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包含相互衔接的三个层面:第一,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而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其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第二,资本主义私有制将社会分化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低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迈进,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领导力量、阶级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方法、途径和理想阶段,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继承和创新,是人类向更高文明阶段迈进的阶梯。

第一节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一、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和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是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人类社会由一个阶段迈向更新、更高的阶段。马克思揭示了由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由经济基础的变更引发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是抽象地存在着,而是作为社会形态具体地存在着的。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的产生、发展也是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所建立的、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巨大社会生产力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却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越来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再次,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两大阶级的对抗和矛盾。

最后,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有两个主要的表现:一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必须改变,否则,生产力必然起来革命,资本主义的灭亡也将成为必然;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从本质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已成为历史必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社会基本矛盾突出表现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的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有组织、有计划与社会整体无组织、无计划之间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社会发展的现象和后果上,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社

会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推动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制度的建立到一般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直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证明,资本主义无论怎么发展,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其基本矛盾始终没有变。具体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没有变,发展趋势没有变。这一基本点决定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没有,也不可能根本改变。

3.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管理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以及资本的社会化发展等,客观上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否定,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作了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正如列宁所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段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2)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条件。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3)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变革资本主义,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培养了社会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反抗资产阶级、反抗现有生存条件的过程中,在理论上、政治上日益成熟,成为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行扬弃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为此,资产阶级不得不通过改变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使生产关系部分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相悖,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1)社会发展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又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更替不是简单的“灭亡”和“生成”的关系。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

(2)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成熟都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过程,与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更替是私有制的更替有着本质的不同;

·资本主义的灭亡是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瓦解,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指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这也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来看,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了自身发展中的曲折后,虽然出现了复兴的曙光,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在低潮发展的事实的改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1.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看作是由“民族的历史”向“世界的历史”转变的过程,把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文明进步,都看作是一个世界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2)变革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产物,其本身就是世界历史性的。

(3)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交往的普遍发展决定了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进程。就内容来看,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世界性的。

(4)由于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无产阶级自身发展的成熟程度不同等,使得每一国的无产阶级在反对现存制度,争取社会主义前景的过程中,必然在具体内容、斗争形式、运动阶段、道路选择、战略策略等方面呈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可见,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进程具有丰富性、多样性、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过程性等特点。

2.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及其实现的条件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西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为背景而创立的。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理论界多年来一直认为,马克思有一个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为典故的所谓“东方社会理论”。 “卡夫丁峡谷”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的注释里这样解释道:“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且强迫他们通过‘牛轭’。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的最大羞辱。‘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即由此而来,意即遭受最大的侮辱。”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是指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波折”,即有可能在不经过完全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881年3月,在答复俄国民粹派女革命家维·依·查苏利奇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世界各国是否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等疑问时,马克思指出:“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惟一国家。„„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这就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主张。

·马克思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要想“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获得新的历史发展起点,必须具备的条件主要有四点:

第一,必须发生俄国革命。而且,如果革命“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为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这里所谓的“革命”,是指广大人民夺取了国家政权,便可以利用政权力量发展农村公社。

第二,必须自觉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的成果。俄国虽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但是,俄国“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第三,俄国革命引发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且两者互相补充。马克思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第四,西欧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巩固俄国革命胜利成果的保证。

第二节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和途径

一、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政党

⒈无产阶级承担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的内涵】:

现代无产阶级是大机器的产物,他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边注中指出:“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可见,现代无产阶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被雇佣阶级。

“无产阶级”既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也指从事脑力劳动的无产阶级。“所有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商品生产的人,从真正的工人到(有别于资本家的)经理、工程师,都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围”。

·无产阶级为什么能够成为变革资本主义,创建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

这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决定的。

第一,无产阶级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是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

第二,现代无产阶级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最富有牺牲精神的阶级。

第三,无产阶级是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的阶级,是共同利益认同度最高的阶级。 第四,无产阶级能够代表其他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并带领他们进行革命斗争的阶级。

21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变革资本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为全人类的解放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实现历史使命的条件:

首先,取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来实现。

再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内容和形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

(1)重要性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这是无产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以及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其历史使命的重要前提。

·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的政党。

(2)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性是其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战斗部队,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无产阶级政党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这是党成为先进政党的首要保证。 ·无产阶级政党是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政党,这是它能够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整合各种资源、对整个运动起核心领导作用的根本原因。

·无产阶级政党能够制定符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的政治路线和纲领政策,这是保证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对立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对抗性,

必须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才能得到解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贯穿阶级社会发展的始终,成为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首先表现在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的实现不是自发的,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时,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就要起来反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没落阶级,这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最终爆发激烈的推翻现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一旦获得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社会由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推进到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无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发生矛盾而又难以调和的必然结果。

【条件】: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具备一定的革命形势和主观条件才能发生并取得胜利。这是革命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革命形势是革命的客观条件的总和,即由社会矛盾的发展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总和。这是发动革命的根据。具体的革命形势应包含三个特征:一是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形成了既触动被剥削者又触动剥削者的全国性的政治危机;二是被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他们的贫困和灾难异常地加剧;三是由于以上原因,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出现,就是革命形势成熟的标志。

(2)革命的主观条件。是指革命阶级力量的内在因素,主要是指革命阶级具有较高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能力发动足以摧毁旧政府的强大的群众革命运动。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成熟的标志是建立一个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且,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把握革命形势,及时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和策略原则,并能够领导革命力量取得斗争的胜利。

3.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形式】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重要形式

(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因此,“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2)列宁则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列宁认为,暴力革命是普遍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

(3)斯大林则认为,暴力革命是一切资本统治的国家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的和必不可免的条件”。

(4)毛泽东认为,武装夺取政权是“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

通过和平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可以和平长入新社会,比如在法国和美国那样的民主共和国,在英国那样的君主国”。

三、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革命转变时期。

马克思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须经历一个过渡时期的光辉思想。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之所以需要经历一个革命转变时期,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一切私有制是不相容的,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母体中自发产生和发展,只能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对私有制进行革命性改造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这是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所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国家,在政治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第一,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形式。 第二,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只是一个设想,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第三,马克思的上述设想,是以西欧资本主义较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大体同时爆发并取得同时胜利为背景的。

2.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同历史上其他阶级专政的性质根本不同。

(1)无产阶级专政是对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实行民主的政治形式,也是无产阶级镇压敌对阶级反抗的暴力机关。

(2)无产阶级专政是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以后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3)新型民主主要新在无产阶级专政是对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符合民主的本质,与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对极少数人实行民主有着根本的不同。新型专政主要新在无产阶级专政只是对极少数威胁人民民主政权的人的专政,这和剥削阶级社会对大多数人实行专政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4)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政权的特点,使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成为阶级专政的最后一个政权机关,成为人类文明由阶级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器。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

1、战略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武器

·【战略和策略的关系】:

(1)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是指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革命的基本目标而制定的带有全局性的、长远性的、规律性的政治路线。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行动纲领和方针政策。

(2)战略是研究全局性的革命斗争指导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要取得革命和建设在某一阶段内的整体胜利;策略是研究局部性的革命和建设指导规律,其目的是要取得革命和建设局部的、一定时段的胜利。战略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策略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战略是制定策略的依据,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原则,反过来,战略任务必须通过正确策略来体现和实现,没有正确的策略指导,战略也便失去了意义。

·【制定的依据】

(1)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它所遇到的敌人十分强大。

(2)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

(3)必须深刻了解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

2.无产阶级政党战略策略的基本原则

·把当前斗争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必须坚持的战略策略原则。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原则。

·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策略的又一基本原则。

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一、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1、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划分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经历不同的阶段的思想。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在论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时,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社会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消灭了阶级统治和阶级剥削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里已经孕育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思想。

·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分两个阶段的思想。马克思依据经济成熟程度的差别,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一个较高的阶段”。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学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列宁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的发展明确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第二,列宁明确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明确了未来社会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时期。第三,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建立起来,其发展也要经历不同的发展过程。

2、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使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受此制约,旧的社会分工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还存在,劳动还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是在自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与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旧的社会分工以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差别已经消失、劳动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第一需要、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具备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

【联系】: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同属共产主义社会一个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两个阶段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基础上;都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铲除了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基础;消灭了商品和货币关系,整个社会的生产由一个公的机构实行统一计划管理等。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2.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

3.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4.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5.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7.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自我完善的社会

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最高社会理想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2.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生活资料按需分配

3.社会差别和旧的社会分工消失,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共产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长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历史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一种社会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人类的崇高追求,看作是人类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一个阶梯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包含相互衔接的三个层面:第一,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而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其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第二,资本主义私有制将社会分化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低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迈进,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领导力量、阶级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方法、途径和理想阶段,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继承和创新,是人类向更高文明阶段迈进的阶梯。

第一节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一、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和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是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人类社会由一个阶段迈向更新、更高的阶段。马克思揭示了由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由经济基础的变更引发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是抽象地存在着,而是作为社会形态具体地存在着的。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的产生、发展也是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所建立的、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巨大社会生产力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却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越来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再次,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两大阶级的对抗和矛盾。

最后,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有两个主要的表现:一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必须改变,否则,生产力必然起来革命,资本主义的灭亡也将成为必然;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从本质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已成为历史必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社会基本矛盾突出表现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的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有组织、有计划与社会整体无组织、无计划之间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社会发展的现象和后果上,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社

会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推动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制度的建立到一般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直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证明,资本主义无论怎么发展,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其基本矛盾始终没有变。具体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没有变,发展趋势没有变。这一基本点决定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没有,也不可能根本改变。

3.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管理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以及资本的社会化发展等,客观上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否定,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作了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正如列宁所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段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2)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条件。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3)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变革资本主义,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培养了社会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反抗资产阶级、反抗现有生存条件的过程中,在理论上、政治上日益成熟,成为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行扬弃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为此,资产阶级不得不通过改变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使生产关系部分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相悖,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1)社会发展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又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更替不是简单的“灭亡”和“生成”的关系。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

(2)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成熟都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过程,与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更替是私有制的更替有着本质的不同;

·资本主义的灭亡是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瓦解,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指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这也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来看,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了自身发展中的曲折后,虽然出现了复兴的曙光,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在低潮发展的事实的改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1.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看作是由“民族的历史”向“世界的历史”转变的过程,把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文明进步,都看作是一个世界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2)变革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产物,其本身就是世界历史性的。

(3)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交往的普遍发展决定了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进程。就内容来看,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世界性的。

(4)由于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无产阶级自身发展的成熟程度不同等,使得每一国的无产阶级在反对现存制度,争取社会主义前景的过程中,必然在具体内容、斗争形式、运动阶段、道路选择、战略策略等方面呈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可见,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进程具有丰富性、多样性、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过程性等特点。

2.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及其实现的条件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西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为背景而创立的。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理论界多年来一直认为,马克思有一个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为典故的所谓“东方社会理论”。 “卡夫丁峡谷”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的注释里这样解释道:“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且强迫他们通过‘牛轭’。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的最大羞辱。‘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即由此而来,意即遭受最大的侮辱。”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是指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波折”,即有可能在不经过完全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881年3月,在答复俄国民粹派女革命家维·依·查苏利奇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世界各国是否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等疑问时,马克思指出:“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惟一国家。„„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这就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主张。

·马克思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要想“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获得新的历史发展起点,必须具备的条件主要有四点:

第一,必须发生俄国革命。而且,如果革命“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为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这里所谓的“革命”,是指广大人民夺取了国家政权,便可以利用政权力量发展农村公社。

第二,必须自觉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的成果。俄国虽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但是,俄国“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第三,俄国革命引发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且两者互相补充。马克思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第四,西欧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巩固俄国革命胜利成果的保证。

第二节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和途径

一、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政党

⒈无产阶级承担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的内涵】:

现代无产阶级是大机器的产物,他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边注中指出:“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可见,现代无产阶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被雇佣阶级。

“无产阶级”既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也指从事脑力劳动的无产阶级。“所有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商品生产的人,从真正的工人到(有别于资本家的)经理、工程师,都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围”。

·无产阶级为什么能够成为变革资本主义,创建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

这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决定的。

第一,无产阶级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是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

第二,现代无产阶级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最富有牺牲精神的阶级。

第三,无产阶级是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的阶级,是共同利益认同度最高的阶级。 第四,无产阶级能够代表其他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并带领他们进行革命斗争的阶级。

21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变革资本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为全人类的解放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实现历史使命的条件:

首先,取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来实现。

再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内容和形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

(1)重要性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这是无产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以及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其历史使命的重要前提。

·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的政党。

(2)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性是其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战斗部队,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无产阶级政党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这是党成为先进政党的首要保证。 ·无产阶级政党是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政党,这是它能够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整合各种资源、对整个运动起核心领导作用的根本原因。

·无产阶级政党能够制定符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的政治路线和纲领政策,这是保证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对立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对抗性,

必须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才能得到解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贯穿阶级社会发展的始终,成为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首先表现在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的实现不是自发的,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时,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就要起来反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没落阶级,这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最终爆发激烈的推翻现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一旦获得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社会由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推进到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无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发生矛盾而又难以调和的必然结果。

【条件】: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具备一定的革命形势和主观条件才能发生并取得胜利。这是革命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革命形势是革命的客观条件的总和,即由社会矛盾的发展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总和。这是发动革命的根据。具体的革命形势应包含三个特征:一是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形成了既触动被剥削者又触动剥削者的全国性的政治危机;二是被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他们的贫困和灾难异常地加剧;三是由于以上原因,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出现,就是革命形势成熟的标志。

(2)革命的主观条件。是指革命阶级力量的内在因素,主要是指革命阶级具有较高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能力发动足以摧毁旧政府的强大的群众革命运动。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成熟的标志是建立一个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且,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把握革命形势,及时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和策略原则,并能够领导革命力量取得斗争的胜利。

3.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形式】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重要形式

(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因此,“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2)列宁则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列宁认为,暴力革命是普遍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

(3)斯大林则认为,暴力革命是一切资本统治的国家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的和必不可免的条件”。

(4)毛泽东认为,武装夺取政权是“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

通过和平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可以和平长入新社会,比如在法国和美国那样的民主共和国,在英国那样的君主国”。

三、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革命转变时期。

马克思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须经历一个过渡时期的光辉思想。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之所以需要经历一个革命转变时期,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一切私有制是不相容的,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母体中自发产生和发展,只能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对私有制进行革命性改造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这是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所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国家,在政治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第一,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形式。 第二,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只是一个设想,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第三,马克思的上述设想,是以西欧资本主义较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大体同时爆发并取得同时胜利为背景的。

2.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同历史上其他阶级专政的性质根本不同。

(1)无产阶级专政是对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实行民主的政治形式,也是无产阶级镇压敌对阶级反抗的暴力机关。

(2)无产阶级专政是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以后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3)新型民主主要新在无产阶级专政是对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符合民主的本质,与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对极少数人实行民主有着根本的不同。新型专政主要新在无产阶级专政只是对极少数威胁人民民主政权的人的专政,这和剥削阶级社会对大多数人实行专政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4)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政权的特点,使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成为阶级专政的最后一个政权机关,成为人类文明由阶级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器。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

1、战略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武器

·【战略和策略的关系】:

(1)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是指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革命的基本目标而制定的带有全局性的、长远性的、规律性的政治路线。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行动纲领和方针政策。

(2)战略是研究全局性的革命斗争指导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要取得革命和建设在某一阶段内的整体胜利;策略是研究局部性的革命和建设指导规律,其目的是要取得革命和建设局部的、一定时段的胜利。战略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策略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战略是制定策略的依据,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原则,反过来,战略任务必须通过正确策略来体现和实现,没有正确的策略指导,战略也便失去了意义。

·【制定的依据】

(1)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它所遇到的敌人十分强大。

(2)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

(3)必须深刻了解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

2.无产阶级政党战略策略的基本原则

·把当前斗争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必须坚持的战略策略原则。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原则。

·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策略的又一基本原则。

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一、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1、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划分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经历不同的阶段的思想。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在论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时,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社会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消灭了阶级统治和阶级剥削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里已经孕育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思想。

·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分两个阶段的思想。马克思依据经济成熟程度的差别,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一个较高的阶段”。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学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列宁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的发展明确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第二,列宁明确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明确了未来社会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时期。第三,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建立起来,其发展也要经历不同的发展过程。

2、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使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受此制约,旧的社会分工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还存在,劳动还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是在自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与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旧的社会分工以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差别已经消失、劳动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第一需要、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具备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

【联系】: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同属共产主义社会一个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两个阶段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基础上;都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铲除了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基础;消灭了商品和货币关系,整个社会的生产由一个公的机构实行统一计划管理等。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2.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

3.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4.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5.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7.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自我完善的社会

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最高社会理想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2.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生活资料按需分配

3.社会差别和旧的社会分工消失,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共产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长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历史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一种社会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人类的崇高追求,看作是人类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一个阶梯


相关文章

  • 第二章政治基础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一)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的规律,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二者的统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 教学大纲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 2003.11 目 录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授课大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教学重点 (二 ...查看


  • 2016年毛概简答题及答案
  •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 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 ...查看


  • 大二毛概期末试题
  • 大二毛概期末试题(课后答案) 第一章思考习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 ...查看


  • 通用基本能力测试思考题
  • 1.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 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不仅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还需要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查看


  • 毛概复习题及答案精简版
  • 1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2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是 ...查看


  • 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教材第2章重点
  • 二. 政治基础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一)哲学 世界观: 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 ...查看


  •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考点及试题
  •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考点及试题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查看


  •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2013修订版)
  •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2013修订版) 第一章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 ...查看


  • 毛中特考试总结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