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
版本一: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阐述着治家治国治天下的社会思想。日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丛生,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就把和谐发展看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中,党更是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写入大会主题,这一思想于道家的和谐主题有着异曲同工的秒处,可见道家的社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我国社会问题有这不可否认的深远意义。
“安国,安家,平天下。”自古就是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无数的时代英雄在苦苦追寻着治世方法,在距离当今两千多年前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所阐述的一些方法与十七大中的主题思想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对于解决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道家中的和谐
如今,我国社会矛盾丛生,生产资料分配方式不够完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政治腐败问题日益加重……面对这一系列的现状,党毅然决然的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放在了十七大的主题当中。然而,在几千年前的道家就对和谐作出了理论阐述。
作为道家代表的老子认为,人类应当在与万物和谐一体并生的存在前提下展开自身的实践,从对立走向和谐共生的相处。
首先,在老子的思想里,道既是宇宙本源和谐的原初物质,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又是能生万物,包容一切,统摄一切的“一”即根本总规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第三十九章)而且还是周行于万物中的那种一体统一并生而又对立相促动的关系总和,即“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用看似平淡的自然描绘了一幅统一和谐的宇宙图景。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在道的这种关系总体中,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 妄作凶。”(第十六章) ,又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里有多层深刻的意思:第一,指道的运动具有向对立面转化和万变不离其宗的复归特性,即“反者,道之动”,又“各归其根”。道就是这样的变化,事物的运动从起点开始,逐渐离开,越离越远,到了一定限度又反回来,回到出发点,由此构成一个环形结构。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向反的离开过程和复返回自身的过程,老子用一个“反”字表达了多重含义:第一,“ 反”是反与复的统一,二者构成了运动的有序和谐;第二,事物这“反““复”运动都是有根据的,有规律的,老子常用“归根”、“复命”、“常”这些语汇,指的都是道的和谐循环的规律特性。而这些“根”“命”是事物得以存在的稳定性本质,是相对不变的,是“静”的,安定的,而事物正是在这种安定和谐的一体中与它物共生;第三,事物之所以能稳定发展是由于其内部既对立促动而又一体统一和谐并生的关系,在这里,和谐一体是前提条件,它构成了“万物并作”的存在前提。正因为有“和”才能“常”,所以说“知和曰常”。正因此,老子针对和谐给予了充分的理论论证,这对我们解决当前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存在着矛盾的对立,日趋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的一大难题。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就业增压,竞争失常等现象都在暗示着我们如果不及时解决“和谐”问题,我们即将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人用机械能和核能取代了人力和兽力,又用计算机代替了人脑,工业上的进步使我们更为坚信,生产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消费是无止境的,技术可以使我们无所不能,科学可以使我们无所不知。于是我们都成了神,成了能够创
造第二个世界的人。为了新的创造我们只需要把自然界当做建筑材料的来源”(1)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2)现实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无机身体”,即必须从人类历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老子思想给当代人类生存的深刻启示:人类的生存是与自然一体的相互联系的共在,人与人之间是和合共生的存在,社会从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竞争走向整体共生、和谐共存,这才是根本的发展之道和基本的伦理态度。
二“以人为本,勤俭治国,共容发展”
――与老子的德“三宝”
老子曾经提出了德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六十七章)
第一保慈心爱民,与民生息,以达社会关系的和谐。真正的大勇是慈心爱民唤起的民众的认同,使民归化的凝聚力。因而主张有慈心,保有慈爱之心就是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 老子站在无为的立场上,要求同志者少扰民重修养,对今天不无启迪。 当前,国家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逐步取消农业税,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都体现了老子关于“慈”的阐述。
第二,崇尚节俭,以求物资关系上的和谐。劳资崇尚节俭,认为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即“治人事天,莫若蔷,夫唯樯,是喂早服。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五十九章) 在工业文明的今天,老子的“俭”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七大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写入大会主题,又强调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这都显示出和谐对于当今社会的必要性,人们应当回归到自然、回归到俭朴中来。爱惜资源,反对浪费,节约能源,应该成为全国以至于全世界人的共识,否则只能是 “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第三,谦下不争,使得国内国际关系上的和谐,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谦下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处理当前形势也是必不可少的
日下,在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的环境下,我国发展广泛的邻邦友好欢喜,谦下而不争,求得了在国际关系上的和谐稳定,使国内赢得了改革开放和快速发长的条件。深读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理解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大道合乎自然”
--庄子的人性思考
道家思想不仅仅针对于宏观社会,也同样包括着关于人性的思考。庄子作为道家的第二大成者,其思想故具有代表性。
“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丛何道则得到?”(《庄子.知北游》)千百年来,这似乎成为了经典难题,人们苦苦追寻着这一难题的答案。“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庄子.知北游》)当我们忘却了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察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独一无二的自我!“在这个世界上,人会遇到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风波会走,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这就是道家所谓的合乎天地大道。”
(3)
当今,80后们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整日四处奔波,追逐着工业化城市中的微尘,追逐着高楼大厦背后的落日,从而逐渐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随之面临着难题。由于过激的竞争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有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的扭曲。对此,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八容八耻”来找回人们心中久违的自然,也许,这时就需要庄子这一颗追求自然,追求真我的心,来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由此可见,虽然时隔两千多年,道家的社会思想仍然有着现实意义,在这片崭新的华夏大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版本二:
不折腾、求和谐、不言教、贵谦退
——试析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哲学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之后,到如今依然熠熠发光,其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不可抹去的。对于道家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从政治、社会、教育、人生等方面来简要的做一个分析:
一、不折腾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总结,被胡锦涛总书记用三个字概括了“不折腾”。我想“不折腾”这三个字,在道家的思想里完全可以找到来源。道家“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在当下的社会,如果辩证的运用,依然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虽然道家提倡的是对事物抱有冷眼旁观的态度,听任事物自生自灭,这仅是相对消极的一面。然而道家思想的真正意义在于“无为而无不为”。坏的社会风气,都是“折腾”出来的。
“不折腾”和道家的“无为”都应该是方法论,老子认为,坏的社会风气,都是由于背离了“道”,而引起的后果。当今社会,很多官员也是因为不走群众路线,急功近利的追求政绩,所以常常折腾来折腾去,事情没办好,还将老百姓坑了。所以“取天下常以无事,以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样的道理也应该作为官员们常常温习的指导思想。
二、求和谐
当鬼神莫测的,充满戏剧性的2008年过去之后,我们看到,当变量太多,以往所提供的套路派不上用场时,也许说明又到了未定之天。或者那些天灾地祸,再一次的想强调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要与自然和睦相处。
有人总结,中国绝大多数的社会问题,总是这样解决的“出问题——媒体曝光——公众义愤——高层震怒——勒令解决”,但是绝大多数问题是没有机会上媒体热点的。“和谐社会”提了很多年,然而不和谐的因素还在滋生。就拿最近的广东韶关市旭日玩具厂新疆籍员工与本地员工群体斗殴事件来说,这就是不和谐,甚至在这个事件的处理上也有太多的问题在里面,较于大社会来讲,这样的事件,得到处理之后不久也就被其他的新闻覆盖了,但这种民族情感的不和谐,民间情绪的燃点,会在继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生剧变。在这个时候,我想需要的是理性,一种道家特有的理性,人人平等和天人平等的观念,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行为原则,以及守朴尚俭、超然物外道德要求,才能引导社会在高度文明的基础上回归自然。
三、不言教
在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中,我想对于教育的意义也是不能忽视的。
教育应该先顺应人的本性,尊重天性,发展自然,使人“复归于朴”。然后在教育过程中,看到正反两面,常怀一颗中正平和的心,常言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旧反创新奇,少学反有收获,贪多反增困惑,所以把握好适度原则坏的环境也能变好变好,让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身心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碍。
老子提出的“不言之教”非常具有启示意义,这之中的“不言”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讲,而是反对说教和发号施令。“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如老子所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无间,吾是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靠行动,实际行为去教育别人的效果是最好的,“不言之教”无疑是一种教育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而且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当心地清净、没有杂念、淡泊平和的时候,才能做到无私无畏,水浊心清,在这样的状态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能更好的认识自己,感悟人生。当一个教师恢复了孩童时游戏的认真和无求时,他的教师事业也将登上一个高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这个道理。
三、贵谦退
老子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其根本精神就是谦退,以退为进,不抢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老子的处世哲学,在现今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是有积极意义,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在纷繁的人世间,不露锋芒,以简驭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一种态度叫不同流合污,然而到了老子这里便成为了一种戏谑的“同流”,在一唱一和之间,看似没有原则,实则却保持着最完整的自我,保持一种孩童的心态。谦退与不争,让天下莫能与之争,智慧而又豁达。试论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国人思维的一个基本模式。“天人合一”思想立足于自然,强调“与天为一”,“天人合一”。其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着深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管理思想。但随着以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加上爱西方“天人二分”思维模式影响造成的生态危机等各种文明病在日益严重。在各国思想家、科学家对此进行哲学反思之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思想,因其独到的深刻思想内容和对人与自然协调的指导意义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总要求。今天,重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人属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观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部分,人从属于自然,坚持人属世界的宇宙生命统一论。首先,老子把“道”看成是宇宙的物质本原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均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贻,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建立了宇宙大道本体论。而“道”这个本体,生成事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即道生万物,那么作为万物之一的“天”和“人”也生于“道”。于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有机部分。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表达的“人属自然”的宇宙生命统一论,是人类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前提。从这一思想出发来考察宇宙事物,必然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是多元化的,不是一元化的;天与人和谐,人与地感应,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相互关联。宇宙不是一个互相对立的机械系统,而是一个统贯生命的大生机。在现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应当以道家这种“人属自然”的宇宙生命统一论作为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起点。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宇宙中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构成的生态系统是有机的自然整体。“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与其它生物之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循环。只有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完善,人与万物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人性自然的需求和发展适度观
道家认为,宇宙的普遍性法则是“道”,这是形而上的,以“道”为基础的存在方式为“德”,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中的普遍性价值。“性”乃出于“道”与“德”,为人心之本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受到尊重,德之所以被推崇,无不在于物本身顺其自然地发展。内在的自然本性,也就是内在自然的道,或者说“自然”是道或天道的根本属性,而道是万物的本原,于是内在的自然本性是万物包括人的根本属性。从本质上讲人性自然,就人类个体而言,人类的自然之性的本真状态就是“赤子”、“婴儿”状态,无知无欲,质朴无毕,如同婴儿一样纯真、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自然人性的基本内涵。道家认为人性本自然,但后来由于人的私欲膨胀,智力日增,遂使人逐步丧失了这种纯真无求的自然本性,导致了人性异化与丧失,并由此产生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因此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无知无欲”,并由此提出了“知止”和“去甚、去奢、去泰”的节俭思想。这一思想既包含了满足人类需要的适度原则,也包含着生产发展和人类行为的适度原则。这一原则,对于重建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早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就针对当时流传的盲目乐观“增长论”,在《增长的极限》这一报告中,提出了限制增长的见解。这个报告向全世界发出一个有益的警告,即任何现实的增长都要适度,否则就会带来恶果。要扭转这种恶性发展的局面,除了需要进行大量技术工作外,还要从价值观上树立“适度增长”的意识,这与老子“知止”“去
甚、去泰、去奢”的观念极度相似。可见道家由人性自然引出的“知止”观念可以启发人们构建发展模式与生产方式的思维,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版本三:
道家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目前无论是从中国范围或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进步,但我们利用先进的技术与工具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目前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道德真空、贪污腐化、环境污染等等,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了。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明宗义的说,人类和自然走上了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个观点是很深刻的,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资源的浪费,臭氧层变薄,环境的污染,人口的激增,不仅对自然界本身的和谐造成了破环,而且造成了人和自然的不和谐,并且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加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占有欲和权力欲不断膨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并没有使人们的幸福感得到增长。相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日益冷漠、紧张,人们的失落感日益严重,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的和谐都遭到了破环。
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其总的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是个长期性、系统性的伟大工程。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和深刻的内涵,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提供了使社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人的和谐,社会成员身心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只有人与人之间及人的身心和谐了,才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和谐,才有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道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两个很重要的内容。
首先,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要与自然和睦相处。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世界的本源,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创造万物的“道”是否凌驾于万物之上呢?老子对道的特征很重要的描述是“道法自然”,也即道性自然,“自然”是自己如此,道的自性显示创生万物时的无目的性、无意识性,对万物不加干涉而任其自然。“道”对其生化之物,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兴旺万物而不恃为己能,长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这是自然无为的典范,也是万物“和”的体现。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同出于一,这就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消解人类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的主宰意识,庄子又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垒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虽然很多人据此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我却认为这是庄子对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深刻体认。在整个自然面前,人是十分渺小的,因此不应妄自尊大,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张岂之先生在列举中国思想史的特征时就指出:“天人合一”是很重要的一点,“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受到西方自然科学主义的影响,我们更多的强调了开发、利用、征服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确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提上日程。
其次,道家强调人心灵的超脱与平和。其实现代社会的很多不和谐,大多属于人内心的不和谐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人的心灵被大多数的欲望充斥,稍微有某一方面的不满意,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焦躁感。人们把自己的价值全部维系在外在的名利上面,权力的高低、财富的多寡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没有了,其他的一切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在对待物我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体悟方面,我们应多吸取一点老庄的
思想。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知足不辱,知至不殆,可以长久。”声名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过分的爱名就会付出重大的消耗,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在老子看来,与外物比起来,生命才是根本,人们应该珍视自然赋予的宝贵生命,不应沉迷于万物而伤害性命。同样庄子有“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即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要保持清醒,即利用于物又超脱于物,不能因外物而迷失自己的本性。
此外,老子还提倡“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首先是慈即慈爱,对人要慈爱和蔼,以和谐的心态对待人;其次重节俭,不要贪图享受,不铺张浪费;三为“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强好胜,保持平和的心态。这里包括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也有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原则。如果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能学习吸取这种思想,就会减少各种摩擦,也能使自己生活更轻松快乐一些,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版本四: 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首先,道家的思想是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人生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好处。
道家主张主张对宇宙万物都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万物的自然属性,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发展,不横加干涉。因为道家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人与物是信息相通的。如果我们尊重自然,则自然亦会尊重我们,而相反若我们一味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则亦会受到自然万物的报应,佛家讲究因果,道家亦承认天道循环。自然,人与自然界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人类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一种,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在人类社会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道家尊重、顺应自然的思想发人深省,对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环境社会问题是有其现代意义的。
道家提倡少私寡欲、专气淳和、追求清静无为、逍遥洒脱,主张无为而治、柔弱不争,这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益处。目前部分人的人生观已严重畸形,对利益的追求达到了无节制的地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政者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贪赃枉法,经商者不惜牺牲集体的利益,中饱私囊;甚至普通人之间也是尔虞我诈,(自然我说的是部分人,只恐怕这样的人还不少)。道家认为万物发展所遵循的根本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和“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所以“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实际上“物极则反”,这在历朝历代都已经被事实所证明,只是当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不愿意承认罢了。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矫,自遗其咎”。人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必需生活资料,所以道家并不完全反对人有私利,但是要适可而止。道家的这种思想在现代解决人生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上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相通之处。
所谓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谐”实际上是个哲学的概念,所以只有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才能建设好“和谐社会”,而道家的的哲学正是和谐的哲学,道家无为而治,《老子》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样的社会能不和谐吗?那怎样才能实现无为而治呢?我们自然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就想得到和谐,只有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无为而治”,这些不和谐主要是由人的私欲造成的,道家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思想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指导。
第三,道家的处世方法及其朴质的辨证法在现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做一件事应该知道它的规律,以其为指导做事,即老子所说的“袭明”。怎样才能“袭明”呢?道家给我们的答案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
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用这样的方法做事便能够达到目的。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即“欲先强之,必固弱之”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家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
版本一: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阐述着治家治国治天下的社会思想。日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丛生,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就把和谐发展看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中,党更是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写入大会主题,这一思想于道家的和谐主题有着异曲同工的秒处,可见道家的社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我国社会问题有这不可否认的深远意义。
“安国,安家,平天下。”自古就是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无数的时代英雄在苦苦追寻着治世方法,在距离当今两千多年前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所阐述的一些方法与十七大中的主题思想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对于解决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道家中的和谐
如今,我国社会矛盾丛生,生产资料分配方式不够完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政治腐败问题日益加重……面对这一系列的现状,党毅然决然的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放在了十七大的主题当中。然而,在几千年前的道家就对和谐作出了理论阐述。
作为道家代表的老子认为,人类应当在与万物和谐一体并生的存在前提下展开自身的实践,从对立走向和谐共生的相处。
首先,在老子的思想里,道既是宇宙本源和谐的原初物质,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又是能生万物,包容一切,统摄一切的“一”即根本总规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第三十九章)而且还是周行于万物中的那种一体统一并生而又对立相促动的关系总和,即“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用看似平淡的自然描绘了一幅统一和谐的宇宙图景。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在道的这种关系总体中,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 妄作凶。”(第十六章) ,又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里有多层深刻的意思:第一,指道的运动具有向对立面转化和万变不离其宗的复归特性,即“反者,道之动”,又“各归其根”。道就是这样的变化,事物的运动从起点开始,逐渐离开,越离越远,到了一定限度又反回来,回到出发点,由此构成一个环形结构。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向反的离开过程和复返回自身的过程,老子用一个“反”字表达了多重含义:第一,“ 反”是反与复的统一,二者构成了运动的有序和谐;第二,事物这“反““复”运动都是有根据的,有规律的,老子常用“归根”、“复命”、“常”这些语汇,指的都是道的和谐循环的规律特性。而这些“根”“命”是事物得以存在的稳定性本质,是相对不变的,是“静”的,安定的,而事物正是在这种安定和谐的一体中与它物共生;第三,事物之所以能稳定发展是由于其内部既对立促动而又一体统一和谐并生的关系,在这里,和谐一体是前提条件,它构成了“万物并作”的存在前提。正因为有“和”才能“常”,所以说“知和曰常”。正因此,老子针对和谐给予了充分的理论论证,这对我们解决当前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存在着矛盾的对立,日趋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的一大难题。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就业增压,竞争失常等现象都在暗示着我们如果不及时解决“和谐”问题,我们即将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人用机械能和核能取代了人力和兽力,又用计算机代替了人脑,工业上的进步使我们更为坚信,生产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消费是无止境的,技术可以使我们无所不能,科学可以使我们无所不知。于是我们都成了神,成了能够创
造第二个世界的人。为了新的创造我们只需要把自然界当做建筑材料的来源”(1)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2)现实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无机身体”,即必须从人类历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老子思想给当代人类生存的深刻启示:人类的生存是与自然一体的相互联系的共在,人与人之间是和合共生的存在,社会从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竞争走向整体共生、和谐共存,这才是根本的发展之道和基本的伦理态度。
二“以人为本,勤俭治国,共容发展”
――与老子的德“三宝”
老子曾经提出了德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六十七章)
第一保慈心爱民,与民生息,以达社会关系的和谐。真正的大勇是慈心爱民唤起的民众的认同,使民归化的凝聚力。因而主张有慈心,保有慈爱之心就是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 老子站在无为的立场上,要求同志者少扰民重修养,对今天不无启迪。 当前,国家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逐步取消农业税,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都体现了老子关于“慈”的阐述。
第二,崇尚节俭,以求物资关系上的和谐。劳资崇尚节俭,认为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即“治人事天,莫若蔷,夫唯樯,是喂早服。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五十九章) 在工业文明的今天,老子的“俭”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七大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写入大会主题,又强调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这都显示出和谐对于当今社会的必要性,人们应当回归到自然、回归到俭朴中来。爱惜资源,反对浪费,节约能源,应该成为全国以至于全世界人的共识,否则只能是 “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第三,谦下不争,使得国内国际关系上的和谐,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谦下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处理当前形势也是必不可少的
日下,在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的环境下,我国发展广泛的邻邦友好欢喜,谦下而不争,求得了在国际关系上的和谐稳定,使国内赢得了改革开放和快速发长的条件。深读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理解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大道合乎自然”
--庄子的人性思考
道家思想不仅仅针对于宏观社会,也同样包括着关于人性的思考。庄子作为道家的第二大成者,其思想故具有代表性。
“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丛何道则得到?”(《庄子.知北游》)千百年来,这似乎成为了经典难题,人们苦苦追寻着这一难题的答案。“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庄子.知北游》)当我们忘却了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察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独一无二的自我!“在这个世界上,人会遇到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风波会走,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这就是道家所谓的合乎天地大道。”
(3)
当今,80后们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整日四处奔波,追逐着工业化城市中的微尘,追逐着高楼大厦背后的落日,从而逐渐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随之面临着难题。由于过激的竞争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有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的扭曲。对此,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八容八耻”来找回人们心中久违的自然,也许,这时就需要庄子这一颗追求自然,追求真我的心,来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由此可见,虽然时隔两千多年,道家的社会思想仍然有着现实意义,在这片崭新的华夏大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版本二:
不折腾、求和谐、不言教、贵谦退
——试析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哲学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之后,到如今依然熠熠发光,其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不可抹去的。对于道家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从政治、社会、教育、人生等方面来简要的做一个分析:
一、不折腾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总结,被胡锦涛总书记用三个字概括了“不折腾”。我想“不折腾”这三个字,在道家的思想里完全可以找到来源。道家“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在当下的社会,如果辩证的运用,依然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虽然道家提倡的是对事物抱有冷眼旁观的态度,听任事物自生自灭,这仅是相对消极的一面。然而道家思想的真正意义在于“无为而无不为”。坏的社会风气,都是“折腾”出来的。
“不折腾”和道家的“无为”都应该是方法论,老子认为,坏的社会风气,都是由于背离了“道”,而引起的后果。当今社会,很多官员也是因为不走群众路线,急功近利的追求政绩,所以常常折腾来折腾去,事情没办好,还将老百姓坑了。所以“取天下常以无事,以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样的道理也应该作为官员们常常温习的指导思想。
二、求和谐
当鬼神莫测的,充满戏剧性的2008年过去之后,我们看到,当变量太多,以往所提供的套路派不上用场时,也许说明又到了未定之天。或者那些天灾地祸,再一次的想强调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要与自然和睦相处。
有人总结,中国绝大多数的社会问题,总是这样解决的“出问题——媒体曝光——公众义愤——高层震怒——勒令解决”,但是绝大多数问题是没有机会上媒体热点的。“和谐社会”提了很多年,然而不和谐的因素还在滋生。就拿最近的广东韶关市旭日玩具厂新疆籍员工与本地员工群体斗殴事件来说,这就是不和谐,甚至在这个事件的处理上也有太多的问题在里面,较于大社会来讲,这样的事件,得到处理之后不久也就被其他的新闻覆盖了,但这种民族情感的不和谐,民间情绪的燃点,会在继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生剧变。在这个时候,我想需要的是理性,一种道家特有的理性,人人平等和天人平等的观念,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行为原则,以及守朴尚俭、超然物外道德要求,才能引导社会在高度文明的基础上回归自然。
三、不言教
在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中,我想对于教育的意义也是不能忽视的。
教育应该先顺应人的本性,尊重天性,发展自然,使人“复归于朴”。然后在教育过程中,看到正反两面,常怀一颗中正平和的心,常言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旧反创新奇,少学反有收获,贪多反增困惑,所以把握好适度原则坏的环境也能变好变好,让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身心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碍。
老子提出的“不言之教”非常具有启示意义,这之中的“不言”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讲,而是反对说教和发号施令。“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如老子所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无间,吾是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靠行动,实际行为去教育别人的效果是最好的,“不言之教”无疑是一种教育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而且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当心地清净、没有杂念、淡泊平和的时候,才能做到无私无畏,水浊心清,在这样的状态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能更好的认识自己,感悟人生。当一个教师恢复了孩童时游戏的认真和无求时,他的教师事业也将登上一个高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这个道理。
三、贵谦退
老子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其根本精神就是谦退,以退为进,不抢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老子的处世哲学,在现今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是有积极意义,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在纷繁的人世间,不露锋芒,以简驭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一种态度叫不同流合污,然而到了老子这里便成为了一种戏谑的“同流”,在一唱一和之间,看似没有原则,实则却保持着最完整的自我,保持一种孩童的心态。谦退与不争,让天下莫能与之争,智慧而又豁达。试论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国人思维的一个基本模式。“天人合一”思想立足于自然,强调“与天为一”,“天人合一”。其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着深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管理思想。但随着以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加上爱西方“天人二分”思维模式影响造成的生态危机等各种文明病在日益严重。在各国思想家、科学家对此进行哲学反思之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思想,因其独到的深刻思想内容和对人与自然协调的指导意义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总要求。今天,重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人属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观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部分,人从属于自然,坚持人属世界的宇宙生命统一论。首先,老子把“道”看成是宇宙的物质本原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均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贻,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建立了宇宙大道本体论。而“道”这个本体,生成事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即道生万物,那么作为万物之一的“天”和“人”也生于“道”。于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有机部分。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表达的“人属自然”的宇宙生命统一论,是人类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前提。从这一思想出发来考察宇宙事物,必然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是多元化的,不是一元化的;天与人和谐,人与地感应,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相互关联。宇宙不是一个互相对立的机械系统,而是一个统贯生命的大生机。在现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应当以道家这种“人属自然”的宇宙生命统一论作为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起点。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宇宙中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构成的生态系统是有机的自然整体。“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与其它生物之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循环。只有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完善,人与万物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人性自然的需求和发展适度观
道家认为,宇宙的普遍性法则是“道”,这是形而上的,以“道”为基础的存在方式为“德”,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中的普遍性价值。“性”乃出于“道”与“德”,为人心之本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受到尊重,德之所以被推崇,无不在于物本身顺其自然地发展。内在的自然本性,也就是内在自然的道,或者说“自然”是道或天道的根本属性,而道是万物的本原,于是内在的自然本性是万物包括人的根本属性。从本质上讲人性自然,就人类个体而言,人类的自然之性的本真状态就是“赤子”、“婴儿”状态,无知无欲,质朴无毕,如同婴儿一样纯真、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自然人性的基本内涵。道家认为人性本自然,但后来由于人的私欲膨胀,智力日增,遂使人逐步丧失了这种纯真无求的自然本性,导致了人性异化与丧失,并由此产生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因此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无知无欲”,并由此提出了“知止”和“去甚、去奢、去泰”的节俭思想。这一思想既包含了满足人类需要的适度原则,也包含着生产发展和人类行为的适度原则。这一原则,对于重建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早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就针对当时流传的盲目乐观“增长论”,在《增长的极限》这一报告中,提出了限制增长的见解。这个报告向全世界发出一个有益的警告,即任何现实的增长都要适度,否则就会带来恶果。要扭转这种恶性发展的局面,除了需要进行大量技术工作外,还要从价值观上树立“适度增长”的意识,这与老子“知止”“去
甚、去泰、去奢”的观念极度相似。可见道家由人性自然引出的“知止”观念可以启发人们构建发展模式与生产方式的思维,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版本三:
道家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目前无论是从中国范围或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进步,但我们利用先进的技术与工具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目前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道德真空、贪污腐化、环境污染等等,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了。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明宗义的说,人类和自然走上了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个观点是很深刻的,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资源的浪费,臭氧层变薄,环境的污染,人口的激增,不仅对自然界本身的和谐造成了破环,而且造成了人和自然的不和谐,并且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加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占有欲和权力欲不断膨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并没有使人们的幸福感得到增长。相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日益冷漠、紧张,人们的失落感日益严重,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的和谐都遭到了破环。
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其总的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是个长期性、系统性的伟大工程。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和深刻的内涵,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提供了使社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人的和谐,社会成员身心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只有人与人之间及人的身心和谐了,才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和谐,才有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道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两个很重要的内容。
首先,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要与自然和睦相处。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世界的本源,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创造万物的“道”是否凌驾于万物之上呢?老子对道的特征很重要的描述是“道法自然”,也即道性自然,“自然”是自己如此,道的自性显示创生万物时的无目的性、无意识性,对万物不加干涉而任其自然。“道”对其生化之物,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兴旺万物而不恃为己能,长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这是自然无为的典范,也是万物“和”的体现。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同出于一,这就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消解人类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的主宰意识,庄子又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垒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虽然很多人据此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我却认为这是庄子对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深刻体认。在整个自然面前,人是十分渺小的,因此不应妄自尊大,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张岂之先生在列举中国思想史的特征时就指出:“天人合一”是很重要的一点,“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受到西方自然科学主义的影响,我们更多的强调了开发、利用、征服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确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提上日程。
其次,道家强调人心灵的超脱与平和。其实现代社会的很多不和谐,大多属于人内心的不和谐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人的心灵被大多数的欲望充斥,稍微有某一方面的不满意,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焦躁感。人们把自己的价值全部维系在外在的名利上面,权力的高低、财富的多寡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没有了,其他的一切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在对待物我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体悟方面,我们应多吸取一点老庄的
思想。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知足不辱,知至不殆,可以长久。”声名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过分的爱名就会付出重大的消耗,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在老子看来,与外物比起来,生命才是根本,人们应该珍视自然赋予的宝贵生命,不应沉迷于万物而伤害性命。同样庄子有“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即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要保持清醒,即利用于物又超脱于物,不能因外物而迷失自己的本性。
此外,老子还提倡“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首先是慈即慈爱,对人要慈爱和蔼,以和谐的心态对待人;其次重节俭,不要贪图享受,不铺张浪费;三为“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强好胜,保持平和的心态。这里包括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也有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原则。如果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能学习吸取这种思想,就会减少各种摩擦,也能使自己生活更轻松快乐一些,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版本四: 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首先,道家的思想是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人生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好处。
道家主张主张对宇宙万物都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万物的自然属性,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发展,不横加干涉。因为道家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人与物是信息相通的。如果我们尊重自然,则自然亦会尊重我们,而相反若我们一味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则亦会受到自然万物的报应,佛家讲究因果,道家亦承认天道循环。自然,人与自然界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人类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一种,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在人类社会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道家尊重、顺应自然的思想发人深省,对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环境社会问题是有其现代意义的。
道家提倡少私寡欲、专气淳和、追求清静无为、逍遥洒脱,主张无为而治、柔弱不争,这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益处。目前部分人的人生观已严重畸形,对利益的追求达到了无节制的地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政者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贪赃枉法,经商者不惜牺牲集体的利益,中饱私囊;甚至普通人之间也是尔虞我诈,(自然我说的是部分人,只恐怕这样的人还不少)。道家认为万物发展所遵循的根本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和“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所以“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实际上“物极则反”,这在历朝历代都已经被事实所证明,只是当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不愿意承认罢了。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矫,自遗其咎”。人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必需生活资料,所以道家并不完全反对人有私利,但是要适可而止。道家的这种思想在现代解决人生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上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相通之处。
所谓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谐”实际上是个哲学的概念,所以只有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才能建设好“和谐社会”,而道家的的哲学正是和谐的哲学,道家无为而治,《老子》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样的社会能不和谐吗?那怎样才能实现无为而治呢?我们自然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就想得到和谐,只有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无为而治”,这些不和谐主要是由人的私欲造成的,道家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思想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指导。
第三,道家的处世方法及其朴质的辨证法在现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做一件事应该知道它的规律,以其为指导做事,即老子所说的“袭明”。怎样才能“袭明”呢?道家给我们的答案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
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用这样的方法做事便能够达到目的。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即“欲先强之,必固弱之”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