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的星期一

格尔尼卡街景   格尔尼卡(Gernika)也许是西班牙醒得最早的城市。星期一早上8点,天已透亮,仿佛一睁眼就是蓝的。街上的店铺继续睡,城中心的市场已聚了不少人――老人。平时,他们缓慢地生活在格尔尼卡和周围山区,关心粮食和蔬菜,或者像雕塑一样坐在公园的座椅上,一到集市,才倏然活动了起来。   市场是战后新建的,环形,钢铁结构,刷绿色的漆。天顶开着窗,人头在下面攒动。桌上堆一撮胡萝卜、一把大蒜、一颗草莓的幼苗,盒子里装蜂蜜、奶酪和腌辣椒,箱子里是樱桃、橙子、菠萝、欧芹……几欧元一斤的小生意,却是格尔尼卡的盛事,延续几百年,以至成了时间的刻度,即便在战时,只要炮弹不来,人们就盼望它。入口处摆一座大秤,铁青色,生着锈,老人们颤颤巍巍站上去,数十年如一日似的,称称自己的重量。   人群中的一张亚洲面孔冲我们微笑,一问,是日本人。老太太以前在日本教英文课,退休后搬来这里,住在郊外一个叫Natxitua的小镇。她一头小卷,脖子上挂根银项链,身上是两件和天色一样的蓝衣,皮肤已经晒成地中海一带常见的小麦色,薄薄地包着颧骨,泛着光。她的摊位就一张小桌,铺着印花的布,卖她从日本带来的蔬菜种子和每束不到2欧元的干花,一水素净的紫、蓝、白,在满场青艳的蔬菜瓜果中悄悄地试图不朽。   “我喜欢这儿。”她的英文似乎并不好,总是重复这一句。   用城市来形容格尔尼卡其实不太准确,它是个村子,至多算一个县城。但它比很多城市名气更大。一是因为市政厅门口有一棵橡树,从中世纪开始,巴斯克地区(the Basque Country)的人就在树下集会、议事,有了现代政治以后,比斯开省的议会也开在这里,因此有了象征意义,死掉一棵再种一棵,轮回一般。眼下这棵是2005年新植的,此前两任都活了150年以上,比迄今为止任何形式的人类首领都长寿、忠诚得多。 市政厅门口的橡树   二是因为上个世纪的西班牙内战。共和派和国民军的内斗中,德国法西斯跑来拉偏架,选了这个看起来默默无闻、其实意义重大的小地方,投下血腥的炸弹。阴云中的格尔尼卡,教堂钟声不再为婚礼、洗礼敲响,而是改作防空警报。政府一度要取消集市,但人们还是依照惯例,乘火车从毕尔巴鄂等地赶来。1937年4月26日,也是星期一,原本人口7000的小镇又多出3000。持续3小时的空袭,几乎所有房屋被毁。这也带来了如今在西班牙旅行少有的体验――建筑面貌之新,几乎没什么过去的痕迹。要知道,即便在沦为海滨城市的沿海一带,也总归可以在老城里�饬出一间阿拉伯风格的大宅,改成毕加索或其他什么的博物馆。   一开始,轰炸的消息遭到了封锁。受雇于《时代》周刊的英国记者George Steer,把真相报道出来,纪念他的照片和雕像现在仍留在城里。后来共和国政府主动委托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以此为题进行创作,在1937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展出,其中又以毕加索的那幅《格尔尼卡》格外有名,甚至比悲剧现场更有名。去马德里索菲亚皇后博物馆看画的人络绎不绝,来格尔尼卡的游人向来不多,即便来了,那幅画也像影子一样跟着。通往山上的小广场上,一件复制品用瓷砖砌成,在室外曝晒,渐成地标,另外两幅放在格尔尼卡和平博物馆,整日待在昏暗的灯光下,不见天日。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毕加索画出来的那种恐怖,而是安静。这一点,博物馆做得比画家好。一间展厅被布置成民居,灯灭,一个女声说,“那一天,在寂静之中――或许正是因为寂静,我总也睡不着。”接着是钟声、爆炸和四散奔逃的杂响,然后又是安静。那种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一切已然发生的无声。   走出博物馆刚好撞上12点的钟。光照变得更强,强到不能指明方向,有的路上连红绿灯都没有。商店开了,还像关着一样。赶集的人走出市场,又一步一步走回慢到几乎静止的生活里。西班牙历史中有许多凄惨壮烈的部分,多数被那些有头有脸的艺术家和对未来的揣测所稀释,直到格尔尼卡,我才听到某种来自烈日之中、围墙那头的倾诉,验证了来之前的设想,一切创伤没有那么容易痊愈。   这是一座老城――最早醒来的总是老人,躯体却是新的,也可能它一直没有睡着,它还停留在某个早晨,某个春天的星期一。 格尔尼卡人在山上谈天休憩 1937年4月29日轰炸后的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集市 二战幸存者luisiriondo   TIPS   1.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巴斯克大区的一个小镇,中世纪以来,是该区域的政治中心。在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中,此地曾遭法西斯德国的意外轰炸,在西班牙历史上留下了惨痛的一笔,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就取材于这个历史事件。   2.虽然去马德里看毕加索原作的游客比到来此地的人多,但位于小镇中心的格尔尼卡和平博物馆,依然平静而悲悼地重述着这个故事。这里模拟复原了格尔尼卡人遭到轰炸当天的日常生活和劫后余生,感染力极强。

格尔尼卡街景   格尔尼卡(Gernika)也许是西班牙醒得最早的城市。星期一早上8点,天已透亮,仿佛一睁眼就是蓝的。街上的店铺继续睡,城中心的市场已聚了不少人――老人。平时,他们缓慢地生活在格尔尼卡和周围山区,关心粮食和蔬菜,或者像雕塑一样坐在公园的座椅上,一到集市,才倏然活动了起来。   市场是战后新建的,环形,钢铁结构,刷绿色的漆。天顶开着窗,人头在下面攒动。桌上堆一撮胡萝卜、一把大蒜、一颗草莓的幼苗,盒子里装蜂蜜、奶酪和腌辣椒,箱子里是樱桃、橙子、菠萝、欧芹……几欧元一斤的小生意,却是格尔尼卡的盛事,延续几百年,以至成了时间的刻度,即便在战时,只要炮弹不来,人们就盼望它。入口处摆一座大秤,铁青色,生着锈,老人们颤颤巍巍站上去,数十年如一日似的,称称自己的重量。   人群中的一张亚洲面孔冲我们微笑,一问,是日本人。老太太以前在日本教英文课,退休后搬来这里,住在郊外一个叫Natxitua的小镇。她一头小卷,脖子上挂根银项链,身上是两件和天色一样的蓝衣,皮肤已经晒成地中海一带常见的小麦色,薄薄地包着颧骨,泛着光。她的摊位就一张小桌,铺着印花的布,卖她从日本带来的蔬菜种子和每束不到2欧元的干花,一水素净的紫、蓝、白,在满场青艳的蔬菜瓜果中悄悄地试图不朽。   “我喜欢这儿。”她的英文似乎并不好,总是重复这一句。   用城市来形容格尔尼卡其实不太准确,它是个村子,至多算一个县城。但它比很多城市名气更大。一是因为市政厅门口有一棵橡树,从中世纪开始,巴斯克地区(the Basque Country)的人就在树下集会、议事,有了现代政治以后,比斯开省的议会也开在这里,因此有了象征意义,死掉一棵再种一棵,轮回一般。眼下这棵是2005年新植的,此前两任都活了150年以上,比迄今为止任何形式的人类首领都长寿、忠诚得多。 市政厅门口的橡树   二是因为上个世纪的西班牙内战。共和派和国民军的内斗中,德国法西斯跑来拉偏架,选了这个看起来默默无闻、其实意义重大的小地方,投下血腥的炸弹。阴云中的格尔尼卡,教堂钟声不再为婚礼、洗礼敲响,而是改作防空警报。政府一度要取消集市,但人们还是依照惯例,乘火车从毕尔巴鄂等地赶来。1937年4月26日,也是星期一,原本人口7000的小镇又多出3000。持续3小时的空袭,几乎所有房屋被毁。这也带来了如今在西班牙旅行少有的体验――建筑面貌之新,几乎没什么过去的痕迹。要知道,即便在沦为海滨城市的沿海一带,也总归可以在老城里�饬出一间阿拉伯风格的大宅,改成毕加索或其他什么的博物馆。   一开始,轰炸的消息遭到了封锁。受雇于《时代》周刊的英国记者George Steer,把真相报道出来,纪念他的照片和雕像现在仍留在城里。后来共和国政府主动委托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以此为题进行创作,在1937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展出,其中又以毕加索的那幅《格尔尼卡》格外有名,甚至比悲剧现场更有名。去马德里索菲亚皇后博物馆看画的人络绎不绝,来格尔尼卡的游人向来不多,即便来了,那幅画也像影子一样跟着。通往山上的小广场上,一件复制品用瓷砖砌成,在室外曝晒,渐成地标,另外两幅放在格尔尼卡和平博物馆,整日待在昏暗的灯光下,不见天日。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毕加索画出来的那种恐怖,而是安静。这一点,博物馆做得比画家好。一间展厅被布置成民居,灯灭,一个女声说,“那一天,在寂静之中――或许正是因为寂静,我总也睡不着。”接着是钟声、爆炸和四散奔逃的杂响,然后又是安静。那种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一切已然发生的无声。   走出博物馆刚好撞上12点的钟。光照变得更强,强到不能指明方向,有的路上连红绿灯都没有。商店开了,还像关着一样。赶集的人走出市场,又一步一步走回慢到几乎静止的生活里。西班牙历史中有许多凄惨壮烈的部分,多数被那些有头有脸的艺术家和对未来的揣测所稀释,直到格尔尼卡,我才听到某种来自烈日之中、围墙那头的倾诉,验证了来之前的设想,一切创伤没有那么容易痊愈。   这是一座老城――最早醒来的总是老人,躯体却是新的,也可能它一直没有睡着,它还停留在某个早晨,某个春天的星期一。 格尔尼卡人在山上谈天休憩 1937年4月29日轰炸后的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集市 二战幸存者luisiriondo   TIPS   1.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巴斯克大区的一个小镇,中世纪以来,是该区域的政治中心。在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中,此地曾遭法西斯德国的意外轰炸,在西班牙历史上留下了惨痛的一笔,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就取材于这个历史事件。   2.虽然去马德里看毕加索原作的游客比到来此地的人多,但位于小镇中心的格尔尼卡和平博物馆,依然平静而悲悼地重述着这个故事。这里模拟复原了格尔尼卡人遭到轰炸当天的日常生活和劫后余生,感染力极强。


相关文章

  • 中小学美术史论知识点
  • 小学美术史论知识点 - 塰砥的豆豆的日志 - 网易博客网易 新闻 微博 邮箱 相册 更多>> 美术名词解释补充 2010年4月18日 中小学美术史论知识点美术招聘考试资料 2010-02-02 12:51:25 阅读94 评论0 ...查看


  • 再谈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 中国矿业大学 考试科目考试时间 2013.1.5 学生姓名 单 良 学生学号 所在院系 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再谈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在<美学>中,黑格尔写道:" ...查看


  • 毕加索:上海中国馆画展(70P+2V)
  • 毕加索说:"I am always doing that which I can not do, in order that I may learn how to do it."我总是做些我不会做的事情,为的是也许我能够 ...查看


  • 史上最详尽的2016年美国西部自驾游攻略(7)圣莫妮卡海滩
  • 不知不觉写到第七集,很欣慰的知道有朋友已经根据攻略做好了去美西游玩的计划,有朋友已经在网上预订了NBA的球票,有朋友已经做好了收藏--很高兴能看到这些攻略能帮到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们,感谢朋友们的转载,留言和收藏,这就是最大的动力来源- 今天介 ...查看


  • 瑞士社会文化
  • 工程技术学院 <商务谈判> 结课作业 题 目: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序 号: 目录 一.国家综述 ............................................................ ...查看


  • 杜玉莲:身边的"南丁格尔"--魅力"半边天"(五 )
  • 杜玉莲:身边的"南丁格尔"--魅力"半边天"(五 ) http://www.cjbd.com.cn  发布时间:2010年8月17日 10:15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杜玉莲在病房内悉心护理病人 ...查看


  • 浅析马克思人的本质论
  • [摘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在继承与批判了前人的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指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和规定人的本质属性,如,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的前提,人 ...查看


  • 关于乔治·修拉的介绍
  • 关于乔治·修拉的介绍 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1859年12月2日生于巴黎,受过完整的美术学院教育,曾师从安格尔的学生亨利·莱曼(Henri Lehmann)学习古典主义绘画, 后来又研究过卢浮宫中 ...查看


  • 鄱阳卫生[世界健康有关的卫生日]
  • 世界健康有关的卫生日 1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国际麻风节) WHO 1954 1954年,法国慈善家佛勒豪(Raoul Follerean 1903-1977)律师,为唤起人们宽容地对待麻风病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由,鼓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