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汉字在解读文化方面的优势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汉字在诸多方面都和中国人息息相关。包括审美、思维、思想等等方面都对中国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1)汉字不同于拼音等其他载体,它是由音、形、意组成。比起其他载体更容易辨识。并且在音形上更加具有文化优势,汉字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汉字偏旁词素有历史含义继承性,也在与汉字组合形声构词能力超强。
(2)汉字是二维信息码,书写整齐划一,有种规矩阵形式美。汉字有四声字同音字,有种语音韵脚音乐美,因此汉字较其他语言符号更具有在解读文化方面的优势。
(3)它的悠久历史更是有力的证明。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现在的简化字体,每一次进化都记载着中国文化的一次次内涵,是一个个中国文化的里程碑。
(4)汉字还可以适应当代社会,这说明汉字是一种优秀的成熟的文字。他是中国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古代汉字是一种帝国文字,有一种神圣感。它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化,能让他们产生敬畏。现在他深入人心,能让中国人有一种自豪感,可以让人们更加对汉字产生兴趣,更加热爱中国文化。
2、隶变在中国汉字发展史上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有哪些
(1)积极影响:1*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2*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并且书写更方面
(2)消极影响:1*隶变后,形符的象形性减弱,以形表意的特征基本难以体现。 声符的表音功能、形符的表意功能都减弱了。 隶变以前的汉字虽然复杂,但是形声上都更能体现汉子的意义,在字面上就能变现本意。但是隶变之后的汉字不具备了这种功能。2*通假字急剧增多使后世对汉字文化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3*大量形近字混同,使用起来造成很多口头规定的情况,而使汉字发展史出现不严谨的漏洞。
3、了解汉字发展史对我们研究汉字文化有什么意义
研究汉字的发展历史,就是好像我们去寻根,我们去寻找我们现在汉字一笔一划得来的缘由。
(1)汉字的发展史能为汉字文化的研究,指明一条道路,对汉字发展了解是研究汉字的基础。如果没有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那么对汉字研究是虚的,没有根源的东西。汉字文化的理论研究所探讨的正是汉字文化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
(2) 从汉字入手研究文化,揭示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并根据这些文化信息来研究有关文化现象,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渠道,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换一个角度, 利用其他文化项已有的研究成果, 用新的方法和眼光去观察、分析汉字, 探讨汉字个体字符乃至整个汉字系统在构形、字用及发展演变等方面的特点。
(3) 古老的汉字不仅记载了中华悠久的历史,而且汉字本身就是活的社会化石,她凝结和蕴含了丰富和形象的历史文化。对于汉字文化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比文献的历史,更具其特
有的对历史文化阐述说服力。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前人的强的的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是有着奇妙的记载文化的作用的符号,其中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是现代人研究古代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今天我要进行探讨的就是饮食文化。我从以下五个字根据它们的声形、偏旁部首来展开讨论。
一、稷
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指国家)。是中国主食之一,古书上关于稷有几种解释:一种说法指“粟”,脱粒后是小米;还有一种说法指“黍类不黏者”;第三种说法指高粱。
在形声上解释为禾+畟,禾木旁通常指农作物,畟上半部分的田则是田地。从今文和篆体上可以看出,是一个人拿着农具在田地耕种的形状。因此这个字在今天单独表示一种农作物之外,还作为“江山社稷”之说。
二、豕
豕, 一名猪,一名豚,雄性叫豚,雌性叫彘,阉割后的叫豚。只要是猪都骨细、筋少、多油,大约有几百斤,因为它食量单一,所以很适合家庭饲养,现在仍是农家主要饲养的动物之一。是中国肉食之一,作为现代主要肉食。
象形。甲骨文字形, 象猪形, 长吻, 大腹, 四蹄, 有尾。《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另有《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豚是指小猪,在汉字中,月字旁代表肉。
三、酉
酉, 一指“酒坛里的内容物”。本意是指粮食发酵、谷物腐败,即谷物成熟,可以酿酒。
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象形酒坛,像“酒”即有水添加酿成的饮品。再如酣,饮酒恰到好处,尽兴而不乱。《说文》:酣,酒乐也。其他的,酗、醉等,都是由酉字旁构成。
另外“尊”在甲骨文中是两个手托着一个酒坛,则是古代的装酒的器皿,这个尊则在汉字演变过程中演变形成的,实则还是跟酉有关。
四、镬
镬,形如大盆, 用以煮食物的铁器。镬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古时指无足的鼎。今南方称锅子叫镬。有三个足架空,可以燃火,两耳用铉和扃“jiong”抬举。
古代器皿多用青铜器等金属,因此偏旁部首是金字,在大篆中形象是手拿一只锅在煮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也,臣请就鼎镬。” 在这里,蔺相如所说的是指的一种酷刑。
五、俎
俎,(指事兼形声。字从仌从且,且亦声。“仌”指“冰冻(食物)”、“冻肉”;“且”意为“加力”、“使劲”。“仌”与“且”联合起来表示“需要费力切开的冻肉”。本义:切冻肉的案板、砧板。说明:a. 《说文》:“从半肉在且上。”案,许慎释误。b. 俎是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古人席地而坐。肉在镬中煮熟后用“匕”把肉取出放到俎上,然后将俎移至席上,食者用刀割取。《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是以刀俎喻宰割者。反应的是饮食习惯。
以上,我用五个字为代表分别从主食、肉食、饮料、器具和饮食风俗做了汉字与饮食文化的探讨,发现了中国汉字的奇妙之处,让我们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谈谈汉字在解读文化方面的优势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汉字在诸多方面都和中国人息息相关。包括审美、思维、思想等等方面都对中国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1)汉字不同于拼音等其他载体,它是由音、形、意组成。比起其他载体更容易辨识。并且在音形上更加具有文化优势,汉字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汉字偏旁词素有历史含义继承性,也在与汉字组合形声构词能力超强。
(2)汉字是二维信息码,书写整齐划一,有种规矩阵形式美。汉字有四声字同音字,有种语音韵脚音乐美,因此汉字较其他语言符号更具有在解读文化方面的优势。
(3)它的悠久历史更是有力的证明。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现在的简化字体,每一次进化都记载着中国文化的一次次内涵,是一个个中国文化的里程碑。
(4)汉字还可以适应当代社会,这说明汉字是一种优秀的成熟的文字。他是中国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古代汉字是一种帝国文字,有一种神圣感。它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化,能让他们产生敬畏。现在他深入人心,能让中国人有一种自豪感,可以让人们更加对汉字产生兴趣,更加热爱中国文化。
2、隶变在中国汉字发展史上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有哪些
(1)积极影响:1*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2*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并且书写更方面
(2)消极影响:1*隶变后,形符的象形性减弱,以形表意的特征基本难以体现。 声符的表音功能、形符的表意功能都减弱了。 隶变以前的汉字虽然复杂,但是形声上都更能体现汉子的意义,在字面上就能变现本意。但是隶变之后的汉字不具备了这种功能。2*通假字急剧增多使后世对汉字文化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3*大量形近字混同,使用起来造成很多口头规定的情况,而使汉字发展史出现不严谨的漏洞。
3、了解汉字发展史对我们研究汉字文化有什么意义
研究汉字的发展历史,就是好像我们去寻根,我们去寻找我们现在汉字一笔一划得来的缘由。
(1)汉字的发展史能为汉字文化的研究,指明一条道路,对汉字发展了解是研究汉字的基础。如果没有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那么对汉字研究是虚的,没有根源的东西。汉字文化的理论研究所探讨的正是汉字文化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
(2) 从汉字入手研究文化,揭示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并根据这些文化信息来研究有关文化现象,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渠道,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换一个角度, 利用其他文化项已有的研究成果, 用新的方法和眼光去观察、分析汉字, 探讨汉字个体字符乃至整个汉字系统在构形、字用及发展演变等方面的特点。
(3) 古老的汉字不仅记载了中华悠久的历史,而且汉字本身就是活的社会化石,她凝结和蕴含了丰富和形象的历史文化。对于汉字文化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比文献的历史,更具其特
有的对历史文化阐述说服力。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前人的强的的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是有着奇妙的记载文化的作用的符号,其中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是现代人研究古代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今天我要进行探讨的就是饮食文化。我从以下五个字根据它们的声形、偏旁部首来展开讨论。
一、稷
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指国家)。是中国主食之一,古书上关于稷有几种解释:一种说法指“粟”,脱粒后是小米;还有一种说法指“黍类不黏者”;第三种说法指高粱。
在形声上解释为禾+畟,禾木旁通常指农作物,畟上半部分的田则是田地。从今文和篆体上可以看出,是一个人拿着农具在田地耕种的形状。因此这个字在今天单独表示一种农作物之外,还作为“江山社稷”之说。
二、豕
豕, 一名猪,一名豚,雄性叫豚,雌性叫彘,阉割后的叫豚。只要是猪都骨细、筋少、多油,大约有几百斤,因为它食量单一,所以很适合家庭饲养,现在仍是农家主要饲养的动物之一。是中国肉食之一,作为现代主要肉食。
象形。甲骨文字形, 象猪形, 长吻, 大腹, 四蹄, 有尾。《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另有《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豚是指小猪,在汉字中,月字旁代表肉。
三、酉
酉, 一指“酒坛里的内容物”。本意是指粮食发酵、谷物腐败,即谷物成熟,可以酿酒。
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象形酒坛,像“酒”即有水添加酿成的饮品。再如酣,饮酒恰到好处,尽兴而不乱。《说文》:酣,酒乐也。其他的,酗、醉等,都是由酉字旁构成。
另外“尊”在甲骨文中是两个手托着一个酒坛,则是古代的装酒的器皿,这个尊则在汉字演变过程中演变形成的,实则还是跟酉有关。
四、镬
镬,形如大盆, 用以煮食物的铁器。镬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古时指无足的鼎。今南方称锅子叫镬。有三个足架空,可以燃火,两耳用铉和扃“jiong”抬举。
古代器皿多用青铜器等金属,因此偏旁部首是金字,在大篆中形象是手拿一只锅在煮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也,臣请就鼎镬。” 在这里,蔺相如所说的是指的一种酷刑。
五、俎
俎,(指事兼形声。字从仌从且,且亦声。“仌”指“冰冻(食物)”、“冻肉”;“且”意为“加力”、“使劲”。“仌”与“且”联合起来表示“需要费力切开的冻肉”。本义:切冻肉的案板、砧板。说明:a. 《说文》:“从半肉在且上。”案,许慎释误。b. 俎是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古人席地而坐。肉在镬中煮熟后用“匕”把肉取出放到俎上,然后将俎移至席上,食者用刀割取。《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是以刀俎喻宰割者。反应的是饮食习惯。
以上,我用五个字为代表分别从主食、肉食、饮料、器具和饮食风俗做了汉字与饮食文化的探讨,发现了中国汉字的奇妙之处,让我们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