也说明了他对战士生活是异常关怀的。高适对于统治阶级的内战,是立于反对的立场的,在安史之乱以前,国内比较安定,但他看见楚、汉角逐的广武城的遗址,还发出了这样的浩叹:遥见楚汉城,崔鬼高山上,。。缅怀多杀戮,顾此增凄怆。。。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二首》之七

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又是唐朝与永王璘之间的战争,他描写战争的结果道:背河列长围,师老将亦乖,归军剧风火,散卒争椎埋,一夕瀍洛空,生灵悲暴腮。。。城池何萧条,邑屋更崩摧,纵横荆棘丛,但见瓦砾堆,行人无血色,战骨多青苔!——《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看了以上这些,便会觉得,有些人常常爱把高适和岑参完全不加分别地看待,如说“他们歌颂战争的时候多,而诅咒战争的时候少”,类似这样的说法是值得加以考虑的。

作者:刘开扬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的情况,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为接近于人民。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高适无疑是有其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的。本文试就高适诗的几个主要方面来加以论列。

(一)

高适诗的第一个主要方面,是他在“浪游”时期所写下的较多的伤不遇诗,反映了即使是在盛唐时代,在那样的上升的封建社会里,人才仍是大批地不得任用,特别是出身寒微的士人,很难找到从政的出路,从而诗人揭露了那些特权阶级(所谓“权贵”)的把持政柄,阻滞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高适曾经以悲痛的心情,叙述他年轻时在京城长安的遭遇道: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以苏秦自比),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即梁园,梁孝王所筑,唐时已成废墟)为农岁不登,雁池(在梁园中)垂钓心长苦。。。——《别韦参军》

他从长安回来后去到了梁宋、鲁郡和楚地。他不断地慨叹“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宋中别周、梁、李三子”),《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淇上别刘少府子英》),“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淇上酬薛三掾兼寄郭少府微》),“登高俯沧海,回首泪如霰”(《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簿》),“终年不得意,去去任行藏”(《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他很贫穷,自顾“田园同季子(苏秦),储畜异陶朱(范蠡)”《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他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二首》之二)他仰慕从前梁孝王的广揽人才,而历史却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忧伤地唱道: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宋中十首之一》

仕进对于封建时代的士人,是他们唯一的从政的路径,不甘心老死蒿莱的士人中,就有众多的怀有安邦裕民思想的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理想不得实现,自然只有无限的悲哀、不绝地自叹的。加上世俗的冷遇,使诗人高适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伤感,他写道:苏秦。。。。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九月九日酬颜少府》

高适谋仕进的心一直是没有死的,虽然他一再地说过愿意从事农耕:“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鹤!”(《淇上酬薛三掾兼寄郭少府微》)“耕耘有山田,纺绩有山妻,人生苟如此,何必组与珪!”(《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他在40岁左右更宣布过要绝念了:“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奉酬北海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但后来他被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有道科,在极炎热的夏天仍去到了长安(《答侯少府》:“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由于右相李林甫的专权,不重人才,高适仅被任为封丘县尉,他不得已到了职,但不久即辞去。浪游到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在哥舒幕府中掌书记,公元755年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这时高适快满50岁了,他有诗写道: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亦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重阳》

这首七言律诗是写得很好的。全诗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的年老、宦拙、家贫、回乡路远,具有深刻的感染力量。

高适自伤怀才不遇的诗虽然很多,但他对于别人和他同其遭遇的,更加称道和同情,像对于陈二、宋八、高式颜、县尉梁某、裴某、崔某等。他称陈二为“王佐才”,比他做管仲,而以鲍叔自比(《宋中遇陈二》),对于新任判官的宋八,他为之扬眉吐气,而回顾其昨日的落拓不遇,高适又为他表示了异常的愤怒和不平(《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外》),对于曾经和他一起登临赋诗的单父县尉梁某,他哭悼说: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十上多苦辛,一官恒自哂。。。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 ——《哭单父梁九少府》

特别对于扶病到官即死去的县尉裴某,他极度悲伤地写道:世人谁不死,嗟君非生虑,扶病适到官,田园在何处?公才群吏感,弃事他人助,余亦未识君,深悲哭君去。——《哭裴少府》

高适对于那些失意者,处处提到和他自己的境遇相同,如说:“俱游帝城下,忽在梁园里”(《又送族侄式颜》),“相逢俱未展,携手空萧索”(《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丈夫遭遇不可知,买臣、主父皆如斯!我今蹭蹬无所似,看尔崩腾何若为”(《送蔡山人》)。相互间的同情,正表现他们的命运是相同的。这反映了在我国历史上的盛唐时代,贤能的人士凄凄遑遑,不知何往。试看“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送桂阳孝廉》)。便可知道其间的辛酸了。不过高适只是“耻预常科”(殷璠),还不能对科举和封建官僚制度本身提出怀疑。

然而,高适当时把他的不满与愤恨投向那些当道的权贵,也是接触到问题的一部分的。他有一首《效古赠崔二》的诗,明白地指出当道的权贵对于人才进用的漠不关心,而且对他们的穷奢极欲的生活作了揭露: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高适是坚决反对当时的权贵的,他在晚年做了玄宗的侍御史以后,还表现了“谠言义色”、“负气敢言”,使“权幸惮之”(《旧唐书》本传)。

仕三已是楚令尹子文三罢官的故事。高适写这句诗,最少应在他第二次任官左骁卫兵曹去职改为左拾遗以后(755年)。这时“百年将半”,故我定他在当时最多为49岁。由此推断他在765年死去时的年龄不能超过59岁。如此,他比杜甫长5岁,比岑参长9岁。758年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诗中称“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杜少陵集》卷六),照我的推断,高适那年是52岁。此外,他有《行路难二首》,把长安的世家子弟的生活与结托权贵的富家翁的生活,来和饱读群书的穷书生的生活,用对比的手法作了鲜明的写照。自然高适诗里也有一些消极的情绪。这样的感情往往是触景而引起的,当然应该受到批判;然而更多的场合,则是对于他自己仕途蹭蹬的无可如何的话(有时还有一种愤激的情绪),我们剥开那层看来好象是峨冠或袈裟的“冲淡”形式,就可以看到骨子里仍然是一种积极的急于用世的思想精神。他还写过一些为年老而伤悲的诗,我们也不应该一概认为应加批判,有的诗必须和我们上面所谈的他前大半生的经历,他的抱负难展一同联系起来看,才能得到较深刻的了解,比如:红颜创为别,白发始相逢,唯余昔时虑,无复旧时容。——《逢谢偃》

这首诗是比较含蓄,但绝不是仅仅为年老貌丑而忧伤,则是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的。

另外一点,是高适的向往富贵功名,他一再地说:“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酬裴秀才》),“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宋中遇刘书记有别》),“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别王彻》)。这些当然是他庸俗的一面,是不足取的,但这也不免是封建时代大多数士人所共有的倾向。

(二)

高适诗的第二个主要方面,是他反映人民生活的诗,他能注意到人民的疾苦,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主张,通过对良吏的称道,和对历史上的暴君贼臣的指责,来表达了他的关怀人民的思想。这是与他前半生的浪游,和人民有较多的接近,对人民的生活有所体验分不开的。他和农民不少接近,而且他自己曾亲身参加过农业劳动,他对于农民生活的理解,远比岑参为深刻,他有《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二首》,其第九首写道: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这首诗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民生活与农民思想,勤苦耐劳的农民遭受着旱灾和重税剥削,农村凋敝,然而他们仍然拥护皇权。

高适又曾目睹大水给农民带来的严重灾害,他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下来: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傍沿巨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借,蛙龟声啾啾,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东平路中遇大水》

他既然注意到这些方面,所以他有一些改善民生的理想,如主张实行赈济,免收农民的租税: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同上

然而,他是有难言之痛的,他的一切正义的主张是难以得到采纳的,他悲伤地叹道: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同上

高适感到久雨中的生活很苦恼;“滴沥檐宇愁,寥寥谈笑疏,泥涂拥城郭,水潦盘丘墟。”但他立即由此想到农民秋收后不久的经济情况说:“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苦雨寄房四昆季》)可见他是准备着要为农民的疾苦说话的。

高适对人民生活是接近和关心的,他在浪游中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看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了解到人民的真实生活,所以提出“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淇上酬薛三掾兼寄郭少府微》)虽然他不知道他的主张能不能实现。他决不忍心做压迫人民的官吏,他说: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秖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县》

他不久就辞官不做了,即杜甫说的“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杜少陵集》卷二《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县尉的生活使他感到“吏道顿羁束,生涯难重陈”(《答侯少府》)。他的好自由的精神和李白、孟浩然相近似,而且还影响了后来杜甫不肯就任河西县尉。

他对当时的良吏备极称颂,因为这些人是比较关怀民生的,他们的施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像太守李某的除去重税、盗匪、严刑,县令卢某的某些裕民的措施,都给高适有好感,他这样写道:俗见中兴理,人逢至道休,先移白额横,更息赭衣偷。梁国歌来晚,徐方怨不留,岂伊齐政术,将以变浇浮。讼简知能吏,刑宽察要囚,坐堂风偃草,行县雨随辀。——《奉酬睢阳李太守》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过卢明府有赠》

高适怀古诗里所称道的古人,也大多是反抗暴虐统治和实行惠民的人物。像反秦的刘邦,不肯以百姓代已死的宋景公,以百金治露台为费的汉文帝,特别是对春秋时宓子贱在单父的良政,他作了无数次的歌颂(《宋中十首》之九、《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等)。

(三)

高适也写过一些关于边塞和战争的诗。虽然不如岑参那样描写边地风光的瑰奇多采,然而他的诗也别具风格;对于对外的战争,他热烈地歌颂战功(《睢阳别畅大判官》、《东平留赠狄司马》等),这一点和岑参相似。他不仅赞扬作战的将军是“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而且对于书生还好像有些瞧不起地说:“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由于他深切地了解将军们是比较容易建功立业而儒生是有才难展的,所以这些诗令人读后感到还多少含有一些愤激和悲凉的意味。

当时的对外战争有些是可以避免的。高适对于战争的耗竭民力,不如杜甫有正确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在哥舒翰幕府中的一段时期,他对哥舒翰有好感,便妨碍了他对这方面的认识。像752年杨国忠的进攻西南夷,云南太守李宓渡海向交址进攻,高适写了“李云南征蛮诗”加以赞美,没有认识到这样穷兵黩武的战争对唐朝的国力是只有损伤的(后来李宓是战败被俘了)。对于和吐蕃的战争,杜甫曾经讽劝高适:“请公问主将(哥舒翰),焉用穷荒为?”(《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因为董延光、哥舒翰先后率军进攻吐蕃石堡城,历两年多才攻下,人民的负担是很重的。哥舒翰攻破洪济城时,高适也只是有诗歌颂,而没有注意到这上面。(但后来他在做刺史时有了一些转变,那时曾上疏请罢东川节度以息民力,杜甫所说“致君丹槛折”就是对他这些地方称赞的。)

高适反对和议,他说:“戎狄本无厌,羁縻非一朝,饥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君还谢幕府,慎勿轻刍荛。”(《睢阳酬别畅大判官》)又说:“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对于边防的巩固和对于异族进攻的预防,自然是应该注意的,但是和议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造成各族的友好相处,高适似乎没有理解得到。

但高适绝对不是希望战争永远打下去,他绝不是专门喜欢对外战争的人,他是希望战争早日胜利,边疆巩固,获致太平的,他颂扬的是:“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四郊增气象,万里绝风烟,”(《信安王幕府诗》)“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他兴奋地唱过:“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九曲词三首》之二)“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同上之三)

不仅如此,高适对于战争给人民直接带来的痛苦(除了民力负担以外),不是没有见到,而是很早就有领会的。他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答侯少府》

对于从军者,他表现了别离的悲伤,不知道他们何日能够凯旋,他说:“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大刀头即环,环与还音同,意思是何日得还)?”(《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而且他在《塞下曲》里写出了年轻夫妻的隔离:“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重要的是高适对战士寄予了高度的同情,在738年他32岁时,就写下了著名的《燕歌行》。这首诗揭示了战士们在艰困地死战时,美人还在将军的帐里歌舞;当战士的年轻的妻子正在盼望他们奏凯归来时,他们也只有空望云山而已。诗人是这样歌唱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此外,他还写出了:“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蓟门五首》之二)指出了这种刻待自己战士宽待降敌的不合理现象。后来他在潼关败亡后,也曾对玄宗说:“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蒲饮酒,不恤军务。蕃浑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旧唐书》本传)这不仅表现了他反对权贵的刚正不阿,同时也说明了他对战士生活是异常关怀的。高适对于统治阶级的内战,是立于反对的立场的,在安史之乱以前,国内比较安定,但他看见楚、汉角逐的广武城的遗址,还发出了这样的浩叹:遥见楚汉城,崔鬼高山上,。。缅怀多杀戮,顾此增凄怆。。。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二首》之七

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又是唐朝与永王璘之间的战争,他描写战争的结果道:背河列长围,师老将亦乖,归军剧风火,散卒争椎埋,一夕瀍洛空,生灵悲暴腮。。。城池何萧条,邑屋更崩摧,纵横荆棘丛,但见瓦砾堆,行人无血色,战骨多青苔!——《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看了以上这些,便会觉得,有些人常常爱把高适和岑参完全不加分别地看待,如说“他们歌颂战争的时候多,而诅咒战争的时候少”,类似这样的说法是值得加以考虑的。


相关文章

  • 高适家世及其早年经历释证
  • 高适,<旧唐书>本传称其"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①,然究其一生的经历,晚岁的仕途畅达与青壮年时期的潦倒不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正缘于此,两<唐书>本传对于高适早年经历的记载颇为简略,对 ...查看


  • 高适和岑参的比较
  • 高适和岑参诗歌异同之比较 摘要:高适.岑参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同"和"异",高适诗中既称"雄词",又称"清词",岑参诗"属辞尚清".高和岑的 ...查看


  • 官场最得意的唐朝诗人
  •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不是诗,是唐朝天宝年间西北地区边民所唱的民歌--<哥舒歌>,所以也不知道作者.不过,歌的意思倒是浅显,就是夸耀一位复姓"哥舒"的将领的赫赫战功,说他打得吐 ...查看


  • 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2
  • 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是盛唐时期"的领军人物,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雄浑悲 ...查看


  • 唐代诗人-唐朝诗人高适简介及作品翻译与赏析(八首)
  • 唐朝诗人高适简介及作品翻译与赏析(八首) 高适(700年-765年),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 ...查看


  • 岑参高适边塞诗异同
  • 浅谈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在盛唐时期更是达到了边塞诗创作的顶峰,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中最易被人拿来比较的莫过于高适和岑参了.高岑二人在诗歌创作上的确是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也有各自 ...查看


  •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
  •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流派--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派.它以自己的独特题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唐代诗坛也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高适与岑参,文学史上并称为"高岑&q ...查看


  • 高适:塞上听吹笛
  • <塞上听吹笛> 作者:高适 原文: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1.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查看


  • 思乡的诗句:除夜(高适)
  • <除夜>原文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释意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