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完整的表达需要我们的思维引领和耐心等待

学生完整的表达需要我们的思维引领——表达工具提炼

今天下午第一节,我和高三年级的部分教师一起,在高三三班观摩了李老师的历史课,其课题是:“14---18世纪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专题复习。这是一节反转课堂模式的专项复习课。李老师根据课前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试大纲解读,进行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目标任务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度高。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情况来看,对于解答某些类型的问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思维工具,用李老师的话讲就是能够选用“套路”。学生在运用套路的过程中显得很自信,这说明学生具备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明白从什么地方获得信息,如何提炼信息形成一个观点,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

而从听课中我发现,历史、政治等学科都有给出一段材料,从材料进行问题提炼和解答的题型,语文老师讲课当中也有材料作文的讲授,我在前面和王丽萍老师、李鑫老师、刘慧娟老师沟通的基础上,把这三个学科的材料类型的问题进行汇集,老师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我们需要学生形成怎样的材料提炼和论证说明能力。

李老师今天讲课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如下:

(2016·全国Ⅰ卷·41)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我听课后,感觉这就是一篇小的材料作文,运用语文王老师给出的自拟题目进行阐述写作的工具,形成了下面的思路: 第一步题目:人民主权在国家运行过程中应该保持其完整性 第二步对题目进行综述: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因此不是选举议员、总统的时候,或是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体现民主,而是在国家机器运转的全过程中,在制度实施进程中都要保持人民主权的完整。

第三步是继续历史史实进行例证这个结论:我想可以列举美国和英国的两个例子,说明人民主权没有充分保证带来的问题。 最后一步是结论: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按照这个想法,我和李老师进行交流,她说:郭校长,您昨天对这个题的解读,我个人认为是合理的,嘿嘿。结合您的思路,再结合本题的要求,我组织了一个思路如下:

第一步:概括材料,得出观点。材料中卢梭所表达的观点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代表、也不可分割。这是构想,但是卢梭认为在现实实践中,英国的人民的权力等议员选出来之后,人民的权力就被代表了、没有了,也就能够看出来构想与实践存在差异,那么就要思考这个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第二步:简述观点,也就是提炼论题。这个很重要,在选论题时,一个原则是: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

个观点进行论证。第二个原则是: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所以这道题,我们如果继续用“人民主权在国家运行过程中必须保持其完整性”做为标题的话,遵照上述两个原则都不好展开论述。所以,我考虑观点定位在:构想与实践的差异原因。

第三步:结合史实,展开论述。要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有效证据。

第四步:最终结论。

正文如下:

人民主权思想的实践随着时代、国情变化而发展

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卢梭在《社会契约》中 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主权不可代表、不可转让、不可分割。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议会主权至上,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但也可看出人民主权可以代表。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为确保人民主权,防止个人专制,实行了三权分立制度,总统和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但行政、立法、司法分别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掌握,可见人民主权可以分割。究其原因,是伴随着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疆域扩大、人口众多,只有建立间接民主代议制(代表),才能满足人民主权。

由此可知,人民主权思想的实践是随着时代、国情的变化而发展的。

以上是我们两个的合作结果,这个结果的重要性是对这一问题形成负责任的表达的“四步式”思维工具。而这一点并不陌生,因为语文王老师也在这样指导学生进行表达。和政治学科刘老师进行交流,她提供了政治材料问答题目或是主观题目解答思路:

主观题解题思路:(软工具)

一、解读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1——设问(知识范围—题型—题目规定性—分值) 解读信息2——材料(粗读大意—划分层次—概括关键—对接知识)

二、调动运用知识

调动1——依据材料找理论依据

调动2——依据教材多角度分析

调动3——依据热点用时政语言

三、组织规范答案:

规范作答 ——依据题型规范作答

“为什么类”——原因+意义(必要性+重要性)

——原因:现实原因+理论原因

——意义:定主体+多角度+时政性

“措施类”——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做法列举—提炼启示

“ 评析类”—合理性:阐释理由,不合理或不完整:补充说明

39. 《26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农业气象经验,二十四节气便是这许多经验中的一个重要结晶。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时间留下脚印,人间四季轮回。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以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东风西风、睛空细雨、雷电霜雪都是时间的主人,桃树梨树、杏树桑树、菊花苦菜、虫鱼鸟兽、山川河流,都是时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人根据时间的变化,采桑养蚕、安排生产,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以此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老百姓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动态地完善,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仍然保留着吃春盘、春饼等习俗,会用“九丸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具有韵律之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运用二十四节气让生活更具韵律之美。(12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10分)

(3)请列出你印象最深刻的某一节气,并说明该节气对你的独特意义。(4分)

根据刘老师的工具,她的解答如下: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4分)

遵循二 十四节气蕴含的太阳运动与气温、降水之间的规律性认识,指导农业生产和工作生活。(4分)

在认识和把握二十四节气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当时当地气候和条件,在运动变化中把握节气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4分)

(2)我国人民农业生产实践的结晶,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有指导作用。(3分) (文化的作用——对经济社会人)

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积极思想(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或人与自然和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

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分)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二十四节气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2分) 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分)

(3)答案示例:清明,祭祖扫墓,寄托思念;踏青赏春,陶冶情操;谷雨,播种五谷,劳动体验。

(节气准确得2分,意义描述符合节气特征且有积极意义得2分) 而我们来看王老师的材料作文立意审题指导,这个建议希望各科教师参考,并在自己的问题表达中,寻找共性的交叉点。 她说,好作文有四力。理解力——审题、思辨力——立意、

创造力——构思、表达力——语言。如何审对题,立对意?四寻:关键词、关键句、高频词、辩证关系。一转:形象转本质。 例如: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 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 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上海)

根据这段材料自拟题目进行写作。王老师的写作思路如下:

学生完整的表达需要我们的思维引领——表达工具提炼

今天下午第一节,我和高三年级的部分教师一起,在高三三班观摩了李老师的历史课,其课题是:“14---18世纪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专题复习。这是一节反转课堂模式的专项复习课。李老师根据课前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试大纲解读,进行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目标任务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度高。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情况来看,对于解答某些类型的问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思维工具,用李老师的话讲就是能够选用“套路”。学生在运用套路的过程中显得很自信,这说明学生具备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明白从什么地方获得信息,如何提炼信息形成一个观点,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

而从听课中我发现,历史、政治等学科都有给出一段材料,从材料进行问题提炼和解答的题型,语文老师讲课当中也有材料作文的讲授,我在前面和王丽萍老师、李鑫老师、刘慧娟老师沟通的基础上,把这三个学科的材料类型的问题进行汇集,老师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我们需要学生形成怎样的材料提炼和论证说明能力。

李老师今天讲课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如下:

(2016·全国Ⅰ卷·41)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我听课后,感觉这就是一篇小的材料作文,运用语文王老师给出的自拟题目进行阐述写作的工具,形成了下面的思路: 第一步题目:人民主权在国家运行过程中应该保持其完整性 第二步对题目进行综述: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因此不是选举议员、总统的时候,或是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体现民主,而是在国家机器运转的全过程中,在制度实施进程中都要保持人民主权的完整。

第三步是继续历史史实进行例证这个结论:我想可以列举美国和英国的两个例子,说明人民主权没有充分保证带来的问题。 最后一步是结论: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按照这个想法,我和李老师进行交流,她说:郭校长,您昨天对这个题的解读,我个人认为是合理的,嘿嘿。结合您的思路,再结合本题的要求,我组织了一个思路如下:

第一步:概括材料,得出观点。材料中卢梭所表达的观点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代表、也不可分割。这是构想,但是卢梭认为在现实实践中,英国的人民的权力等议员选出来之后,人民的权力就被代表了、没有了,也就能够看出来构想与实践存在差异,那么就要思考这个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第二步:简述观点,也就是提炼论题。这个很重要,在选论题时,一个原则是: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

个观点进行论证。第二个原则是: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所以这道题,我们如果继续用“人民主权在国家运行过程中必须保持其完整性”做为标题的话,遵照上述两个原则都不好展开论述。所以,我考虑观点定位在:构想与实践的差异原因。

第三步:结合史实,展开论述。要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有效证据。

第四步:最终结论。

正文如下:

人民主权思想的实践随着时代、国情变化而发展

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卢梭在《社会契约》中 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主权不可代表、不可转让、不可分割。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议会主权至上,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但也可看出人民主权可以代表。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为确保人民主权,防止个人专制,实行了三权分立制度,总统和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但行政、立法、司法分别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掌握,可见人民主权可以分割。究其原因,是伴随着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疆域扩大、人口众多,只有建立间接民主代议制(代表),才能满足人民主权。

由此可知,人民主权思想的实践是随着时代、国情的变化而发展的。

以上是我们两个的合作结果,这个结果的重要性是对这一问题形成负责任的表达的“四步式”思维工具。而这一点并不陌生,因为语文王老师也在这样指导学生进行表达。和政治学科刘老师进行交流,她提供了政治材料问答题目或是主观题目解答思路:

主观题解题思路:(软工具)

一、解读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1——设问(知识范围—题型—题目规定性—分值) 解读信息2——材料(粗读大意—划分层次—概括关键—对接知识)

二、调动运用知识

调动1——依据材料找理论依据

调动2——依据教材多角度分析

调动3——依据热点用时政语言

三、组织规范答案:

规范作答 ——依据题型规范作答

“为什么类”——原因+意义(必要性+重要性)

——原因:现实原因+理论原因

——意义:定主体+多角度+时政性

“措施类”——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做法列举—提炼启示

“ 评析类”—合理性:阐释理由,不合理或不完整:补充说明

39. 《26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农业气象经验,二十四节气便是这许多经验中的一个重要结晶。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时间留下脚印,人间四季轮回。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以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东风西风、睛空细雨、雷电霜雪都是时间的主人,桃树梨树、杏树桑树、菊花苦菜、虫鱼鸟兽、山川河流,都是时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人根据时间的变化,采桑养蚕、安排生产,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以此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老百姓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动态地完善,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仍然保留着吃春盘、春饼等习俗,会用“九丸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具有韵律之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运用二十四节气让生活更具韵律之美。(12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10分)

(3)请列出你印象最深刻的某一节气,并说明该节气对你的独特意义。(4分)

根据刘老师的工具,她的解答如下: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4分)

遵循二 十四节气蕴含的太阳运动与气温、降水之间的规律性认识,指导农业生产和工作生活。(4分)

在认识和把握二十四节气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当时当地气候和条件,在运动变化中把握节气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4分)

(2)我国人民农业生产实践的结晶,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有指导作用。(3分) (文化的作用——对经济社会人)

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积极思想(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或人与自然和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

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分)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二十四节气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2分) 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分)

(3)答案示例:清明,祭祖扫墓,寄托思念;踏青赏春,陶冶情操;谷雨,播种五谷,劳动体验。

(节气准确得2分,意义描述符合节气特征且有积极意义得2分) 而我们来看王老师的材料作文立意审题指导,这个建议希望各科教师参考,并在自己的问题表达中,寻找共性的交叉点。 她说,好作文有四力。理解力——审题、思辨力——立意、

创造力——构思、表达力——语言。如何审对题,立对意?四寻:关键词、关键句、高频词、辩证关系。一转:形象转本质。 例如: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 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 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上海)

根据这段材料自拟题目进行写作。王老师的写作思路如下:


相关文章

  • 暑期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 让语文课堂绽放学生思想 暑假伊始参加了全员培训,这次培训是以主题形式开展的,各位老师都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带来了精彩的讲座,犹如一瓢清泉冲刷了我浮躁的心,让我静下心来细细聆听.培训,其实质是学习,学习贵在总结与反思,因此我想谈谈听了<创 ...查看


  • 博观而约取
  •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 发. ――李风鸿成长的足迹罗桂荣卷首语― 人的一生是伟大的,人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人一生的经历是丰富而又精彩的.这里记载了我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展示了我取得的最佳成果,还有对自己发展水平的评估. ―― 个人简介姓名:罗桂 ...查看


  • 黑白纸版画教学设计
  •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版画知识设置的教学内容,旨在开启学生的抽象思维.认识黑白纸版画,掌握变化规律,会运用概括.夸张.变形.装饰的手法进行创作.<黑白纸版画>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一个内容,黑白纸版 ...查看


  • 运用发展评价提升学习能力
  • 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检测与提升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是否得到健康全面发展的认证.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 ...查看


  •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践及研究
  •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践及研究 周群(北京景山学校 中学高级) 朱畅思(北京景山学校 中学一级) 一.什么是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核心目的的语文训练. 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课要能够让学生尽量多地开口说话. 只有 ...查看


  • 三四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无处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与能源>.<研究与实践> ...查看


  • 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 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一.使用教材实施新课改的收获与体会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公开课,通过听课学习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笔者认为"先放后收"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精神,体现新课 ...查看


  • 听评课心得体会
  • 听评课心得体会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上课也是如此,听别人的课--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误较多的--等于别人把教材的大门打开了,我们跟随他人进了门.许多课文,我们可以边听别人上课边理解,渐渐地,由片面理解,到全 ...查看


  • 浅议中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 ·中学教育· 浅议中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第一幼儿园 甘肃武威 任建梅 [摘要]倾听是幼儿最早掌握的语言活动,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前提,是幼儿发展语言的基础.可见,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培养倾听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