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

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1.《战城南》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为汉《饶歌》十八曲之一。汉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2.“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3.“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4.“汉家”,唐人习惯用“汉”代称“唐”,实指唐朝。

近年战事太繁忙!去年远战桑干河的源头,今年战争又弥漫到新疆的葱河,都是万里之遥啊!战士在条支海洗刷兵器上的血迹和身上的征尘,在天山大雪掩盖的草中放牧军马。万里长征,战士都老死在边疆。野蛮的匈奴只知道杀掠抢夺,所到之处尽是黄沙漠堆白骨!我中华文明之邦,从秦汉开始就以长城防御为主,直到如今。残酷的战争只能是人死马亡,树上缠绕着人肠,草丛涂满了血迹斑斑。官兵尽悲伤,当政者啊,一定要知道慎用兵器,切勿随意发动战争,尽量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圣人啊!

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萧士赟说:“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所评颇中肯綮。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国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里”二句是本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句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认识,成为诗中警策之句。没有正确的政策,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残酷,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本段。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军呢?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里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句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谐,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国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李白是精通霸术的,知道解决政治问题不光有战争手段,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来分化瓦解敌人。在本诗中李白继承吸取了古乐府《战城南》中对战争残酷性的描写,并加以浓缩简化。最后一句唱出本诗精华,是李白惯用的笔法,是诗歌刺法的高明运用。

这首诗可以按韵脚的不同分为三段。作者的心路历程有点像《战争与和平》里的安德烈。青年贵族慷慨从军,却发现军旅生活颇为单调和失望,这是第一段。但是,这场战争是不得已的,拿破仑那种土人,居然自封为皇帝,不受惩罚就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了。这是第二段,为从军找理由。然后是第三段,半点英雄事迹都没闹成,安德烈受重伤躺在战场上,觉得自己快死了。并不因此而反对战争,但是对战争与功名的幻想破灭了,那种浪漫情绪消失了——不要说传世的光荣,你甚至死得一点不悲壮。

⊙当你把脚印留在我家园,你就走进了我的心田里,我会用感激的目光注视你,紧追寻着你离去的足迹,把幸福与快乐给你带去。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

战城南

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1.《战城南》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为汉《饶歌》十八曲之一。汉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2.“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3.“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4.“汉家”,唐人习惯用“汉”代称“唐”,实指唐朝。

近年战事太繁忙!去年远战桑干河的源头,今年战争又弥漫到新疆的葱河,都是万里之遥啊!战士在条支海洗刷兵器上的血迹和身上的征尘,在天山大雪掩盖的草中放牧军马。万里长征,战士都老死在边疆。野蛮的匈奴只知道杀掠抢夺,所到之处尽是黄沙漠堆白骨!我中华文明之邦,从秦汉开始就以长城防御为主,直到如今。残酷的战争只能是人死马亡,树上缠绕着人肠,草丛涂满了血迹斑斑。官兵尽悲伤,当政者啊,一定要知道慎用兵器,切勿随意发动战争,尽量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圣人啊!

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萧士赟说:“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所评颇中肯綮。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国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里”二句是本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句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认识,成为诗中警策之句。没有正确的政策,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残酷,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本段。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军呢?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里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句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谐,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国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李白是精通霸术的,知道解决政治问题不光有战争手段,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来分化瓦解敌人。在本诗中李白继承吸取了古乐府《战城南》中对战争残酷性的描写,并加以浓缩简化。最后一句唱出本诗精华,是李白惯用的笔法,是诗歌刺法的高明运用。

这首诗可以按韵脚的不同分为三段。作者的心路历程有点像《战争与和平》里的安德烈。青年贵族慷慨从军,却发现军旅生活颇为单调和失望,这是第一段。但是,这场战争是不得已的,拿破仑那种土人,居然自封为皇帝,不受惩罚就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了。这是第二段,为从军找理由。然后是第三段,半点英雄事迹都没闹成,安德烈受重伤躺在战场上,觉得自己快死了。并不因此而反对战争,但是对战争与功名的幻想破灭了,那种浪漫情绪消失了——不要说传世的光荣,你甚至死得一点不悲壮。

⊙当你把脚印留在我家园,你就走进了我的心田里,我会用感激的目光注视你,紧追寻着你离去的足迹,把幸福与快乐给你带去。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


相关文章

  • 李白的诗:战城南
  • <战城南>原文 去年战,桑干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 ...查看


  • 关于月亮的诗句:关山月
  • 关山月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 ...查看


  • 关于月亮的诗句: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 ...查看


  • 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 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3.&l ...查看


  • 庄子名言名句大全??选自幸福11的博客
  • 庄子名言名句大全  选自幸福11的博客 (2011-10-23 14:00:51) 转载▼ 标签: 名人名言 杂谈 庄子名言名句大全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q ...查看


  • 庄子经典语录
  •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庄子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庄子 <如梦之梦>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大宗师> ...查看


  •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 卷上 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 如何?"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 命.臣请师三万擒之."太宗曰:"兵少地遥,何术临之?" 靖曰:&q ...查看


  • 吕氏春秋·纪·仲秋纪译文
  • 译文 作者:佚名 仲秋 仲秋八月,太阳的位置在角宿,初昏时刘,牵牛星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觜巂星宿出现在南方中天.仲秋于夭千属庚辛,它的主宰之帝是少皞,佐帝之神是蓐收.应时的动物是老虎一类前毛族,相配的声音是商音,音律与南吕相应.这个 ...查看


  • 庄子的名言
  • 庄子的名言-收藏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3]) 2.名也 ...查看


热门内容